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5课 三大改造(3)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5课 三大改造(3)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了“公私合营”中的赎买政策。

2. 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加强了主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

3. 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性学习内容;

4.课后自由阅读卡北京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5.本课主要叙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家的财产进行回收。

6.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就本课来说,学生对“公私合营”一定是不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知这一结果。运用大量的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了解。八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太多的理论和符号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好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呈现出来。例如:本课的三大改造过去多用表格来呈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让学生由抽象学习到具象地学习。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证明我国已经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赎

买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公私合营──“同仁堂”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5)按照“知、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

(2)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2.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二)解决方法

1.三大改造的形式

所谓的三大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就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

第一,“农业走合作化道路”。教师展示图片《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改造的关键。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讲过土地改革,中国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当时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所以,共产党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有近97%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教师展示图片《北京实现合作化后,农民向主席报喜》。

第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教师展示图片《1953~1956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图表》,建国后,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3年开始,全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师展示图片《哈尔滨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的途径是走公私合营的道路,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政府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2.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庆祝公私合营》,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的实质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

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则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

1.问题导入法: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大改造。

2.情境导入法:教师展示图片。《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有人评价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看图上的农民在干什么?

3.探究导入法: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

(二)讲授新课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教师展示图片:《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

民个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改造的关键。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讲过土地改革,中国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当时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所以,共产党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有近97%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教师展示图片《北京实现合作化后,农民向主席报喜》。

问题:

①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②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展示图片:《1953~1956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图表》,建国后,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3年开始,全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有90%的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过渡:在轰轰烈烈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改造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2.“公私合营”

(1)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师展示图片《哈尔滨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的途径是走公私合营的道路,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2)赎买政策

政府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的。实践证明,这个改造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我们党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法德农民问题》这两篇著作中,首先

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思想。但是通过什么形式赎买,他们没有进一步阐述。列宁也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途径,来对文明资本家进行赎买。然而,列宁的设想在俄国也没有来得及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了从低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并抓住了公私合营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和主要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整个改造期间,社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既改造企业,也改造资本家个人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把民主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继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党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结合起来。对资本家,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思想上给予充分关心,经济上给予较高的福利。并且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资本家,通过各个渠道(民建会、工商联等)吸收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实践,并以他们为榜样去影响、教育大部分资本家,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地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我们取得的经验是丰富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在改造高潮中,把一些小业主、小商贩都改造合并,造成商业网点太少,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再比如,对少数资本家的使用安排不当,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经营和技术的专长。

4.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长春回首20世纪50年代,那场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几年间改变了全国所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的性质,改造和消灭了当时的资产阶级,而且这场深刻的社会变动是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即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顺利实现的,的确是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应该怎样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把它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呢?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这场改造运动之前,作了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但是,今天我们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特别是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量兴起的事实面前,应该承认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认识上仍存在一些盲点,以致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探索的盲点和历史对逻辑思维的否定,从中得出符合规律的正确结论呢?我们认为:

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凯歌高奏,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感到失望和愤恨,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不能骑墙走第三条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苏联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而是战争的迫切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来说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事实证明它是暂时的、救急的政策。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要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合理的、必然的,则要说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计划经济的创始人列宁曾主持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并于1920年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是苏联第一个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斯大林把计划经济理论化、系统化,并从1927年开始通过制定国民经济的五年发展规划,把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纳入到计划经济的轨道。计划经济在苏联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只用两个五年发展计划,其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我国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事实上,计划经济在我国也产生了奇效。50年代我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第三,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愿望。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5.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

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6.图画说明

(1)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公布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为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情景。

(2)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在全国农村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已基本完成。这是北京郊区的农民代表在农业合作化实现后,高兴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报喜。

(3)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后,1月15日,北京市副市长、同仁堂国药店经理乐松生代表工商界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报喜。图中右一是毛泽东、右二是周恩来。

(4)同仁堂的商标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创始人乐显扬。同仁堂自创建至1954年公司合营,近300年一直是世代相传,故又称为乐家老铺。1954年,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并成为同仁堂合营后的首任经理。北京同仁堂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同仁堂集团公司。其产品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同仁堂”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七、视野拓展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部分新情况:(1)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三省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2)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1953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典型调查:出租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2.52%,租入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8.69%。租出土地的以富农为最多。(3)高利贷重新出现。1952年山西忻县调查,在2486户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占农户总数的0.8%,放款月利率在5%以上,最高达10%,债主全部是中农。

邓子恢谈农民组织起来的必要性。“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

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

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同时也就是缩小富农的剥削范围,又限制了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从组织形式上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建国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1956年起以普遍办高级社为主。

1951年12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化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2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入新阶段。同年12月,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使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生产普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到1955年初,初级社发展到48万个。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根据7月间毛泽东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1956年上半年,高级社迅猛发展。到6月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63.2%。6月30日,中央公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一亿一千七百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1.07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决定,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这些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到1954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达113万人,合作社组织发展到四万一千多个。1955年,各地根据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

整顿,使手工业合作社得到巩固。1955年12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手工业必须同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道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年底,手工业合作社(组)约十万个,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人数达603.9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从1954年起,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这年3月中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有步骤地将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9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这些文件的贯彻执行,在全国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步伐。1955年10月,中央邀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举行座谈会,毛泽东鼓励工商界人士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1月,中央通过了《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首先在北京兴起。1956年1月10日,北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15日,北京市各界二十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继北京之后,到本月底,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118个大中城市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

土地改革开始的很早,并且是断断续续的,在没有解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革命老区开始的早,建国以后才陆续完成。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三大改造是建国以后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运动,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农业合作社是人民公社的较低级形式,在当时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后来农业合作社的活动不断扩大,发展到完全的大公无私,发展成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改变错误路线的决定,农民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分归自己所有,所有权归国家。

人教版历史下册第 5 课 三大改造 练习(含答案)

第 5 课三大改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 A.1953—1956年 B.1956—1966年 C.1949—1953年 D.1945—1949年 2.1956年中国很多农村的农民群情振奋,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什么组织() A.农业生产互助小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3. 右图,分析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人 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完成 ②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④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①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 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 粮食总产量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集体化的开展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的掀起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文化大革命”结束 6. 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B.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 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8.“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 9.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 C.银行业 D.畜牧业 10.下列哪种方式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 A.无偿没收 B.成立股份公司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11. 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人教初中历史八下《5 三大改造》word教案 (4)

第5课三大改造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经历的三大阶段:a.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b.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c.1956年以普遍办高级社为主。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过程:a.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b.从1954年起,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c.1955年11月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d.1956年底,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二)难点分析 三大改造的实质。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三、学法指导 1.图示分析法 2.情景再现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思考问题,如假如你是《农民申请假如农业合作社》图中的农民,说说你报名加入农业合作社的理由,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如果你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图中的农民,你会向毛主席说些什么?理解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类似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运用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

初中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赎买政策 ▲教学提纲: 三大改造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农民农业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农业 生产合作社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手工业者手工业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5课 三大改造(3)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了“公私合营”中的赎买政策。 2. 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加强了主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 3. 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性学习内容; 4.课后自由阅读卡北京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5.本课主要叙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家的财产进行回收。 6.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就本课来说,学生对“公私合营”一定是不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知这一结果。运用大量的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了解。八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太多的理论和符号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好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呈现出来。例如:本课的三大改造过去多用表格来呈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让学生由抽象学习到具象地学习。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证明我国已经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赎

第5课_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创新优质 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本单元由《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3课教学构成。第二单元介绍了1953年一1976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历经曲折。本单元主要讲述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2课。本课共两部分,即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5课 三大改造 知识点总结

第五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原因(P23):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的状况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3、目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阶段:①农业互助组。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时间:1954年----1956年 2、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3、特点(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评价:三大改造总体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5、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艰苦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革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标准 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二、内容分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活动 ➢农业合作化的实施背景: 材料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材料2: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3:“1951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12月15日,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 案三篇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一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看我手里拿着的这是什么?对,一张旧的《人民日报》,大家一定很好奇,这张报纸是什么时候出版的,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这是1953年9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这是一个重大时刻,在这一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著名的“一化三改”。 建国之初,我国还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发展。到1952年,国内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都已经被消灭。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三大改造提上日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要进行改造?又是如何进行改造的呢?今天就让大家和老师一起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农业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组: 支持人:我们小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情境思考题。 A 同学,手里有一只笔和一些笔芯,但只有半张小纸片。 B 同学,手里有精美的笔记本,但他没有笔。 C同学,手里有一只空笔壳,但一张纸也没有。 现在他们都想写一篇文章,该怎么解决他们的困境呢?其他三组请回答。(给予大家思考回答的时间) 师:大家看出来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恨不得立马在土地上种出个金山银山。但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现实是当时每户农民平均只有十几亩耕地,很多农户没有耕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3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 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能力培 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 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 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 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三大改造的形式,即: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 合营。○2三大改造的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问题引领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大改造相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及影音文件。 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正确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三大改造原因、实质和意义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认识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实质和意义。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编卡教学法,把握本课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过是非深入辨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唯物史观。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

第5课《三大改造》预习笔记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三个阶段。 3、结果:年,全国掀起高潮。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开始,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这种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6、意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备课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1 课时 课 题三大改造课型新授 设计者赵开国 修改人 三维目标知识与 技能 掌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形式,三大改造标志、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 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情感、态 度值观 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 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学 方法 学生探索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与情境师生 行为 媒体应 用分析

. 一、情景引入复习提问: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 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 展相对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 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 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 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成败的关键。 学生 看课 件 课件展 示 二、自主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 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 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 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 路。)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 挑学 生说 说 教师 补充 归纳 学生 说说 教师 补充 归纳 课件展 示问题 课件展 示要点

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公私合营 1、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2、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说课稿第5课三大改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大改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内容较多,但知识框架非常清晰。主要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个子目构成。前者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者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为工业化起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正确地把握三大改造的必然性和其中的失误,对于学生正确地领会中国现代史,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建国后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改造的形式及其过程,并学会分析其历史意义与缺点。 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处理和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利用影像资料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三大改造过程中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团体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历史意义划分为本课的重点。划分依据是,生产合作社与公私合营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特殊产物,对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有必要也有义务让学生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 其中,三大改造的实质,实质即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八年级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一知识设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少量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内容,以辅助和加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进行分层教学,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这一节课,知识点多,相关的资料也很多,学生大多从影视、网络、现实生活等渠道有所了解,但是对本课中涉及三大改造的具体形式理解不够深入,对改造中的创新与不足分析不够全面。因此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问题具体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兴趣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对于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初中历史第五课《三大改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5课《三大改造》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 设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 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A. 赞扬了农村合作社的优势 B. 表达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C. 暴露了农村合作社的局限 D. 揭示了三大改造的实质 3.所有加入“高级社”的社员都处在一个起点上,没有人再从合作社那儿收到土地和 农具的租借费。富农和中农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充公。在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政府再一次举起了阶级斗争的旗帜。“社”指的是()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 D. 商业生产合作社 4.电视剧《大宅门》以北京同仁堂为原型创作。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 1949~1959年10年间,同仁堂职工从194人增加到540人,生产总值从1948年的16万元增加到1959年的1251万元。这主要得益于() A. “大跃进”的展开 B. 国有企业的改革 C. 公私合营的实现 D. 对外开放的坚持 5.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改造形式有() ①直接收缴②生产合作社③公私合营④赎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6.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在全国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的背景下,能够全国一盘棋快速统筹调度,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1956年三大改造 C.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练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A.互助组 B.家庭个体劳动 C.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化 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梳理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一、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③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④共产党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消灭剥削,共同富裕 ⑤到1952年底,组织起来的农户,老解放区占65%,新解放区占25% 据当时调查,粮食产量一般情况是,互助组高于单干,合作社高于互助组。 3.原则:自愿互利 4.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5.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有——集体所有) ※※注:

农业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公共财产)半社会主义性质 义性质 二、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原因 ①建国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国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②私营工商业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 ③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以及一五计划的实行,国营经济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优势 ④农业合作化的影响 2.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发展: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注:什么是“公私合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