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论两篇》教案3

《社论两篇》教案3

《社论两篇》教案3
《社论两篇》教案3

《社论两篇》教案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公报》1902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一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

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这种激情。)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一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宏气势。“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开篇两句“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后的欣慰与感慨。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一国两

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

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较欣赏。

*相关资料*

*一、社论的类型*

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1997年7月1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年,其租期将于1997年6月30日届满。但是,澳门问题却与香港问题不尽相同,在过去的四百多年内,葡萄牙是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占领澳门的,中葡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租约。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葡萄牙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达成的协议中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当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

1985年,随着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中葡两国领导人认为谈判解决澳门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意于次年举行正式谈判。

此后经过4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

*三、关于“一国两制”*

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题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重要讲话,其中谈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港人治港”的内涵及爱国者的标准,为和平收回香港、澳门的国家主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

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人治港”的意思是,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个标准清楚地表明,爱国和爱港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已经站在治港者行列的人或者有志于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

*四、立意高远激情洋溢*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是《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社论。这篇社论因立意深远、感情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而获得评论界的赞誉,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政论作品。

作品立意不俗,全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文章回顾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斗争在香港主权问题上被格外地凸显出来。特别是在香港回归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全世界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尊严,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读之荡气回肠,使人感慨万千。

作品的结构尤其值得称道。文章中间部分以“为了这一天”贯穿,避免了一般化的叙述,把读者的目光集中到“为了这一天”这个激动人心的焦点上来。三段“为了这一天”概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也折射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香港回归的广阔背景。这篇社论之所以篇幅较短而又内容丰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论述角度。

语言清新、活泼而又不失严谨、准确也是这篇作品的一大特色。如“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圆了中华民族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回归梦”,这样气魄很大、情感炽热的句子,在社论中很多,就像是一串串多彩的音符,形成了恢宏的交响诗。很明显,作者在创作这篇社论时在语言提炼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政论特别是重要社论,能够有这种清新活泼的语言,很不容易。

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这篇社论文字再长一些似也在情理之中,但作者却力求写得精短、简洁。这种努力是成功的。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扎实,概括力极强,非常顺畅。(《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7年·第八届)》,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五、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欢呼,为之振奋。社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记载下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事,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这篇社论就是一面爱国主义大旗。

可以说,这篇社论的“根”就是一个“情”字──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一开头,便表达了因香港回归祖国而生的自豪感和因百年耻辱得以洗雪而生的痛快感;接着,一连三个排比句式“为了这一天”,抒发了对无数中华儿女“御外侮、争主权,前赴后继,同殖民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崇敬之情,讴歌了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实现中国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文章还重点抒发了对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通篇文情并茂,情理交融,使读者由接近而贴近而共鸣。

真理是由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侧面组成的,我们的新闻评论也应该五彩缤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只有以饱蘸激情的笔书写出的篇章,才会有生机和活力。而评论的情,就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选自刘根生编著《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检测:第五章 12.社论两篇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沸.腾(fai)同胞.(pāo)谛.听(dì) 响彻寰.宇(huán) B.御侮.(wǔ)殖.民(zhí)华裔.(yī) 举世瞩.目(zhǔ) C.混淆.(xiáo)盛.事(shang)洗雪.(xuě) 鉴.往知来(jiàn) D.精髓.(suǐ)庇.佑(bì)蕴藉.(jí) 巍.然屹立(wēi) 项,同胞.(bāo);B项,华裔.(yì);D项,蕴藉.(ji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濠江,大街小巷,彩旗招展,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市沉浸于欢乐之中,神洲大地也沉浸于欢乐之中,全球凡有华裔之地,无不欢心雀跃,迎接澳门新纪元的到来。 B.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震奋的感情。 C.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罕见的政治勇气、恢宏气度、高超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起到了巨大作用。 D.领土问题从来是最棘手的问题,而且脱延时间超过一个世纪和四个世纪,那就更难上加难了。 项,洲—州,欢心—欢欣;B项,震奋—振奋;D项,脱延—拖延。 3.导学号5976004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莫过于“应试教育”。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A.词语不免无可厚非 B.词汇不免无可厚非 C.词汇未免无可非议 D.词语未免无可非议 ,字眼。“词汇”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第(1)句应该是所使用的词或字眼,应选用“词语”。“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未免”偏重于“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它是对别人做法的一种评价,用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都可以。第(2)句为否定句,应用“未免”。“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第(3)句强调事情办得有理,应用“无可非议”。 4.导学号5976004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项,搭配不当,可将“管理岗位”改为“管理职务”。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没有指明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随着”。 5.导学号5976004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重庆市举行了一场“受助贫困生感恩话题”专题讨论会,参会人员达成了“受助者要签道德协议”的共识,以杜绝受助不感恩现象的发生。较之其他形式的捐助,“道德协议”暗含着某种可贵的平等意识,更接近于社会对待一名成年人的态度。受资助者在签订“道德协议”之时, 。 ①已经在无形中确定了回报社会的意愿 ②其人格尊严也得到了一次捍卫 ③从而在道德层面上与“资助者”平起平坐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2 综合消息两篇

2 综合消息两篇 【教学目的】 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消息的种类 1、结合P25的“小链接”,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断。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2、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 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作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 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这类消息的结构犹如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珍珠就是一个个新闻事实。《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经济生活迅速上升》就是纵向的综合消息。表面看来,食、畜、住、衣是说明经济生活上升的几个并列侧面,实际上它们反映着经济生活上升的递进性、阶段性。首先是吃饱饭,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对翻身农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增加耕畜,扩大生产。耕畜和土地是翻身农民的命根子。必须在经济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盖新房子,进而买洋布穿。这里,每多一重事实,翻身农民经济生活上升的程度就高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 就是前二类综合消息的结合 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综合消息涉及材料较多,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事实集中、连贯,因此,怎样组织材料是关键。

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案Unit 1 Friendship

1.Suggested teaching notes 1). Analyse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This unit is about friendship, and nearly all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enter on it. Warming up---The questionnaire leads students to think and talk about friendship, get to know the problems between friends and seek solutions, which makes preparations for the further teaching in topics, background and vocabulary. Pre-reading---The questions prompt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in reality, alerting them to the fact that besides people, a diary can be a friend, too. Reading--- The diary by theJewish girl Anne gave a glimpse of her life during her family’s shelter in Amsterdam from the German Nazis’ killing in world war 2. she treats the diary as her best friend, and in it reveals her longing for a normal life and close contact with nature, which helps her get through the days. Comprehending---It helps student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ext by doing multiple choices, questions and answers, and match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It teaches the important expressions and structures and grammar: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es. Using language---The two letters, listening, questionnaire design, letter writing and fun writing prepares students to further talk about friendship,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with misunderstanding, and unfriendliness, thu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abilities to practice language,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Summing up---It summarizes the whole contents of this unit from the aspects of topic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Learning tip--- This par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orm the habit of writing a diary. Integrating skills--- The text introduces the way Hawaiians express friendship, to get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s of friendship in addition

48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

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四年级信息技术完整版综合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操作计算机,掌握正确的指法及端正的操作姿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正确的指法。 手指的分工及养成良好的姿势的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机24台,图片正确的指法和坐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正确的坐姿和指法, 二、新授 教师讲解:键盘操作姿势: 1、身体平直、放松,正对键盘。 2、两膝平行,两手手指自然弯曲, 轻松放在基本键盘上。 键盘操作指法: 3、手指分工 基本键位:A、S、D、F、G、H、 J、K、L、;是八个手指的“根据 地”,不击键时,就放在这八个 键上,击放键后手指仍放在基本 键上。 击键方法: 1、击键时,要用手指动,不 要用手腕动作。 2、击键时,手指尖垂直对准 键位轻轻击打。 3、击键时,要轻松、自然, 用力不要过猛. 4、指法训练 基本键练习:A、S、D、F、G、H、 J、K、L、; 练习一、aaa sss ddd fff ggg hhh 练习二 sak; jfk; jkds dakl 练习三 asdjkl fdskl sdfjl; 5、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 错误动作。 学生观看,并鼓 励学生争取成为快 乐的打字高手 学生努力记忆, 掌握其各手指的分 工及击键方法,加强 指法练习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操作计算机,掌握正确的指法及端正的操作姿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正确的指法。 手指的分工及养成良好的姿势的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机24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侧记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指法练习 1、食指键位输入法练习: r t f g v b (左手) y u h j n m (右手) 2、中指练习 3、无名指练习W S X O L 。 4、小指键位练习 5、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 误动作。 三、课堂小结,教师讲评。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5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12社论两篇精学精练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12 社论两篇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 ....,关系融洽, 很受邻居们喜爱。 B.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 ....,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 ....,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 望很高。 D.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 ....之感油 然而生。 E.奔流不息的京杭运河带来隋唐以来的千年商贾繁荣,小溪河巧夺天工 ....,穿城而过,银城新苑地处两 河沿岸的滨河公园,位置十分优越。【解析】A项,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B项,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 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C项,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D项,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E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对象错 位。 【答案】D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巴菲特以纯粹的“投资人”身份,跻身世界富豪排行榜榜眼,的确堪称奇才,不过在华尔街并非没 有先例。B.人们喜爱他也并不仅仅因为NBA中出现了一个能够与奥尼尔对抗的中锋,而是因为这个中锋是一个 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C.这个地方的百姓太穷,存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很少;居民经济紧张,电影票价几元甚至十几元都 承受不起。D.去年10月,同样在红海,该船的姊妹船“萨拉姆95”号客轮与一艘塞浦路斯商船相撞后沉没,乘 客几乎全部获救。【解析】B项,结构混乱,“而是”改为“而且”。C项,“几千元”与“上万元”“几元”与“十几 元”应分别颠倒顺序。D项,“几乎”与“全部”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答案】A 3.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精品教案:《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消息的种类 1、结合P25的“小链接”,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断。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2、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 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作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 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这类消息的结构犹如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珍珠就是一个个新闻事实。《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经济生活迅速上升》就是纵向的综合消息。表面看来,食、畜、住、衣是说明经济生活上升的几个并列侧面,实际上它们反映着经济生活上升的递进性、阶段性。首先是吃饱饭,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对翻身农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增加耕畜,扩大生产。耕畜和土地是翻身农民的命根子。必须在经济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盖新房子,进而买洋布穿。这里,每多一重事实,翻身农民经济生活上升的程度就高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 就是前二类综合消息的结合 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综合消息涉及材料较多,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事实集中、连贯,因此,怎样组织材料是关键。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全册教案

Unit 1 Living well 知识目标 1.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eyesight,ambition,disabled,beneficial,in other words,clumsy,adapt,microscope,out of breath,absence,stupid,fellow,annoyed,all in all,industry,tank,make fun of,encouragement,adapt to 2.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 能力目标 1.Let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Marty's Story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know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also live well. 情感目标 1.By talking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make sur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positive stories of the disabled. 2.Help them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challenging life can be for the disabled. 3.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1975年元旦社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1975年元旦社论 篇一:1975年出版的报刊 1975年出版的报刊、杂志、回忆录、译著一、报纸 1、沈阳日报 出版时间:1975-05 期号:1975-051期至1975-0531期总2592期至2622期2、解放军报 出版单位:解放军报 出版时间:1975 期号:1975-091期至1975-0930期总6443期至6472期3、解放日报 责任人(主编):解放日报 出版单位:解放日报 出版时间:1975 期号:1975-021期至1975-0331期总9355期至9413期4、文汇报 出版单位:文汇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5-01-12 期号:1975-011-31期至1975-121-31期总9929期至10293期 5、人民日报 责任人(主编):人民日报 出版单位:人民日报 出版时间:1975 期号:1975-011期至1975-066期 6、北京日报 责任人(主编):北京日报社 出版单位:北京日报社出版 出版时间:1975-10 期号:1975-10-023087期至1975-10-313116期总3087期至3116期 二、杂志 1、刊名:南洋问题研究主办: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周期:季刊出版地:福建省厦门市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洋问题研究 southeastAsianAffair创刊时间:1974 出版时间:1975年05期 主要内容:主要从外国文献表明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某些国际条约和国际会议以及

有关各国政府承认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 2、题名:技术标准简介发表时间:1975年3月2日 主要内容:有关机械制图的标准 刊名:汽车电器Autoelectricparts主办:长沙汽车电器研究所 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汽车电器创刊时间:1960 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3、刊名:兰州大学学报1975年02期 题名:山黧豆中毒素分析与去毒方法的研究1975年7月2日发表 4、刊名:上海纺织动态1975年09期 题名:关于纤维、织物和整理方面研究的几项展望 1975年7月2日发表 5、题名:《石油化工设计给排水》70—74年文章总索引1975年4月1日发表 刊名:工业用水与废水 Industrialwater海一气交换 的研究;环流特征的分析;副高活动的统计;时—空问题的讨论;资料处理的介绍等, 这充分说明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包括长期天气预报的迅速发展。

《出师表》教学案例两篇

《出师表》教学案例两篇 《出师表》教学案例之一 [教材掌握]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全文只624字,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她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与托付国家大事之责任,全篇为她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刘禅,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全文以议论为主,融入叙事与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讲服力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对刘禅提的

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 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世人推崇与传诵、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 此情此意形成了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她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应为议论体的杰作,抒情体的典范,古文中的精华。是每位学生必须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的篇目。 教学本文时,应要求学生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议、叙,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为当堂成诵、教学难点为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为2课时。 [过程方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她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

最新新起点大学英语教案全册

新起点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No. 1-5 授课日期 3.8 3.9 3.10 3.12 3.16 授课班级 课题Unit 7 Text A The Study of Words 授课类型讲授课时数 5 教学目的1.to help Ss understand the reading passage. 2.to help Ss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重点 难点 Some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教具 挂图 Tape-recorder Multimedia 教学过程 及 时间分配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的运用 5’5’ 5’10’ 45’StepⅠ Pre-reading 1.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Do you think words are important for people? If yes, why? 2). How do you increase your English vocabulary?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ext A. StepⅡ While-reading 1.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an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sentence or answers each questions. (Page4) 3.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Para.1:The study of words is not merely something that has to do with literature. Words are your tools of thought. You can`t even think at all without them. Try it. If you are planning to go downtown this afternoon you will find that you are saying to yourself : “I think I will go downtown this afternoon.”You can`t make such a simple decision as this without using words. 1).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Why are words important? Can you think without words? Can you make simple decisions without using words? (Word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 Words are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think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words you can`t make simple decisions.)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Listening Reading Discussion

高中英语选修8 unit 4教案

一、词汇拓展 1.适应,改编v.____________;适应,改编本n.____________;能适应的adj.___ __________ 2.误会n. &v.________;(过去式)________;(过去分词)________;错误的adj.________ 3.恐怖,恐惧n.__________;可怕的,恐怖的adj.__________;可怕地adv.__________ 4.犹豫,踌躇v._________________;犹豫,迟疑n.________________ 5 编排,分类v._____________;编排,分类n._____________ 6.使作呕,反感,厌恶v.________;使人反感的adj.________;感到反感的adj.________ 7. ___________ n. 舒适; 安慰vt. 安慰_____________ adj. 不舒服的; 不安的 8. _______n. 羊毛; 毛线; 毛织品_______ adj. 毛纺的; 纯毛的 9. ________ adj. 经典的n. 经典著作_______ adj. 古典的, 典雅的, 经典的 二、短语(从Reading 1 和 Reading 2 中找出以下短语) 1. (某人)冒充…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识,与…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 3. 惊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般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就…来说,从…角度 ______________ 6. 带…进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几天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带走,拿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透露身份,显露(本来面目)____________ 11. 伪装, 乔装 _________________ 12. 毫不犹豫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把..误认为 _________________ 14. 要是…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 15. 优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打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注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使…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 19.采取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根据…把..分类 ________________ 21. (声音、画面)逐渐模糊_____________ 22.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 23.自以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移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点 1. adaptation n. 改编本;适应性 adaptation to 对……的适应 adapt vt.使适应(合);修改,改编 vi. (to)适应 adapt oneself to 使适应;使适合 1)这部戏剧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改编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当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e tried hard to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自己适应) the new conditions. 4)He made a quick ____________________(适应) the new environment. 5)When they moved to Canada, the children _____________(适应) the change very well. 2. hesitate vi. 犹豫;踌躇 (1)hesitate to do sth.迟疑做某事,不愿做某事 hesitate about/in/at/over (doing) sth.(做)某事犹豫不决 hesitate about+疑问词+to do sth.做某事犹豫不决 (2)hesitation n.踌躇,犹豫 without hesitation毫不犹豫地 have no hesitation in doing sth.毫不犹豫地做某事

两篇社论的启示

两篇社论的启示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中国,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华盛顿的诚实,每个中学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与怛恻,杰弗逊的博大与真诚。这些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国土上已经是一切美德的象征。他们所代表的,也早已经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了。玛克吐温、惠特曼、爱玛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是他们使年青的东方人知道了人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也是他们,在我们没有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里,筑起了在今天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长城。这一切以心传心的精神道德上的寄与,是不能用数字和价值来计算的。 中国人感谢着‘美麦’,感谢着‘庚款’,感谢抗战以来的一切一切的寄赠与援助;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我们相信,这才是使中美两大民族不论在战时,在战后,一定能够永远地亲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 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谊的。在患难中,我们的心向往着西方。而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同心协力,消灭了法西斯蒂的暴力之后,为着要在战争上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的领域里更有待于盟邦的援助。 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的民族与人民!” 上面这段文字是新华社1943年7月4日社论全文,题目是《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文中的‘美麦’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无偿支援中国的救命粮;‘庚款’指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庚子赔款’中美国获得的那部分。后来美国国会认为得款过多,就用来在中国办了清华大学堂和资助中国学子去美国留学。美国人还建议另7国也照办,有5国响应了这个建议,俄、日两国一毛不拔。 朝鲜战争爆发,中俄结盟,以美为敌,主旋律立马变了腔调,下面摘录人民日报1950年11月6日社论《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读全文清访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2306045.html,/hotspot/chuanmeiliushinian/pinglun/200908/0809 _7878_1292030.shtml): “在世界人民面前张牙舞爪的美国法西斯屠夫,为什么急于向朝鲜人民开刀呢?又为什么在其侵略朝鲜的同时,立即派遣美国的海军和空军侵略我国的台湾省;并且同时宣布它对越南、菲律宾加紧武装侵略呢?为什么美国侵朝的空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