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

(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14

革命性体现在: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

(3)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

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

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四个分清: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

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性问题(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问题(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为人所认识,人

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直观、猜测)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中国“五行说”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性。

(3)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外化”。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世界物质性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涵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首先,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独立于人之外、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

物。此外,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人类生存的地球,比人类先存在45亿年。

其次,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既是人、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又是一种物质实践。所以说,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

再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定方式或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意识起源于生物演化和社会的演化,其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

【意识论】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是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是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三是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四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才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掌握和坚持这一原理才能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反对有神论,做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

【运动观】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可分割)

具体表现在:

⑴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A、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B、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进行----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 、静止的含义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运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⑶物质的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两种错误倾向

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阿基里斯追乌龟、飞矢不动)

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时空观】

(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广延性和伸张性。三维性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具体表现在: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尺缩钟慢效应)

(四)时空观上的错误观点

1、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

2、旧唯物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相对性

(五)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六)方法论意义

珍惜时光

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时间、空间的条件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

5、以实践为中介理解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辩证法——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宇宙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事物内部

事物之间

整个世界

(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3、方法论意义

(1)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普遍联系”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

【普遍联系与系统】

1、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相互依赖

(2)相互作用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部分对整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和影响整体。(3)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或进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适应环境和条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的基本内容:

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的方法论意义:

善于识别、保护、支持新事物;对现实采取科学的批判态度

二、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

(一) 矛盾的含义(日常生活中和哲学中的比较)

(二)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依赖)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转化)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①相互区别(对立)二者体现的属性和趋势不同

△前者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属性和趋势

△后者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

②相互联系(统一)

△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必然受斗争性的制约。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受同一性的制约。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发展

②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促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

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和谐思维】

1、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新内涵——“用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性的斗争

2、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有新变化——和谐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有新发展——和谐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和谐的手段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

(2)方法论意义

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表现之一: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

②表现之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表现之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A、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B、在诸多矛盾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在每一对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共性只概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而没有包括同类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系: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 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时常说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等,这些讲的都是抓重点的道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统一

①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②重点论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依据

①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的发生——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需要使认识产生

?(2)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和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唯心主义先验论

【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两条认识论路线: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2、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先验论:与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是先天就有、头脑固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东西的回忆。)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而反映论就是可知论

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直观被动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外界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二者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包含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理性思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只有理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不懂得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脱离实践,轻视从从实践中来的感性经验,一切从书本出发,把革命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到处乱套。

经验主义----不懂得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必要,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满足于和拘泥于狭隘的局部经验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复杂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上升性)

3、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相符合,即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

从群众中来----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到群众中去----从认识的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和辩证性

(一)真理的含义

1、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几种错误的唯心主义真理观

公认即真理(普遍性)

有用就是真理(有用性)

权威的意见就是真理(权威性)

(二)真理的客观性

1、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

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一元论与真理多元论

真理的内容客观性,形式主观性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1)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2)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

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1)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有待拓展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这种认识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认识,会随对象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

?(2)从认识的深度看:认识有待深化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认识深度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对象的一切方面的特性

?

?(3)实践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和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3、二者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p66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惟一性。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检验,只有实践可以作为标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标准

对任何认识的真理性最终能作出检验,这点是确定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不确定性(条件性)

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必须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一种精神力量。因而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的观主要表现:

●1、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夸大个人的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其次,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三)重要动力:革命、改革

●(四)重要作用:科学技术

1、概念

科学

技术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近代以来,曾经发生过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双刃剑”效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1)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1)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3)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重点讲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三个内容。涉及到的一些符号,其代表意义如下:

G——货币W——商品(的价值)A——劳动力

K——商品的成本G—W——流通过程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P——生产过程Pm——生产资料

p——利润p′——利润率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劳动力的商品化

1、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通常用字母A 表示。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为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要花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要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是劳动力商品最关键、最特殊的东西。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1、工资的概念

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就是工资。

2、工资的基本形式

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一部分叫可变资本,用“v”表示。

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c);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v)。

4、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按资本周转方式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的叫流动资本,

价值逐步转移的叫固定资本。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基考试重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 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 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 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结合十二无规划确定定级发展目标,论述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绪论 第一节现代政治概念 一、了解“政治”的传统含义 二、熟练掌握政治的定义 三、重点掌握对现代“政治”概念的分析 四、了解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与狭义 第二节政治学概略 一、熟练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重点掌握政治学的主要分支,特别是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行政管理 三、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问题 第三节政治学的发展与回顾 一、了解政治发展沿革的基本脉络 二、重点掌握西方政治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等 三、重点掌握中国政治学重建二十年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章政治现象的起源 一、了解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三个原则区别 二、重点掌握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二章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阶级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三、重点掌握阶级与阶层、等级的区别与联系 四、了解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二、重点掌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构成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三、重点掌握如何人事白领工人阶层问题

四、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熟练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阶层 三、了解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 四、重点掌握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总体特征以及农民工、私营企业主等群体 五、重点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 六、了解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三章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第一节国家的本质 一、重点掌握国家的本质 二、重点掌握国家权力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职能 一、了解国家的基本职能 二、重点掌握国家的社会性和社会职能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两大并存而又对立的政治体系 一、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的对立 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职能上的显著区别 三、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具体职能、管理形式方面的某些共性 第四章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节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 一、熟练掌握亚里士多德对国家的分类问题 二、重点掌握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国家分类方法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演进 第三节国体 一、熟练掌握国体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国家历史类型与国体的区别 三、熟练掌握君主制及其特点 四、熟练掌握共和制及其特点 五、重点掌握立宪君主制的概念、特点及其虚位君主的作用 第四节政体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复习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对管理定义的理解: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具有目标性(3)管理具有组织性(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的发展:决策和创新 管理的类型: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管理目标相对单一管理具有竞争性 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2)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类型:

按层次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 按领域分—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1)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 (2)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企业、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用户等5种环境因素。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1、识别环境不确定程度的方法 2、内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技术。 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威尼斯兵工厂马基艾维利-《王子》-领导者原则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法治 商家:积著之理-范蠡;治生之学-白圭 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者的启蒙者) 亨利.普尔提出三条基本管理措施

最新大学马基考试复习资料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三大理论基础)?p8-10 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7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p.27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p.30-31 (1)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意。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p.30/56-57

西方社会思想史重点解读

1. 学习和研究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学科史与学科修养; “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这一洞见也是研究社会思想史的主要理由。 2、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学科史就是学科; “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黑格尔)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括学科史。 2. 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城邦制度——城邦社会学——城邦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城邦公民行为(善的问题) 世纪帝国——世界主义社会学——世界公民观念;世界主义理想 基督教团契——基督教会社会学——信念共同体;人与上帝的关系 工业社会组织——工业社会社会学——市民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组织 3. 研究社会思想史的途径和方法 (1)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要问:“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2)英克尔斯说的第二条途径是经验主义的途径,即我们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研究,以期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问:“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 解释学的方法;以傅伟勋先生提出的“创造的解释学”为示例: (a)原谓,即“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 (b)意谓,即“原作者真正意谓什么?” (c)蕴谓,即“原作者可能说什么?” (d)当谓,即“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 (e)层次自问:“做为创造的解释学家,我应该说什么?” 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在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原则:社会地位对于塑造思想家的思想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这一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永久财富。与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名字联在一起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就是在受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有力影响下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坚持个别思想家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某个集团或集体的观点,他的著作表达外在的社会潮流,知识具有集体的性质,这是全部认识论的基本点。 反思社会学的方法;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纳的“反省的社会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社会分析方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学分析。 4. 智者文化 智者文化是公元前5—4世纪流行于希腊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把早期而向认识自然的宇宙论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于社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并试图以此来克服爱利亚学派和拯救现象者那里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智者(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一词,意思应该是“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专门指称那些传授各种知识、收取报酬、擅长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智者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培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5.关于城邦国家的论述,主要在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了解)。 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柏拉图的切入点还是伦理道德问题。他是从讨论什么是“社会正义”开始的。在对什么是“正义”的问题作了一番检讨以后,柏拉图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即“正

四川省委党校2014年研究生考试经济管理专业考前复习要点(马基理论)

基础课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题型介绍(150分) 一、多选,6题,每题2分,12分。 二、简答,4题,每题10分,40分。 三、辨析,4题,每题7分,28分。 四、论述,3选2,每题35分,70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前提?P5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存在(物质)和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问题。 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1)一切派别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贯穿哲学史始终;(2)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对立统一关系,是哲学史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4、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P9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5、否定观?P12 自我否定、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6、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P12★★★

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1)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抛弃,而是“扬弃”。(2)事物自身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事物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1)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2)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同旧事物作斗争中必有反复,必定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 结合社会历史发展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局部的暂时的逆转也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历史现象。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7、什么是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P14 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普遍性:矛盾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点。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16 (1)相互联结。(2)相互区别。(3)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什么是真理?P18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21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考核内容和复习提纲 徐文涛 (一)绪论 一、考核内容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学习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3.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4.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二)复习题 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3.西方权利政治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考核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发展与特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 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 3.在古希腊城邦中,自由公民享有政治权利。 4.《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5. 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 6.从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开始,古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7.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8.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9.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0.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11.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释词 1.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

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 律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高尔夫产业概论复习提纲

高尔夫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尔夫产业特征 第一节.高尔夫产业结构 一.高尔夫产业概念:高尔夫产业是高尔夫经济主体围绕高尔夫运动需求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集合。 高尔夫产业由高尔夫运动健身产业、高尔夫赛事、高尔夫球场、练习场、高尔夫教练与培训、高尔夫用品、高尔夫中介服务、高尔夫旅游等组成有机整体,形成完整的高尔夫产业体系。 高尔夫产业构成要素: (1)高尔夫球场:是人们参与高尔夫运动的基本场所,是高尔夫产业的基础部分。 (2)高尔夫赛事(市场):是以高尔夫职业赛事为核心构成的竞赛、表演等专业赛事(市场)以及业余赛事和商业赛事等构成的大众赛事(市场)(3)高尔夫用品:是高尔夫爱好者在高尔夫练习、竞技和比赛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所有物品的统称。是高尔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高尔夫球 具、服装和辅助用品,对高尔夫产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4)高尔夫中介:是高尔夫市场主体的组成部分,是介于高尔夫产品生产者(球场)与消费者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 务、球场规划管理咨询、市场服务等业务,促成双方交易的特殊的独立 经济组织。 (5)高尔夫培训:通过培训师资、场地、训练器材等的投入,为消费者提供培训服务;而消费者通过支付培训费用,获得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 技能,掌握专业知识。高尔夫专业培训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产业规模或产 业成熟度对的重要指标。 (6)高尔夫旅游:高尔夫旅游是基于非商业性目的,人们在闲暇时间暂时离开日常生活地(半天以上)到周边或异地高尔夫球场参与打球或观赏高尔夫 赛事,以达到高尔夫运动的度假、社交、竞技体验、娱乐放松等目的。 二.高尔夫产业特征 1.休闲性特征:高度自主性

管理学原理-自考大纲-学习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管理和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 (一)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二)管理的性质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考核要求 (一)管理及其本特征 1、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基本特征。(3)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2、领会:(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3、应用:分析本组织(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二)管理的性质 1、识记:管理二重性的含义。 2、领会: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识记:什么是管理学。 2、领会:(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管理学的特点。 3、应用:结合本组织(企业)情况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识记:(1)系统的含义。(2)系统的特征。(3)系统观点。 2、领会:如何运用一般方法学习研究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 考核知识点 (一)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及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一)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1、识记:(1)威尼斯兵工厂实践的管理要点。(2)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2、领会:(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2)管理学形成前的有关管理问题的研究。(3)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 (二)古典管理理论 领会:(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2)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要点。(3)马克斯·弗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特点。(4)古典理论的系统化。 (三)行为科学理论及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领会:(1)霍桑试验的结论。(2)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3)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展望 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二)管理与外部环境 (三)管理学展望 考核要求.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对管理定义的理解: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具有 目标性(3)管理具有组织性(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的发展:决策和创新管理的类型: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管理目标相对单一管理具有竞争性 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2)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类型: 按层次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 按领域分—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环境: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1)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2)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企业、潜在竞争者、替 代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用户等5 种环境因素。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1 、识别环境不确定程度的方法2、内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 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技术。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威尼斯兵工厂马基艾维利-《王子》-领导者 原则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法治 商家:积著之理-范蠡;治生之学-白圭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者的启蒙者)亨利.普尔提出三条基本管理措施 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卡尔.乔治.巴斯、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 福特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梅奥社会系统理论:巴德纳 现代管理理论 决策本质:决策时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

马基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重点)!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