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2. 《民报》

3. 国新社”(01 新名)

4. 《新民丛报》

5. 《中央日报》

6. 《湘江评论》

7.开元杂报

8. 一报三禁”报禁(04 传名)

9. 《遐尔贯珍》(99 新名)

10.牌报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93,01 论涉及)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答:同盟会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 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尽管困难重重,该报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 《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 国新社”(01 新名)

答:1938 年9 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 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社。

4. 《新民丛报》

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 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 新民文体”]也风报界和文坛。

5. 《中央日报》

答:国民党办的中央报纸,[1927 年3 月]创刊于[汉口],1928 年2 月迁到上海,1929 年迁到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跄]兼任社长。其方针除[阐明党义,宣扬国策”] 外,又提出[ 拥护中央,消除反侧,巩固党基,维护国本”]为职志。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攘外必先安内宣传]的急先锋。

6. 《湘江评论》

答: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创办的一份报纸,也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 年7 月在长沙创刊。该报把时事报道和政论相结合,以[述评]为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论、杂文将近40 篇。李大钊评价该刊[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7.开元杂报

答:唐代的官报,原件已不可考,留下来的记载见于[孙樵所写《读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也是孙樵杜撰的名称,意为[开元时期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它虽然为报,但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期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8. 一报三禁”报禁(04 传名)

答:台湾当局为了加强对报刊的控制,作出的规定。1951 年6 月10 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刊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闻界习惯称为报禁”,它包括三限”,除上面的限证外,还有限张、限印。

9. 《遐尔贯珍》(99 新名)

答:香港最早出版、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也是中文报刊首次登载[新闻图片] 的报刊。该报于1853 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先后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主,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重视新闻报道。它对启迪民智、开阔视野具有积极作用。

10.牌报

答:是写有信息的木牌,类似[榜文、告示]的闻传播工具。其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无统一规定,内容包括[战报、法令和声讨檄文] 。即提供新闻信息,又进行宣传鼓动。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93,01 新论涉及)

答:1905 年8 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兴中会、华中会、华兴会等联合组合中国同盟会,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革命报刊宣传也随之进入了第二阶段。在武昌起义前,上海租借先后出版[ 《中国女报》]、[ 《神州日报》]、[ 《民呼日报》]、[ 《民吁日报》]、[ 《民立报》]、《越报》、《锐进学报》、《大陆报》等10 余家革命或明显倾向革命的报看。他们大多以刊载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其中,秋谨创办的《中国女报》、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更有革命特色。《中国女报》,见名词解释《神州日报》,见名词解释《民呼日报》,革命派著名报纸。1909 年5月于右任创办于上海。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比同期《神州日报》鲜明。《民吁日报》,革命派著名报纸。1909 年10 月在法租界创办。曾连续报道日本[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的阴谋活动,后伊被朝鲜志士暗杀后,报纸对[安重根]大家赞扬,受到日方震怒。《民立报》,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1910 年10 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

该报言辞激烈,痛斥立宪分子为[汉奸]”。痛斥清廷[倒行逆施]”。1911 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成立该会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答: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报刊活动家,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1919 年,在北京俄文馆学习期间,受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 月,和郑振铎等创办[ 《新社会》]旬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1920 年,离开北京,成为中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采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写了著名散文集[ 《俄乡纪程》]、[ 《赤都心史》]等书。1922 年,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担任第二任主编,集中全力宣传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 年,中共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上海创办,瞿秋白担任主编,撰写社论、政论共计21 篇,还写有20 篇小言论及大众化文艺作品。1927 年,中共地下报刊[《布尔塞维客》]在上海出版,它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笔。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答:1931——1935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中,相继发生了1932 年的一二八”淞沪会战、1935 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史量才主持的民营大报《申报》,九一八后改变了以前[保守的政治度]和[单纯的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在报纸业务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1931 年9 月,《申报》发表了[ 《本报60 周年纪念宣言》]后,立即进行管理体制和人事改革调整,成立报社总管理处统辖全局,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事业部主任。聘[陶行知]为总管理处顾问,[黄炎培] 、[戈公振]分任设计部副主任。民主进步人士的加入,使其加快了改革步伐。1932 年11 月,发表了[《计划宣言》]。改革后的主要变化是:首先,言论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其次,革副刊[ 《自由谈》],聘请青年作家[黎烈文]担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不近代化。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闻函授学院等。一系列改革即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销售。

4.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答:1947 年3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3 月14 日,华通讯社总社按预定计划分两队撤离。]第一队昆仑支队”,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太行涉县转移,设在那里的华社临时总社会合。第二队四大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共中央行动,转战各地。[1948 年4 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那里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太行山腹地的华社总社向平山转移,4月16 日四大队”会合,这样,华社的两支队伍在撤离延安一年后又会师了。[解放战争时期,华通讯社的突出贡献是它的军事宣传报道。]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华社精心选择宣传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刘大军渡过黄河,进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华社全力以赴,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新闻和各战区的捷报。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形势发展迅速,军事报道更加突出和重要。华社总社次向各分社发出急电,要求全力投入军事宣传,组织军事稿件。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华社大批军事记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深入前线,写出许消息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答:1897 年后,随着维运动的深入,各地维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 年百日维”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自70 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大]。近代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自1873 年至1895 年的20 余年间,总共有30 种左右。维运动兴起后,特别是百日维”期间,各地维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自1896 年8 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 年9 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内,各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70 余种,为70 年代以来国人自办报刊总数的两倍。特点二是,[办报地区广]。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而国人自办的报刊则不仅在上海等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特点三是,[报刊品种]。除了以政论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类型。特点四是,[创办人是维新派],并以宣传维为主旋律。

2.试述大革命时期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答:1924 ‐1927 年,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闻事业受到迫害。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2 年在上海创办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党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23年,中共又创办《青年》季刊等中央机关报,共青团报刊,工人报刊也初有发展。1923 年创刊的《中国青年》受到广大青年欢迎,恽代英成为最受青年读者欢迎的作者和编辑。《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工人报刊,在罢工运动中,发挥了工人喉舌的作用。五卅运动中,中共创办了《热血日报》,瞿秋白任主编,并为它写了许评论文章,上海新闻界曾组成广泛的爱国反帝统一战线,回击帝国主义的反动宣传,批评了一些报刊的妥协行为。1924 年开始的国共合作,为革命报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组后的国民党,加强了宣传。一些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早期办报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刊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报刊的阶级性质,指出[不同阶级的报刊总是为了不同阶级利益服务的]。第二,报刊的任务和工作方法:[应为人民服务,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思想,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任务。李大钊等人创造了重视读者调查,了解读者需求,重视事实,报道评论求真,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发扬党报工作者的风格。

中国新闻史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

1.恽代英

2. 《敬告青年》

3.史量才之死(97 名)

4. 《字林西报》(99 传名,05 名)

5.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6. 《大江报》案(02 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7. 《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8.牌报

9. 《国闻报》(02 传名)

10. 《民报》

二、简答:

1.简述大革命时期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2.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3.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4.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三、论述:

1.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94 论)

2.试述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恽代英

答: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宣传活动家,《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恽代英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 年,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 多种,撰写报刊文章500 多篇,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2. 《敬告青年》

答: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明确了科学和民主的努力方向。

3.史量才之死(97 名)

答:史量才是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九一八”后,主持改革《申报》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舆论阵地。一二八”松沪会战后,发起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出任会长,帮助稳定上海金融,社会次序。后市民维持会解散,又当选为上海地方协会会长,成为上海握有舆论大权的实力派代表人物。蒋介石企图收买不成,亲令军统特务组成特别行动组,于[1934 年]杀害了史量才。这一事件使得独立办报,发挥舆论作用的幻想破灭了。

4. 《字林西报》(99 传名,05 新名)

答: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其前身是[ 《北华捷报》],1850 年创刊于[英租界],是一[商业周报],[英商奚安门]创办。该刊大量刊登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并开始重视新闻报道,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5.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答:周恩来在五四时期主编的刊物,也是[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1919 年7 月在天津创刊。该报本着[民主主义]的精神,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该刊推动了[天津舆论界斗争]的步伐。

6. 《大江报》案(02 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答: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1911 年]7 月17 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 《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 月26 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7. 《对华北记者团谈话》

答:1948 年9、10 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

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 月2 日,刘少奇亲自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8.牌报

答:是写有信息的木牌,类似[榜文、告示] 的闻传播工具。其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无统一规定,内容包括[战报、法令和声讨檄文] 。即提供新闻信息,又进行宣传鼓动。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发挥过重作用。

9. 《国闻报》(02 传名)

答:维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派创办的第一日报。1898 年10 月创刊于天津租界。主内容有电传渝旨,路透电报,本地新闻,各省闻和国外新闻。主创办人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严复]。天演论就在其旬刊《国闻汇编》上发表。

10. 《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二、简答:

1.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答:(1)这一时期,全国约有12 所高等学校先后设立有报学系科,为中国高等新闻教育打下了基础。

①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1923 年创办,首任系主任徐宝璜,课程有《新闻学论》《闻事业发达史》等,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办有《平民大学报学系级刊》[燕京大学报学系],1924 年创办,美国新闻界和新闻教育人士资助开办基金5 万元。[北京民国大学],法政大学也一度开办报学系或新闻学课。

②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1920 年,该大学在普通文科增设报学专业。《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德生兼职授课,出有《约大周刊》,1924 年,成立报学系,美国人武道任系主任。设有新闻、编校、社评等课程。[南方大学]报学系和专修科,创办于1925 年春,《申报》协理[汪英宾]兼任系主任,设有《报学原理》、《广告原理》等课程。[复旦大学新闻系],1924 年,复旦大学首先在中文系开设闻学讲座,1926 年扩充为新闻学组,由邵力子主持,1929 年正式组建新闻系,后发展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新闻系。此外,1926 年前后,上海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也一度设有报学系。上海,曾主讲过新闻学。1921 年,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设有报科学科。

(2)新闻学研究

①新闻学著作1922 年至1927 年,出版闻学著作和译本约16 种,主有任白涛[ 《应用心理学》]、邵飘萍[ 《实际应用闻学》]和[ 《新闻学总论》],戈公振的[ 《中国报学史》] 是这一时期的优秀著作。

②此前闻学刊物有[ 《新闻学报》],1927 年2 月,北京新闻学编印出版,黄天鹏主编。

③对外学术交往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近1921 年到1922年,有北岩、麦高森,诺伊斯等人,他们在各地讲学。1921 年,中国新闻界代表6 人参加[檀香山世纪报界]第二次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1923 年美商控

股的上海[《闻报》]创刊30 周年,出版纪念册,促进了中西报纸经验的交流。

2.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答:上海沦陷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以英美势力为主的公共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而孤立于日占区包围之中,称为孤岛。[ 中国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美英与日本的,在孤岛公开在报刊上发表反日言论。]遭到日军压迫,强制停刊的有《救亡日报》、《立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申报》。为了另抗日宣传的阵地,共产党人、抗日爱国人士利用外国商人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请外国人任发行人,挂起洋商招牌,被称为洋旗报”。有《译报》、《导报》等共产党领导的报纸,还有一些爱国人士以外商的名义创办抗日报刊,影响较大的有《文汇报》,一些国民党报纸和原有的资产阶级报纸也以外商饿名义出版,如国民党的《中美日报》、《正言报》等,由于中国编辑人员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宣传阵地的主力军,他们联合一切抗日报刊,振奋了上海人民的抗战意志,树立了持久抗战的信心。]斗争[1939 年,汪伪来到上海后,加剧了对抗日报刊的迫害,手段极其残忍。] 《大美晚报》编辑朱惺公收到恐吓信后,就在他主编的副刊《夜光》发表公开回答信,痛斥日伪特务的阴谋,表达了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结果第一个被特务暗杀。被暗杀的还有《大美晚报》负责人张似旭、大光通讯社的邵虚白、《申报》记者金华亭,《华美晚报》主持人朱作同等多人。[为了坚守阵地,共产党领导下又办了一些刊物,如《学习》半月刊,《上海周报》、《求知文丛》等,这些刊物注意实行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掩护,作者常使用笔名。]太平洋战争后,孤岛沦陷,这时候的战争转入地下,有以下几种:一,由党领导下的工人、学生等群众团体出版印刷的或手抄的小型刊物,有的秘密出版,有的半公开。二,支持和影响一些出版而没有明显倾向的刊物,保持一些健康有益的宣传。三,利用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矛盾,投稿占领日伪的宣传阵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和日本当时订有互不侵犯条约,共产党领导的报刊工作者可以在租界内以苏商的名义出版中文报刊,《时代》杂志,介绍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卫国战争的状况,鼓舞了上海市民。

3.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答:1947 年3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3 月14 日,新华通讯社总社按预定计划分两队撤离。]第一队昆仑支队”,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太行涉县转移,与设在那里的华社临时总社会合。第二队四大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共中央行动,转战各地。[1948 年4 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在那里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太行山腹地的新华社总社向平山转移,4月16日与四大队”会合,这样,华社的两支队伍在撤离延安一年多后又会师了。[解放战争时期,新华通讯社的突出贡献是它的军事宣传报道。]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华社精心选择宣传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进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华社全力以赴,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闻和各战区的捷报。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形势发展迅速,军事报道更加突出和重。新华社总社多次向各分社发出急电,要求全力投入军事宣传,组织军事稿件。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新华社大批军事记者以普通一兵的身,深入前线,写出许多消息报道。

4.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答: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报刊活动家,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1919 年,在北京俄文馆学习期间,受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 月,他和郑振铎等创办[ 《新社会》]旬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1920 年,离开北京,成为中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

采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 《赤都心史》]等书。1922 年,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担任第二任主编,集中全力宣传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 年,中共的第一张日报[ 《热血日报》]在上海创办,瞿秋白担任主编,撰写社论、政论共计21 篇,还写有20 多篇小言论及大众化文艺作品。1927 年,中共地下报刊[ 《布尔塞维客》]在上海出版,它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笔。

三、论述:

1.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94 论)

答:一,[白话文的式标点的应用]:《新青年》发起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引起了中国文体的空前变革。文化运动前,中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戊戌变法,曾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但当时用白话文写作,只是出于通俗宣传的需,《新青年》的出版,为白话文在新闻领域的推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二,[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革] 编排的改进取消了[ 大总统命令”],或把它放在不重的位置。把重新闻放在头版。标题的制作得到了重视,努力做到读者,引人注意。[副刊的革]出现了[ 四大副刊”],他们富有战斗力,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经常刊登短小政论和杂文,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文学,发表大量诗,散文,短篇小说。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政治思想评论和学理自由讨论的普遍开展] 《新青年》等报刊,普遍以议论见长,通过报刊舆论,冲破封建统治桎梏,报刊政治思想评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青年》大量批判旧思想和尊孔复的文章、短评,有力地动摇了封建统治。《青年》编者崇尚[ 讨论学理之自由”],坚信[ 真理俞辩俞明”],他们对各种不同意见,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在《新青年》倡导下,五四时期普遍思想学理讨论,促使思想文化战线呈现出一派活跃、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国际通讯报道加强]五四运动后许多到欧洲留学,有些报纸便在这些留学生中发展国外通讯员、特派员。从而丰富了国际新闻报道。[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新闻学研究和闻教育发展起来,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出现了第一本新闻学专著《闻学》,第一个闻学业务刊物[ 《新闻周刊》]。

2.试述五卅运动,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

答:1925 年的五卅运动,是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中共为了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鼓动工作,特别在上海创办了[ 《热血日报》] 。他和《向导》]一起组成了五卅运动宣传战线上的司令部。《热血日报》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1925 年6 月在上海创办,瞿秋白任第一任主编。五卅惨案后,英日美等国新闻宣传,开始掩盖是非。《向导》周报从5 月17 日起,开始披露顾正红被害事件真相,及时刊发中共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指出这此暴行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造成的。《热血日报》弥补了《向导》时效的不足,它打破了舆论的沉寂和封锁,以发扬风气”作为被压迫民众的喉舌为职责,及时报道运动,引导报道运动,引导群众斗争。创刊号发刊词表达了人民敢于帝国主义搏斗的正气。上海的一些民众社团也出版了一些专为报道宣传运动的革命报刊。主有《上海总工会日刊》、《工商学联合会日刊》、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血潮日刊》、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的《公理日报》。一些工商界人士创办了以提倡国货为主内容的《国货周报》、《爱国报》、《国货日报》等。[ 《东方杂志》]在七八月相继出版[ 《五卅事件临时增刊》],邵飘萍主办的北京[ 《京报》]和[ 《京报副刊》]以大量篇幅对五卅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全国各地出现了响应上海五卅运动而办的刊物、壁报。面对日益高涨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者利用在华报刊开展了一场反革命的宣传鼓动。制造了诚言事件”。[ 《血潮日刊》]、[ 《工商学联合

会日刊》] 《向导》等革命报刊对《诚言》进行了驳斥,广大群众愤怒地把诚言”涂改成谣言,当时帝国主义控制的工部局以一广告公司名义,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刊登《诚言》。两报利令智昏,竟然在广告版大字刊出《诚言》第一号,这一严重行为,立即引起上海读者强烈抗议。在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接受上海人民要求,登报道歉。帝国主义造谣企图没有得逞。[ 《血潮日刊》]、[ 《工商学联合会日刊》] 《向导》等革命报刊对《诚言》进行了驳斥,广大群众愤怒地把诚言”涂改成谣言,当时帝国主义控制的工部局以一广告公司名义,上海《申报》和《闻报》刊登《诚言》。两报利令智昏,竟然在广告版大字刊出《诚言》第一号,这一严重行为,立即引起上海读者强烈抗议。在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接受上海人民要求,登报道歉。帝国主义造谣企图没有得逞。

试题(1)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5,分数:50.00) 1.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 ) 解析: 2.中国共产党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主要出版报刊有:①《布尔塞维克》;②《红旗》周刊、《红旗日报》、《红旗周报h③地方党组织的“地下”报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的报刊。 (2)经验教训 ①经验: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②教训:在宣传内容上出现“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 解析: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点与意义?(分数:10.00)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大纲 一、问答题 1、瞿秋白参加过哪些新闻传播活动? 2、怎样看待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3、胡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有何贡献? 4、邹韬奋参加过哪些新闻出版活动? 5、廖承志参加过哪些新闻传播活动? 6、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过来的? 二、名词解释 1、《新闻报》 2、《申报》 3、《循环日报》 4、“竖三民”报 5、《中国日报》 6、中央通讯社 7、《人民日报》 8、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9、《中央日报》 10、中央广播电台 1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2、《新华日报》

13、《华商报》 14、《红色中华》 15、黄远生 三、多项选择题 1、明清京报所以能够长期盛行是什么原因?A、与官报的内容完全相同 B、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允许 C、当时根本没有官报 D、消息来源大多来源于内阁发布机关 E、因为人民需要,统治者屡禁不止 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A、封建统治者默许出版 B、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的运用 C、封建王朝内外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D、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E、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抗争斗争的形势 3、我国古代报纸产生在唐朝的原因? A、由于具备了发行手抄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阶级斗争十分激烈

C、由于藩镇割据势力需要了解朝廷动态 D、由于外族入侵,人民关心政治变化 E、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4、《万国公报》的主编是? A、马礼逊 B、林乐知 C、麦都思 D、李提摩太 E、福开森 5、梁启超办过的报刊有: A、《中外纪闻》 B、《中国日报》 C、《时务报》 D、《新民丛报》 E、《湘学报》 6、《申报》的历任主持人是: A、林乐知 B、美查 C、福开森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4,分数:50.00) 1.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 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 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 解析: 2.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国共合作后,《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民国日报》、《新民周》和中央通讯社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共产党和共青团报刊网络的初步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公开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3) 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工人、农民、妇女、学生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4) 军队报刊的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 解析: 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分数:20.00)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资料

中新史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两份,1907年前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3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实行定本制度。所谓定本,即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进行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宋代的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 4小报始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5明代“邸报”的传抄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6中国近代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一直担任编委,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 7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该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8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8年该报改名《广州记录报》 9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 10 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1《北华捷报》被视为“英国官报”,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2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该刊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他被称为在中国传播种子的人 13《中西教会报》,1891年2月创刊,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4《上海新报》革新后不久,傅雅兰将编务交给林乐知主持。(率先头号字排版,四号字排正文) 15《字林西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16《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禁区。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民营报刊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脉络 明代的民间报房及卖报人 清代的报房京报 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清末民初国人办报的开始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王韬的新闻思想 《申报》的创办与发展 中文大报的诞生与发展 《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脉络 1.中国古代的民营报刊 (1)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妄作朝报”之类的方式出现,还没有专业化。 (2)小报以京师官员的任免情况、臣僚的奏章内容、军队演练和布阵方法、朝廷秘闻 和轶事吸引受众,而使朝廷不悦。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后,小报的传播更加广泛,诸多人将小 中 国 民营 报刊的发 展

报“传播街市”,并因此“坐获不赀之利”。 (3)在宋代出现了专门卖新闻的人。 (4)小报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持续的新闻源。 2.明代的民间报房及卖报人 (1)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专门经营报房的民间卖报人。同时,报房还雇用了一批“报子”,专门负责传递和通报某一特定的讯息和消息。 (2)报道教育方面的消息是明代报纸的一个重要内容。 3.清代的报房京报 (1)清代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后,继承了明代邸报的传报制度,到雍正、乾隆年间,皇帝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开始主持这项工作。 (2)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快,士大夫阶层迫切需要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获取新闻。但是清代官报还停留在“手写”的抄传状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3)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民办报纸除京报外,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还有自己的私营报纸——辕门抄。辕门抄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成了地方人士了解中央和地方政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二、清末民初国人办报的开始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19世纪30年代的广州,已经出现了不少英文报纸,它们不仅提供商业性的情报,还经常探讨对华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美国家的对华立场。林则徐敏感地意识到英美在华商人创办的外文报刊的情报价值,积极组织通晓中英文的众多人才翻译外报,从而及时获知各方面对禁烟政策的反应、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2. 《民报》 3. 国新社”(01 新名) 4. 《新民丛报》 5. 《中央日报》 6. 《湘江评论》 7.开元杂报 8. 一报三禁”报禁(04 传名) 9. 《遐尔贯珍》(99 新名) 10.牌报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93,01 论涉及)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答:同盟会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 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尽管困难重重,该报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 《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 国新社”(01 新名) 答:1938 年9 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 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社。 4. 《新民丛报》 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 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7.1 复习笔记 【结构脉络图】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进奏院状(重点):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 ☆“开元杂报”: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邸报(重要):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 ☆报房京报: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 ☆小报:最早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范围广。 小报盛行的原因: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时效性较低。 给我们的启示:满足受众需求;注重时效性。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 第二章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蜜蜂华报》(重点):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

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传媒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通过了解“左叶事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分析这十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 答:(1)“左叶事件”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 ①“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与当时采访的记者发生冲突,随后报纸上出现了大量批评左叶,讨论新闻工作者地位,反官僚主义的文章,还召开了两次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但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两次座谈会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还将“左叶事件”说成是“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一些老同志被迫一次次检讨。由此,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