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体阴用阳论

肝体阴用阳论

肝体阴用阳论
肝体阴用阳论

肝“体阴而用阳”是中医学对肝脏生理病理的概括。“体”是指肝脏的本体,“用”则为肝脏的功能活动。从五行看,肝属木,居五行之首,其母为水,属阳;其子为火,属阴。肝居水火之中,阴阳之间。以阴阳论,肝经为厥阴,肝脏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是阴阳变化的转折点。因此五脏之肝,实为阴尽而阳生、阴阳合一之脏。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上与下、动与静、藏与泄、左与右,皆可分阴阳。言“肝体阴而用阳”,亦是相对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肝属五脏之一,《灵枢。寿夭刚柔》云:“在内者,五脏属阴”,《素问。匮真言论》曰:“言人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居体内,属于五脏,故肝体为阴;然肝的功能以主管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为主,故肝用为阳。其二,肝之本体内藏有形之阴血,因“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体为阴;但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主升主动,因“阴静阳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其用为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所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其三,肝居右侧,其体为阴;肝从左侧升发,与肺之右降相应,故其用为阳。《素问。刺禁论》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非指肝肺之形体部位,实言肝肺的功能特点。如高世栻所注:“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南方,故肺藏于右。”其四,肝居腹中,“腹为阴,背为阳”,其体为阴;但肝性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为阳脏,住处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

肝体阴而用阳,实际上揭示了肝的脏器与肝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是对肝的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性质不同,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养肝,肝血充足,肝体得阴血之柔养,而后能发挥疏泄气血、调畅气机之“将军”阳刚之用;肝疏泄,血归肝,疏泄正常,则血行畅达,藏血充足,而后能发挥充筋、养目,滋养脏腑之“阴”柔之性。故《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在病理上,肝体之症常以阴血不足为主,如久视、过思、劳倦、失血等,皆可伤及肝之阴血,致使“肝体不足”,症见目涩头晕、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或月经量少、甚或经闭等,治当滋阴、养血以益肝体;肝用之症,则常以阳亢无制为主,如情志内伤,或久病、劳倦,影响肝的疏泄,而致疏泄有余,化火化风等“肝用有余”,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肢麻抽搐,甚至卒倒昏厥等症,治当泻肝、凉肝以抑肝用。“肝体不足”、“肝用有余”,体现了病理上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的肝病特点。

由上述可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阴柔为主。肝血充足,阴柔正常,肝体得养,则肝用正常,肝之疏泄畅达而不亢逆;若肝之阴柔不足,肝之刚用之性必疏泄太过,升散无制,而致种种病证。因此,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要以时时顾护肝之阴血为大法。

人体阴阳之道

人体阴阳之道(转载) 访问人次:227次阴阳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内涵之一,是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对立与统一的完美结合体。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一阴一阳谓之道。 《景岳全书》: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约阴阳而已。 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中阴阳的重要性更是无以复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均提示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重要性,在祖国医学中更是显露无疑。何为阴?何为阳?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在近代沪上医家祝味菊《伤寒质难》中:阴为体为质,阳为势为力。提示阳者,用也,机能也,功能也;阴者,体也。形质也,物质也。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体用学说,近代中西医结合先驱的形质与机能的学说,现代自然科学中物质与功能的学说。下面对人体“阴”“阳”进一步归纳总结如下。 阴:分为阴精、阴形、阴邪 其中阴精,是人体最精微的物质,“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论》,其中精气即是五脏的阴精,阳气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宏观层面是脑脊髓神经细胞、各种内分泌腺如:松果体、下丘脑、肾上腺、胰腺等以及内皮细胞等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与细胞。微观层面包括染色体、各种细胞器等。它们都是产生功能(阳气)的载体,即阴能生阳。其分泌的激素和受体结合后产生极强的放大作用,可产生数千万倍的功效。典型的印证了“阴精产生阳气”,或“精化为气”,或”气归精”,”精食气”。《灵枢?经脉》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王冰注《素问?刺禁论》示::“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提示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之思维、运动、语言、情感等均属于真气。而真气之产生源于阴精,而脑髓即为阴精。 阴形包括阴津、阴液,以及骨、脉、肉、皮、筋等。阴津又包括汗液、唾液、消化液、泪液等人体各种稀薄体液;阴液就是包括关节腔液、脑脊液、血液等各种具有滋润濡养的液性物质。微观层面还有就是细胞外液。人体的60%就是阴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中”形”即是指阴形. 阴邪就是人体在病理状况下各细胞、组织、器官产生的病理物质。包括瘀血、食滞、痰浊、结石、水饮、寒湿等病理产物。其中的“阴”不是疾病属性,而是强调其是“有形之物”阴盛阳虚或阴盛格阳,其中之阴就是指阴邪。 阳:分为少火(阳气)、壮火(邪火)、虚火以及阳虚证。 少火、壮火是指在阴精未亏虚的状态下的正常及亢奋的功能。(阴平阳秘、阳亢阴不亏)

从体阴用阳谈脾之阴阳

从“体阴用阳"谈脾之阴阳 历代医家对脾的论述,侧重脾阳的多,重视脾阴的较少。“体用”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与中医理论结合,主要与阴阳理论结合,出现了体阴用阳,主要用于阐述脏腑的一个生理特点,对脏腑体阴用阳研究与运用最多的是肝体阴用阳,现从“体阴用阳”来看脾之阴阳。 哲学的“体用”与中医理论结合的体阴用阳 “体用”属古代哲学范畴,最先为思想家提出,历代思想家对“体用”的含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中医学领域也有将“体用”用来描述对象,如早在《内经》中就有“体”、“用”二字,“在体为皮毛……其用为固”;“在体为骨……其用为燥”(《素问·五运行大论》),“体用”用来描述人体、脏器、药物等物质实体。“体用”本为哲学概念,且有不同的含义,或以体为本质,用为现象;或以体为内容,用为形式;或以体为实体,用为作用等等。医学上出现的“体用”概念当属于“以体为形质,用为功用”这对范畴,即唐代崔憬在《周易探玄》中注解《易·系辞》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这对“体用”概念在医学中运用最广。体即形质,用即功能。 “体用”在医学中的运用主要与阴阳结合。阴阳理论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故古代医家在运用“体用”时,不自觉的引入了阴阳的概念——“体阴者用必阳,体阳者用必阴”,或阐述藏象关系,或阐述药物功用,或指导调治脏腑。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心肺……阴体而阳 用也,大肠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体属阴,用属阳,“体用”如同阴阳乃一切事物相关联的两种功能属性。至清代,体阴用阳学说逐步趋于成熟,以叶天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内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 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

因为阳与阴是互相联系的

因为阳与阴是互相联系的,阳的功能起来了,阴自然就相应的消退,当然不是消失,而是回到了配合的角色,支持阳出来表现。 太阴,代表了阴的升长,厥阴代表阴的收尽,少阴是他们的调节。 举例,我们要调节一个空间的温度,当温度偏高,就要加强阴的功能,让阳收一下,当温度偏低,就调节阳的开关,让阳起来。看阴阳不能孤立的看阴或看阳,当我们看阳虚之证,自然想到他的阴胜的一面。我们描述了阴的一面,返过来就是描述了阳的一面。 在临床上,太阴对应湿土,所以,从病上看,当我们提到太阴,自然会对应了脾胃这个土的体系,而这个脾胃的土的本属于湿,这个土要达到良好的状态,它需要具备一个湿的问题、这个湿的状态,就是一个阴的作用,但是,本湿又恶湿,就是不能太湿,所以,胃就起了反面的作用,它主燥。 我们的阴起来了,天上降了小雨下来,增加了土的湿润。这就是一个阴生的例子。当然,我所做的比喻只是个形象,不是说阴生一定就这样,当这个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个消尽的过程,因为循环是生命的表现。所以,厥阴的作用表现出来了,它把阴给收起来,厥阴对应了风木,当我们的天气达到很冷了,需要过度到春天,这样,自然界就会“冬子之时,东风起”来一个春风一吹,大地回春,树木起绿,这就是厥阴的表现,不是消灭了阴,而是让机制美妙的转化那么,这个由太阴的阴生转化到厥阴的阴收,中间的枢纽就是少阴了。 大家知道,少阴是对应心肾的,心属于火、肾属于水,心肾相交,就是正常的机制。如果过湿,就把心火引下来,如果过燥,就把水升一升,当然,这都是人体的自动功能,当人体没有了这个功能,就出现了病态,冷了阳起不来,热了还下不去,就要用药了。 今天说的要和阳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互为关联的,最好的理解就是空调的作用。

肝体阴用阳论

肝“体阴而用阳”是中医学对肝脏生理病理的概括。“体”是指肝脏的本体,“用”则为肝脏的功能活动。从五行看,肝属木,居五行之首,其母为水,属阳;其子为火,属阴。肝居水火之中,阴阳之间。以阴阳论,肝经为厥阴,肝脏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是阴阳变化的转折点。因此五脏之肝,实为阴尽而阳生、阴阳合一之脏。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上与下、动与静、藏与泄、左与右,皆可分阴阳。言“肝体阴而用阳”,亦是相对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肝属五脏之一,《灵枢。寿夭刚柔》云:“在内者,五脏属阴”,《素问。匮真言论》曰:“言人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居体内,属于五脏,故肝体为阴;然肝的功能以主管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为主,故肝用为阳。其二,肝之本体内藏有形之阴血,因“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体为阴;但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主升主动,因“阴静阳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其用为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所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其三,肝居右侧,其体为阴;肝从左侧升发,与肺之右降相应,故其用为阳。《素问。刺禁论》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非指肝肺之形体部位,实言肝肺的功能特点。如高世栻所注:“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南方,故肺藏于右。”其四,肝居腹中,“腹为阴,背为阳”,其体为阴;但肝性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为阳脏,住处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 肝体阴而用阳,实际上揭示了肝的脏器与肝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是对肝的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性质不同,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养肝,肝血充足,肝体得阴血之柔养,而后能发挥疏泄气血、调畅气机之“将军”阳刚之用;肝疏泄,血归肝,疏泄正常,则血行畅达,藏血充足,而后能发挥充筋、养目,滋养脏腑之“阴”柔之性。故《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在病理上,肝体之症常以阴血不足为主,如久视、过思、劳倦、失血等,皆可伤及肝之阴血,致使“肝体不足”,症见目涩头晕、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或月经量少、甚或经闭等,治当滋阴、养血以益肝体;肝用之症,则常以阳亢无制为主,如情志内伤,或久病、劳倦,影响肝的疏泄,而致疏泄有余,化火化风等“肝用有余”,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肢麻抽搐,甚至卒倒昏厥等症,治当泻肝、凉肝以抑肝用。“肝体不足”、“肝用有余”,体现了病理上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的肝病特点。 由上述可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阴柔为主。肝血充足,阴柔正常,肝体得养,则肝用正常,肝之疏泄畅达而不亢逆;若肝之阴柔不足,肝之刚用之性必疏泄太过,升散无制,而致种种病证。因此,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要以时时顾护肝之阴血为大法。

肝气、肝阳虚简论

肝气、肝阳虚简论 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在肝病具体分型中,也没有给予肝气虚,肝阳虚以一定的位置。一般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如钱仲阳认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朱丹溪亦有“肝常有余”之论。近世著作,如五院教材的《中医内科学讲义》就干脆指出:“肝之寒证,仅见寒滞少腹厥阴经脉”。[1]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问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七十五难》),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前人称此为“乙癸同源”,肾阳不足当然也可以引起肝阳不足。再就肝本身而论,一般以肝阴为体,肝阳为用,哪里只有阴虚而不存在阳虚的道理。又《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诸如以上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脏象理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要说肝无气虚、阳虚,在中医理 论上是无法解释的,显然是一件憾事。 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内经》就明确地谈到了肝气虚这个问题。《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后世如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中谈到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清?王旭高治肝四种补肝法中,亦提到了补肝气和补肝阳。近世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数剂而愈”。并进一步指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2]已故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并谓:“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可惜以上这些议论,很少引起重视而加以深入细致的探讨。 肝以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用阳。肝的阳气,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是肝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脏的这种阴阳关系与其他各脏阴阳的关系一样,都是相互为用,阴阳互根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那么,肝“体”可以影响到肝“用”,肝“用”亦可以作用于肝“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在某些发病情况下,肝“用”更为重要。

解读“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 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字面上的意思是:善于扶阳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滋阴的药,那么,阳气得到阴液的帮助就可以生化无穷;而善于滋阴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扶阳的药,那么,阴液得到阳气的帮助就可以源源不竭。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解释。但我对照原著,觉得这样解释不妥。 张景岳还有一句话:“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补阳的用甘温,补阴的用甘凉,是不能混淆的。所以他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既然不可混,扶阳药(甘温)加入滋阴的药(甘凉)不是违背了药物配伍不宜相恶(一种药物的功效被一种具有相反功效的药物所减弱或抵消)的原则了吗?后面我又注意到他还有一句:“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我才豁然开朗。既是不可离,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益气有助于补精,因为气可化精;补精有助于益气,因为精可化气。 我在《生命的状态》中提到过,因为阴阳具有极其丰富同时也是很不确定的含义,所以在具体的语境应当要专门明确出来。否则,你说你的阴阳,我说我的阴阳,所指并不统一,真理就无从辨明。我们说,人是由无形之气(以下简称气)与有形之质(以下简称质)组成的。如果

气属阳,那么质就是相对应的阴。因为阴阳中亦能分阴阳——就象把一物上下两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仍然可以分上下一样——气可分阳气与阴气,质可分阴质(即是“阴液”或“津液”)与阳质(即是“精”或通称的“阴精”)。大家也许有些眉目了,同时也开始晕了。且跟着我的思路往下走。 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4个新的概念:阳气,阳质,阴气,阴质。正如上面所说的,气和质是人体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要考察对象(物),而这里的阴和阳是指考察对象的属性。接下来我们就用这4个概念去说明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前半句这样解读: 第一个阳字是指阳气; 第一个阴字是指阳质;(因为质相对于气来说属阴) 第二、三个阳字同第一个; 第二个阴字同第一个。 后半句这样解读: 第一个阴字是指阴质; 第一个阳字是指阴气(清热)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口试复习题 1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的概念是? 答:阴阳对立:阴阳相反;阴阳制约:阴阳互相抑制,互相约束;阴阳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阴阳互用: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互相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和交合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2阴阳消长有哪些运动形式?与对立制约、互根互藏互用间有何关系? 答: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阴阳互相制约,使得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随其消长而变化,就出现了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资生,是的一方随另一方的消长而消长,就出现了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3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是? 答:依据是对立的双方在其运动中已经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条件是阴阳相互转化一般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阴阳消长之“极、甚、重的阶段),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物极”即是阴阳运动的量变过程达到引起质变的要求) 4阴阳自和的含义是? 答:阴阳双方自动维持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5五行的基本概念是? 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6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答: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7事物五行归类的和方法是? 答:依据是五行的特性;方法是:取象比类法、归纳分类法、演绎推理法。 8五行制化是? 答: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结合。 9乘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的机理是? 答:相乘: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次序:木克火克土克金克水克木。原因:1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2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3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相侮:概念: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行进行反克,反侮亦称反克。次序:水侮金侮土侮火侮木侮水。原因:1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2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3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 10母子相及表现形式是? 答: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11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 答: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解释。 1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是? 答: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 1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是? 答: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 14中医学中精与气的的概念有何异同点?

王自立“治肝必柔肝,柔肝先养肝”思想探悉(一)

王自立“治肝必柔肝,柔肝先养肝”思想探悉(一) 作者:田旭东舒劲武正权张参军张延昌 【关键词】王自立学术思想归芍运脾汤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内因七情暗耗,致机体阴血津液亏虚,则肝血亦虚,肝体失养,肝气失制,发为多种疾病。王自立老师认为,治疗肝病不可一味疏泻、清解、攻伐,否则,肝之阴津受伐而病势反增。治疗肝病,应以养肝为第一要务,使肝血得养,肝体得柔,则肝气自疏,此亦即“养肝即是柔肝,柔肝便为疏肝”之义。笔者现就王老论治肝病思想的形成及临床运用进行探析。 1关于肝脏病理生理 肝体阴而用阳的说法源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其文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体即指肝之本体,用指肝的功能活动。从五行来看,肝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肝木介于水火之间;从阴阳来看,肝经为厥阴,肝脏为少阳,故五脏之中肝为体用阴阳合一之脏,古人称其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为藏血器官,血属阴,故其体为阴。肝性条达,主动主升,故其功用为阳。另一方面,肝之病理常为肝气有余,易化火生风,表现为眩晕、面赤、易怒、肢麻、抽搐诸症,亦属阳之范畴。肝体阴而用阳概括了肝生理、病理的主要特征。生理情况下,肝藏血,体得阴柔而用能阳刚;肝疏泄,用能阳刚则体得阴柔。故病理情况下,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体阴柔对维持正常肝用,防止其刚暴太过有重要作用。肝阴是肝脏中具有滋润、潜降、宁静、收藏等功能的物质,它根于肾阴,故肝阴虚常与肾阴虚并见,出现腰膝酸软、两足痿弱等症。如果阴虚不能制阳,阳气亢逆则常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征象。肝阴虚使其经脉循行部位失于濡养,也可表现出眩晕、视物昏花、胁肋隐痛、肢体麻木等症状。肝阳根于肾阳,是肝脏中具促进温煦、上升、运动、宣散等功能的物质。肝阳名称的提出,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指出:“脉弦劲,眩晕耳聋,行走气促无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风蒙窍,乃上实下虚之象。”肝阳可因肝阴不足而相对亢盛,甚则阳升无制而化风。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内因七情暗耗,致机体阴血津液亏虚,则肝血亦虚,肝体失养,肝气失制,发为多种疾病。故王老提出“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以顾护肝之阴血为临证大要。

人的体性阴阳生理论

人的体性阴阳生理论 世人常知,男属阳,女属阴。参《春秋左传》载医和给晋候诊病之语:“女阳物”,令诸多医家和学者困惑,至今尚无定论。余甚好奇,潜心数十载。追溯古代养生,揣摩医、易、河洛等籍,才获证据。知人体质与性别有阴阳之分。对养生保健,男女不孕。各种杂病,效验的确。因人体与中药性能,阴阳相应周密,互生互用,自然人体平衡协调也。阴阳者是古代公式之术语,xy是现代公式的代词。知古者,不可厚古薄今,知今者,那能预今非古。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医类相参,与时俱进。 一、人体阴阳生成之数考 内经云:“天为阳,地为阴。”以云:“人生立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又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据《易数钩隐图》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七为奇数属阳,八为偶数属阴。男得八木成体,得三木成性,木体有形无形,故男体阴而用阳。女得七火成体,得二火生性,火体无形而性有形,故女体阳而用阴。所以男以八纪,女以七纪也。医和之语:“女阳物”者,指的是女人体质属于阳性的物质。 二、人体性生理与爻象阴阳应证 从八卦图中爻象阴阳变化显示分折看,体性阴阳男女的生理不同。其乾三连老阳。坤六断老阴,很难看出体性来。详细观察乾坤六子爻象,就能得到体必阴阳的解释。六子卦分三类六组,即长男长女,中男中女,此六卦爻象,都能有目共睹的阴阳体性。如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重爻为体,单爻为性。故男两重阴象,女两重阳象。即男体阴而性阳,女体阳而性阴。至今男女体性千古不易。 三、医道养生家对男女体性阴阳考究 人的体性阴阳不搞清楚,会影响修道进程,治病效果。所以古代医学家,养生家,道家都对人的体性阴阳生理,非常考究。医和对晋候说:“女阳物而悔时,淫则生内热惑盅之疾。”万籁声在论(修道之程序引《七真传·之二》)说:“且女子修道较男子速,缘女子纯阳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阴;男子纯阴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阳故女子效速。”此对男女体性生理作了进一说明:指导临床养生保健,却病延年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四、临床考验男女生理的体会 男女气血与天地阴阳生成造人机理,一元始终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生生不息,《七真传·之二》云:“震为东家郎,兑为西家女。”兑先乙后庚,乙庚化金。金生水,血属水类。精血同源,“乙同源”。明李中梓论之尽。然女体属阳,性属阴火,虽乙木兑金属阴,对龙雷二火动藏养用,言处未尽。考究余蕴,禽当阐发。其阴木者,质柔性和,则龙雷火藏之象。阳木者,其质温和,其性条达也。而龙雷不藏者,体病性变。阴木失柔和之性质,体失柔则刚;性失和则烈。刚烈阳类,而欠阳木温和条达之性质。故阴木用刚,则性情暴躁。只知用,不知养。若知添火增明,而不静养生明。则用明太过,阴血沸郁。火动上逆,糖脂高升。卧不安席。故胡龙雷上元之象关。反之发育不良,以雌雄激素等促进后天之用;竭河绝鱼,先天枯涸。生育不当断源,寿命亦受拘促矣。 震木先阴后阳,男谨内阴而泄阳。肾阳生气。子水生金木。为乾起甲子,震起庚子。即精化气,肺主气,气化液,肺降阴液。故升降同机,气液同元,金木同根,胆居河图太阳天位,大肠居河图太阴地位。天地不交为“否”,仲景大承气汤;以顺承天阴降于地;地坤元一,故急下存阴,便通否极泰来(否六二爻辞曰,色承之吉也)。去年…非典?因癸未太阴湿土主运。“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温厉大行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湿运与温合,温湿蒸于上,故湿温上盛,蔽阳不得普照。即湿性粘腻,上闭胸肺气机。湿伤阳,温伤阴。胸中太阳失宣达;肺中气液暗消。胸邪不伤足。胸痹肺痿,升降否阻。故胸闷弊气,咳不畅息。类心气坚,下

中医基础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概括。 3.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证候。 4.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防重于治。 5.《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长夏。 6.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7.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9.“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阴阳对立制约。 10.属于“阳中之阴”的是:下午。 1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互根互用。 12.“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对立制约。 13.“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阴阳交感。 14.“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阴阳转化。 15.“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理论依据是:阴阳互根互用。 16.“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阴阳互根。 17.“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阴阳之间:阴阳互根。 18.“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19.“阴根于阳,阳跟于阴”说明了阴阳之间:阴阳互根。 20.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 21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阴中求阳。 22.五脏分阴阳,则肾的阴阳属性是:阴中之阴。 23.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阳偏衰。 24.最易导致虚寒证得阴阳失调是:阳偏衰。 25.属于阴的脉象是:迟。 26.属于阴证的是:虚证。 27.属于阳的是:心烦不宁。 28.“阴病之阳”的病理基础是:阳虚。 29.“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阴虚。 30.补阳适当配伍补阴药称为:阴中求阳。 3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 3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 3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阴病治阳。 3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阳病治阴。 35.热者寒之适用于:阳胜则热。 36.寒者热之适用于:阴胜则寒。 37.属于阳的味是:辛。 38.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木。 39.五行中“土”的特性是:稼穑。 40.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金。 41.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土”的是:长夏。 42.五行相生关系中,木的“生我”是:水。 43.五行中,“水”的“子”是:木。 44.五行“相克”关系中,水的“克我”是:土。 45.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木。

卢秉久教授应用_肝体阴而用阳_理论治疗慢性肝病经验撷菁_郭黎娜

83 11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吾师卢秉久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研究20余载。熟谙经典,旁猎诸家,曾拜全国著名肝病专家王文彦教授为师,对王老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用现代医学进行阐释,从中提高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创造了“治肝十法”、“治肝二十方”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深得其教诲,获益殊多,现将吾师运用“肝体阴而用阳”理论在慢性肝脏疾病的遣方用药中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以资同道。 1 中医病理生理—“肝体阴而用阳” 肝有“将军”之称,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之说。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 卢秉久教授应用“肝体阴而用阳”理论治疗慢性肝病经验撷菁 郭黎娜1,指导:卢秉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级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从叶天士“肝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的理论分析卢秉久教授在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对其的临床 应用,并根据肝脏的不同生理病理角度分析,提出不同的遣方治验。 关键词:卢秉久;肝体阴而用阳;临床经验;慢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3- 0083- 02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U Bing-jiu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in the Academic Theory of " Liver Belonging to Yin in its Nature and Demonstrating Yang in its Function" GUO Li-na 1, advisor:LU Bing-jiu 2(1.The 2006 class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gyang 110032,Liaoning,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g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alysing my tutor's 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belonging to yin in its nature and demonstrating yang in its function from YE Tian-shi.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ngles in analys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r to provide different mathods in treating diseases. Key words: LU Bing-jiu; the liver belonging to yin in its nature and demonstrating yang in its function;clinical experience;chronic hepatitis 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郭黎娜(1983-),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病。 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故用药以滋阴养血安神之方药为主,辨证论治,以安神利眠,常有良好收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张教授总结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方——定心汤,药用:酸枣仁25g,黄芪20g,生地20g,麦冬20g,炙甘草15g,生龙骨30g,牡蛎30g。张艳教授运用定心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主要应用于治疗心气阴两虚型、心气阴两虚兼血瘀内扰心神,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0%。 (1)心气阴两虚型:在临床中多见病人表现失眠或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健忘、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口干咽燥、耳鸣,舌红或舌尖红少苔,脉数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安神,用药以定心汤为主。方中酸枣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肝胆经。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功效,无论生用还是熟用都具有安神利眠作用,是治疗虚烦不得眠的要药;炙甘草益气补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补血;麦冬养阴清热,生津除烦;生龙牡有良好的镇惊安神之效,为重镇安神之要药;黄芪补益心气,与麦冬合用发挥益气生津之功效等。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滋阴养血安神之功效,使神安而眠。 (2)心气阴两虚兼血瘀型: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头晕,健忘,心悸,胸中刺痛,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口干,舌黯苔少,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安神。用药以定心汤为基础加丹参、红花。丹参性寒、味苦,归心、肝 经,有活血调经,清心安神等功效,为活血化瘀要药, 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既善活血化瘀而散结止痛,又善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效,为“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要药”。 二者相互协调,共奏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功,使邪祛神安。 用定心汤为基础治疗以上两型失眠,不仅能使患者失眠状况明显好转,并且在改善失眠状况的同时,对头晕、乏力、健忘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临床收效甚好。 4 总 结 导师张艳教授凭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失眠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到见解,认为失眠病因虽多但以内伤为多见,病证有虚有实但以虚证为多,病机方面认为以阴虚为主,阴血虚弱,心神失养。失眠患者常内耗心血,在治疗上应注意益气滋阴养血,补其不足。经验效方定心汤具有益气滋阴养血安神之功效,对于心气阴两虚型失眠及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失眠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根据症状表现随症加减,使患者心神安和,睡眠得以安稳。对于失眠的认识及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未来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优势,如何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仍需我们不断的探讨研究和不断努力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 1 ]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131.

杨震教授从“肝体阴用阳”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

杨震教授从“肝体阴用阳”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 介绍杨震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门诊跟师学习,收集汇总相关病例并总结治疗经验。杨震教授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体先天受损肝阴不足,致使肝用疏泄失常有关,需从“肝体阴用阳”辨证论治。 标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体阴用阳;杨震 杨震教授(1940-),男,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内科疾病及肝病诊治50多年,熟记经典,博采众方,怀古创新,倡导元代医家朱丹溪“相火论”观点,提出了“六火十法”治肝经验,擅长应用相火学说治疗肝胆病及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好发于中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等。熊去氧胆酸(UCDA)是目前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1],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延缓疾病进展。但该药价格昂贵,且需长期服用,患者平均每月需支付近千元药费,加之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加深以及检测水平的提高,PBC患者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带来新的经济负担,需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人有幸门诊跟师学习,常接诊该病患者,并聆听教诲,获益颇多,现将杨震教授从“肝体阴用阳”角度辨证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并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名记载,目前中医界对PBC多是根据该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归属于“胁痛”、“黄疸”、“积聚”、“臌胀”、“血证”、“皮肤瘙痒”等范畴[2]。杨震教授根据其多发于中年女性的特点,参照“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认为中医论治该病当从“肝体阴用阳”理论出发。“肝体阴用阳”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杨师认为肝主藏血,赖血以养,肝之血和阴谓之肝体,是资助肝用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以气为用,肝之气和阳谓之肝用,是对肝阴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肝胆相为表里,内寄相火,其体虽柔而用则刚。女子生性善妒怒,易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肝之精气所化胆汁排泄不畅淤积时,亦能致热伤阴;且该病患者存在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可归为肝体先天禀赋不足,故杨师认为肝阴不足,不能助疏肝用是其发病关键。并指出肝肾乙癸同源互生,青年患者虽肝阴先天不足,但肾精充足可化生肝血,弥补其不足而濡养肝体助疏肝用,故病轻,多无明显阴虚症状,但可见患者易怒、舌边尖红赤、脉弦细数之肝郁气滞兼气阴不足之象;随着年龄增长,人过中年,肾气渐衰,加之后天调摄不当,肾精亏虚生化肝血减少,肝阴不足显现,则肝用失助而疏泄失常,

体质阴阳分类法

阴阳分类法 健康人群从总体上看,人体内的阴阳应当是平衡的,但就具体人来说,不同个体之间还是有差异性的。有的人体质偏阳(阳多阴少),有的人体质偏阴(阴多阳少),只有一部分人可接近阴阳平衡。阴阳多少不同所导致的体质差异在治疗上有根本性的差别,不容忽视。所以《内经》早就告诫人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先别阴阳”当然含有先别疾病阴阳性质的含义,但也毫无疑问应包括先分辨病人体质的阴阳属性的含义。《医门棒喝》明确地指出:“夫医为性命所系。治疗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察之之道,审其形色气脉而已。……因其病虽同,而人之体质阴阳强弱各异故也。” 用阴阳对体质进行分类,可有五分法和四分法两种方法。 1.五分法 体质阴阳五分法,见于《灵枢·通天》。该篇中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若分析其阴阳多少,则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则“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当然这里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无”不是绝对没有,是形容“极少”而已。 阴阳五态之人如何区别?原文是从心理性格和外观形态两个方面来观察的。 太阴型体质的人,性情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假装正经,内心却深藏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其形态表现为面色阴沉黑暗,貌似谦恭,身体本来是长大的,可是卑躬屈膝,故作姿态,而并非真有佝偻之病。 少阴型体质的人,贪小利而暗藏贼心,见到别人有了损失,他就幸灾乐祸,好搞破坏来伤害人,见到别人有了荣誉,他反而感到气愤,心怀嫉妒,对人没有恩情。其形态表现为貌似清高,但行为鬼祟,偷偷摸摸,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好似伏身向前。 太阳型体质的人,处处喜欢表现自己,而洋洋自得,好说大话,但并无实际能力,言过其实,好高务远.作风草率而不顾是非好歹,常常意气用事,过于自信,事情失败 但从不后悔。其形态表现为趾高气扬,仰腰挺胸,好像身躯向后反张和两胭曲折那样。 少阳型体质的人,作事精细,自尊心强,稍有小小地位,就高傲自得,喜欢出头露面。善于外交,而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其形态表现为站立时惯于把头仰得很高,行走时喜欢摇摆身体,常常背着双手。 阴阳和平型体质的人,生活安静自处,不介意个人名利,心安而无所畏惧,寡欲而无过分之喜,顺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遇事不与人争,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压迫的手段来治人,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其形态表现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性格和顺,态度严肃,但待人和蔼,目光慈祥,办事条理分明,人们都称其为“君子”(有德行的人)。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何为津?歧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歧伯日: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昧,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心主血,汗者血之余 五藏者,如一家之上人,各藏其神,魂、意、魄、志、为神明之藏,运用于上,传注于下,谓之劳其心者也;府如一家之奴卑,块然无知,承接上令,各司乃职,溲便糟粕,传运启闭,所谓劳其力者也。唯心肾二家更劳,犹如一家之上人,心为主父,肾为主母,坎离互为其配,水火互为其根,盖神明之用,无方无体,医者可不加意于心肾二 火上水下经合,纬合肝木左,肺金右土居中央为物运化,无方无体。 人之所以灵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灵秀之气。非空无所寄而已。实则藏于五脏之中。是为五脏之神。人死则神脱离五脏。人病则五脏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后知五病之情况。 心藏神 人所以有知觉。神之主也。神是何物。浑言之。则两精相搏谓之神。空言之。则变化不测谓之神。此皆放言高论。未能实指也。吾且为之实指说。神乃生于肾中之精气。而上归于心。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阴精内含阳精外护心脏之火。所以光明朗润而能灼物盖神即心火。得肾阴济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则神烦心火不足。则神怯。风痰入心。则神昏也。西医知心为生血(走回)之脏。而谓心不主知觉。主知觉者是脑神经(髓)。又言脑后筋主运动。脑前筋主知觉。又言脑筋有通于心者。彼不知髓实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觉也。盖髓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见故生知觉矣。古文思字从囟。从心即以心火照脑髓之意。髓如月魄。心如月光。相照为明。此神之所以为用也。 肝藏魂 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人身之气为阳。血为阴。阳无阴不附。气无血不留。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谓魂。究魂之根源。则生于坎水之一阳。推魂之功用。则发为乾金之元气。不藏于肺而藏于肝。阳潜于阴也。不藏于肾而藏于肝者。阴出之阳也。书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魂不安则。梦多魂不强者。虚怯。西医不知魂为何物。故不言及于梦。然西人知觉与华人同。试问彼夜寐恍惚。若有所见者。是何事物。因何缘故。则彼将哑然。盖魂非剖割所能谈取。而梦非器具所能测量。故彼不知也。 肺藏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