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核心必备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汉文1004班王亚军

一、不定项选择题汇总[10*2=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报告文学在写作上讲究()

A. 生动性

B. 真实性

C. 典型性

D. 文学性

答案:D

2. 采访的“透视法”,也叫()

A. 抓特点

B. 抓问题

C. 抓特色

D. 抓本质

答案:D

3. 记者发现与捕捉新闻,要有一把判断的“尺子”,这就是()

A. 新闻敏感

B. 宣传政策

C. 新闻价值

D. 新闻观念

答案:C

4. “据新华社今天报道,北京已建议台北就恢复台湾与大陆间的邮电业务问题进行商谈。”这条导语突出的要素是()

A. 何时

B. 何事

C. 何故

D. 何地

答案:B

5.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

A. 史沫特莱

B. 范长江

C. 斯诺

D. 邹韬奋

答案:C

6. 材料加工中最优先、最重要的一环是()

A. 整理记录

B. 材料核实

C. 语言加工

D. 结构调整

答案:B

7. 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最重要的是()

A. 新闻学专业知识

B.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C. 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D. 政治理论知识

答案:D

8. 批评、表扬性的稿件一般适合用()

A. 巡回采访

B. 易地采访

C. 隐性采访

D. 交叉采访

答案:C

9. 在采访的平时准备中,记者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看报,广采博取;无字“天书”,不可忽视;以及()

A. 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B. 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C. 长期坚持,锲而不舍

D. 勤于动手,随时积累

答案:A

10. 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其作者是()

A. 邵飘萍

B. 范长江

C. 邹韬奋

D. 张季鸾

答案:C

11. 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就应当抓住有关矛盾线索逐层展开,使人物置身于()

A. 矛盾冲突之中

B. 人与人的矛盾之中

C. 人、自然与社会冲突之中

D. 社会矛盾之中

答案:A

12. “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此经验的总结者是()

A. 刘少奇

B. 周恩来

C. 范长江

D. 邵飘萍

答案:C

13. 工作通讯的写作主要具有()

A. 形象性

B. 可读性

C. 指导性

D. 思想性

答案:C

14. 传统的访问记录形式主要是()

A. 笔录

B. 录音机

C. 心记

D. 画草图

答案:A

15. 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是()

A. 文约事丰

B. 行文简练

C. 语言精确

D. 褒贬客观

答案:B

16. 采写目击式新闻,记者一般采用()

A. 侧面观察

B. 事前观察

C. 同步观察

D. 非闯入式观察

答案:C

17. “北京特别通信”的作者是()

A. 黄远生

B. 邵飘萍

C. 邹韬奋

D. 范长江

答案:B

18.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A. 采写人情稿

B. 拿原则做交易

C. 见利忘义

D. 有偿新闻

答案:D

19. 间接性导语尤其适宜运用于时效要求较为宽松的()

A. 事件性新闻

B. 非事件性新闻

C. 经验消息

D. 人物消息

答案:B

20. ()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

A. 形象性

B. 真实性

C. 文学性

D. 新闻性

答案:B

21. 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

A. 脑力激荡法

B. 漂近法

C. 脑力风暴法

D. 侧面问法

答案:B

22. 《人民日报》记者曾采写过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B.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C. 新闻敏感性强

D. 写作能力强

答案:B

23. 记者为了立体报道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进程,长时间住在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蹲点采访

B. 易地采访

C. 隐性采访

D. 交叉采访

答案:A

24. 记者写作消息最见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好()

A. 标题

B. 导语

C. 主体

D. 结尾

答案:B

25. 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其最基础的构成部分是()

A. 文学语言

B. 事务语言

C. 评论语言

D. 群众语言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根据报道手段的不同,记者分为()

A. 文字记者

B. 摄影记者

C. 网络记者

D. 广播记者

E. 电视记者

答案:A^B^D^E^

2. 抓有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材料,需要经常注意的动向有()

A. 社会动向

B. 政治动向

C. 思想动向

D. 问题动向

E. 经济动向

答案:B^C^E^

3. 综合消息一般离不开如下材料()

A. 面的材料

B. 概括性材料

C. 点的材料

D. 统计性材料

答案:B^D^E^

4. 主体中按逻辑顺序来表现事实安排层次段落,可以依据事实之间的()

A. 主次关系

B. 因果关系

C. 对比关系

D. 并列关系

E. 递进关系

答案:A^B^C^D^

5. 记者对事实的思考,除要求把握其特点、性质外,还包括()

A. 政策思考

B. 理论思考

C. 群众心理思考

D. 社会心理思考

E. 社会传播意义思考

答案:A^C^E^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

A.事前观察

B.事后观察

C.同步观察

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

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

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

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

A.适当合理想象

B.表达严谨

C.用事实说话

D.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

A.紧跟形势

B.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

D.舆论导向

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

A.高潮迭起

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鲜艳华丽

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

A.刊载通讯

B.刊载新闻

C.刊载故事

D.刊载散文

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

A.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

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称为()

A.社会背景

C.文化背景

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

A.描述

B.说明

C.刻画

D.议论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

A.工作通讯

B.概貌通讯

C.旅游通讯

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E.评论语言

一、单项选择题:1-5 BCBCD 6-10 CBCBA 11-15AADCB 16-20BCCCB 20-25DADBB

二、多项选择题:26、ABCDE 27、ABCE 28、ACD 29、CDE 30、ACDE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汇总[4*5=20]

1.新闻线索

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第一手材料

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

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

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

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

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

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

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

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

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座谈会

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搭桥艺术”

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设问

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24.新闻采访的观察

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

25.目击式新闻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6.概览与细察

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巡回采访

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交叉采访

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

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

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新闻特写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

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新闻根据(由头)

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事件性新闻

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非事件性新闻

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

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44.电头

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45.动态消息

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

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

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

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隐性采访

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52.新闻文风

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53.“无冕之王”

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54.采访札记

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解释性报道

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简答题汇总:[4*5=20]

1.消息的演变: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第一份中文报刊,其新闻表达方式以模仿中国古典文学表达之一的散文式文章为主。

随着商业报刊《申报》、《新闻报》等新型报纸的创办,新闻写作模式有所突破。

1881年,天津-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使用,新闻专电出现,议论和新闻逐渐分离,消息开始成熟。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北京《晨报》开始使用新闻导语。

20世纪30年代,出现综合消息,到40年代,成为消息写作的主要形式。

2.通讯与其它体裁的区别:

1、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

2、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

3、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

4、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

3.导语的历史:

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产生

1865.4.14,美联社一名记者1“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标志着人类历史第一次有了导语。

1882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的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戴纳为导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式导语,即导语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为何、如何六个要素。

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

第三代导语为“一句话导语”,它以非一律化为特征。

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强调自由和吸引力,它不是对全部事实加以概括,而是找出富于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与缩小,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4.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1、打破常规:按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结构

2、非六要素式导语: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3、逻辑连贯:段落、句子保持逻辑上的连贯

4、简略,简洁:事件过程叙述简略,文字简洁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

1.便于记者抢发新闻

2.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

3.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精华

缺点:

1.适用性差:只适用于时效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的写作,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不太适合。

2.结构比较刻板,少有变化,读起来比较枯燥。

四、简单应用题:[1*15=15]

今年7月,自考毕业生张三(化名)在找工作时屡遭碰壁,后来他发现此种现象普遍存在。接到这一线索,报社派你采访,请在采访前拟订一个简明采访方案。

1,确定采访目的:自考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状和原因.

2,确定采访对象:(1)张三;(2)自考毕业生;(3)在校自考老师;(4)某大学就业办指导中心

3,确定采访方式: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点面结合方式.

4,提问提纲:(1)对张三:你面试的经历(包括面试多少次,失败多少次,面试的单位性质),自己对面试失败的总结.

(2)对自考毕业生:面试的经历,对未来自己就业的想法.

(3)对在校自考老师:目前自考生队伍的现状,对未来自考生是增多还是减少的一个预测.

(4)对就业办:目前自考生就业情况,来校招聘的单位对自考生的看法及要求.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题目要求答题:[1*25]

(依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写作一篇综合消息)

根据下述一系列新闻事实材料,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写作一篇消息。字数:650-700字。

用新华社电头,写成今日新闻,或用"本报讯",写成昨日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主体按照事实重要性、受众关注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事实材料,或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事实材料;分段合理;恰当运用有关背景材料(不能罗列过多的背景材料);表达准确、通顺;没有错别字和标点失误;字数符合要求。

……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测试试题

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作者:————————————————————————————————日期: 2

2006级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最新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有位著名记者在谈到记者的条件时,提出记者须有“四能”。他的名字是 (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罗开富 D.郭超人 2.亲赴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外国记者是( ) A.埃德加·斯诺 B.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C.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3.我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是( ) A.循环日报 B.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C.中外纪闻 D.申报 4.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发现和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以及( ) A.做好调查研究 B.核对新闻事实 C.做好群众工作 D.做好传播工作 5.瞿秋白曾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采写了长篇通讯《饿乡纪程》和 ( ) A.《塞上行》 B.《中国的西北角》 C.《赤都心史》 D.《旅欧通讯》 6.《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7.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或重大典型的采写的记者是( ) 1

A.专业记者 B.地方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8.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就是( ) A.报道方法 B.报道手段 C.报道艺术 D.报道思想 9.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等被称作( ) A.典型人物 B.知情人 C.一般报道对象 D.特定报道对象 10.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更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是( ) A.新闻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1.各种类型冒尖的人和事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 A.普遍意义 B.知名度 C.接近性 D.典型意义 12.不以某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称为( ) A.直接准备 B.狭义准备 C.平时准备 D.临时准备 13.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 ) A.报告会 B.记者招待会 C.座谈会 D.调查会 14.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交叉采访一条或几条新闻,称之为( ) A.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C.异地采访 D.巡回采访 15.从新闻形成的过程看,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写作的( ) A.特殊规律 B.基本要素 C.表现艺术 D.基本内容 l6.新闻的主题真实的基础是( ) 2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参考借鉴】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doc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C现在报刊时期D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徐宝璜B范长江C邹韬奋D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D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D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B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B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新闻性B时效性C政策性D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新闻线索的特点 4、新闻策划五窍门是什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 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势下,新的舆论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舆论格局中,不仅会较多触及利益集团,还会多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

(2)自媒体的发展是新的舆论格局形成的条件之一。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自媒体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与披露掌握的信息,自由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并广为传播。 (3)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很难像以前一样引领公众舆论。这是因为新的舆论格局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下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舆论中心与舆论的引导者。 2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拥有自媒体的公众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传播者,这也就造成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的现象。新闻媒体需要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且引导公众舆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只有服务于广大公众,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掌握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2)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迅速获得许多粉丝的响应,其意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量公众,因此会产生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可以说,意见领袖是新闻传媒在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与引导公众舆论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3)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体现了公众智慧的网络用语以及以生动的群众语言的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社会语言以及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与构成部分。因此,新闻传媒若想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需要对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进行较大改变,积极创新。 考点二: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写出真正的新闻报道主要依靠 A.交际能力 B.词汇丰富 C.深入采访 D.浮光掠影 2.以摄像为主要采制手段的是 A.电视记者 B.广播记者 C.文字记者 D.摄影记者 3.重要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发表于 A.延安《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文汇报》 D.重庆《新华日报》 4.为体现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宜采用 A.综合报道 B.深度报道 C.调查报道 D.连续报道 5.以一个明确的新闻主题为核心,表现若干新闻事件的有关情况的是 A.非事件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预知性新闻 D.目击式新闻

6.一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或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可能产生负面或不确定的社会传播效果,则应当采写成 A.内参 B.素材 C.文献 D.简报 7.要让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活”起?,就要十分注重运用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动词 8.对新闻事件现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快速加工和处理的直播方式是 A.互动式直播 B.重点记录式直播 C.完全记录式直播 D.夹叙夹议式直播 9.某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进行调查,所采用的?访方式是 A.精确新闻采访 B.易地式采访 C.暗访 D.巡回式?访 10.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的能力是 A.新闻表现力 B.新闻创造力 C.新闻发现力 D.新闻策划力 11.记者对某地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运用的前瞻性思维是 A.逆向思维 B.发散思维 C.侧向思维 D.延伸思维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 2 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2.粗细互补生动真切。 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 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 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新闻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 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 5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6 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开头的段落。 7 新闻主体:即新闻导语和结尾中间的那一部分。新闻主体具有具体解释、展开新闻导语中的事实,补充导语中没有突出的新闻事实的作用。 8新闻背景: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1)从内容来看:它是新闻中的新闻,或新闻背后的新闻;(2)从功能来看:它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原因与时间、空间条件以及对有关方面所作出的说明、解释;(3)从功能和内容的新旧来看,它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或者说是对新闻本体作出解释、说明的附属事实。 9 新闻结尾:新闻结尾,是消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表示一则消息的完结。新闻结尾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然收束,水到渠成。收束的那一段或那一句就是结尾。另一种情况是:视表达需要专门设段或句,以收束全文。也就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还需着力写好结尾。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 1.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 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 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 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 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 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