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种哲学思维融通中的_实践论_

多种哲学思维融通中的_实践论_

多种哲学思维融通中的_实践论_
多种哲学思维融通中的_实践论_

探讨《实践论》的哲学思维特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实践

论》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所达到的成就,给今天依然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以有益的借鉴。笔者以为,《实践论》中有着多种哲学思维的融通,在其中,反思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悟性思维水乳交融,形成了结晶体,此即《实践论》的哲学思维特色。

一、《实践论》中的反思思维

《实践论》首先在运作并且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就是反思

思维。反思,就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1]

就是思想

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2]97

孙正聿先生指出,反思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

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2]103

他还把思想的根据和原则比作隐匿在思想活动中的“看不见的手”、“幕后的操纵

者”。[2]106

《实践论》包括了这样两个层次的反思。

《实践论》反思了“知识里手”、庸俗的事务主义家、机会主义、冒险主义等等错误思想中的根据和原则。“知识里手”思想中的根据和原则就是把间接经验神圣化、绝对化,否认直接经验,他们不能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

发源的”,“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3]288

庸俗的事务主义家思想中的根据和原则就是“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他们不能了解理论有着“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的功用,因而“缺乏明确的方

针,没有远大的前途”。[3]291

机会主义“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冒险主义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们思想中的根据

和原则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3]295

这就使这些错误思想中“幕后的操纵者”走到了幕前。

《实践论》还反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理性认识、战争的正确规律、一些原先不敢接受工作任务的同志在工作勇气大大提高时所做出的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指出这些正确思想中的根据和原则在于,所获得的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而且作出了科学的抽象。《实践论》还将部分甚至全部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情形,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须得善于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

化的情形中隐匿着的“看不见的手”显示出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3]296

《实践论》正是经由这样的反思以及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前述思想中的根据和原则恰成鲜明对照,从而凸显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的。

甚而,《实践论》乃是通过反思思想内容,扩展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内容:一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不多的情况下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本性,二是并不限于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阐发,甚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朝向共产主义贯通了起来。基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论,毛泽东认为,合乎逻辑的结论就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

理的道路。”[3]

296这就敏锐、深刻地抓住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本性。进而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应该被纳入到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思考中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要唤醒人“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从而自觉地推动历史的进步,因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朝向一个“全人类都自觉地

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代,[3]296

这就是共产主义时代。上述两点,既反映出《实践论》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说明,仅仅从认识论来把握《实践论》是有失偏颇的。

二、《实践论》中的实践思维

透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及前述对于其思想内容的扩展,我们接下来看实践思维。实践思维,是《实践论》的重头戏,也是其灵魂。

《实践论》列出了实践的形式。对此,王南湜先生如下这段话非常值得注意:“毛泽东在对于实践的理解上,比后来许多阐释者仅将实践限定在生产和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领域的眼界要开阔得多。在他看来,实践的领域就是‘社会世界生活的

一切领域’。”[4]5

毛泽东的这种理解使我们想到《论持久战》中这句话:“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

就不会出现。”

[5]477

可见,实践就是人做着的一切事情。《实践论》未给实践下定义,但《论持久战》中关于做的定义显然可以

视为实践的定义:“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5]477

亦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关于做,《论持久战》还说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

第24卷第6期2011年6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6

Jun.2011

多种哲学思维融通中的《实践论》

[摘

要]《实践论》的哲学思维特色在于反思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悟性思维在其中互相融通。探讨《实践论》

的哲学思维特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实践论》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所达到的成就,给今天依然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以有益的借鉴。[关键词]实践论;反思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悟性思维[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俞国锋(1973-),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

俞国锋

(莆田学院办公室,福建莆田,351100)

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5]477“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5]478由这些话,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毛泽东看来,做还不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李德顺先生曾指出,马克思倡导一种实践思维,关于这种思维,“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

‘是什么’和‘如何是’是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6]显见,实践、做或行动,就是“如何是”。“如何是”显然有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的结构:客观条件是舞台,人要凭借这个舞台去努力导演戏剧。

《实践论》中的实践思维是有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视角的。正是由于未能注意这一点,人们对《实践论》的理解常不免于砍头去尾,无法贯通全篇。比如,李泽厚先生就认为:“尽管《实践论》一开头就提到认识与人类生产活动以及与近代大工业的生产力相关,但完全没有历史地从认识对生产实践(从而与科学技术)的‘依赖关系’中来具体论证,也没有历史具体地从认识对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中来论证。”[7]而《实践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本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论断则更是在李先生的视野之外。如此理解,《实践论》一头一尾岂非多余?然而,如果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视角看待《实践论》,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对于生产活动,《实践论》的开头不仅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理解的,它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提到了阶级关系、剥削阶级的偏见)去理解,这就预示了应当把全部认识理解为生存活动的展现方式。因而,所谓“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3]283正是为文末论及“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代预伏线索。而作为中间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应被视作人的解放的头脑。这样的《实践论》才是头尾呼应、连成一气的。

实践思维贯穿着《实践论》所阐发的整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是在“如何是”中获得感觉和印象,而且是在反复的“如何是”中“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3]285在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后,理论又须回到“如何是”中以得到检验和发展,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王南湜先生曾提出,《实践论》中“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一提法在术语使用上不准确,因为,“感觉和印象作为感官材料,若无概念去把握,只能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上,是不能称之为人的认识的。人的认识不论在哪个阶段,总是借助于概念、范畴对于感官材料的把握”。[4]6笔者以为,这一提法或许有待商榷,但是,王先生的观点似乎忽略了毛泽东所说的“感觉和印象”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也忽略了毛泽东关于概念是在反复了多次的实践中产生的的观点,因而是离开了实践思维的视角。相比于王先生的说法,毛泽东的说法更为本源。当然,这一点还要通过《实践论》的悟性思维得到解释。

三、《实践论》中的辩证思维

在实践思维的基础上,《实践论》展开了辩证思维。由辩证思维,我们就深入到了实践思维的内在机理。辩证思维之于《实践论》似乎不言而喻,但我们在把握上却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里有必要重温恩格斯关于辩证思维的一些经典论述。

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表述了把握辩证思维的视角以及辩证思维实质的观点。从这部著作来看,杜林之所以似乎打破脑袋也不能理解马克思的方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如何把握不了其中的辩证思维。在驳斥杜林的观点中,恩格斯指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视角:一是“把事物看作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在这种视角中,“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8]461可以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在这种思维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8]360这就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实质;二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在这种视角中,“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8]462不能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必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的画面,[8]359而这些就是辩证思维的实质。

《实践论》对辩证思维的理解和恩格斯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看,《实践论》紧紧抓住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实质上把握住了“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8]376在细节上,则展开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对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关于认识过程中的所有这些矛盾关系,《实践论》都要求从“不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个眼光去审视、把握:一方面,它们之间固然相互区别、相互对立,但另一方面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它们“亦此亦彼”起来,由此而推动着“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在这种审视和把握中,凸显出了“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的视角,展现出“巨大的历史感”,[9]因而是对实践的真切的把握:“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3]295这里的“客观过程”、“客观世界”都是作为不能脱离人的“做”或实践去理解的。总之,既然上述的矛盾关系在展开,那么,人的实践就总在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矛盾之中。而人对于这一矛盾的深刻领悟必然促使他走上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道路。

四、《实践论》中的悟性思维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关于这一副标题,人们素来认为,它意味着毛泽东有意于对中国历史上对于知行关系的探讨作出批判性的总结。人们素来也认为,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精湛的研究。而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对于知行关系的探讨把悟性思维摆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并非概念式思维,而根本上是一种悟性思维。侯才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这种东方的悟性主义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大异其趣,却又相映成辉”。[10]然而,人们却几乎没有从悟性思维的

角度对《实践论》予以考察。笔者以为,既然《实践论》有意于对中国历史上对于知行关系的探讨进行批判性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悟性思维的批判性总结自然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论》的副标题提示了这一点,该文一些思想内容也表明了这一点。

简言之,所谓悟性思维就是以一定的经验为基础、主体通过精神修养而处于“明”的状态中对于事物之本质的直觉的、明澈的洞察。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具代表性的是如下这段话:“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11]悟性思维固然要以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但有经验或经验很多未必就有悟性思维。对于悟性思维,最具决定性的是主体通过精神修养而处于“明”的状态,这种精神修养要求眼光不向外用而向内转,相对于反思,可称之为“返观”。由这种精神修养而将个体生命的障壁打破,从而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即为“明”。关于认识活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性的主张就是,认识应当在“明”的状态下获得对于事物之本质的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比如说,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性的认识论的荀子的《解蔽篇》就说:“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12]251“虚壹而静”就是“明”。

《实践论》肯定了也发挥了悟性思维的作用。前曾述及,毛泽东指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就“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个观点很容易使人想到毛泽东钻研颇深的朱熹哲学中的如下观点:“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2]519也就是说,毛泽东所说的概念的产生带有“豁然贯通”的悟性色彩。这也是笔者在前面指出王南湜先生的观点不够本源的一个原因。

《实践论》主张:“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3]287“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正是眼光不向外用而向内转,对于知识的问题这种态度是“决定地需要的”。而且,我们可以体察到,对于《实践论》所阐发的整个认识过程,无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抑

或还须再认识、再实践,主体的精神修养以及“明”的状态是“决定地需要的”,否则,在“上升”、“回到”、“还须再认识、再实践”的关节上就存在着缺环。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实践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髓的正确把握固然通过了反思思想内容,但也体现出了毛泽东本人的超卓的悟性思维。甚至,他关于共产主义就是“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代的见解实则集中强调了主体之“明”: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也就是使自己“明”。当然,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是有所批判的,他显然强调要坚定地把悟性思维奠定于实践思维之上。这恐怕也是毛泽东不专意强调悟性思维的原因。

总之,反思思维是《实践论》首先在运作并一以贯之的,实践思维则是《实践论》的灵魂,辩证思维是实践思维的内在机理,同时,《实践论》肯定了也发挥了悟性思维并同时对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有所批判。正是通过多种哲学思维的融通,《实践论》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极高的成就。这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是相当重要而又不无裨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王南湜.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J].哲学动态,2007,12(12).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德顺.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3,1(1):9.

[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95-9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0]侯才.论悟性[J].哲学研究,2003,1(1):27.

[11]徐梵澄.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64.

[12]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兼顾”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学说的反映,前者坚持了中心论和全面发展论、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而后者则体现了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等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为现实的社会政治实践做出指导和服务的应用哲学。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仅在上述理论的四个层面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发展问题,而且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指导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科学发展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政治追求和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在指导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科学发展观显示出要在中国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中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诉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进程中所要遵循的社会发展哲学。在指导如何建构和谐世界方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时代精神、遵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国际政治战略眼光,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发展哲学。

参考文献:

[1]梁荣迅.社会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60.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15-16.

[3]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4.

[4]吴元梁.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l):32.

[5]闰慧敏.用哲学思维解读科学发展观[J].理论研究,2005(4):57.[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上接第7页)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 (总第184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5,2009 Seria.l N o .184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李德顺1 ,崔唯航 2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 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应当 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 ? 82?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党课讲稿(39页)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 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

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

用所学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课程作业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107 学号:09133406 姓名:卫梦琳 作业内容用所学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思维解决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请举例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当挫折降临阻碍你的人生发展时,你应该是抱着怨天尤人的态度自我消沉,自我堕落,还是仿效东坡居士潇洒地吟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勇敢地接受挫折给予的挑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地。在克服挫折与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问题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的过程。这里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基于实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 在2009年的暑假期间,一个噩耗彻底将我从人生的悬崖变推向万丈深渊,我被查患有肿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内分泌严重失调。在起初的日子里我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意志消沉,在我看来,似乎世界末日就快要降临,我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查阅了许多关于一些症状的资料,我装载着仅剩的对生命的一丝希望,尽量想用一些成功的事例和科学的说法来安慰自己,给自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一般而言,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战略思维的根本,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善于利用外脑。 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深入学习、全面阐释、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11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对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学会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来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运用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这一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正确认识矛盾、辩证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四是学习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观点,掌握提高主体认识与再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五是学习真理一元论的观点,掌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途经和方法;提高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自觉性。六是学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及要求。七是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掌握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八是学习阶级、阶级矛盾的观点,掌握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阶级斗争特点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九是学习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掌握“四大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十是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最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身价值的观点,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看,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如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食品、药品、生产等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问题等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解决“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哲学博大精深,以及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形成的哲学思维有限。 所谓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辩证性的思考。一个事物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只有找到与它有关系的若干问题,才能将它顺利解决。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如实的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达到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明白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认清事物,也因认真的耐心的继续研究。 工作学习中我们应批判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认识大胆的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说教科书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我们从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上大学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做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后来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

哲学思维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Sinnlichkeit)、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一种不仅被黑格尔认可、而且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认可的普适性的权威定论。在康德看来,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或基本要素,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康德的这一有关认知结构的理解作为定论和常识长期以来未受到任何质疑,然而,笔者以为,究其实质,它是对西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所作的哲学诠释。这一认识模式纯然是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主义。它至多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流传统才是适用的,包容不了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整体传统,更容纳不下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就其总体而言,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毋宁说,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了悟”等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而“悟性”则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因而也具有辩证性质的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综括而论,这种突出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或体验具有下述本质特点。 自我性。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悟,要通过自我,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同时,道或佛性就在我自身上体现,因此,我又是悟之客体。即使是悟物,也以悟我为前提。如此,道我不分,佛我不分,故需要自格自致,自修自悟。孔子说,“道不远人”,“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知也。”老子强调,“自知者明”。慧能则主张,“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悟自修”,“识自本心”。悟性的这种自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 本体性。悟性直接基于一种道德的本体性,即以道德本体为根基。这种道德的本体性,是人的存在的本体性的集中表现,同时也体现、映现世界存在的本体性。孔子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要旨是将思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将善作为思的前提。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和慧能的“善生慧”也体现了同一意旨。这鲜明地体现和表征了中国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伦理学密不可分的特色,认识论包摄具有本体性的伦理学,真与善有机融合和统一、浑然一体,并因而具有审美化的特征。由于这种认识论要求人们不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先给你分析一个简单的事例吧:比如你不断的读书学习,这样一个趋势,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所收获(普通的,一般的收获)这就是一个量变,而当你学习上几年以后,也就是量变不断的发展,你的知识积累了很多,你的思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从而使你达到了某种境界,这就是质变,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就是根据一个规律或因此延伸的趋势,从而产生必然的结果,偶然性就是在完成过程中突然发生了转机,导致过程或结果有变化,这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难,只要时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就很容易学懂了。以矛盾规律为例,它包括两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以后者为例,我们经常说有时候兄弟打架甚至动刀动枪,比和外人干仗还不如,这时候兄弟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如果外人欺负哥哥,那么当弟弟的绝不会袖手旁观,这时候与外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兄弟间的矛盾就成了次要矛盾。 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

盾. 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古代孔子有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名句.这些都可见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考研和工作中作出选择就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面.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暂时无法参加工作.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校中接受进一步的研究生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 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不可忽略. 既然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这个要从矛盾的分类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称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 朱辉宇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课程前言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今天围绕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1950年,蒋介石当时在1949年退守到台湾之后,他在国民党的一个中常委会上,他就拿出了艾思奇写的一本书,叫《大众哲学》,然后对当时国民党的中常委会说,他说:“就是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把我们赶到海岛上来了。你们写得出来吗?”他就认为:正是因为国民党很多的将领没有哲学思维,没有读懂哲学,所以导致领导能力低下,最后被赶到了台湾岛上去。 另外一个例子,1972年的2月21号,尼克松当时由经上海到达北京,到了北京之后不到3个小时,毛泽东就提出要见尼克松,尼克松后来就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在见到尼克松的时候,他第一句话,他说:“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才是大问题。”他说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基辛格和周总理去谈,我今天跟你谈一些哲学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领导人,他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他没有一定的哲学素养,或者说没有一定的哲学思维的话是很难办到的。 毛主席在战略上,在领导能力上,为什么能够高人一等呢?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懂哲学,他学哲学,他会用哲学,像刚才所说的,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才是大问题。这其中就展现了很强的哲学的一种全局思维和战略思维。这个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两个小引子,哲学说起来很抽象,但是落在实处,它和我们的领导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哲学能够提升我们的领导能力呢? 哲学首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规律,它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怎么样,作为方法论,它会告诉你我们应该怎么办,它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很多的方法,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能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它怎么发展变化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提升领导能力就影响非常大的帮助,在这个意义上,很多的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论述。 比如说,毛泽东同志就说就哲学,它是一个船,你要过河,你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比如说邓小平同志就认为要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搞经济是一把好手,他提出一定要学哲学,学了哲学终生受益。另外,李瑞环同志,他很善于学习

【心得体会】中国哲学中实践论

中国哲学中实践论 中国传统哲学中主要侧重于个人德性修养,按照哲学的分类,应该属于伦理学,而对于宇宙论、本体论,以及知识论、方法论研究不多。或者说即便有,也很大程度上总是从属于伦理哲学。这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有道理,中国哲学在逻辑、论证过程上,确实不如西方哲学那样严谨、系统。这里的原因,按照我的理解,中西方在认知模式上,就已经分途,我们更倾向于将其放在一个融合的整体中去研究相互平衡、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更倾向于机械的,将事物分割成一个一个局部进行研究。同样的,对于主观与客观,主体和客体,知与行,中国哲学更加倾向于融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就与西方哲学擅于在概念的形而上之中,论证推演不一样,与中世纪为了证明上帝之存在的,宗教之合乎理性,无意义的经院哲学截然不同。我们往往更喜欢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出发。 王阳明先生讲究知性合一,其中就有一种意识与实践辩证统一性,其“不离日用行常外,直到先天未化前”以及心外无物的论断,或者有人将其归集为唯心主义和先验论的依据。但在我看下,阳明先生说是的日用行常即是天理,即是真理,讲的就是从实践中来,说到“知行合一”,“不行只是还未真知”,就是回到实践中去。未化“先天”以及“致良知”,说的却是伦理论中的一种出乎未被遮蔽的“初心”的表达,对于致良知的理解,应该说是一种道德追求。一种内心修炼的方法,不宜带上唯心,或者过度夸大能动性的帽子。类似于孔子说的仁,后期李贽说的“童心”、佛学说的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法相”。这是将伦理论和方法论相结合,以求学说和思想可以经世致用,改造世界。朱熹崇尚《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也是学以致用,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为这里的博学学的也是前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只是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没有深究,或者也可能是后人僵化的理解。中国人的学问讲究致用,也不喜欢去为论辩而论辩,这或许是早起惠施、公孙龙子那些名家所擅长的,但最终他们并未成为主流,中国也为发展出类似西方的逻辑学。我们不愿在先有行还是先有知上多做口舌,其实这在《大学》“物格而后知致”中已经有谈及。我们更重视通过学习知识改造主观世界达到“以理化情”、达到明明德,更重视通过“知行合一”到达“亲民,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恩格斯在《路特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写到只有在速回的本源上,采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回答,跳出这一问题域,就不合适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签。中国人不愿意去谈什么唯物、唯心,因为在我们看来天地万物,本就千丝万缕不可孤立解释。王阳明在天泉证道时,调停关于王龙溪和钱德洪的争辩时,就曾经说汝中需学德洪之功夫,德洪需悟汝中之本体,两者相滋为用,这不俨然提倡主观修心与格物实践上的统一嘛?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嘛?向外找与从内寻的统一嘛? 后人将阳明先生学说归为“实践哲学”我感觉这是贴切的。冈田武彦先生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进一步阐明为“知行一体”是十分高明的。阳明先生说:“行到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到真切笃行处便是行”,不曾有不行而可以真知,也不曾有不知而可以真行,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抛开了唯心、唯物这种偏见,这里已经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阐述的足够清晰和精妙,这便是传统哲学中的实践底蕴。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1937年7月) 毛泽东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

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