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常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

正常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

凝血过程和纤溶系统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 eeding tim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 nticoagulant)。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loytic system)。 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 (一)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 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表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除因子Ⅳ与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都属于内切酶,即每一种酶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因而不能将某一知肽链分解成很多氨基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

Q:试分析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 答: 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凝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即因子X被激活成因子Xa;2、凝血酶原在Xa、Ca2+、V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人体内的抗凝系统包括体液抗凝系统和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抑制物如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即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糖蛋白、蛋白质C系统以及肝素。细胞抗凝系统即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除此之外,正常血管的光滑的内皮和不断流动的血液以及血液中的纤维溶解系统也辅助构成了抗凝系统。 血凝过程中生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溶解,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种纤维蛋白被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纤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纤溶酶原在其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形成纤溶酶;2、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三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共同为机体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理状态下,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并覆盖于血管内膜上,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同时抗凝系统使其不易造成凝血和形成血栓,纤溶系统又将其水解,使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既不易出血,又无血栓形成。当血管受损,一方面要求迅速凝血形成止血栓,以避免血液的流失;另一方面抗凝系统要使凝血反应局限在损伤部位,以保证全身血管内的液体状态。当组织损伤所形成的止血栓在完成使命之后,将由纤溶系统逐步溶解,以恢复血管的畅通,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提前溶解而有新的出血的倾向;如果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再通,并可加重血栓。因此这三者共同作用于机体,各自行驶正常的功能,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肺癌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肺癌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1-19T10:53:23.187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闻寅 [导读] 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 NSCLC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及指标改变,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 225400 【摘要】目的:分析肺癌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次就诊于本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生存期。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肺癌患者PT、INR、Fib、D-D、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于中位生存期患者PT、INR延长、PTA明显低于小于中位生存期患者,Fib明显高于小于中位生存期患者(P<0.05)。结论:NSCLC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及指标改变,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关键词】肺癌;凝血纤溶指标;中位生存期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 A 肺癌是最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肺癌的80%-85%,大量研究显示,肿瘤生物学与凝血功能是紧密相连的过程,肺癌可直接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等指标与肿瘤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1]。本研究分析NSCLC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旨在预防NSCLC患者的高凝状态,改善其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首次就诊于本院的11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的病理学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其中男84例,女28例;年龄37-82岁,平均(49.67±10.54)岁。腺癌65例,鳞癌47例;分期根据修订后的TNM肺癌分期标准,其中I期-Ⅲa期43例,Ⅲb期-IV期69例。另取同期40例在本院作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研究。 1.2 方法 观察两组对象凝血纤溶指标,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ACL TOP700凝血分析仪及N.P质控血浆。正常参考值:PT为9 s-12 s;APTT为28 s-41 s;Fib为2.00 g/L-4.40g/L,PTA为80%-160%。②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正常值为0.8-1.4。③D二聚体( D-D)检测采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D-D正常值为0-1.00 mg/L,本研究选用NycoCard ReaderII试剂盒进行检测。④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采用雅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3生存期随访 通过电话、门诊复诊及再次住院等方式对86例肺癌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生存期18个月为临界点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中位生存期肺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室指标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肺癌患者PT、INR、Fib、D-D、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江西医学检验!""#年$%月第!&卷第’期 表!(((不同组别)*+,!-./!.+.检测结果0!!"1 注与对照组比较!#2%3%’((!!#2%3%$ 组别 例数!"# $%&!!’()*#+,-.’()*#,&,.’/)*# 非孕妇对照组分娩前孕妇组 0121304560!78561940584!09502!! 752:!15:305:7!15:4!!1571!15142 1508!153:4! !3!((不同组别)*+4!-./!.+.测定结果"分娩前孕妇组 与非孕对照组比较")*+5含量降低6#27%3%$1!-./!.+.活性增强6#8%3%$!#9%3%’1见表!# :(((讨论 凝血指标的变化妊娠后孕妇的血液系统有很大改变" 表;(((不同组别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检测结果6!!"1 注与对照组比较!#2"3"’((!!#2"3"; 组别例数!"; -%!<;-%&=>?$-%%.<;+=@.()*;%%.<;非孕妇对照组分娩前孕妇组 0121 97531!152099586!1567!! 9513!151221584!15128!! 71537!9546 73530!0523 7511!159705:2!1580!! 9:511!9540985:1!3537! $实验研究$ 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与下"母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在循环%血液系统也是如此&文献报导<;=:>妊娠期妇女血液呈高凝状态&为了解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笔者对’%例分娩前孕妇进行了/*%)/**%-?@%**%)*+A %-./%.+.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分析%研究& ;777材料与方法 ;3;777研究对象&%例非孕健康妇女"年龄;BC:B 岁"为我 院健康体检者"各项体检指标正常且非月经期&’%例正常分娩前孕妇为本院!%%’年D 月E!%%#年!月住院部产科收住产妇"年龄$BF:#岁"孕期:G H’周I&!H!周"各体检指标正常&且所有受检者无出凝血性疾病%无服用止凝血药物史& $3!77标本采取及处理凝血%纤溶指标为血浆标本"取受试 者空腹静脉血$3BJK 置含"3!JK7"3;"DJLKMN 枸橼酸钠一次性真空抗凝管内:"""OMJPQ 离心;"JPQ "取乏血小板血浆;份至 +:"R 冻存"临用前":GS;%JPQ 溶解测定-./%.+.’剩余血 浆!小时完成/*%)/**%-?@%**测试&)*+T 测试为血清标本& ;3:(((方法与试剂 凝血四项检测采用磁珠凝固法& -./%.+.检测"采用UN?V)法& )*+W 检测"采用免疫浊度法&以上试剂%质控品由法国.PXYQLZ[PXK(Z[XYL 公司提供& $3&(((仪器V[XO[(&(血凝仪"博赛XQ[\LZ+!%$%酶标仪"杜邦.PJ]QZPLQ(^_N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3’777统计学处理各测定值以!!"表示"组间差异显著性 采用$检验& 3结果 !3;77不同组别/*%/*+?‘^%)/**%-?@%**测定结果"分娩 前孕妇组与非孕对照组比较"/*%/*+?‘^缩短和降低6#a "3";1%-?@含量增高6#b"3";1%**延长6#c"3"’1%)/**无改变6#d"3"’1见表;& 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 中图分类号?006599A 4B?:9059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9118&1137.3116;12&1039&13 本文系3112年南昌市第二批科技计划管理项目C3112D991& 39 作者单位(771114南昌市第三医院 作者简介(黄建华"女"9427年生"江西广昌人"主管技师"毕业于江西省卫生学校"主要从事临床血液病实验室工作# !摘要"目的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例分娩前 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6/*1%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1%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6-?@1%血浆凝血酶时间6**1’抗凝指标(抗凝血酶e6)*+f1’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1%.+二聚体 6.+gPJ]O ".+.1#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h %-./%**%.+.分娩前孕 妇组分别为6;;3B#i%3#:%%3BDj%3%’B %&3G’k%3B&%$D&3BDl&$3&’%&3G:m%3GD %$B3G%n!3!:%%3&Bo%3!GD1#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p%3’&%;3%!q%3%’’%:3%%r%3;:%!&D3#&s:B3#%%:3’Gt%3G!%;G3%%u;3D&% %3:%v%3%D’1#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w%3%$"#x%3%’1#)/**7两组间无差异0#y%3%’1#结 论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分娩前孕妇’凝血’抗凝’纤溶 &!$$$ 万方数据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只需要3条,另外文章请修改,拼凑很明显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摘要】血液凝固过程是在多种酶的作用参与之下的一种反应。近些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凝血的理论和实践正从以往的低精密度表现转向为高精度发展。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临床应用 引言 血液凝固的过程非常复杂,其带有不同的生理生化代谢表现,血液凝固的本质在于多种酶作用之下发生的一种反应,血浆当中会呈现出液态的纤维蛋白原,这一种蛋白原在一定环境之下会成为一个固态的纤维蛋白丝,从而达到凝血的效果。凝血本身属于生物化学的相关问题,其涉及到了血液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随着近些年研究不断深入,凝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增多。对此,探讨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检测项目非常多,实验的大体方式可以划分为确证性试验以及筛选性试验。从方式方法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功能测定、免疫学测定以及化学测定三种类型。其中功能性测定也就是以往最终以发生纤维蛋白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的方式,例如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各个类型的因子血浆测定某凝血因子含量的一种方式,因为方式经验丰富,虽然起源较早但是目前仍在普遍使用。目前在常规工作中不同类型的自动化凝血仪的主要功能也是如此[1]。PT测定方式主要是针对凝血因子II、V、VII 以及X进行筛查性的试验,在试验当中采用一整套统一性的国际敏感指标ISI凝血活酶试剂,同时在抗凝治疗检测过程中实现用药剂量的控制,同时应用国际标准的比率进行分析。免疫学的测定方式属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一项检测技术,其主要的原理在于以纯化被检测物体的抗原方式,制作相应的抗体,同时应用抗原抗体应用反应原理实现对被检测物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式的代表有ELISA以及乳胶微粒凝聚[2]。在许多新的方式方法方面也发现了抗凝因子,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抑制因子、蛋白原裂解、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降解等多方面,凝血酶原活化的过程中被切下的小肽,基本上都可以采用免疫学的方式进行检测[3]。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免疫学的测定方式并不能完全替代功能性测定,因为免疫学的测定只能够通过这

抗凝与凝血问题(一)[

抗凝与凝血问题(一)[ 围术期抗凝与凝血问题在心血管手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围术期抗凝和促凝血药物研究与应用日臻完善。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和血液麻醉(Blood Anesthesia)等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抗凝与促凝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全面认识,这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减少输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正常的生理止血促凝和抗凝机制 正常生理止血促凝和抗凝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反应、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血管的止血促凝和抗凝功能 正常血管内壁衬托着一层内皮细胞(EC),内皮下由胶原与平滑肌细胞和其他组织相连,形成内皮层、中层及外层三层组织,给血流提供了光滑的表面,把血管内外分开,起屏障作用。

1、内皮细胞的止血促凝和抗凝功能 内皮细胞组成巨大的内皮系统,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在形成血栓、止血和调节血管张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些蛋白质来实现其止血功能。其中包括有保持血管壁完整性的、具有粘附蛋白作用的粘连复合物;有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内皮素;有可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有在某些因子刺激下所产生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此外还有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由此可见内皮细胞从多方面发挥止血与促栓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EC)的表面不会形成血栓,是因为正常EC还具有许多抗凝功能。 (1)生成和释放血管松弛的物质,主要包括前列环素类及内皮衍生松弛因子。 前列环素(PGI2)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EC内含有PGI2合成酶,其能利用在EC附近或EC上由血小板所释放的内过氧化物,合成PGI2,使PGI2与由血小板合成的血栓

凝血过程和纤溶系统

凝血过程和纤溶系统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loy tic system)。 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 (一)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表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