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版权信息

书名: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作者:李静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ISBN:978-7-5075-2838-1

前言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本书是唐诗与宋词的鉴赏全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遴选了历代最负盛名的诗词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诗宋词的总体风貌,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作品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代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极其灿烂辉煌的时代,唐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它把我国古典诗歌音律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由此可见唐诗成就之难以超越、难以企及。

唐诗的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而且大大拓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诗之诗体,而且开拓了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内的六种形式,用韵讲究对仗和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极具美感。

有唐一代,近300年,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当时的诗坛可谓是千红争奇、万艳共荣。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准备期,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再加上一个陈子昂。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期,当时诗歌题材广泛,流派众多,“边塞诗派”与“山水田园诗派”尤其有代表性。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该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雄视古今、冠绝千古,就像韩愈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唐与晚唐时期,唐诗的发展更臻成熟。此时最为著名的诗人主要有白居易、元稹、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等。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主张,并亲自领导“新乐府运动”,为诗坛开创新风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词历来与唐诗齐名,最早的称谓是隋时有音乐曲调之艺术特色的“曲子词”。宋初,在唐诗已经洗尽铅华之后,“曲子词”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最初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极尽艳丽浮华,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后来,它不断充实内涵,最终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窠臼,升华为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宋时词的创作蔚为大观,名篇佳作不断涌现,《全宋词》共收录了流传至今的词作近2万首,可见当时词坛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发展高峰是在宋代,后人认为词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因此也就有了“唐诗、宋词”的说法。

宋词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由唐入宋的过渡期,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这一过渡作出了很多努力;第二阶段为宋词发展到风格多样、争奇斗艳的繁盛期,期间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等人领一代词风;第三阶段是宋词的成熟期,以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人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明时,有学者将词区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体”,清代王士祯继承此说,认为“词派有二”,即婉约派和豪放派。从此,两派之说便盛行开来,流传至今。婉约词情调柔美,意境幽妙,音律谐婉,语言圆润,“多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在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派的词人以柳永、秦观等人为代表。豪放词则气魄雄浑,风格刚健,意境超脱,丰富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甚至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的境界,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一派的词人以苏轼、辛弃疾、范仲淹等人为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在诗坛、词坛叱咤风云的文豪已经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他们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其惊艳绝伦,一如当年。本书除了选取作品原典之外,还增加了大量注释和鉴赏之言,注释用于疏通作品含义,力求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包含众多大家、名著对诗词的评价,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作品的深层内涵。编者真诚地希望您能跟随这本《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感受到唐诗宋词的非凡成就与

隽永神韵,从而更加相信伟大的中华文化必将永远令人惊叹、令人仰望。

唐诗·初唐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尤以文章著名。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师从顾野王,勤学十年,辅佐隋炀帝。初唐时入弘文馆,后任秘书监。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兴县子,死后赠礼部尚书,于凌烟阁绘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谓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文】

垂緌 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緌:古人结于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因蝉口部的吸管形如下垂的冠缨而得此比喻。

【译文】

蝉所饮的是甘冽的清露,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林传向远方。声音远播是由于蝉站在高处,而不是因为有秋风相助。

【鉴赏】

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

首句以象征手法开篇,构思精巧。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此句明为写蝉,暗用比喻。诗人突破传统地将“垂”所暗示的官宦身份与“清”统一在“垂饮清露”的描写之中,进而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匠心独具。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远播。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衬托出其伟岸挺拔,且与尾句“秋风”呼应。蝉声以“流响”形容,其远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只因“居高”,而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名扬天下。

唐朝有“咏蝉”三绝,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是这样评论的:“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任六合丞。绩性格豪放洒脱,孤傲嗜酒,颇有魏晋名士之风。后因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官职。之后因时局混乱托病还乡,又外出游历,足迹遍布中原、吴越等地。唐初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但王绩无心仕途,只愿隐居,遂抛弃官职,于东阜种田为生。其作品多为田园山水诗,去雕饰,重淳朴,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野望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 ① 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② 。

【注释】

①徙倚:形容犹豫不定。

②薇:一种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叶可食。

【译文】

日暮时,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不知所措。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余晖。牧童骑在小牛背上返家,猎人驾着骏马满载猎物归来。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相识,只好大声唱

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鉴赏】

此诗是王绩五言律诗的代表作,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迷茫伤感的心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

首句以典故扣题。东皋在王绩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还乡后自号“东皋子”,常游于此地。“欲何依”,是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直抒诗人无所依从的迷茫心境。

颔、颈两联主要描写景色,动静结合。先概写诗人所见:满是秋色的枯黄的树林,披上落日余晖的重重山峰,呈现出一幅色彩亮丽的秋景图。后细写画面中的具体事物:对各种人物的动态描写令画面生动起来。所有描写浑然一体,自然生动。

尾联笔锋一转——如此美景却引发了诗人的惆怅心情。因在现实中没有惺惺相惜的友人,诗人不禁感到孤独迷惘,只能缅怀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

整首诗言浅意深,精练有力,全无南朝诗歌空洞藻饰的弊病,语言风格已较为成熟。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689),字升之,祖籍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自幼聪慧,学识广博。永徽五年(654)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备受赏识。乾封三年(668)任益州新都(今成都附近)尉。离任后游历于蜀地,后定居洛阳。曾因祸入狱,后被救出。随后因染病而隐居于太白山,因食丹药中毒落下残疾。最终迁往阳翟县茨山,以耕种度日。虽曾准备为自己修建坟墓,但最终因仕途坎坷和不堪疾病的折磨而投水自尽。

长安古意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 ① 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 ② 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③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 ④ 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 ⑤ 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注释】

①梁家:本指汉代梁冀家,在此喻指长安贵族。

②探丸借客:长安有刺客组织,专门以刺杀官吏为业,分派任务时以抽取不同颜色的弹丸为依据,故称为探丸借客。

③五剧、三条、三市:各种街道。

④金吾:禁卫军。

⑤青松:喻指坟冢。

【译文】

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珍贵的青牛白马、香木马车来往不绝。装饰着碧玉的辇车在公主的府第出入,车夫挥舞着镶金的马鞭在王侯的宅邸来来往往。华美的伞形车盖仿佛被支柱上的雕龙衔在口中,悬在雕凤嘴上的流苏在晚霞中飘荡。昆虫吐出极长的丝在空中飘舞,无数可爱的小鸟儿围着花儿娇啼。蜂蝶嬉戏于巍峨的宫门旁,碧绿的树木银白的亭台好似有万般颜色。空中的复道和木窗上雕满合

欢,宫门雕满金凤且宫室连延成片。贵族家的华丽楼阁仿佛起于半空,又像建章宫的铜柱直入云霄。豪门内士女如云,楼前相见尚且互不相识,更何况在路上相逢。请问那如仙子般美貌的女子是谁?她学舞初成来到宫中府第。若能与她同作比目鱼我死而无怨,若能与她同为鸳鸯神仙我也可以不做。比目鱼鸳鸯鸟真是令人钦羡啊,它们成双成对同进同出难道你没看见?最可憎的莫过于帐额上绣了只形单影只的鸾凤鸟,真想把它变为成双成对的小燕子。一对燕子绕着雕花的房梁往来飞舞,华丽的罗幔翠被散发出郁金香的香气。蝉鬓松松垮垮却高贵大方,又用嫩黄色涂上好似新月的装饰。面容粉白饰以鸦黄胭脂的女子从车中走出,动作娇媚却不知内心在想些什么。富贵的王孙公子骑着有钱状花纹的马,舞女车门的铰链上雕有镶金蟠龙。御史的宅院中彻夜都听得乌鸦啼叫,廷尉门前寂静异常引得麻雀都来栖息。王宫若隐若现地矗立在平坦的大道旁,贵妇车上的翡翠帘幕遮住了河堤。王孙公子热火朝天地在杜陵以北打猎,欲寻仇的少年聚集在渭桥之西。佩带着宝剑的游侠少年,蜂拥般共宿妓院这个热闹去处。妓女们夜幕刚至便穿上轻薄的紫罗裙,婉转清唱一曲口中散发香气。北堂的妓女夜夜美如明月,南陌每日清晨离开的马匹如云雾一般。大道通过南陌北堂又和城北的妓院相连,纵横交错的道路与各个闹市连通。柔软的柳条槐枝低垂拂地,车马过后尘土微扬且热闹纷繁。宫殿的禁卫军也千百人马成队而来,鹦鹉杯中的屠苏美酒好似翡翠。丝绸短衣上的金色衣带轻轻解开,燕赵地区的媚歌艳舞也隆重上演。如此的豪华排场可与大将宰相相比,哪怕是与皇上相比也不落下风。意气风发堪比汉朝的大将军灌夫,傲慢独断显然胜过汉朝的萧御史。擅职专权、颐指气使,自称英雄豪杰;乘坐青虬、紫燕之类的骏马,显得春风得意。口出狂言称所赏歌舞空前绝后,又说自己的权势之大远远超过五公。其实美景光阴转瞬即逝,桑田变为大海只是片刻之间的事。原来有黄金的台阶白玉的堂屋,现如今只有苍苍松树巍然挺立。想当年孤单寂寞的杨雄的居处,年复一年只有满床书籍相伴。只见南山上的桂花还年年开放,鸟雀往来飞舞偶尔掠过人的衣裙。

【鉴赏】

汉魏六朝时期的众多佳作中,很多是以长安、洛阳等都城为题材的。诗人以此为借鉴,通过对都城长安的描绘达到借古讽今的艺术效果。

从文首至“娼妇盘龙金屈膝”,描写的是显赫之人的生活,他们贪于享乐、纸醉金迷的情景跃然纸上。首句刻画长安街道,随后描写白马香车的街景,“玉辇”、“金鞭”、“宝盖”、“流苏”,尽显豪门奢华;“承朝日”、“带晚霞”,生动刻画车马辚辚、整日川流的盛大场面。语言酣畅自然,一气呵成。其后是对府第、宫苑装潢情况的具体描写:碧树繁花,蜂蝶飞舞,宫门千扇,楼台缤纷,屋顶窗棂等更是精雕细刻,美轮美奂。这样翔实的描写尽显帝王贵族宅邸的绚丽宏伟。后文转而描写在这样的府邸之内歌姬舞女们的感情和生活,并以此来反映这富丽堂皇的院墙之内,贵族们的生活状态。宽阔的大道,精致的楼阁,繁华喧闹,人山人海。而舞女的心中渴望的却是美好的爱情。诗人以舞女的口吻“借问”为何难以得到向往的爱情。“孤鸾”的凄凉与“比目”、“鸳鸯”、“双燕”的出双入对形成鲜明反差,“何辞死”、“不羡仙”、“真可羡”、“好取”、“生憎”等词语清晰地勾勒出其内心强烈的渴望以及现实的苦涩,也暗指长安人对于美满爱情的向往。“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颂扬追求爱情的人们的坚定信念,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双燕”四句细致描绘了豪门舞姬的精致住所、美艳妆容,以及她们收拾停当后随车出游的空虚生活。至此,诗人完成了对京城白天喧嚣生活的描述。

“御史府中乌夜啼”至“燕歌赵舞为君开”开始以娼家为主角,描写京城长安的夜生活。“御史府”四句,诗人运用古书中的典故,即御史府柏树上栖息的千只乌鸦(《汉书·朱博传》)和翟公为廷尉罢官后的门庭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巧妙地暗示了御史、廷尉府第的冷清,同时也自然地由喧闹的白天过渡到暮色笼罩的夜晚。夜色中的长安暗流涌动,“杜陵北”、“渭桥西”尽是暗杀者出没的危险之地,武人侠士“共宿娼家”。娼家处处歌舞升平,推杯换盏,娼门内外俱是“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的热闹景象。由“夜”至“朝”的昼夜相继,足见京城长年累月、日夜不断的繁荣景象。“南陌”、“北里”从地理位置上相互照应,“遥遥翠幰没金堤”、“佳气红尘暗天起”尽显此地是王侯贵族的聚集之地。甚至禁卫军也“千骑”前往,为眼前的画面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描写绝非仅仅是对夜长安的描述,更是诗人对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贵族生活的忧心和警告。

“别有豪华称将相”至“即今惟见青松在”,是对官场斗争的描写,可见达官贵族们不仅在生活中追求享乐,更对权力有极大的欲望。他们钩心斗角,官场得意时便能“转日回天”,自诩永世富贵,却看不透物换星移,金钱权势最终随时光流逝而烟消云散的悲哀。平实的语言与前文华丽的辞藻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一切转瞬即逝的悲切情境。

文末,诗人以扬雄自比,转而描绘了以自身为代表的“书生”难以融入奢华的上层社会、空有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的境况。然而物质上的富有终不能千秋万代、永传不息,文学上的造诣在繁华落尽后却会流芳百世。结尾处体现出的高尚情操表现出诗人对高官贵族腐朽生活的鄙夷,更体现出诗人对命运多舛的悲愤之情以及自我宽慰之意。

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字观光,祖籍婺州义乌(今属浙江)。幼时人称神童,七岁便能成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任礼郎。后被贬从军,于西域戍边,曾入蜀地征战云南。仪凤三年(678)入朝任侍御史,后被诬入狱。出狱后,曾游历于幽燕并再度从戎。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丞。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于扬州参加兵变,十一月兵败,下落不明。

于易水送人

【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当年荆轲就是在这里与燕国太子丹告别,他慷慨激昂,勇往直前去刺杀秦王。如今这些人都已不在,唯有这条易水河丝毫未变,河水依然那么冰冷。

【鉴赏】

骆宾王自幼才学出众,但仕途坎坷,数次被贬黜,一生命运多舛。对官场失意的悲愤,对武后王朝的不满,更坚定了其匡复李唐、成就功名的强烈信念。然而现实中经年累月难有建树,令诗人难掩心中痛苦,越发难以自解。这首《于易水送人》,就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苦闷之情。

诗人于易水边送别友人,随之想到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前两句借用这个典故,意欲抒发诗人胸怀大志却难有建树的悲愤心情。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为抵御强大的秦国吞并六国之势,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带领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等人,穿着丧服于易水畔相送。高渐离击筑(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毕,“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文中的“此地”即指易水。“壮士发冲冠”,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群情激越的悲壮情境,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佩之情。本诗突破了以往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的常用手法,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作为开篇,直接抒发内心激愤的情感,借古喻今,并为后文抒发感情埋下伏笔。

尾句是全篇的主旨句,诗人触景生情,以易水联结古今,借古人的强烈情感表达内心的愤慨。“已”、“犹”两个词作为连接词,使诗句富有韵律。整句流畅自然,深切的悲壮情怀令人感同身受。

在狱咏蝉

【原文】

西陆 ① 蝉声唱,南冠 ② 客思深。那堪玄鬓 ③ 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即楚冠,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钟仪被囚于晋国军府时头戴南冠,后世遂用南冠指囚徒。

③玄鬓:玄,黑色。玄鬓即是蝉的黑色翅膀,在此暗喻自己正值盛年。

【译文】

墙外的秋蝉一声声凄鸣,激起我狱中人满怀愁思。怎能忍受秋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翅,来对我被诬人苦叹悲吟。清晨露水太重,蝉有翅也难飞进;黄昏冷风阵阵,淹没了蝉的叫声。没有人相信我高洁冰清,更有谁能代我表白冤情?

此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首句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凄凉的鸣叫声。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听到蝉鸣后,不禁感怀伤情。此句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其内容是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多年来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比喻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则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

;“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自己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怨愤的情绪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安,祖籍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初唐四杰之一。出身书香世家,少年英才,十四岁便中举及第,世人惊为神童,经司刑太常伯刘祥道推荐入朝,任朝散郎。乾封初(666)在沛王李贤处任侍读,两年后因作《檄英王鸡》被逐,后游历于巴蜀之地。咸亨三年(672)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触犯刑律,其罪当斩,从轻发落被革职。其父因此受到牵连,被黜至边疆,王勃渡海看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 ① ,风烟望五津 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之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②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四川只见一片风烟迷蒙。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鉴赏】

是时,王勃的一位杜姓友人要到蜀地为官,王勃在京城送别此人时作了此诗。这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开篇用词大气,对偶严谨,在交代送别地点的同时也说明了友人所去之处。“望”字说明友人由长安去往蜀地,“风烟”则准确地表达出朋友要长途奔波、旅途劳累之意,足见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颔联以松散的文法弥补首联可能造成的单调、呆板之感,描写的是诗人的不舍之情。“与君离别意”表达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同是宦游人”则是诗人安慰自己的言辞。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构思用词皆可圈可点。构思有可能是借鉴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海内存知己”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天涯若比邻”则点明其情谊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希望朋友能积极地面对今后的人生旅途。此句也因其所表达的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仍能友谊长存的深厚情感而被传诵至今。

结尾紧扣送别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希望,望其能在今后的仕途中有所作为。

整首诗节奏起伏,婉转流畅,用意深远。与其他送别诗多悲切哀伤不同,此诗情感表达积极豁达,境界开阔,为世人所赞颂。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巍峨的滕王阁紧邻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清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日复一日,时光流逝,不知过了多少春秋。阁中的滕王现在无处寻觅,只有栏杆外的长江独自流淌。

【鉴赏】

此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是诗人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中经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于阎都督宴会席上所作。因附于《滕王阁序》文末,其艺术成就因《滕王阁序》所受的极高赞誉而被埋没。

开篇直入主题,描写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兴建的历史背景。滕王阁居高临江,是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登于楼上,可居高远眺。诗人遥想当年,滕王坐着“佩玉鸣鸾”的车马,登阁宴请嘉宾,佳肴歌舞,不胜快活。而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再也看不到了,不禁令人感慨世事无常。

颔联结构紧凑,描写早年兴建的滕王阁上的雕琢与装饰现如今已无人问津,只有南浦云、西山雨还能时常来欣赏它们的美丽。这样的孤独寂寞,让人不禁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

颈联通过“闲云”二字作为呼应进行过渡。闲云潭影,一上一下,视野开阔。“日悠悠”承上启下,写时光流逝。全句大开大合,点出物换星移、繁华不再的主题。

尾联为设问句,诗人自问自答,问“原来阁中的帝王将相们现在都在哪呢”,回答却是“阁外是流淌不息的滚滚江水”。看似所答非所问,但却抒发了世事无常、时过境迁的无尽感慨。

全诗以景写情,委婉含蓄,结构严谨,感情深刻,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佳作。

杨炯

杨炯(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十一岁即被誉为神童,上元三年(676)考取功名,任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继而任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因其弟参加徐敬业起兵而得连坐之罪,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迁盈川令,以执法严厉闻名,卒于任期内,世称杨盈川。

从军行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 ① 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牙璋:皇帝调兵的令牌,共有两块,一凹一凸,皇帝一块,主将一块,用以调兵。

【译文】

烽火映照西京,我心中难以平静。军队离开京城出师,神速抵达前线包围敌城。大雪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淡无光;狂风怒吼,与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在沙场杀敌,也不愿躲在书斋置身事外。

【鉴赏】

该诗表达了诗人自己投身军旅、保家卫国的高昂斗志。

首联交代了诗人作此诗的背景:外邦来犯,烽烟四起。通过对烽火连天的描写,体现了战争在即的紧张气氛,从而自然过渡到“心中自不平”的内心感受。

颔联对仗工整,“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既显沉稳庄严,又见战事紧急,准确地勾画出军队出征在即的宏大场面。精妙地以一个“绕”字,生动地刻画出了我军声势浩大、包围敌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将士们所处的艰苦环境:漫天飞雪,连军旗上的色彩都变得黯淡无光;侧耳倾听,风声猎猎,甚至夹杂在鼓声中。以人感官上的不适,表现环境的恶劣,令人感同身受。

结尾诗人直接表达了满腔的报国热情:即使从军是如此的凶险艰苦,仍然愿意弃笔从戎,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与“心中自不平”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地表现了贯穿全诗的“从军”主题。

此诗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唐代早期边塞诗中的名篇。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往巩县(今河南省)。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隰城尉,后迁洛阳丞,被陷害入狱。武后在位时出狱并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因是张易之党羽,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峰州,召还后授国子监主簿,后任修文馆直学士。病逝。他是杜甫的祖父,早年为“文章四友”之一;晚年与宋之问、沈佺期共同倡导律诗,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和晋陵 ① 陆丞 ② 早春游望

【原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

①晋陵:今江苏常州。

②陆丞:杜审言的友人,晋陵县丞。

【译文】

唯有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才对季节变化感到特别惊心。霞光从海面上拥出一轮红日,江南大地柳叶翩翩梅花缤纷。温暖的气候催促黄鹂欢快鸣叫,和煦的阳光哺育绿草欣欣向荣。忽然听到你吟哦的典雅诗作,思乡回归之情使我泪湿佩巾。

【鉴赏】

永昌元年(689),诗人已为官二十余载,虽以诗歌闻名于世,但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与友人早春出游时,见景生情,勾起心中苦闷,而成此诗。该诗系陆丞《早春游望》的和作,景物描写准确细致,心理描写真实自然,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首句用词精准,以“宦游”和“独”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异地为官的苦闷,更通过其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揭示其思乡心境,引起读者共鸣。

中间两联描写“惊新”的内容,即江南早春的景色。

颔联描写清晨时海面被云霞覆盖,色彩绚丽,云霞将曙光从大海中带出的情景;梅红柳绿,是它们将春色渡满江南。在这里,“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因果关系被倒置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构思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则描写了具体的景物,欢歌的黄鹂,碧绿的浮萍,更勾勒出了春天到来后的美丽景色。

尾联以“忽闻”作为过渡,成为其触景生情的转折点,进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思欲沾襟”与“偏惊物候新”相呼应,首尾照应。

整首诗语言风格精巧生动,结构严格工整。诗人借早春季节变化、万物更新之景,抒发了自己外乡为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渡湘江

【原文】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

忆起当年,春日园林景色秀美,游览时心旷神怡;如今,无论是鸟语还是花香,都只化成了要远去边疆的惆怅。可叹我远离京师,被流放至南方,而不似那湘江之水,一路向北流淌。

【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发配至边远之地峰州的途中。当时正值早春时节,诗人顺湘江南行,眼见四周春意盎然,百花吐芳,江水滚滚向北流逝。诗人陶醉在这秀美的春色中,再想到自己此时的境遇,不禁黯然神伤,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一句中的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沿途的春色勾起了诗人对往日早春出游的情景的回忆,然而,原本美好的回忆却因为当今的处境也染上了悲凉的色彩。昔日的种种美好令今天的遭遇变得更加苦涩。眼前美好的鸟鸣花香,反而令诗人心绪难平。美好的事物,哀伤的心情,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诗人今时今日的悲惨遭遇。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一个过渡句,将春色、江水使诗人产生的不同情感衔接了起来。往日的出游,眼前的美景都令诗人的哀愁更加浓厚,而眼前向北流逝的江水则使诗人感时伤怀。“人南窜”与“水北流”是工整的对偶,相互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诗通篇运用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诗歌的第一、二句是今和昔的对比,哀和乐的对比,用昔日反衬今春,用园游反衬边愁;诗歌的第三、四句是人和物的对比,南和北的对比,用湘江逝水反衬京国逐客,用江水北流反衬斯人南窜。在七言绝句处于刚刚定型阶段的初唐诗坛,能出现这样一首极具艺术特色的诗,实属难得!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后任咸阳尉。深得吏部侍郎裴行俭器重,两次以书记之职随其征讨突厥。圣历初年官至宰相,颇得武后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职,前后共计七年。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为官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中宗复辟后,因其曾依附于张易之兄弟,被罢黜宰相之职,贬为眉州刺史。五十八岁时卒于四川,后于栾城苏邱安葬。身后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后代中以“三苏”最为出名。

正月十五日夜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鉴赏】

本诗是对元宵佳节时长安城夜景的描写。首联以大气的写景开篇。早春虽无百花争奇斗艳,可城中点点花灯比起繁花并不逊色;灯光映入护城河中,有如繁星点点。诗人戏称“星河”之上的桥为“星桥”,巧妙地描绘出花灯繁多,照亮黑夜的美丽景色。一“合”一“开”,以对比衬景色,构思巧妙。颔联一“去”一“来”,写出长安城车马辚辚、热闹繁华之景。月光柔和洒下,花灯莹莹闪耀,街上人山人海,车马络绎不绝。明月、花灯照亮了整个都城,甚至能看清扬起的尘土。颈联诗人在描写完景物后,将视线转回到人群中来,描写了人们欢乐喜庆的心情:在这风清月白的良宵,街上的游妓都打扮得十分艳丽,一边走,一边咏唱《梅花落》。

诗人以抒情的心理描写结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没有了宵禁,出游的人们意犹未尽,心中祈盼这热闹的元宵佳节不要就这样过去了。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3),又名少连,字延清。出身低微,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武则天当权时期,因才学出众而被任用。十五年间,由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武周时期,奉承武后媚臣外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