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据结构实验———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图的存储思想及其存储实现。

2.掌握图的深度、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思想及其程序实现。

3.掌握图的常见应用算法的思想及其程序实现。

实验内容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有向图的邻接表。

2.输出该邻接表。

3.在有向图的邻接表的基础上计算各顶点的度,并输出。

4.以有向图的邻接表为基础实现输出它的拓扑排序序列。

5.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递归遍历。

6.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7.在主函数中设计一个简单的菜单,分别调试上述算法。

源程序:

主程序的头文件:队列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QElemType;

typedef struct QNode{ //队的操作

QElemType data;

struct QNode *next;

}QNode,*QueuePtr;

typedef struct {

QueuePtr front;

QueuePtr rear;

}LinkQueue;

void InitQueue(LinkQueue &Q){ //初始化队列

Q.front =Q.rear =(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Q.front) exit(OVERFLOW); //存储分配失败

Q.front ->next =NULL;

}

int En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插入元素e为Q的新的队尾元素{

QueuePtr p;

p=(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p) exit(OVERFLOW);

p->data=e;

p->next=NULL;

Q.rear->next=p;

Q.rear =p;

return OK;

}

int De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删除Q的队头元素,用e返回其值{ if(Q.front ==Q.rear ) return ERROR;

QueuePtr p;

p=Q.front ->next;

e=p->data;

Q.front->next=p->next ;

if(Q.rear==p) Q.rear =Q.front ;

free(p);

return OK;

}

主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duilie.h"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Status int

#define MAX_VERTEX_NUM 8 /*顶点最大个数*/

#define VertexType char /*顶点元素类型*/

enum BOOlean {False,True};

BOOlean visited[MAX_VERTEX_NUM]; //全局变量——访问标志数组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int weight; /*边的权*/

}ArcNode; /*表结点*/

typedef struct VNode

{ int degree,indegree;/*顶点的度,入度*/

V ertexType 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头结点*/,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顶点的实际数,边的实际数*/

}ALGraph;

//建立图的邻接表

void creat_link(ALGraph *G)

{ int i,j;

ArcNode *s;

printf("请依次输入顶点数、边数:");

scanf("%d%d",&G->vexnum,&G->arcnum);

for (i=0;ivexnum;i++)

{ G->vertices[i].data='A'+i;

G->vertices[i].firstarc=NULL;

}

for (i=0;ivexnum;)

{ printf("请输入顶点的数组坐标(若退出,请输入-1):");

scanf("%d",&i);

if(i==-1) break;

printf("请输入顶点所指向下一个顶点的数组坐标:");

scanf("%d",&j);

s=(ArcNode *)malloc(sizeof(ArcNode));

s->adjvex=j;

s->nextarc=G->vertices[i].firstarc;

G->vertices[i].firstarc=s;

}

}

// 输出邻接表

void visit(ALGraph G)

{ int i;

ArcNode *p;

printf("%4s%6s%18s\n","NO","data","adjvexs of arcs");

for (i=0;i

{

printf("%4d%5c ",i,G.vertices[i].data);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printf("%3d",p->adjvex);

printf("\n");

}

}

// 计算各顶点的度及入度

void cacu(ALGraph *G)

{

ArcNode *p;

int i;

for (i=0;ivexnum;i++)

{G->vertices[i].degree=0;G->vertices[i].indegree=0;}//度与初度初始化为零for (i=0;ivexnum;i++)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G->vertices[i].degree++;

G->vertices[p->adjvex].degree++;

G->vertices[p->adjvex].indegree++;

}

}

void print_degree(ALGraph G)

{

int i;

printf("\n Nom data degree indegree\n");

for (i=0;i

printf("\n%4d%5c%7d%8d",i,G.vertices[i].data,

G.vertices[i].degree,G.vertices[i].indegree);

printf("\n");

}

// 拓扑排序

Status TopologiSort(ALGraph G)

{int i,count,top=0,stack[50];

ArcNode *p;

cacu(&G);

print_degree(G);

printf("\nTopologiSort is \n");

for(i=0;i

if(!G.vertices[i].indegree) stack[top++]=i;

count=0;

while(top!=0)

{

i=stack[--top];

if (count==0) printf("%c",G.vertices[i].data);

else printf("-->%c",G.vertices[i].data);

count++;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if (!--G.vertices[p->adjvex].indegree)stack[top++]=p->adjvex;

}

if (count

}

//在图G中寻找第v个顶点的第一个邻接顶点

int FirstAdjVex(ALGraph G,int v)

{

if(!G.vertices[v].firstarc) return 0;

else return(G.vertices[v].firstarc->adjvex);

}

//在图G中寻找第v个顶点的相对于u的下一个邻接顶点

int NextAdjVex(ALGraph G,int v,int u)

{

ArcNode *p;

p=G.vertices[v].firstarc;

while(p->adjvex!=u) p=p->nextarc; //在顶点v的弧链中找到顶点u if(p->nextarc==NULL) return 0; //若已是最后一个顶点,返回0

else return(p->nextarc->adjvex); //返回下一个邻接顶点的序号

}

//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递归遍历

void DFS(ALGraph G,int i)

{ int w;

visited[i]=True; //访问第i个顶点

printf("%d->",i);

for(w=FirstAdjVex(G,i);w;w=NextAdjVex(G,i,w))

if(!visited[w]) DFS(G,w); //对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w调用DFS

}

void DFSTraverse(ALGraph G)

{ int i;

printf("DFSTraverse:");

for(i=0;i

for(i=0;i

if(!visited[i]) DFS(G,i); //对尚未访问的顶点调用DFS

}

//按广度优先非递归的遍历图G,使用辅助队列Q和访问标志数组visited void BFSTraverse(ALGraph G)

{

int i,u,w;

LinkQueue Q;

printf("BFSTreverse:");

for(i=0;i

InitQueue(Q); //初始化队列

for(i=0;i

if(!visited[i])

{visited[i]=True; //访问顶点i

printf("%d->",i);

EnQueue(Q,i); //将序号i入队列

while(!(Q.front ==Q.rear)) //若队列不空,继续

{DeQueue(Q,u); //将队头元素出队列并置为u

for(w=FirstAdjVex(G,u);w;w=NextAdjVex(G,u,w))

if(!visited[w]) //对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w进行访问并入队列

{ visited[w]=True;

printf("%d->",w);

EnQueue(Q,w);

}

}

}

}

void main()

{

ALGraph G;

int select;

printf(" 图的有关操作实验\n ");

do{

printf("\n1 创建一个有向图的邻接表 2 输出该邻接表\n");

printf("3.输出该有向图的度和入度 4.输出该有向图拓扑排序序列\n");

printf("5.创建一个无向图的邻接表 6.深度优先递归遍历该无向图\n");

printf("7.广度优先遍历该无向图0.退出\n");

printf("请输入选择:");

scanf("%d",&select);

switch(select){

case 1:

printf("\n创建一个有向图的邻接表:\n");

creat_link(&G);

break;

case 2:

printf("\n输出该邻接表:\n");

visit(G);

break;

case 3:

printf("\n输出该有向图的度和入度:\n");

cacu(&G);

print_degree(G);

break;

case 4:

printf("\n输出该有向图拓扑排序序列:\n");

if(!TopologiSort(G))printf("Toposort is not success!");

break;

case 5:

printf("\n创建一个无向图的邻接表: \n");

creat_link(&G);

break;

case 6:

printf("\n深度优先递归遍历该无向图: \n");

DFSTraverse(G);

break;

case 7:

printf("\n广度优先遍历该无向图:\n");

BFSTraverse(G);

break;

case 0:

break;

default:

printf("输入选项错误!重新输入!\n");

}

}while(select);

}

运行结果截图:

1.主菜单界面:

2.创建一个有向图的领接表

3.输出该邻接表

4. 在有向图的邻接表的基础上计算各顶点的度,并输出。

5. 输出它的拓扑排序序列

6. 输出所建无向图的邻接表

7. 深度优先递归遍历该无向图

8. 广度优先遍历该无向图

说明:

本实验用的有向图是课本182页图7.28,无向图为课本168页图(a)

实验总结

这次的图的操作实验,与树的操作类似,但又比树复杂,包含更多的存储结构和遍历方法的操作,而且图的遍历需要沿着弧进行,以便输出弧上的信息。本实验中图的遍历采用邻接表的存储结构,在输入图的信息时,首先要画出图的邻接表信息。图有两种遍历的形式,一种为深度优先搜索,另一种为广度优先搜索。由于能力有限,没能实现图的深度非递归优先搜索,而是实现了图的深度递归优先搜索。本实验基本完成了图的操作,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图的知识和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十一:图实验

一,实验题目 实验十一:图实验 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 二,问题分析 本程序要求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完成这些操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用邻接表的形式存储有向图并输出该邻接表。用一个函数实现判断任意两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1,数据的输入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输入的图的结点均为整型。 2,结果的输出形式:输出的是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的情况。 3,测试数据:输入的图的结点个数为:4 输入的图的边得个数为:3 边的信息为:1 2,2 3,3 1 三,概要设计 (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的功能,需要: A,用邻接表的方式构建图 B,深度优先遍历该图的结点 C,判断任意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2)本程序包含6个函数: a,主函数main() b,用邻接表建立图函数create_adjlistgraph() c,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dfs() d,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dfs_trave() e,输出邻接表函数print() f,释放邻接表结点空间函数freealgraph() 各函数间关系如右图所示: 四,详细设计 (1)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2)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char vexdata; arcnode *firstarc; }adjlist; (3)邻接表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djlist vextices[max];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4)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伪代码: int dfs(algraph *alg,int i,int n){ arcnode *p; visited[i]=1; p=alg->vextices[i].firstarc; while(p!=NULL) { if(visited[p->adjvex]==0){ if(p->adjvex==n) {flag=1; } dfs(alg,p->adjvex,n); if(flag==1) return 1; } p=p->nextarc; } return 0; } (5)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伪代码: void dfs_trave(algraph *alg,int x,int y){ int i; for(i=0;i<=alg->vexnum;i++) visited[i]=0; dfs(alg,x,y); } 五,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max 10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定义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 int adjvex; //定点信息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 char vexdata; //头结点的序号 arcnode *firstarc; //定义一个arcnode型指针指向头结点所对应的下一个结点}adjlist;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类型 adjlist vextices[max]; //定义表头结点数组

图形学实验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班级:地信141 学生姓名:王俊凝 学号:20140113010 指

实验一直线生成算法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图形元素直线的生成算法,利用编程语言C分别实现直线和圆的绘制算法。 二、实验任务 在TurboC环境下开发出绘制直线和圆的程序。 三、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运行TurboC编程环境。 2 编写Bresenham直线绘制算法的函数并进行测试。 3 编写中点圆绘制算法的函数并进行测试。 4 增加函数参数,实现直线颜色的设置。 提示: 1. 编程时可分别针对直线和圆的绘制算法,设计相应的函数,例如void drawline(…)和void drawcircle(…),直线的两个端点可作为drawline的参数,圆的圆心和半径可作为drawcircle的参数。 2. 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结构体类型用来表示一个点,结构体由两个成员构成,x和y。这样,在向函数传入参数时,可使用两个点类型来传参。定义方法为: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pt2; 此处,pt2就是定义的一个新的结构体数据类型,之后就可用pt2来定义其他变量,具体用法见程序模板。 3. 在main函数中,分别调用以上函数,并传入不同的参数,实现对直线的绘制。 4. 线的颜色也可作为参数传入,参数可采用TurboC语言中的预设颜色值,具体参见TurboC图形函数。 五、注意事项 1 代码要求正确运行,直线和圆的位置应当为参数,实现可配置。 2 程序提交.c源文件,函数前和关键代码中增加注释。 程序模板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pt2; /*declare your drawing functions.*/ void drawline(pt2 startpt,pt2 endpt,int color); void drawcircle(pt2 centerpt,int radius,int color); void circlePlotPoints(pt2 centerpt,int x,int y,int color); int main() { int color,radius;

(完整版)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和简单程序 1 .实验目的 (1 )掌握使用Visual C++ 6.0 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取数据元素等运算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表存储结构上的程序设计方法。 2 .实验要求 (1 )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 )认真阅读和掌握本章相关内容的程序。 (3 )上机运行程序。 (4 )保存和打印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5 )按照你对线性表的操作需要,重新改写主程序并运行,打印出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实验代码: 1)头文件模块 #include iostream.h>// 头文件 #include// 库头文件------ 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数据域的类型 typedef struct linknode// 定义结点类型 { elemtype data;// 定义数据域 struct linknode *next;// 定义结点指针 }nodetype; 2)创建单链表

nodetype *create()// 建立单链表,由用户输入各结点data 域之值, // 以0 表示输入结束 { elemtype d;// 定义数据元素d nodetype *h=NULL,*s,*t;// 定义结点指针 int i=1; cout<<" 建立一个单链表"<> d; if(d==0) break;// 以0 表示输入结束 if(i==1)// 建立第一个结点 { h=(nodetype*)malloc(sizeof(nodetype));// 表示指针h h->data=d;h->next=NULL;t=h;//h 是头指针 } else// 建立其余结点 { s=(nodetype*) malloc(sizeof(nodetype)); s->data=d;s->next=NULL;t->next=s; t=s;//t 始终指向生成的单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报告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工程试验中心 二○一○年四月

目录 试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试验二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接桥试验三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的测定 试验四简支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试验

试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 姓名:学号:星期第讲第组 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2.学习常温用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方法及过程; 3.学会防潮层的制作; 4.认识并理解粘贴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及要求对应变测试工作的影响。 二、实验仪表和器材: 1.模拟试件(小钢板); 2.常温用电阻应变片; 3.数字万用表; 4.兆欧表; 5.粘合剂:T-1型502胶,CH31双管胶(环氧树脂)或硅橡胶; 6.丙酮浸泡的棉球; 7.镊子、划针、砂纸、锉刀、刮刀、塑料薄膜、胶带纸、电烙铁、焊锡、焊锡膏等小工具; 8.接线柱、短引线 三、简述整个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1.分选应变片。在应变片灵敏数K相同的一批应变片中,剔除电阻丝栅有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斑、锈点等缺陷的应变片,将电阻值在120±2Ω范围内的应变片选出待用。 2.试件表面处理。去除贴片位置的油污、漆层、锈迹、电镀层,用丙酮棉球将贴片处擦洗干净,至棉球洁白为止,以保证应变片能够牢固的粘贴在试件表面。 3.测点定位。应变片必须准确地粘贴在结构或试件的应变测点上,而且粘贴方向必须是要测量的应变方向。 4.应变片粘贴。注意分清应变片的正、反面,保证电阻栅的中心与十字交叉点对准。应变片贴好后,先检查有无气泡、翘曲、脱胶等现象,再用数字万用表的电阻档检查应变片有无短路、断路和阻值发生突变(因应变片粘贴不平整导致)的现象。 5.导线固定。接线柱粘帖不要离应变片太远,接线柱挂锡不可太多,导线挂锡一端的裸露线芯不能过长,以31mm为宜。引出线不要拉得太紧,以免试件受到拉力作用后,接线柱与应变片之间距离增加,使引出线先被拉断,造成断路;也不能过松,以避免两引出线互碰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邻接矩阵的实现 1. 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2. 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3.设计与编码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cout << "Please enter two vertexs number of edge: " cin >> i >> j; arc[i][j] = 1; arc[j][i] = 1; } }

数据结构图的遍历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图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 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建立图并对其进行遍历,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及程序调试能力。 二、实验容 问题描述:建立有向图,并用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素。输入图中节点的个数和边的个数,能够打印出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表示的图的储存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计算机,Code::Blocks。 四、实验原理 用邻接表存储一个图,递归方法深度搜索和用队列进行广度搜索,并输出遍历的结果。 五、实验程序及结果 #define INFINITY 10000 /*无穷大*/ #define MAX_VERTEX_NUM 40 #define MAX 40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ArCell{ int adj; }ArCell,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char name[20]; }infotype; typedef struct { infotype vexs[MAX_VERTEX_NUM]; AdjMatrix arcs; int vexnum,arcnum; }MGraph; int LocateVex(MGraph *G,char* v) { int c = -1,i; for(i=0;ivexnum;i++) if(strcmp(v,G->vexs[i].name)==0) { c=i; break;} return c;} MGraph * CreatUDN(MGraph *G)//初始化图,接受用户输入{ int i,j,k,w; char v1[20],v2[20];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弧数:"); scanf("%d%d",&G->vexnum,&G->arcnum);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一.题目要求 1)编程实现二叉排序树,包括生成、插入,删除; 2)对二叉排序树进行先根、中根、和后根非递归遍历; 3)每次对树的修改操作和遍历操作的显示结果都需要在屏幕上用树的形状表示出来。 4)分别用二叉排序树和数组去存储一个班(50人以上)的成员信息(至少包括学号、姓名、成绩3项),对比查找效率,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二叉排序树效率高,为什么? 二.解决方案 对于前三个题目要求,我们用一个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ck.h"//栈的头文件,没有用上 typedefintElemType; //数据类型 typedefint Status; //返回值类型 //定义二叉树结构 typedefstructBiTNode{ ElemType data; //数据域 structBiTNode *lChild, *rChild;//左右子树域 }BiTNode, *BiTree; intInsertBST(BiTree&T,int key){//插入二叉树函数 if(T==NULL) { T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key; T->lChild=T->rChild=NULL; return 1; } else if(keydata){ InsertBST(T->lChild,key); } else if(key>T->data){ InsertBST(T->rChild,key); } else return 0; } BiTreeCreateBST(int a[],int n){//创建二叉树函数 BiTreebst=NULL; inti=0; while(i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1 (C语言补充实验) 有顺序表A和B,其元素值均按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要求将它们合并成一 个顺序表C,且C的元素也是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 #include main() { intn,m,i=0,j=0,k=0,a[5],b[5],c[10];/* 必须设个m做为数组的输入的计数器,不能用i ,不然进行到while 时i 直接为5*/ for(m=0;m<=4;m++)scanf("%d",&a[m]);// 输入数组a for(m=0;m<=4;m++)scanf("%d",&b[m]);// 输入数组b while(i<5&&j<5) {if(a[i]b[j]){c[k]=b[j];k++;j++;} else{c[k]=a[i];k++;i++;j++;}// 使输入的两组数组中相同的数只输出一 个 } if(i<5) for(n=i;n<5;n++) {c[k]=a[n];k++;} elseif(j<5) for(n=j;n<5;n++) {c[k]=b[n];k++;} for(i=0;i

求A QB #include main() { inti,j,k=0,a[5],b[5],c[5];//A=a[5],B=b[5],A n B=c[5] for(i=0;i<5;i++)scanf("%d",&a[i]);// 输入a 数组 for(i=0;i<5;i++)scanf("%d",&b[i]);〃输入b 数组 for(i=0;i<5;i++) {for(j=0;j<5;j++) if(a[i]==b[j]){c[k]=a[i];k++;}// 当有元素重复时,只取一个放入 c 中} for(i=0;i #defineN4 main() { inti,j,m,k,a[N+1];//k 为最后输出数组的长度变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范例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项目 实验一二叉树的应用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指针变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3、掌握用指针类型描述、访问和处理二叉树的运算。 实验内容 题目1:编写一个程序,采用一棵二叉树表示一个家谱关系。要求程序具有如下功能:(1)用括号表示法输出家谱二叉树, (2)查找某人的所有儿子, (3)查找某人的所有祖先。 算法设计分析 (一)数据结构的定义 为了能够用二叉树表示配偶、子女、兄弟三种关系,特采用以下存储关系,则能在二叉树上实现家谱的各项运算。 二叉树型存储结构定义为: typedef struct SNODE {char name[MAX]; //人名 struct SNODE *left; //指向配偶结点 struct SNODE *right; //指向兄弟或子女结点 }FNODE; (二)总体设计 实验由主函数、家谱建立函数、家谱输出函数、儿子查找函数、祖先查找函数、结点定位函数、选择界面函数七个函数共同组成。其功能描述如下: (1)主函数:统筹调用各个函数以实现相应功能 void main() (2)家谱建立函数:与用户交互建立家族成员对应关系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谱建立函数 (3)家谱输出函数:用括号表示法输出家谱 输出形式为:父和母(子1和子妻1(孙1),子2和子妻2(孙2))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谱输出函数

(4)儿子查找函数:在家谱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子女并输出,同时也能辨别出其是否为家族成员与是否有子女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儿子查找函数 (5)祖先查找函数:在家谱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祖先并输出,同时也能辨别出其是否为家族中成员。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数 (6)结点定位函数:在家谱中找到用户输入人名所对应的结点。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结点定位函数 (7)选择界面函数:为便于编写程序,将用户选择部分独立为此函数。 void PRINT(int &n) (三)各函数的详细设计: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谱建立函数 1:首先建立当前人的信息,将其左右结点置为空, 2:然后让用户确定其是否有配偶,如果没有配偶,则当前程序结束, 3:如果有则建立其配偶信息,并将配偶结点赋给当前人的左结点; 4:再让用户确定其是否有子女,如果有则递归调用家谱建立函数建立子女结点,并将其赋给配偶结点的下一个右结点。 5:如无,则程序结束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谱输出函数 1:首先判断当前结点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结束程序; 2:如果不为空,则输出当前结点信息, 3:然后判断其左结点(配偶结点)是否为空,如不为空则输出“和配偶信息。 4:再判断配偶结点的右结点是否为空,如不为空则递归调用输出其子女信息,最后输出“)”; 5:当配偶结点为空时,则判断其右结点(兄弟结点)是否为空 6:如果不为空,则输出“,”,并递归调用输出兄弟信息 7程序结束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结点定位函数 1:当前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返回空; 2:如果和查找信息相同,则返回当前结点; 3:如不然,则先后递归访问其左结点,再不是则递归访问右结点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儿子查找函数 1:在家谱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结点,如无则输出“查找不到此人” 2:判断其配偶结点与子女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输出“无子女” 3:不为空则输出其配偶结点的所有右结点(子女结点)。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数 1:先在家谱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结点,如为空输出“不存在此人”,程序结束 2:先将父母结点入栈,当栈为空时程序结束, 3:栈不为空时,判断栈顶元素是否已访问过, 4:访问过,再判断是否为查找结点,如是则输出栈中保存的其祖先结点,并滤过其兄弟结点不输出;不是查找结点,则退栈一个元素 5:未访问过,则取当前栈顶元素,置访问标志——1,同时取其右结点 6:栈不为空或当前所取结点不为空时,转到2; 实验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一静态应变测量原理 在电阻应测量中,如在电桥中仅接入一个电阻应变片,则实际测量值中含有由于温度变化时构件产生的应变,这是实验中所不希望的,通过适当的接线方式,可消除温度的影响,在课本中有许多不同的接线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设置专门温度补偿片,这种方式又可分为公共补偿与单片补偿两种,二是通过工作片间互相补偿,称为互相补偿或自补偿,接线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电阻应变测量中的温度补偿方式及不同接线方式的测量结果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 2、掌握电阻应变仪测量的基本原理; 3、学会用电阻应变片作半桥测量的方法; 4、掌握温度补偿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备及仪表 1、DH3819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2、等强度梁; 3、电阻应变片,导线。 三、实验内容 进行两种电阻应变测量接线方法的实验,掌握电阻应变测量的不同接线基本原理,以及消除温度影响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接线不同测量数值理论依据。 四、试验方法 1、1/4桥接线+公共补偿:

单片补偿接线方法:将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1组,Eg、接线柱,温度补偿片R2接于、0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另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标准电阻构成。输入应变片灵敏度系数,导线电阻,应变片电阻。 公共补偿接线方法:断开补偿组的连线,将公共补偿接线连接于该组,将等强度梁的上侧应变片R1接于1组的Eg、接线柱,将等强度梁下侧应变片R3接、0接线柱。 2、半桥接线 按应变仪的设计原理更换公共补偿端的接线方式,然后在每个测量桥路中接入两个电阻应变片。本试验中,在一个测量桥路中按半桥方式接入等强度梁的上下测应变片。 五、实验步骤 1、接上述接桥方法分别接通桥路; 2、将电阻应变仪调平衡; 3、作预加载1公斤,检查仪表和装置; 4、正式试验,每级加载1公斤,加三级,记取读数,重复三次。 六、试验报告 1、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 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表格见下表) 4、比较两种接线方法,分析原因,给出结论。 5、写出试验操作方法和体会。 6、回答后面的思考题。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

附录A 实验报告 课程:数据结构(c语言)实验名称:图的建立、基本操作以及遍历系别:数字媒体技术实验日期: 12月13号 12月20号 专业班级:媒体161 组别:无 姓名:学号: 实验报告内容 验证性实验 一、预习准备: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图的结构特性,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图的遍历方法及遍历算法; 实验环境:Widows操作系统、VC6.0 实验原理: 1.定义: 基本定义和术语 图(Graph)——图G是由两个集合V(G)和E(G)组成的,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V ertex)的非空有限集E(G)是边(Edge)的有限集合,边是顶点的无序对(即:无方向的,(v0,v2))或有序对(即:有方向的,)。 邻接矩阵——表示顶点间相联关系的矩阵 设G=(V,E) 是有n 1 个顶点的图,G 的邻接矩阵A 是具有以下性质的n 阶方阵特点: 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对称,可压缩存储;有n个顶点的无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n+1)/2 有向图邻接矩阵不一定对称;有n个顶点的有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2 9

无向图中顶点V i的度TD(V i)是邻接矩阵A中第i行元素之和有向图中, 顶点V i的出度是A中第i行元素之和 顶点V i的入度是A中第i列元素之和 邻接表 实现: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以Vi为尾的弧) 特点: 无向图中顶点Vi的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数有向图中 顶点Vi的出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个数 顶点Vi的入度为整个单链表中邻接点域值是i的结点个数 逆邻接表:有向图中对每个结点建立以Vi为头的弧的单链表。 图的遍历 从图中某个顶点出发访遍图中其余顶点,并且使图中的每个顶点仅被访问一次过程.。遍历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边或弧对每个顶点查找其邻接点的过程,其耗费的时间取决于所采用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有两条路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当用邻接矩阵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查找每个顶点的邻接点所需要时间为O(n2),n为图中顶点数;而当以邻接表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找邻接点所需时间为O(e),e 为无向图中边的数或有向图中弧的数。 实验内容和要求: 选用任一种图的存储结构,建立如下图所示的带权有向图: 要求:1、建立边的条数为零的图;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 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无向图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无向图的建立与遍历 ◎实验目的:掌握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熟悉无向图的广度与深度优先遍历。 ◎实验内容:对一个无向图以邻接链表存储,分别以深度、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输出。 一、需求分析 1.本演示程序中,输入的形式为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形式,首先输入该无向图的顶点数和边数,接着输入顶点信息,再输入每个边的顶点对应序号。 2.该无向图以深度、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3.本程序可以实现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并以深度、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输出。 4.程序执行的命令包括:(1)建立一个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2)以深度优先遍历输出(3)以广度优先遍历输出(4)结束 5.测试数据: 顶点数和边数:6,5 顶点信息:a b c d e f 边的顶点对应序号: 0,1 0,2 0,3 2,4 3,4 深度优先遍历输出: a d e c b f 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a d c b e f 二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操作,应以邻接链表为存储结构。 1.基本操作: void createalgraph(algraph &g) 创建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 void dfstraverseal(algraph &g,int v)

以深度优先遍历输出 void bfstraverseal(algraph &g,int v) 以广度优先遍历输出 2.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 (1)主程序模块 (2)无向图的邻接链表存储模块 (3)深度优先遍历输出模块 (4)广度优先遍历输出模块 3.模块调用图: 三详细设计 1.元素类型,结点类型和指针类型: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adjvex; struct node *next; }edge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char vertex; edgenode *firstedge; }vertxnode; typedef vertxnode Adjlist[maxver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adjlist; int n,e; }algraph; edgenode *s; edgenode *stack[maxvernum],*p; 2.每个模块的分析: (1)主程序模块 int main()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三二叉树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二叉树的结点类型和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算法。 3、加深对二叉树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环境 运行C或VC++的微机。 三、实验内容 1、依次输入元素值,以链表方式建立二叉树,并输出结点的值。 2、分别以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二叉树的方式输出结点内容。 四、设计思路 1. 对于这道题,我的设计思路是先做好各个分部函数,然后在主函数中进行顺序排列,以此完成实验要求 2.二叉树采用动态数组 3.二叉树运用9个函数,主要有主函数、构建空二叉树函数、建立二叉树函数、访问节点函数、销毁二叉树函数、先序函数、中序函数、后序函数、范例函数,关键在于访问节点 五、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typedef struct TNode//结构体定义 {

int data; //数据域 struct TNode *lchild,*rchild; // 指针域包括左右孩子指针 }TNode,*Tree; void CreateT(Tree *T)//创建二叉树按,依次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 { int a; scanf("%d",&a); if(a==00) // 结点的值为空 *T=NULL; else // 结点的值不为空 { *T=(Tree)malloc(sizeof(TNode)); if(!T) { printf("分配空间失败!!TAT"); exit(ERROR); } (*T)->data=a; CreateT(&((*T)->l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构造左子树 CreateT(&((*T)->r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构造右子树 } } void InitT(Tree *T)//构建空二叉树 { T=NULL; } void DestroyT(Tree *T)//销毁二叉树 { if(*T) // 二叉树非空 { DestroyT(&((*T)->l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销毁左子树 DestroyT(&((*T)->r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销毁右子树 free(T); T=NULL; } } void visit(int e)//访问结点 { printf("%d ",e); }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教程 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七、图算法上机实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知图的定义和图的基本术语,掌握图的几种存储结构。 2.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定义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解析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类型定义。 3.掌握图的遍历的定义、复杂性分析及应用,并掌握图的遍历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二、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2.图的xx优先搜索 3.图的xx优先搜索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1)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SIZE 30 typedefstruct{charvertex[MAXSIZE];//顶点为字符型且顶点表的长度小于MAXSIZE intedges[MAXSIZE][MAXSIZE];//边为整形且edges为邻近矩阵

}MGraph;//MGraph为采用邻近矩阵存储的图类型 voidCreatMGraph(MGraph *g,inte,int n) {//建立无向图的邻近矩阵g->egdes,n为顶点个数,e为边数inti,j,k; printf("Input data of vertexs(0~n-1): \n"); for(i=0;ivertex[i]=i; //读入顶点信息 for(i=0;iedges[i][j]=0;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k=1;k<=e;k++)//输入e条边{}printf("Input edges of(i,j): "); scanf("%d,%d",&i,&j); g->edges[i][j]=1; g->edges[j][i]=1;}void main(){inti,j,n,e; MGraph *g; //建立指向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图类型指针 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生成采用邻接举证存储图类型的存储空间}2)运行结果: printf("Input size of MGraph: "); //输入邻接矩阵的大小scanf("%d",&n); printf("Input number of edge: "); //输入邻接矩阵的边数scanf("%d",&e);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 姓名:陈宇翔 系:软件工程系 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7 学号:070481024 指导教师:王李进 职称:讲师 2009年12月16日

实验项目列表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系年级:2007 姓名:陈宇翔 学号:070481024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时间:2009-10-28 实验室田实验室312、313计算机号024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1:ACME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软件体系结构描述的概念 2)掌握应用ACMESTUDIO工具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学时 2学时。 三、实验方法 由老师提供软件体系结构图形样板供学生参考,学生在样板的指导下修改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软件体系结构描述。 四、实验环境 计算机及ACMESTUDIO。 五、实验内容 利用ACME语言定义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修改ACME代码,并进行风格测试。 六、实验操作步骤 一、导入Zip文档 建立的一个Acme Project,并且命名为AcmeLab2。如下图:

接着导入ZIP文档,导入完ZIP文档后显示的如下图: 二、修改风格 在AcmeLab2项目中,打开families下的TieredFam.acme.如下图: 修改组件外观 1. 在组件类型中,双击DataNodeT; 在其右边的编辑器中,将产生预览;选择Modify 按钮,将打开外观编辑器对话框。 2. 首先改变图形:找到Basic shape section,在Stock image dropdown menu中选 择Repository类型. 3. 在Color/Line Properties section修改填充颜色为深蓝色。 4. 在颜色对话框中选择深蓝色,并单击 [OK]. 5. 修改图形的边框颜色为绿色 7. 单击Label tab,在Font Settings section, 设置字体颜色为白色,单击[OK] 产生的图形如下图: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示例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二 线性表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班 组长: 组员: 日期: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__综合设计__实验室____________ 1.实验题目 编制一个演示单链表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的程序 2.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线性表的特点 2)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3)尽可能考虑算法的健壮性 4)实验报告中要写出测试数据、错误分析以及收获。 3.需求分析 本演示程序用TC编写,完成单链表的生成,任意位置的插入、删除,以及确定某一元素在单链表中的位置。 ①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插入元素时需要输入插入的位置和元素的值;删除元素时输入删除元素的位置;查找操作时需要输入元素的值。在所有输入中,元素的值都是整数②输出的形式:在所有三种操作中都显示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操作后单链表的内容。其中删除操作后显示删除的元素的值,查找操作后显示要查找元素的位置 ③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完成单链表的生成(通过插入操作)、插入、删除、查找操作 ④测试数据 A、插入操作中依次输入11,12,13,14,15,16,生成一个单链表 B、查找操作中依次输入12,15,22返回这3个元素在单链表中的位置 C、删除操作中依次输入2,5,删除位于2和5的元素 4.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单链表的抽象类型如下: ADT LinkList { 数据对象:D={ai|ai∈IntegerSet,i=0,1,2,…,n,n≥0} 数据关系:R={|ai,ai+1 ∈D} 基本操作: InitLinkList(&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单链表L. InsLinkList(&L,pos,e) 初始条件:单链表L已存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