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

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

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 2014 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

差 2197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 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 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

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 4.0 个百分点,为2004 年以来的最低。同时,

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

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 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 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 个百分点。

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 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 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 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 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 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 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 亿美元,增长 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净流入 2891 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 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 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 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 亿美

元,较上年增长113%;境外对我国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负债净增加502 亿美元,下降 77%。

2014 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 亿美元

贷方借方

一. 经常帐户差额27,99225,795

A.货物和服务差额25,45122,611

a.货物差额23,54118,782

b.服务差额1,9093,829

1.运输差额382962

2.旅游差额5691,649

3.通讯1823

4.建筑服务差额15449

5.保险服务差额46225

6.金融服务差额4549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18485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7226

9.咨询差额429265

10.广告 .宣传差额5038

11.电影 .音像差额29

12.其它商业服务差额14231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1120

B.收益差额2,1302,471

1.职工报酬差额29942

2.投资收益差额1,8312,429

C. 经常转移差额411714

1.各级政府差额1646

2.其它部门差额395668

二. 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25,73025,347

A.资本帐户差额1920

B.金融帐户差额25,71025,328

1.直接投资差额4,3522,266

1.1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差额5551,359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差额3,797906

2.证券投资差额1,664840

2.1资产差额293401

2.1.1股本证券差额170184

2.1.2债务证券差额123217

2.1.2.1(中 )长期债券差额123215

2.1.2.2货币市场工具差额02

2.2负债差额1,371439

2.2.1股本证券差额777258

2.2.2债务证券差额594181

2.2.2.1(中 )长期债券差额49788

2.2.2.2货币市场工具差额9794

3.其它投资差额19,69422,222

3.1资产差额9954,025

3.1.1贸易信贷差额282970

长期差额619

短期差额276950

3.1.2贷款差额177915

长期差额0455

短期差额177459

3.1.3货币和存款差额5142,111

3.1.4其它资产差额2229

长期差额00

短期差额2229

3.2负债差额18,69918,197

3.2.1贸易信贷差额154174

长期差额33

短期差额151171

3.2.2贷款差额17,46417,807

长期差额511569

短期差额16,95317,239

3.2.3货币和存款差额994180

3.2.4其它负债差额8735

长期差额646

短期差额2329

三. 储备资产变动额3121,490

3.1货币黄金差额00

3.2特别提款权差额11

3.3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134

3.4外汇储备差额2981,486

3.5其它债权差额00

四. 净误差与遗漏01,401

二、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形成原因:

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

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

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

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

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

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

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4: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

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

工角色造成的。

5: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

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

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它的变化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巨

大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首先,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

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

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其次,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坚持改革

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助于我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

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

提供了较宽的政策空间;再次,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为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二)负面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

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

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

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

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

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从 2005 年 7 月 21 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

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

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 1 美元兑 8. 11 元人民币提高到 2010 年的 1 美元兑

6.6 元人民币左右。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

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

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

过剩的现象开始显现出来。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

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

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

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

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

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5)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

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充分式外贸增

长所带来的大量外贸顺差,不仅导致资源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而且导致了国内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较慢,加剧了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

(6)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往往意味着其主要贸易

伙伴国处于逆差的地位,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引发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的贸易摩

擦。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和欧盟的反映也日益强烈,纷纷采取措施限制中

国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已经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

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了改善外部环境,中国在国际贸易

谈判中不得不付出更多代价。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单位:边防一队姓名:安家良

一、烟台的文化经济现状 (一)综述: 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等构成的集合概念。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引 领的作用。 烟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的先导。在中国最辉煌的岁月中,烟台(古为登州)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中国那段耻辱的时代里, 烟台又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 烟台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 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在21世纪,山 东半岛东端的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的交流发展的圣地。 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烟台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事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安居社会,丰富人民 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 通过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 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 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我以家乡的文化经济事业为调查对象,开展这次社会 调查。 (二)烟台文化产业名牌: 1.农业与饮食文化: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4区7个县级市和长 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 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 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和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和发展活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内技术市场。即使研究和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和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和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 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 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 2014 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 差 2197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 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 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 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 4.0 个百分点,为2004 年以来的最低。同时, 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 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 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 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 个百分点。 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 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 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 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 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 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 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 亿美元,增长 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净流入 2891 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 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 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 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 亿美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课调查报告 成绩 姓名:张凯鹏 系(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1308 学号: 1305131373 指导老师:慕怀琴 日期: 2015年6月1日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济收入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地区甚至国家,旅游业已经成为经的最大的产业支柱。近几年来,我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的前提。因此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展示拘留所引起。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关键词:第三产业;旅游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柱。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旅游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有周期性、关联性、敏感性、季节性、节假日效应、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 经济活动全球化,独立的社会群体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荣,共同发展。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一个方面的过度、高速发展都将给社会造成隐患,旅游业也同样如此。 现在来分析一下它的几条重要性质对经济的影响:(一)关联性:旅游业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以清楚地一点是它的综合性极强。一方面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大,具有极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旅游业内部与各种业务有几大的关联性,可以相互促进。(二)节假日效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重点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摘要: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随着新媒体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依附于新媒体平台的新玩意逐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也预示大众传播的未来,它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已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新媒体要想实现飞跃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新媒体将成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互联网、网上购物、广告投放、未来发展 正文: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在主题演讲时说,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新媒体模式迁移,APP泛指第三方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目前APP应用已达到百万,微博、微信和APP将成为企业新媒体营销的三驾马车。由此可见,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的诞生与运用,因其自身庞大的产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也成为了二十余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虚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极大的改变着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当新媒体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时,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排除新媒体、切断新媒体信息通道。新媒体由此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各种形态的社会形成重大影响。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而言,意义尤其深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