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O O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2)

三、镇区概况 (4)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

一、规划依据 (4)

二、规划年限 (4)

三、规划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

三、产业发展规划 (7)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

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

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

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

一、城镇性质 (23)

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

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

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

三、功能结构规划 (24)

四、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

一、现状 (26)

二、绿地系统规划 (26)

三、景观规划 (26)

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27)

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 (29)

五、通信工程规划 (29)

六、管线综合规划 (30)

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

三、城镇防灾规划 (31)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

三、近期建设重点 (31)

四、近期建设项目 (3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一)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致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毁,数万居民无房可居住。继光镇震感强烈,并造成全镇少量人员伤亡和部分建筑物、设施损毁,镇域内工业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打破了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次序,城镇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指导精神,全力做好受灾地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是未来3年内的首要工作,灾情核实统计以及灾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五个统筹的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且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2007年6月成渝共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德阳市成为四川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要求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允许成都市在9大方面先行先试: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三)德阳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市

继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四川选择德阳、自贡、广元三市进行城乡统筹分类试点。德阳市作为全省三个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将为全省同类市、州提供经验和借鉴。作为四川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试点,德阳将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转移,最终形成镇、县、市整体推进三化联动的新型城镇体系,使社会整体更加和谐.,为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四)德阳市“三市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出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区域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自党的十六大开始,就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县

域经济成为各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德阳市中江县被确定为“三市两县”中“两县”之一,这将为中江县内各乡镇的发展带来机遇。

(五)区域地位的提升

四川省委提出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目标,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德阳密切相关的绵成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等交通干线即将建设,天星大道和旌江大道也已开工建设。这些将对德阳市域和城区的交通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江“两点三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即以中江县城为主中心,仓山镇为副中心,南北向以罗桂公路为发展主轴,东西向以成南公路和成南高速公路及达成铁路为县域发展次轴的交通干线沿线经济走廊,形成“两极三轴”的“土”字型布局结构。中江作为距离成德绵经济带最近的百万人口大县,其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其中继光镇处于两点之间,三线中罗桂公路发展周线上,这为继光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二、现状概况

(一)区位交通

继光镇位于中江县城南部,距县城37km,东经105.15度,北纬31.29度,丘陵地区,镇境东邻通山乡20km,南连广福镇14km、民主乡17km,西接双龙镇6km,北连永安镇21km、高店乡8km、柏树乡24km,106省道穿过境内。

(二)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镇域地貌形态多为丘陵,属于深丘窄谷区地形,其特点是平行条脊状驼峰山岭,羽状水系发育,沟谷呈“V”形,谷底小于100m,形成“三分土地七分山”的地形地貌特点。

继光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均气温16.7℃,一月平均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26.5℃;≧10℃活动积温5318.6℃,多年平均无霜期285.6天,年降水量945mm,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年日照数多年平均为1315h,平均风速为1—1.3m/s。

镇域内页岩储量相对丰富,其他矿产较为匮乏。地质构造属白垩纪,岩层为砂岩、砾岩夹泥岩地下水多埋存于岩层裂隙中。

继光镇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3条河及继光水库。

袁家桥大河:起源继光水库,由北向南流经新中、金房、袁家桥、石马、铜梁五个村,近20km,河床由起端(5m)逐渐放宽,经石马、铜梁村,河床宽到30m。沿岸是农田,水流量平时在0.2个流量,水深在1m—5m,水质中等。

小河两条:第一条起自白寨村,止于新堰村,最后流入广福玉红河。长约15km,河床宽在3—5m,平时水深1—2m,洪水季有水流动,平时无水向下流,水质中等。第二条是起自继光场镇,流经芳草村至新高村的芳草堰,这是条平时用于排放场镇用水的人工丰产沟河,平时无水,河宽3—5m。

继光水库:是县内最大水库,集水面积60 km2,淹没了继光镇新中、长叭沟两村12个社,主坝位于新中村1社、2社与10社交汇处,继光水库库容量9820万m3,水深达约100m,湖宽在200—1000m范围内。

为配合农业更好的发展,继光镇修左干渠5km,继光支渠15km,各村社支渠48km,修建提灌站4个,三平塘堰164口。

(三)资源状况

1、农业资源

农业是继光镇经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的两大支柱。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红苕、红薯、黄豆、豌豆;经济作物:油菜、花生、水果、棉花;蔬菜:青笋、莲白、萝卜、青菜等。在发展粮棉油生产的同时,林牧、副、渔业亦有较大发展。

2、旅游资源

黄继光的故居:位于黄继光村境内的黄家湾,占地1.5公顷,目前保存相对完好,可开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墓:位地继光场镇街后面,占地300㎡,绿树成萌,遮天蔽日,在此埋葬着5位革命烈士,党委政府将把此处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继光水库:位于长叭沟和新天交界处,占地2000公顷,且在镇域西北部有一部分淹没区,(淹没新中、长叭沟两村12个社,主坝位于新中村12与10社交汇处,库容9820万立方米,水深达100余米,湖宽在200—1000m范围)可作为山水景观对外开放旅游。

3、文化资源

继光镇主要以汉族为主,其它还有迁进的藏族,彝族,壮族,羌族,傣族,土族,共计7个民族。镇内还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故居、烈士墓和继光水库。分别位于继光村、继光场镇和长叭沟村、新天村。

(四)社会经济

1、经济结构

继光镇全镇幅员面积5168ha,辖石马、白寨、继光、团碑、高石、铜梁、袁家桥、兴旺、兴发、锦竹、长乐、新堰、金房、新天、长叭沟、芳草、严新、新高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876人,其中农业人口23903人,非农业人口194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46元,城镇化水平为10.05%。

2006年实现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0507万元,2007年实现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1674万元。2008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27万元,第一产业为10432万元,第二产业为570万元,第三产业为698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40万元。我镇现已成功开发五片,新建街道二条(一条是英雄道长600m,另一条是希望大道长800m)。大型农贸市场一个,增加门面230余个,吸引了社会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继光集镇建设,使镇容镇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新增工商户100多户,场镇常住人口达到2800余人,场镇街道长达约1900 m。

2、各产业现状

(1)农业现状:继光镇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传统的粮油种植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大,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科学技术不断注入农业产业,在粮油等传统农业产值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继光镇近年来经济作物在农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2)工业现状:继光镇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基础非常薄弱,目前

全镇只有小规模的如油厂、预制厂、农机修理站、木材加工厂等家庭作坊式的工业企业,布局较散,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目前继光的第三产业产值总体层次和效益均较低,第三产业的主体为个体经营的小规模商贸、服务业,服务功能不甚齐全,辐射范围局限于城镇及其周边的乡村,而且以路为商的马路经济意识强烈。

综上,继光镇第三产业的严重滞后导致第三产业效益低下,已成为继光镇发展的阻碍。

(五)基础设施

1、省道罗桂公路自西向东横穿镇域,是继光镇的主要道路,依托罗桂公路,建有通往各行政村的村道若干条,构成了继光镇现状的镇域交通格局,但大多数呈树枝状分布,彼此联系不强,还未形成有机网络。但路面除罗桂公路为混泥土路面外,其余等级较低,可进入性受到较大的制约。

2、继光镇电源为广福镇110KV变电站,由该变电站出10KV线,供全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

3、电讯线由中江县电信局进线,城镇电信支局设有程控交换机。

4、城镇现有简易水厂一个,以地下水为水源,水源位于芳草村境内,现已不能满足城镇供水需要,镇域其他行政村用水采用地下水供给。

5、城镇的街道均建有排水明沟,采用雨污合流制集中排放,但无处理设施。其他行政村排水均为自由排放。

三、镇区概况

2009年,镇区总人口增加到2800人。城镇建成区面积为23.66ha,人均84.50m2/人。

罗桂路从镇区西侧穿过,城镇建设主要沿罗桂路右侧布置,街道两侧的建筑多是3层左右,且是砖混结构。

全镇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中于继光镇区,形成以镇政府、中学、小学、卫生院、农贸市场为主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服务全镇及周边乡镇。

城镇现有简易水厂一个,以地下水为水源,水源位于芳草村境内,现已不能满足城镇供水需要,镇域其他行政村用水采用地下水供给。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

5、《中江村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7、《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规划年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5年—2030年。

三、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近期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远期则力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原则,以灾情报告和镇域地质灾害状况为依据,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定位及战略应充分考虑小城镇特点,不盲目扩大,不盲目拔高。

3、统筹兼顾,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4、前瞻性原则,不以短期利益为指导,长远规划,指导全镇可持续全面发展。

四、规划目标

全面恢复继光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宜居宜憩城镇;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全面提升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水准,推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其区域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继光集镇建设成为有规模的工业基础、市场经济活跃、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符合规律、人文社会和谐的农业旅游型城镇,从而带动全镇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中江县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位于德阳市东南部,距市区42km、距成都70km、距绵阳市区60 km,是德阳市域的次中心城市和四川省域城镇体系中的第四级小城市,是成达线经济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德阳市域东南部重要的对外交通门户,是川中地区与川东、川东北地区联系的“桥头堡”,是德阳市域重要的轻纺工业基础和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发展的重点地区。

继光镇属于中江县南部经济区,该区区位条件优越,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各种农副产品;镇内的山水资源继光水库和人文资源继光故居为继光镇的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县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服务配套区。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交通优势

继光镇位于中江县南部,距中江县城区37km,属于中江县南部经济区,受以仓山镇为中心的南部经济辐射强烈。另外,继光镇处于中江县“两点三线”的“两点”之间,“三线”之一的罗桂公路城镇发展轴上,起到联系县城两发展主轴(成南高速公路、成南公路)两级(县城、仓山镇)的作用,区域地位明显,物流、信息交往较方便。

其次,广福镇是县域的中南部的片区中心,继光镇受其强力辐射,双

龙镇是浅丘宽谷地形,属于县域中北部经济区,继光镇是深丘窄谷地形,属县域南部经济区,二镇在地形地貌及产业特征上有一定差别,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互补性,是相互辐射关系。同时中部片区中心龙台镇对继光镇也有一定的辐射,因此继光镇是县域两个片区中心辐射地。

2、政策优势

继光镇镇为中江县的三级中心城镇,是南部区域重点发展对象,人口及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政策较为宽松,城镇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3、资源优势

农业是继光镇经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的两大支柱,农村手工业竹编也比较发达,在发展粮棉油生产的同时,林牧、副、渔业亦有较大发展,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镇内的继光故居和继光水库的自然风光,为城镇景观的塑造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

1、道路质量较差

镇域内外联系道路级别低,路面状况差,不仅无法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求,还造成物资流通不便,严重阻碍了继光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城镇功能不完善

作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尚未形成与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燃气、供水、排水、供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及医疗、文化、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镇区空间结构急待优化和整合,城镇功能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以提高城镇整体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促进市场经济繁荣。

3、城镇环境较差

继光镇乡村居住分散,大部分村民住房比较简陋,不安全,卫生环境差。还有相当部分村民饮用塘水、河水、井水,水质较差,同时继光水库水资源没有得到良好利用。

4、城镇化水平低,积聚程度低

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以散居为主,积聚程度较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镇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5、建设条件差

根据中江县防治规划报告的分析,继光镇属丘陵地带,山高沟夹,其中新中村、石马村、袁家桥村、继光村、金房村、锦竹村共计11处存在滑坡、崩塌等因素,对城镇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6、城镇建设资金短缺

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城镇的依赖都很大,目前,招商引资竞争在各地都十分激烈,继光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受到广福、龙台镇双龙镇等相邻城镇的挑战,资金引进难度很大,项目选择余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继光镇的发展步伐。(三)机遇(Opportunity)

1、灾后重建

国家和对口支援城市的援助,为继光镇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2、旅游发展

继光镇位于中江县中部丘陵山区,不仅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历史遗迹,还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具有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力,能对中江县突如其来的旅游市场空缺进行填补。另外继光镇位于中江县县域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主游线上,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

继光镇应把握这一巨大的发展契机,利用好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交通优势,发展特色旅游,成为中江县新崛起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单元。

3、工业的梯度扩散和转移

成都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强化,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广大腹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沿海发达地区加工工业看好西部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将生产车间向西部转移,成都平原经济区成为优选地;同时,成都中心城的职能转型也促进城区加工业向更为广阔的腹地转移。这都为继光镇一、二、三产业并举提供了机会。

4、成渝经济圈的加速整合

国家已初步考虑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十二五”规划,包括中江在内的各个经济节点则更会在这个经济综合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成南高速的修建,中江在成渝经济区中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继光镇应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找准自身的产业定位,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四)威胁(Threats)

1、经济结构落后,竞争力弱

各类资源和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开发和加工模式落后,对市场缺乏充分的号召力。继光镇应及时对其进行调整,采取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多种形式的组合式发展策略,实现内部各产业以及继光与周边区域的统筹发展。

2、生态环境脆弱

继光镇目前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得益于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础较为脆弱。随着加工业的进入和发展,势必对镇域的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威胁,对城镇山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产业发展规划

以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基础,扩大农产品贸易规模,活跃农副产品市场,实现农产品加工工业的企业化、龙头化和规模化;巩固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第一产业

继光镇属中江县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的范围。镇内农业发展一方面要符合中江县农业发展和农业布局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身优势做出特色。

以生态观光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为依托,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致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生猪、优质水禽和禽苗为主的规模型农业,建设成为区域服务的蔬菜、水果、禽类、肉类等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第二产业

目前,中江县以食品加工、轻纺、制药、建材、印刷五大骨干产业为主,积极培育、发展机械制造和饮料产业的产业格局。继光镇应利用农业

大镇的现状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多环节增值,突出自身工业特点,实现区域产业互补,工业配套。

?农产品初加工:指农产品的一次性的不涉及对农产品内在成分改变的加工。着重发展蔬菜和肉类的冷藏、保鲜、速冻、脱水加工及分割包装项目,以适应成都等城市“农改超”的需要。

?农产品精深加工:指对农产品二次以上的加工,主要是指对蛋白质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油脂资源、新营养资源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粮油、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让更多地区的人吃到环保、绿色、放心的蔬菜、食品。

随着城镇内部及外部资源环境的变化,外部企业进驻镇域的可能性增强,为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在对全镇环境和文化休闲旅游发展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适度发展加工业。考虑到继光镇的重点发展产业定位于一、三产业,为不影响其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应适度发展第二产业。

(三)第三产业

以继光水库旅游资源为前提,利用继光故居和烈士墓等人文景观资源,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依靠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居民致富,依托优势资源,在镇区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完善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新型保障体系。

?特色旅游业:镇域内对继光水库水体进行保护、治理并充分利用,发展水上休闲旅游及沿河观光旅游;推广文化历史游;充分把握山区旅游业严重受损的契机,发展丘陵山区旅游业。

?各类旅游配套业:旅游越来越成为继光镇产业发展的重点,为满足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继光镇可适当发展餐饮、接待等旅游配套行业。

?生活性服务业:通过活跃农副产品的交易流通,带动城镇各类生活性商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完善,服务于全镇及周边乡镇。

?生产性服务业:蔬菜、粮油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各类农副产品运输、储存和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产业总体布局

以自然地形地貌为特征,土地生态适宜度、资源空间分布和优化配置为原则,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要求将全镇划分为南部、西部和北部三个经济区,同时以继光城镇为中心,以罗桂公路和兴旺——袁家桥——石马——高石——团碑一线村道及铜梁——石马——白寨——兴发——严新一线村道为三条轴线,形成“一核、三轴、三区”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结构。

1、“一核”:指继光城镇建设区,是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镇域未来的经济增长极,是发展城镇商贸业和轻污染、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中心区域,是公共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吸引本镇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的集聚度。

2、“三轴”:罗桂公路为县域城镇发展次轴线,串联县域的两级与两轴,区域地位明显,规划将罗桂公路作为镇域产业主要发展轴线,同时串联西部和南部两个经济区,沿线布置观光农业带,同时规划提升兴旺——袁家桥——石马——高石——团碑一线村道及铜梁——石马——白寨——严新一线村道作为镇域两条产业发展副轴线,其中兴旺——袁家桥——

石马——高石——团碑一线村道作为南北向副轴线,串联南部和北部两个经济区,铜梁——石马——白寨——兴发——严新一线村道作为东西向副轴线,串联北部和西部经济区,同时串联另外两条镇域产业发展轴线。

3、“三区”:

(1)北部以禽畜养殖为主的经济区。该区包括继光、高石、新天、兴旺、袁家桥、石马、铜梁7个行政村,该区地形起伏较大,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同时该区经济林木种植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规划确定,该区发展方向以禽畜养殖和经济林种植为主。

(2)西部商贸服务、旅游观光区。该区包括长叭沟、金房、兴发、石寨、绵竹、严新、芳草、新高等8个行政村以及继光城镇。罗桂公路东西横贯该区,且城镇位于该区,发展商贸、服务等较为有利;同时该区也有一定基础的种养殖业。继光水库位于该区,属县域旅游规划的继光水库旅游圈,因此,该区应大力发展商贸、种养及旅游观光。

(3)南部绿色水果和经济林木种植经济区。包括长乐、团碑、新偃等3个行政村。该区罗家场水果基地正逐步发展,市场前景良好。因此该区应以此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更多适宜栽种的优质水果,同时利用区内丘陵地带发展经济林木,形成绿色水果和经济林种植经济区。(五)镇域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继光镇2008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1482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1.3%,根据中江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继光镇产业调整方向及本镇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规划期内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预计2015年镇GDP可达3.7亿元,2016年至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低于9—10%,预计2030年镇GDP可达14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小幅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到2030年,三产产业结构调整为35:30:35。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一)总人口预测

1、人口自然增长

2004年继光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6‰,2007至2009年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5.49‰、-2.12‰、-0.66‰。结合继光镇人口变动规律和《中江县村镇体系规划》对继光镇全镇人口变动的预测。预计2030年继光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

据趋势外推法公式

P t=P0(1+r )n

式中:P 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0——基准年人口规模;

r ——人口年均增长率;

n ——预测年限。

到2030年,继光镇通过自然增长所产生的人口总量约26984人;2、机械增长

(1)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因素

突发因子:5.12汶川地震使部分居民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可能增强居民迁出的需求,但此作用力较小,因而并不成为影响继光镇镇人口机械

变动的主要因素。

区位因子:继光镇距中江县区仅37km,中江县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生活环境相对优良,吸引部分人口流出,但此作用力较小,因而并不成为影响继光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因素。

劳动效率因子: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土地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大幅度转移到能力为之提供就业岗位的区域,这即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于继光镇而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向中江县或相邻的工业园区。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可知,影响继光镇镇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劳动效率因子,因此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法来确定其主要的机械人口流动数量。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其计算公式为:

Pt=[g*Ro(1+rt)t-s/Q]α*β

P t——预测城镇人口;

R o——基年乡村人口24184;

r t——预测期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2‰);

g——乡村人口中劳动力比例(近期0.6、远期0.55);

S——预测年耕地面积16443亩;

Q——预测年每个乡村劳动能够管理的农用地面积,随着农业劳动率提高,(近期5亩、远期6亩);

α——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的比率,2015年近期70%,远期2030年为80%;

β——乡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带眷系数,2015年近期1.1,远期2030年1.3;

到2015年将产生约6286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到2030年将产生约7897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人口机械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将转移到镇区,作为镇区人口;另一部分将作为流向中江县或工业区的机械变动人口。《中江县村镇体系规划》从中江县发展全局出发,明确2030年继光镇区人口10000人,从而可计算:

人口机械变动数量=镇区自然增长所得人口+剩余劳动力数量-预期镇区人口数量

=1287+7897-10000

=-816人

即继光镇将流入人口约816人。

3、人口总量

人口总量=自然变动所产生数量+人口机械变动数量

2030年继光镇人口总量27800人。

(二)城镇化水平及农村聚集度预测

1、城镇化水平

2009年继光镇现状人口约28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为10.8%。继光镇是中江县中部的三级中心城镇,位于中江县的经济发展轴上。

继光镇已基本形成蔬果作物种植、蔬果贸易、及各类农作为加工这一

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同时继光镇镇生态环境优良,镇内有继光水库,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存在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将承担中江县部分旅游功能。劳动密集型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共同支持,必然将加快镇区人口的集聚,提高镇域城镇化率。结合《中江县村镇体系规划》上层次规划中所述,2015年镇区人口控制在5000人以内,2030年镇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0人,城镇化水平约38%。

2、农村聚集度

2030年农村人口=总人口-镇区人口

=农村自然变动后人口数量+农村机械变动数量

农村人口总量17800人。

(1)聚居点规模

为加快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充分考虑5.12震后居民聚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应加快农村居民的聚居。根据聚居点形成初期规模较小,远期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以及聚居点服务半径和设施配置需要,将继光镇集中聚居点控制在300~1000人的规模,以500人左右的规模为宜。

根据聚居点的规模,将聚居点分为:

大型聚居点≥1000人;

1000人>中型聚居点≥500人;

500人>小型聚居点>300人。

(2)农村聚集度

根据继光镇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村镇建设条件,考虑大部分农民均有聚居的意愿,规划近期聚居度约为50%,远期聚居度约90%以上。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一)镇域等级结构

遵循有利于促进全镇社会经济发展原则,建立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等级结构模式,继光镇域体系将形成: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结构。

一级中心镇:继光城镇——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级中心村:石马村、长乐村、新天村、绵竹村、新堰村——是农村的片区中心,为周围2—3个基层村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服务。

三级基层村:金房村、长叭沟村、严新村、新高村、白寨村、继光村、团碑村、高石村、钢梁村、袁家桥村、兴旺村——本村的主要居民点和生活服务场所,以居住和农业生产为主。

继光镇村镇体系一览表

(二)聚居点布局规划

1、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中心村基础上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承担服务半径内农业人口聚居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于辐射区域。

石马社区:聚居人口1500人,社区规模12ha。辐射范围:钢梁、袁家桥、兴旺、白寨、继光、高石;

长乐社区:聚居人口2000人,社区规模16ha。辐射范围:团碑、新堰;

新天社区:聚居人口2000人,社区规模16ha。辐射范围:金房、长叭沟;

绵竹社区:聚居人口1500人,社区规模12ha。辐射范围:严新、新高;

新堰社区:聚居人口1000人,社区规模8ha。辐射范围:长乐、团碑;

2、农村集中聚居点

按农业生产半径进行农村集中聚居点的布置。保留居民安置点一般选址在离场镇和新型社区较远的地域,依照一定的耕作服务半径进行布置,人均80m2,同时按照聚居点规模进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整体提高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

石马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400人,总用地3.2ha。

新天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500人,总用地4.0ha。

长乐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400人,总用地

3.2ha。

绵竹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400人,总用地3.2ha。

新堰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400人,总用地3.2ha。

金房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ha。

长叭沟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6ha。

严新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6ha。

新高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6ha。

白寨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6ha。

继光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900人,总用地7.2ha。

团碑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900人,总用地7.2ha。

高石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720人,总用地5.76ha。

钢梁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900人,总用地7.2ha。

袁家桥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900人,总用地7.2ha。

兴旺村聚居点:共聚居人口900人,总用地7.2ha。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继光镇域土地利用控制层级,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禁止建设区域、限

制建设区域和适宜建设区域。

1、禁止建设区域:严格控制,除直接用于生态防护林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设施之外,不得建设任何形式的建构筑物。

根据《中江县村镇体系规划》规定:主要包括绿线、蓝线、黄线、紫线控制区及镇域基本农田保护区。

(1) 绿线控制

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规划区范围内的绿线进行严格控制。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罗桂路两侧各30米区域,城区段各10米区域;

(2)蓝线控制

①河道保护

继光水库按20年一遇设防。

②水源保护区

城镇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30m范围;二级保护区: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30m至60m范围。

(3)黄线控制

①规划继光镇35KV变电站周边20m宽隔离绿带,110kV线路控制25m 宽高压走廊;35 kV线路控制15m宽高压走廊。

②其他排水、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廊道控制要求,按相应工程规划技术管理规范设置。

③罗桂路沿线输气管线两侧各控制30米防护带。

(4)紫线控制

继光故居及烈士墓历史遗迹,应根据相关法律和技术规定划定核心保护用地范围,核心保护用地内禁止非保护性的开发建设。

(5)镇域基本农田保护区。

2、限制建设区域:除区域性基础设施、生态防护和基础设施养护设施、经论证许可后的镇域市政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外,不得建设任何形式的建构筑物,现有农业散居人口应引导其向各聚居点集中,除新型社区和聚居点外不再安排新的住宅建设用地。

主要包括镇域一般性农业生产区域、河流绿化带、城镇绿化隔离带、历史遗迹控制建设区。其中,继光水库两侧各50m生态控制线;镇区段两侧原则上不低于30米生态控制线。

3、适宜建设区域:包括继光城镇区、5个新型社区,16个集中聚居点等,应本着集约、集中的原则按照相关规划,进行合理建设。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镇域交通规划

1、镇域道路现状概况

继光镇位于中江县南部,省道经过镇区,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经过多年建设,镇域内初步形成基本骨架,多条乡村道路相辅的公路交通网。详见下表:

继光镇现状村镇公路情况表

2、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可知,继光镇公路网骨架虽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诸多不足:(1)省道罗桂公路是镇域的主要经济发展轴线,也是通往继光水库旅游区的主要道路之一,更是县域的经济发展轴线,交通功能的日益突出,

将不能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求。

(2)镇域现状存到主要依托罗桂公路呈树枝状分布,相互联系不强,各乡村公路均为碎石路面,尚未实现硬化,未形成较完整的交通网络。3、镇域交通规划

(1)镇域公路网规划

依托继光镇现有的公路网骨架,加强继光镇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满足发展继光经济、加强继光对外联系和促进社会生产的需要,布局规划公路网系统,形成以罗桂公路为路网骨架,其他道路由这两条公路发散的树枝状公路网系统。

(2)乡镇公交规划

规划设置乡镇公交线路,并在各新型社区设置停靠点,公交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镇域。

(二)给水工程规划

考虑投资的经济性,供水的安全性,镇区、各个中心村自建给水站;有条件的集聚点可以纳入镇区、中心村集中统一供水,没有条件的集聚点增加水井集中统一供水。镇区水厂,水源地下水,水厂供水规模3000 m3/d。各个中心村给水站,水源地下水,供水规模:石马中心村350 m3/d,长乐中心村450 m3/d,新天中心村450 m3/d,绵竹中心村350 m3/d。

(三)排水工程规划

镇区由规划的继光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2000 m3/d。镇域内其它几个中心村日产生活污水120~240 m3,建议使用生活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将尾水用作灌溉农田。各聚居点生活污水使用沼气池进行处理。

(四)电力工程规划

镇区现状电源由广福镇变电站供应,没有变电站。

在镇区东南部规划新建继光35kV变电站一座,为全镇域服务;镇区、中心村建设10kV开闭所。镇区居民人均生活用电标准4000kWh/人,农村人均用电标准2500kWh/人,按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4200h计,继光镇域远期用电负荷将达2.1万kW左右。

(五)邮政、电信规划

继光镇现状邮电设施不全,发展还不完善。全镇有18个村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通工程,其中11个村还通有有线广播电视。

为继光镇居民的用邮及现代通信需求,规划在继光镇区建设1个邮政支局,2个电信支局。要求能办理报刊发行、邮政储蓄、包裹函件、特快专递、报话、传真等业务;各中心村设1个邮政代办点。并将通信线路敷设至各中心村、聚居点。电话普及率:各中心镇区按45%,中心村30%,一般农村按20%进行计算,继光镇远期(2030年)将拥有电话2439部。

另外,应积极采用新技术、引进新业务,大力发展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和各种智能化业务。远期各种非话业务应占电信业务的30%以上,基本建成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的电信网。同时不断完善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力发展新用户,提高移动通信质量,使移动通信基本覆盖整个镇域。

(六)燃料规划

规划从龙台镇引入天然气。规划镇区居民生活用气量标准为(2030年)

0.4 m3/人?d,气化率为80%(3200);规划中心村居民生活用气量标准为(2030年)0.35m3/人?d,气化率为50%(1400)。公建用气占生活用气的比例,按镇区15%(480)算。继光镇用气量为5080 m3/d。

(七)广播电视规划

改造现有CATV网络,变同轴电缆传输为光缆传输,在网络结构上,近期采用光纤传输光电混合HFC结构的有线电视网,远期实现全数字、全光纤化。规划2030年镇域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0%。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一)环境质量保护规划

1、环境保护

(1)大气环境保护:

①现状:近期广大镇域空气质量良好,镇域局部有污染。如存在粉尘污染、化工尾气污染、酸雨污染,因此对化工废气、酸性气体排放要严格控制。

②目标:镇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③措施:

在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还需采用以下环境保护措施: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善镇区能源利用结构

将镇区范围作为烟尘控制区,近期在镇区逐步淘汰使用原煤,提高电、天然气的使用比例,镇区范围内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天然气率达100%,建设天然气输配气系统工程。

减少交通废气的排放

在镇区的建设和扩展时,合理规划道路,使公路干道绕城,过境车辆不进入镇区,使镇区中心形成快捷、便利的公交系统。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性能落后的机动车辆。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到2030年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到90%,以便减少流动污染源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废气的排放

结合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现有的1吨/以下燃煤锅炉限期淘汰。积极开展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准认证工作,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减少镇域内化工、建材等污染行业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修建隔离带种植吊兰、芦荟、龙舌兰、虎尾兰、长青藤、铁树、万年青、雏菊、龙舌兰等吸收有害物质的减少气体有害物质的数量,现场治理,仪器设备吸收分解法使有害气体变成无毒无害气体和水汽得以消除各种异味;加大治理深度和力度,采用科技手段,加强治理设施的运行监控。

加强建筑工地的施工管理,减少二次扬尘的排放。

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新、改、扩建项目

的环境管理,全面实行“三同时”,禁止重污染企业进区、控制新污染物的产生。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单位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危害人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2)水环境

现状:继光水库污染指标主要以总磷和氟化物为主。

规划:强化节约用水、提倡循环用水、循序用水,减少废水排放。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管理和监督。

地表水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规定的Ⅲ类标准。

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区严格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划分。

①饮用水水源保护禁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不低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的Ⅱ类标准;

②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的Ⅱ类标准;

地下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还应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①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②建设输送污水的渠道。

地下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①新建化工、电镀、皮革、制浆造纸、冶炼、放射性、印染、炼焦、

炼油及其他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

②擅自凿井取水;

③堆放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物品;

④建立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地下水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对已建成的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转产、搬迁。

地下水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①人工回灌水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水三类环境质量标准;

②农田灌溉水质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③科学施用农药、化肥。

(3)固体废弃物

①城镇粪便:粪便按1kg/人·d计,近期城镇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由环卫专业队伍运往农村,远期进入城镇污水厂集中处理。

②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8kg/人·d,处理原则卫生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

③城市其它固体废弃物

工业垃圾:运至德阳市危险固废填埋场进行固化填埋。

建筑垃圾:采用低洼地段填埋和作为回填土相结合的方式。

医院垃圾:以集中焚烧为主,杜绝填埋。

(4)声环境

①规划目标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防治噪声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远期全镇声环境按功能分区达到国GB3096—93家标准。

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昼间≤55dB,夜间≤45dB标准执行。

②声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各类污染源采用如下措施:

(1)交通噪声

为了使镇区环境噪声达到一类区域噪声标准。规划公路干道变穿城而过为绕城而过,设立机动车通行禁区及禁止鸣号区,禁止手扶拖拉机进入镇区。在城镇建设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中合理布局道路和居住区,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

(2)社会生活噪声

按照城市噪声管理的有关法规,严格控制歌舞厅、酒店娱乐场所声源的排放时间和强度,防止噪声扰民。

(3)建筑施工噪声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夜内连续施工申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

2、环卫设施规划

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收运至继光垃圾填埋场和中江县垃焚烧埋场进行处理。

城区环卫方面应重点按以下要求建设公共厕所、果皮箱、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设施。

公共厕所:镇区每300—500m设一座。

果皮箱:商业街每隔25—50m设置1个,交通干道每60—80m设置1个,一般道路每80—100m设置1个。

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大于70m左右设置。商业街每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