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护体会

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护体会

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护体会
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护体会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暧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 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 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 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 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 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 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 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虚、气滞 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 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 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

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 张瑶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730020 【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中医胃脘痛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系统疾病。是一种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脘痛常容易因受凉、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因此护理工作者根据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中药外治法,合理饮食调护,情志调护,起居管理,,等措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辩证施护 中医所指的胃脘痛,涵盖了西医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慢性发病,反复难愈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临床上,胃脘痛可以辩证分为寒邪犯胃,肝气犯胃、肝胃湿热、脾胃虚弱等型。现就中医综合护理不同证型胃脘痛的方法概述如下。 1.中医外治法: 1.1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将中药研成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内置药末,敷于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胃脘痛。 1.2离子导入疗法:用中药电敷中脘穴治疗急性寒症胃脘痛。 1.3针灸疗法:用艾条温针隔姜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1.4穴位按摩:选取内关、足三里、合谷用手拇指腹按摩,每日2-3次,每穴10-15分钟【1】。 1.5中药烫疗:选用大黄、当归、红花、干姜等活血温经、祛风镇痛的中药用高

度酒浸泡1-2个月,取药渣300-500g棉布包裹。每次烫疗可以加入药酒和水适量,用微波炉加热,烫神阙穴或上腹部,至药包冷却【2-3】。 2.情志疏导: 中医理论认为忧思对人的脾胃功能有不利影响,因而,对于胃脘痛患者,应注意情志疏导,,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开解内心烦忧,因此,应多给予患者关怀体贴,消除焦虑紧张情绪轻质的目的。提高患者对诊疗的满意度,以此达到减少情绪波动,调畅的目的【4-5】。 3. 饮食护理 3.1 寒邪犯胃: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通减,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护理时必须注意妨害保暖,可予热水瓶温敷神阙穴。予足三里温和灸法,亦有效果,饮食宜给予热饮,如生姜红糖茶、姜韭牛奶汤、羊肉汤、良姜牛肉汤等有温中散寒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 3.2 肝气犯胃:主要表现为胸胁胃脘胀满,攻串作痛,痛处游走不定,其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善太息,嗳气泛酸,脉弦。护理时应注意情志的疏导,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配合中医针刺疗法,先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能有效疏肝理气止痛。中药可采用柴胡疏肝散。饮食宜清淡兼有理气和胃功效的食物为主,如茴香汤,青陈皮粉,蜜饯鲜橘皮、、陈皮甘草汤等具有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的食物。 3.3 肝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畏热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中药薏米仁能清除湿热。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如蒲公英淡盐水、黄连米汤、蜂蜜饮、绿豆蛋清汤,也可多食用新鲜水果,菊花晶或用鲜栀子煎水冲鸡蛋花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连服3-5天,清热和胃止痛效果甚佳。若胃热较甚频繁呕吐者,可用黄连3g泡水代茶饮,清热止呕效果明显。饮食忌油腻煎炸之品,严禁辛辣食品以免引动肝炎,诱发消化道出血,痛势急迫,呕吐频

第二十一章 妇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第五篇临床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第二十一章妇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重点难点】 一、中医妇科护理学概述 中医妇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护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范畴主要为经、带、胎、产、杂等疾病。 二、月经不调 (一)概念 1.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导致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三个周期以上。三病共属月经不调的范畴。 4.西医范畴:月经不调类疾病主要相当于西医学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二)病因病机 1.月经先期:主要由于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或血热迫血妄行所致。 2.月经后期:主要由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冲任不充;或阳虚失于温煦,脏腑机能衰退,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或血为寒凝,阻滞冲任;或气滞则血行不畅,而致月经延后。 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由于肾气亏虚,藏泄功能失司;或肝气失调,肝失疏泄,血海满溢失常,而致月经先后无定。 (三)辨证施护 1.月经先期 (1)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护治法则:补气摄血调经(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施护要点:①观察月经周期、量、色、质及伴随症状,月经提前的天数等。 ②月经量多者,可行针刺法。积极防治血脱证时,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并协助医生

做好抢救工作,做好输液、输血准备。③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卧床休息。④饮食宜选温补而易消化的食品,忌食辛热香燥之物。⑤中药汤剂宜温热服。⑥月经周期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互为因果,需做好情志护理。⑦健康教育。 (2)血热内扰 证候表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调经(代表方:清经散或两地汤)。 施护要点:①小腹疼痛者禁用热敷,保持大便通畅。②病室宜通风凉爽。③饮食宜选清热、滋阴、止血、补血之品。④中药汤剂宜温凉服,并少量多次饮下。 ⑤肝郁化热者,慎防暴怒。 2.月经后期 (1)血寒凝滞 证候表现: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护治法则:温经散寒调经(代表方:温经汤)。 施护要点:①可热饮红糖黄酒,或用热水袋(30~50℃)热敷小腹。②病室温暖,避免受寒。③饮食可选温经活血行滞之品,忌食生冷、苦寒、酸涩。(2)肝血亏虚 证候表现: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护治法则:补血调经(代表方:大补元煎)。 施护要点:①心烦少寐或失眠者,可服用柏子养心丸或酸枣仁膏;或按摩耳穴。②病室温度宜偏暖,患者须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③加强饮食调护,但饮食不宜过量,脾胃虚弱者宜少食多餐,忌油腻之品。 (3)肝气郁滞 证候表现: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护治法则:理气调经(代表方:乌药汤)。 施护要点:①注意保持心情舒畅。②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

感冒患者的辨证施护

感冒患者的辨证施护 游奉义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感冒的证型不一,治疗及护理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感冒依据辨证分型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和暑湿感冒等,最常见的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而在临床上,感冒患者不经辨证随意治疗护理占91%,这样不仅不能有针对性地得到有效的治疗,还会产生不少副作用。我们通过发挥中医在感冒治疗中的辨证优势,明显缩短了患者康复的时间。 风寒感冒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恶寒,发热轻,周身酸痛,咳嗽,稀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护理:(1)以辛温解表为主,禁投寒凉之剂,服辛温解表药时,中药热饮以祛风寒,服药前先饮热开水以开腠理,并加盖被毯助汗出;(2)正确判断虚实,指导用药,无汗者为表实,用荆防败毒散,有汗者为表虚,用桂枝汤;(3)房间保暖,避风,“切忌汗出当风”;(4)腹部保暖,每晚热水烫脚,以温中散寒;(6)食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7)姜汤水有发表散寒、温里散寒、和胃止吐之功效,脾胃虚寒时,也可切生姜3~5片水煎成汤送下;(8)高热无汗时不用冷敷,物理降温以防窍闭塞,邪无从外泄;(9)针刺:风池、曲池、合谷、大椎穴,用补法。 风热感冒症状为高热,恶寒轻,汗出口干,头胀身痛,咽痛,咳嗽痰稠,尿少且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护理:(1)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治则,年轻人多用解表发汗、疏风宣肺,年老者

阳气虚弱,在解表的基础上注意扶正,小儿尽量不用发汗药;(2)药汁宜温服,少量多次,注意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3)衣被适中,不宜过暖、病室通风凉爽,空气新鲜;(4)给予清凉果汁,如西瓜汁、梨汁,以泻毒败火,鼓励其饮水以助降温;(5)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炸、煎烤刺激性食物。发热期给予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6)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头部。(7)发热超过一周,咳吐脓痰或腥臭痰者可拔火罐或理疗,有助病灶吸收;(8)刺激性咳嗽严重者可用雾化吸入,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9)针刺同风寒取穴,但用泻法,年老体虚者配足三里。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常见疾病中医辩证施护(精)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 就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1)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治法:散寒止痛2)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治法:消食导滞3)肝气犯胃: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治法:疏肝理气4)脾胃虚寒: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治法:温中散寒5)瘀血凝滞: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治法:化瘀通络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 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康复后应多与他人交流,与自然、社会交流,心情不畅时可服用逍遥丸、舒肝健胃丸,避免郁结的肝气去克制胃土。注意饮食,忌辛辣肥腻,肉类最好不要单独使用,可同米类做粥。

中医护理学第十七章辨证施护概述

第五篇临床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第十七章辨证施护概述 【重点难点】 一、辨证施护概念 辨证施护即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与方法。 二、辨证施护程序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辨证资料运用四诊可以收集到有关患者健康和疾病的资料,观察和了解病情,从而为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和进行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护理人员应根据四诊所得到的健康资料,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辨清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判断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为临床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打下基础。 (三)运用整体观与辨证观提出护理问题在现代护理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辨证分析的结果,按照先后、主次顺序归纳出需要通过护理手段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患者身心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即是形成中医护理诊断的过程。(四)根据三因制宜原则与方法制定施护措施护理措施的制定应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患者病情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故在护理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不可千篇一律,并以辨证的结果分别对待。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护理人员在按照护理计划制定的预期目标和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同时,应不断观察患者病情与情志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反馈信息对施护效果进行评价。 (六)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掌握自我调养、自我保健的方法。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从生活起居、情志调节、饮食调理、用药指导、特殊指导等5个方面提出,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辨证施护原则 (一)护病求本原则护病求本是指治疗与护理都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这是辨证施护的根本原则。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胃脘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 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肝胃郁热证1例,脾胃虚寒1例,肝气犯胃1例,胃阴亏虚2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活动、饮食、深呼吸/肌肉放松、排便指导、情志护理、腹部按摩、口腔清洁、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一、肝胃气滞证: 1、主症: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 2、护理措施: (1 )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半流质饮食、软食,减少胃的负担,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 疾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 (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3)若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 (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痛,助消化(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要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因蛋白质与胃酸中和,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能保护胃黏膜不受过多胃酸的损害,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肝胃郁热证 1 、主症: 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 1 / 4

便干燥,舌质舌苔黄,脉弦或数。 2、护理措施: (1 )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影响,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饮食。 (2)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类壅阻气机的食物及辛辣、燥热之品。 (3)有热者饮食宜清凉,易消化,多饮水,忌食煎炸、肥甘厚腻之物。 (4)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 (5)适当进行锻炼,如气功、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三、脾胃湿热证 1 、主症: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2、护理措施: (1 )注意保暖,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锻炼。 (2)宜温性饮食,可给生姜、红茶,忌食生冷瓜果。 (3)可配合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或热敷上腹部以止痛。 四、脾胃气虚证 1 、主症: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舌薄白,脉沉弱。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发表者:吴依娜(访问人次:4319)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吴依娜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 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四.皮肤疾病 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常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 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疮又有不同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

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湿疹主要应辨虚实。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有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二)辨证分型 1.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 2.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黯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护治法则:养血祛风,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窝痛。其发着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常见 伴随症状有: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等,也 可伴有腹泻、便秘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症。胃脘灼痛、病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一、寒邪客胃:胃疼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淡苔薄白,脉炫紧。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 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 二、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吞酸嗝气、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 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连翘。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炫。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柴胡。 四、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腕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 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 减: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淤血停胃: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 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 六、胃阴亏耗: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思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 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 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甘草、当归、川楝子。 七、脾胃虚寒:胃疼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 生姜、大枣、芍药、灸甘草、饴糖。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 证型: 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 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 证型: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 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 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虚热《两地汤》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地骨皮、阿胶加女贞子、旱莲草,湿热黄芩、白芍、黄柏、仙鹤草、鱼腥草、香附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加《失笑散》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 6、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阴道流血色鲜红,尿黄,舌红,脉细数《两地汤》加《二至丸》生地、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