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飞蜻蜓 第二课时

放飞蜻蜓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3、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2、自由读(2—10节),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指导分层。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相机出示: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二)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交流:

◇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

(三)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我们已经学习了板报稿的写法,你能结合课文介绍的关于蜻蜓的知识,写一篇板报稿吗?

4、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进行演示修改。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后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小朋友陶行知

捉循循善诱

谈蜻蜓

放和蔼可亲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时目标: 1.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合作讨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讨论) 蜻蜓尾巴: 蜻蜓眼睛: 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适当补充:蜻蜓尾巴点水,是为了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脑袋的一半,在疾飞中,可以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以外的正处于活动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活动的同类。 学生汇报。师生评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

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部分。 作业设计: 1.课堂冲浪: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上网察关于蜻蜓的材料,办一张小报,在班里交流。 附板书: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9个词语。 2、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动物。 5、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良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前准备: 1、说说你最喜欢的老师或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2、猜谜语:蚊子苍蝇蜻蜓等。 3、唱歌《小蜻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猜谜语引出蜻蜓,板书“蜻蜓”,学习生字“蜻蜓”。

2、板书:放飞。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 了什么疑问?(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捉? 放? 3、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文中的生字。让我们来 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抽读三个学生读生字新词,评价,纠正字音。 3、去掉音节男女生赛读新词,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个人自己读,可以 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读,或几个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思 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 来。(抽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可能不够简洁,随即按以下 程序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要能准确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得弄清事情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抽学生回答。是什么?板书:捉(起因) (2)故事的结果怎样?抽生回答。板书:放(结果)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 2、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出示填空题: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放飞)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 二、精读课文。 1、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1)“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2)“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2、你会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问题一: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2)孩子们怎么回答的呢? 相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问题二: (1)第二个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能回答出“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后,出示:第十自然段。 (2)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这段话还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课件逐一出示)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3)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4)陶先生就介绍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吗?你从哪知道的呢? 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学生交流: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5)蜻蜓的尾巴、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朗读第十自然段。 3、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也入神得听听着,学到这儿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快速默读2-11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4、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出示句子,抓住"慈爱"、"抚摸"体会陶先生说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板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

19课蝉优秀教案

19 蝉 教材分析: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运动文学的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和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实验记录、科学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的”。而《蝉》这篇课文就是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案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案【附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小孩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明白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考虑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小孩的谆谆教导。 三、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您能用一个词来讲讲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呢?(可爱的,美丽的) 2、复习词语: 慈爱抚摸保持七嘴八舌 复杂结构入神成千上万 3、哪位同学能讲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小孩在捉蜻蜓,就引导她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小孩们放了蜻蜓。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劝小孩们放飞蜻蜓的呢?在小孩们的眼中,陶行知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 1、“陶行知如何劝小孩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小孩们哪几个问题?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翠贞,您明白蜻蜓吃什么不?"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明白?" 3、您会回答这两个问题不? ▲问题一: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2)小孩们如何回答的呢? 相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讲”,能够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讲“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模样。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不?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问题二:

《放飞蜻蜓》原创优秀教案

《放飞蜻蜓》原创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准本课10生字,书写端正,会组词运用,达到会默写。能认识“贞”与“埂”。 2、通过读文,能对蜻蜓有所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喜爱蜻蜓。 3、引导学生由蜻蜓联想到仿生学,进而创造性的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重点: 处理课后第4题。 教学难点: 由蜻蜓而联想到仿生学的运用。(处理方法:上网收集资料,教师简介仿生学的知识) 课前准备: 借助拼音,能读准生字字音。读一遍课文。画出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连词读,集体读,个不读。 2、读出所画的生字词,试着找出一个相近的字组词。帮助学生识记。 掏东西、磁铁、步枪、绳子、花纹、喔喔叫、锯子、水

沟、夏天 3、写一遍生字,要求正确端正。教师也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二、引读课文,理解文本。 1、初读课文。(自己出生读一遍,找学生读一遍,指导读正确) 2、再读,理清文章的主要事件: 读文考虑:(1)文章里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您认识她不?她做了什么?(2)从这个故事中,您明白了什么?读给大伙儿听听,也能够讲。 板书: 蜻蜓:食物、尾巴、眼睛 您还喜爱文章介绍的哪些内容?(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讲讲缘故) 三、深化学习,拓展训练。 1、由蜻蜓联想到仿生学。 教师介绍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仿生学简介 :乍听仿生学这一名词,相信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它的科学含义。然而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明白我国最早的仿生师鲁班以及她的故事。在一次上山砍树时,鲁班不小心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手,她好奇地摘下草叶观察,发现叶子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因此突发奇想,把铁片磨上细齿

用来割断木头,从而发明了常用的伐木工具-—锯。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 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与信息加工的处理过程,用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出崭新的机械、仪器、建筑结构与工艺过程的边缘学科、仿生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力学仿生、分子仿生、能量仿生、信息与控制仿生等。仿生学在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重大的意义,它的前景是无限的。 例子: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差不多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早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与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依照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确实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不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不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与导弹等。特不是能够区不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

放飞蜻蜓的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 个生字,认识4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 、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 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 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 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 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 、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 、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 、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 、板书:讲 5 、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 、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 、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 ——10 自然段),了解有关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放飞蜻蜓》(板书并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概括的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提示句子)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小结:本课是一篇小故事,我们在概括这类文章内容时,一定要讲清楚三点:主要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结果三个部分。 4、如果让你再概括简单些,你认为该怎么填?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师相机板书) 过渡:陶行知到底和孩子们谈了些什么才让孩子们决心放飞蜻蜓呢? 二、抓“谈”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1、自由读文1——6自然段,找出答案。 2、交流(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孩子们放飞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3、课件出示“孑孓”的图片。

过渡:那么一只蜻蜓一天到底能吃多少害虫呢?老师搜集到了有关的资料。(指名读) 4、补充知识: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 5、小结:这几个数字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到,蜻蜓虽小,但本领很大。 6、陶行知到底是怎样和孩子们交谈的呢?小组分角色读课文2至6节,注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7、指名分角色读。(相机引导学生明白“七嘴八舌”的意思。) 过渡:陶行知接着又和孩子们还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呢? 三、再抓“谈”字,了解蜻蜓。 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①陶行知谈到了蜻蜓的哪些部位?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②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每个部位的特点和作用。 ③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1、学生汇报 2、回答第一个问题。(相机讲解“蜻蜓点水”和“蜻蜓吃尾巴”) 3、看图(蜻蜓的眼睛和尾巴放大图)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 4、回答第二个问题:填表(生口头回答) 5、课前我让同学们做了搜集,你还搜集到了蜻蜓的哪些知识,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生汇报) 6、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更让我感觉到了蜻蜓的本领之大,怪不得,孩子们最后会异口同声的说——(学生齐说)。 7、齐读最后一节。 8、小结:陶行知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了蜻蜓,一方面是它的生活习性,一方面是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我们今后在介绍某一种动物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9、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你能不能不看书从这两个方面介绍一下蜻蜓呢?(小组交流) 10、指名介绍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档

情趣、理趣共生,和谐、有效相融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陆亚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设计理念: 理想的语文课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语言,激发情感,从而创造一种情趣、理趣共生,和谐、有效相融的理想课堂。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入神放飞 结构复杂保持平衡掌握方向 指名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静静的看一看每一行的词语,让你想到了文中的谁?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过渡:课文讲的就是陶行知和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故事,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二、简析收尾,聚集“放飞” (1)出示第1节(齐读) 过渡:孩子们在捉蜻蜓。瞧,多美的一只蜻蜓,当孩子们捉到后,他们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 你们已经走到那群孩子的心里了,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齐读)。 (2)出示最后一节 孩子们捉到蜻蜓多高兴,课文的结尾却这样说:(指名读) 孩子们要放飞蜻蜓,让蜻蜓回家,读出孩子的决定(再齐读) (3)放了它,放了它,连说两遍,而且是纷纷地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着急,都同意……) 三、一抓放飞,认识益虫 好不容易捉到蜻蜓,孩子们为什么又迫不急待的把它放飞呢?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快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2——6节。 (1)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2)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3)见过孑孓吗?老师这里有一张放大的孑孓图片,它是蚊子的幼虫,蜻蜓的宝宝就专门消灭水中的孑孓害虫。 补充资料,知道吗?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本领大不大?谁来夸夸它。(指名读,带着佩服的心情来读) (4)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板书:好朋友) (5)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可是大家讨论的结果,找一找,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教案

《蝉》 教学目的 1、积累文章的生字词;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 3、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4、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5、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板书课题:《蝉》。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积累文章生字词。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q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

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品味语言重点探究: 1、再读课文,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略)二、导入,揭题。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21、放飞蜻蜓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自由朗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出示课件)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3、出示句子第六段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引读"蜻蜓的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 单元:6放飞蜻蜓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1. 根据语文学科特征,紧抓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学习课。 2. 根据“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学习他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 3. 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蜻蜓,激发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正确书写11个生字,会认6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几个相关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和高超的育人方法。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练习读好人物间的对话,品味重点词句,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 2.了解蜻蜓,懂得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和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 3、收集蜻蜓和陶行知先生的资料。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入神放飞 结构复杂保持平衡掌握方向 1、指名读、齐读。 2、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二)简单说说课文讲了陶行知的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认识蜻蜓之可爱 (一)句式训练,爱蜻蜓本领高 1.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陶行知为什么要劝他们把它放了呢?默读课文。 (1)指名用“因为……所以”回答,你是从哪 个自然段知道的? (2)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3)出示图片,认识孑孓: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4)一只蜻蜓可以吃多少虫子呢? 2.指导读第2-6自然段中的对话。 (1)在朗读和表演中理解“七嘴八舌”。 (2)练习朗读:“你们说蜻蜓是不是人类的朋友?” (3)训练用不同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啊! 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3、小组合作探究: 以陶先生当时的身份,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呢? (二)品词析句,爱蜻蜓结构奇特 1.默读课文,思考: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2.小组轮读,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词体会蜻蜓的可爱、有趣。 眼睛奇特:一闪一闪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尾巴神奇:一撅一撅`一节一节又细又长 3.出示蜻蜓图,学生仔细观察,领悟课文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和对蜻蜓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兴趣。 让孩子对照图片介绍蜻蜓,能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公开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看图片,谈话导入。 2、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田埂孑孓 结构复杂保持平衡掌握方向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3、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 4、上节课我们还读了课文,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课件出示、填空:孩子们捉到了一只,在的谈话引导下,孩子们。相机板书:捉谈放 二、新授课文,聚焦“放飞”。 (一)、学习2—6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7页,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来到陶行知的身旁。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慈爱 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问:咦,陶行知会想些什么呢? 请学生回答 师:那陶先生是怎么劝说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2---6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 师:陶先生是怎么劝说的? 生交流 出示语句: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叫翠贞的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指名读。 师点拨:你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注意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会读得更传神。 课件点红:慈爱地抚摸 师:谁来做做“抚摸”这个动作? 生做,师进行评价。相机提问:那同学们之间的抚摸是慈爱的抚摸吗?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9个词语。 2、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动物。 5、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良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前准备: 1、说说你最喜欢的老师或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2、猜谜语:蚊子苍蝇蜻蜓等。 3、唱歌《小蜻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猜谜语引出蜻蜓,板书“蜻蜓”,学习生字“蜻蜓”。

2、板书:放飞。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板书:捉?放? 3、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文中的生字。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抽读三个学生读生字新词,评价,纠正字音。 3、去掉音节男女生赛读新词,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个人自己读,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读,或几个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抽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可能不够简洁,随即按以下程序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要能准确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得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抽学生回答。关键词是什么?板书:捉(起因) (2)故事的结果怎样?抽生回答。板书:放(结果) (3)事情的经过是哪些自然段?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抽生回答。板书:讲或劝(经过)

放飞蜻蜓优秀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板书:蜻蜓。你对蜻蜓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 2、揭题、读题,读好蜻蜓这两个后鼻音。启发猜想: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个别回答。 3、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4、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扫除障碍,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陶行知慈爱抚摸七嘴八舌抢着苍蝇蚊子朋友掌握保持结构复杂成千上万入神 二类字带的词语:翠贞田埂平衡据说孑孓一撅一撅的 会的学生教读,不会的直接出示拼音让学生读。 (2)你在读课文时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读不准的可以再交流一下。 (3)检查对课文的朗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 (4)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学生交流。说近义词:慈爱抚摸入神说反义词:复杂 (5)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落。 一(1)捉蜻蜓 二(210)谈蜻蜓 三(11)放蜻蜓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学习第1自然段。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放飞蜻蜓第二课时ppt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放飞蜻蜓第二课时ppt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5.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 1.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最新《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品)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两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三、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呢?(可爱的,美丽的) 2、复习词语: 慈爱抚摸保持七嘴八舌 复杂结构入神成千上万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

1、“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3、你会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问题一: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2)孩子们怎么回答的呢? 相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问题二: (1)第二个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能回答出“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后,出示:第十自然段。 (2)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这段话还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课件逐一出示)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3)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课件中出示资料) (4)陶先生就介绍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吗?你从哪知道的呢? 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学生交流: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