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节肢动物

8、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主要特征 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到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真正的陆栖动物。 登陆成功要解决的问题:呼吸、承重、保水。 节肢动物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克服了以上问题。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结构和机能互不相同。(顶节和尾节不是真正的体节) 身体分部是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由相同功能的体节愈合而成。 各部的功能:头部——感觉、摄食 胸部——支持、运动 腹部——代谢、生殖 分部的类型:头、胸、腹——昆虫纲 头胸部、腹部——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头、躯干部——多足纲、有爪纲 二.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解决保水和承重) 外骨骼:指覆盖在节肢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坚硬的外壳。具有防止水分蒸发、支持、保护内脏,供肌肉附着和协调运动的机能。体壁:包括表皮、单层上皮细胞和基膜。 表皮(形成外骨骼):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由上表皮和原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和蛋白质。 外骨骼按体节形成分离的骨片,骨片间通过节间膜相连。每1体节通常包被4块骨片: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 矛盾和适应: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通过蜕皮解决),限制运动(形成骨片和关节解决) 蜕皮受激素的控制。通常由1对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调节,如昆虫的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三.附肢分节 附肢与体壁相连处有关节,附肢本身也有关节相连接。这种附肢称节肢 由原肢和端肢组成,原肢和端肢各有内、外肢,端肢附着在原肢的内肢上 附肢的2种类型: 双枝型:较原始,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是甲壳动物的典型附肢。 单枝型:由双枝型的端肢外枝退化演变而来,如虾的步足。 附肢高度特化,有支持、运动、感觉、摄食、咀嚼、进攻、防御、呼吸、生殖等功能。 代表动物的附肢: 蝗虫的附肢:触角、大颚、小颚、下唇、足、产卵器、交配器、尾须 虾的附肢:触角、口肢、颚足、步足、游泳足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为横纹肌,肌纤维成肌肉束着生在外骨骼上,与骨骼共同作用,增强了运动机能。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每体节有躯干肌和附肢肌2种。 五.血体腔和循环系统 1、体腔为混合体腔,由次生体腔与原体腔合并而成,内充满血液,故又称血腔。由背隔膜和腹隔膜分成背窦、围脏窦和腹窦3部分。 2、心脏由背血管演变而成,形成一系列心室,每心室有心孔、瓣膜、翼肌。 3、开管式循环:血液从心孔→心脏→动脉→血腔—器官组织—心孔 功能为传送营养和代谢物、激素 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保护意义(压力较低,附肢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六.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呼吸(向外突起形成,血管发达,血液含呼吸色素) 陆生种类以气管或书肺呼吸(内陷形成,血管不发达) 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七.排泄器官: 1. 马氏管:陆生种类具有,来源于外胚层,着生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开口于消化管,末端封闭。从血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一、选择题 1.种类最多的动物门是()。 A.节肢动物门 B.软体动物门 C.脊索动物门 D.环节动物门 2.下列哪个无脊椎动物类群中具有能飞翔的种群? A. 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棘皮动物 D. 鸟类动物 E.软体动物 3.在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完全用气管进行呼吸的是()。 A.宽跗陇马陆 B.日本沼虾 C.中国鲎 D.大腹圆蛛E. 水蚤 4. 东亚钳蝎属于节肢动物门()。 A.多足纲 B.昆虫纲 C.蛛形纲 D.甲壳纲 E.原气管纲 5.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为()。 A. 颚腺 B. 触角腺 C. 马氏管 D. 基节腺 E. 气管 6. 下列哪种动物产的卵鞘可入药,称为桑螵蛸()。 A. 蚱蝉 B. 大刀螂 C. 家蚕 D. 蟑螂 E. 蝗虫 7. 下列哪一器官不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A. 鳃 B.书鳃 C. 书肺 D.气管 E.马氏管 8.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特征之外,还有()。 A.体壁突起 B.口器 C.生殖器 D.听器 E.化学感受器 9. 下列动物的附肢分节的为()。 A.蚯蚓 B. 水蛭 C.沙蚕 D. 蜈蚣 E. 蚂蝗 10. 下列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为()。 A.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棘皮动物 D. 环节动物E.线形动物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E.开放式血液循环 12.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机 C.平滑肌 D.环肌 E.心肌 13.蜚蠊目的重要药用动物是()。 A.美洲大蠊 B.大刀螳螂 C.中华蜜蜂 D.牛虻 E.斑蝥 14.在无脊椎动物中,()因运动的增强,有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类似的横纹肌。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第11章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一)、名词解释 1.外骨骼:表皮由上表皮和原表皮组成。上表皮很薄,覆盖在身体最外面,仅占表皮厚度的3%或更少,主要含脂蛋白,但不含几丁质。 2.微气管:极为细小的气管分支。 3.混合体腔:体腔囊的囊壁解体而相互打通,和初生体腔混合为混合体腔。 4.异律分节:节肢动物的某些体节进一步愈合、集中为不同的体区:有些节肢动物身体明确分为头部、胸、腹3部分,有些头部与胸部愈合,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区,有的只有头部和躯干,这种称为异律分节。 5.马氏管: 6.咀嚼式口器 7.刺吸式口器 8.磨胃 9.变态 10.完全变态 11.不完全变态 12休眠 13.滞育 (二)、判断与改错 1、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又称为血体腔。(√) 2、昆虫的血液主要是运送养分和氧气。(×) 3、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脱皮现象,昆虫和甲壳动物终生都可以蜕皮。() 4、昆虫的咽侧体能分泌蜕皮激素,胸腺能分泌保幼激素。() 5、节肢动物具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平滑肌。() 6、昆虫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便于养分储存,以适用陆栖生活。() 7、蟹类的雌雄可以通过“蟹脐”来判断,即雌蟹的呈圆形,雄蟹略呈三角形。() 8、鲎的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及鲎素。() 9、所有的蜘蛛都产丝,并都能织网。() (三).填空题 1、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主要是包被身体的_______,自外而内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主要由_________和______形成。 2、节肢动物蜕皮时,分泌的蜕皮液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酶。 3、节肢动物的附肢可分两种类型,即__ ___ 和___ __。 4、节肢动物不仅分节,而且身体分部,多足纲的身体由_______和______部组成,蟹、虾则由________和_______部组成,蛛形纲的蜱螨目的头胸部与腹部_____,昆虫纲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渗透营养: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eg:绿眼虫。) 吞噬营养:又叫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等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其他微生物为食,称吞噬营养。(P40 变形虫) 腐生性营养:在无光条件下,眼虫可通过体表溶解水中有机物。 光合营养: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eg:眼虫) 胞饮:变形虫摄取液体食物的过程称为“胞饮”。 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77,水螅)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97)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介于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之间例:海葵) 五辐对称: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有五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称为五辐射对称。(例:海星(海盘车)) 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样的变化又称变态,变态又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P258) 育儿囊:河蚌的卵在呼吸器官外鳃瓣的鳃腔中受精,且在鳃腔孵化,故外鳃瓣称为育儿囊。(P210 河蚌) 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其实交配繁殖,后代也没有生殖能力,即生殖隔离。(P11) 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无体腔膜,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P132,蛔虫) 真体腔:又名次生体腔;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体腔囊---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腔,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和体腔膜,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蚯蚓) 混合体腔:是囊胚腔和真体腔混合形成的,体腔内充满了血液,故又名血体腔。(蛔虫)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 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 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 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 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 9、胚层逆转 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或“胚层逆转”。 10、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例如腔肠动物门的动物。 两辐对称:又叫左右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2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2部分(例如海葵)。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神经网:低等动物(如水螅)体内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交织成网状,与全身各部分相联系。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

一: 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体,在阳光下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 渗透营养(腐生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 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吞食其它的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 裂体生殖: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 吞噬作用:变形虫用伪足将食物包围,摄进胞内,形成食物泡.胞内消化 伪足: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 二: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原口动物,在靠近胚孔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后口动物,在某些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 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三: 水沟系:由皮层到胃层组成复杂程度不同的管道,它是水流进身体的通道,称为水沟系, 逆转现象:两囊幼虫从母体随水逸出,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为内层,大细胞为外层,形成原肠胚.这与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形成不同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侧生动物:侧生动物又称多孔动物。它们有领细胞或称襟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是进化系统树中的一个侧枝,并由此得名,具水沟系、骨针、领细胞、逆转现象

四: 辐射对称:通过动物由口面到反口面的中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产生于外胚层,有4种刺丝囊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它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肌原纤维沿着身体的长轴排列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多态现象:即在同一群体上,有多种不同形态及功能的个体。 五: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 皮肤肌肉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不完全消化:有口无肛门,胞内和胞外消化 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网状分支的管状系统 终末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在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宿主 六: 假体腔: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完全消化管:有口有肛门,胞外消化。

8 节肢动物门

8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区、附肢分节 ?外骨骼、肌肉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消化与取食 ?神经系统、感官 ?生殖、发育 一身体分区、附肢分节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 身体分节,能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它是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分化,不同的体节具有不同的形态,用于不同的目的。 2. 节肢动物不仅异律分节,同时多数机能相同的体节又组合在一起,形成体区,使身体分为若干个部,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昆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有爪纲、多足纲: 头部:感觉摄食中心头胸部:感觉摄食运动中心头部: 胸部:运动中心腹部:代谢生殖中心躯干部: 腹部:代谢生殖中心 分节的附肢 ?每体节有1对有分节的附肢。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不同,进化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机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口器、触角、各种运动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 ?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可上下左右摆动,折弯。 ?节肢: ?双肢型:双枝型较为原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由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单枝型节肢由双枝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例如昆虫的3对步足。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节肢 1)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2)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身体之间有关节 附肢不分节附肢分节 4)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二外骨骼、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通常由角质膜、上皮和基膜3个部分组成。 ?外骨骼:包被节胶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十分发达,坚硬厚实,故又称外骨骼。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一、进化地位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什么是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1、异律分节 2、分节的附肢 3、外骨骼 4、高效的气管呼吸 5、高效的马氏管排泄 6、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二、结构与功能 (一)异律分节 1、定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节之间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异,某些体节愈合形成体区完成不同功能。(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2)胸部:运动中心(3)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 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 (二)分节的附肢 1、定义与结构(1)定义:附肢本身分节,与身体相连处也有活动的关节——节肢,各节称为肢节。 (2)意义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十分灵活而且有力,增强了适应机能,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 1)按节分布,数量多 2)形态划一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 4)无肌肉附着 节肢附肢分节形态多样与身体之间有关节有大量肌肉附着体部分布数量少 2、分化1)感觉(2)运动(3)捕食(4)呼吸(5)生殖 3.结构与类型双肢型:原肢、外肢、内肢;单肢型:外肢退化 三)外骨骼与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包在身体外面,并在某些部位向内突出成为肌肉的附着点,其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的骨骼,故称该层为外骨骼。 1.来源:上皮细胞分泌 2.组成:上表皮:0.1-1um,蛋白质+脂类+蜡质(陆生种类) 外表皮: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 内表皮: 几丁质+少量蛋白质 3、意义保护、支持、运动和防止水分蒸发。 4、蜕皮及调节 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分泌新的表皮层。 一般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昆虫:胸腺:蜕皮激素——蜕皮 ;咽侧体:保幼激素——保持幼虫性状 5.肌肉:均为横纹肌,形成独立的肌肉束,肌肉与体壁脱离,肌纤维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动作有力。 (四)混合体腔与开管式循环 1、混合体腔: 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裂开与囊胚腔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出现按节排列的体腔囊;但在以后的发育中,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退化、断裂,形成围心腔、心脏、生殖管腔、排泄管腔等几部分。在以后的发育中,围心腔壁消溶,使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空腔实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和体液,统称血淋巴,所以混合体腔又被称为血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组织: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细胞间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称为组织。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项生理功能的结构 假体腔:是动物界最先出现的体腔形式,是一各初级的原始体腔形式,不是由中胚层包围形成的体腔,而是胚胎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形成的体腔。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所包围的空腔,真体腔动物既具有体壁肌肉层,也有肠壁肌肉层。 混合体腔: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实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 细胞分化:是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地转变成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特点。 非对称:无法切割得到相似的两部分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切割豆科得到相似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只有通过身体的正中矢状切面才能得到两个相似的部分 五辐射对称: 原肾管: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原肾管由胚胎的外胚层内陷形成。 后肾管: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孔成为后来成体的口的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孔形成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而成体的口重新形成 原生动物: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 后生动物: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称为后生动物 分节是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是基本相同的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分节不同,身体虽然也是分节的,但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了不同的体区,不同的体区有了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 胚前发育:把配子的发生过程称为胚前发育 胚胎发育:指从受精卵起到胚胎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 胚后发育: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后,或从母体生出后,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卵生: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为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 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为幼虫,所需营养不是来自母体,而是来自卵自身 胎生: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并由母体供应营养的一种生殖方式 芽球:是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住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渡 过严冬或干旱,当条件适合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数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 个体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动物学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学部分 一、解释名词 1、生物发生律 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2、伸缩泡 原生动物体内所具有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如眼虫、草履虫等。 3、完全变态 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4、原肾管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由帽细胞和管细胞构成的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具有排泄作用。 5、角质膜 表皮细胞分泌而形成的无生命的结构,位于体表,基本结构包括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内角质膜(内表皮),具有保护作用。 6、疣足 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7、外套膜 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部的皮肤延伸下行而形成的结构,位于贝壳的内侧,包围着鳃,对于水循环、保护、呼吸等作用。 8、凯伯尔式器(Keber’s organ) 位于河蚌围心腔前端的弥散状结构,又名围心腔腺,是河蚌的排泄器官。 9、书肺 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后突出形成的书页状结构,其功能是呼吸作用。 10、化性 指昆虫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世代数,由此而有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的术语,对应的昆虫叫一化性昆虫、二化性昆虫、多化性昆虫。 11、双名法 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12、刺丝泡 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 13、皮肌囊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14、不完全变态 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蜻蜓等。 15、后肾管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16、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