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

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的技术对策。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灌溉水水质劣化、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日趋恶化,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节水农业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不匹配。今后应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 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形势严峻,总量不足,增量有限,同时农业水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水质恶化。因此,及时掌握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优化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短缺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对缓解农用水源紧缺状况,改善农业水环境质量状况,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较严重的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技术对策,以期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1.1 水量贫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气候干旱严重:邵晓梅等[1]利用97个监测站点40 a的气象资料和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了黄河流域农业气候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发现40 a来黄河流域降水量是向逐年减少趋势发展的,土壤含水量年际间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呈高度相关性。

水量贫乏: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但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有5.8×1010 m3,地表水资源年开发消耗量已经达到3×1010 m3,最高年份达到了3.3×1010 m3;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加之近年来降雨偏少、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使得流域内主要河流实测径流量有日趋减少的趋势,支流的中下游,甚至上游河段,均处于或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水、断流状态,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水资源和水环境已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 a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 a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5 a四断,共计断流1050 d,平均每个断流年份断流50 d,断流发生时间最早的是1993年,2月13日即断流;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断流226 d,断流河段长达704 km,占下游河道总长90%。由于断流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足以成为水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2-5]。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供水要求的持续增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据分析[3],黄河河川径流量为5.8×1010 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最低需水量2.0×1010 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1010m3后,剩余的可供耗用水量为3.7×1010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1010 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1010 m3。而在采取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5.2×1010 m3、5.9×1010 m3和6.4×1010 m3,已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

灌溉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灌溉农业是用水大户,1980年以来黄河及支流灌区来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断流、支流干枯、地下水超采,又给灌溉农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之人口增加,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工业快速增长,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已由1949年的94%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的80%,1998年为78%。工业及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趋势加剧[2-3]。

1.2 水质严重恶化,可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污染河长在8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发展迅猛,同时断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断流使沿岸城市河道内无径流,变成了接纳污水的黑河,河中鱼类大量死亡,给黄河下游的农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6-13]。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重要技术研究”(2002DIB50099)课题组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监测评价,结果总结如下。

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109 t,其中工业废水2.956×109t,生活污水1.179×109t,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71.5%和28.5%。据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监测评价,2001年7497 km评价河长中,全年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下同)的河长为2380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7%,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5117 km,占评价总河长的68.3%。枯水期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2670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5.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4827 km,占评价总河长的64.4%。丰水期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2212 km,占评价总河长的29.5%,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528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70.5%。

黄河干流的水质状况:黄河干流水质从80年代初的均是Ⅲ类及优于Ⅲ类水质,下降到90年代初的均为Ⅳ类及优于Ⅳ类水质,再继续恶化至90年代末的60%以上均是Ⅳ类及劣Ⅳ类水质。黄河干流从刘家峡以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污染,水质状况明显呈恶化趋势,许多功能区达不到其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污染物量已超出了黄河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黄河干流悬浮物浓度很高,最高达4851 mg/L。2001年干流进行评价的河长有3613 km。全年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1772 km,占评价河长的49.0%。劣于Ⅲ类水质河长1841 km,占评价河长的51.0%,主要分布于宁夏石嘴山~乌达桥河段、内蒙古三湖河口~镫口河段,陕西龙门~河南三门峡河段,花园口~高村河段,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铅、生化需氧量等,其中石嘴山、三湖河口、潼关、三门峡等河段水质为Ⅴ类。

黄河支流的水质状况:主要支流参加评价的河长3884 km。全年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608 km,占评价河长的15.7%。劣于Ⅲ类水质河长3276 km,占评价河长的84.3%,以清水河、银新沟、汾河、涑水河、渭河、宏农涧河、双桥河、蟒河、沁河、大汶河尤为突出,这些河流的水质全年几乎都为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溶解氧、亚硝酸盐等。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2001年的水质状况为: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31.7%,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68.3%。其水质是上游好于下游、干流好于支流。

1.3 引黄灌溉水水质变劣,污染物超标。

黄河上游灌区:黄河干流循化段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Ⅲ级水或以下;1998年4月的监测结果是超Ⅴ类水,超标物分别是汞(3.0倍)和镉(2.8倍),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黄河干流兰州站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Ⅲ、Ⅳ、Ⅴ类水质,全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灌区的银新沟银川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水质比较差,10 a来有53%月份的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其余是COD Mn,最近1 a来也发现大肠菌群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另外,也有的土壤盐碱化造成氯化物、硬度等超标。宁夏吴忠、石嘴山、银川、固原的25个渠口有75%时期的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COD Cr,石头崾枧水库有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的污染。

黄河中游灌区: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干流的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支流的水质基本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重金属类等。黄河干流吴堡段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Ⅳ类水或以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003年4月的监测结果是超Ⅴ类水,超标物分别是汞和镉,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黄河下游灌区:黄河干流利津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Ⅳ类水或以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黄河干流济南泺口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Ⅴ类水或以下,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只有2003年2月,氨氮(1.070);五日生化需氧量(1.000)超标,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总之,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干流的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支流的水质基本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重金属类等。大肠杆菌严重超标。

1.4 农业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突显。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由于土质松散,暴雨后形成的泥石流直接或间接融入黄河,使黄河中每年输入的泥沙也逐年增加,50年代初每年输入的泥沙约1.36×109t,现在每年输入高达2.13×109t。黄

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占区域总侵蚀量的50%~60%,水土流失导致缺水加剧,旱涝灾害频率加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农业持续发展。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了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污染,农田中的土壤颗粒、化肥、农药、病菌及其他污染物,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随着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土壤渗漏进人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潜在的污染[14]。于涛[15]研究发现40 a来黄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和总离子浓度不断升高,同时无机氮污染物(NH4+-N、NO2--N和NO3--N)含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认为灌区的农业发展,即大量的灌溉用水和氮肥的施用所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导致黄河水质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盐碱化加剧:不合理的农业用水,不仅费水而且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灌水定额过大,灌溉地的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仅黄土高原耕地盐碱化面积就达836000 hm2,占水浇地面积的22%,已造成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

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惊人:农业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温差大,大风多,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加快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据统计,我国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每年发生6次,60年代每年发生8次,70年代每年发生12次,80年代每年发生14次,90年代猛增至20次以上。50—70年代,每年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增加1500 km2,80年代到达2100 km2,90年代增加到3460 km2,目前总面积已达到2.674×106 km2。

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沙化和面源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使黄河中下游引发生态危机,已引起世人注目。

2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重大技术问题

2.1 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联合系统监测不足,监测与应用严重脱节。

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技术单一、条块分割、针对性差和检测手段落后,是限制我国有限农业水资源正确、及时、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主要以监测大气、大江、大河和地下水等水量为主,与农业生产精密结合的“三水”(土壤水-作物水-大气水)利用监测严重缺乏和滞后,地表水、土壤水、降水和灌溉水联合监测几乎没有,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种植结构、不同保护性耕种、不同水肥管理制度下的农业土壤水资源利用及其水环境监测更少,且监测停留在较为原始阶段。目前水利部、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已有比较完善的水文监测、大气降水监测网络,而用水大户的农业反而没有全国性农业土壤水资源利用和水质监测系统网络[14]。

2.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技术水平低,应用效果差。

农业是用水大户,鉴于农业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趋势,农业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发展节水农业,应以降水和灌溉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由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技术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剧了缺水。据估计,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区水的利用率为30~40%,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浪费严重。输水渠道衬砌率低,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渠系渗漏损失大。大型灌区骨干渠道衬砌率仅为30%~4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左右,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率占40%~60%,严重影响了灌区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发挥。大型灌区田间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率差,土地平整度差问题;田间固定渠道衬砌率低,有的灌区仅为20%,仍以土渠为主;灌水技术落后,大部分灌区仍以大水漫灌、串灌、淹灌为主,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一般在0.6~0.7之间,灌溉水浪费严重[3]。

2.3 农业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安全保障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够。

我国农业节水领域研究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落后,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试验研究网络还未形成,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对诸如作物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等基本数据的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有的试验连续坚持几十年,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不够。

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目前,我国节水农业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2)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4)重硬件、轻软件。(5)节水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6)我国节水农业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7)节水农业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2.4 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不匹配,不适应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种植制度处于高耗水种植结构,表现为作物耗水结构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缺水地区高耗水

作物种植面积大;种植业结构不良,在长期的以粮为纲的种植思想指导下,节水的饲料作物、经济作物还没有受到重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长期受“粮食自给”思路的影响,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林牧业优势得不到发挥。据统计[3],上中游各省(区)的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为25%~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农业多样化指数为1.63~1.98,低于全国平均指数2.326;单位GDP和单位农业产出耗水量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倍,这一现状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不适应,也与我国粮食、油料、糖料、棉花等面临的市场形势很不适应。

3 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技术对策

3.1 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应该能够为区域水质的变化提供直接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跨界影响的突发性河流污染事件的信息),以使下游地区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16]。为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应用RS和GIS技术在全国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与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在整个黄河流域范围内,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观测基地,包括国家级观测站、省部级观测站和县级观测站,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各省、(市)县要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全面监测,推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监测系统,包括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系统、水资源利用监测网系统、田间墒情监测网信息系统、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流域水和灌溉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信息系统、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系统、农业水资源管理系统网、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并利用研究和监测成果改革现行农业用水模式与技术方式,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促成农业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农业水资源社会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3.2 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

面对未来15~20 a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节水农业技术的标准华升级改造,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是转型期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水资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植物抗旱节水基因和培育抗旱节水品种、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等[17]。

3.3 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

阻控和截断农业污染来源是水污染源头控制的关键,按农业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原则,从污染发生、发展到形成全过程开展农业污染一体化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化肥减量和平衡施肥技术、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畜禽污染物转化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阻断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技术等,开发有利于污染物转化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的新材料,包括水环境修复型生物制剂、废弃物资源化造粒剂、新型环保型肥料、环保型可降解农膜、生物农药、生物菌剂、资源节约型生物新品种等,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治水平,严格产地农药、化肥、灌溉水、畜禽粪便无害化利用和规范管理;建立产地针对性农业污染防治的保护性耕种体系,发展种地养地保地制度;建立健全无公害种植、养殖及加工标准规程,严格农业水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管理。

3.4 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模式是环境、经济、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的持续利用、环境的渐进改善、效益的稳步提高已成为国际种植模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开放式、高科技、高效益成为现代节水型农作制的发展方向,调减高耗水的大田粮食作物,建立以经济型产业(品)等为主导效益型种植业结构,成为节水农作制的发展途径。目前计算机技术、电于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它技术的应用,多种因素(可控和非可控)控制的数字化、图象化及其叠加和优选,使节水农作制度朝着高效优化方向发展。引进国外高新技术,通过区域资源数字化研究建立以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区域节水高效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以及优化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受污染高浊度水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

本项目是通过对受污染黄河高浊度水采用澄清水回流、两种药剂联合投加等强化絮凝的措施降低出水浊度,去除有机物和氨氮,原水中致突变活性有所下降。应用该技术可对以黄河水为水源的高浊度水厂的澄清池、沉淀池进行改造,亦可按新技术设计建设新型澄清池、沉淀池,提高出水水质。

当黄河原水含沙量为8~20 kg/m3时,可使浑浊度下降到40o以下,COD Mn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 去除率达到30~52%以上,水中致突变活性有所下降。药剂费用在原基础上增加0.02~0.03元。

该技术在10万m3/日水厂进行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经建设部鉴定为在该技术领域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建设部“重工杯”华夏建设科技二等奖。应用于以黄河流域河流为水源的市政供水行业和工业用水系统。

黄河地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由东向西转移的轴心带和过渡区,黄河流域有很多大中城市以黄河流域内高浊度水为水源,且黄河流域的水源受污染的程度在日益加剧,污染主要成分是COD Mn、NH3-N、挥发酚,该技术处理受污染黄河高浊度水,对降低水中浑浊度、COD Mn、NH3-N、挥发酚,提高供水水质方面有广泛的前景。

在受污染水源水处理方面,一是接触预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二是活性炭和粒状活性炭吸附,这些都使高浊度水处理系统流程加长、构筑物增多,增加了投资和运行管理费,而该技术不用增加流程和构筑物,且每吨水只需增加0.02~0.03元的药剂费和管道、投药系统改造费。省去了受污染高浊度水的预处理接触氧化池或活性炭吸附池的建设费。

流域水量调度技术与黄河水量调度

1 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

水资源科学配置与水量统一调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全流域水资源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流域,水量分配制度已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与完善,相应的调度分配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发达国家,水量调度分配注重的是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水量分配模式多数是以水权为基础的,这种分配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从可操作的角度看,却比基于生态和经济分析的方式容易接受和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认识的普及,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尤其是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先进调度分配算法得到了实现,形成了许多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1.1 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是在一些约束条件下推导出单个优化解的线性或动态非线性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限制。首先,描述实际问题的方程通常是奇异方程,因此问题的解多数是奇异解,有时甚至没有解,因此优化算法通常比其他算法复杂而且十分脆弱。

优化模型的优点是问题的数学概化比其他模型简单。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目标明确且容易量化的问题。所以对流域规划考虑最大经济目标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而对涉及一些不易量化成线性或半线性方程为目标的水量分配问题是困难的。

1.2 模拟方法

也叫仿真方法,是一种把流域的诸多因素概化成数学问题的变数,从某个假设初始状态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则以零维、一维、二维或三维的方法反复推演流域的用水过程的方法。

模拟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程序设计比优化方法简单,各种因子可以在模拟过程中得到考虑,但概化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该方法几乎对任何情形都可以推导出至少1个可接受(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它对流域规划和水量分配都是有效的方法。

2 国内外典型的流域水量分配模型

2.1 优化模型AQUARIUS

AQUARIUS 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发的一个基于优化算法的计算模型。它是一个致力于流域内用户间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配非常成熟的计算模型。

该模型依靠经济效益指标对河道流量反复分配直到所有用户的用水增量的边际净效益增量相等。这只有利用非线性优化技术,通过对重新分配未用水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保留或使用存储水量于不同可选用水目的边际价值后实现。由于水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用流网的对象表示,模型把水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看作流网的等效结点或程序环境的结构。

该模型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开发(C++).

2.2 模拟模型RIBASIM

RIBASIM是由荷兰德尔夫特水力学研究所开发的用于流域管理的流域模拟模型。

RIBASIM以模拟算法为基础,通过对流域用水过程在各种假定条件下的模拟,提供水量调度分配的可接受方案、水利工程或用水工程的规模比选方案,为流域提供一个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价标准是社会经济预测和污染负荷。根据对规划的资源平衡和相应的社会经济预期状况评价,通过调整目标需求和/或改变规划内容或选择不同的水管理模式来优化预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该模型采用FORTRAN 语言和Visual Basic混合开发。

2.3 混合模型PROCS

PROCS是水利部黄委信息中心为新疆三屯河流域管理局开发的集作物种植规划、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调度计费的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PROCS可以根据长期来水预报、库容约束和初始库容、作物效益和面积约束利用优化模型提出作物种植方案。结合全流域(灌区)的雨量水位遥测系统,PROCS可以实施逐日水量平衡分配方案(充分考虑水权因素)。

PROCS的特点是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增加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调度合理计费。

PROCS分别采用了优化和模拟两种算法。

在规划阶段PROCS利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优化的种植结构备选方案,规划的目标是全流域的经济效益最大,时间步长是旬。规划时以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每时间步长的引水和提水量作为变量,约束条件是累积来水量,使用的水量和剩余库容及提水能力。在调度分配阶段,PROCS 根据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机井分布和能力、作物需水情况,在给定的规则下模拟迭代计算各渠口的把提水任务分配到每眼机井上。

PROCS采用面向对象编程工具(Powerbuilder 和C++ )和关系型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6.5)及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3.0)混合开发。

3 黄河水量分配调度现状

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2.5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和晋陕蒙能源基地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及远距离调水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

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计地区[1998]2520号),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该办法以国务院1987年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以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各省(区、市)年度用水量实行按比例丰增枯减的调度分配原则,而且明确了正常来水年份内各省(区、市)在各月的引水指标和黄河水量调度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这些调度分配原则中,水权概念体现在各省区年配水比例固定的原则中。考虑到技术原因及调度分配方案的可操作性,各省区的分配水量参考需水分析并按照指标进行控制。目前实施省区年用水定额固定比例可以总结成两句话:1、固定比例只指年用水总量比例固定,各省区的月旬分配水量是根据需水情况进行调整。2、调度分配方案的落实情况主要通过省际断面的过境水量监督。3年的水量调度实践不仅使各省区满意,而且流域内的生态问题也初步得到改善。

黄河的水量调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文预报、工农业生产以及电力调度等诸多方面。然而,迄今为止,在黄河水量调度分配工作中尚没有专用的配水模型软件来模拟流域的水量分配过程以考虑更多分配要求如需水分析,为中短期的水量调度分配提供决策支持。

4 黄河水量调度分配建模分析

4.1 建模目标和指导思想

黄河水量调度的迫切要求是开发一个基于月、旬水分配模拟模型。该模型必须考虑生活、市政和工业、灌溉、发电、防洪、防凌、输沙、水土保持和生态等多种用水需求,缓解不同用水部门和不同水用途之间在水量分配过程出现的矛盾。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刚刚起步,严格的制度还没有建立,信息监测网络还不完善,难以取得调度分配模型必需的实时引水、墒情和地下水信息,科学地进行水量调度的条件尚不具备。尽管如此,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不仅要紧密结合黄河实际情况和用户要求、吸取现有水量调度管理经验、考虑水权思想和管理体制,还要吸收国际国内流域水量调度模型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高起点设计、分步骤开发实施。

4.2 调度分配因素和模型算法分析

黄河水量调度河段的空间跨度达3300多公里,传播时间25-35天,除了其他流域必须考虑的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退水、发电、防洪和生态因素外,还要考虑防凌、水土保持、输沙和水权等重要因素,

水量调度管理及水量平衡演算相当复杂,在国内外亦属少见。根据其他流域的调度模型建设经验,黄河水量调度分配模型比较可行的算法应该是模拟方法。

建模工作主要包括将流域内的需水按自然和行政区域划分单元,河段按需水单元、基础工程和行政区域分段,传播时间、沿程损耗、水土保持用水、输沙需水、生态需水、退水和地下水可持续开采能力采用科研试验研究结果并参数化到每个河段或需水单元的各个模拟时段中,引入水权因素到模拟演算过程,预留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接口。

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实时信息包括来水信息、引水信息、发电需求、实时需水分析和凌汛水量分析信息。

由于流域规模、信息获取难度、模拟复杂性和估计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忽略水库库区的降雨和蒸发因素。

城市水环境分析报告 (1)

城市水环境分析报告 众所周知,虽然现如今人们平时的生活质量变好了,但是重工业发展的背后造成了环境上的污染,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但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水,因此,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对水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解决,下面为大家推荐兰州市水环境调查分析报告,朋友们要高度重视。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并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为此,我通过询问形式对我市水污染进行调查。 第一步:实地调查,首先,我随老爸来到兰州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学刘海华了解兰州镇河道情况,然后,乘坐快艇,游览了崇长港及长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刘海华叔叔向我介绍几十年前,这些河道,是兰州镇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彻,而现在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水污染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泥河上流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处,污水经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农田,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流入其中,致使藻类疯长,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的环保意识差,经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第二步: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傅菁菁张祖生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水对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长期以来,人类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只重视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对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认识,忽视生态环境用水,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海河流域曾是水域、湿地广泛分布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而目前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80%以上,严重超出世界公认的30%开发利用率上限,已造成流域内的许多河流断流、湖泊湿地干涸以及地面沉降。 新疆塔里木河及甘肃、内蒙古黑河下游,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湿地消失、林草植被大面积死亡;黄河下游河段长时间枯水、断流、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等,无一不是由于生态环境水量减少引起的。 美国中央河谷工程和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都是以萨克拉门托河为取水水源,调水量较大,造成海湾水质恶化,影响海湾水生生物,海水倒灌使旧金山湾地区的土地盐渍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不利影响[1]。 科罗拉多河的地表水,绝大部分用于灌溉美国7个州的含盐土地,每年引水量约为95亿m3,致使河水含盐量不断增加,被浇灌的土地盐碱化[1]。 因此,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强力疾呼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向全社会提出,“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用水”[16]。“应该在水资源总量中专门划出一部分作为生态环境用水,另一部分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包括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等”[17]。 1.生态环境用水的基本概念 目前,对生态环境用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生态用水量应该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用水量的总称,包括生物体自身的用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用水量,其实质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栖息环境动态稳定所需的用水量。在美国,环境用水量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它具有美学价值目标的水资源需求;在中国,环境用水量被看作为满足水质改善、生态和谐与环境美化目标的水资源需求,其实质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健康所需的用水[2]。 然而,生态用水与环境用水是很难割裂开来探讨的,目前关于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研究多数都是综合了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两个方面来考虑的。钱正英等认为:“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其狭义概念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建设用水[3]。 2.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

农业水资源管理系统

农业水资源管理 1.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及地均占有水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 2. 什么叫农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 农业用水主要包括种植业灌溉、林地和草场灌溉,畜牧水产养殖用水等大农业的生产用水,目前,全国农业用水量为3900×108m3/a。 农业灌溉用水是指种植业的灌溉用水,是农业的主要用水和耗水 3. 什么叫土壤潜育化 土壤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 4. 什么叫田间水利用系数 是衡量水输送过程中蒸发漂移、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等损失大小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同一时期内,田间实际灌水面积计划湿润层内土壤中得到的净水量与灌区末级固定渠道供给田间总水量的比值。 5. 什么叫灌溉水利用系数 是衡量从水源引水到田间形成土壤水过程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程度的指标,它是从渠首引进灌溉水量扣除渠系和田间损失水量后与总引水灌溉水量的比值,是集中反映灌溉工程质量、灌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6. 地面灌溉一般要经过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消耗水3个过程,定义 输配水主要通过各级渠道来实现,对土质渠道而言,一般从水源到田间进水口约有50%的水量会渗漏损失掉。 田间灌水是指灌溉水进入田间以后,将分配到一定灌溉面积上,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在此过程中,一部分水会形成深层渗漏损失,一部分水会通过土壤蒸发损失,还有一部分水量可能会从地表流失。如果田间灌水方法不当,用水管理粗放,田间水量损失可以占到进入田间水量的30%—40%。 作物消耗水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层中吸取水分供其生长,并最后形成作物产量的过程。如果灌水过多,棵间蒸发量大,作物腾发量过多,也会造成水量损失。 7.平整土地的作用 土地平整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田块满足灌溉要求,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有利于作物生长以及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增强农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及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沟、渠、路的重新规划和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农地的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及加快农田水利以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8. 土地平整方法包括常规土地平整措施和激光控制平地技术。 9. 平整土地的基本要求

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和原因

一、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和原因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江流总量的14%以上。11亿人仍然缺乏安全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其中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中国和印度。在世界的许多地区,由于管道和运河泄漏以及非法连接水管,有30~40%的水资源出现浪费或遭到窃取。 人们处在自然环境中,而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它是人类吸收基本生命物质的场所,又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原料的基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水。水是世界上最丰富、分布最广、使用最多的物质。水在陆地的平均深度为2英里,在炎热的夏季里,每平方英里的陆地或海面上,大约含有10万吨水蒸气。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是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 据专家估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的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成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水资源危机既阻碍世界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世界和平。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质,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专家警告说,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11种,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Hg、Cd、As、Cr、Pb……等)、农药、石油、酚类、氰化物、酸碱、一般无机盐、放射性物质、病毒性物质。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对生物的危害很大。某些工业废水、施用磷肥和氮肥的农田水及生活污水(有含磷增剂的洗涤剂)中,都含有氮和磷,它们并非有害元素,而是植物营养元素。但当大量含氮磷物质的水排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处,则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致使水体溶氧量下降,鱼、贝及一些水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这种由于植物营养元素大量排入水体,从而破坏了水体中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称之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世界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和工农业生产规格的扩大,在大量消耗淡水的同时,又污染了有限的淡水资源,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多达上千万

农业水资源应用

农业水资源利用 【绪论】 1、简述我国水资源状况与发展灌溉的关系。 我国水资源不足、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资源分布和组合很不平衡,各地作物组成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全国分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常年灌溉地带、年均降水量大于400mm小于1000mm的不稳定灌溉地带、年均降水量大于1000mm 的水稻灌溉地带三个地带。 2、农田水分布有哪几种形式?其对植物的生长有效性如何? 农田土壤水分存在形式:固态、液态、汽态。 液态水是土壤水分存在的主要形式,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3类。 吸着水作物一般不能利用,重力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但易流失。 3、造成农田水分布不足与过多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1)、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 A、降水量不足 B、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 C、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失水量大 调节措施:灌溉,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2)、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 A、大气降水补给农田水分过多 B、洪灾、涝灾、泽害 C、地下水位过高,或因地下水从坡地溢出 D、地势低洼,导流条件不好 调节措施:2-1防止高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低地汇集 2-2加速地表、地下径流的导出 2-3排出滞留在作物根系薪水曾土壤中的过多水分 2-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 4、简述推广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 4-1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人均持水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农业发展需水量需求量日益增大,且水污染严重 4-2农业用水浪费严重,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尚有较大发展潜力,水分生产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5、简述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节水农业体系: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节水管理技术和措施。 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大多数国家采用,用于渠道衬砌材料多为刚性材料、膜 料和土料。我国的防渗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灌溉渠系管道化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 (三)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 (四)喷、微灌技术 世界最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方向为低压节能,多目标 利用,标准化系列化 (五)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大面积推广水稻的“薄、浅、湿、晒”控水灌溉技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收集资料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

目录 前言 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

前言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docx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使用有限的黄河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要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 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制 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管理 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耗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水量指标。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管理中尚属首次。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委还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从黄河取水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论证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提高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 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3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调度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总的调度思路是: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

东莞市水环境问题的研究

东莞市水环境问题的研究 ——以长安镇为例摘要:随着东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为了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东莞市的水环境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是很有必要的。本项研究以东莞市水环境问题中的水污染作为研究重点,具体以长安镇为例,对长安镇的污染源进行调查。介绍东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现状和分析东莞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对策与技术。 关键词:东莞市、水环境、污染、水污染控制与处理 第一章概述 1.1东莞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是珠三角区域的富裕市之一。基于历史原因,在前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环境规划滞后和区域经济无序发展,环境保护投入和环境保护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在工业企业大量增加和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水环境。日积月累,目前东莞市废(污)水日排放量达240多万吨,造成东莞市境内的东莞运河、石马河、寒溪河、南畲朗、中心涌等主要河流、河涌水体和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枯水期水质低至地表水V类标准,水体发黑发臭。以东莞运河为例,东莞运河是一条人工河,日流量为200多万立方。从东北的桥头镇塘口流至西南的长安镇,再流入珠江后入海。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达720平方公里,灌溉及排涝面积约20万亩,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和沿线农业灌溉用水。同时又是沿线城镇工农业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沿运河两岸也是东莞市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高强度开发和城镇化而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特别是养殖业的污染,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基本上已成为东莞市的一条最大的纳污河,纳污量为全市排污量的50%以上。而东莞市境内的其他河流、河涌受污染程度也类同。至今,东莞市的水环境容量已在零以下。直接影响到东莞市的人民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1.2东莞市水环境面临哪些问题 东莞市政府刚刚发布的《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中显示,东莞目前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东莞人最关心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环保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水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

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 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 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3月26-27日

黄河水资源管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o~42o、东经96o~119o,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 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1 黄河流域示意图。 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 1 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黄河水资源量 (1)河川径流量 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

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 (2)地下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 (3)总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

浅谈节约农业水资源的几种灌溉方式

浅谈节约农业水资源的几种灌溉方式 【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节约革命,也是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具体应用到水利行业领域内,节水必须节约农业水资源。本文就节约农业水资源的几种灌溉方式予以介绍,仅供参考。 【关键词】节约农业水资源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从而把资源问题提高到“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这一高度。作为一名当代学生,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的学习,看了海口市机关与成都市市委、市政府节约用电的资料,让人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顺利进行,推动节约革命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通知要求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 在众多资源中,水资源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的第109位,公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及社会的进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重已从80年初代的80%降到目前的70%左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现象却又普遍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已达到70%~80%以上。我国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kg左右,而先进国家和地区为2kg ,其中以色列已达到2.35 kg以上。我国目前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仅占灌溉总面积的2%,而有些发达国家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已达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五班万罕立64120527 摘要:本文从水资源分布,水量及水体水质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水量问题建议 1.水资源含义及主要特点 1.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总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1】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替代的资源。【2】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含水层系统内以现有手段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可被人们所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量,由大气降水不断补给的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3】1.2水资源主要特点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正是由于降水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淡水可以进行永不停歇的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因此,睡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点。 2.水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6×1017m3,其中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而其中大部分又储存在冰川当中,或是为土壤水、深层地下水难以被人类利用。事实上易于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3.水资源的区域性:淡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再生特点,可利用量尽管有限但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其常常与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体现了水资源的区域性特点。 2.中国水资源状况 2.1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受到中国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差异。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加之地势阻隔,降水主要在东南部,西北部降水量很少。而淡水分布与降水分布一致,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减少,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4.6%。【2】 2.2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4】 2.3水体水质 1.河流水质2010年,对全国17.6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4%,Ⅳ类水河长占13.1%,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7%。 2.湖泊水质对99个湖泊的2.5万km2水面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9%,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 3.2%。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33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37个,中度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http: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 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http: 从技术要点和发展趋势来看,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原位修复技术鱼菜共生,能够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额外收益,异位修复术则主要增加对水体的循环率,二者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氮失衡这类环境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来产,两种方式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比如异位修复术,水体的循环净化对于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要求就存在很大限制,大面积的净

农业综合开发水资源论证报告

文登市2012年度 农业综合开发界石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项目区水资源论证报告 界石镇位于文登市西北部,东临米山水库,气候相对于其他地区较湿润,属于暖温带东亚季风区,水文和气象受季风影响非常显著,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春季风多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长而干寒。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88毫米,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30米之间,含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地下浅层地下水量充足,水质较好。 一、界石镇项目区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位于界石镇西北部,土地为丘陵和缓坡地。根据《文登市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266.8mm,50%保证率径流深度238.6mm,75%保证率径流深度182.8mm;多年平均地下水净补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1.63万m3,50%保证率地下水净补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0.94万m3,75%保证率地下水净补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8.64万m3。 项目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17.6万立方米,其中有地表水资源225.71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98.39万立方米,重复水为6.50万立方米;在50%保证率下水资源总量为288.81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201.8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92.55万立方米,重复水为 5.60万立方米;在75%保证率下水资源总量为223.2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54.6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73.09万立方米,重复水为4.52万立方米。

二、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项目区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地区坡地面积较少,项目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由于地形问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地表水以地面径流的方式流走;二、农田灌溉浪费严重,农田灌溉大部分仍才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灌溉水利用率低,利用系数仅为0.5-0.6,浪费严重;三、管理滞后,多年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管理漏洞较多,水利工程认为破坏严重,造成用水量不均衡,影响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型农业,项目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项目区规划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主要涉及旸里后、烂木沟、赵家庄、丑家屯、王家庄、小界石和鞠北庄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000亩,以种植粮食、水果为主,生活和工业用水较少,规划年水资源供需如下表所示(具体计算过程详见可研报告第四章)。 项目区规划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表(万m3)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教学教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 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 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

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