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生动起来了吗

——记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蒙阴三中美术组刘桂苓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远离了泥土,房前屋后尽是水泥路面,即使走在泥地的旁边也没有玩泥巴的习惯,物质生活的优越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和天然的玩具。《生动的小泥人》一课是带领学生亲近泥土,玩转泥巴的很好机会,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中国的泥塑文化,了解泥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我对这节课还是充满期待的,预测到学生肯定有积极的表现。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诸多的泥塑资料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欣赏;在技法学习部分尽量详实地启发学生多种手法交替运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泥性,了解泥塑文化和学习泥塑的制作,从而形成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果抠课题字眼的话,本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泥巴在手中的变形——生动的泥人形象,关注学生的发现和体验。所以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也应该是立体互动得围绕“生动性”展开学习。我和学生在课的前半部分合作还算顺利愉快,同时许多的欣赏图片也为学生的创作和个性表现埋下了障碍。欣赏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表现的思维领域,可在欣赏的环节,不自觉得成了老师的引领而非学生主动参与,所以欣赏部分成了独立的版块而没有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思维上的过渡),欣赏的生动性就打了折扣。在作业部分,我在重复生动性的重要性,而学生正处于制作过程的身心投入中,对我的教诲已经是不得要领。虽然作品都做出来了,也不乏生动性,可是学生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原创想法,原因是他们不知道

从何说起,或者怕说错了等等,所以众多生动的小泥人只好呆在学生的手中默默期待小主人的展示与评述。

一节美术课最关键的是学习过程的快乐放松程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学生感受到美了吗,学会表现了吗,这节课好像都达到了目的,可再体味一下,总觉得有东西嗑在嗓子里不舒服,是课的流畅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的问题。我还是没有把课堂充分让位给学生,还没有剥离传授教学的藩篱。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仅以《击鼓说唱佣》为例,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作业,不断修正自己的作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和交流,一个教师所做的是做好对课堂环节的预见性,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冯春明备课时间3/11 课题因数与倍数课型讲授课 三维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创新点探讨总结因数与倍数关系 空白点动手找因数,倍数 教具准备 生:12个同样的正方形,师:ppt 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创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是……?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两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数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卡片,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卡片拿出来,请看:课件 生: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动手操作,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用12 个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长方形,根据摆法我们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如:课件生读红色字部分 师:谁能根据6*2=12,接下去仿4*3=12也说4句他们之间关系的话?12*1=12 怎么说呢?板书:12 的因数有:1 2 3 4 6 12 三、求一个数的因数 从12 的因数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因数,而且不止一个,找到一个并不难,难的是想办法把他的所有的因数无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办得到,有信心吗? 课件例1 (小组合作,总结

小学美术《小泥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泥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人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能用陶泥捏制立体人物造型。 2、掌握搓、压、刻等基本陶艺技法,以及泥人捏制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 4、感受泥塑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泥人捏制的方法。 难点:能够根据情境,制作出不同造型、动作的泥人,造型大胆、夸张。 三、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评价交流法 四、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陶泥的可塑性非常强,像孙悟空一样可以任意变化,不信你来看。 播放视频。 这节课百变陶泥会变什么呢?

看这些小泥人玩的多开心啊,你想不想做个小泥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 课,《小泥人》。 (二)、方法指导: 1、尝试制作粗胚 (1)你知道人是身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颈、躯干、四肢 (2)教师示范做粗胚 首先取一块陶泥,捏的松软一些,在掌心或桌面搓成长一些的泥柱,用食指和拇指的虎口处捏出头部,然后捏出胳膊,再用刻刀把底部切开,腿就出来了,这样泥人的粗胚就做好了。捏的时候要放松手指,大胆地做,可以夸张一些。注意把腿做的粗一点,这样才能站稳。 (3)回忆动作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谁记得我们做粗胚时用了哪些动作? 搓,捏,切,压,揉 (4)还有其他制作粗胚的方法吗? 拼贴。(可以用牙签来固定连接处) 2、摆动作 (1)欣赏做游戏的泥人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可爱的小泥人一起出去玩了,快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老鹰捉小鸡。 师生游戏游戏互动:“我们也来玩一玩吧,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来做鸡妈

妈,张开你的手臂,鸡宝宝们一个一个小手牵衣,被抓住的鸡宝宝要 回答问题哦。我这只老鹰来啦!” 游戏结束,被抓住的同学继续分析下面的泥人动作。 踢足球、跳舞。 (2)小泥人动一动 怎么样让我们的小泥人动起来? 摆动小泥人胳膊、腿的方向。 请拿起你的泥人粗胚,我们一起让小泥人做做体操动一动吧!1234 挥挥手,2234 弯弯腰,3234 踢踢腿,4231 劈个叉! (3)美化小泥人 虽然运动完了,小泥人还是有点不太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 太漂亮,不好意思出去玩。你有什么办法把他变得漂亮一些吗? 穿上衣服、五官、帽子、道具等。 分析两个泥人。分别说说他身体的哪些部位用了刻的方法?哪里是贴?哪里是挖?添加了什么道具? (3)教师示范装饰过程 (三)、学生创作 今天我们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一起来做一个游戏的场景。请各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的小泥人在做什么,是在跳舞、玩游戏,运动?讨论好的举手说一说 作业要求: (1)确定好场景、主题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2.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性质,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一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知道整数的概念(目前小学阶段不包括负整数)。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1、激情导入: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是师徒,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出课题。 2、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 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 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 教学实录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数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小学美术赣美版 四年级下册 第15课《捏泥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赣美版四年级下册第15课《捏泥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运用团、压、揉和搓的基本造型方法捏制小泥人。 2、学习泥塑作品艺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3、感受泥塑之美,初步了解泥塑是我国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重点:捏泥人技法的掌握与技巧的灵活运用。 2、难点:启发学生想象,捏出形态各异的泥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一组民间泥塑作品。(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 欣赏一: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屏幕上的这些作品吗?它属于——?” 学生:“泥塑作品”。 教师简介泥塑:“泥塑就是用泥巴来造型,是我国民间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这些泥塑有什么特点?” 学生:“造型生动”“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有花纹”等。 ——揭示课题《捏泥人》 教师:泥塑是从商周就开始出现雏形,流传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员,泥塑有的造型夸张、有的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些地区每逢过年或赶庙会的时候当地人就要以泥塑为礼品,在孩子过满月时,长辈们还要送泥老虎、人偶等。 教师出示泥虎实物,提问学生送泥虎的原因,学生回答出:生龙活虎,虎头虎脑。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因数和倍数》 课前准备: 今天咱们认识的问题和什么有关呢?(数)对于数同学们不陌生吧,老师来举几个 例子,比如说和,这样是数叫(小数)再比如说2分之1, 3分之2,这样的数叫(分 数),这些都是课堂里学的,但是有一类数,在你们刚刚出生不久以后,爸爸妈妈就开始慢慢的教了,举几个例子,像哪些数?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自然数) 为什么叫自然数呢? 自然数真的简单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 12就是一个自然数。有一个问 题需要大家帮忙,能不能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不允许说一长句话,只允许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2X 6=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2个,摆了6排。 师:当然,也可以是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3X 4=12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或者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

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1X 12=12 师:用手比划一下可以怎么摆,还可以怎么摆。(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 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了。 师:瞧,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有3种不同的摆法,由此还得到3 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从这里开始。 这样,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X4=12,在咱们数学上还可以说,3是12 的因数,既然3是12的因数,那4 (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同样12 (也是4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将着重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同桌俩悄悄说)选择一道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X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谁 来挑战这个难题。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一起来说一下。 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美术上册 生动的小泥人教案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美术上册生动的小泥人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过程与方法----- 熟悉并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团、压、揉和搓,并能 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以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目的。 教材分析 重点-----泥塑的表现能力,整体的创新意识。 难点-----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准备------泥塑作品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模仿奥运冠军,学生尝试表演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跑、跳、仰、蹲、走及人物的各种神态。 学生探究: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一刻?激发学生的情趣,并引入课题。 引出课题出示课题:《生动的小泥人》 三、讲授新课 1、欣赏书中泥塑作品 《踏青》《击鼓说唱俑》 《骑鸡娃》《阿福》 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泥塑的基本方法: 教师归纳总结:揉、捏、搓、贴、接、刻、抹等。“团团团个汤圆,搓搓搓根面条,捏捏捏个方块,压压压个大饼。。。” 3、制作过程:⑴构思:确立一个具体的形象。(2)分块:将具体想象分解,分成几大块,从整体入手,在作些小的部分。⑶连接:用粘,牙签衔接等方法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四、课堂练习 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个或一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物形象。 要求: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 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有具体困难的同学进行具体帮助。提醒整体

与局部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生动的小泥人 泥塑的基本方法: 揉、捏、搓、贴、接、刻、抹等。教学反思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教学实录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生动小泥人》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3册第四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的可塑性,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泥”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的美术课上接触橡皮泥和黄泥,泥塑和其他平面美术不同,它直观立体,便于成型,可以不断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简便易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玩的愿望和对创作表现的渴望。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小时候玩泥巴的经验,本课能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学习泥塑创作方法,在玩中学,观察生活周围的人情百态,以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体造型和表现的能力。 【案例一】 一、导入: 师:同学一定听过女娲造人的故事,谁来用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一下女娲石怎样造出人类的? 生: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

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师:中国和泥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关系。西方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则是女娲创造的。怎么造的呢?用泥土捏的。所以,泥塑文化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农闲的时候,农民们会动手捏制人物、动物等,来调剂生活,创造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泥塑作品。 摆放在寺庙里的那些泥塑作品,比如关公,观音,罗汉,这些都是民间的泥塑。 教学启示: 在导入部分,用女娲补天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文化及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的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案例二】 二、新课环节 师: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臵了收集民间泥塑资料或图片的任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天津泥人张、惠山阿福、东汉说唱俑、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 师:我很高兴学生能够积极地查找资料,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 师:想看我收集的资料吗? 教学启示: 对于中学生而言,兴趣就是最能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美版美术七上第四课《制作生动的小泥人》word说课稿

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 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 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1-09-05T15:36:08.4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段必荣[导读] 四川地区的汉代陶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段必荣 摘要:本文以《生动的小泥人》为教学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展现出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活力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想象力;个性化;乐趣作者简介:段必荣,任教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 一、教学目标 1.弘扬本土文化 四川地区的汉代陶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再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说唱俑更是其中的传神佳作,有很高的艺术及文史研究价值。通过欣赏分析、观察创作,让孩子们感受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代说唱俑,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思想情感。 2.了解基本捏塑技法 “玩泥巴”是孩子很感兴趣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泥为创作载体,感知本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归纳说唱俑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构思,运用团、搓、压、拍、挖、贴、刻等泥塑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黏土、木刀、开孔器、手转台、泥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汉代说唱俑,了解汉代的文化生活背景,并归纳其艺术特色。 难点:尝试用黏土捏塑具有个性特色的说唱俑形象。 四、教学过程 1.教师引入 课前先听一段音乐轻松一下,顺便聊聊天。(播放周杰伦演唱的《双截棍》视频资料)大家知道这是谁演唱的什么歌曲?你还听过他哪些歌曲?你还喜欢哪些流行歌手?周杰伦在演绎这首歌时采用了“说唱”的艺术形式,一边说一边唱,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歌词听起来不是很清晰,但丝毫不影响大家对他的喜欢和崇拜。除了他,现在还有许多歌手表演时都是这样又说又唱,看来真是说唱流行的时代呀! 很多同学都以会唱这种形式的歌曲而觉得自己很前卫,咱们对“流行”紧紧地追逐着,而把传统的“老古董”抛之脑后,觉得那些东西过时了,认为他们“土得很”。国外的、港台地区的才最时尚。可我听说,这一风靡世界的说唱形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流行。可别以为我在吹牛,这可是有证据的。到底是真是假呢?我们一起去考证一下。 评析: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对比,营造乡土文化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赏析图片 四川出土了不少汉代陶俑。以肚皮为鼓,双手轻快拍击的说唱俑;还有出土于成都天回山崖墓的击鼓说唱俑;成都马家山出土的说唱俑;汉代击锣说唱俑;东汉吹奏俑等等。这些陶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评析:图片赏析给学生视觉带来冲击,同时也变抽为形象,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陶俑。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陶俑的特征 (1)面部表情特征:笑容可掬、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得意忘形、夸张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2)服饰特征:上身赤裸、下身大管裤。表演者多为农民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3)乐器特征:多以小鼓击节伴奏。 (4)体态特征:表演投入而激动得手舞足蹈。 (5)表现手法:夸张、简练、传神。 4.互动游戏:《演唱会开始了!》 东汉艺人知道现在说唱这么流行,决定开一个世界巡回演唱会。听说他们现在可不只是用小鼓击节伴唱,乐器丰富了不少。有的用二胡伴唱,有的用笛子伴唱,有的用唢呐伴唱,还有的用小提琴等伴奏。 现在一起来做明星梦,假如我们就是东汉著名的说唱表演艺人进行表演。下面坐着的都是忠实的“粉丝”,演出开始,大家尽情地演绎吧! 刚才我们体验了当艺人的感受,现在开始创作! 评析:讨论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制作陶俑中来,而且加深学生对陶俑的认识,也便于他们的制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5.讲解创作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1)在整块的泥中分出头和身体部分。 (2)粘贴手、脚并调整动态。 (3)用水滴形状做鼻子,压出鼻孔,调整鼻翼。 (4)压眼窝后,粘贴眼球及眼睑。 (5)用木刀刮出嘴形,粘贴泥条压出嘴唇的形状。 (6)根据人物的需要刻画皱纹,添加颧骨,调整五官,创作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表情。 (7)着装的添加及装饰。

关于生动的小泥人的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在广泛的历史文化情境下了解陶器的起源与发展。 附:历史老师提供资料提纲: 陶器的发明 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类型及特点 黑陶 白陶 导入。由古代陶器引出现代陶艺,欣赏现代陶艺图片。 以分组形式进行。学生展示所收集的民间泥塑作品实物或图片资料,交流对作品的认识和看法。教师适当鼓励,并展示教师收集的民间泥塑作品事物和图片资料。 感受泥性,摸索捏泥人的方法。 我们在做陶中感受不同泥的质地、分量、粘性、张力。我们在触觉的指引下把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我们或拉伸、或拍压、或刻划,在泥上留下各种各样的肌理纹样。我们在同你交流着,有时是我们在征服泥,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顺从泥。我们在通泥的交流中理解着泥,理解着世间万物,获得成长。 第二节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重点学习塑造人物所采取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 现代艺术家不断打破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观赏者思想、增进了解他们作品的新方式,希望人们全身心地感受艺术。运用多种感觉来感受思考我们自身与世界万物。 采取个人与集体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主题性创作。 联想生活中见到的那些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或自己喜爱的形象。 第三节(可省略) 学生作品阴干后用白乳胶通刷一、二遍。 学生给自己的作品上色。 第四节 学生布置泥塑展厅,摆放自己的作品,制作作品卡,制作泥塑展海报。 评价建议: 问答方式: 是否能感受到泥塑的独特魅力? 是否能积极参与泥塑的创造活动? 自己的作品是否具备神情生动、造型有特点,运用了哪些雕塑技法? 文字表述: 写出手捏泥人的感受并交流。作品展出后把作品带回家里,请父母一同欣赏学生作品,并写出对作品的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和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使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既有个性的充分展示,又有分工合作的集体智慧。“主题性创作”的作业要求使学生作品的思想性得以升华。例如,“原始部落”是由五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们对原始时期的好奇、向往;“下棋”是由三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他们的作品灵感来自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外星人”则是杨里淳同学对外星世界的想象;“温馨家园”是四名学生创作的他们心中理想的家园;“走进大自然”从几只憨实可爱的小象走进丛林的场景,表达了同学们心中对大自然的向往,等等…… 由本课作业完成后举办的“泥土与生命的歌——初一年级泥塑作业展”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同学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不但向家长展示了教学成果,使家长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增进了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