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历史12-2 12012204 丛培培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文对自2000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让人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研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首要就是分析它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在不起眼的东南亚小国缅甸战场上发生的这一战役对远东战局直至对整个反法西斯战

争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中华民族对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分析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适应东方反法西斯主义的战略要求而发起的,同时它对巩固和发展国内的抗日战争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首在求取国际路线”,维护滇缅公路的畅通,保持重庆政府同海外的联系,这对重庆国民党政府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中国远征军人物研究与评价上热烈探讨。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远征军的任何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等行动都是由同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兵共

同完成的。因此,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并且呈现出日益热烈的势头。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表象上是蒋史二人的矛盾,其实这是双方对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争所带来的治利益的相互讨价还价,比如有: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第1期。

三、从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以及影响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学术讨论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学术家对远征军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激烈的探讨。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对国内战场的作用来说,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为了保卫当时大后方对外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通道“滇缅公路”不被日军彻底切断和打通中印公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第二,对避免国民党战场的崩溃,稳定国内的抗战局面,鼓舞人民抗战斗志起了重要作用。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作战,挡住了日军从中国大后方背后进犯的势头,对国内抗战局面起了拱卫与屏障的作用,同时在作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恢复大后方陆路对外交通。第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以实际行动有力配合了英美盟军在亚太地区的战斗,迟滞了日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稳定了反法西

斯联盟在东方的战线,也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第四、中国远征军通过艰苦绝的斗争,重创了日军力量,改变了中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形象,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例如: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的国际情况

众多学术专家就围绕远征军的中美英三国的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正是中美英三国对缅甸的战略地位的看法不同,导致了需要通力合作的缅甸战局之后的情形。众多学者就是强调三国战略利益的不协调性,引发之间一系列的外交较量,从而对中国远征军的行动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等文章讨论指出了二战时期中美、中英之间对于各自战略构想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追求,影响到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作战的进程和

三年鏖战的局面,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五、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例如: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大学报》2001年第4期;都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学者认为远征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矛盾,导致一再丧失战机。第二,英军战斗力弱。第三,中美英三方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统一的和有权威的指挥中心。第四,军事后勤运输补给不能适应剧烈的战斗需要。第五,“整个战争的大背景已经在客观上注定它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第六,敌我双方在军事实力上有较大的差距。第七,中国军队缺乏对缅甸地理、气候的了解,没有经过严格的丛林作战训练。

综括上述,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呈不断深入的态势。但是它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相比较,还是比较薄弱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在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将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深入下去,使之获得它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

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

(2)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

究》2001年,第2期;

(3)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

第1期;

(4)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第6期;

(5)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

(6)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7)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

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8)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9)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10)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11)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

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

大学报》2001年,第4期;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中国本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面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也在中国战斗。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然而,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大林无暇东顾了。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逐日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立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工。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他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因为,青壮年基

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由于缺乏施工机械,这些劳工只能胼手砥足,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日子: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人被牛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一批人倒下,一批人换上,代价惨重。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而在大后方,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争相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这场奇迹的诞生,是用3000条生命换来的。在今天看来,盘旋于山谷之间的滇缅公路也许有些寂寞。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司机绝不会放着高速公路不走,来选择这条颠簸危险的道路。然而70年前,这条公路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自通车起的三年里,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品,15000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是一条支撑抗战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军进攻缅甸,中英各怀心思1941年,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12月,日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12月下旬,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有记者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请不要把他们遗忘在尘埃里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一直相信历史是民族存在的灵魂,它发生在过去,警示着现在。是超越各种党派集团利益纷争的真实全面客观的记载,并且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并尊重历史,并且我相信也只有历史才可以深深地震撼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提起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大家都会引以为豪,的确古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然而到了近代这只东方的雄狮却失去了昔日的雄风成了待宰的羔羊,然而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也应该铭记于心,不仅是那些我们官方媒体和教材经常宣扬的,也包括那些几乎被埋没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 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对此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痛与恨,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又了解多少,我想对于其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与事恐怕好多人还不知道吧!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名英雄已经被我们无情地遗忘在尘埃里。都说中华民族是个善忘的民族,这个定位虽然不敢认同,但多少也带着无奈与感慨。 中国远征军这支喋血的部队还有多少人记得?从纪录片里我看到好多青年人甚至一些老人都把这段历史忘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段史诗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谁的错?当年的几十万热血青年把尸骨抛在了异国他乡,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有些老兵直至今天还生活在极度的身心痛苦之中,有些甚至连应有的尊重都没有得到。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总是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耻辱、忘记英雄。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不得不说我们的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 长征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可是另外一场更加悲壮的“长征”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纪念,甚至他们的伟大举动还得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肯定,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同样是英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对于那些至今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兵我们应该承担起照顾他们晚年的义务,他们同样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壮举不逊色于任何人任何战争。 中国远征军是民国政府为保卫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并支援英军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军队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20万的伤亡代价以及大批优秀军官阵亡在远征的过程中。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向西屛卫英属印度,北部接壤着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日本进攻缅甸试图孤立中国,并且希望以之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中国的十万精锐部队开进缅甸以此拉开了远征的序幕,刚出征中国远征军就开始了残酷的战斗,同古战役刚出征就打出了中国军的威风,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歼灭日军5000余人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孙立人将军在仁安羌解救了被困日军7000多人也极大地轰动了海内外,这些英勇的中国军队打出了中国人的勇气和信心。然而毕竟装备质量有限,好景不长就拉开了失败的序幕,英军的节节溃败给中国军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是去了扭转战局的机会,中国军队的大溃败开始了。接到蒋介石命令的远征军奉命回国,但是日军以急行军占领了缅甸战略要地腊戍,切断了中国军队的回国之路,中国军队便在杜聿明将军的率领下走进了野人山,唯一的机械化部队200师师长也以身殉国。败退野人山,没有方向的瞎转、瘴气、疟疾、沼泽、

中国远征军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老师:高辉 作业类型:期中论文 题目:《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2级 姓名:王荣寅 学号:1211606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看完中国远征军系列续集,心里终究不是滋味。正如窦文涛所说,五味杂陈。这部纪录片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直接切入主题吧,去看一看自己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思想世界。 1.对国共党争的反思 窦文涛开篇即言,本纪录片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我们介绍那支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军队,希望她能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和大脑深处。 所以,问题就是,她为什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呢? 这一切都源于国共党争。关于这个,我想说两点。第一点是一个党的包容和胸怀问题。我不能说抗日的英雄军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都是共产党的问题,而跟国民党丝毫无关,但个人认为共产党作为建国以后的执政党,应该更有胸怀去接纳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它的过去就是国民党统治,这个是历史事实。而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为这个民族立下功勋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包容一点呢?这是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否的问题、包容与否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党的人

数——8000多万——已雄居地球上政党之巅,但政党的精神建设和政党的软实力却是远远不行的。整个纪录片的最后十分钟讲述了几个曾经的远征军士兵的晚年生活,都可谓是凄惨无比。草鞋,木屋,每个月100元的救济金甚至没有一分钱收入……这些情形怎能让人跟曾经的抗日英雄相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他们就是曾经的抗日英雄。在这一点上,我们共产党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第一步,我想,先让还活在世界上的不足三百个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体面地生活吧!这个不难,却是我们党前进很重要的一部步! 第二点,我想说说我们共产党的宣传问题。有一句话是,你可以暂时蒙蔽所有人,也可以永远蒙蔽一部分的人,但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党在宣传工作上有多么的不堪,但无论如何,在很多时候,维护一个党的统治其实跟坦诚的面对历史并不矛盾,甚至是正相关关系。最最最不应该的就是扭曲历史。前苏联曾极力掩盖其在波兰的血案,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苏共离心离德,瞬间崩溃。我们党自然没有如此极端,但以史为鉴,自然没错。中国远征军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可以说跟中国共产党刻意淡化这段历史不无关系。以此观点来审视,在中国远征军的问题上,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退一万步讲,即使党争,我们的宣传也要尊重历史,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行! 2.策略与精神的关系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 战补给。 1.简介; 1944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6月初,第7l军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4日攻克腊

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乃沿毕龙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连克日军部分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第7l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怒江的地形在高黎贡山脉的这一边,从怒江到那一边的瑞丽江仅仅只有15英里,但是要穿过同样的河谷。这条河比怒江小,但是是同样的河谷和山脉的地形。海拔6,000英尺。是到达腾冲的必经之道。大部分可以到达缅甸的瑞丽江山脉的山路没有高黎贡山脉高,但是非常难行。 日本人一直占领着怒江西岸几乎有两年的时间。他们在山上构筑了易守难攻的异常坚固的阵地。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被日本人的素质抵消了许多。 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包括5个纵队从两个方向进攻。3个总队从滇缅公路以北渡过怒江。其中两个北方纵队将从Mamien

2014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马英九祭拜中国远征军 恸哭拭泪

马英九祭拜中国远征军恸哭拭泪 马英九3日到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礼,首度祭拜远征军英灵;他在观看迎回远征军英灵影片时,不禁拿出手帕拭泪。图来自“中央社”

马英九3日到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礼,首度祭拜远征军英灵,并向英烈遗族致意。图来自“中央社” 马英九3日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礼,首度祭拜远征军英灵,并一一与当年参加将领、遗族代表等握手致意。图来自“中央社” 中枢秋祭3日在台北圆山忠烈祠首度祭拜远征军英灵,马英九(左)率“五院院长”向英烈致祭。图来自“中央社”

原标题:马英九率台官员祭拜中国远征军英灵观看纪录片 中新网9月3日电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上午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中枢秋祭忠烈殉职人员,同时祭拜当年在缅甸英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英灵,包括吴敦义、“立法院长”王金平、“行政院长”江宜桦等“五院院长”、文武官员都参与祭拜。 孙立人像

刘放吾像 远征军将领孙立人、刘放吾之子孙天平、刘伟民,也分别自大陆、美国返台参加中枢秋祭。 马英九依礼致祭后,率领官员在大殿中央走道以肃立的方式,聆听司仪讲解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与盟军共同作战、在异域捐躯的事迹,同时观看台当局防务部门日前赴缅甸迎接远征军英灵的18分钟纪实影片。 孙立人简介 孙立人(1900—1990),国军名将,安徽舒城(今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为分路,击毙日军二千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六千八百余。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以伤亡一点七余万的代价,击毙、伤日军三万三千余,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国共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有“中国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软禁33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为其平反。 刘放吾简介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 中国远征军,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直到大三那年,初二的弟弟妹妹在学长讲堂讲述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这个名字从此在我的内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迹。 2011年《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成为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我没有完整的将这部电视剧看完。最近有幸将讲述中国远征军将士故事一一用心阅览,四十五集电视剧,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忙里偷闲用了五天时间看完全部。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叩问着我。在如今这个讲究金钱至上的浮华的社会里,她带给我的是一泓清泉,滋养着我的内心,抚慰着我的心灵。责任,骨气,尊严,勇气,中国远征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词的分量。 保家卫国的责任,是每个炎黄子孙内心的召唤,在祖国危难之际,为确保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十万部队奉命开赴异国战场,于英军共同协防缅甸,揭开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入缅第一仗—同古保卫战,200师的将士们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用忠诚和勇气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接下来的仁安羌战役,新38师在孙立仁将军的带领下,用一团之力将七千多英国军民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雄姿与魅力。电视剧里韩绍功曾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在战场上马革裸尸,而不是选择逃避”,这正是每个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内心,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那是中国将士们内心责任的召唤,是中国将士勇气和忠诚的体现。 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败局,第一次入缅作战仅五个月,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被迫选择大撤退。中国远征军分

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十四年抗日战争,安徽涌现无数抗日英雄,值此清明之际,为了缅怀先烈,纪念家乡抗日英雄,特开展此调查。 二.调查目的 了解家乡抗日英雄,缅怀先烈,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气节。 三.调查时间及方法 时间:2017年3月 方法:查阅相关资料 四.调查内容 (一).简介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又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二).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 1.背景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浅谈中国远征军之仁安羌大捷的意义

浅谈中国远征军之仁安羌大捷的意义 摘要:仁安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113团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并挫败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的著名战斗。本文主要探究此次大捷给当时战争形势带来的重要意义,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仁安羌大捷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提高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中国军队得到了英国人的尊重并使盟国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保存了英军力量,为反攻缅北积蓄能量和远征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几个方面阐述仁安羌大捷所带来的重要意义。从而希望后人从中牢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珍惜当今来自不易的和平,让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魂安息。 关键词:远征军;仁安羌;孙立人 发生于1942年4月19日的仁安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场上中国军队以少胜多,解救盟军而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它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斗,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缅战中唯一的大胜仗。同时,仁安羌之战更是一个奇迹。因为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是刘放吾)在劣势情况下(装备和给养都远落后于日军,当时中国远征军中只有第5军200师是国民政府唯一的一支最精锐的机械化师)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我的敌人(日军常胜军第33师团)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1】。仁安羌大捷也是中国远征军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 由于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中的英勇征战,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几年来,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被世人重新审视,仁安羌大捷也备受关注。我经过多方查询和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从客观历史角度解读仁安羌大捷所带来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次战斗的研究,是希望后人能够牢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能让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魂安息。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第一阶段派出的军队约十万人,在缅甸热带丛林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组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位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识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印缅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战斗历程 在远征军进抵缅甸之前,缅甸首府仰光已被日本攻占。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然而日军在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在保卫同古德作战前,200师师长戴安澜召集军官开会,众人争论是否能够坚守不休之际,598团中校团副黄景升自愿领兵御敌,戴安澜问其有无把握,其应曰“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后在战斗中牺牲。中国远征军后仍被迫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领导下,在缅甸曾多次击败日军的进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在同时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领兵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改称中国驻印军。另两路分兵进入缅北野人山,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做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撤回中国境内后,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突围时牺牲。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 荣与梦想 电视大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即远征赴缅的军官士兵的军气造像应当还是荣光和英勤的。尤其一: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形象。尤其二:国民第五军200师上校团长韩绍功形象。尤其三:国民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形象。尤其四:国民远征军美方参谋长的英文翻译罗欣。等等。以为上述人物实属正面人物中的正面人物。绝对的“三突出”非典而型人物。英雄热血和儿女情长是电视剧中两个极为抢眼的人性元素。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中,国民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形象也是让人敬佩和叹服的形象。杜聿明的抗日情心是无人可抵的。与此同时,还相当相当景仰片中运生和生活当中的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他的可意形象是深厚无疑的军派典样。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安澜身受若干机枪弹后,久不伤愈。坐立而亡。戴安澜将军之死,让人泪不好止。为了细入看到戴安澜的生活,我又于这个夏初来到南京,瞻仰到了安澜将军的中学生命。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长片里面的任何一个男性人物都会讲:“蓝姆嘉军训营”中的金尼森中校是一个好教官

和好军人。看了《中国远征军》长片,这个话我我我确实比校相信。虽然金尼森中校胸装人情,相当严厉。说话骂人。但是他他他所做的一切硬指标干燥军练,都是当时抗日必胜的坚实基础。作为《中国远征军》首席军训人金尼森中校认为:画面上的中国远征军所以打不过日本鬼子,因为这条中国远征军实在太烂了。金尼森中校的言吐到底是否属实? 《中国远征军》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情景逼真,气势恢宏,视听客观。效果强烈,更难得的是,画面每一次战役和战斗都能在样式上拍出各不相同的特色与看点。”电视剧中不同战斗的展现各有千秋,整体上显得丰富多彩。如野人山中多次战斗,强调遭遇性,拍出了热带丛林战的味道;攻拉班战俘营之战,展现的是周密策划和战斗全过程;密支那城攻坚战,则囊括空中轰炸、重点突破、坑道对坑道、狙击手对狙击手的立体攻坚等众多元素,堪称精彩纷呈,比较各具有眼看点。 如今巳是2012年了。这个时光已是中国远征军1942年开赴缅甸抗日战场放血作战70周年。有一个有趣的情调是:电视长剧《中国远征军》情景故事发生的这个时候,当时的北美买卖岸口上那个习惯穿超短衣裳的15岁的七色少女梦露她还正抑扬着,她她她她还远远的没有成什么名。而且人家少女梦露的身形还并不怎么发达呢。属于想买也还卖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历史12-2 12012204 丛培培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文对自2000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让人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研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首要就是分析它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在不起眼的东南亚小国缅甸战场上发生的这一战役对远东战局直至对整个反法西斯战 争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中华民族对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分析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适应东方反法西斯主义的战略要求而发起的,同时它对巩固和发展国内的抗日战争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首在求取国际路线”,维护滇缅公路的畅通,保持重庆政府同海外的联系,这对重庆国民党政府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中国远征军人物研究与评价上热烈探讨。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远征军的任何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等行动都是由同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兵共

同完成的。因此,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并且呈现出日益热烈的势头。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表象上是蒋史二人的矛盾,其实这是双方对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争所带来的治利益的相互讨价还价,比如有: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第1期。 三、从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以及影响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学术讨论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学术家对远征军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激烈的探讨。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对国内战场的作用来说,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为了保卫当时大后方对外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通道“滇缅公路”不被日军彻底切断和打通中印公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第二,对避免国民党战场的崩溃,稳定国内的抗战局面,鼓舞人民抗战斗志起了重要作用。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作战,挡住了日军从中国大后方背后进犯的势头,对国内抗战局面起了拱卫与屏障的作用,同时在作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恢复大后方陆路对外交通。第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以实际行动有力配合了英美盟军在亚太地区的战斗,迟滞了日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稳定了反法西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杜聿明 一中国远征军组织的由来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时间: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远征军开始入缅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间。 地点:包括全境内同古(即东瓜)、叶带西、斯瓦、仁安羌(即彦南阳)、乔克巴当、棠吉(即东枝)、腊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即第五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之请求,履行5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6;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国内战局,取得国际上的援助,保持中国与外界最后一条国际交通战)))滇缅公路的畅通,先后派兵20多万编组了/中国远征军0进入缅甸,与盟国协同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续和延伸,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盟国在东方战场反法西斯的战略需要。因此,它无论是对中国战场,还是对整个东方战场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宣告了日本速战速决三月亡华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此后日本政府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被迫对整个战略作了相应调整:决定从中国战场抽出部分兵力跳出外线作战,从沿海及西南大陆对中国实施包围和封锁,切断西南国际援华交通线,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困境,最终征服中国。同时,作好向南扩张,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准备,以驱逐英美在亚洲的势力,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0。 为实施调整的战略方针,1939年11月,日军攻占南宁,次年复侵入越南,封锁滇越铁路及同登至南宁公路。不久又迫使英国封锁滇缅公路。至此,西南国际援华交通线完全断绝,中国抗战开始进入困难时刻。 日本在华及亚洲大陆的进攻,特别是攻战越南,摆出/南进0、矛头直指太平洋的架势,已直接危及英美在远东的利益。因此,为维护其远东利益,借中国抗日力量削弱日本,英美开始采取切实援华政策:1940年10月,英国重开封锁达三月之久的滇缅公路,并与中国酝酿建立中英军事同盟,拟定中英共同防御缅甸计划草案。美国也于1941年初宣布军火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派陈纳德第十航空队来华助战。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更加重视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加大了对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的力度。为将中国抗战纳入美国远东战略之中,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推蒋介石为统帅,美国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以协同对日作战。随后,应盟军请求,国民政府派出军队,编为远征军,开赴中缅边界布防,准备远征缅甸。 中美英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引起了日本的恐慌,特别是滇缅路重开及英美的物资援助,对增强中 [收稿日期]1999-03-05 [作者简介]杨泽明(1965)),男,江西九江人,九江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从事中国历史研究。 [摘要]文章叙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背景、经过,阐明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 续和延伸,是适应远东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需要,远征军在缅作战的态势,直接影响国内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揭示中国远征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远征军入缅作战,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键词]中国远征军;滇缅路;战略;历史地位;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K 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1999)04)0056)05 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杨泽明 (江西九江教育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1999年8月第20卷第4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 ut 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Aug.1999Vol.20No.4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800字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800字 偶然看了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勾起我的兴趣,借助便捷的电脑网络,几乎是一鼓作气的把这部连续剧看了下来,看后给我很多感想,有些地方我是含着热泪(没有一点夸张,是真的)在看,很感人,比起上次热播的《亮剑》那要真实许多、场面恢弘庞大、更是残酷许多,不管是战争场面还是非战争场面。看了《中国远征军》有两大感想,第一,长达45集的连续剧居然把结尾设计的这样,很败兴,我个人认为很不好,很遗憾。取得《密支那战役》胜利并已晋升为军长的孙立人,看望并询问剧中受伤的主人翁韩绍功,伤好后有什么打算,可韩绍功竟然说要退伍,陈述的理由一点也不像先前的那个韩绍功了,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多有名族正义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生死丢在脑后,一心只想着杀敌报国,视士兵为自己兄弟,关心爱护士兵,可突然间就要退伍了,要抛弃他天天念叨的士兵兄弟,连孙立人要他当师长都不想当了,这变化也太大了,快的让人受不了,这还是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吗,怎么就突然那么儿女情长了呢,之前的铮铮铁骨到哪里去了。不管怎样,我以为,

更好的结尾应该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要求,让结尾更加的丰满,更加的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比如,《密支那战役》胜利后,乃至整个缅甸战役胜利后,中国远征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日本人,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初步胜利并凯旋而归,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韩绍功在家乡更是受到了家乡人民英雄般欢迎,而经历过战争的血与火考验后,韩绍功和何玉殊这对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小桐也有了妈妈,这样的结尾难道不是更好吗。第二,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连续剧,虽然我没有当过兵,可也让我看了热血沸腾,真的在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那该会怎样,会有怎样的结局。同龄人中很多人都当过兵,想当年,看到他们穿上军装神采奕奕的样子,我去送他们的时候,站台上人山人海都是送行的人,看到火车远去,,那是多大的一种失落啊,而我确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当成兵,很是遗憾。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很认同这句话,所以每次看到有关军人题材的电视剧,我都有点心动,会在想,如果我在里面,会是怎样,我的军事素质会成为佼佼者还是一个一般般的吗,会让长官喜欢吗,会成长为一个比较优秀的指挥官吗,在那样残酷的战争场面里,我会怎样,会很灵活的保护自己并奋勇杀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 远征军编制表 - 驼峰航线 - 野人山 - 新一军流芳录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中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他是个能文能武的将军,从小他就读书很聪明,思维敏捷诗写得很好,当年他的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安澜没有参军保家卫国,而在文学领域里发展,那么他将成就“小李白”的名声。到1925年那个时候,他考进了黄埔军校,投身红红火火的大革命。在1941年的12月16日带领第200 师开赴缅甸前线协同英军作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革命烈士),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中国远征军是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专门打日本小鬼子的军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讴歌了中国军人的一种勇敢无畏的气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应当秉承的优良传统。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就是200师的上校连长——韩绍功。他抛弃在国内做高级作战参谋的差事,硬是跟随戴师长出国打鬼子,他认为好男儿就应该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他无怨无悔,演绎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极致:抛头颅撒热血,

报效祖国。 看到残酷的战争的场面,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前线的军人在洒热血抛头颅,而政府的高官还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当兵的就不是人了吗?他们在前线拼命,连军需都供给不了;而后方的官僚们还在拼命的供给象牙,玉石等奢侈品,这种对比反差是相当强烈的。真的希望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选择上战场奋勇杀敌的,但是我也有一点疑虑,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再怎么加入,再怎么英勇,政府不支持,消极抗战的话,所有的都是泡影,而个人只能充当牺牲品,当炮灰。这是何等的悲壮! 只能用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中国远征军演讲稿

1 封面 大家好,我是贸经1101班的廖飘,我是物管1101班的秋月。今天由我们为大家带来一次历史的震撼,我们的演讲主题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勿忘中国远征军”!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抗战歌曲。 2知识青年从军歌 这首《知识青年从军歌》的创作背景是1944年蒋介石发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知识青年从军热潮。此后,青年远征军陆续开赴前线,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由于年代久远,该歌最初的曲调如今已经失传,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曲用的是其实是《新四军军歌》的曲调。 (点击图片)这张是蒋介石身穿青年军制服,出席青年军成立典礼时留影。这两张是蒋介石在重庆对出征的将士发表讲话。 那么,当时的滇缅战役到底是什么样的局面呢?它在整个抗战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3 滇缅战役背景介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炮响,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短短一年之内,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 此后,日军将目标瞄准了滇西,这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区最后的生命通道。在主要的战区,在主要的战场,在主要的城市都沦陷之后,大部分港口被封闭,滇缅公路作为中国唯一的生命通道,对于中国的抗战至关重要。 4 滇缅战役图片介绍 1942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十万余人,伤亡近6万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4万余人。 1943年至1945年,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近7万人,歼灭日军2万余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点击下方图片)这是驻印军渡江进入缅北作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密林中向日军发起攻击。1944年4月,即将从保山开赴前线的十一集团军士兵。1944年5月末,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左一)。这是崎岖的滇缅公路。给养车队,我们可以看出,车队走在这样的公路上是十分危险的。中国远征军渡河进入缅甸境内。这是飞虎队战机。中国远征军在进行作战研究。 也许通过这一大段数字和几组图片,我们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滇缅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看一段有关滇缅战役的资料,更进一步了解一下 (以累累忠魂换得中华民族矗立的尊严1’35’’暂停)

中国远征军主要军职人员及司令部主要人员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新编第96师(师长)余韶 游击支队黄翔工兵团李树正装甲兵团胡献群炮兵团朱茂臻 汽车兵团洪世寿骑兵团林承熙 第6军(军长)甘丽初 第49师(师长)彭壁生第93师(师长)吕国铨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 第66军(军长)张轸 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李志鹏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副司令长官黄琪翔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副总司令黄杰 第2军(军长)王凌云 第9师(师长)张金廷新编第33师(师长)杨宝 辎重团段寿清 第6军(军长)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顾葆裕新编第39师(师长)洪行 辎重团郑殿起通讯营冯行之战车防御营梁中介 第71军(军长)钟彬 新编第28师(师长)刘又军第87师(师长)张邵勋 辎重团吴涛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李志鹏第200师(师长)胡家骥 第5军炮兵营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副总司令方天 第53军(军长)周福成(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刘宝华 第54军(军长)方天 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50师(师长)潘裕昆第198师(师长)叶佩高 工兵第2团林松通讯部队指挥官不详 第6军何绍周(军长)

荣誉1师(师长)汪波第82师(师长)王伯勋第103师(师长)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第6军山炮营辎重团雷震波第93师(师长)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邵百昌工兵部队指挥官傅克军通讯营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郑坡 (三)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潘裕昆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龙天武 第50师(师长)潘裕昆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梅利尔准将 (四)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少将 战斗序列: 1942年第一次远征: 同古战役 仁安羌大捷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 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