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第八讲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机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著名政治学者路逊·派伊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政治发展的含义:①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②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③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由现代化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④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⑤政治发展主要是一个国家行政和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⑥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可达成政治发展;⑦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⑧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⑨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⑩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派伊的定义,虽然有些观点带有西方的价值观,但还是反映了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方面和主要过程,指明了政治发展所要经历的变迁过程。

S·亨廷顿在区分传统政体和现代政体时指出了三个关键的方面:①政治现代化涉及到权威的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②政治现代化包括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③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并认为,这几个方面给正在经历现代化变迁的社会指明了政治变革的方向。

通常来讲,衡量政治发展的主要指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结构,

政治发展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学和合理的标准;二是政府能力,政治发展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三是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权利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这些指标指示了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政治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根据政治发展的历史起点、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时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大体上将政治发展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模式,即早期现代化国家模式和发展国家模式。大体上,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过程;二是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是福利化,即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干预扩大,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尽管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具体的表现也不同,但一般都或多或少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这是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性特征。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可以分出三种具体的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渐进一妥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英国是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在其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总体上比较平稳,虽然期间也出现了诸如“宪章运动”等重大政治运动,但自1688年“光荣革命”创立君主立宪制以后,这一政体一直延续下来。保留君主这一做法本身就表明了资产阶级与贵族相互妥协的做法。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较为稳定,不存在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和破坏运动,主要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断进行妥协斗争,以达成互相认可的法律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共识,政治发展主要是在现代代议民主框架之下通过和平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走这种发展道路除了英国以外,还包括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这种发展道路的特点还包括正在生活相对稳定,政体长期延续,尊重传统体制,先例和习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后,又经历了多次起义、暴乱和革命,政局极不稳定,政治体制缺少连续性。与英国宪政体制在形式上基本保持延续性不同,法国从1789年以来颁布了十七部宪法,政体形式变化不定。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建立了第一共和国,后由拿破仑政变在1804年建立了第一帝国。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于1814年复辟,导致1830

年七月革命再次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七月王朝”,其后1848年革命建立了第二共和国。1852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又建立了第三共和国。二次大战后第四共和国应运而生,但政局相当不稳定,在1945年以后的13年里更换了25位总理。戴高乐于1958年重新上台,建立了第五共和国。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主要是依靠革命和暴力在政治生活中的颠覆性效果来实现对体制和政权的更替。这种激进—革命的方式使法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了波折和戏剧性,政治形式也在左右之间摇摆嬗变,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几次反复,在革命与反动的一再较量中才能最后完成。与法国的激进—革命式发展道路相似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俄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也属于这一类型,只是到20世纪其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种是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与英国、法国相比,德国的政治发展步履维艰,姗姗来迟。当15到19世纪英法两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并开始民主化的进程时,德国仍陷于严重的诸侯割据的封建泥沼之中,全德国有300各诸侯国,包括7各大选侯、十几个大诸侯和200多个小诸侯,另外还有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他们各自为政,壁垒森严,不仅在政治上对内不能统一,对外不能独立,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德国的资产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形势下想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化的双重任务,但没有成功,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使其很难走法国式的道路。德国走上了通过王朝战争和强硬统治自上而下实现国家统一的保守主义道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执政后,于1862年任用了容克政治家俾斯麦。俾斯麦以其“铁血政策”,在连续的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军事胜利中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在其后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司法统一、货币统一、行政统一和市场统一。俾斯麦还通过内部改良,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并在1883-1889年实行福利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工人提供病、老、伤、残社会保险的国家。除了德国以外,日本、意大利等国在进入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时也显得远为落后,不仅在时间上滞后于英法等国,而且面临着来自外部政治现代化示范效应的压力。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着国家建设和民主化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它们无法像英国那样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也不能像法国那样通过革命和暴力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因此,这些国家采取了改良主义的保守道路,通过政治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对原有的制度在保存其实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以此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总体特征表现为后发性。首先,发展中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期较晚,

面临着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而后发国家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面对西方国家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它们必须把西方历史上依次出现的若干时代缩为一个时代,需要同时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正如G·阿尔蒙德指出,当今世界的国家建设同时处于相互冲突的要求所造成的压力之下,“集权的需要与分权的要求相冲突;提取资源与经济增长及进行投资的需要又与增加福利的要求相冲突。在当代世界中,一个有效的国家建设战略,必须设法调节政治集权与分权、经济增长与分配之间的这些冲突。”其次,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是一种被动型政治发展,即由于在现代化的历史上属于晚来者而不得不具有某种特殊的发展逻辑。早期国家的成功先例而使发展中国家多少自觉或不自觉地仿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进行自己的发展历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西方民主制建立议会制、多党制、普选制,扩大政治参与等。此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也对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主导作用很明显。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面临着政治体系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同时发展,而且由于这些社会的传统性较强、分化程度较低以及广大社会阶层的内在现代化推动力较弱,因此必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为主的干预性过程,政权为促进和调节社会动员而采取的政策,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这些社会首先需要进行国家建设,建立有效的政府机构,从而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民众动员,调动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较快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发展中国家最明显的所谓后发优势,体现为其借鉴性的特点。尤其能体现后发优势的是,早发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政治制度和机制、治理技术,成为后发国家迅速建立稳定有效的政治体系,发挥应有功能的参考条件,例如西方体制结构中的文官科层制、权力结构内部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法律对公民权利的广泛赋予与保障等。这些制度、技术的可借鉴性,使后发国家大大减少了政治发展的创新成本和统治成本,从而使有限的政治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与运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苦难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问题:种族和阶级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动乱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军事政变接连不断,领导人物推行专断强权政策,政府官员肆无忌惮地贪污腐化,公民权利和自由毫无保障,政治团体和政党相互对立,立法、司法机关缺乏权威等等。

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政治问题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后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局动荡。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治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

迭,政府如走马灯式地更换。按照S·亨廷顿的说法,1955年到1962年间发生政治不稳定事件的频率是1948年到1954年间的5倍,当时世界上84个国家有64个存在不稳定倾向。

第二,行政不力。

行政不力是指发展国家政府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松散,行政效能低下,致使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无法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维持政治的体系、社会生活的稳定,经济发展上追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家的主导作用是不行的,而国家的主导作用关键就体现在全国的政令统一,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的资源。因此,建立有效的行政机构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政治独裁。

政治独裁的主要特征是取消民主,利用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全面控制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发展中国家的专制独裁,有些是传统专制体制的遗留,但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危机,原政治体系无力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体制真空”由独裁政府来填补,尤其是军人独裁。

第四,两极分化。

正在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政治生活中人们参与政治的两极分化。政治权力分配的两极分化,反映了经济生活中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第五,政治腐败。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贪污、受贿行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询租活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比皆是。这方面的例子如加纳的前总统恩克鲁玛、尼加拉瓜前独裁者索摩查、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及其家族等。

三、政治发展的方式与策略

▲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的方式是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体系的主体选择何种方式、途径、策略来推动政治发展,实现某个特定的政治发展目标。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选择政治发展的方式。政治发展的方式通常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速度、方向、目标及其结果。通常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政治革命和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战略与一般策略

如何选择政治发展的策略,往往决定了政治发展的最终结果。G·阿尔蒙德从政府能力、政治参与、经济增长程度和分配角度,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策略大体分为:

1.民主的平民主义战略

二战以后,大多数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政权形式,但这种模式实践的结果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化水平很低的竞争性政权中,政治过程事实上往往为拥有政治参与资源和技能的少数集团所控制。因此,分配的、甚至参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兑现。而且,尽管民众参政程度相当低,但由于政府能力低弱,各种政策还是难以执行。

2.权威主义——技术型战略

这一战略的重点放在提高政府维持秩序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上。这种战略往往用制订对工业有利的税收和投资政策、训练工人和吸引外资等办法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权威主义的精英人物建立了一套强制性机构来压制人民对平等和参政的要求。所有的政党被解散,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被剥夺,大众的政治权利极为有限,偶尔的选举也只限于选择没有多少权力的立法机构成员。这种战略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正是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最终必将增加民众要求参与参政的压力。

3.权威主义——技术—平等型战略

这种战略是前一种战略加上平等内容而产生的变型。这类政权将现代化带来的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共享,推动收入分配的平等化。20世纪60、70年代的秘鲁和韩国为这类政权的典型。

4.权威主义——技术—动员型战略

实行这种战略国家一般是通过政党(通常是唯一的政党)作为动员民众和渗透社会的工具,同时作为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工具。而民众被动员起来执行政党和精英人物已经制订好的政策,不能参与制订政策。执政党是一个先占性的体系,其他政党及其活动被取缔或被严格限制,不同的意见遭受严格压制。

5.新传统主义战略

从性质上看,这类政权属于传统的权威主义,将基本上未变化的传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带到了新的时代。其特点是低经济增长率,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识字率很低。在这些国家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场景是——由现代经济结构和受过教育的人口所组成的零星分布的城市与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广大乡村构成的二元社会。一般地,在政治发展的历史上,主要的发展策略有:第一,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作为一种政治发展策略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主要是考虑以经济发展来推动政治发展,或是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发展政治,成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关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顺序选择,这些选择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平等、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国家自主等。一些国家

把政治目标置于经济目标之前考虑,将稳定、秩序优先于经济增长和分配,另一些国家则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忽视民主、稳定等政治目标。

第二,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权威主义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一些早期现代化国家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也曾经运用过这一策略。这种策略以增强政府维护社会政治秩序能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通常排除政治参与,压制公民权利,实行封闭的政治过程。实行这一策略的主要为20世纪60、70年代的巴西、阿根廷、智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实行民主主义策略的主要是二战后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仿效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民主模式,建立议会民主,实行多党制、普选制,扩大民众的参与,赋予民众广泛的公民权利,实行竞争性的政治过程,以此实现政治发展。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民主政府由于社会发育不足、经济增长缓慢而纷纷垮台,继之而起的是军人政府或独裁政权。除了少数国家以外,民主化实验在发展中国家遭到了失败。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权威主义国家或军人政权开始选择或回到了民主化的道路,掀起了一次新的民主化浪潮。

第三,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政治发展,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处理。在政治体系中,中央与地方孰重孰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限为何,地方是否享有自治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处于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政府。集权主义策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中作为整体的国家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央政府应作为政治发展的中心,享有对社会、对地方的极大权威,中央应具备强大的调控能力,以处理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中央有必要集中较大的权力、功能和财政资源。分权主义策略则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只是国家和中央政府的事情,而主要属于社会和地方,政府不应当干预过多,同时,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目标显然要求中央政府权力、放权,社会、地方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实行地方自治。

四、政治发展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一般地,政治稳定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少数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国家权力和政治秩序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

▲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

处理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

展的意义。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在于: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政治发展需要基本的体系连续性和秩序性,缺乏连续、有序的政治变革只能说处于政治动荡之中,政治发展的既定目标和步骤就会因动乱而无法实现,使政治发展失去原来的意义和目的。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政治体系要想维持稳定,就必须有秩序地改变政治参与状况、领导阶层和政策,提供组织化、制度化的政治过程和手段。因此,作为政治发展目标之一的政治稳定,主要是指政治价值、政治文化、政治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是以政治过程中的有序变革为基础的。

▲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

在政治发展的各种目标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政治民主作为自己追求的重要目标甚至主要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为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而困扰。政治民主的进程一方面是指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民众的广泛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联系在一起的。但政治制度化不足使得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无序的活动,从而破坏了政治发展的进程。如何处理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政治稳定的关键。

政治民主的最基本方面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得以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但是,在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到来之前,政治体系通常无法预料其来临的时机和烈度。更为重要的是,处于政治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一般很少主动对旧的上层建筑、旧的政治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即使在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仍然利用于手中的政权维持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这时,来自社会的政治参与也就只能以政治运动、政治革命的方式争取民主的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争取民主的过程或民主化的进程,通常是与政治不稳定联系在一起的。而民主化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换言之,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彻底实现民主目标和价值,这也意味着政治不稳定伴随民主化的整个进程。

处理好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关系的关键在于统治阶级和政治领导阶层制定合理、有效的政治发展战略。在发展政治民主过程中,应当逐步将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予以制度化,使政治参与通过体制内的渠道进行表达,切实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政治体系在维护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时,不应以压制政治参与、政治自由和平等、取消公民权利为代价实现稳定,而是在政治稳定的条件下逐步实现政治民主。

谈政治现代化

谈政治现代化 自由、民主与宪政是一个发展的相互关联的关系,以往不同时期,政治学者都有偏重不同著述,联系现代社会,用时下的说法就是政治现代化。对此,也谈点浅见: 政治现代化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治,就是确立和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国家政制为人民主权与权力体制制衡,即民主宪政。 由自由主义与民主理想的不同搭配,曾产生了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 自由的民主:由自由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下,个人权利与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公民既有参政的自由,也有专注于自身事务的自由。个人自由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保障,同时对政府的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因此,使个人权利和自由得以免遭民间和官方的侵害和剥夺。 不自由的民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权民主,将人民以群体化概念,转为民族化国家化,以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人民个体的自由,不得存在任何反对派。另一种是集权民主,在这些国家虽然有自由公开的选举,但人民的政治自由权以及经济和其他自由权仍受到严格的限制。极权民主与集权民主区分仅

是对人民自由权限制方式和程度上的相对比较而言。 现代民主政治有两个重要原则,即个体(少数)原则和多数原则。简单通俗比如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不可以舍小家为大家,而是通过保小家为大家或发展小家为大家,其多数原则的意义是这样理解的。因此,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是通过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来达到对所有人的保障,是自由的民主。国家宪法与体制制度都是为这个而设置,和保障这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其权力行使虽都持多数原则,不自由的民主是少数权力(个体或具体权力)服从和屈服多数(整体或一般权力),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而自由的民主是少数原则前提下的多数原则,是为享有各自权力和发展各自自由的最大空间边际。 所说“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并不是指有两种民主或不同民主可以并存。不自由的民主是民主发展的过去式与挫折和教训,使自由的民主发展经受了多种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是人类社会政治觉悟提高,促进了人的自由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自由的民主价值观权力观确立的宪法及法制体系与政体为民主宪政。政体的架构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与权力制衡。人们通过选举或罢免,以及权力体制制衡来实现人民主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个人思想政治年度工作总结

个人思想政治年度工作总结 xxxx党支部在农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紧紧围绕农委中心工作,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农机生产管理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 组织保证,实现了全年方针目标。现将我支部XX年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管理情况 我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始终以服务农委大局为己任,紧紧抓 住农机监理重点工作的大好机遇为前提,XX年xxxx按照省、市xxxx的工作布署,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组织全站监理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断加强监理队伍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带出 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敢打硬仗的监理队伍。全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拖拉机检验8480台,完成任务的96%;驾驶员复训7678人,完成任务的80%;清理黑车1826台、清理非驾997人, 二、党建思想工作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 用 一是坚持抓紧、抓实、抓好中心组成员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了党员 “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 《xx文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xx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 年关于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成员除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种 学习活动外,还在工作之余自学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理论学习常抓不懈,提 高了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广泛 深入学习,党员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变。二是严格要求,注 重班子成员党风廉正建设。支部班子严格执行党章、党纪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一年两次 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认真开展先进 党员评比,在党员队伍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 在员工队伍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进了农委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班子成员团结协作, 工作中尽心尽职,使我厂的安全、文明、生产、经营工作再上新台阶。还利用开展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 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 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①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③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②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③必须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3、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基点。 ②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独立自主不等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对外开放不等于一切依赖外援。③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4、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对人口问题的对策及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5、我国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表现在许多方面(环境污染、生态 失衡,例子略)。 我国的环境国情是什么?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6、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 我国资源国情是什么?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我国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损失、浪费严重。 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8、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着提高,推动生态文 明建设。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 进程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论文导读: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文化,现代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在当前是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制的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政治文化 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程所促成的”。[1]国外学者由于受阿尔蒙德的影响,多数都是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这两种理解仅从观念形态上定义政治文化,比较容易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机构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天然的、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中的阶

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的观念取向、行为模式和制度导向的总和。 3.现代化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我比较赞同胡复明的观点,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全方位、全领域拓展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增长、政治变革与演进、文化知识的提高及、社会的协调稳定。现代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的全面发展。 4.政治文化现代化 政治文化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在自身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吸收世界上其他政治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 二、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当前,我国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全球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阻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进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于中国政治的统一及中华文化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具体说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过分注重“仁”和“礼”的作用,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这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治社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2019年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呢?也是有一定的工作情况的,下面是整理的20XX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参考! 政治工作在坚持“继承、融合、创新”的原则上,思路要活,载体要好,切入要准,从而做到有情、有理、有形、有效,实现内容形式的统一,并将去年百分制考核内容转化为七十分考核,将剩余的三十分拿出来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效调动了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已实现了与各基层单位效益工资相挂钩。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分(含分)以上为合格;―分扣单位效益工资的;―分扣单位效益工资;不满分的扣单位月度效益工资的,并做到以文件形式即:钻泥发号《××公司××年双文明建设考核管理办法》下发,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上会,同布署,同考核,同奖罚,进一步升华了此项工作的主题,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建设。 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我们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党员奉献日”、“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定期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干部考核,及时对基层班子进行充分、调整,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集中上党课,开展党建知识答卷及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使广大党员模范意识不断增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狠抓党风廉政建

设,通过召开座谈会、收看录像、印发学习材料等,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坚持和完善廉洁勤政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通过发挥机关职能部门作用,不断强化对廉洁廉政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全年未发生一起党员干部违纪案件,较好地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廉政的良好形象。 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公司认真组织开展了“学、转、谋、见”活动,迎“五四”青年职工演讲比赛,开展了“纪风、作风、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果,推动了公司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供石粉一队为了强化管理、增强责任,推行了细化管理与个人工作承诺书,为甲方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生活公司进一步改善职工食堂软件环境,搞好优质服务。研究所攻关研制推广应用的双保型正电钻井液体系,前景广阔。新研制的“无固相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井下复杂难题,创出富台油田新区同类地层机械钻井最快、钻井周期最短、钻井油气显示三项新纪录,新启用了停用的化工合成车间,成为公司新的增效点。 加强教育,创造环境,选树典型,努力锤炼一流的队伍。 ①认真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利用多种宣传形式,重点抓了局与××公司目标任务的学习,使广大职工明确目标,分清形势。加强了就业择业观念的学习,有效的稳定协解人员。防治“非典”病毒的同时,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非典”病毒的危害性,公司做到了严防死守,确保了防非典、搞生产两不误。据统计,在预防“非典”病毒捐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2019年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2019年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做为一名优秀人才是需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十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生活,热爱从事的职业。自参加工作以来, 对自己的单位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这期间不仅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而且在工作中言行一致,作风端正,实事求是,严于律已,敢于同违规违纪的行为作斗争,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回顾自己在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上面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大概可以归纳入下几点: 一、工作方面 参加工作以来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服从党委安排,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 1、政治思想素质持续进步。

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在过去的一年中,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是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系统的进行学习。其间,我认真的学习了工作相关的文献资料。注重加强对纪检、远程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 第三是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就是要能够掌握并能够熟悉运用理论知识,帮助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并能够在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通过学习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讲-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三讲: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 西方原生现代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确立过程,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启蒙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展开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生学或起源学。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史,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概括。之所以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因为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其研究对象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形态的发生与确证问题,因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形态和原生形态。由于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最早发动了工业革命并由此进入现代化,因此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社会理论的思想前驱。 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斯密和李嘉图主张依托市场的力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强调自由竞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这种理论与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是相呼应的。早期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就非常适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理论也推动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英国早期现代化经验的理论表征。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洛克是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政府论》提出通过公民社会的力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政府的权力是由市民社会授权的,是有限的而必须承担责任的。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签订社会契约,政府就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旦政府不遵守契约,人民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或者革命方式来推翻政府,这就为民主政治体制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社会将权力让渡给政府,由于政府被授权才有管理的权力,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受到了社会契约论的重大影响。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政府、议会和司法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主要考虑如何避免现代专制,为现代民主政治确立了制度保障。

xx年个人政治思想工作总结(一)

xx年个人政治思想工作总结(一)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xx年个人政治思想工作总结(一) 本人xx,男,xx年xx月出生,xx年xx月大学本科毕业,现对自己以往的工作、思想、生活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工作方面参加工作以来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服从公司安排,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常常加班加点,不计个人报酬。在金河公司的四年时间里,主要的工作任务在检验部,期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化验工作精细琐碎,要搞好工作,就得不怕麻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圆满地完成各项化验工作。 (1)虚心学习,勤于实际操作,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能熟练操作多种化验项目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如有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出修正。 (2)在工作中,能迅速掌握新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准确把握新工艺的要求,认真的实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地与各操作人员交流,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解答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 (3) 用自己扎实专业功底,专研业务,积极的做一些旧工艺,落后工艺的改进工作,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积极为工厂生产服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4)协助检验部领导做好关于检验部的相关工作,将上级的要求及时准确的转达并执行下去;整理总结相关工艺文件,给大家查阅文件提 第 2 页共 5 页

供方便;。 (5)认真、按时地做好各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同时,还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工作,并在其他同事有事时能够顶岗。 (6)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岗位,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拒绝请假缺岗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则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违规违纪行为,工作受到群众的好评,领导的认可。总结这些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加强学习、克服缺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 二、思想政治方面在思想政治方面,长期以来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同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争取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主动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积极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均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立场坚定性。没有参加xx 组织及反动活动。 第 3 页共 5 页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

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doc

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汇报人:xxx

县委宣传部: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我镇的宣传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学习宣传州、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为促进我镇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唱响主旋律,打好攻坚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 XX年,全镇上下本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团结一心,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年初,首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属各单位的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二是根据各村实际签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从而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由镇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镇上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分析、总

结、部署和指导。完成了年度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安定团结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思想工作常抓不懈 我镇把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好”村党支部创建等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在全镇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重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突出以抓机遇、谋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理论教育,使全镇干部群众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锐气投身到全镇经济社会建设的浪潮中去。 (一)加强农牧村形势政策教育。我镇组织了*****形势政策教育宣讲团以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惠民强农政策及民族政策、农牧业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等大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形势政策教育的深入开展,全镇群众法制、政策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运用科技发展经济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在基层的全面落实,促进了农村稳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