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 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

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15、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16、简述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1)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由上述*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17、论述*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答:(1)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为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预期的行为。例如,小孩的无理哭闹常常是父母强化所致。

18、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19、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2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21、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22、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2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

24、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哪三种类型?

答:(1)归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部分,从而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从属关系。

(2)归总学习,又称上位学习,即把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性较低的下位概念或命题归入新获得的上位概念或命题中去从而使新知识总括已有知识。

(3)并列结合学习,即当新旧观念无上下位关系时,通过并列结合的方式使其产生联合意义。

25、什么是归属学习?它包括哪两种类型?

答:归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部分,从而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从属关系。它包括两种类型:

(1)派生性归属学习,即新知识是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者是已有命题的一个例证,此时可通过派生性同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上位观念中去。

(2)相关性归属学习,即新知识是已有认知结构中某一观念的扩充、深化或限定,此时可通过相关性同化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联系的从属关系。

26、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

(2)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反应过程,而是通过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外在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实物直观由于触及真实的事物,比较生动形象,因而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象直观。即以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的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模象直观可以人为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

(3)言语直观。即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言语直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

28、*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哪四个阶段?

答:(1)*作定向,它是*作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

(2)*作模仿,它虽然是*作技能掌握的必要前提,但*作技能的实际掌握,却是从(模仿)开始的。

(3)*作的整合,它在反复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将构成*作技能的各个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作练习,*作的熟练是*作技能掌握的最高阶段。

29、什么是原型定向?

答:原型是指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心智活动的原形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活动程序。心智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

30、什么是原型*作?

答:原形*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作方式付诸执行。在原型*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31、什么是原型内化?

答: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在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

32、简述什么是练习曲线?

答:技能形成的进程可由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又称学习曲线,它是对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练习曲线有三种典型形式:(1)每次练习所需时间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每次练习中的错误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单位内完成的工作量随练习时间的增加而增多。

33、技能在练习过程中的各种特点是什么?

答:(1)在大多数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2)在有些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

(3)有时,练习的进步在妆期、中期和后期不一致;

(4)在少数情况下,练习的进步步调一致,无明显的快慢之分;

(5)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

(6)在各种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成绩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起伏波动,即有时进步,有时停滞,有时退步。

34、什么是高原期?高原期形成的主要两方面原因是什么?

答: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兴趣降低、身体疲劳;(2)练习方法不妥当,不适宜某种技能的练习。为此,克服高原现象,既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同时还要注意改变原有的练习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动方式或方法。

35、试述PQ4R技术。

答:PQ4R技术源于(罗宾逊)1961年创立的SQ3R技术。所谓SQ3R,是(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和复习)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后来托马斯和罗宾逊对SQ3R技术加以修正,SQ3R技术就变成了由(预习、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和复习)六个步骤所组成的PQ4R技术。

第一步,预习。预习主要是通过快速浏览材料,形成对所学材料的组织结构、主要论点及子论点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提问。在对材料有一大致了解以后,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所提问题均应是阅读材料所涉及并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第三步,阅读。学习者完成了预习和提问两个步骤,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此时便可以开始阅读材料了。阅读的速度可由学习者根据材料的难度、任务要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第四步,思考。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学习材料的内涵,努力理解并构建学习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应该(1)

设法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2)设法将子论点与主要概念或原理联系起来;(3)设法解决材料中的相互矛盾;(4)设法运用材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背诵。学习者在阅读之后,合上材料,思考自己在阅读前提出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材料的主观观点和总体思想,看看自己记信了多少学习内容。

第六步,复习。有效的复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新的学习内容更好地整合到长时记忆之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者应不断地将前提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并减少遗忘。

总之,PQ4R技术是有助于书面材料的学习与记忆的一种有效技术。

36、什么是交互教学法?它教给学生的四种策略是什么?

答:交互教学法是训练阅读理解困难的学生掌握元认知阅读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四种策略:

(1)做段落小结;(2)对材料的主要观点提问;(3)解释材料中的难点;(4)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

37、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答:(1)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38、简述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为依据,把迁移看成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詹姆士的实验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39、简述共同要素说。

答: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共同要素说。他们通过面积估计实验否定了形式训练说,同时提出了共同要素说来解释学习迁移现象。按照共同要素说的观点,迁移的关键在于共同要素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只要当测验情境与先前的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或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桑代克还进一步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解释学习迁移。他指出,在共同要素中,有四种联结对教育实践十分重要,即(目的、方法、一般原理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的联结。

40、简述概括原理说。

答:概括原理说是由(贾德)在1908年看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按照贾德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万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对其经验的概括,只有通过概括,学习者才能获得一般原理。因此,贾德的概括原理说又称“经验类化说”或“概括化理论”。

41、简述关系转换说。

答:关系转换说又称“关系理论“,是格士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

42、简述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与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关系转换说与概括理论说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学习者对事物的内在组织的理解是迁移的基础,即理解力越强,对学习情境的知觉越完善,概括化的可能也就越大。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的,每一种理论都只强调了迁移的一个侧面。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共同因素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概括原理说强调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主体概括原理的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说强调主体对关系的顿悟,认为主体越能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可将其视为是对概括原理说的补充。

43、简述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答: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是在总结大量(对偶联想式学习迁移)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对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影响的进一步说明。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对偶联想式学习迁移的解释,而且还适用于技能学习迁移的解释。

44、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答:(1)创设可迁移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其运用知识的情境相似,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45、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七种基本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再分用自己的话叙述)。

46、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建议。

答:(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前,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各种方法来进一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如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

往往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计算机机的使用也被证明是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

(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学应该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

(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的认知需要是在各种缺失需要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并设法使其缺失需要得以满足,以促进其较高级的求知和理解的认知需要的发展。

47、简述教师在提供反反馈信息时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答:(1)反馈要明确、具体;(2)反馈要及时;(3)反馈要具有经常性;

48、简述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却不能仅仅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

第二,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则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方式。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不同的奖励方式。

49、简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1)惩罚要与奖励并用。(2)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3)惩罚要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

50、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从事各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旨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的活动的过程,如制定课堂活动规则、处理课堂上的各类问题行为等。

51、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1)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所得到的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通常称作配给时间。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称为投入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要了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

52、简述是否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

答: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其学习效果才达到最佳;这就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要求和频繁的竞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无益于学生的学习。

53、我国当前在教育和政治之间应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

54、教育学研究现状如何,你对此现状有何评价。

55、分析课程的主要特征。

56、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57、简析德育中“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

58、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59、简评“量力性原则”。

60、简答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关系。

61、民族文化传统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意义?

62、试述“德育首位”的实践意义

论述题

1、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①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2、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3、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崐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正确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

①教师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②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严格要求,启发诱导。

5、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意义: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崐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崐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知识向智力的转化。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崐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6、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心理内部矛盾就有受教育者对当前道德要求的反映与现有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当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接受的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已的动机。并选择行为的方式,在活动中,这种动机就转化为行动。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中立或排斥的态度,外界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或者使原来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加巩固,或者引起对原有结构作某些调整。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教育者要注意做到:

(1)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运动”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2)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要善于抓住思想矛盾转化的契机。

7、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8、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1)什么是“知、情、意、行”。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意:即思想道德意志。行:即思想道德行为。

(2)正确认识和处理四者关系。

①知、情、意、行各因素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知为行为和意志自觉性的基础,而知最终必须转化为行,意是克服内外阻力,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情是伴随知、行、意的内部体验对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强化和抑制作用。

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每个因素都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的起点,但其结果都应落在意志行动上。

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0、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11、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具有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社会功能。教育这些社会功能决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2、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13、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基本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三方面的本体功能,即现代教育的职能: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人的培养;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通过这些职能的发挥,教育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功效,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等。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决策。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已由过去资源、资本的竞争转变成技术、智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要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人口质量是现代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质量的人口才有高质量的社会、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正是教育。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质量,还可以传播科技、发展科技,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高效率,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发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

综上可知,教育必须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14、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第一,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产生使教学与生活分化开来,教学成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工、农、商等部门的根本点。

第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更能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苏联20—30年代、我国建国后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否定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就没有保证。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5、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第二,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处方化、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16、什么叫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指在德育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教育活动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的力量和能力。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2分)

贯彻运用:

(1)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分,不分析扣1分)

(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自尊。(2分,不分析扣1分)

(3)要严格要求学生。(2分,不分析扣1分)

联系实际:(2分)

17、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答案要点: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

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2分)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5分)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1、5分)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1分)

(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分)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1分)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分)

18、什么叫教与学辩证统一管律?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这一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2、5分)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以上每小点2、5分,无说明者每点扣1、5分,说明不当适当扣分。

19、当前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趋势?结合实际谈谈认识和打算。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

(2)坚持整体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2分,未作解释或解不当扣1分)

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打算(4分,所谈认识和打算不切题意适当扣分

20、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1、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2、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即你的评价),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即步骤与要求)?

1)评价:(5分)

发现法即发现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方法。

①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经常发生猜想、困惑、期待等,促使学生去寻找理由和证明;

②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

(2)意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我国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此部分为开放性答案,视学生答题的完备性与逻辑性,酌情判分)

(3)运用的步骤:

①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解答的假设;

③学生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间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④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独立研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②要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兴趣,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

③帮助学生找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组织己有的知识来促进新的发展;

④学生的发现与系统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23、为什么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4、试述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25、评述实验教育学。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

(2)代表:梅伊曼拉伊

(3)主要观点: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时毫无用途;

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C、教育实验必须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运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D、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4)评价

A、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B 、实验教育学局限:有些问题并不是能用实验或数量方法加以处理,因而有可能走向唯科学主义。

26、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哪些启示?

(一)历史

(1)1902~1904年学制

(2)1912~1913年学制

(3)1922年学制

(4)1951年学制

(5)三中全会后的学制

(6)1985年的学制

(二)经验

(1)现代学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成为国外学制改革的“应声虫”,或在学制改革问题上“拉洋车”。

(3)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

(三)启示

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7、试论取样的意义

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4)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8、试比较不同取样方式的优点与不足

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2)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3)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4)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5)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6)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7)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8)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9)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29、试述操作性定义的作用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5条: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30、试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3)平衡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31、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不同之处: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做出评述性的说明。

32、试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推论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研究总体的确定直接依赖于研究目标的建立,在适当的研究目标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分析确定出它的研究总体。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设计分析维度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取样。

33、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34、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1)什么是“知、情、意、行”。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意:即思想道德意志。行:即思想道德行为。

(2)正确认识和处理四者关系。

①知、情、意、行各因素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知为行为和意志自觉性的基础,而知最终必须转化为行,意是克服内外阻力,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情是伴随知、行、意的内部体验对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强化和抑制作用。

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每个因素都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的起点,但其结果都应落在意志行动上。

35、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36、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7、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答:提示:

(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①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38、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39、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提示: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0、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提示: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崐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正确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

①教师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②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严格要求,启发诱导。

41、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4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

43、什么是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检查。

③讲授新教材。

④巩固新知识。

⑤布置家庭作业。

44、如何培养班集体?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培养选拔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核心。

③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④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集体的发展。

45、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提示: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意义: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崐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崐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知识向智力的转化。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崐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46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提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心理内部矛盾就有受教育者对当前道德要求的反映与现有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当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接受的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已的动机。并选择行为的方式,在活动中,这种动机就转化为行动。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中立或排斥的态度,外界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或者使原来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加巩固,或者引起对原有结构作某些调整。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教育者要注意做到:

(1)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运动”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2)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要善于抓住思想矛盾转化的契机。

47、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方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没有正比关系。学生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状况,并不是绝对—致的,学生的知识多少,并不标志着智力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规律不同。知识是随着年龄不断积累增长,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而智力发展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限度。

48、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要贯彻德育原则。

49、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和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等方面。

(2)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3)恰当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

学前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述蒙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她视教育委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统一,允许幼儿个别的学习。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她认为,幼儿的发展离开适宜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育就是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要具有以下特点:a、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b、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c、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d、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都是为儿童设置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3)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神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的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做出恰当的反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给予幼儿自由和教师对作业的组织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说,理想的作业组织给予了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给予幼儿发泄能量的机会,才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满足。没有作业组织的自由将是毫无效益的。没有作业手段、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因此她认为,教师在为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当然也要设置必要的纪律。 (5)重视感觉教育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设计了一套教具。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选择题大全

导论一 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 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 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F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 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 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 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 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 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 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C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D 》。 A.学记 B.论语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D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 A 》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 C 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库恩 D.柏拉图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X)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X )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X )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X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X)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

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学心理学测试题(带答案)

教育学练习一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心理学教育学选择题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BCD)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BCD)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AB)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BCD)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ABCDE)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ABCDE)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ACD)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ACE)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C)。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塔罗齐 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A)之间的矛盾。 A、品德水平 B、智力水平 C、知识水平 D、能力水平 3、小学生来到学校,总是有尊敬、亲近老师的愿望,也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C)。 A、依赖性 B、可塑性 C、向师性 D、可教性 4、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A)。 A、学习 B、操作 C、读书 D、实习 5、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的“温故而知新”教学要求,体现了(A)教学原则。 A、巩固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启发性 1、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C)。 A、杜威 B、赞科夫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3、中学生是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和强化的时期,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是(A)。 A、自我评价 B、自我监督 C、自我学习 D、自我修养 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 A、提高认识 B、陶冶情操 C、培养习惯 D、教育性活动和交往 5、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A)。 A、年龄特征 B、思想水平 C、先天素质 D、知识水平 1、在公元前数百年成书,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 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1.(03.7)简述婴儿动作训练的要点。P248 2.(0 3.7)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200-202 3.(03.7/08.7)简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结合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儿童结构游戏。P126 4.(03.7/0 5.7 )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P97 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3.自由自动教学; 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 5.(03.7)简述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P302-304 6.(03.7/08.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卢梭的教育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P63-64 7.(03.7/09.7/07.4)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并分析其原因。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P341-317 8.(03.7/04.7)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 9.(11.4)请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环境体验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P181 10.(03.4/06.4/11.7/08.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P93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内容:六解放1. 解放儿童的头脑2. 解放儿童的双手3. 解放儿童的眼睛4. 解放儿童的嘴巴5. 解放儿童的空间6. 解放儿童的时间 11.(03.4/11.7/08.4)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形象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P164采用直观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一.内容的选择;二、实施的要求;1.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2. 直观形象法的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3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4. 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联系相结合。 12.(03.4)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P293 13.(03.4/06.7)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P109 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但不等于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教育 2.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句有年龄阶段和个别差异性, 3.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差异, 4.每个幼儿都句有独特的特点,要根据儿童个性潜能在体智美德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 5.在“面面俱到”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前面发展 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每个儿童能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4.(03.4/11.4)(11.7/08.4)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P297-P298 15.(04.4)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P248 16.(04.4/10.7/07.7)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问题。P193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就是脱节就是出现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3、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得就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就是( )。 A、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B、柏拉图得《理想国》 C、斯宾塞得《教育论》 D、昆体良得《雄辩术原理》 5、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昆体良 B、杜威 C、赞科夫 D、赫尔巴特 6、前苏联凯洛夫主编得,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得教育专著就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7、1632年出版得《大教学论》得作者就是( )。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8、在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得教育机构就是( )。 A、城市学校 B、堂区学校 C、主教学校 D、教会学校 9、西周得官学已有较完备得制度,主要分两类两级:一类就是国学,一类就是( )。 A、府学 B、内学 C、乡学 D、藩学 10、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得教育代表作就是( )。 A、《普通教育学》 B、《教学与发展》 C、《人得教育》 D、《教育过程》 11、教育得质得规定性就是指( )。 A、教育就是一种阶级现象 B、教育就是一种上层建筑 C、教育就是人才培养活动 D、教育属于生产力得范畴 12、教育得最根本职能就是( )。 A、传播文化 B、生产功能 C、培养人才 D、社会服务 13、教育得发展与政治经济得发展并不同步这就是教育得( )。 A、能动性 B、可控性 C、超前性 D、相对独立性 1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15、从教育有史以来,除( )之外教育都就是具有阶级性得特征。 A、原始教育 B、西周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16、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得内容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世称( )。 A、六艺 B、六学 C、六识 D、六经 17、西方古代以其雄辩与与青年智者得问答法著名得教育家就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漠克里特 18、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得教育思想得就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2.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论述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15分) 33.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此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 哪些启示?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2.论述美育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五、简答题(简明回答要点即可)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4分)【本题PPT上找不到,答案来源:】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什么?(4分) ①组织好讲授内容;②讲授要有启发性;③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④板书设计。(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 4.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6分) 1.学校的产生,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强调机械灌输与体罚。 5.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 6.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6分) 根本劳动特点是“育人性” 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创造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示范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协作性)。 4.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 6.劳动效果的滞后性(迟效性)。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接答题卡的答题要求作答,不按要求作答的不给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 A、履行教育职责的公务员 B、履行教学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 C、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D、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职员 2、教师的法定专业权利之一是 A、教育教学活动权 B、人身安全保障权 C、个人发展权 D、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 3、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_ A、全面保护 B、特别保护 C、重点保护 D、特殊、优先保护 4、义务教育是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 A、发展的事业 B、扶持的事业 C、保障的社会性事业 D、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 有困难的未成年学生,应当_ A、严厉批评,但不得歧视 B、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C、与家长一起帮助教育 D、劝退,但不得歧视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学校考核教师的完整内 容应当包括_ A、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B、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C、政治思想和工作成绩 D、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7、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学校依法应当_ A、及时处理 B、妥善救助 C、制定预案 D、通知家长 8、义务教育教学工作依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_ A、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B、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D、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9、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_ A、行政处罚 B、纪律处分 C、批评教育 D、行政处分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是由初中生的知觉活动特性所决定的,该知觉特性是_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1、地理教师利用地球仪进行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_ A、模型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1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发散思维 D、集中思维 13、上课时学生能够一边听讲一边笔记,这是注意的_ A、广度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