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

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

时也给人们带来内心的震撼,回味悠长。阿尔伯特?梅索斯曾在一次采访中,关于为什么放弃自己以前的职业改拍纪录片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我十岁时,经常在图书馆做作业,无聊的时候就翻阅书架上的图书,因此可以经常看书。一次我看到书架上有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名字叫做《伟大的人类系列丛书?思想的建筑师》,于是我读了关于哥白尼,卡尔?马克思的故事,后来我对了关于弗洛伊德的书。我想,哦,上帝,我们还可以研究人类的大脑和心灵,从那时起我便对心理学感兴趣,后来心理学便成为我的兴趣,并促使我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但是,28岁那年,当我拿起摄像机,我发现用摄相机拍摄所完成的事情可以超越我的心理学分析。我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遣词造句对我来说不太容易,但是,我是一个好的观察者,因此,只要我让摄像机自由地拍摄外部世界的原貌,那么相对于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与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理论和带有文化偏见的意见相比,摄像机更加的客观真实。我认为从事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找到人类基本的共同点。比如,当你在电影中目睹一些穷困人们的真实生活,那么,无论你是苏联人、中国人,还是非洲人,你都会真正了解我拍摄的那些人,这就是我为什么从心理学研究转变成电影制作人的原因,我力图用电影找到人类共同的东西。“影像有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真实的美和震撼力,也许正是这种真实吸引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思考。

纪录片大师们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着真实的美和震撼力,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说“摄影师的摄影机应该具有一双藏在镜头后的诗人的眼睛“。我认为,纪录片是一种浓缩的真实,一种美的真实。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本质真实,从真实出发,最终又回到真实,是一种呈螺旋上升式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中一定包含着生命本质永恒的美与思索。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毕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如新闻、法治、科教节目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从1993年《生活空间》明确提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来,纪录片故事化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并且承担起愈渐重要的功能。本文将从纪录片故事化的发展历程、原因和如今存在的问题弊端等几方面对这一倾向进行相关阐述,并且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来谈谈它所应该坚持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发展

目录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二、纪录片故事化的原因 (4) (一)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4) (二)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4) (三)回归传统的叙事方式 (4) 三、纪录片故事化现存的问题弊端 (5) (一)真实性降低 (5) (二)思想意义的缺失 (5) (三)人文关怀不再 (6) 四、纪录片故事化的正确走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6)

纪录片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故事,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是故事有关,讲一个好故事也是创作者的重要策略,甚至成为衡量纪录片编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没有故事的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是苍白无力的,不足以吸引和打动观众,所以时下纪录片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故事化的倾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故事化走向很大程度上是适应纪录片发展历程的,但如果过于追求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可能会背离纪录片的本来面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纪录片讲故事现在已经是非常通用的表现手法了,一方面能够通过叙事化的情节打破刻板固定的记录模式,深刻地挖掘事件表达人性,另一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习惯,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制造一种亲近感,最终吸引观众。那么所谓纪录片故事化,就是在制作时突出故事性,借鉴故事片的手段,讲究选取包含丰富情节因素的事件,采用戏剧化的讲述方式,使得纪录片呈现得更加跌宕起伏,从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它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事件,寓教于乐,让一度厚重沉稳的纪录片焕发了新的面貌。1 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曾经明确说过:“纪录片要娱乐,Discovery要让观众看到故事。”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纪录片栏目频道,Discovery的纪录片总是能受到观众们的追捧和喜爱,与片子里呈现的故事性不无关系,这也成为当今国际上纪录片制作的一股潮流。社会、人文类型的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艺术手法不足为奇,对于前者而言,故事本身就是社会生活里的真实存在,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和社会事件用艺术性的手法真实再现,能够唤起人们的亲近感和熟悉感,能够使故事更精致生动、更打动人心、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记录一个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时代风潮;对于后者来说,人文类型纪录片因为有人物的参与,自然就与故事脱不了干系,所以叙事化更是非常普遍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借助这些故事观众得以穿过历史的尘埃了解历史知识、历史文献,或是感悟名人大家的奇闻异事和魅力风采,或是沉浸于一种博大宽广的人文情怀。而另外一种同样占很大比例的纪录片——自然类,现在也不仅仅是纯粹对自然景观、动植物进行枯燥无味的介绍讲解了,通过加入创新式的拟人化故事,自然界的一切都生灵都活泼起来、生动起来,具备了人的品性和特征,它们的存在与生活也为人所知,更为重要的是,这么一种故事化描述使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由此可见,纪录片讲故事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其吸引广大电视观众的重要法宝。事实上现在收视率较高的、得到业界认可获奖的纪录片,细细来看都是故事性较强的,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提高了纪录片的可看性。故事化已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然,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加上它承担的社会责任明显,所以早期的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都是以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为旨归,充当宣传、教化的工具,其风格宏伟壮观,离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较远。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片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纪录片的欣赏也夹杂了个人化的要求,希望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在表现手法上开始走向“新纪实主义”,主张真实描述人们生话的原生态,用小角度、情感化描述来展现生存状态。在镜头与声音的运用上,则强调运用长镜头和同期声,打破长期以来“画而+音乐+解说”的格里尔逊纪录片表现模式,《生话空间》更将这种新纪实主义 1陈一雷,纪录片故事化演变状况探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第11期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 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

最新-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精品

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新闻专题是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中国电视新闻论纲》对新闻专题作的界说。 比如央视《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的节目基本上属于新闻专题。 电视纪录片的定义争议比较大,也没有一个定论的概念,但可以对纪录片进行范围性的描述以探讨人和人性为根本目的,以文学表现的方式为创作手法的节目形态在电视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视剧,另一种则就是纪录片,而两者的区别是虚构和真实的分野。 比如《幼儿园》、《故宫》都属于纪录片。 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真实性是其前提也是其生命,电视纪录片是纪实片的一种,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纪录片的灵魂。 尽管真实性对两种节目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两者真实性的含义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价值倾向性的不同电视新闻专题片遵循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一般通过价值要素来评判,比如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等,时效性是新闻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 新鲜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两个层面。 重要性是往往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与新闻受关注程度的关系。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强的新闻其价值就大,否则其价值就小或者根本没有价值。 比如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的《鲜火腿遭遇污染》,报道的了不法商贩在没有任何质量保障的情况下,私自加工不合格的火腿的问题。 这个专题在当时引起很大凡响而且获了一等奖就是因为其新闻价值大,首先这个新闻具有新鲜性是不用说的,主要是重要性是很强的,食品质量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容易形成重大事件,还有接近性也是很强的,报道的内容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事,和老百姓的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的。 而纪录片则不同,纪录片可以不要时效性,有的纪录片拍摄十多年后才播出,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 《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摘要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取景,拍摄和客观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生活的本质,并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本论文将通过《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意义和跟拍的真实意义以及跟拍在纪录片和摄影中的运用,通过《gong wai》这部影片的简单真实的分析来反映云南地区农民生活的疾苦,引发人们对偏远农村人民生活的关注。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分析探讨,首相介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实的相对性,然后介绍了跟拍的真实性的意义,最后通过对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让人们了解到跟拍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录片 跟拍 《gong wai》 真实性 Abstract: Documentary is a true story based on real life, on the view, the processing shooting of the documentary is to show the nature of life, and guide people to think about a kind of fiction, narrative film style, and truth is the core of the documentar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gong wai》as basis, to discusse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application following shout , with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y simple "gong wai" the film's real analysis to reflect the farmers' life sufferings in rural region,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remote rural people's life. This Paper will divide into six par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llowing shot. The first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realism of documentary and the relativity of the truth, and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shot in the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 XXX 专业班级: 计算机XXXX3 学号: 32XXXXXXX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2012.6.6

目录 一、纪录片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纪录片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名人点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的看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意海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化凝聚的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物的进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隽永旁白........................................................................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 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XXX 专业班级:计算机XXXX3 学号:32XXXXXXX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2012.6.6

目录 一、纪录片简介 (1) 二、纪录片看点 (1) 三、名人点拨 (2) 四、我的看法: (2) 诗意海报 (3) 文化凝聚的情感 (3) 事物的进化 (3) 隽永旁白 (4) 参考文献 (4)

《舌尖上的中国》 学号:XCCXXXX1姓名:XCV专业班级:计算机XX3 一、纪录片简介 “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在过去的一周内,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超乎想象”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从片中可以感知到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这里的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丰富的食材高清镜头下,东方美食端上“深夜盛宴”。 从查干湖捕鱼到南海渔夫,从山东烙饼到新疆烤馕,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从5月14日开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仿佛中国料理的美食大全。这一部仅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为热点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观众的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料理之旅。 二、纪录片看点 “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来得合适。”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还原美味,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有观众称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第一部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生活中厨房里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让许多观众有了想亲手烹饪的冲动。 另外,如果要说“勾人馋虫”的最大法宝,那便是在高清镜头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了:茄汁肉夹馍、鱼头泡饼、醉湖蟹……在高清镜头下这些美食披上了完美的色泽,光看着就让许多观众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连《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也曾调侃:“中国人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一张乏味的食单上。深夜继续残酷大规模发吃。” 传承的炖锅洗手做羹汤,提供原料者是最可爱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就从食材的采集入手,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基本食材背后采集者艰辛的一面。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各类电视栏目和节目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深受各个层次观众的喜爱。但单纯对于纪录片来说,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的价值。其实,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比其他电视节目差,相反,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节目都无法代替的,隐藏在更深层的地方,需要我们来发掘。 “通常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①纪录片的诞生早于电影,因为最初它是单纯作为现实影像的记录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纪录片在类别、表现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它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原先记录事实的范畴,变得多样起来。 随着影像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纪录片的价值和作用不再局限于充当资料的留存,体现出了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很大意义上在于它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功效和影响。所以说,纪录片的影响力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价值,就是纪录片中包含、体现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作用的东西。举例来说,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作者几十年来保存的珍贵资料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父母伟大的爱和对儿女无私的奉献,也借此表达子女对父母刻骨铭心的爱与深深的牵挂,向观众传达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是人文价值的很好表现。另外,像《龙脊》之类的纪录片,通过对山区孩子生活的描绘,为受众展现了龙脊孩子们求学求知的艰辛和不易,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有些许无奈和悲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纪录片讲的就是文化。纪录片无论是关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无论是关于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关于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在使观众感受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影响世界,也可以只作用于一个个体,但它的意义是相同的,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文化体验。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纪录片《丝绸之路》,虽然讲述的是贸易往来的历史变迁,但通过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要道的记录,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还有诸如《藏北

纪录片赏析课程(论文作业)

《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顺德人民来说显得更加恰当。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顺德以其独特的粤菜风味闻名于世,而特别的风土人情又让顺德的美食之都称号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本纪录片拍摄制作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本片也延续了它的拍摄风格,该片以“古老和现代的奇妙交融”为叙事主旋律,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顺德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顺德美食”为路径,展示了顺德这块岭南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顺德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展现了顺德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也整体关照顺德鲜明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流变及其影响,该片汇聚了多个顺德人的美味人生和数道顺德菜的精彩故事,反映了顺德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气质及顺德人特有的精神基因。本片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色诱、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千年围垦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一百年前缫丝业的繁盛让它富甲一方,今天这里出产的家电用品改变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然而,这片土地最富盛名的,永远是美食。顺德,以食物为遗传密码,让自己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一堂课看下来,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寻味顺德》这部纪录片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这也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NEWSWORLD 《新闻世界》 声屏世界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 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纪录片 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 -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 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 一词。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 ·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① 除 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 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 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 ② 学者朱景和 在其《纪录片创作》一文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由上可见,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尽管林林总总,但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中外学者对于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强调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④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独特的空间,不可能拟虚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传媒大学教授任远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给予了具体的诠释,他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纪录守望者段锦川说,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这些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诠释,反映出人们拍摄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 实际上,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吕新雨认为,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纪实虽不等同于真实,但纪实必以真实为基点;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 段,而真正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使其内容易于被人们接受,喜闻乐见,则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志。 同样,“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⑤这种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受制于客观现实、摄影镜头和受众。那么,这种基于对“真实性”的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在实际拍摄中又是如何逼近真实的呢? 三、纪录片如何做到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怎样艺术地构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准备和构思;同时作为一种以纪实为基础的艺术,纪录片又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这就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要完美艺术地体现真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真实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真实的事件的存在是粗糙的,如何将这样客观存在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那就需要叙述主体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触摸对象,用心去思考,通过艺术形式去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客观真实事件的艺术升华过程,实现创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念,从而使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品格,使纪录片风格多样。反之,如果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真,是客观素材的堆积,那么其对于受众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可言,也没有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思想的启迪可言,更何谈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在纪录片创作中体现主体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怎样在“拟客观”的真实中获得“彼岸存在”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常启云肖邓华 61

最新纪录片分析-怎么写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结构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局限性: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运用环境: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优点: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缺点: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之《高三》 这学期我选修了纪录片赏析这门选修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学习,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渐渐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影视,它的真实性、人文性都深深地吸引我。在课堂上欣赏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有《北方的纳努克》、《海洋》、《微观世界》、《姚明年》等,其中有很多画面十分精彩的,像《海洋》,也有反映政治的,如《华氏911》,但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三》这部并没有炫丽场景但和我距离是最近的纪录片。 《高三》讲诉的是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的高三生活。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学生林佳燕的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忙碌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懂事的学子悬梁刺骨,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一个坏学生钟生明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手艺…… 影片选取了武平中学高三七班作为拍摄地,从高三学生一入学到高考结束后老师又成为新的高三班的班主任,一个轮回又重新开

始……真实的展现了高三生活的苦于乐,笑容与泪水。 关于拍摄方面大多选用近景中景,甚至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表情甚至人物内心。在对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的微小变化,从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的心情。比如一个同学讲诉她的一个梦:在酒吧里认识一个人,然后和他到一个田里,指着葱对她说“你算那颗葱!”,说完了她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从她那苦涩的笑容可以看出她的烦恼和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音乐方面全片共有两首歌曲:《那些花》和《北方的狼》。一个女生清唱的朴树的《那些花儿》有两次出现,第一次是片子刚开始,大家一无所知,在一起拍照,只有这首轻轻的歌曲响起,然后看到班牌--高三七班,第二次是在片中,高三的教室中,镜头慢慢划过堆满书和各种卷子的书桌,埋头苦读的学子,然后看到这个小女孩在唱这首歌,轻轻的柔柔的却唱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接着泪水就缓缓滑落……,伴随着音乐让观众的心情也跟着浮沉,有一种难过,一种不舍,一种无奈。而《北方的狼》是班主任最喜欢的一首歌,经常在班会上引用,告诉学生要有拼搏精神,要勇于向前,在高考的战场中取得胜利。但歌词中的“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也让我们看到了高三学生的无奈和辛酸,他们只能通过高考这个方法才能出人头地。家人的期望、家庭的重压让他们不得不鼓起全身的力气去拼搏。 刚开始看本片的时候,觉得其手法颇像电视台那种电视纪实节目的手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导演还是很好的把握了分寸。他的

纪录片论文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 学期开学后第二周。任课教师在新学期第三周前将作业判分签名后,将作业原件报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有特殊情况须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周。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的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

新世纪我国纪录片的大众化与多元化发展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呈现出大众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始于1905年,在其发展初期主要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为广大人民所熟悉,而在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则主要以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随着新世纪社会阶层、社会价值的变迁,我国纪录片创作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边缘文化并存的格局,在题材上更加广泛。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各种观念兼容并包,各放异彩的态势,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灵活、自由,实现了真实记录与艺术叙事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新世纪,纪录片,多元化发展,大众化发展 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是不断地对纪实影片吸收和借鉴而发展起来的,自1958年我国电视台建立起来,新闻纪录片的播放拉开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序幕。多年来,纪录片不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都不断变化更新,并且融入了新的纪实手法、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形成了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特点。①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大众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新世纪我国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 我国纪录片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纪实主义浪潮后,从1995、1996年起,中国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进入低迷困境。在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奇迹之后,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开始急遽下降,例如曾创下36%的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在近年已降至7%左右。随着纪实浪潮的消退,纪录片在创作上也进入萎缩状态。尤其是以电视台为中心的体制内创作,由于收视率的大幅滑坡,纪录片创作人员的转行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把这种转变单纯地归因于市场或者观众都是不恰当的。 ①王雨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0,(12).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内容要点:1、弗拉哈迪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 2、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世界纪录片史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傅秀政(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真实性同时包含着非真实性的问题。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真实性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纪录片要实现其社会功能,践行“真善美”的记录原则,则篮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虽有碍客观记录的原则,却在一定程度的弥补了纪录片非真实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辩证的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方式社会功能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自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之后,纪录片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发展至今,各种拍摄技法和辅助拍摄设备被广泛运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而来的,还有诸如情景再现、扮演、搬演、动画模拟,甚至虚构在内的各种表现方式的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于是,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探讨之声此起彼伏。诸如追随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论”者,则反对大肆运用这些有碍真实记录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提倡林达·威廉姆斯的“新纪录电影”概念者,则赞成积极采用虚构手段,更好的表达真实。所谓真实,已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在第一现场或被摄主体本真面貌的情况下,记录者采用真实时空记录的事或人,通过后期制作再现给受众,让受众感受事件再现的真实过程,承认其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功能每一种真正的艺术都要完成一种社会功能。它旨在唤起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感情或行动。为达此目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诱人的语言、声音或线条结构,而且需要感情和形式以外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作者的服务对象:某个统治者、君主、社区、阶级、国家、教会、政党等等。?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激励我们“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判断。纪录片东南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北方的纳努克》表现的是昂加瓦dell 人们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而《俺爹俺娘》则是表达生活中蕴藏在深处的亲情,至于《我的祖国》系列片,则是表现中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纪录片制作者小川绅介就常强调,纪录片是一种精神,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i2,}t对于虚构故事片电影的消遣与娱乐性来说,纪录片以它真人真事的特殊内容,能给受众更大的震撼,在观看它,思考它的时候,受众也会无意识的将记录的内容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环境,从而对放映内容的态度也显得更加谨慎。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发挥它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在各种表现方式的帮助下,尽可能的还原某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同时也借助制片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冲击受众的感官,引发其思考的意识。(二)美学价值真善美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善”是艺术符合当时当地准则的表现,是艺术被发展延续的条件,“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艺术手段修饰产生的结果,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真善美,三者既独立,又关联,是相互统一体。纪录片中的“真”主要表现为所叙事物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纪录片中的“善”主要表现为刨作者通过记录真人真事,或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并改变现状;或讲述一个动人故事,弘扬一种时代精神,促进社会道德完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又或单纯的记录一种习俗、语言的变迁、历史文化等等;纪录片中的“美”则主要表现为画面语言美。画面语言包括构图、色彩、用光、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