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从原来单纯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过渡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目标。这一转变不仅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技术技能概述

“技术”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百学连环》一书,意思是为了实现生产或者是非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经验和手段与方法

的总和。顾名思义,技术即为熟练,即在某个艺术或者是行业领域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人的劳动量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技能还是人们运用经验和知识使得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活动

方式。将技术按照活动方式的外显性和内显性来具体分类,可将其分为心智和动作技能两种。从传统观点上来分析技能和技术,我们可以得出来,技术可以涵盖技能,且比技能高一个层次。但同时赋予技能“人化”技术,正是因为技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技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技术和技能之间所存在的不是层次的关系,而是伴生的、随动的、互动的,由此得出,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

2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比较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要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身正、学高”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抓师魂,塑造教师高尚师德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出几点希望。 (1)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要甘于奉献。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从中看出,温总理赋予师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心与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因此,必须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注重品德修养,努力学习,严于律己,爱护、关心和信赖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多形式组织学习。以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等,强化教师依法施教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2.多途径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采取领导、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分师德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与年度评优、评模、职评、教师职务聘任挂钩,激励教师的敬业意识。 3.多角度树立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对他们的师德经验总结推广,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质。 二、抓龙头,造就一流领导团队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是打造幼儿教育发展的核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能够谋全局者是园长带领下的后勤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幼儿园的灵魂,在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集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团队只有在人格、

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

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 本文从科学研究与科学应用的视角,对现代社会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标签]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悉心体味这些文章及思想,我们发现人们对这种人才类型的特征或属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混乱。或语焉不详,人云亦云;或立论不洽,违背逻辑;或仅从表面和常识的层面来解释,而没有深入进去以揭示其实质。基于此,本文拟对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所关涉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现代社会人才类型之分析 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我们首先必须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的结构谈起。从本质上说,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所决定的。而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倚赖于两种需要的推动:一种是认识世界的需要,即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及其客观规律;另一种是改造世界的需要,即利用客观规律以服务于社会实践。众所周知,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要把客观规律转化为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在客观规律转变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转化:一个是把客观规律转变为科学原理,如相对论、量子论、电磁波、热力学原理的发现等;另一个是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如发电机、蒸汽机、电信的出现等。从严格的科学立场看,第一个转化是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应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第二个转化显然属于科学“应用”的范围。相应地,这两个转化就需要两类人才: 1.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从学术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语言学等;从学术型人才的工作职能来看,其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是观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从事学术性的工作,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不是很直接。在现实中,学术型人才主要指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等。 2.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如医学、农学、林学、工学等。在实践中,常把应用科学作为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总称。所谓工程科学是指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从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

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是否具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转型,确立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转型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我们知道,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惯用的是学科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课堂、课本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动手的机会很少;由于动手的环境,技能的培养几乎为零;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盲目,脱离实际,该开的课没有开,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架构中,公共课所占课时居多;教学方法陈旧,即使采用课件之类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弱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的技术含量大多数滞后于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学材)更是稀缺;实践教学方面,不是把实训实习看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真实劳动环境,而是简化为走马观花或者体力劳动;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硬件“不硬”,四是现场教学重工轻学;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进能工巧匠一类“双师”,“双师型”教师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些都成为职业教育诟病。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 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1]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转制后升格而来的,还没有完全完全“脱胎换骨”。就教学模式而言,还是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仍然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走走过场。加上实习实训设施不全,设备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搞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确

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诠释

摘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申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即“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文章对两类技术人才的内涵差异和相关的两类职业教育职能作了比较研究。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2005年1月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①这个思想首先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日标的“两个层次”提出,与以往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理论比较,是一个全新的思想,它既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承担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又对各自办学的层次作了宏观要求。这个思想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导航,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思想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本质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进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这对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以及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内涵剖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层面其实有相互的包容性和互通性。因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核心内涵,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特定职业的核心理论;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门技能、实践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等。“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的三个维度看,它们在各自的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横向比较由于两者内涵的弹性空间大,也难作出简单的差异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决定”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社会人才队伍构建上做了分层,提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量化到质化,使原概念的“一元论”发展到概念特指的“二元论”,赋予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同的特定内容,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相互的关系是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的关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这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按我国 12亿人口概算,要让数亿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其意义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普及化的使命,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中有别于基础教育之外的另类基础教育。相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高技能专门人才”是专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仍按我国12亿人口概算,数以千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再是普及型教育,对照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②它应属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范畴。 2. 对应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和技术资格的教育。从学历因素和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看,“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及培养,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层次的教育。“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属于中等或相当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属于高等专科及相当于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从技术资格和等级方面看,“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相当于中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相当于高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二、“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专业素质差异比较从职业人的角色要求分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公民素质和思想政治的素养要求是没有根本差异的,但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来比较,两者在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具有不同要求。 1.基础文化知识结构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有别于普通劳动者,就在于他是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具有中等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是专门技术人才中的“基础型”技能人才,其知识特征是基础性和“单一化”。“高技能专门人才”有别于“高素质劳动者”,知识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明显增强。 2.专业理论水平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的专门人才属性,也表现在他们具有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摘要 人才,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大学生找工作却相当困难,除人才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外,还因为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合格人才”的矛盾在一些部门与地区普遍存在。单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刻不容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备受关注。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备受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第一,坚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应用型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等关系密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对社会、公司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德才兼备无疑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第二,坚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融于社会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 3)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 第三,坚持“一主三辅”综合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1突出“应用” 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调“复合” 所谓“复合型”,指实现技术交叉、应用交叉以及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交叉,实现一专多能。 3.重视“外向” “外向型”主要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另一个是适应涉外环境的能力。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涉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涉外岗位的胜任能力。 4培养“潜力” 根据“基础的价值”原则,“知识不断的膨胀对扩充课程设置产生压力……学生需要坚实的基础去评估信息和应用知识”。具备潜在发展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主要之处。 第四,坚持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提高自己社会适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

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13625901.html,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应对 作者:任晓杰董会龙 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09期 [摘要]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养老观念的转变,使得当今社会对老年服务与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但现有的人才培养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为社会输送优质的老年服务人才,缓解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压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老龄化 1.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专业,最早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开设相关课程。在此后十多年问,我国部分省和市先后开设了有关老年专业的课程,但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9年迈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以每年3.8%的速率递增。以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为例,据权威资料统计,在城市老年人中,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达到14.6%,农村老人的比例已超过20%,这部分老人尤其需要专业的护理与照顾,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目前全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但每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向养老或涉老服务行业输送的专业人才可谓是“九牛一毛”。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的任课教师专业对口性不强;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表现在缺乏相应的专业教材;教学方式方面,一般为“老师先讲授,学生后练习”的方式,学生真正动手去实际操作的时间较少,且很多实训实验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方面,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也不能适应养老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内涵的确立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内涵相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再到2011年提出要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由 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注重“高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老龄化人口比重的增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使得当今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水平总体偏低,高素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免费文秘网免费 公文网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2010-06-29 18:22: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2)技术工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整体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目前,我国技能人才还很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问题,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已日渐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胜利油田

提出了油气当量“重上三千万”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面临的竞争与挑战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对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加快油田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少单位对职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职工观念比较陈旧,思想缺乏活力,留恋于吃“大锅饭”,在工作上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在技能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十一五”期间,油田确定了实现“三大目标”的战略任务,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必将加快

推进,油田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近年来,油田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将一些先进的设备、装置、仪器等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职工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精技术、能创新的职工队伍迫在眉睫。 2、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由国内扩大到国际,人才竞争已上升到了一个多层面的竞争,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竞争逐渐显露。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人才上,人才不仅仅是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且包括一大批作为生产技术骨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是设计出一流的产品,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企业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验总结,而是企业发展不

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网,在浙江人才网开辟高技能人才专区,收集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高技能人才集中的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为用人单位与高技能人才提供有效对接。积极发挥人力资源中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正在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理论型人才,站在“顶峰”上不断进行创新研发;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便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产力。这就是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要切实作好理论联系实际。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国人才培养的状况,与这一现实需要却有点合不上节拍。目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在全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5%。上海有关部门对6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的比重仅占0.1%,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更为严重的是,高级技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据报道,不久前,一家外国企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巨资上马一个项目,可在人才市场上却招不到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有些地方因为人才缺乏,只得高薪聘请外国技师来华工作。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科学指导下的生产技术的发展,而生产技术要由人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反映着人们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体力劳动者,只有实现智能化,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不断促进所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脑力劳动者,在学术研究中愈来愈依赖技术装备的支持,研究的内容愈来愈深入到技术领域,从而愈来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当前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形成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形成人才类型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教育结构与人才类型结构相适应,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受到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整个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 本科教育的职能和使命出现分化:从原来单一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发展到为学术做准备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本科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不能涵盖两种使命职能的任何一面.就最复杂的中间类型本科而言,她同时承担的这两种职能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出现更加纷繁的复杂性.因此探索中间本科的教育性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于如何办好中间类型本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科阶段的教育, 应该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选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主。如果说学识渊博是学术的高境界的话, 那么本科生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博, 是知识的广泛性和基础性; 至于求深求渊的工作, 应当留给研究生们去做, 或者留给本

浅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认识

浅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认识 【摘要】通过分析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初步探索四个途径:一是从源头上吸引有技能天赋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二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改革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四是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人才;途径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背景 为了迎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职业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如美国,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增长与繁荣》,强调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知识和技能的美国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欧盟,2010年3月欧洲委员会颁布《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和包容的欧洲战略》,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智慧增长,经济发展基于知识和创新;二是可持续增长,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三是包容性增长,促进高就业经济,形成社会和地区包容性。英国,2010年11月,英国商务、革新与技能部又发布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 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 两个技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性文件。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我们开始转型,大国转向强国,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低端升级为高端,特别是我国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科技规划纲要》,分别从国家发展教育、人才和科技方面提出了应对国际产业调整的总体战略和措施。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把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国家六类人才发展目标之一,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及其意义 2011年5、6月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两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1年10月20日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1]“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而相较于2010年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恰当,更具有时代特征。同时体现了教育的引领性,高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必须发挥引领功能实现为之服务。

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一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张新科,王斌,张宏彬,杨润贤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欧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邮编225127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_朱健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中国高等教育2014.5 ◆朱 健/刘巨钦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 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 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和主体。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的机制、新的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创办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不够完善,办学经验不够成熟,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照搬母体高校”,没有很好地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移植母体高校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母体高校相同,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培养的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教学方法不够科学,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沿袭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模式,实践教学不突出,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和知识应用能力不强。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根据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办学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探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形势与要求,着力培养重实践、强能力、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坚持以下原则:科学化。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前沿理论,并充分吸收相关理论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科学性论证的基础上。具体化。组织各专业的教师代表,深入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各个利益主体对于人才培养过程的现实期望与具体诉求,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应用化。强调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或是技能型人才。特色化。在新的人才 培养方案改革中,坚持既吸收母体高校的有益经验,又努力体现独立学院自身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学生特征,从而培养出独具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以理论够用为标准,既关注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有别于母体院校的教学计划,同时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在知识结构方面,适当扩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适当减少原理性知识。在知识类型方面,更多地选择过程性知识(技能知识),让学生掌握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在知识编排方面,努力在基础知识传授阶段就体现应用性知识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删减一部分旧知识,使反映现代工程工艺发展的新知识充实到课程中来,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培养操作性技能。在外语教学方面,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为每个专业都增设专门由外籍教师任教的《英语口语》课程。在信息化知识教学方面,切实加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力推进教学内容的人文化、个性化。学院倡导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当作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心学生的内心体验,注重发挥其主体性;要求教师善于把课程知识与教学情景融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课程不再是固定的经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学院还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交叉化、实用化。因为现代知识发展呈现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在大学中体现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迅猛发展,这种趋势要求现代应用型人才不能局限于过去狭隘的专业知识面,而是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前沿性的新知识。同时,学院强调要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传授实用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既不偏重基础学科,亦不偏重操作技能,而是偏重应用学科,这种知识对系统性和深刻性的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新颖性与应用性要求较高,能为实际生产生活所用。为了确保教学内容改革 集思广益 5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