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第三版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第三版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第三版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第三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

(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就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3)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5)新区域经济观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

1、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2、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3、区位: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课后答案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区别: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具有如下特点: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联系:区域经济建立在经济区域的基础上,有了经济区域的存在才有区域经济可言。而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反映了经济区域的发展情况。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如下: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因此,必须妥善地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迈入世界性经济增

长的进程和国家的实力。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3)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A、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B、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

(3)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4、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异处是什么?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

名词解释

1、国际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的并且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2、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3、欧洲联盟: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 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4、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

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英文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课后答案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经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欧盟走向政治联盟需要以下四个条件:

(1)各国需要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2)各国需要有共同的防务政策。

(3)各国需要有共同的社会政策。

(4)需要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款?

(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立执行协定、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

(2)商品贸易规则的条款:

1)国民待遇:遵循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的基本原则。

2)市场准入:配额、许可证以及商品交易需遵循的进出口价格条件的规则。

3)取消关税:对根据原产地规则被视为北美的商品,逐步取消所有关税。

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三国将取消数量上的禁止和限制。

5)退税:对以后向协定另一成员国出口的商品在生产时使用的材料规定了退税或免税方案的规则。

6)海关手续费:三国同意不再设置新的诸如美国的商品加工费和墨西哥的海关手续费之类的收费。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创新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

扩展名词解释

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的经济共同体。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的经济共同体。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的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的经济共同体。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扩展习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目的是什么?

(1)概念: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

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

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什么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第一,形成区域化组织间竞争加剧。

第二,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

(2)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4、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

(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通过在区内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喜迎国内外投资者前来进行旅游方面的投资。

(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如巴西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

3、为什么说乘数是城市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1)乘数是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规模呈倍数的增长。如果乘数是5,那么基础部门规模增加一倍,会引起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五倍。可见乘数可以在基础部门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2)另外,在实际城市经济增长中,乘数是变化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地方那个的扩大,以前需要进口的产品和劳务改由城市内部的非基础部门生产。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所以说,乘数电话ichengshi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4、论述科技工业园区的互动机制。

雄厚的科技资源,不断壮大的创新企业群体和政府的有效协调管理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法律、信息、技术、商贸、管理等各类中介机构之间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关系,构成了国家创新科技园区网络化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国家创新科技园区战略目标的保证。

工业园区的哥哥因素之间起到了互动互持的作用,必然会互相影响壮大,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

互动机制是工业园区的形成机制之一。同时,它是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成机制。总部经济

名词解释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2、概念与内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

3、经济学解释:对于某一种现实的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4、经济效应:某一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变化。

课后答案

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1)蔡来兴的观点:迈向21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并通过这些企业建立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2)赵弘的观点: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3)林文俏的观点: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4)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5)还应该注意:1)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2)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3)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2、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1)经济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必然给地区带来较高的税收收入。2)“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消费带动效应”:商务活动消费、研发活动消费、个人消费。4)“就业乘数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5)“社会资本效应”: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商务环境等等。

(2)特征:它具有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特征:1)知识密集性2)经济集约性 3)产业延展性 4)发展辐射性 5)合作共赢性

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

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解释:(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2)企业作为一种组织

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因为交易费用降低。(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开放的体系,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 Y=f(x 1 x 2 …x t )

Y代表“替代净效益”,x 1 x 2 …x t :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上升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

2、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3、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

4、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

5、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

课后答案

阐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2.为什么说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由于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业、石化业、建筑业等日益向发达地区集中,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相应发展,如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多又要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

务的行业相应发展,从而促使人口进一步增长。这种乘数效应是一轮又一轮地按乘数增大的,它能大大促进生产分布的极化。一个地方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在乘数的作用下,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城市群,城市密集带。

3.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工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先进城市带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名词解释

论述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

(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

(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

(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2、你能举几个我国经济发展中线辐射的例子吗?

(1)沿江: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沿线城市,自古至今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先进的地方。

(2)沿线:京沪、京广、京九几大铁路线的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别的城市。

3、简论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

(1)把中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3)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

与远景发展相结合;(3)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4)经济区划与国民经济体制相适应;(5)利用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

5、辐射理论

辐射理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括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到。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

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和关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经济辐射是依空间和产业为途径,以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的流动为纽带来完成的

扩展名词解释

1、辐射理论:专门研究经济辐射以及相互辐射现象及规律的理论。

2、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

3、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4、面辐射: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

课后习题

1、辐射有怎样的特点?

(1)辐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同能量的物体互相辐射。(2)辐射的结果随着能量的传递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差。(3)物体的能量只要高于周围其他物体,净辐射出去的能量数

量就大于自然吸收的能量数量。(4)两个物体距离越近,能量辐射越大。(5)两个物体的能量落差越大,辐射越强烈。(6)辐射的速度和程度还和辐射的媒介有关,辐射媒介越有效,辐射越充分。

2、面辐射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摊饼式辐射: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逐渐与周边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的交流。特点:辐射导致的发展时间上是渐进的,空间上来看是连续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没有出现盲区。

(2)跳跃式辐射: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进地区、落后地区之间出现一个盲区。

3、与梯度理论相比,辐射理论的适用性表现在哪里?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4、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何在?

(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二重结构: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3、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变动导向理论就是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问题的理论。课后答案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近距离地、比较具体地明确其现状特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经济含义如下:(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2)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包括了区域全部的产业部门,其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大农业、大工业和服务业三者之间的关系。(3)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5)工业结构分析(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2、论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1)两个方面的含义: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质上讲: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二重结构:

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2)在西方的表现:1)劳动力状况: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2)劳动力市场状况: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

3)企业规模构成:两极化很明显:一极是雇用几百人、几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少的小企业。

(3)在我国的表现:

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很不一致。

3、简单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动态比较费用论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在重点发展传统的具有相对优势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扶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产品循环说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表现:第一,新产品推出、扩大市场直至饱和;第二,,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第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第四,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使得原先开发这种产品的国家转向更新的产品开发。即: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与技术出口→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

(4)非平衡增长论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应选择好带头的先导产业(也叫战略产业,类似于上面讲的地区专业化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其选择的原则:1)需求收入弹性原则 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原则 3)防止过度密集原则 4)丰富劳动的内容原则(5)相关分析法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系,也要综合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变动的相关性。

4、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导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发达地区国民经济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它们积累资金,提供市场,培训掌握新技术的队伍。传统产业也不能复制股东,必须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发达地区生产发展的前途,主要在于开发新产品、新产业,发展新品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满足区内外日益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到适应经济所要求的结构比例,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从总体上看,发达地区要有农工商走向贸工农。

第九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3、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4、比较优势: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如果较低,则本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5、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课后答案

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综合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成本决定论:1909年,韦伯发表《工业区位论》,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

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2)利润决定论: 1)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2)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区位经济学》: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

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

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

(3)综合决定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

区域间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有何不同?

(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观点: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积极意义: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3)区别: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1)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2)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3、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如何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向?

是由两个指数进行测定的:(1)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它用来说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2)专业化指数:它用来说明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成都,即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趋于集中了还是趋于分散了,是否出现专业化部门多、高增长部门多和高利税部门多的趋势,是否体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4、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经济学认知实习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实习报告书 一、实习时间 2013年7月5日—10日 二、实习地点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保税港区(怡坤物流有限公司、安控股份有限公司、保税区综合展区) 三、实习目的: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会实践的人才。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学生来说,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实习是为我们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石。当然,在还未完全接受专业知识授课之前,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专业有所认识,所以,认知实习在此时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为此,本学期最后一周我们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认识实习,以此来了解经济学到底是做什么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对经济学专业更深入的体验与理解,同时也对自身实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同等重要。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实际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将来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尽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内容

经济学专业认识实习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此时安排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开拓视野,亲身观察、了解、探究身边的经济现象。认识实习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及素质的渠道,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区域产业状况发展规划的途径,可以帮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学生担任社会工作的能力、对地方发展现状进行比较评价、学习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及体验企业工作。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第一次认识实习,实习第一天我们在学校教室里听了况维敏老师关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业务介绍、人员招聘、以及大学安排和计划的讲座,况维敏老师作为本校经济学专业的第一批校友,在毕业后短短五年内从一个银行柜台做到了一个银行支行的行长,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三、四天分别观看了关于中国经济现象级未来发展道路的纪录片,纪录片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向,为我们毕业后的就业打开了一扇窗。第五天去青岛保税港区参观实习,早上八点我们做校车到青岛保税港区,在老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下我们最先参观怡坤物流公司的仓库,仓库里存储的是国外企业即将销售中国和亚洲地区的货物,保税港区就像一个避税天堂,为许多企业保驾护航;其次我们参观安控股份有限公司,它主要是一个高端塑胶材料设备加工厂,期间我向给我们讲解的张经理请教了一些关于塑料加工的问题,张经理耐心给我讲解并跟我说了许多他的经历;我们最后参观了保税区综合展区,展区里陈列的保税港区的发展历史和保税港区综合介绍。参观完保税港区,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有序的回到学校。 五、实习收获 此次实习,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老师、同学们的多次交流、讨论,我将实习收获总结如下: 1、认识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和经验。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资料讲解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张雪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国土开发与空间布局等内容。 之所以学习区域经济学,是因为我想用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方经济,学会观察到一些新情况,推断出一些新结论,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学术有所帮助。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学习,认识到:(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或地区层面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

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 A. 区位理论 第3题(已答). 1957年,经济学家()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A. 缪尔达尔 第4题(已答).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的优势 及其转移。 B. 产业结构 第5题(已答). 在()的要素禀赋论中,劳动不再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唯一原因。 C. 赫克歇尔-俄林 第6题(已答). ()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 B. 自由贸易区 第8题(已答). 区际分工具有可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C. 区域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0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主要有:()。 A. 优越的地理位置 B. 完善的基础设 施 C. 优惠的经济政策 D. 完善的法律制度 第11题(已答).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 A. 人才激励机制 B. 要素流动机制 C. 市场选择机制D. 政.产.学.研互动机 第12题(已答).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 A. 就业量 D. 国民收入 第13题(已答). 经济特区的类型有() A. 贸易类 B. 工业类 C. 科技型 D. 旅游型 第14题(已答). 以下哪些是APEC存在的问题() A. 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 B. 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 C. 以亚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 D. 政治化倾向越来越重 第15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有() A. 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B.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C. 获得更多地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D. 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第16题(已答).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经济效应包括()。 A. 贸易转移效应 B. 贸易创造效应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错 第18题(已答). 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 容。错 第19题(已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 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作业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作业 一、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 不多于 700字。 答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 ; 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 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 3个一般区位因子 :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 3个阶段 :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 ;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 ; 原料指数近似为 1时, 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 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 :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 决定区位的改变。 ③集聚 (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 (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 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二、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原则 , 不多于 800字。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最新)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寒假期间,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深造锻炼,也为了增长社会经验,让自己的寒假过的问心无愧,我决定到世纪泰华做导购,虽然这份工作看似与我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但是,我觉得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联系的,就像哲学上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一样,对于大学生,不一定会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要多方位立体化的了解社会,最后把自己武装成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全才”。 说时迟那时快,放假的第三天我便戴上了工牌,穿上了工装,其实说得简单,其中也是很复杂的,好多事情,都是我没遇到过的,需要用到法律知识的吆,下面就来说一下我的打工预备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