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

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

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

问题)

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

3、线辐射理论: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者上下游地区推开的一种辐射方式。

4、面辐射理论

某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地区进行相互辐射,这些地区表现为一个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5点轴渐进开发模式理论:

“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通讯设施等。

6、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7、赖利引力模型:F ij=(G*P i P j/r ij2);式子中F表示i城市与j城市的相互作用力,P i和P j表示两城市的人口规模,r表示两城市间的距离,G表示引力常数。

7、中国的十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海峡两岸城市群。

8、区位熵:i地区j部门的产值占i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全国j 部门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比值就称做区位熵。

9、中国的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5个)

10、中国的副省级城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再加上

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

华东的:南京、杭州、济南;

华南的:广州;

华中的:武汉;

西部的:成都、西安。

11、中国的发展轴:西北轴、东北轴、南北轴、西南轴、沿江产业带、沿海产业带;

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类型(按一体化水平划分)

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按一体化范围划分)

部门一体化、全面一体化;

(按参加国的经济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13、区位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的投入、外部需求;

14、佩鲁将经济空间相应的分为四类:

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作为势利场的空间、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15、布德维尔将区域分为三类:

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16、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呈现同心圆圈层次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业、畜牧业。

17、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集聚法则。

18、泰勒的中心区位论:认为组织物质的生产与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组成的网络体系。19、廖什的市场区位论:认为每个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范围是由资源供应范围和消费市场需求范围共同决定的。

20、中国的八大综合经济区:

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

21、经济区域的划分:类型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包括基层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

21、中国的六大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岛、喀什

22、经济特区的类型:

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工贸结合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旅游型经济特区、综合型经济特区23、城市的区域功能: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区域经济中心作用。

24、主导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25、二重结构理论:

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所占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二是从质上讲,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

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简而言之就是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此总结中没有发展极、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总结,因为国际经济学里面都学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均质区: 指以某一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定的一群地区。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和劳动力的就业分布等经济特点的相似性;自然资源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相似性,如一致的社会态度、相似的政治观点等。因此,内部一致性或相似性是均质区划界的主要依据。在均质区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似程度一般要高于它们与区外其他地区的相似程度。 2.结节区(极化区): 结节区又叫极化区,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就如同生物细胞或原子一样,结节区通常有一个核心和互补的外围地区,或者说,“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在它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每一区域都有一个或多个占支配地位的控制节点,它们构成区域的核心部分,并通过各种联系渠道吸引着区域的投入品、商品、人口和交通流量;其余的便是这个区域的乡村部分,它们受核心的影响、支配和控制,通常被看做事区域的外围地区。核心与外围地区相互补充,并由内部传输系统将它们连接起来。内部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是结节区域存在的根据,而功能一体化是结节区域内部相互关联或利益相互一致的基础。 3.中心区(核心区): 4.外围区(边缘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5.区域: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6.区域经济: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7.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8.区域经济理论的三个基石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参考书目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参考 书目 020203财政学 1.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七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复试参考书目 《财政学》(第二版),钟晓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3.加试参考书目 科目1:《中国税制》,吴利群,杨春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科目2:《公共支出分析》,金戈、赵海利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025300税务(专业学位) 1.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税收学》(第三版),胡怡建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税制》,吴利群,杨春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税务管理》,董根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复试参考书目

《中国税制》,吴利群,杨春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3.加试参考书目: 科目1:《财政学》(第二版),钟晓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科目2:《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七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120401行政管理 1.业务课一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地方公共政策学》,郭剑鸣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3.复试参考书目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胡雨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加试参考书目 科目1:《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目2:《西方行政思想史》,丁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业务课一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 (2)独立工厂: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一地生产,多地销售) (3)典型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厂商的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 1.“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便被称为“庇古税”。 2.“开”字型网状布局:即在原来沿江、沿海基础上加上南北沿京广、京九线和东西沿陇海—兰新线。以这四条线为主轴,还将形成五纵五横、10条二级开发轴线,形成网络开发。 3.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4.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5.产权: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6.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7.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8.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9.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0.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1.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2.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1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4.城市的“三生功能”:即:(1)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5.城市的“三元结构”:即:(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16.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魅力威海--威海区域分析

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1002班卫晓佳 78 区域产业分析——威海 威海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包括国家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威海进出口加工保税区、国家级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翠区、工业新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威海市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也是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城市,具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 一,资源优势 1.气候特征 威海市地处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另外,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2.地貌 威海市属波状丘陵区,大部分为200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丘中谷地多开阔,多平谷;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丘陵占%,平原占%,岛屿占%,滩涂占%。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3.水文 威海市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多断流。河网平均密度为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左右,2005年径流系数为。 4.土壤 全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李赫龙 名词解释(部分)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 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①规模经济 ②聚集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影响: (1)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但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具有独立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所以应区别对待每个区域,找到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方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区域之间在许多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人为的限制性较少。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强,则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区域是一个整天、体,是各因素的综合,只有处理好各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

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 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 问题) 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 3、线辐射理论: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者上下游地区推开的一种辐射方式。 4、面辐射理论 某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地区进行相互辐射,这些地区表现为一个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61120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Region Economics 学时:32学分:3 适用专业:经济学开课学期:4 开课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一国之内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关联与调控的科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从区域经济系统描述入手,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就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经济管理的有关范畴、原理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在注重区域经济基本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注意反映本学科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成果,并对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区域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内涵,了解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演进、优化以及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了解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和区域开发原理。本课程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运用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并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或消费拉动;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旳场合。 2经济区域:人旳经济活动所造就旳、环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旳、具有特定地区构造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旳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旳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旳区域决策旳科学。 4区域构造: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旳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旳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种以中心都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都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觉得实行更高一级总旳目旳独立承当一种方面任务旳连接成片旳区域。 6都市化:一种国家或者一种地区旳人口、产业、资本、市场旳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旳地区,一种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旳重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旳地区,处在经济技术水平低旳梯度上,接受核心区旳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旳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旳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伙,互相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渐消除成员国间旳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旳社会经

济政策,形成一种跨国界旳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旳统一旳经济区域旳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旳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旳各个构成部分。 (往年旳考试不会超过这个界线) 二、重点理论和考试旳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 问题) 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旳辐射理论(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较高旳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相对较低旳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旳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旳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 一般以大中都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旳一种辐射方式。 3、线辐射理论: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海旳陆地带为辐射旳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者上下游地区推开旳一种辐射方式。 4、面辐射理论 某些地区旳中心都市和小都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旳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地区进行互相辐射,这些地区体现为一种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区域结构:区域不是无序事物和现象的集合,而是由网络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 地区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最初并不存在,而是逐渐形成和演化的。这种结构的形 成过程也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于不同的地区,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差异很大。如何把握区域结构特征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2.区位理论:研究如何为每个制造商找到 最佳生产地点,以使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课后答案 1.传统的区域经济观是什么?请分开讨论。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是经典的区位理论。核 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区位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因素和集聚因素,并相信最初根据运输 成本选择的地点会发生变化。他首次将产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了货运、劳动力成 本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 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 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 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尽管凯恩斯的理论并非针对区域经济问题,但他的政府调控和干预经济活动的思想对 当时各国采取的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3.二战后区位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到贴近区域实际的应用区域模型的构建;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发展和区际关系的学科。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 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人力资源是与区域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经济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某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含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自然条件在内的区域综合系统。有什么样的区域系统,就有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区域的性质、结构和发展直接决定投资环境的面貌及变化趋势。 第三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这个主体自始至终都控制着开发过程;区域开发是以特定区域为对象,对这个区域未利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对已利用的进行再利用。所以,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章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 霍夫曼指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第五章 区位选择:现代的区位选择,是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聚集效益三个方面标准结合起来,从区域的总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区位选择,即把区域发展的经济目标、社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 (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就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关键词 杜能圈: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后称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种蔬菜、生产牛奶 第二圈——林业圈。供应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农业和畜牧业合理轮作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第六圈——畜牧业圈。放牧或种植牧草。第六圈以外是荒地。 工业区位论:它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那么--运输区位法那么、劳动区位法那么和集聚或分散法那么。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根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托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根底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那么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地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一般区位论:俄林认为杜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局部,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而后一种宏观理论即为一般区位论。 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 投资环境:投资经营者所面对的客观条件。投资,特别是国际间的投资的效果,与投资地点客观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对投资者来说,必须考察各国各地区不同的投资环境,把资金投向有利的环境中。对欢送外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要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 k, X3 W A+ ^9 Q: Q% B+ X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一门科学。P4 2、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分支学科的重要标志,它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其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使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P6 3、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往往被描述为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P20-21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填空题 1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进程。 3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 4、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选择、市场份额最大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5、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三类:顺序—规模分布型、双中心型、网络型。 6、产业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 2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个部分组成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 3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三种。 1古典区位理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2自然资源的特点是稀缺性、区域性。 3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5新要素学说包括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学说和创新理论。 6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组成内容是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 7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 8区域投资环境研究的内容有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9、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有地域性、继承性、动态性。 1、工业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是韦伯。 2、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 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有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老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 5、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区域创新。 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是区域性、预见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7、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 8、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有地域性、继承性、动态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