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中南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论文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

2016/5/4

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

常江周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

引言

针对荒漠化概念问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 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沙区开垦,超载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

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根据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研究院发布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来看,中国荒漠化的治理初见成效,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同时18个省的荒漠化土地全部净减少。沙区植被覆盖增加,固碳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沙尘天气减少;38%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但总体而言,中国荒漠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国荒漠化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

图1: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分布图

截止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出炉,我国荒漠化分布情况见图1。荒漠化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市)下的528个县(旗、市、区)。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492.79万公顷;中度荒漠化面积9255.25万公顷;重度荒漠化面积4021.20万公顷;极重度荒漠化面积5346.69万公顷。由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分布范围广,存在不均衡性。

[8]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5.64%;其他13省占4.36%。

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那里分布有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二是我国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9]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受风力影响较大,临近的沙漠受风力影响推移,故该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以新疆、甘肃为主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山与平原、盆地相间,沙漠与绿洲共存,气象要素分布很不均匀,生态环境异常脆弱[10]。因此该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并导致泥石流、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致使地表沙化。而在中东部荒漠化地区则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有研究表明,若在自然条件或未发生过度认为干扰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以维持草地或者固定沙地这一自然状态[11]。

2荒漠化成因

2.1自然原因

2.1.1独特的地理位置

我国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大多数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处于沙漠和沙地密集分布地带,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沙漠和沙质地表广布,有着丰富的沙质来源,大量的沙物质覆盖了本来可以利用的土地,使得土壤质地不断恶化,植被难以生长,在植被稀少的情况下,当遇到降雨天气,又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冲走了表层相对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12],造成荒漠化。

2.1.2干旱气候影响

干旱是西北地区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关键囚素。西北地区是国内最为干燥的区域,近50年,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自山区向两边沙漠走廊减少的特点,整个干旱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57mm,最新科考发现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 mm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 mm以上,曾几次用仪器测到空气相对湿度为零的记录,确定罗布泊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13]受到长期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地表异常干燥,植被稀少,并进一步恶化原本就不肥沃的土壤环境,加快了西北地区耕地的水分蒸发速度,当干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超自然环境的承载程度时,便产生荒漠化问题。[14]加之西北地区频繁的强劲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疏松,沙尘暴发生频繁,也加剧了区域内的土地荒漠化。[15]

2.1.3水资源因素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北干旱区面积约250 x 104km2,平均年降水量230 mm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8-10倍;水资源总量约1 979 x 108m3,占全国的5. 84%,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1 364 x 108 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 573 m3;人均和地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8%和27 %,生态系统极端脆弱。[16]干旱区诸多生态问题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分和盐分平衡关系失调而产生。而由此引发的荒漠化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2.2人为原因

相比自然因素,人类对荒漠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主要位置,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已明显超过气候冷暖干湿波动对沙质荒漠化发生扩展与逆转过程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比自然状态下的荒漠化高出4倍之多![17]

2.2.1经济结构单一导致的不合理活动

荒漠化地区与中国的贫困地区几近挂钩,在荒漠化地区生活的人们,对土地依赖性大,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尤其是农村地区,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之下,人们大多以种植或者放牧为主,而要想改变贫困的经济局面,必然会扩大生产,“广种薄收”的农业运作模式,[18]使得本就贫瘠的土地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土壤肥力下降,地表被破坏,耕地和草地最终演变成荒地。生存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在贫困地区发展中很难调和,或者说,在改变不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无法避免。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发等都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同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现象的产生,另外,很多地区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2.2.2绿色发展理念淡薄,法律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

受制于荒漠化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对荒漠化的危害缺少一个确切的了解,在人们理念中并没有绿色发展的概念,在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利益之前,人们理所应当的选择了破坏环

境以谋求自身利益。结果造成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政府法律执行力度有所不足。中国很早就完善了一系列有关荒漠化的法律,与防治荒漠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气象法》等,此外,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法》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专门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防治荒漠化的国内法律,于2001年颁布、2002年1月1日起生效,这部法律在防治荒漠化立法上的贡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防治荒漠化研究的深入,在实际的法律执行过程中,以现行立法并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基层执法难以有效执行,核心在于环保与经济之争,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极难找到平衡点,地方政府在政绩与环境面前很难权衡。有部分研究表明,荒漠化的防治只取得了很小的成绩,和治理的付出相比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20]

《防沙治沙法》在实施中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法更倾向于概念型法律而不是实施型法律,它必须借助具体的技术规则和相关的法律释义才能更具操作性。[21]其次,该法专门性措施的效率和公正平衡问题产生矛盾。专门性措施的主要实施主体是林业部门,在部门内的实施虽然往往比较有效率,但是单一部门的行政法律实施己经显出失之公平和公正。

[22]还有法律涉及的部门实施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门很难协调一致,法律成效很不明确。

3 荒漠化危害

3.1破坏可利用的耕地资源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可利用耕地资源并不丰富,而西北地区由于荒漠化问题导致可利用耕地资源更为紧缺,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正常生活及生产活动。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574.11万公顷,其中耕地13505.73万公顷(20.26亿亩),2014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8.80万公顷。[23]而在减少耕地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荒漠化问题导致。

3.2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地荒漠化使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荒漠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其中沙尘暴是最常见的。[24]主要体现在沙尘暴天气出现时会出现狂风裹着砂石,浮尘四处弥漫的现象,特别是工矿企业的废弃物随风扬起,降低大气能见度,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恶化城市环境质量;颗粒物远距离输送并沉降可导致区域性污染;此外,悬浮颗粒还可抑制云的形成,使降雨量降低,影响地球气候[25]

3.3对人们健康与经济活动的影响

由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人们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很大影响。沙尘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沙尘天气使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可引起多方面的健康损害。大量沙尘在空气中飞扬,悬浮在空中的不仅是尘埃微粒,还有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沙尘无孔不入,使户外人们呼吸困难,可诱发很多疾病,还为某些传染病提供了传播媒介。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随着沙尘迅速在大范围内扩散,严重威胁社会的公共卫生。同时,沙尘暴来临时,在狂风的驱动下,当它碰上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大量沙尘落下,就会埋压农田、渠道、公路、铁路等形成沙堆或沙丘,严重阻碍了交通,并带来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26]

4荒漠化治理对策

中国对荒漠化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荒漠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无论生物防治,工程防治,还是立法执法,基金会参与以及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荒漠化问题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措施实施不到位,荒漠化治理不

容松懈!

4.1转变荒漠化地区经济结构

想要真正地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就需要真正帮助西北地区居民解决生存及发展问题,就应该利用高新技术并发挥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提升居民经济及生活水平。努力改变荒漠化地区原有经济结构,加大扶持力度,改变不合理的土地经营方式与资源利用强度,从粗放经营向集约转变,[27]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帮助居民减轻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只有改变荒漠化地区的经济问题,才能在根本解决生态问题,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生态治理便有了动力与保障。

4.2加强生物防护工程

截止2015年,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 554.9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 405.29万公顷,飞播造林 10.81万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占58.36%。[28]生物多样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鉴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因而应该保护荒漠化土地中现有生物多样性,特别应该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加强荒漠化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29]

4.3加强重点工程建设

继续抓好京津冀风沙源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优化建设内容,优选建设模式,提高工程治理成效。强化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30]

4.4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价体系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大遥感、信息技术在荒漠化领域的应用,提升荒漠化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结合专题监测、年度趋势监测等,形成完善的荒漠化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并且研究制定一套客观、科学且可操作实施的荒漠化分类、分级指标体系标准,便于荒漠化分类评价。[31]全面提升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沙尘暴应急和荒漠化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为荒漠化治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5政府、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基金会协作

加强与非政府组织(NGO)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的联系,以确保直接和广泛的参与。NGO、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具有与受益者密切联系的优势,能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使群众参与,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并提高社会影响,为荒漠化治理带来更多助力。

4.6加强考核制度

严格荒漠化治理目标的考核制度,强化荒漠化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荒漠化治理的领导干部要有行之有效的环境离任审计制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官员治理荒漠化的责任意识和决心。

5结语

综上所述,荒漠化作为21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受到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因为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治理荒漠化也是政府的主要环境任务之一。虽然近些年来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荒漠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荒漠化局面依然不容乐观,荒漠化治理付出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荒漠化治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们生活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

在未来中国荒漠化治理进程之中,要更加深入了解荒漠化,通过现有技术,在建立荒漠

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对荒漠化治理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单一的措施或者单一的个体都无法解决荒漠化问题,治理荒漠化需要综合整治,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在科学研究与监测之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荒漠化问题终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魏海燕.胡方彩.我国荒漠化得现状及预防对策[J].贵州科学,2014,32(6):83-87

[2]卢琦.刘力群.中国防治荒漠化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86-91

[3]朱震达.崔书红.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J].中国沙漠,1996, 16(4):331 -337

[4]谭雅枝.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J].地理学报,2004,59(2):197-202

[5]马明.李小婷.唐翠平.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J].现代园艺,2014(4):11-22

[6]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16,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R]

[7]郭瑞霞.管晓丹.张艳婷.我国荒漠化主要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15,33(3):505-514

[8]廖咏梅.王琼.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44-47

[9]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5-202

[10]吴钢.李静.赵景柱.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10):12-17

[11]乌云娜.裴浩.白美兰.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J].灾害学,2008,23(2):117-122

[12]李庆和.王虎刚.张拴虎.浅谈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3(4):13-14,

[13]姚俊强.陈亚宁.胡文峰.刘志辉.赵玲.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 ,32 (5) :1283-1291

[14]刘超.刘凤伶.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J].科技展望,2015(29):166

[15]胥宝一.李得禄.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66-270

[16]陈亚宁.杨青.罗毅.沈彦俊.潘响亮.李兰海.李忠勤.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J].干旱区

地理,2012,35(1):1-9

[17]胡开波.刘凯.蒋勇.王守强.杨建勇.余波.张健.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J].四川

林业科技2009,30(6):87-92

[18]马军.朱庆文.我国上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32) : 10445- 10447

[19]姜明.谭飞燕.关于完善我国防治荒漠化法律制度的思考[J].中国沙漠,2009,29(3):421-423

[20]Chen Y, TangH.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 China:background an-thropogenic impactsand failures in combating it[J].Land Degra-dation&Development, 2005,16:367-376

[21]杜群.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资源法律问题及其对策—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J].法学评论,2004 (1 ): 94-95

[22]陈德敏.胡耘通.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应对—来自UNCCD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10,16(5):67-71

[23]国土资源部,2016,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

[24]任建治.荒漠化的预防与治理探讨[J/OL].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2).

[25]祈连平.沙尘暴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306.

[26]杨东华. 沙尘暴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26(4):72-74

[27]杨俊平.邹立杰. 中国荒漠化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3):16-23

[28]国家林业局,2015,201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

[29]吴亚茜.谭汉基.张克斌浅谈荒漠化的预防与治理[J].绿色科技 ,2014(9):13-14

[30]屠志方.李梦先.孙涛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1):1-5

[31]崔向慧.卢琦.中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展望[J].干旱区研究,2012,29(5):913-919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 一、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完)

现状: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荒漠化防治有关情况。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均呈现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国家林业局 二OO五年六月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盐渍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中度为万平方公里,占%;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极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 4、各省(自治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①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固定沙丘(地) 为万平方公里,占%;固定沙丘(地)为万平方公里,占%;戈壁为万平方公里,占%;风蚀劣地(残丘)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耕地为万平方公里,占%;露沙地万平方公里,占%;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6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 2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摘要: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文章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危害,从而提出了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成因防治措施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指的是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沙漠化是一不境退化现象。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 1 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2.1 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 (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同时,林地退化不但使木材蓄积损失,还减少了当地农牧民的薪柴来源,农牧民在薪柴不足的情况下采伐灌木作为燃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破坏了农业生态屏障,加重了农业的灾害程度,从而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 例如: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三: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五: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 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 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 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 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 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 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 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 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 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 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 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 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 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 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 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 所罕见[5]。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当代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然而,荒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将荒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还就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发表了看法。 作者樊胜岳,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高新才,1961年生,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展荒漠化的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荒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荒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研究表明(朱震达等a,1989; 朱震达等b,1994),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 5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 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治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此,论者的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观点。前者多认为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主要因气候干旱而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f.k.hare,1988)。而后者多认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 ①。 实际上,荒漠化的成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10年尺度上讨论荒漠化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这个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注解:李吉均:《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19卷第1期。]。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整理版)

定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成因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 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 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气候因素:副热带高压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 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 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沙漠治理设置沙障: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 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可有效固沙和保水。且固沙层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 刮起。 恢复与重建: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使其不超出土地承载力 植物治理: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植 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水资源利用: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①汲水<地下井&坎儿井>、②输水<渠道引水&管道输水>和③节水灌溉<喷灌&微灌&小畦灌>等方面考虑。 土地沙漠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