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

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

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
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与此相应, "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诸如此类的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括性描述早已不是是么新东西了。但我们必需承认,这种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和文化现实的理论话语,是任何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知识论上的出发点,尽管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中寻找"中国后现代"的定义。伊格尔顿说他无意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国际话语(包括中文世界的有关讨论)从来都是借助两者间概念上的摸糊性跨越种种现实的限制而进入问题的。不妨说,后现代话语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赋予它某种"普遍性",尽管该理论本身是以反普遍性起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在《极端的时代:一九一四至一九九一的世界史》中对后现代的普遍思潮作了如下总结: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对客观现实的存在持根本的怀疑论态度,它们不相信人类能通过理性手段达到对现实的一致的理解。它们都有激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在它们看来,一个被技术彻底改造了的世界立足于某种世界的本质,而有关进步的意识形态则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前提构成了这种世界本质的

抒情诗歌朗诵稿大全

抒情诗歌朗诵稿大全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为大家分享了抒情诗歌的朗诵稿一起来看看吧! 我坐在江南烟雨中 远望那皑皑的雪山 东北南方几千里的相距 我眺望着眺望着 却跳不出这杨柳 跳不出这烟雨 亦跳不出这人群 去不了到不了你的身旁 长白我多么渴望靠近你 只因那人在这群山中守候了十年 我多希望靠近一点 却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无可奈何 八月的忧伤深邃无涯 灵魂背负尘世的迷茫 游走于古老的丝绸之路 目击万物死亡的荒漠上 野草一片…… 走在沙漠的光阴离死亡

很近很近 我的诗心泛滥流成沧海……我把死亡的近归还荒漠 一个叫绝望 一个叫忧怆 我的诗心泛滥流成沧海……光阴只有在沙漠里凝聚 野草一片…… 垂死的胡杨傲立荒漠 北风撕裂的枯枝 以千年不倒的姿势 目睹岁月侵蚀的痕迹 日已殇! 万物在恐惧里 陷入深深的沉默 时光的轨迹走入诗中 化作吟唱的野花 岁月剥蚀的红尘 在我的诗心里沉沦 堆成桑田 背负伤感的灵魂 只身徒步过沙漠……

童年,把时间和记忆拉长难以忘怀的是 躺在青草上仰望 深远的天空 几朵流浪的白云 偶尔的几群雁南飞 引起无边的思绪 从雨城开始到旱城结束火车奔跑象你一样 在大地寂寞穿行 轻轻的风拨动梦的琴弦然后无声的走远 那草原那风筝 单车恋人 那划破手指头的刀片 全隐退到岁月深处 当你亲手折断 那朵永远无望盛开的花朵一些声音在喊着回家 一些阳光下落不明 母亲的白衣裳一直晾不干是我无法安放的疼痛

一只奋飞的鸟 撞碎摩天楼的透明玻璃;时代把我的影子遗弃 我背叛善良的旨意 走进末路的彼岸 无人无声 空洞的梦以及残阳 多少一生飞翔的鸟呵 最后的翅膀流落他乡 这一天 我的命途注定没有诗歌现实和梦斗争 沉入深秋的落叶满地 红色的夕阳 失去爱的暖意 你的指尖该会多么凉 黑夜接纳了这的世界 游子沉寂在路上 没有路灯…… 你独坐在发霉的雨季里剪短了幻想和长发 断层的故事和地面

中国现代抒情诗歌十六首

中国现代抒情诗歌精选十六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果》 席慕容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如果太阳愿意 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 我可以永不再出现 如果你愿意 除了对你的思念 亲爱的朋友我一无长物然而如果你愿意 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断落如果你愿意我将 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 你走来 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郑杭生 2012-9-5 15:51:28 来源:《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考察了“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的不解之缘,回顾了“传统和现代”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的不同关系,着重论证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对理解当代国内外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和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的成长”“传统的发明” 一、“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 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学创始人和实际奠基人创建社会学立论的重大根据之一。这一点对两大系统的社会学——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都是如此。此后,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逐渐成为社会学分析的两种理想类型。 (一)“传统和现代”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与过去的传统社会,做了多方面的极其鲜明的对比。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指出,这个社会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和统治。指

出,这个社会引起了观念的变化;金钱关系,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指出,这个社会还是一个急骤变化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与千百年沉睡的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不同:“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4]总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转型,1789年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墓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凸显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都市化(城市规模的扩大,作用的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作为社会瘟疫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作为贫富悬殊标志的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并存,从劳资对立到工人怠工,罢工,破坏机器以至起义,从大鱼吃小鱼到企业破产,倒闭,从童工的使用到工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悲惨处境;从失业大军的形成到犯罪率的提高;一边是“生产过剩”,很大一部分粮食和其他制成品被销毁,另一边是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穷人饥寒交迫,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革命的回答和改良的回答,产生了两大系统的社会学。 传统和现代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仍然是重要的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我和刘少杰教授曾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5],即“一点两线两段”。其中所谓“一点”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的起始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所谓“两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然后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列宁、普列汉诺夫、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东方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主要指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条线是以卢卡其、

浅谈中国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浅谈中国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所谓文学意境指的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意”即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作者认识以及审美情趣等;所谓“境”,就是作品中的“意”转化为艺术力量后所能作用的最大艺术空间,以及这一最大艺术空间所能产生的全部艺术效果。意境是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情感二者完美统一所艺术地反映出来的人类生活的本质的真实,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 一、状物移情――意境创造之“经” 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根据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某些特征,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具有与之相似或能载运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物境)来“移情”,这样便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构成诗的意境。诗人是很懂得其中真味的,他们多采用富有感染力的外在客观形象来表情达意,即往往把一种抽象的情绪“移”到外在事物上加以表现。如“愁”,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抽象情绪,古人用多种形象来托愁、寄愁,创造出了多种愁的意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抽象的愁绪,竟忽而化作了滔滔东流的春水,忽而化作了飞红万点的大海,忽而又化作了一川霭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时节的细雨。这些具体的景使我们理解了愁的

缠绵、愁的繁多、愁的难以排遣。人们由“移情状物”的桥梁,由不可感知的此岸走进了可感知的彼岸,从而走进了愁的“天国”。黑格尔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⑧所以,我们创造意境要“状物移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此言极为中肯,那些矫揉造作、无“情”呻吟的作品是创造不出真正的意境的。 二、缘景生情――意境创造之“纬” 一种是借景抒情。诗人心中郁积而成的感情块垒,已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才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客观物象来抒发。正如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道:“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试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该诗由梦幻入仙境,把一个五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描写得神乎其神。从字里行间,尤其是诗末写梦醒后发出的慨叹来看,诗中描写的神话世界,完全是诗人在精神上的种种历险以及对理想追求的真实写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受压抑的精神得到解脱后的喜悦情感。类似的作品还有屈原的《离骚》、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这类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得天马行空,来去自由,一般表现一种慷慨激昂、悲壮怨愤的艺术场景,带有诗人更多的自觉主动因素。用王国维的话讲,就是“造境”。

现当代诗歌精选

现当代诗歌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对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诗人对五四前新生的祖国的真挚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B.表达了诗人对五四后新生的祖国的真挚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C.表达了诗人对五四前后新生的祖国的真挚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D.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悠久的祖国的真挚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2.《炉中煤》在整体构思和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结构整齐匀称,形式和谐,层层递进,回环往复,节与节之间紧密衔接,首尾照应。B.结构上整齐匀称,想象丰富,语言整齐凝练,层层递进,回环往复。 C.结构上整齐匀称,形式和谐,想象丰富,层层递进,回环往复。 D.结构上整齐匀称,形式和谐,采用比拟方法,层层递进,回环往复,首尾照应。3.郭沫若与成仿吾等人组成的新文学团体是() A.文学研究会B.新月社 C.创造社D.湖畔诗社 (二)多项选择题。 1.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有() A.《星空》B.《女神》 C.《前茅》D.《卷耳集》 E《恢复》 2.《炉中煤》中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有() A.啊,我年轻的女郎! B.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C.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D.我自从重见天光。 (三)填空题。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来作为抒情线索的。 2.诗人借助于,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3.诗中的“这一角”指的是。 4.“无形的手掌”指的是。 5.“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的是。 6.“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的是。 2 简答题 12.《炉中煤》选自郭沫若的哪一部诗集? .《炉中煤》选自郭沫若的哪一部诗集?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中国文学地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引言 中国文学是一个博大精深地主题,它自古以来都影响着我们地文化,经济乃至政治.而传统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明显地不同,西方文明偏重于理性科学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学偏重于对人生地感悟,对经世治国地探索,偏重于思想地境界.无疑抒情于中国文学是皇冠上地一颗璀璨明珠!研究中国文学地抒情传统,不仅是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地鉴赏与理解,更是对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社会制度地研究与探索,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塑造人生价值观地一种方式.b5E2R。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文学地抒情传统:一·文学中地时间二·文学与自我三·文学与自然四·文学中地江南p1Ean。 正文 一·文学中地时间 什么是时间?时间存不存在?它是唯物地还是唯心地?从终极哲学上讲,时间是不存在地.用《金刚经》地话讲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来就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这就是时间.DXDiT。 文学中对时间地发现,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地局限性地一种体认,这种体认会激发人类产生超越地思想.面对时间之流,中国文学对此有不同地选择.RTCrp。 .人类对时间是惶惑不安但不是绝望地,是以积极向上地态度,回应时间地压迫.这种态度,就是儒者所倡导“不朽”观念.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地态度.这在中国文学里是主流,历代文学中地那种抱负、志向、爱国主义,根源于这种积极地面对时间地态度.5PCzV。 例如: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LBHr。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xHAQX。 曹操地《龟虽寿》中传达了人地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地,只要自己保管地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地思想.于是引发出对人生地感慨虽已暮年,但是有远大志向地人那种奋发地雄心不会止息.《短歌行》中有曹操对人生短促地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他感叹地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地紧迫感,所以他这“人生几何”地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地事业.整首诗表示自己有宽广地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地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地大好局面.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地雄心和进取精神.LDAYt。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地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地生存消亡过程,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

---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 我从前的同事, 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 结果却越写越长, 竟至成书, 名为 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 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 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 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 后来在1950 年左右, 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 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 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 下半叶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 而是第三世界, 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 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 当然,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 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 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 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 年前后开始的。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 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 这种发展到了最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十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 穆申、刘婷、黎力等提供 张洋宇、刘婷、邱日明整理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从晚清到五四——现代文学语言与制度的形成 第三讲鲁迅与现代小说形式 第四讲现代小说(上) 第五讲现代小说(下) 第六讲新诗传统的建立 第七讲散文专题 第八讲现代话剧 第九、十讲聚合离散的文学时代 ●不指向确定的时间维度 第一讲导论 ●何谓“中国现当代文学”? 对象:晚清以来,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问题一:晚清以降,中国文学何以成为“现代”? 问题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一、(问题一) 文学革命论述: 1.1917年开始: ?《新青年》2卷5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8个建议 最后一条是“不避俗字俗语”——白话 ?《新青年》2卷6号,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三大口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逼上梁山》 2.1929,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纲要》 3.1935,《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理论、论争,小说、诗歌、散文…… 4.199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以白话为媒介的新文学有别于以文言为媒介的旧文学 胡适注重白话的形式——直线进化论 周作人、钱玄同更注重内容思想(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质疑之一:一种“新文学”的兴起,是否如胡适认为一定是白话?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中国·我的姐妹》《抒情与史诗》提出—— 旧→新:抒情性→史诗性(小说代替诗歌成为主要门类:文类主导性的变化) 《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文言) 结论一:新文学诞生的基本条件,并不像胡适所深信的那样取决于语言; 结论二:现代文学的诞生,不是一个改造各种外国文学成分、改革传统结构的渐进发展

中国名家抒情散文

中国名家抒情散文 导读:第1篇:围啄的鸡群——余秋雨 伽利略赶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前三天出生,仿佛故意来连接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基本完成,近代科学开始奠基。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内的名人灵柩,进门右首第一位是米开朗琪罗,左首第二位是伽利略,也像是一种近距离的呼应和交接。 严格说起来伽利略应该算是比萨人。在比萨出生,在比萨求学,又在比萨大学任教。据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现在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个实验没有做过,但世界各国旅人仍然愿意把那座斜塔当作他的纪念碑。家乡也愿意,愿意那么大,愿意那么斜,让世人看看一种因长期蒙冤而倾斜的人生力学结构也可能如此宏伟。 但是,他的灵柩却安置在佛罗伦萨。不仅如此,在佛罗伦萨阿诺河畔的一个要道口,我看到他的雕塑笑眯眯地站在一组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上方,好像对这座城市,他还要尽一点义务,哪怕是指挥交通。 我想这是有原因的。 那年罗马教廷通知七十高龄的伽利略到罗马受审,伽利略因患严重关节炎无法长途坐马车,请求就近在佛罗伦萨受审,但教廷不许,年轻的托斯卡纳暨佛罗伦萨大公费迪南二世派出一乘轿子送伽利略 前往,而在罗马第一个迎接这位“罪人”的,是佛罗伦萨驻罗马大使尼科利尼,尼科利尼还邀请伽利略住在自己寓所里。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佛罗伦萨能在自己的地盘里保护伽利略已

经不易,没想到它居然伸出长长的手臂,把这种保护追随到教廷所在的罗马。这不能不使伽利略重新掂量起友情的重量。 年迈的科学家对世事天真未凿,他困惑地问尼科利尼:“为什么我的很多朋友以前很支持我,现在一看风头不对都起劲地攻击我我对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尼科利尼笑着回答:“您对人性的了解,远不如对天体的了解。您的名声太大,这就是原因。” 伽利略不解,尼科利尼又说:“小时候见到一群小鸡狠命地围啄一只流血的鸡,我惊恐地问奶妈怎么回事,奶妈说,鸡和人一样,只要发现一只比较出色又遭到了麻烦,便联合起来把它啄死。” 伽利略睁大眼睛听着,茫然不解又若有所悟。 这场围啄的中心活动,是要伽利略读一份“忏悔书”。连女儿出于对父亲生命安全的考虑也来劝他忏悔,他拒绝;但到最后,经过宗教裁判所的“严厉考验”,他还是“忏悔”了。 “忏悔”在罗马,而在佛罗伦萨,费迪南二世却说:“我只有一个伽利略。” 凭着这一切,伽利略愿意在佛罗伦萨大街上站立千年。但他知道,正是费迪南二世这种唯一性的'评价,在不少人心中引起不快,造成了“交通堵塞”。围啄,是鸡群本能地在排除心中的堵塞。为了不再产生这样的悲剧,即便让他指挥交通,也心甘情愿。 伽利略的忏悔,是跪在地上做的。忏悔的中心内容,是他曾在着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 摘要: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考据方法。前者揭示“抒情传统”的观念背景和比较语境,重点关切经由中西文类理论引发的文学传统的不同路径;后者则以中国文学的“抒情源头”为考察对象,揭示陈世骧的国学背景及其研究方法间的关联。 关键词:抒情传统;陈世骧;比较诗学;文类;考据方法 1958年,韦勒克在教堂山大会上以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之演讲,引领国际比较文学从重视“影响研究”、依靠材料考证、强调事实联系的“法国学派”时代,进入了重视“平行研究”、看重文学作品自身独立性和文学性、强调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视野的“美国学派”时代。这一研究转向,对以比较为基本视野的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0年代,著名留美学者陈世骧显然已成为这一新主张的实践者,在其美国亚洲学会年会的演讲稿《中国的抒情传统》一文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比较文学的要务,并不止于文学相等因式的寻找;它还要建立文学新的解释和新的评价”,随即他提出了以标榜文化独特性为宗旨的“中国抒情传统”论断。 一文类:在东方与西方 中国文学批评,自《毛诗序》起,就有文学分类的自觉,根据《周

礼》“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而提出的“六艺”说,风、雅、颂即指诗的种类。至魏晋南北朝,文学审美的独特价值首次得到文人的广泛认同,文学批评中的文类问题也发展为中国独有的一套文体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陆机的《文赋》则更把“文章”细分为十大类,逐一划定美学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哗而谲诳。”而在以“诗文为正统”的古典文学体系中,又按刘勰“音韵之别”划定的“文笔之分”建立了中国特有的文类分野:“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至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明清以来虽然有了惊人的发展,但始终未能进入文人“雅”文学范畴,因而在文类上并没有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 与此相对的西方文学传统,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就一直倾向于把整个文学领域分为三大类,这种分类至今仍然通用,它们是:戏剧文学、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亚里士多德把文学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于是就有了以上三类文学:“假如用同样媒介模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

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几点形式特征

六年級本位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校園植物小博士 (一)校園植物小博士課程設計緣起 學校校園廣闊,又有豐富生態的親水公園園區,所以先培養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美景欣賞起,而最接近學生的,就是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因此對於野外的探索活動,就先以校園植物做起,讓學生從校園植物探索中引起對大自然的興趣,再慢慢的推廣至其他不同的自然事物中。 除了欣賞校園植物、認識環境外,也希望藉著本活動,引導學生秉持著愛護環境的態度和研究的精神、方法,去探索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可以自己找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師所給的答案。 (二)校園植物小博士課程設計理念 校園是學生每天生活的場所,本校校園種植了很多漂亮的植物,藉由指導學生認識、解說校園植物,從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並啟發學生愛惜、維護校園植物環境的省思。整個活動以自然生活領域為出發,結合資訊教育、語文、藝術與人文等學習範圍,最後以植物解說的綜合解說方式做結束。

六年級特色課程地圖 . 能力深化 導覽小尖兵 瞭解校園植物的各項特徵之後,進而能利 用解說及導覽的方式,將校園植物介紹給 他人,並且在互動過程中,解說者也可以 得到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學生能力展現 校園植物通 調查校園植物的分佈及特徵,瞭解學校內 有哪些不同的植物,有哪些是本土種?哪 些是外來種?而這些外來種對與本土生 物有沒有什麼危害?並利用資訊能力錄 製報導瓢蟲植物影片。 社會領域 1.單元名稱:第四單元-關 心我們的地球 2.能力指標: 1-3-10舉例說明地方或 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 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 解決方法。 3.節數:1 4.教材:康軒六下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技 1.單元名稱:第三單元-生 物與環境 2.能力指標: 2-3-2-1 察覺植物 根、莖、葉、花、果、 種子各具功能。照光、 溫度、溼度、土壤影響 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 各不相同。發現植物繁 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3.節數:1 4.教材:康軒六下自然生活 與科技 彈性 1.單元名稱:Movie Maker 製作 導覽解說訓練 2.能力指標: 資3-3-1能操作掃描器及數 位相機等工具 資 3-3-3 能使用多媒體編 輯軟體進行影音資料的 製作。 語 C-3-4-10-2能視不同 說話目的與情境做口 頭報告,發表評論、 公開演說。 3.節數:12 4.教材:自編 課程主題 植物小博士 說明:透過植物調查、影片製作及解說導覽,不僅能瞭解校園植物的多樣化,也 可以透過解說互動過程中,獲得更深入的知識。

[国文,传统]浅析普实克如何看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浅析普实克如何看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西方诗学传统是在古希腊、罗马史诗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叙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抒情文学的真正发展是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浪漫主义文学关于抒情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后来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普实克看来,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的直接渊源。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受到以抒情性与主观性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显著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直接发展的结果。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较为雅正的文言文学就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学这些外来影响才能在中国文学中找到如此适宜的土壤。通过马克思主义内因、外因论,普实克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并且,普实克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在中西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普实克对欧洲浪漫主义抒情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接受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深刻把握并阐明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本质。通过语义对等性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普实克对中西抒情文学传统的认识及对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特征的把握 一中国古典诗文的抒情传统 中国较为雅正的文言文学在普实克眼中,主要是指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普实克把抒情性与主观性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的主要区别来看待。他认为抒情性在旧文人的文学作品都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在他看来,虽然在一般的中国古文作品中,作者通常都不是用个人化的风格来创作,而是使用一种固定的文体或表达形式,这中间几乎不能插入任何个人的成分,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些作品存在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他的观点、思考和感受,是作者创作灵感的唯一来源,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文人日记、书信等作品中。这些作品往往只记录了作者对外部世界的一个印象、一种感受,或者描写一幅画面,或者记录一段经历,总之,这些作品都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除了笔记、日记这些文体之外,诗歌更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抒情诗是中国文学的典范。普实克对中国抒情诗的特点概括如下: 长久以来,中国抒情诗一直在探索如何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objective existence of literary works)的一幅图象。其背后的基本假设是艺术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于毫末照见大端,深入自己意想向读者表达的情景。诗歌的目标是成为芸芸经历大自然的同类体验之本质或精华,好比画于画家之为用。这种取态使艺术家揪心于摘选各种现象之典型,将之归纳为最基本的特性,以最简洁的手段作表达。这段论述深刻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手法的基本特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意象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意象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表达作者深厚的情绪。 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是普实克认为中国散文中,除去政论文或者反映官场生活的作品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叙述,是大部分散文的主题。,因此也具有抒情性。这种抒情性发展到宋明时期,强调个性和内心倾向的倾向日益明显,作家们越来越公开自己的心理世界,把自己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古典文学中这些抒情因素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影响,比如我们在郁达夫充满主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医学部10级生物科学师范 1030401003 苏君菊前记:笔者来自广袤的北方,性情也颇有几分北方的豪爽耿直,文学作品的欣赏上也是如此,苏东坡一直是我的最爱,并非因为都是姓苏,实在是东坡的才情卓绝,随意挥洒让人欲罢不能。他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全才,他的诗歌善用比喻,纵意自如,触手生春;对人生持有达观的态度,能够超越困难、解脱苦难。诗人宽容平和的襟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使我折服。课堂上老师曾反复强调,词之正宗为婉约派,苏轼辛弃疾之类乃非正宗。但我想,文学创作应该本无所谓正宗与否,读来让人身心爽透的就是好东西。独抒性灵,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好文章。浪漫主义文学我不太喜欢,太多矫揉造作,扭扭捏捏。此话说的可能也有些片面,因为何为浪漫主义何为现实主义实在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界限。之前从没有完整的读过离骚,因为实在太难读。以下内容是结合听过的课加上个人对离骚的学习和网上的各种资料写出的,有些地方直接引用了网上的原文,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实在无力独立完成;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失偏颇,还请海涵“门外汉”的粗鄙。 文学是人类借助语言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进行的审美观照。在由西部白雪皑皑的高原、东面蔚蓝色的大海、北部寒冷不毛之地、南部崇山峻岭框定出的相对独立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享受着黄河、长江的滋养,脚踏黄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出具有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历经数千年持续的发展而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如阳光、空气一样滋养着当代的中国人。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战国时期,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兴起了楚辞,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使得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具有很卓越的政治器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忠君爱国却遭到奸臣嫉妒,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最后投汨罗而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我一直在想,离骚到底何意,查阅资料说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可我觉得应该是脱离困境之意。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强烈,迸发而出,象征性的叙事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也揭示了诗人选择的艰难和灵魂的煎熬,显示了生命的深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屈原之后还出现了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群,如宋玉、唐勒、景差等。宋玉的《九辩》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在秋景的描写中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情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朽的爱国典范。汉初,遭遇和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安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就极刑而无愠色”在身

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研究 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抒情传统已经不是某位学者的新发现或者杜撰,而是众所周知并且得到认同的一般知识。这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状况就可以达到论证。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抒情传统最初是陈世骧先生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上提出的,但是随着近年来文学史学的发展,学术界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慢慢地从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抒情传统到对此做出研究,而且进行概括,探讨抒情传统的规律等。 我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确存在着抒情传统,却并不是唯一的,应该还存在着批评性的抒情传统,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益。所以目前要做的不是将中国存在着文学抒情传统这一理论推翻,而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抒情史,并且研究两种传统之间的关系,用中国文学批评性传统去补充和充实单一的抒情传统说,从而使中国文学史的抒情史发展趋于完整。 一、谈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从我国文学史上学者的许多观点来看,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抒情传统,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作评论、风格论、批评论以及其他的方面,但是关键是文学以情志为核心和以抒情言志为创作宗旨观点的抒情传统。 翻开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或者参考资料,就会看到一些古老的文学抒情的文言,比如,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等等。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学起源和性质的经典性与核心性言论,决定了文学创作的情感思路、对创作过程的看法,也决定了文学价值判断的准则、文学发展的意义等等。随着后来历代的发展,文学家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轴心进行了阐述或者批评。其实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写心,即要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为主导,而外物或者事象只是使人产生感性和借以表达感性的前因和工具,表达内心情感依然是处于主导的位置。在文学创作中学者也并不是一味地不知道叙述,既客观地将身边的事物或者身外的景象进行描述,主要是由于上述的主导理论的影响,只能将叙事放在为抒情服务的地位,认为在文学表达中只有抒发主观的情感,才是抒情的本分工作,也是其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对于其他的描述手段,即使描述得再妙笔生花,也不能够体现文学抒情的主导理论。 二、中国抒情传统的学术谱系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 从历史性的研究角度分析中国抒情传统的叙述谱系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文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向西方的纯文学观念靠拢,并且想要以此试图从整个层面上规定中国文学主潮,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情感中心论逐渐显现出抒情传统的端倪;还有的学者以跨文类视野初步梳理表现出中国文学抒情体系的尝试,更有学者将这种抒情传统从美学的角度阐述其中的文学艺术精神,从不同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国抒情传统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并以此视为抒情传统的理论渊源。 第二阶段应该是中国抒情传统理论的提出,发生在20世纪的60到70年代。以陈世骧为代表的文学家以文类为基点,正式提出了中国抒情传统的议题。 第三阶段,则发生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北美古典文学研究界,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友工为代表的抒情美学为例。其言论的特别之处是从审美活动的主客观关系为基础,分别从抒情主体和客观对象两方面构造了中国抒情传统之美学体系,在其中融入的结构主义诗学理论等西方形式文论的成果,更加体现了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第四阶段,则是在海外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台湾得到了接受和拓展,而且此议题在高友工返回台湾后就薪火不断,其中以蔡英俊的情境交融为代表。这种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显著地影响了台湾的文化观念和文艺创作,说明了抒情传统的理论参与到文化实践的种种迹象。 但是发展现状是国内的学术界对海外华人的这一发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论文方面比较有限。以陈亚林为代表的《从形式角度切入挖掘中国抒情美学》是在国内能够找到的第一篇专门针对抒情传统进行阐述的专题研究,虽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海外华人的美学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