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

第五章渗透检测

引言

开定义及应用

渗透检测是一种检测材料表面和近表面开口缺陷

第一节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1.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1)表面张力

表层液体分子受到外侧气相分子和内部液相分子的吸引,前者小于后者,所以其所受的合力子的吸引前者小于后者所以其所受的合力

2)浸润角

浸润角:液面在接触点的切线与附着液体的

固体表面的夹角。界面张力的平衡

当γS/G >γL/S +γL/G ,则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

当γS/G <γL/S +γL/G ,则液体表面收缩,以减小它

与固体的接触面积趋于不浸润

与固体的接触面积。

极端1极端2

3)毛细现象

z 由于液体对材料表面的浸润作用,细小的管径会导致液体沿管壁的爬升或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玻璃棒

Capillary action z

例如:

植物和树通过枝干从地下吸收水分到叶里。

人体血管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吸水材料和圆珠笔

的发明

2cos h r σθ=毛细管中液体的升高:

怎样定量描述液体的升高?

θ液固接触角如何提高渗透能力?g

ρ

4)渗透的基本原理

渗透剂利用毛细效应渗入缺陷,再利用显像剂颗粒之间的缝隙吸出缝隙中的渗透液使缺陷被放大显之间的缝隙吸出缝隙中的渗透液,使缺陷被放大显

1.2 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亲水和亲油两种基团,把油1)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

渗透剂需要清洗,但很

多渗透剂是油性的。

乳化剂的分子结构

特征

乳化原理示意图乳化作用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互相溶解

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2) 渗透剂的分类:

荧光型渗透剂

着色型

3)渗透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z每批渗透剂应取500ml贮藏起来作为参照标准样品。保存温度在15~50℃之间,并避免强光照射;

z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存器里、放在低温下保存。应保持相对密

1.3 清洗剂

渗透探伤时,用来去除表面多余渗透剂

的溶剂叫清洗剂。

1.4 显像剂

显像剂:将缺陷中的渗透剂吸附到零件表面上来,并加以放大的溶剂。

第二节渗透检测方法

2.1 渗透检测的方法分类

按渗透剂的染料成分分:荧光法、着色法、荧光着色法。按渗透剂的清洗方法分:水洗法、乳化水洗法、溶剂法。按像剂类型式式

按显像剂类型分:干式和湿式。

便携式渗透检测系统渗透检测实验室

2.2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

1) 清洁部件4) 刷涂显像剂

2) 渗透处理

1)预清洗

?工件表面不能有灰尘、铁皮、油污.

?清洗过程中必须去除表面污染物,但又不能堵塞缺陷.

2)渗透

主要方法包括:–刷涂

–喷涂

–滴或浸泡等

渗透剂涂附以后的驻留时间在5~20分钟,环境温度在15~40℃

渗透检验作业指导书(规范)

渗透检验作业指导书要点 l.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1.1.工程概况: 主要介绍工程名称、规模、特点及施工环境。 1.2.工程量: 分类统计需进行渗透检验的工件及焊接接头的名称、规格、数量。 2.编制依据: 列出与渗透探伤相关的所有设计图纸,技术、质量、安环相关的规程、规 范。 3.作业活动中的组织分工和人员职责 3.1作业的组织分工(与相关作业和其他专业的分工) 明确检验委托、检验作业、结果反馈的责任部门和传递渠道。 3.2作业人员的职责(空表格) 列出参加渗透检验工作人员的岗位名称和职责,应包括技术员、班组长、检验作业人员。 4.作业前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应作的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接受委托并察看现场(审核委托项目是否齐全、环境条件是否具备) 4.1.2根据委托和通用工艺文件编制工艺卡(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采用的渗透液的类型及型号

采用的灵敏度试片 采用的渗透方法 采用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环境温度及检验参数 执行的标准 安全注意事项 4.1.3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1.4选择好渗透探伤剂类型及进行灵敏度校验合格 4.1.5辅助工器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完毕 4.2作业人员(配置、资格) 4.2.1 探伤人员必须持有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且在有效期内。 探伤报告必需由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渗透探伤人员签发。 4.2.2探伤人员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且没有色盲、色弱。 4.2.3 检验辅助工必须经过安全和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2.4. 作业过程中要认真按作业指导书和工艺卡进行检验。 4.2. 5. 必须遵守现场安全规程和其它有关规定。 4.2.6. 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探伤人员有权停止工作。 4.2.7. 人员最低配备:持证人员1-2名(Ⅱ级);检验辅助工1-2名 4.3作业机具(包括配置、等级、精度等) 4.3.1所配备的工器具(包括渗透探伤试块、操作工具、通讯工具等)。 4.3.2所需仪器、仪表的规格和精度(包括渗透剂、显像剂、温度计等)

行人视频检测中阴影检测与去除方法设计

行人视频检测中阴影检测与去除方法设计 行人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参与者,保障行人安全和减少其对机动车的干扰是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对行人交通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人交通研究的主要问题[1-2]包括行人检测、目标跟踪和行为分析。基于视频的行人检测与传统的红外检测、GPS检测、激光检测等方法相比,具有不破坏路面、维护方便、实时性好、可检测的参数多等优点,成为实时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视频图像中的阴影会影响行人的检测与跟踪[2-4],因为阴影的存在会造成检测目标的变形、合并、甚至丢失,使得目标定位及计数不准确。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图像中的阴影去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些研究方法中,考察的图像特征主要有三种: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5]。光谱特征针对像素点,如灰度值、颜色信息等[6],根据当前图与背景图的色差、亮度差值等判断像素点是否为阴影,或者对图像进行变换得到光照无关图[7]进而去除阴影;空间特征是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 帧图像,根据检测到的图像的轮廓、纹理、边缘等信息判断是否为阴影,如利用图像的轮廓特征[8-9],找到目标与阴影的边界线,对本体和阴影粗分,再建立阴影像素的高斯模板进行细分,既减少了计算量又能达到较好效果;时间特征一般都是与前两种特征结合使用,可以用于对阴影方向或运动速度的估算等,以进一步提高阴影去除效果。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YUV颜色空间的阴影去除算法,因为很多摄像 头的输出信号采用YUV颜色空间,与基于RGB颜色空间的处理方法相比,省去了图像颜色空间转换的步骤,能提高处理速度。在图像特征上,本文结合像素点的光谱特征与图像整体的空间特征,首先通过亮度差和色差对像素点进行判断,再利用目标本体与阴影只相接不相交的空间特征,对去除结果进行修正,

网络渗透测试技术规范

渗透测试技术规范 1.1 渗透测试原理 渗透测试主要依据CVE(Common Vulnerabilities & Exposures公共漏洞和暴露)已经发现的安全漏洞,以及隐患漏洞。模拟入侵者的攻击方法对应用系统、服务器系统和网络设备进行非破坏性质的攻击性测试。 1.2 渗透测试目标 渗透测试利用各种安全扫描器对网站及相关服务器等设备进行非破坏性质的模拟入侵者攻击,目的是侵入系统并获取系统信息并将入侵的过程和细节总结编写成测试报告,由此确定存在的安全威胁,并能及时提醒安全管理员完善安全策略,降低安全风险。 人工渗透测试和工具扫描可以很好的互相补充。工具扫描具有很好的效率和速度,但是存在一定的误报率,不能发现高层次、复杂的安全问题;渗透测试对测试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渗透测试报告的价值直接依赖于测试者的专业技能),但是非常准确,可以发现逻辑性更强、更深层次的弱点。 1.3 渗透测试特点 入侵者的攻击入侵需要利用目标网络的安全弱点,渗透测试也是同样的道理。测试人员模拟真正的入侵者入侵攻击方法,以人工渗透为主,辅助以攻击工具的使用,以保证整个渗透测试过程都在可以控制和调整的范围之内,同时确保对网络没有造成破坏性的损害。 由于采用可控制的、非破坏性质的渗透测试,因此不会对被评估的客户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渗透测试结束后,客户信息系统将基本保持一致。

1.4 渗透测试流程和授权 1.4.1渗透测试流程 1.4.2渗透测试授权 测试授权是进行渗透测试的必要条件。用户应对渗透测试所有细节和风险的知晓、所有过程都在用户的控制下进行。

1.5 渗透测试方法 1.5.1测试方法分类 根据渗透目标分类: 主机操作系统渗透: 对Windows、Solaris、AIX、Linux、SCO、SGI等操作系统进行渗透测试。 数据库系统渗透: 对MS-SQL、Oracle、MySQL、Informix、Sybase、DB2等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渗透测试。 应用系统渗透: 对渗透目标提供的各种应用,如ASP、CGI、JSP、PHP等组成的WWW应用进行渗透测试。 网络设备渗透: 对各种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网络设备进行渗透测试。 测试目标不同,涉及需要采用的技术也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下面简单说明在不同位置可能采用的技术。 内网测试: 内网测试指的是测试人员从内部网络发起测试,这类测试能够模拟内部违规操作者的行为。最主要的“优势”是绕过了防火墙的保护。内部主要可能采用的渗透方式:远程缓冲区溢出,口令猜测,以及B/S或C/S应用程序测试(如果涉及C/S程序测试,需要提前准备相关客户端软件供测试使用)。 外网测试: 外网测试指的是测试人员完全处于外部网络(例如拨号、ADSL或外部光纤),模拟对内部状态一无所知的外部攻击者的行为。包括对网络设备的远程攻击,口令管理安全性测试,防火墙规则试探、规避,Web及其它开放应用服务的安全性测试。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精编版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1. 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 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 2. 参考标准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 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 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 (可变) 渗透剂:HD-RS (可变) 显像剂:HD-EV (可变) 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 1.工艺参数 (1)检测方法:ⅡC-d; (2)渗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 (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 (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 (4)显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 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 1.表面准备 (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 (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2.预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渗透测试方案

渗透测试方案

四川品胜安全性渗透测试 测 试 方 案 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1) 1.引言 (3) 1.1.项目概述 (3) 2.测试概述 (3) 2.1.测试简介 (3) 2.2.测试依据 (3) 2.3.测试思路 (4) 2.3.1.工作思路 4 2.3.2.管理和技术要求 4 2.4.人员及设备计划 (5) 2.4.1.人员分配 5 2.4.2.测试设备 5 3.测试范围 (6) 4.测试内容 (9) 5.测试方法 (11) 5.1.渗透测试原理 (11) 5.2.渗透测试的流程 (11) 5.3.渗透测试的风险规避 (12) 5.4.渗透测试的收益 (13) 5.5.渗透测试工具介绍 (13) 6.我公司渗透测试优势 (15) 6.1.专业化团队优势 (15) 6.2.深入化的测试需求分析 (15) 6.3.规范化的渗透测试流程 (15) 6.4.全面化的渗透测试内容 (15)

7.后期服务 (17)

1. 引言 1.1. 项目概述 四川品胜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是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依托遍布全国的5000家加盟专卖店,四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购物平台——“品胜?当日达”,建立了“线上线下同价”、“千城当日达”、“向日葵随身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O2O购物体验。 2011年,品胜在成都温江科技工业园建立起国内首座终端客户体验馆,以人性化的互动设计让消费者亲身感受移动电源、数码配件与生活的智能互联,为追求高品质产品性能的用户带来便捷、现代化的操作体验。 伴随业务的发展,原有的网站、系统、APP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更新和系统投产,同时,系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可能受到的恶意攻击包括:信息篡改与重放、信息销毁、信息欺诈与抵赖、非授权访问、网络间谍、“黑客”入侵、病毒传播、特洛伊木马、蠕虫程序、逻辑炸弹、APT攻击等。这些攻击完全能造成信息系统瘫痪、重要信息流失。 2. 测试概述 2.1. 测试简介 本次测试内容为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是为了证明网络防御按照预期计划正常运行而提供的一种机制。 2.2. 测试依据 ※G B/T 25000.51-2010《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与评价(SQuaRE) 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G 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几种常见抗生素的相关性质和检测方法

四环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及半合成抗生素,具有菲烷的基本骨架。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赶早状态下比较稳定,但遇日光可变色。在酸及碱性条件下都不够稳定,易发生水解。四环素类药物主要有以下化学性质: 1.酸性条件下不稳定:C-6羟基和C-5α上的氢正好处于反式构型易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无活 性橙黄色脱水物。 在pH2~6条件下C-4位二甲氨基很易发生可逆反应的差向异构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土霉素由于存在C-5羟基与C-4二甲氨基之间形成氢键,4位的差向异构化比四环素难。 而金霉素由于C-7氯原子的空间排斥作用,使4位异构化反应比四环素更容易发生。 2.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 3.和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 四环素化学结构 本品为黄色结晶形粉末,无臭,空气中稳定,微溶于水,易溶于稀硫酸及氢氧化钠,略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及乙醚,pH2以下溶液不稳定,碱性溶液中很快破坏。 土霉素 子式C22H24N2O9,分子量460.45。又称地霉素、氧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黄色结晶性粉末,无嗅微苦。有二个分子结晶水。熔点181~182℃(分解)。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和乙二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在空气中稳定,遇强光颜色变深。在碱性溶液中容易破坏失效。 化学结构 金霉素 子式C22H23ClN2O8,分子量478.87。又称氯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金黄色结晶。无臭

味苦。熔点168~169℃。一般医药上用其盐酸盐。熔点210℃(分解)。微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和氯仿。见光颜色变深。在空气中和弱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化学结构 强力霉素 强力霉素是抗生素类药,四环素类药物,可以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其性状为淡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臭,味苦。在水中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氯仿中不溶。 氯霉素 性状:白色针状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在甲醇、乙醇、丙酮、丙二醇中易溶。在干燥时稳定,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煮沸也不见分解,遇碱类易失效。 化学结构 妥布霉素 硫酸卡那霉素

检测方法

4 导热系数检测方法 4.1 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 4.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保温隔热材料干燥匀质试件导热系数(被测试件的热阻应大于0.1 m2·K/W)的测定,且所测定的结果均为在给定平均温度和温差下试件的导热系数。 4.1.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 GB 4132 绝热材料名词术语 GB 10294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GB 10295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 GB 10296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圆管法 GB 10297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热线法 GB 3399 塑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护热平板法 4.2 仪器设备 4.2.1 量具 应符合GB6342规定。 4.2.2 导热系数仪 导热系数仪根据测试原理不同可分为分为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等。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见图4.2.2-1,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见图4.2.2-2。 a双试件装置b单试件装置 图4.2.2-1 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 a 单热流计不对称布置 b 双热流计对称布置 c 双试件式装置 图4.2.2-2 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

4.3 检测程序 4.3.1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导热系数检测程序 EPS板导热系数的测定按GB 10294或GB 10295规定进行;仲裁方法时执行GB 10294。 1 状态调节 样品应去掉表皮并自生产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放置28d后进测试。样品按GB/T 2918中23/50二级环境条件进行,在温度(23±2)℃,相对湿度(45~55)%的条件下进行16 h 状态调节。 2厚度测量 试件厚度应为(25±1)mm。当仪器没有自动测厚功能时,建议在装置里、在实际的测定温度和压力下测量试件厚度。当测试采用双试件时,试件厚度应为两个试件的平均值。测量试件厚度的准确度应优于±5%。 3测试温度的选择 冷热板温差(15~20)℃,平均温度(25±2)℃。 4试件安装 安装试件前,确保试件表面干燥清洁。将试件放入试件腔内,通过夹紧装置将试件夹紧,施加的压力一般不大于2.5kPa。 5 环境条件 当检测设备对周边环境条件有所要求时,实验室应通过空调或其他方式将实验室环境达到相关要求。 6测试过程 设置相关的试验参数(冷、热板温度、过渡时间、测量间隔等),开启检测装置,进行试验。当试验进入稳定状态后,进行数据采样,试验结束。 4.3.2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导热系数检测程序 XPS板导热系数的测定按GB 10294或GB 10295规定进行;仲裁方法时执行GB 10294。 1 状态调节 样品应自生产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放置90d后进测试。样品按GB/T 2918中23/50二级环境条件进行。 2厚度测量 当仪器没有自动测厚功能时,建议在装置里、在实际的测定温度和压力下测量试件厚度。当测试采用双试件时,试件厚度应为两个试件的平均值。测量试件厚度的准确度应优于±5%。 3 测试温度的选择 测定平均温度为:(10±2)℃和(25±2)℃,试验温差为(15~25)℃。 4试件安装 安装试件前,确保试件表面干燥清洁。将试件放入试件腔内,通过夹紧装置将试件夹紧,

着色渗透探伤使用方法

着色渗透探伤使用方法 着色渗透探伤是无损检测技术中最简便而又有效的一种常用检测用段,它对危及金属、非金属材料制件寿命和压力容器安全的危险缺陷——如焊接裂缝、疲劳裂缝、应力腐蚀裂缝、磨削裂缝、淬火裂缝等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具有显示灵敏、结论迅速、重复性和直观性好的独特优点。这些优点使得着色渗透探伤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铁路、交通、造船、矿山、建筑、航空、航天、发电、受压容器以及国防工业部门质量保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着色渗透探伤剂可完全用水去除,因而检测成本低,特别适用于原材料及大型构件较粗糙表面的探伤。其探伤灵敏度最低可达到2级(中级),考虑到用户对被检测表面在预洗的需要,型产品,仍可允许在无水源环境下使用,用本型清洗剂作去除剂用。本产品适用于化工、造船、铁路、石油、重型机械、冶金、军工、压力容器等部门对表面较粗糙、探伤灵敏度要求为2级的铸锻、板、棒等金属原材料、大型零件及结构的渗透探伤。 使用方法: 1、清洗:用清洗剂将被检工件表面的污物(氧化皮、铁锈、油脂等)完全清洗干净; 2、渗透:放置5-10分钟待工件和试块表面干燥后,施加渗透剂,喷嘴应距工件和试块表面20-30mm,渗透时间应根据使用说明,一般为5-15分钟,这期间应保持探伤面被渗透剂充分湿润.; 3、清洗:用清洗剂或水(水压≤1.5kg/cm2)将工件表面的渗透剂擦洗干净; 4、显像:将显像剂充分摇匀后,对被检工件保持距离300mm处均匀喷涂,喷涂显像剂后,片刻即可观察缺陷;; 5、检查完毕,用清洗剂或水擦洗去除显像剂; 6、按工艺要求将工件处理保存。 1.什么是渗透检测? 利用液体的毛细管作用,将渗透液渗入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处。再通过显象剂将渗入的渗透液吸出到表面显示缺陷的存在。这种无损检测方法称为渗透检测。 2.渗透检测如何进行? 3.渗透检测的缺陷显示

渗透检测操作方法

渗透检测操作方法 1.1 预处理 1.1.1 表面准备: a) 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b)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 a≤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c)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1.1.2 预清洗 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 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表面清理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清洗范围应满足1.1.1c)的要求。 铝、镁、钛合金和奥氏体钢制零件经机械加工的表面,如确有需要,可先进行酸洗或碱洗,然后再进行渗透检测。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和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

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1.2 施加渗透剂 1.2.1渗透剂施加方法 施加方法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具体施加方法如下: a) 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 b)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或布等进行; c) 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 d)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 1.2.2渗透时间及温度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渗透剂的温度和工件表面温度应该在5℃~50℃的温度范围,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min;在5℃~1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0min或者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附录B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

渗透测试执行标准

渗透测试执行标准(PTES) 摘要: 在进行任何实验、执行一次渗透测试时,请确信你拥有一个细心的、可实施的技术流程,而且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作为一名渗透测试者,你需要确保不断地修炼情报搜集与漏洞分析技能,并尽可能达到精通的水平,这些技能在渗透测试过程中将是你面对各种攻击场景时的力量之源。 渗透测试执行标准(Penetration Testing Execution Standard:PTES) 1、前期交互阶段 前期交互阶段通常是由你与客户组织进行讨论,来确定渗透测试的范围与目标。 2、情报搜集阶段 情报搜集阶段对目标进行一系列踩点,包括:使用社交媒体网络\Google Hacking技术\目标系统踩点等等,从而获知它的行为模式、运行机理。 3、威胁建模阶段 威胁建模主要使用你在情报搜集阶段所获取的信息,来标识出目标系统上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与弱点。 4、漏洞分析阶段 漏洞分析阶段主要是从前面几个环节获取的信息,并从中分析和理解哪些攻击途径会是可行的。 5、渗透攻击阶段 渗透攻击主要是针对目标系统实施已经经过了深入研究和测试的渗透攻击,并不是进行大量漫无目的的渗透测试。 6、后渗透攻击阶段 后渗透攻击阶段从你已经攻陷了客户组织的一些系统或取得域管理员权限之后开始,将以特定业务系统为目标,标识出关键的基础设施,并寻找客户组织最具价值和尝试进行安全保护的信息和资产,并需要演示出能够对客户组织造成最重要业务影响的攻击途径。 7、报告阶段 报告时渗透测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你将使用报告文档来交流你在渗透测试过程中做了哪些,如何做的,以及最为重要的——客户组织如何修复你所发现的安全漏洞与弱点。 小结: 在进行任何实验、执行一次渗透测试时,请确信你拥有一个细心的、可实施的技术流程,而且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作为一名渗透测试者,你需要确保不断地修炼情报搜集与漏洞分析技能,并尽可能达到精通的水平,这些技能在渗透测试过程中将是你面对各种攻击场景时的力量之源。

相关检验方法

常用检验方法 一、两配对样本Wilcoxon 符号秩检验 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 符号秩检验也是通过分析两配对样本,对样本的两总体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推断。其原假设是: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的分布无限制差异。 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 符号秩检验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按照符号检验的方法,分别用第二组样本的各个观测值减去第一组对应样本的观测值。差值为正则记为正号,为负记为负号,并同时保存差值数据;然后,将差值变量按升序排序,并求出差值变量的秩;最后,分别计算正号秩总和+W 和负号秩总和-W 。如果总样本数为n ,则+W +-W 的最小可能值为0,最大可能值为2 )1(+n n .容易理解:如果正号秩总和和负号秩总和大致相当,则说明一组样本值大于另一组样本值和该组样本值小于另一组样本值的幅度大致相当,两组样本数据差的正负变化程度基本相当,两配对总体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小样本的检验统计量W=min(+W ,-W )服从Wilcoxon 符号秩分布。在大样本下利用W 可构造Z 统计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Z=24 /)12)(1(4/)1(+++-n n n n n W SPSS 自动计算Z 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如果概率P-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反之,如果概率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可认为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一、Wilcoxon 秩检验 威尔科克森符号等级检验,适用于连续型数据,他不但考虑两个符号的差异,而且还考虑对样本数值之间的差异。所以比符号检验更有效。 1.计算 对于每个样品,在排序前,先计算成对观察值之间的差异i D =i X -i Y 和i D 。将所有非零的绝对差排列成序并赋秩。在有结的情况下,对结点使用平均秩。计算对应于正差异的秩和p S 和负差异的致和n S 。正秩的均值为 P X =p S /p n 负秩的均值为 n X =n S /n n 其中,p n 是正差异的样品的数量,n n 是负差异的样品的数量。 2.检验 0H :对称中心 θ=0 在 原假设为真时,大样本下,统计量Z=)1,0(48 /)(24/)12)(1() 4/)1((),min(13 N t t n n n n n S S L l j j j n p ?→?--+++-∑= 其中,n 为非零差异样品的数量,l 结的数量,j t 为第j 个结的长度。

渗透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渗透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钱征宇 二零一零年二月三日

渗透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本人在单位上主要工作是从事核电站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役前和在用无损检测工作,其中渗透探伤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这几年的探伤工作,不仅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而且丰富了很多现场实际探伤经验,对指导今后的探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本人这几年来在渗透探伤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不足之处还望诸位专家指正。 1.现场条件确认和探伤前辅助工作对探伤工作的意义 对于核电站在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现场检测,由于被探对象所处位置变化多端,周围环境千变万化,与制造厂相比,现场渗透探伤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每当接到探伤任务后,都要亲自到现场去查看,确定打磨的部位及打磨的宽度。根据探伤的部位指定搭设脚手架的高度、远近程度,以便作业时确保探伤器材放置安全和便于拿放、探伤人员对显示痕迹的观察及渗透操作方便程度均处于最佳状态(尤其是狭窄空间中操作,人在特殊空间中工作时的舒适度对工作质量影响很大,这由人的惰性所决定)。这样的辅助工作如果做得好,对提高探伤质量、降低缺陷漏检率及减少探伤人员的劳动强度都十分有好处。否则,对探伤过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容易导致探伤结果可靠性的下降,影响探伤质量。另外,打磨工作也比较重要。焊缝的渗透探伤一定要将焊缝及热影响区打磨至露出金属光泽。另外,还要根据现

场工作环境的实际温度来选择合适的渗透探伤时机,尤其在低温环境中更应该考虑渗透操作的处理。总之,现场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到位有利于减少探伤的盲目性,对提高探伤工作效率,保证探伤质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探伤工艺的编制对探伤的指导作用 编制渗透探伤工艺是渗透探伤中的重要环节,探伤工艺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探伤质量与探伤效率。探伤工艺应包括:人员要求、探伤前的预处理、探伤剂的选取、超温度范围的渗透操作、灵敏度试块的使用、缺陷评定、报告签发以及其他辅助物品的准备要求。一份探伤工艺编制完后,应认真仔细审查每一个环节是否严密可靠,每一个探伤步骤的可操作性如何,探伤工艺必须具有执行过程中的流畅性,即任何一个具有相应资格的探伤人员只要按工艺去执行,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因此,一份高质量的渗透探伤工艺对实际探伤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 3.渗透探伤前的准备工作 接到渗透探伤任务后,应根据被检测对象及委托要求进行探伤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表面准备和预清洗。在这一点上渗透探伤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把被检区域表面的氧化皮、腐蚀产物、焊接飞溅、焊渣及其他防腐层等清理干净。对于被检区域表面的液体污物如防锈油、介质油脂及其他有机组份等,必须采用有机溶剂等清洗液进行除去。这些污物的存在会妨碍渗透液对被检件表面的润湿,阻止渗透液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渗透检测是一种无损检验方法,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一样,渗透检测也是以不损坏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运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检验,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及安全可靠性。本文主要介绍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渗透检测的方法及步骤,以及渗透检测的优点。 关键词:渗透检测无损检测探伤方便

1.引言:磁粉、渗透检测技术发展简史 [1]20世纪50年代,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设立无损检测部门,新中国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工作开始起步。20世纪60年代,在仿制的基础上,研制出大型交流磁粉探伤机。设备与器材研制工作初露端倪。197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磁粉、渗透检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并首次召开全国性技术交流会。1982年,国内首次开办磁粉、渗透检测专业Ⅱ级人员培训班,结束了检测人员无证操作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我国的磁粉.渗透检测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迅速缩短了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2]20世纪90年代,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磁粉、渗透检测技术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2000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磁粉、渗透检测技术开始进入半自动/自动化和图像化时代。 2.基本原理 渗透检测是五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非疏孔性的金属或非金属零部件的表面开口缺陷。检测时,将溶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施加到零部件表面,由于毛细作用,渗透液渗入到细小的表面开口缺陷中,清除附着在工件表面的多余渗透液,经干燥后在施加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液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被重新吸附到零件表面上,就形成放大了的缺陷显示,即可检测出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 [3]渗透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和维修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工程材料、零部件个产品的完整性、连续性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实现质量管理、节约原材料、改进工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3.方法 渗透检测方法,即在测试材料表面使用一种液态染料,并使其在体表保留至预设时限,该染料可为在正常光照下即能辨认的有色液体,也可为需要特殊光照方可显现的黄/绿荧光色液体。 此液态染料由于“毛细作用”进入材料表面开口的裂痕。毛细作用在染色剂停留过程中始终发生,直至多余染料完全被清洗。[4]此时将某种显像剂施加到被检材质表面,渗透入裂痕并使其着色,进而显现。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人员可对该显现痕迹进行解析。 4.渗透检测的基本操作步骤: 清洗受检工件表面,使其干燥,在受检表面上施加渗透液,除去多余的渗透液,施加显像剂,然后观察。[5]对于着色法,在日光或灯光下用肉眼或借助10倍以下的放大镜观察,对于荧光法,需要暗室或暗棚中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进行观察。 5.渗透检测的特点 渗透检测是较早使用的非破坏性检验方法之一。[6]按显示缺陷方法的不同分为荧光法和着色法。他们又按渗透液的清洗方法不同,各分为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清洗型三类。按显像剂的状态不同还可分干粉法和湿粉法等。无论使用那种方法,都只能检查材料和构件中开口在表面的缺陷,对于隐藏于内部的缺陷,渗透法是无能为力的。渗透检测原理简单,操作容易,方法灵活,适应性强,可以检查各种材料,且不受工件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的影响,对小零件可以采用浸液法,对大设备可采用刷涂或喷涂法,一次检测便可探查任何方向的缺陷。

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

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 元器件的检测是电子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何准确有效地检测元器件的相关参数,判断元器件的是否正常,不是一件千篇一律的事,必须根据不同的元器件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判断元器件的正常与否。熟练掌握常用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经验很有必要,以下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经验和方法进行介绍供参考。 第一章电阻器的检测方法与经验 1、固定电阻器的检测。 A将两表笔(不分正负)分别与电阻的两端引脚相接即可测出实际电阻值。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应根据被测电阻标称值的大小来选择量程。由于欧姆挡刻度的非线性关系,它的中间一段分度较为精细,因此应使指针指示值尽可能落到刻度的中段位置,即全刻度起始的20%~80%弧度范围内,以使测量更准确。 根据电阻误差等级不同。读数与标称阻值之间分别允许有±5%、±10%或±20%的误差。如不相符,超出误差范围,则说明该电阻值变值了。 B注意:测试时,特别是在测几十kΩ以上阻值的电阻时,手不要触及表笔和电阻的导电部分;被检测的电阻从电路中焊下来,至少要焊开一个头,以免电路中的其他元件对测试产生影响,造成测量误差;色环电阻的阻值虽然能以色环标志来确定,但在使用时最好还是用万用表测试一下其实际阻值。2、水泥电阻的检测。 检测水泥电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与检测普通固定电阻完全相同。 3、熔断电阻器的检测。 在电路中,当熔断电阻器熔断开路后,可根据经验作出判断:若发现熔断电阻器表面发黑或烧焦,可断定是其负荷过重,通过它的电流超过额定值很多倍所致;如果其表面无任何痕迹而开路,则表明流过的电流刚好等于或稍大于其额定熔断值。 对于表面无任何痕迹的熔断电阻器好坏的判断,可借助万用表R×1挡来测量,为保证测量准确,应将熔断电阻器一端从电路上焊下。若测得的阻值为无穷大,则说明此熔断电阻器已失效开路,若测得的阻值与标称值相差甚远,表明电阻变值,也不宜再使用。在维修实践中发现,也有少数熔断电阻器在电路中被击穿短路的现象,检测时也应予以注意。 4、电位器的检测。 检查电位器时,首先要转动旋柄,看看旋柄转动是否平滑,开关是否灵活,开关通、断时“喀哒”声是否清脆,并听一听电位器内部接触点和电阻体摩擦的声音,如有“沙沙”声,说明质量不好。用万用表测试时,先根据被测电位器阻值的大小,选择好万用表的合适电阻挡位,然后可按下述方法进行检测。 A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测“1”、“2”两端,其读数应为电位器的标称阻值,如万用表的指针不动或阻值相差很多,则表明该电位器已损坏。

自相关检验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学院:理学院 专业:经济数学 姓名:郑维竟 学号:201046800316

D W -检验法在自相关性检验中的应用 摘要:在一阶自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中,往往会产生残差,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残差值进行检验,当然对残差检验的方法很多,每种检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本文介绍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易懂,易操作,效果好的检验方法,即杜宾-瓦特森检验法。 关键词:D W -检验 自相关 应用 1.自相关性产生的原因 自相关又称序列相关,是指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不同观测点上的误差项彼此相关。 自相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种,经济变量惯性的作用引起随机误差项自相关,经济行为的滞后性引起随机误差项自相关,一些随机偶然因素的干扰引起随机误差项自相关,模型设定误差引起随机误差项自相关,观测数据处理引起随机误差项序列相关。 一般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的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带来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的连续性,所以往往存在序列相关性。 2.-D W 检验的推导 -D W 检验是J.Durbin(杜宾)和G .S.Watson(瓦特森)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小样本的检验方法。-D W 检验只能用于检验随机误差项具有一阶自回归形式的自相关问题。这种检验方法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的计算机软件都可以计算出-D W 检验值。它仅限于一阶自回归形式,即1t t t u u ρε-=+这种检验方法如下: 提出原假设0:0H ρ=,u 不是一阶自相关;备择假设1:0H ρ≠,u 具有一阶自相关。 为检验原假设,构造D W -统计量,记作DW 或d () 2 12 21 n t t t n t t e e d e -==-= ∑∑ (2.1) 这个统计量的分子是残差的一阶差分平方和,分母是残差平方和。下面,我们证明d 介于0到4之间。当2d =时,0ρ=,说明t u 无自相关。 对统计量d 展开 () 2 12 21 n t t t n t t e e d e -==-= ∑∑

基于美国ASME标准的渗透检测规程

Revision: 0 Page: 1 of 6 CONTENTS 1.Scope 2. Qualification of NDE Personnel 3.Procedure 4.Materials 5. Surface Preparation 6. Examination 7.Interpretation 8.Reexamination for Repaired Area and Nonconformity Control 9.Post Cleaning 10. Report LIQUID PENETRANT EXAMINATION INSTRUCTION LIQUID PENETRANT EXAMINATION REPORT.

Revision: 0 Page: 2 of 6 1.Scope 1.1 This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a color contrast solvent removable penetrant examination technique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60℉to 125℉(16℃to 52℃). 1.2 This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welds and nonporous materials of ASME Code pressure vessels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ASME Code Section ⅧDivision 1 更多资料:无损检测招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5288583.html, 中国无损检测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5288583.html, 中国焊接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5288583.html, 2. Qualification of NDE Personnel Personnel performing liquid penetrant examination shall be qualified and cer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T’s Written Practice for NDE Personnel Training,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based on the require ments of “SNT-TC-1A(Current Code accepted edition). 3.Procedure The procedure shall be supplemented by the LIQUID PENETRANT EXAMINATION INSTRUCTION which shall be issued to every product to be examined and in which more detail parameters are specified. The Instruction shall be prepared by level Ⅱ, approved by level ⅢNDE examiner, 4. Materials 4.1 A group of penetrant materials shall include preplanning agent, penetrant, cleaning agent or remover, developer, It shall be selected from Table 1 (solvent removable type). Intermixing of penetrant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and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is not permitted. 4.2 When examination nickel alloys,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and titanium, all liquid penetrant materials certifications shall be obtained. The certification shall include the penetrant manufacturer’s batch number, the test results and manufacture date. These records shall be kept in file in the NDE Room. 4.3 When examining nickel base alloys, all materials shall be analyzed individually for sulfur content. When examin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or titanium, all materials shall be analyzed individually for chlorine and fluorine content. The acceptance standard (for sulfur, chlorine and fluorine content)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6 Paragraph T-641 of ASME Code Section V. 4.4 All penetrant materials, which have been contaminated, deteriorated and ineffective shall not be used.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1目的 为确保满足客户要求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对本公司开展的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的方法选择、执行能力的证实和方法的确认。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的选用、制定和确认及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技术,以及《受控文件清单》的审核;负责组织检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批准,并负责对在用检测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3.2收样员负责对客户要求方法的认可或选择。 3.3管理室负责检测标准的追踪确认,并发放《受控文件清单》,及时将检测标准的现时有效性信息通知检测人员;对在用受控技术标准的现时有效性负责。 3.4技术负责人每季度在相关官方网站及各类报刊、书籍、杂志上查询各类相关标准文件的最新修订情况,提出修订建议。 4工作程序 4.1本公司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抽样、样品制备、检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4.2检测方法的选用 4.2.1当客户指定检测方法时,应采用满足客户要求并且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的方法。应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收样员负责检查客户指定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若客户提供的方法不适用或已过时,收样员应告知客户,共同另选合适的方法,必要时联系检测室或技术负责人确定合适的方法。 4.2.2当客户未指定检测方法时 a)应优先选择以国际、区域或国家、行业标准发布的方法; b)或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 c)或选择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d)本公司自行制定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检测的预期用途并经过技术或专家验证,也可以使用。

4.2.3 对于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的产品,检测方法按照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 4.2.4所有检测方法的选定均应得到客户的确认,尤其是与客户原提出方法不一致,或客户无要求等情况,在与客户商讨检测方法时的情况均应按《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规定在《检测委托单》中留有记录,并经客户确认。 4.3 标准方法执行能力的确认 本公司在选择每一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之前,除应证实能满足客户的预期要求外,还需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检测方法,并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对首次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技术能力的验证,如检出限、回收率、正确度和精密度等。如果在验证过程中发现标准方法中未能详述但影响检测结果的环节,应将详细操作步骤编制成作业指导书,作为标准方法的补充。标准方法已被证实其能满足特定的预期要求,直接按本条进行执行能力的确认。 当检测标准发生变更涉及到检测方法原理、仪器设施、操作方法时,需要通过技术验证重新证明正确运用新标准的能力,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检测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变更方法的确认进行全面策划并实施。 4.3.1 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检测室负责人对方法使用人员的执行能力进行确认和评审。 4.3.2 确认该方法的预期用途、适用范围、测试过程及技术要领、数据处理等已被正确掌握。 4.3.3 确认执行该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已能满足要求。 4.3.4确认所需的技术文件和记录表格、检测报告格式已准备齐全。如果所采用的方法标准对检测工作的描述尚不够明确时,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编制和批准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保证检测不受影响及其结果的可靠性。 4.3.5 确认检测人员已能通过试验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适用的浓度范围和样品基体等特性来对检测方法进行确认,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并核发了相应的上岗证。 数据的正确可靠按《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执行,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之一或其组合来评定: (1) 同一检测人员重复测试和不同人员间测试结果的比较; (2) 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核; (3) 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4) 实验室间对比或能力验证计划(测量审核); (5)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评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