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尺度对比

2. 开放空间布局模式对开放度的影响

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开放程度对街道空间活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多的向公众开放的街头绿地比街坊内部的小区中心绿地无疑更好的展示城市生活的面貌。以纽约东村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对比,同样面积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分散布局的模式和街道有着更多的接触面积,让开放空间融入了街道的公共生活。

图:曼哈顿与上海街区的开放空间布局对比

3. 底层空间利用对开放度的影响

建筑的底层空间的功能和街道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做为商业、文化功能还是围墙、停车场不光是影响街道空间界面,更重要是影响城市活力。以曼哈顿soho区和上海某小区的街道界面做对比,大街坊条件下的单一的围墙界面使街道只能作为单一的交通空间,小街区多元化的底层建筑功能使soho区真正的成为24小时活力街区。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的底层空间利用对比

4.案例分析—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规划

巴特利公园城位于纽约下曼哈顿的西侧,该处原为码头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重新规划,经多次规划设计反复易稿,最终确定的规划方案由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Cooper,EckstutAssociates)完成,因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操作灵活性、易于实施的小街坊和小地块划分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引入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成为实施之选。

图:巴特利公园城航拍照片

规划将曼哈顿传统的方格网街道和长方形街区形式延伸到巴特利公园城来。方案强调了巴特利公园城应该成为下曼哈顿自身成长出来的一部分。同时将用地分成较小的地块,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充分利用哈德逊河的景观条件,设置滨河步行道、港湾以及众多的绿地公园。这些开放空间形成了系统并向公众全天候开放,形成了24小时活力街区的基本保障。规划通过导则确定各地块建筑首层平面的功能布局及各部分出入口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要求建筑物与街道之间设拱廊等过渡空间,而相邻地块的拱廊之间需互相衔接。

道路网络

步行开放空间

功能的混合使用

街区的包容性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从根源上讲在于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不同年龄、身份、族群的人在街道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这由街道背后的城市功能决定,而小街区更加灵活的空间模式无疑对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街区的包容性。小街区的活力的缘由表象上是因为空间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对人群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包容。

1.对人口构成的包容

从整个曼哈顿岛层面看,城市人口构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不同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人群交织分布。这保证了城市街区的24小时的开放活力,不同时间段内,不同的人群活跃在街道空间。另外一方面,纽约号称是“种族的大熔炉”,纽约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甚至工联分子,他们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及独特的思想带到这个地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多样的繁荣。

图:曼哈顿人口教育、收入构成示意图

2. 对城市功能的包容

开放式街区同时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城市功能。一方面是城市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代表生活品质的周边设施,诸如重要的开敞空间、商业以及教育医疗设施等,都位于城市区域步行可达或者自行车可达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城市区域发挥功能与活力。另外一方面,纽约市一直在倡导增加居住组群的多样性。如在布鲁克林的某居住街区建设中,政府要求混居比例调整为20:30:50(低收入:中等收入:中位收入),此外在更大区域内计划未来十年几乎所有新建住宅都将成为收入混合住区。并针对越发明显的家庭结构两极化现象调整可负担住房的房型配建比例。

街区的适应性

城市是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城市的功能不断演替。纽约建城至今的300年中间,城市不断在变化和发展,而活力保持至今,期间开放式街区所形成的固定空间骨架起到了支持性作用。开放式街区由于街区尺度小、模块化的特征,使之对城市功能的演替具有惊人的适应性,保障了城市活力的持续性。具体而言,街区的适应性体现在独立街廓的适应性、整体街区的适应性两个方面。

1.独立街廓的适应性

由于街廓的尺度较小,城市更新变得更加容易,单一地块的建筑功能变更,不致对周边街区的人群构成、功能、社会网络带来巨大的冲击,城市渐进性的更新维系了城市活力的持久性。

以世贸中心的重建为案例,911袭击事件后,院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原建筑的完整街廓和建筑基坑得以保留,形成了两个巨型水池,周边建成了911纪念馆。如今这里虽然已经不是金融中心,但成为了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周边街区重建的金融中心依然延续了原有功能,城市的活力却得到了增强。

图:911遗址公园重建照片

2.整体街区的适应性

对于整体街区而言,城市由于功能的更替,会产生局部地区的衰落,在复兴这些地区的过程中,开放式街区的模式也产生了较好的适应性。以曼哈顿西侧滨水区(高线公园所在地)的改造更新为例,整体街区的复兴并没有大幅的拆倒重建,也并没有合并地块和改变街廓,通过“高线”改造的带动去促进建筑功能的转换,而实现街区的整体更新。

“高线”原是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采用高架形式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在1980年“高线”功成身退,一直废弃将近30年。在改造中,这条高架铁路并没有拆除,而是转化为一条空中的公园。这条“高线公园”带动了周边街区的重新开发,周边建筑保留工业建筑、社区特色、已有的艺术画廊。街区和公园的组合使这里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社区。从2000年到2010年,这里的人口人口增长了60%。

图:曼哈顿岛高线公园照片

小结

欧美“密路网小街区”和中国“宽马路大街区”的形成各有其历史原因。纽约的街区基本模式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主要因为土地划分给小型的私人开发较为便利,因此街廓较小。而中国在建国后形成的大街区模式主要适应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本文并不聚焦于街区大小的优劣,仅从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为着眼点,分析开放式街区对城市活力营造的三个方面,即包含了内在原因也包含了外在结果。开放式街区提供的更多的街道面,诱发了更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更易更新的小街廓使这种复杂性变得更加持续。以上就是本次考察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和街区改造能有些借鉴。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传统风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景观、文化、交通等各个功能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并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的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于起,先后举办五届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如北京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等历史文化名街。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重心之一,但对其研究和实践多从街区的商业形态、交通格局、邻里关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常忽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不但涉及规划设计同时也包含法规管理,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国内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与内涵,规划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做一个初步探讨,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1历史遗留景观 历史遗留景观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指客观存在的景观,包括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特色要素、街区空间格局以及天际线景观等。非物质景观是指能够反映街区独特历史文化内容的景观,包括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俗礼仪等。历史遗留景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街区中的遗存建筑和历史特色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单元,她们的形态风格是不同时期,不同建筑材料以及不同风俗习惯的反映,是历史的演变及文化的沉淀。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街道两侧的店铺具有明清风韵,全长750多米,沿街建筑考究,雕刻和绘画手法细腻精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涤荡,古风犹存(如图1)。 生活习俗和民俗礼仪反映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地域性,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特殊性,同时对景观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约束性和引导性。 2.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天象等,它们是景观起源的基础,不可更改且十分珍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实施方案

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实施方案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变旧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建设,全方位加强管理,将旧城区改造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化街区。中心街区旧城改造的基木原则是: 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保证旧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确保30年不落后。 促进商业、服务业繁荣,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用地功能,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市经济。 保留与改造扩建、拆迁与开发新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地段、建筑抓落实,对保留的建筑物实施改造、扩建;对可开发建设的地段,拆除旧建筑后实行综合开发建设。 地上地下、立体空间全方位改造的原则。改造地段同时实施地下管线敷设,地上公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建筑改造开发建设、

空间艺术和环境艺术工程建设整体配套,相得益彰,不留死角。 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旧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旧城改造做贡献。 保护文化遗产、突出特色的原则。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沿海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改造范围 中心街区旧城改造范围是,解放路一南大街一青年路一北马路道路两侧及纵向廷伸区域,环路总长约7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里。 改造时间 20XX至20XX年完成主要改造任务,20XX年完成收尾工程。启动时间为20XX年3月。 改造内容 1、地下设施 敷设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必设管网,电力、广电、电信、联通、长途传输等“五线”入地,超前预设专业管线,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沟。 2、道路交通设施 以路网通畅、路况完好率98%以上、设施齐全为目标建设。 ①拓宽道路,打通卡脖子路段,调整干道开口,保证道路畅通。南大街、北马路等人流、车流密度大的街道,有计划地建设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缩影,城市街道灰空间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激发了城市街道的整体价值。本文从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着手,表述了对于城市街道灰空间概念、作用、构成形态的观点,提出了城市街道灰空间的空间布局和营造手法的见解。愿溶入人的情感的灰空间,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标签城市街道;灰空间;认知;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缩影。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城市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主要的是城市街道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城市街道灰空间在城市街道中又是人们最可能停留的地方,灰空间的开敞与半开敞的边际特性,让人们在心理与习惯上接受灰空间休息、观赏、交流的功能。由此可见,营造好城市街道灰空间,对于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 1.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色彩,即灰是介于黑白之间的过渡色彩,在明度和色相上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变化;二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即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通常在城市设计领域,灰空间是指后者。灰空间模糊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灰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特别是现在,城市与建筑的界限相对过去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城市与建筑的一体性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黑川纪章认为:“这种空间(灰空间)已经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街道灰空间不仅指临街建筑与城市街道的过渡空间,还应该从更大的尺度和更为综合的角度去界定。城市街道那些能够使城市生活介入,吸引人们从建筑中走出来参与到城市公共生活,加强人与人彼此间的交往的空间都可以称为城市街道灰空间。 1.2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作用 1.2.1 过渡作用 通过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营造把断裂、无序、消极的空间组织起来,创造连续、完整、积极的街道空间,其特殊的过渡、连接、衬托的作用是其他建筑实体或虚体空间所不能代替的。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拼贴城市记 忆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资料参考 发表时间:2010-09-10 来源:鸣网作者: 摘要: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的延续,“塑造解放路的整体风貌,重现解放路的昔日繁华,使各种建筑做到多元共生,有机共融,是这次规划设计的理念。关键词:整旧如故、多元共生、有机共融 天津,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她拥有的建筑外来文化之丰富、之广博,在我国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天津中心城区的解放路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五大道意式风情街一并称为天津的两大历史风貌街区。解放路分为解放北路与解放南路,其中解放北路是天津著名的“金融街”,从17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后解放北路最先被开发,先后建有“英国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利华大楼等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相继建设。至18世纪30年代,国内外各大银行在解放路云集,资金流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当时被称之为天津的“华尔街”。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的延续、这样一段万国景观线其风貌改造设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体现南、北解放路建筑风貌一致中的特色,特色中的协调,通过对现有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采用整旧如故的处理手法,使解放南路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 一、原貌概述: 本次设计规划路段为欧式风貌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带,北侧为小白楼中心商务区;东侧紧邻海河;西侧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相呼应。在小白楼CBD和海河的辐射影响下,欧式风貌区应发挥自身特色,延续解放北路的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的文化长廊。规划范围为解放南路位于“曲阜道至琼州道”之间的路段,全长约为2.1公里。有较为重要的解放前建设的传统欧式风貌建筑、解放后建设现代高层建筑、多层建筑。 解放南路共有公共建筑24栋、本次所需整修公共建筑11栋,住宅建筑共有28栋,本次所需整修住宅建筑28栋。 规划范围内有市级保护建筑一座“市政协礼堂”(原德国俱乐部),历史风貌建筑14座(北京影院、东光大楼等)。在整个街区范围内分布着较多的的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现状照片)

开放式街区在我国的可行性与利弊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最终考核作业 系别:建筑工程系 班级:14建筑学(2)班 学号:1402011053 姓名:周帆 时间: 2016.1.9

开放式街区在我国的可行性与利弊 首先明确一点,为什么开放式街区在前段时间被大家广为议论?原因是2016年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部分第十六条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开放式街区一提出,社会各界充满了各种议论。对此我的观点是,将现有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打开是不可行的,但是可以在新建的住宅小区上做一些适当的改变,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我反对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的理由有: (1)住宅安全难以保障。封闭式小区只有少量开口与城市相连,能减少盗窃犯、流浪汉等对内部住宅的危害。而开放式小区,就少了一层防卫。其次是交通安全,人们常说家里的孩子如今都会打酱油了,假如实行了开放式街区,估计就会变成家里孩子出去打酱油的时候被车给撞了(玩笑)。封闭式小区没有过境交通,内部车辆较少,实现了人车分流的小区,内部几乎没有汽车。老人、孩子在小区内部嬉戏玩耍的时候,就能少面对一些危险。 (2)物业管理难度加大。小区的配套设施费用是由各位业主出的,但是却为社会所使用,停车位、小区绿化等等都难以分配使用。封闭式小区的内部景观、园林,基本只为小区居民服务,同样成本下能维持更好的品质。 (3)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人们买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选择临街的,因为我国现在还做不到像国外那样开车上路不鸣笛,街区开放以后,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临街不临街了,因为所有的户型都会是临街的。 虽然我对此持反对的态度,但是现实中我国的交通布局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出行的时候经常会有堵车问题,停车难问题,是急需改革的。有人认为交通和建筑好像是并不搭边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建筑区的不合理规划,影响了道路的铺设,减少了出行道路的可选性,才会造成现在交通的不便利。这也是国家提出开放式街区的重要原因。下面由一张分析图对比一下各个不同国家发达城市的交通线路的不同之处。

0068.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

0068.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摘要:街道作为人们认知城市最直接的窗口,其功能设置与空间环境塑造是城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状街道空间设计中过于简单的分类方法进行反思,对街道空间引导中地块与街道脱节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城市经验和自身项目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初步探讨了街道空间的引导方法,提出将街道空间作为一类公共空间进行专门引导的思路,并对具体的控制引导要素和实施操作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其他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街道空间的引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引导方法 1研究的缘起 街道空间是感知城市,体验城市的最直接场所,也被人们称为城市中最富有人情味的活动场所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娱乐、社交和休憩的功能。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人们熟悉的街道正在逐步消失,继而以城市道路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空间乏味且毫无生气。人行道狭促拥挤,电线杆、垃圾桶等街道设施无序排布,道路上汽车呼啸而过,路侧的建筑隔着宽宽的绿化与透绿的围墙与你遥望,整个街道空间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简.雅各布斯在她的专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可见充满活力与生气的街道对一座城市是多么重要。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城市街道让人感觉冰冷疏远,活力缺失呢,原因有很多,也有许多人做过相应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理念上,重车轻人。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道路的畅通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道路的宽度取决于机动车的速度,道路越修越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立交桥、高架道路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道路相关的建设都是以机动车为中心展开,而对步行其中行人的感受却关注甚少。二是在控制引导方法上,缺乏相应的法规办法作为指导。街道空间与城市广场、绿地一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是城市规划的学科教材还是国家与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都没有对街道空间的设计进行专门的要求,更多的是简单套用道路设计规范和标准,以通畅与效率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可喜的是,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已经意识到街道空间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城市设计在城市空间塑造方面被广泛重视,从多角度提出了公共空间引导的相应策略,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引导。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街道空间的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姓名 (学校) 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 1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 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 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 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4传统街区空间内涵与特征 传统街区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

“文化街”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建设方案

通州梨园镇“梨园文化街”规划设计方案 一、设计主旨和主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四届十次全会、区纪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全力打造“运河清风”廉政文化品牌,实现“廉洁建新城”的目标要求,根据通州区和梨园镇党风廉政建设总体部署,建设“梨园文化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依托地区实际,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把“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与“运河清风”廉政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为建设南部和谐文化新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依托云景东路城市主干道,有效利用道路两侧空间布局,紧紧围绕“廉洁建新城”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地区文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凸显梨园特色,通过中华美德、文化科技、创先争优、勤廉文化、和谐发展五大板块,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不断丰富“运河清风”廉政文化内涵,“寓教于景、寓情于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之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展示通州和梨园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通过多元化载体,让人们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启迪和廉政文化的熏陶。 二、我们的创意理念和整体构思 (一)、背景分析 通州,首都北京的东大门,一个以悠久运河文化为底蕴的历史名城,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州有众多文物古迹和现代场馆,如三教庙、八里桥、张家湾城

墙遗迹、北齐长城遗址等等。新建的如通州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中国国画院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京杭大运河。 在新时期,通州区和梨园镇人民在以“自信、包容、求实、创造”为城市精神的理念指导下,弘扬大运河文化,在保护传承古代文明的前提下不断将大运河文化发扬光大,成为通州的一张“大名片”。把运河文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梨园镇作为运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藉此“梨园文化街””的建设,五大主题的展示,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以达到丰富“运河清风”廉政文化内涵,使之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展示梨园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定位“梨园文化街”主题(关键词)“韵” “水韵通州、神韵梨园” 词典“韵”的词义:和谐而有节奏的; 风度,风致。 “水韵通州、神韵梨园”。谈通州离不开“运”字, 说通州离不开“水”字,大运河文化深深植入通州的灵魂。因此,我们认为大运河就像一个飘动的五线谱,通州文化就像乐章上跳动的乐符,韵律动感悠扬,充满创意、活力、和谐。所以我们从中感悟到一个“韵”字。它昭示通州文化蕴含的大运河古韵、现代梨园的神韵!所以我们把与“运”谐音的“韵”定义为“梨园文化街”项目的关键词,把它贯穿的项目中去,这就如同散文中的一条线,把“梨园文化街”中的几大部分贯穿起来。通过基本元素和各部分的内容展现通州、梨园文化的精髓,体现梨园镇的风采,谱写和谐、优美的乐章。而“梨园文化街”不正是一条飘动的乐谱和新时代的大运河吗! 三、我们的设计方案 (一)、“梨园文化街”标志

特色商业街5大开发模式(文化时尚历史艺术主题)及12个成功案例详解

核心提示:本文从三里屯village、世贸天阶、蓝色港湾、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锦里、天津鼓楼文化街、南锣鼓巷、798艺术区、美国City Walk、天津音乐主题商业街、日本秋叶原动漫商业街12大知名案例全面分析特色商业街的开发模式与成功因素。 一、时尚+商业 1、三里屯village 定位:集文化、艺术、休闲和购物于一体的全新空间。 艺术建筑: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独立品牌大楼,以三维建筑去宣示品牌形象。 不规则的楼体、色彩斑斓的外观,到大胆的建筑材料的运用,以及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连接的多层空间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趋势:世界一线品牌购物终端的发展史,大多都经历了从只重视店铺内的设计,到重视整体建筑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 业态:业态丰富,南区偏重年轻时尚,北区定位更高端,多为国际一线品牌。 南区业态 定位:南区更偏重年轻时尚,中高端为主。 领域广泛:业态涉及时装/配饰、美容、家居、电子产品、书店、餐厅、影院和艺术文化,经营范围延伸到了家电和儿童乐园的领域,如香港知名大型儿童教育品牌WiseKids,也是三里屯Village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进入北京的首家店。 配比:业态比餐饮等。

北区业态 定位更高端,瞄准国际一线品牌。品牌旗舰店装修风格前卫、时尚。 品牌—特色体验 接连不断的创意、艺术、展示、活动使得三里屯village成为北京时尚潮流地标。 2、世贸天阶 京城时尚旅游新地标。 定位——定位为“结合美食、娱乐、空间艺术、时尚信息橱窗以满足看、听、嗅、味、触的全感官之旅的休闲购物场所”,将为CBD内的中高收入的白领提供流行时尚零售业态及商业服务设施,将集6星级Night Club异域特色主题餐厅、家居生活、Spa、美食广场、品牌旗舰店等于一体。 京城独一无二的巨型天幕使世贸天阶成为时尚旅游新地标。 品牌——世贸天阶汇集了世界各地时尚特色品牌,其中包括很多北京首家店铺及旗舰店:o西班牙时尚品牌ZARA北京第一家旗舰店; o MissSixty/Energy 北京旗舰店; o FUBU北京唯一店; o直营概念店Adidas Heritage;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常德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说明书

常德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n Old Simon Streets historic District of Changde City 1项目背景 1.1用地概述 老西门项目位于常德市城北片区武陵大道西段建设路以南、朝阳路以东、人民路以北,面积约26.8公顷,北侧为老城区居住用地及商业用地,西侧为物流及医疗卫生用地,东面为老城区步行街商业中心区,南侧为滨水商业区。地块现状为平坦用地,容积率4.0,绿地面积约8公顷,地块以老西门片区棚户区改造为契机,以追溯时代记忆为诉求点,引入复合性的规划设计理念,重建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老西门,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充满城市发展活力,融合“棚改安置、旅游观光、绿色办公、现代商业、文化休闲、艺术体验、高端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旅游街区”。 1.2现状分析 该规划地块场地内部地势高差较小,结合常德沅水大堤与地块形成的围垸地形完成,无名贵品种,或有保留价值的植被,该地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冷,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基地内部有一农贸市场,位于基地北面的市场主入口宽度较为狭窄,门口任意停放各类车辆,对交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基地内部有少量的废弃厂房,因长期未维护外立面破坏不堪,该项目区无工业用地,但物流用地(车站)区域人口流动大。 1.3项目概述 项目占地约26.8ha,用地性质为文化商业用地,整体定位为销售型物业,业态组合由社区商业、SOHO 及住宅式公寓组成,住宅采取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住宅由公寓与商务SOHO,和街区商铺构成,结合地形,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形成协调的天际轮廓线。本项目商业以满足自身业主及周边的日常生活消费为主,规划为外向型商业。 2设计总论 2.1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及标准; (3)、建设工程相关批准文件; (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1] (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2.2 基础资料 (1)、规划设计图纸一份; (2)、设计范围详总平面图;

开放式商业街区案例分析

商业案例分析 成都锦里 锦里民俗休闲街,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休闲街区,囊括了旅游、美食、娱乐休闲、特色纪念品等各类商业元素,是一条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的商业休闲街。

商业案例分析 成都锦里锦里古街目前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 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锦里集旅游购物、休 闲娱乐为一体,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集中展 示和推广三国宴、四川名小吃、蜀锦、蜀绣、漆器、竹编工艺品、 川酒、川茶、川戏、川中草药等,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 动,再现蜀地民俗文化。 锦里古街建筑形态以川西民俗为主,采用上住下商的模式,使 游客充分体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对蜀汉文化和古成都风貌 有更深入的了解。 茶楼&戏 台 旅游景点 特色工艺品 风味小吃

商业案例分析 成都宽窄巷子

商业案例分析 成都宽窄巷子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的宽窄巷子各街区中,植入以文化为基石的商业元素, 充分展示老成都生活精神,能切身感受老成都民俗生活场景,感受“最成都” 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 功能定位 “闲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 “慢生活”区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 “新生活”区 以时尚年轻为主题 业态业种 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 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 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 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 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品牌餐饮、 轻便餐饮、精品饰品、艺术休闲、特 色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庆、 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 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目标客群针对怀旧休闲客群针对精品消费客群针对都市年轻人客群

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

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营造 ——以宽窄巷子及“南宋御街”为例 成龙,春茂 【摘要】通过对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现状调研,结合两个历史街区各自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肌理等特点,对历史街区的边缘空间、建筑立面、节点、材料应用和场所精神的体现等方面的共同点分析总结,以浅析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和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南宋御街;宽窄巷子;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志码】 A “在城市中,街道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街道是人类共同约定的室,是小区的交谊室,是由两侧房子的主人献给城市以供日常生活的礼物,天空是它的天花板。”路易斯康在《静谧与光明》中如是说。提到一个城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的街道。街道有活力有生气,这个城市便充满了活力和生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新的城市、新的开发区、新的街区街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生。但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每个地域上的城市都有着属于各自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他们承载着的不仅是历史和文脉,更重要的是人们心的文化归属感和生活方式。

1 两历史街区概况 宽窄巷子位于省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是历史留存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区,作为满城兵丁胡同仅剩的遗存而引起人们重视。是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街道和位于其中的古建筑及其围合的院落组成。 南宋御街位于市老城区,始建于南宋。南宋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外,经朝天门、中路、北路、观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汇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共共分三段,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区。 2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整合 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重视。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即是在保护性的原则下对历史街区建筑物、构筑物和街道进行改造、更新、拆除和保护,以使其功能适应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并融入现代文化,进一步营造场所感且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可以分为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街道空间是由两侧建筑立面、天际线、构筑物、城市家具和绿化组成;建筑空间由建筑单体部空间及其围合的空间组成。历史街区空间整合包括对其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功能重构和整体场所空间的营造。 南宋御街和宽窄巷子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肌理和文化原则的前提下,对街道的空间尺度进行提炼,并完善了街道的层次,最后在对街道两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后进一步使街道的界面更加丰富。

解析城市街道设计的各个要素

解析城市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 城市街道占据了80%的城市公共空间,现实情形往往是在满足人们在街道上安全的驾驶、骑自行车、乘坐公交、步行以及交流的需求上还没能做的很好。组成城市街道设计各个部分,从人行道、车行道到车站,在有限的空间内总是处于一种争夺关系。好的城市街道设计就是要寻求灵活合理的组合方式来塑造安全、舒适、美观、和谐的街道环境。 车行道(Lane width) 车行道的宽度分配是首要的,需要根据需求分配不同的宽度给机动车、自行车以及一些专用车道。道路宽度影响着车辆的形式速度,越宽的道路越容易行驶较快,较窄的道路,可以降低行驶速度,虽然增加了驾驶难度,但却在整体上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车辆,10英寸的道路宽度技能保证驾驶的舒适度,又能降低驾驶速度,相对比较高效合理。 人行道(Sidewalks)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的台阶,除了提供步行交通,还是承担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空间。尤其在积极鼓励步行、提倡慢行系统和用地集约化的今天,人行道的设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阵地。满足两个人并排行走的最小尺度是5英尺,很多城市都选择了更广泛的标准8英尺,具体要根据行人数量、街道的功能、绿化、设施来调整。人行道可分为建筑延伸区、通行区、设施绿化区及道路缓冲区。 路缘的扩展(Curb Extensions) 路缘的扩展是个很巧妙的技巧,可以局部的缩小道路,又可以作为视觉提示,提高人行的安全性,还可以提供城市家具和绿化的布置空间。在不同的位置,路缘的扩展区有不同的作用和设计形式。 门户位置(Gateway)

中间处(Pinchpoint) 转弯处(Chicane) 公交车站处(Bus Bulbs) 路面竖向设计(Vertical Speed Control Elements)

步行街规划设计说明

花明楼少奇商业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一、现状概况: 1、区位关系: 少奇商业广场位于花明楼镇核心区地段,紧靠少奇纪念馆,地理位置优越。规划用地位于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围合处,周边道路完备,可达性强。总体规划中花明楼镇是以刘少奇故里为核心的纪念性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型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所以具有天然的商业集聚优势。 2、建设现状: 拟建商业广场片区内有一座红砖厂和一些居民住宅,电力供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基本具备。 3、环境条件: 拟建商业广场的区段为一乱掘地,紧靠少奇祖坟遗址和少奇纪念馆风景区,开发建设后,可以彻底改变该地段的“脏、乱、差”的现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大幅度地增值,是经营城市思想新的突破。 4、规划范围: 依据“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步行街用地范围为:南抵幸福大陆、东临安源路、西至花明大道、北以国家电网花明楼供电站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7.97公顷。 二、设计依据: (一)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用地红线图; (三)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

三、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1、良好的交通体系: 商业广场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镇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居民出行意向等因素。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2、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0.5为主,穿插一部分H/D=1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顺城巷曾经是调动兵马、输送物资的马道巷,现在已逐渐成为西安人品茶、会聚亲朋的幽静去处。所以其对于人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国内一些优秀的街区改造案例,借鉴其优点和经验对西安顺城巷街区的改造作一些参考。把其打造成一个有吸引力、有特色、有魅力的公共休闲空间。 关键词历史老街区空间改造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绪论 西安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老街区众多。而我们下面要改造的是西安顺城巷中的一段。本文将要为西安古城设计一个依托城墙、适于步行并共享城市生活的公共休闲空间系统,探索低碳生态原则指导下的旧城更新改造方式。重点考虑未来城市休闲生活与空间需求的关系、建筑空间域城墙景观环境协调的关系、慢行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旧建筑利用与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等。 2.西安顺城巷老街区改造前项目分析 2.1基地概况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我们选取位于明

城东北角作为规划设计对象,基地范围是从尚勤门到朝阳门这一段城墙向内延伸的一个街区范围。 2.2交通分析 在我们所选取的基地周边,分布有许多重要的节点资源,有陇海线上的重要站点,人流密集的西安火车站,有不可或缺人们守望了千年的城墙,有现代的各种大型商业,有大块的公园体育设施等。在我们的基地内部,用地现状的结构十分简单,主要是大片的闲置待开发用地和成片的居住用地,少量的商业,医疗和教育设施用地。基地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是火车站出来的解放路和基地南界的东五路,次要交通道路主要是南北向的尚勤路、尚爱路、顺城东路和东西向的顺城北路和东八、七、六路,连接基地和外部。基地周边的主要地铁和公交站点,地铁一、二号线已经建成,四号线正在建。但是对于基地的站点还是有点距离,所以不难看出,基地的公共交通可达性不高。 基地内部主要有几条均为东西向的道路,都是生活性道路,尤其是位于两个社区之间的东六路,街道生活丰富,沿街都是小型简易的商贩,还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服务于旁边的居民;更为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组织混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2.3社会分析 根据调查的抽样人群进行分析,主要有商贩、游客、老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张颖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担负着交通、交往、游憩、购物等多项功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一条街道能否形成富有魅力的生活场所,能否为人们的各项生活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与街道的空间尺度设计密切相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创造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街道空间。 【关键词】:城市街道尺度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正文】: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其印象的获得又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很多优秀的城市在建造建筑的同时,还会修建相应的富有人情味、符合市民生活的广场、街道。绿地、广场和街道占地面积的综合都会比建筑基底面积的综合大,因此它们理应收到比建筑更加足够的重视,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 一、街道的产生与消失 1.街道的产生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街道具有不确定性,像生活本身那样变化不定,由于会受到人们设计及使用改造过程的影响,因此历史学家和城市设计师通常无法给街道以绝对明确的界定。街道空间的这种模糊不确定性,是其空间生动的多层次、多量度的交织与合成,也正是这种多层次、多量度使我们今天的人很难创造过去的生活场景。 2.街道的消失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为了改变那些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程。而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虽然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