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届一轮复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单元测试

2017届一轮复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单元测试

2017届一轮复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单元测试
2017届一轮复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单元测试

第3讲原子结构原子核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电子动能增加,原子势能减少

B.原子核的衰变是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发生的

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而产生的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原子核的衰变是自发进行的,B项错误;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D项错误。

多选)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

B.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解析】放射性元素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的原子核的质量是原来的一半,故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为5700年,A项正确;具有相同的电荷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元素称为同位素,B项错误;14C衰变为14N,质子数多了1个,说明放出了电子,C项正确;半衰期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D项错误。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同时,轨道也在连续地减小

B.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则半衰期减小

C.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D.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和一次β衰变,核内质子数减少3个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原子轨道是量子化的,是不连续的,A项错误;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由其本身决定,与外界环境无关,B项错误;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

射静止氘核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必须用能量大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才可能使其分解,C项正确;据α衰变和β衰变的实质,2次α衰变放

出2个e,可知D项正确。

4.(多选)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现有一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则这些原子

(CD)

A.发出的光子最小能量是0.66 eV

B.发出的光子最大能量是12.75 eV

C.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由n=3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

【解析】发出的光子的最小能量为E3-E2=1.89 eV,A项错误;发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为E3-E1=12.09 eV,B项错误;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子种类为=3种,C项正确;由n=3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子能量最大,由ΔE=hν知,对应光子的频率最高,D 项正确。

5.(多选)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ACD)

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

B.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

C.人们利用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

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解析】电子束通过双缝产生干涉图样,体现的是波动性,A项正确;β射线在云室中留下清晰的径迹,不能体现波动性,B项错误; 衍射体现的是波动性,C项正确; 电子显微镜利用了电子束波长短的特性,D项正确。

6.(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 He n

B.20个U的原子核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下5个U

C U在中子轰击下生成Sr和Xe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

D.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解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Xe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所以该反应过程会产生质量亏损,从而放出核能,C项正确;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可能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也可能会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D项错误。

7.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经过反应后生成一个氦核和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γ光子。已知氘核、氚核、中子、氦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m4,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这个反应的核反应方程是He n+γ

B.这个反应既不是聚变反应也不是裂变反应

C.辐射出的γ光子的能量E=(m3+m4-m1-m2)c2

D.辐射出的γ光子的波长λ=

【解析】由电荷数守恒及质量数守恒可知,A项正确;此反应是轻核聚变反应,B项错误;由质能方程知此过程中释放的核能ΔE=(m1+m2-m3-m4)c2,C项错误;若此核

能全部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时,由ΔE=h,D项错

误。

8.(多选)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C.铯原子核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Pb)的结合能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解析】由原子核的结合能定义可知,原子核分解成自由核子时所需的最小能量为原子核的结合能,A项正确;重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大于轻原子核的平均质量,因此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衰变前的结合能,B项正确;铯原子核的核子数少,因此其结合能小,C项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D项错误。

9.(多选)某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现让光子能量为8.8 eV的一束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1)的这种原子上,这种原子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波长)的光。关于这种原子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波长最长的光的光子能量为1.2 eV

B.波长最长的光的光子能量为2.8 eV

C.频率最高的光的光子能量为4.8 eV

D.频率最高的光的光子能量为8.8 eV

【解析】大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1)的这种原子吸收了光子能量为8.8 eV的大量光子后跃迁到能量为-10.3 eV+8.8 eV=-1.5 eV、量子数为n=4的激发态,大量处于n=4的激发态的这种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

可知,光子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所以波长最长的光的光子能量

为1.2 eV,频率最高的光的光子能量为8.8 eV,A、D项正确。

10.(多选)已知212 Bi的半衰期为1个小时,关于衰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B.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α粒子电离本领很大,不宜用来进行金属探伤

C.现在有800个212 Bi原子,经过4个小时后,未衰变的212 Bi原子数为50个

D.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是核外电子获得能量后被电离出来的

【解析】半衰期是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量原子,它是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经历的时间,A项正确,C项错误;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时放出的,D项错误;α粒子是氦原子核,电离本领很大,但它的穿透本领很小,不宜用来进行金属探伤,B项正确。

二、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用速度大小为v的中子轰击静止的锂核Li),发生核反应后

生成氚核和α粒子,生成的氚核速度方向与中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反,氚核与α粒子的速度之比为7∶8,中子的质量为m,质子的质量可近似看作m,光速为c。

(1)写出核反应方程;(6分)

(2)求氚核和α粒子的速度大小;(6分)

(3)若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α粒子和氚核的动能,求质量亏损。(8分)

解:(1)由题意可得,核反应方程为

He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3mv1+4mv2

由题意得v1∶v2=7∶8,解得v1=v

(3)氚核和α粒子的动能之和为

E k=mv2

释放的核能为

ΔE=E k-E kn=22mv2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质量亏损为

Δm=

12.钚的放射性同位素Pu静止时衰变为铀核激发态U*、α粒子,而铀核激发

态U*立即衰变为铀核U,并放出能量为0.097 MeV的γ光子。已知

Pu U和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 Pu=239.0521 u、m U=235.0439 u和

mα=4.0026 u,1 u=931.5 MeV/c2。

(1)写出衰变方程;(8分)

(2)已知衰变放出的光子的动量可忽略,求α粒子的动能。(12分)

解:(1)衰变方程为

Pu U*+α①

U*U+γ②

若合起来有Pu U+α+γ③

(2)上述衰变过程的质量亏损为

Δm=m Pu-m U-mα④

放出的能量为ΔE=Δm·c2⑤

ΔE是铀核U的动能E U、α粒子的动能Eα和γ光子的能量Eγ之

和,ΔE=E U+Eα+Eγ⑥

可得E U+Eα=(m Pu-m U-mα)c2-Eγ⑦

设衰变后的铀核和α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 U和vα,则由动量守恒有m U v U=mαvα⑧又由动能的定义知

E U=Uα⑨

由⑧⑨式得⑩

由⑦⑩式得Eα=[(m Pu-m U-mα)c2-Eγ]代入题给数据得Eα=5.034 MeV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教学内容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 原子核和放射性 通过复习后,应该: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和衰变常量与半衰期 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 5.课后作业题 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 =1.2×10 -15 A 1/3 (A 为质量数),试计算: ①核物质的密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 可表示为M =Au =1.66×10 -27 A (u 为原子质量单 位),而原子核的半径R =1.2×10 -15 A 1/3 ,则其体积V 为 V =34πR 3 =3 4×3.14×(1.2×10 -15 A 1/3)3 =7.24×10 -45 A 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 ρ=M/ V =1.66×10 -27 A /7.24×10 -45 A kg ·m -3 ≈2.3×10 17 kg ·m -3 ②由质量数A 和体积V 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 为 n =A/ V = A /7.24×10 -45 A m -3 =1.38×10 44 m -3 14-2 计算2个 2H 原子核结合成1个 4He 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 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m =2m D -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 对应的能量为 △E =△m ·c 2 =0.024503×931.5MeV=22.82MeV

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相同而质量数A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则两者的比值△E/A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和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 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4 2 做α衰变。③β衰变:它包括β- 、β+、电子俘获三种。β-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衰变。β+衰变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粒子),这叫β+衰变。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这时发射出γ光子,形成γ射线,这种衰变叫做γ衰变。⑤电子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检测题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检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γ射线比α射线的贯穿本领强 B.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原子核的半衰期变大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重核裂变反应 D.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 解析:选A γ射线比α射线的贯穿本领强,选项A正确;外界环境不影响原子核的半衰期,选项B 错误;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聚变反应,选项C错误;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负电子,与原子的外层电子无关,选项D错误。 2.232 90Th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8 82Pb,则208 82Pb比232 90Th少( ) A.16个中子,8个质子B.8个中子,1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D.8个中子,24个质子 解析:选A 208 82Pb比232 90Th质子数少(90-82)=8个,核子数少(232-208)=24个,所以中子数少(24- 8)=16个,故A正确,B、C、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C.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会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原子核的质量大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解析:选 A 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粒子性,而且也有波动性,则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故A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只和本身性质有关,C错误;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故D错误。 4.[多选](2019·天津高考)我国核聚变反应研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 2018年获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为人 类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下列关于聚变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核聚变比核裂变更为安全、清洁 B.任何两个原子核都可以发生聚变 C.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总质量较聚变前增加 D.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 解析:选AD 与核裂变相比,轻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污染,安全、清洁,A正确;只有原子序数小的轻核才能发生聚变,B错误;轻核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比结合能增加、总质量减小,故C错误,D正确。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原子核和放射性 通过复习后,应该: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和衰变常量与半衰期 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 5.课后作业题 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1.2×10 -15A1/3 (A为质量数),试计算:①核物质的密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可表示为M=Au=1.66×10 -27A(u为原子质量单位),而原子核的半径R=1.2×10 -15A1/3,则其体积V为 V=πR 3 =×3.14×(1.2×10 -15A1/3)3 =7.24×10 -45A 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 ρ=M/ V=1.66×10 -27 A/7.24×10 -45 A kg·m -3 ≈2.3×10 17 kg·m -3 ②由质量数A和体积V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为 n=A/ V= A/7.24×10 -45A m -3 =1.38×10 44 m -3 14-2 计算2个2H原子核结合成1个4He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m=2m D-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 对应的能量为△E=△m·c2 =0.024503×931.5MeV=22.82MeV 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相同而质量数A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则两者的比值△E/A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和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③β衰变: 它包括β- 、β+、电子俘获三种。β-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衰变。β+衰变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粒子),这叫β+衰变。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第三章二、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用α射线照射金箔,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微粒对仪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穿过金箔后会改变原来运动的方向。卢瑟福希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了解原子内部电荷与质量分布的情形。 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大致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图3.2-1)。 图3.2-1 α粒子的散射 实验中观察到的大角度散射使卢瑟福感到惊奇。α粒子的这种大角度散射,不可能是金箔原子内的电子造成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这就像子弹碰到尘埃一样,子弹的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变化。α粒子一定是由于正电荷的作用而散射,而且正电荷的质量一定很大,碰撞时才能使α粒子改变运动方向。卢瑟福猜想:原子中的正电荷与原子的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精确统计了向各个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内,这个核叫做原子核(atomic nucleus),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着。 按照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内部的空间十分空旷。近代研究表明,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而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仅为10-15m,两者相差十万倍!如果把原子比做直径百米左右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有米粒大小。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是也有内部结构。 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根据这种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原来它就是氢原子核,叫做质子(proton),用p表示。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因而,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固体物理学整理要点

固体物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第二章的前三节,第三章的1,2,4节,第五章(第四节除外),第六章的前四节 第一章 1、晶体有哪些宏观特性? 答:自限性、晶面角守恒、解理性、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的均匀性、晶体的对称性、固定的熔点 这是由构成晶体的原子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决定的。说明晶体宏观特性是微观特性的反映 2、什么是空间点阵? 答:晶体可以看成由相同的格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无限分布所构成的系统,这些格点的总和称为点阵。 3、什么是简单晶格和复式晶格? 答:简单晶格:如果晶体由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组成,且每个原子周围的情况完全相同,则这种原子所组成的网格称为简单晶格。 复式晶格:如果晶体的基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组成,相应原子分别构成和格点相同的网格,称为子晶格,它们相对位移而形成复式晶格。 4、试述固体物理学原胞和结晶学原胞的相似点和区别。 答:(1)固体物理学原胞(简称原胞) 构造:取一格点为顶点,由此点向近邻的三个格点作三个不共面的矢量,以此三个矢量为边作平行六面体即为固体物理学原胞。 特点:格点只在平行六面体的顶角上,面上和内部均无格点,平均每个固体物理学原胞包含1个格点。它反映了晶体结构的周期性。 (2)结晶学原胞(简称晶胞) 构造:使三个基矢的方向尽可能地沿着空间对称轴的方向,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周期性。 特点:结晶学原胞不仅在平行六面体顶角上有格点,面上及内部亦可有格点。其体积是固体物理学原胞体积的整数倍。 5、晶体包含7大晶系,14种布拉维格子,32个点群?试写出7大晶系名称;并写出立方晶系包含哪几种布拉维格子。 答:七大晶系:三斜、单斜、正交、正方、六方、菱方、立方晶系。 6.在晶体的宏观对称性中有哪几种独立的对称元素?写出这些独立元素。 答: 7.密堆积结构包含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4、2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主备人:贾宝善备课组长:周春燕备课时间:2013/11/25 授课时间:2013/12/11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 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我们把这样的原子模型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五、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种类和性质 α射线——高速的α粒子流,α粒子是氦原子核,速度约为光速1/10,贯穿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 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β粒子是速度接近光速的负电子,贯穿能力稍强,电离能力稍弱。γ射线——能量很高的电磁波,γ粒子是波长极短的光子, 贯穿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六、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 2.衰变规律:α衰变X→ Y+ He ; β衰变X→ Y+ e 3.α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即氦核)2 H+2 n→ He β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发射出一个电子。即n → H+ e+ (为反中微子) 4.γ射线:总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产生的,不能单独放出γ射线.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实质是元素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光子. 七、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它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不是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所需经历的时间。 2.决定因素: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质子的发现:N+ He→ O+ H

2018届高三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3第1节原子结构与性质Word版含答案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性质 基础知识整合] 1.能层、能级和原子轨道 (1)轨道形状???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 (2)s 、p 、d 、f 能级上原子轨道数目依次为1、3、5、7,其中n p x 、n p y 、n p z 三个原子轨道在三维空间相互垂直,各能级的原子轨道半径随能层数(n )的增大而增大。 (3)能量关系??????? 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 s

(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填充原子轨道时,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每增加一个质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大多是按着能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填充的,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示意图: (2)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注:洪特规则特例: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如24Cr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而不是1s22s22p63s23p63d44s2。 4.电子的跃迁与原子光谱 (1)电子的跃迁 ①基态―→激发态: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激发态―→基态: 激发态原子的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 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 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 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 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 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 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9、核反应阈能:在L系中能够引起核反应的入射粒子最低能量。 30、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对点训练:原子的核式结构 1.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内部存在( ) A .电子 B .中子 C .质子 D .原子核 2.如图所示是α粒子(氦原子核)被重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 、N 、P 、Q 是轨迹上的四点,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图中所标出的α粒子在各点处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 ) A .M 点 B .N 点 C .P 点 D .Q 点 3.(多选)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 .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 714N 获得反冲核 817O ,发现了中子 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 =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 =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 =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 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 n =-A n 2,式中n =1,2,3,…表示不同能级,A 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 A.1116 A B.716A C.316A D.1316 A 5.(多选) 19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B .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 0,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W 0h C .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增大入射光频率,金属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小 D .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将向外辐射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6.(多选)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n =2、3能级所对应的能量分别为E 2和E 3,大

高二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 典例导析

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掌握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的诞生 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2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融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了其他元素。(如图所示) 要点二、能层与能级 1.能层 (1)含义: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通常能量最低的电子在离核最近的区域运动,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根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即电子层)。如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第一能层有2个电子,第二能层有8个电子,第三能层有1个电子。 要点诠释:电子层、次外层、最外层、最内层、内层 在推断题中经常出现与层数有关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正确推断的关键。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形象地把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看成分层运动,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按能量高低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的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相应的层,统称为电子层。一个原子在基态时,电子所占据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周期数。倒数第一层,称为最外层;从外向内,倒数第二层称为次外层;最内层就是第一层(K 层);内层是除最外层外剩下电子层的统称。以基态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铁原子共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N层)只有2个电子,次外层(M层)共有14个电子,最内层(K层)有2个电子,内层共有24个电子。 2.能级 (1)含义: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这样同一能层就可分成不同的能级(也可称为电子亚层)。能层与能级类似于楼层与阶梯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n代表能层)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重难点有效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实验结论:

(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要点诠释】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要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2.计算式: 【要点诠释】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比较: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20原子结构和原子核(解析版)

专题2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2020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式 30 309 4 1214 417 15144267+28P Si+X Be+He C+Y N He O+Z →→→,其中( ) A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 B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 C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 D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的质量数为0,电荷数为1,则X 为正电子;Y 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Z 的质量数为1, 电荷数为1,为质子。 故选B 。 2.(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模拟)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居里夫人通过α粒子轰击铝原子核,首次发现了中子 B .核反应堆中的“慢化剂”是为了减慢反应速度,防止反应过于剧烈 C .轻核聚变过程中,会有质量亏损,要释放能量 D .原子核的质量越大,比结合能就越小 【答案】C 【解析】 A .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A 错误; B .核反应堆中的“慢化剂”是减慢中子速度,故B 错误; C .轻核聚变过程中,会有质量亏损,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要释放能量,故C 正确; D .比结合能为结合能与核子数的比值,则原子核的质量越大,比结合能不一定越小,故D 错误。 故选C 。 3.(2020届福建泉州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活体生物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14C 含量大致不变,死后停止呼吸,体内的14C 含量开始减少。由于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个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人们可通过测定古木的14C 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碳定年法。14C 衰变为14N 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某古木样品中14C 的比例约为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古木的年龄约为5730年 B .14 C 与14N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 .14C 衰变为14N 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 .升高古木样品所处环境的温度将加速14C 的衰变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组成

第20单元: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要求:●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1、 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2、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等概念。 3、 了解核力的简单特性。 教学重点: 质子中子的发现方程,原子核的组成,用原子核的组成解释α衰变、β衰变对 原子核结构的改变实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天然放射性元素能放出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本质是什么? (二)引入:天然放射现象说明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可以自发的产生核转变(α衰变β衰变γ 衰变),而用由人工控制的某些粒子轰击原子核也可以使其发生转变,即原子核可以发生人工转变。 (三)新授: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人为的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如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新的原子核的方法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装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图9-12) 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第二段文字) 现象:从荧光屏S 上发现了闪光。 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α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F 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 的α粒子,肯定是α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 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 结论: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后产生了新的粒子。 为了证实上述实验的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实验照片分析: α粒子径迹碰后分叉:(图片P279图9-13) 分叉后的细长径迹---质子的径迹 另一条短粗 径 迹---新核径迹 发现质子的方程:H O H N e 1117842147+→+ 2、中子的发现: 思维过程: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

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通过复习后,应该: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与衰变常量与半衰期 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 5、课后作业题 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 =1、2×10 -15 A 1/3 (A 为质量数),试计算:①核物质的密 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 可表示为M =Au =1、66×10 -27 A (u 为原子质量单位),而原子核 的半径R =1、2×10 -15 A 1/3 ,则其体积V 为 V =34πR 3 =3 4×3、14×(1、2×10 -15 A 1/3)3 =7、24×10 -45 A 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 ρ=M/ V =1、66×10 -27 A /7、24×10 -45 A kg ·m -3 ≈2、3×10 17 kg ·m -3 ②由质量数A 与体积V 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 为 n =A/ V = A /7、24×10 -45 A m -3 =1、38×10 44 m -3 14-2 计算2个 2H 原子核结合成1个 4He 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 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m =2m D -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 对应的能量为 △E =△m ·c 2 =0、024503×931、5MeV=22、82MeV 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 相同而质量数A 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 ,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 ,则两者的比值△E/A 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与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4 2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③β衰变:它包括β- 、β+ 、电子俘获三种。β- 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 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与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 衰变。β+ 衰变 就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 与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 粒子),这叫β+ 衰变。电子俘获: 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这时发射出γ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大纲第一章

第一章 原子模型 1.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原子的线度r 约在10-10米数量级. 原子的质量使用原子质量单位u,1u 为1个碳原子12C 质量的1/12, 1u=1.6605402×10-27千克. 2.卢瑟福核式结构 几种结构模型:汤姆逊枣糕模型(西瓜模型)、长冈半太郎土星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Ze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在核的库存仑场中绕核运动.与实验结果符合最好。 原子核的线度r 为10-14~10-15米的数量级. 3.α粒子散射理论(验证模型的理论) 偏转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 22θcot a b = 或 ctg θ/2=4πεоMv 2/(2Ze 2)b 卢瑟福散射公式: 原子核半径大小的估算公式: )2(12θcsc +=a r m 或 )21(1241 220θπεsi n +=Mv Ze r m 第二章玻尔模型 纲 要 1.里德伯(J.R.Rydberg)方程: (1)氢、类氢离子的里德伯方程的波数表示形式 ??????-=≡22111n m R H λν~ ??????-=≡22111n m R Z A λν~ (2)里德伯方程的光谱项表示形式 ν~=T (m)-T (n), (3)氢、类氢离子里德伯方程的能量表示形式 []2211n m hcR Z c h h A -==λν 2n Rhc Z E n -= eV Rhc 613.= 2 1)441()(4 22 210θπεθσsin E e Z Z c =

2. 里德伯公式对应的轨道跃迁、能级跃迁两种形象表示 3.其他一些相关量 (1)氢、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量 M m R R A +=∞11 (2)能级间跃迁两能级能量差E 和波长、波数的关系 E nmKeV 241.=λ nmKeV E 2411.~==λν (3)氢原子、类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 n a r n 1= a 1=0.053nm (4)氢原子电子速度公式 n c V n α= α=1/137 4.一些相关思想 (1) 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引入了能量交换量子化的假说:E =h ν:普朗克常量h 的物理意义是:h 是能量量子化的量度,即能量分立性的量度。 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假说,引入了光量子的概念,以解释光电效应。他提出光子的能量E =h ν(在1917年,又提出光子的动量p =hν/c),从而把表征粒子特性的量(能量和动量)与表征波性的量(波长或频率)联系起来,其间的桥梁是普朗克常量。 (2) 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敲开原子的大门,他们发现了电子的电荷e 和质量m e ,但是,单靠这两个常量既不能决定原子体系的线度,也不能决定它的能量;线度与能量,总是表征物理结构任一层次的两个基本特征量,还缺少一个常量,它正是普朗克常量。 尼尔斯.玻尔把h 与e 和m e 结合起来,导出了表征原子体系的线度: 线度 nm e m r e 0.0529422 01== πε 能量 eV c m E e 13.6)(212==α 注意:乘积 02 4πεαe c =,并不不包含c ,c 在这里只是非本质地出现。

(江苏专用)2020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五动量与原子物理学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课后自测诊断卷【带答案】

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后自测诊断卷 1.[多选](2019·江苏七市三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粒子。早在1942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首先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静止的铍核(74Be)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动能忽略不计)形成一个新核并放出中微子,新核处于激发态,放出γ光子后回到基态。通过测量新核和γ光子的能量,可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则( ) A.产生的新核是锂核(73Li) B.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C.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 D.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相等 解析:选A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74Be+0-1e→73Li+νe,所以产生的新核是锂核,反应过程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 因为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根据E k=p2 2m ,可知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 的动能不相等,故D错误。 2.[多选](2019·武汉质检)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是瞄准未来20~30年后核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一种液态燃料堆,使用钍铀核燃料循环,以氧化盐为冷却剂,将天然核燃料和可转化核燃料熔融于高温氯化盐中,携带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钍232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再使用,铀233的一种典型裂变方程是233 92U+10n→142 56Ba+8936Kr+310n。已知铀233的结合能为E1、钡142的结合能为E2、氪89的结合能为E3,则( ) A.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 B.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的结合能最小,比结合能却最大 C.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铀233的结合能最大,比结合能也最大 D.铀233的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E1-E2-E3 解析:选AB 设钍核的电荷数为a,则钍232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则a=92-2=90,则钍232中含有中子数为232-90=142,铀233含有中子数为233-92=141,则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选项A正确;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质量数最小,结合能最小,因核子数较小,则比结合能却最大,选项B 正确,C错误;铀233的裂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结合能减去反应物的结合能,选项D错误。 3.[多选](2019·南京、盐城三模)下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有( )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 B.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C.放射性元素钋的半衰期为138天,100 g的钋经276天,已发生衰变的质量为75 g D.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m1+m2-m3)c2 解析:选AC γ射线电离最弱,穿透最强,α射线电离最强,穿透最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故A正确;动能相同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动量大小可以用公式p=2m·E k判断,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能相等的电子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