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档案事业史

外国档案事业史

外国档案事业史
外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章奴隶社会时期(BC3500-AD476)

第一节档案的产生

一、档案的起源和发现1.档案起源的时间:奴隶社会2.档案的起源地点:古代东方3.理论:文字的产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起源的两个必备条件。

二、档案的类型1.从载体角度划分: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2.从内容角度划分:①宗教档案②皇权王位档案③经济档案④军事和外交档案⑤法典档案⑥科学文化档案

三、中外“档案”一词的源起1.时间:明末清初;BC7世纪2.出处:1638年《清太宗皇帝实录》,1707年《柳边纪略》;希腊文APXEIóV3.含义:单义词;多义词4.特点:与装具有关;表示重要5.档案观:重存;重用

第二节档案机构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1.法老档案库;2.宰相档案库;3.神庙档案库。二、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38年)1.神庙档案库;2.王宫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4.私人档案库。三、古代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146年)1.王宫档案库;2.城邦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四、古代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1.预言书档案库;2.贵族档案库;3.平民档案库;4.国家档案库;5.皇帝档案库。

第三节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起源

一、档案法规1.古代两河流域的档案规章①用印制度:埃勃拉、亚述②泥板保密制度:“信封泥板”③副本制度:古巴比伦④分类和编目规定:亚述2.古代希腊的档案规章①分类制度②用印制度 3.古代罗马的档案规章①工作人员的分工规定②档案的防伪规定③档案的集中管理规定。二、档案教育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古代东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第二章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工作的初步发展(AD476-1789)

第一节档案载体材料的第一次变革

一、中国造纸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原因、标志)1.造纸技术的发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造纸技术的外传:分两个方向:向东传至高丽、日本;向西传至新疆、撒马尔罕,由阿拉伯传至埃及、欧洲、美洲、大洋洲

二、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的影响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①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②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①档案工作中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环节(鉴定、统计、保护)②档案工作中一些原有的管理环节的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收集、整理、检索)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①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②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③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第二节档案机构的丰富一、封建社会初期的档案机构①庄园档案馆②教会档案馆。二、封建社会中期的档案机构①城市档案馆②国王档案馆③社团档案馆。三、封建社会末期的档案机构①机关档案馆②殖民地档案馆。四、古代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2.特点:①附属性②封闭性③世袭性或继承性④馆藏对象的混合性⑤馆藏来源的单一性⑥分散性

第三节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一、档案学理论萌芽的条件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使得欧洲国家普遍用纸,致使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加;2.档案机构的数量增加、类型丰富、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数量不断增多;3.档案管理各项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4.档案人员逐渐向专职化方向发展。

二、主要代表人物

1.德国档案学者亚克伯.冯.拉明根,他的两本专著《总结报告——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这里所说的登记室,指的是一种机关、团体、组织中负责形成、管理和保存现行文件或档案的部门。在第一部书中他提出了档案分类原则,即按君主、臣民和外交三个项目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属于事由原则,表明他开始把政权机构的职能与文件类别对应起来,对后世一个机关的文件按组织机构进行分类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第二部书中,他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登记室在机关组织中的地位,认为登记室应当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他本人也被称为欧洲档案学的“鼻祖”。

2.意大利档案学家巴尔塔萨.波尼法西奥,他的专著是《论档案馆》,论述了档案馆的悠久历史,介绍了许多国家档案馆,强调了档案馆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着重阐述了档案的系统分类方案。

三、探讨的主要理论问题

1.档案的价值:这一时期欧洲档案学者们非常重视档案的价值,但主要还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来认识档案价值的。

2.档案的整理和分类:①事由原则的提出是档案学理论萌芽的标志之一②所谓事由,通常是指一件事情的原委,在公文用语中特指公文的主要内容③事由原则是指不按档案的来源和原始顺序,而按其主题内容进行整理的原则④观点从逻辑推理的手段而言可以概括为实用归纳法和合理演绎法⑤实用归纳法是指档案工作人员运用综合归纳的逻辑方法,将档案形成机关的业务活动或档案的主题内容归纳为若干类别,再把档案归入相应类别之中的整理方法⑥合理演绎法是指档案人员根据经验进行概念的逻辑演绎,预先拟定一个类目固定且包罗万象的分类系统,然后将所有档案归入固定设置、不再增加的类别之中的整理方法。

3.档案馆的地位和性质:主要倡导独立性和公开性,拉明根提出应赋予登记室在机关中的独立地位,登记室是最重要的职能机构之一;波尼法西奥强调档案馆的重要性、神圣性和公开性。

第三章近代时期档案工作的变革(1789-1917)

第一节法国档案工作改革

一、改革的专业背景1.档案机构尽管数量和类型众多,但分布相当分散,而且各自互无联系

2.档案的保存相当分散,档案管理工作也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主要进程1.根据1789年7月29日颁布的“国民议会组织条例”建立国民会议档案馆;2.根据1790年9月12日颁布的“国家档案馆条例”建立国家档案馆;3.根据1790年11月5日颁布的“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建立了地方档案馆体系;4.1794年6月25日颁布“法兰西共和历二年穑月七日档案法令”将改革成果固定下来。

三、改革的重大意义1.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综合性档案馆3.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的原则4.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5.率先实行了档案开放原则。

四、改革的深远影响:一是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各项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的正式形成;二是带动欧洲其他国家陆续开展了资产阶级档案改革,导致欧洲国家的档案工作也步入了新时期

第二节档案机构的变革

一、近代档案机构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方面1.法国带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综合性国家档案馆并设置中央和地方公共档案馆网络体系 2.档案馆的性质由于开放原则实行而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政权“武器库”变成了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3.档案机构的门类有所增加,不再只有档案馆这种单一的收藏和保管机构,开始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4.一种新型的经济档案馆开始出现。

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1.国家档案馆的双重职能2.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关

第三节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改革

一、档案法规的变革“穑月七日档案法”——专门档案法的首次颁布名词解释:是法国在档案工作改革中于1794年6月25日颁布的第一部档案大法,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基础”“文件的划分与挑选”“档案的清理”“档案开放原则”四个部分。它拉开了法国依法治档的序幕,成为法国档案工作建设的根本指导。它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第一次将档案工作上升到国家一项独立的工作,从而为其他国家,特别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档案法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总之,它的颁布标志着近代档案法规建设的开端。

二、档案教育的变革“法国档案学院”——档案高等教育机构的率先建立名词解释:1821年2月12日,法国颁布了建立档案学院的命令。法国档案学院最初成立时,学制只有两年,由于招生规模太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原因,档案学院于1822年停办,直到1829年才恢复。恢复后,学制改为四年,课程设置更为丰富,毕业时颁发学士证书,获此证书的享有优先在档案馆工作的权力。法国档案学院不仅是法国而且是世界第一所档案高等教育机构,标志着世界上正规档案高等教育的开端,被誉为“第一代档案学院”。

第四节档案学的正式形成一、档案学形成的标志1.提出了“档案学”概念并对学科性质作了准确定位①德国档案学者奥格在《档案学的理论思想》中第一次使用了“档案学”概念②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在《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中第一次提出了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最早对档案学学科性质进行了准确定位 2.提出了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并给予理论论证①1841年法国率先提出“尊重全宗原则”,要求档案馆按照档案的形成机关来进行整理和分类,这是来源原则起源的标志②1881年德国提出“登记室原则”,要求在尊重全宗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形成机关整理档案的原始顺序,这使来源原则得到了初步发展③1898年荷兰三位档案学学者在论著中对来源原则进行理论论证,使来源原则逐步从欧洲国家向世界范围传播,走上了国际化道路④1910年,国际档案界一致公认来源原则成为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使档案学有了自己的支柱理论二、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即“荷兰手册”名词解释:荷兰三位档案学学者萨穆·缪勒、约翰·斐斯和罗伯特·福罗英于1898年合作出版了专著《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即《荷兰手册》。《荷兰手册》以条目形式完成,内容包括:档案馆档案的来源和组成、档案文件的整理、档案文件标题的拟制、档案目录的编制、档案标题的拟制、某些术语和符号的习惯用法六个方面。《荷兰手册》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它奠定了来源原则的理论基础;其次,它推动了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最后,它对档案编目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

第四章现代时期档案工作的基本成熟(1917至今)第一节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一、档案事业的模式1.中心模式:是指国家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指挥中心,负责对整个档案事业进行管理和控制。这种模式的代表有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2.主体模式:是指国家没有设立档案事业领导中心,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组成以档案馆为主体,各类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国家档案事业大多通过档案法规来约束或档案学术机构来协调。这种模式的代表有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二、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类型和特点1.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或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①俄罗斯型:层次化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②法国型:单一式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③北欧诸国型:兼职式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2.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①英国型:最典型的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②美国型:全局分散但中央集中的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③瑞士型:借助档案工作者协会来协调中央和地方档案机关关系的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 3.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比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优越之处①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和有序管理②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③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二节档案机构的丰富

一、档案馆的类型:1.公有档案馆:公有档案馆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的是所有权归属国家的档案馆,一般由国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设立,馆藏档案均属公共财产。国外公有档案馆的类型从馆藏档案的成分来分,可以概括为综合性和部(专)门性两种类型①综合性档案馆:主要包括国家档案馆和历史档案馆两种,它们都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都实行开放原则;主要区别在于国家档案馆还有着固定的馆藏移交来源,是一种“开口式”的档案馆,而历史档案馆已没有固定的接受来源,是一种“闭口式”的档案馆。A.国家档案馆:各国共同特点: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馆址大都选在首都、馆藏门类和载体的综合性、馆藏流动的终极性、馆藏的开放性B.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②部(专)门性档案馆:主要包括机关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A.机关档案馆:是一种部门性档案馆,起源于封建社会末期,是专门保管某一机关或部门的档案,一般只为本机关服务的档案馆B.专门档案馆:是指国家设立的、用于保存一种行业、专业或专门领域档案,或是保存特定载体档案的档案馆2.非公有档案馆:非公有档案馆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的是所有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私人集团、组织、家族或个人等的其他档案馆。国外非公有档案馆的类型从所有者的对象来分,可以概括为私人企业档案馆、教会档案馆、政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四种梵蒂冈秘密档案馆名词解释: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是罗马教皇的档案保管机构。是欧洲教会中收藏档案最丰富,最古老的档案馆。1612年成立,由教皇指定一名红衣主教掌管并直接对教皇负责。19世纪初档案被拿破仑劫运去巴黎时,遭受巨大损失和破坏。二、档案馆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古: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现:是一种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基地2.特点:古:①附属性②封闭性③世袭性或继承性④馆藏对象的混合性⑤馆藏来源的单一性⑥分散性。现:①独立性②开放性和服务性③保管对象的相对单一性④馆藏来源和成分的丰富性⑤档案馆的联系性和协作性三、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特点 1.名称多样2.隶属关系各异3.类型丰富①层次型俄罗斯②单一型法国③兼职型北欧各国④局部型美国

第三节档案材料的第二次变革

一、新型档案的出现——档案载体第二次变革的表现、标志1. 新型档案的含义:新型档案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是指除传统纸质载体以外的各种制成材料的档案,包括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磁带档案、缩微胶片档案、计算机磁带、磁盘和光盘档案等。2. 新型档案的种类:①感光载体档案:照片、幻灯片、微缩胶片等②磁性载体档案: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存贮器③光盘载体档案④合成纸3. 新型档案举例——电子文件①概念: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电子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这两个概念的交集。特征: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权威性、可读性等),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②电子文件管理的难点A.电子文件的流失:由于疏忽造成的流失、由于技术原因的流失B.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文件能够记录业务活动原貌,并且经过传输迁移等处理后依然能够确认其形成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C.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指电子文件的可理解。电子文件文字内容不少,但信息含量不大(关于背景、结构的信息有限)D.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性4.新型档案的特点①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②对技术的依赖性③信息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性④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⑤载体的脆弱性和保管费用的高昂性

二、档案载体第二次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对档案自身而言,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档案(文件)概念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对档案工作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增加了各管理环节上的复杂性和难度①收集:是否新建专业档案馆收集②整理:对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过程③保管:长久性和安全性问题④鉴定:内容、技术鉴定标准⑤利用:利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3. 对档案馆、档案人员以及档案学理论的影响:①对档案馆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使档案馆的存在形式和职能均受到了冲击②对档案人员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人员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形象和理念也需要重新塑造③对档案学理论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学理论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完善。

第四节档案法规建设的成熟

一、社会主义档案立法的开端——“列宁档案法令”的颁布名词解释:颁布于1918年6月1日1.背景:俄国当时档案工作分散落后,档案损毁严重,急需立法来指导、推动档案工作改革进程。2.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档案所有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档案工作集中管理体制和原则;确立了档案的移交制度;确定了档案的销毁审批制度;确定了档案的开放原则。

3.意义和影响:“列宁档案法令”是苏联颁布的第一部档案法,不仅是指导苏联档案工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成为苏联档案工作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档案大法,它拉开了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档的序幕,开创了“国家档案全宗”“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等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建设的崭新模式。“列宁档案法令”带动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档案法规建设,形成了与原有资本主义档案法规建设并立的新格局。二、档案法规体系的形成1. 档案法规体系的组成:主要包含三个层次①最高一级:档案基本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工作规定性文件②中间一级:档案行政法规,一般由中央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或政府首脑发布③最低一级:档案行政规章,一般由最高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或发布,必须接受前两种类型法规的制约,效力最低。2.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档案法与档案行政法规的联系:制订与实施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制订与实施都遵守国家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二者的区别:制定的主体不同、约束力的范围不同、调整的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三、档案立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档案财富原则2.档案集中管理原则3.档案机关独立性原则

4.档案开放原则四、档案法规的发展趋势1.档案立法趋向于被纳入更广泛的信息立法体系 2.档案立法逐渐把文件管理纳入其中 3.档案立法日益重视把私人档案管理纳入其中4.档案立法逐渐开始涉及新型档案,特别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内容

第五节档案教育的发展

现当代时期档案教育的发展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苏联创立了社会主义档案高等教育,形成了资本主义档案教育与社会主义档案教育并立的崭新格局;二是国外建成了一个形式丰富、结构完备的档案教育体系。一、社会主义高等档案教育的开端: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名词解释:成立于1991年,最初10年为创立阶段,中间20年为提高阶段,最后30年为蓬勃发展阶段,其教育形式和结构日趋完备,课程设置更为丰富,是社会主义高等档案教育的开端。二、档案教育体系的形式和结构1.形式丰富①国际性档案培训机构②正规档案院校③档案馆附设的档案院校④大学或学院下设的档案专业或课程⑤档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培训班2.结构完备①层次结构②形式结构三、档案教育的发展特点1.档案教育的层次较高2.档案教育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实践课的比例可能超过理论课3.课程注重把文件管理与历史档案保管相联系4.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贴近时代

第六节档案学的发展一、档案学的名著与代表人物

1.英国希拉里·詹金逊的《档案管理手册》内容:①档案的定义和性质,档案人员的职责等②档案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档案的分类、整理和保管原则③档案的挑选和销毁④档案的制作和登记室工作。成果:①对档案人员的职责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②接受并丰富了来源原则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档案组合”概念。局限:①反对档案人员参与文件鉴定,过于片面,不利于档案双重价值的全面把握②认为“档案组合”的建立必须以形成机关的稳定和结构完备为前提,过于机械和呆板,很难适应现当代行政机关组织结构和职能活动频繁变动且异常复杂的现实特点。

2.美国西奥多·谢伦伯格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内容:①档案的性质,档案机构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与文件管理和图书馆工作的关系②文件管理,包括现代文件的特点、分类、立卷和处置方法以及文件管理的原则③档案管理,介绍现代档案的鉴定,保管,整理,编目,出版和提供利用等。成果:①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档案的“文化财富”性质和设置档案机构的重要性②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件双重价值论”③系统论述了文件和档案、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密切关系④开创了比较档案学的先河

3.美国戴维·比尔曼的《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内容:①电子文件管理的症结

②电子文件管理的指导思想③电子文件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④标准的制定与完善⑤电子文件管理模式4. 加拿大特里·库克与《后保管时代的档案范式——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内容共十点,贡献:①准确而客观地评述了20世纪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及其成果②始终坚持档案专业的核心概念和原则,并以此作为发展档案学理论的前提,他指出来源原则始终是档案专业的核心③创造性地提出了“后保管时代档案范式”的思想

二、档案学的总体特点1.完成了古典档案学向现代档案学的转变①1898年,荷兰手册的出版意味着古典档案学理论的成型②20世纪20年代,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将古典档案学理论推向高潮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开创了现代档案学理论A.提出了一种全面而辩证的档案定义,认为档案是文件的转化物,且档案定义可在不同国家作不同修改,树立了定义档案的科学指导思想 B.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档案鉴定观,行政人员主要鉴定第一价值,档案人员主要鉴定第二价值C.阐释了一种灵活且富有现代特征的文件组合观D.他的档案思想充分包含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2.现代档案学基本成熟,到20世纪70-80年代,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并立成为现代档案学基本成熟的标志,这是因为①它们促使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得以扩展,变得更加全面②它们促使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得以丰满,变得更加丰富③它们促使档案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改进,变得更加科学3.当代档案学开始进入“后保管时代”:是一种以来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而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实体为中心的管理被称为“保管模式”①形成后保管模式的原因在于现代文件,特别是电子文件的种种特点②电子文件的非实体性、不稳定性等迫使档案人员把关注的重点从文件自身转向文件的形成过程,从文件实体转向文件包含的信息,从个体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后管理转向前端控制。只有这样,档案人员掌握主动权,才能真正有效地管理电子文件③特里·库克:纸质文件对应的是保管时代,电子文件对应的是后保管时代三、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的内容朝着全面化和细分化的两级方向发展 2.研究的借鉴与吸收特点和趋势更加明显3.研究的合作与集体研究的特点日益突出4.研究的中心日益向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专业教育机构转移

第五章外国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

一、档案价值鉴定概述 1.档案价值鉴定存在的原因①文件个体的价值千差万别②国家和社会的保存能力有限2.档案价值鉴定的含义: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有价值的档案妥善保存,剔除无须保存的档案予以处理3.档案价值的决定因素①“客体价值说”:文件价值是文件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与人们的利用需求无关。②“主体价值说”:文件价值是由主体即文件利用者及其需要决定的,主体需要的程度和状况直接决定着文件价值的大小。

③“主客体价值说”:文件的保存价值是由文件自身的特点和状况以及文件的社会利用需要两方面因素决定的。文件价值= 文件自身的特点和状况+ 社会利用需求二、档案价值鉴定的悖论色彩(潜在价值)档案价值鉴定(有文不档)(实现价值)事后鉴定(有文必档)三、外国档案鉴定史纵观中外档案鉴定史,大体可以分为封建君主意志标准、档案内容价值标准和多方位鉴定标准三个阶段1.封建社会时期档案的鉴定工作(淘汰公文的做法)2.近代时期档案的鉴定工作①粗线条的鉴定规章: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是出现正规档案鉴定的开端。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为防止出现过分销毁档案文件的现象,颁布了档案鉴定规章。

②系统的鉴定原则和标准:迈斯奈尔的贡献:迈斯奈尔档案鉴定理论体系: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迈斯奈尔的贡献:“年龄鉴定论”、“来源鉴定思想”。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鉴定原则与标准,构建了一个鉴定理论体系。“年龄鉴定论”: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思想,带动各国相继确定档案的“禁毁年限”,使年代久远、数量较少、价值珍贵的历史档案得以妥善存留。“来源鉴定思想”: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档案鉴定的重要标准。

3. 现当代时期的档案鉴定理论①20年代“行政官员决定论”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在1922年出版的《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其核心观点就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②20-30年代“职能鉴定论”波兰学者卡林斯基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文件的选择》提出,档案文件的价值大小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在总体上成正比。③50年代“文件双重价值论”美国学者谢伦伯格在其1956年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提出,公共文件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和科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的第二价值(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④60-70年代“利用决定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其核心观点是将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和预期利用视为鉴定档案的最重要标准,鼓吹第二价值的根本性质。⑤70年代“费用价值率理论”⑥80-90年代“宏观职能鉴定论”、“电子文件双重鉴定理论”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德国:汉斯?布姆斯)、“文献战略”(美国:海伦·塞穆尔斯)和“宏观鉴定战略”(加拿大:特里·库克)。认为档案价值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其鉴定着眼点是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活动或任务。

第六章外国档案整理理论与实践一、奴隶社会时期1.古代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分类排放(神庙、王宫档案库、亚述档案图书馆) 2.古代埃及档案的粗略分类3.古代罗马收发文的“二元主义”分类法4.罗马帝国皇帝档案库馆藏分为皇帝诏令、奏章、来往文书和内务文件四类二、封建社会时期1.封建社会初期:欧洲一些王国根据档案内容的机密和重要程度,将档案分为“开式文件”和“闭式文件”两大类。2.封建社会中期:城市档案馆采用“机构——年代”分类法,国王档案馆采用事由分类法3.封建社会后期:事由原则的应用①含义:事由原则指“不按档案的来源和原始顺序,而按其主题内容进行整理的原则”。②表现形式:A.早期形式:实用归纳法和合理演绎法B.近代形式:“卡缪——多努分类法”和“杜威十进位分类法”。③事由原则盛行的原因:A.档案馆(库)的特点:附属性B.馆藏档案的来源:单一性④事由原则的生存危机:A.法国国家档案馆性质特点的变化B.馆藏来源的多样性⑤事由原则(逻辑主义分类法)的局限性:A.由于具体分类方法的无限多样性,在确定分类角度时会陷入困境B.在归类问题上产生障碍:“无类可归”、“无以归类”现象C.伤害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三、近代时期:来源原则的形成(档案学的支柱理论之一)1.来源原则的含义:档案馆按照馆藏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2.来源原则的诞生: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①第十四号通令是尊重全宗原则提出的标志,被看做其“出生证”②要点:A.来源于一个特定机构(包括行政机关、公司、家庭、个人等)的所有档案组成一个全宗B.全宗内的文件按主题类别整理C.主题类下的文件按照年代、地区或字母顺序排列 D.统一全宗的文件不得与其他全宗的文件混淆在一起③尊重全宗原则是来源原则的起源,揭开了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序幕3.来源原则的正式形成:德国的登记室原则①核心内容:A.机密档案馆整理档案按照来源进行 B.每一个机关移交的档案都会获得专属的档案柜,柜内所有案卷都保留它们在原机关登记时的原有排列次序和标记②尊重全宗原则与登记室原则的异同:A.共同点:都强调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要求同一来源的文件组成全宗B.不同点:主要在于全宗内的分类,尊重全宗原则要求按照主题重新整理,而登记室原则严格要求保持档案在机关登记室的原有整理体系③尽管尊重全宗原则与登记室原则都具备了来源原则的思想精髓,但登记室原则更明确地要求档案整理原原本本体现档案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有机联系,它才是来源原则思想的完全体现,才是来源原则正式形成的标志

4.来源原则的理论论证:《荷兰手册》①荷兰三位档案学学者萨穆·缪勒、约翰·斐斯和罗伯特·福罗英受荷兰档案者工作协会委托,于1898年合作出版了专著《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即《荷兰手册》②该书对来源原则进行了理论论证,既为档案全宗指出了科学的定义,强调全宗必须由同一形成机关的文件组成,又提出一个档案全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理系统必须以档案形成原有的部门编制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得出了“全宗应独立保存,同一全宗不得分散、不同全宗不得混淆”的科学结论

5.来源原则的确立:布鲁塞尔大会①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图书与档案人员的国际大会②大会的重要成果:是使各国档案人员开始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确立荷兰手册的核心思想是来源原则,并宣布这一原则是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四、现代时期:来源原则的发展1.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英美的“组合”思想①英国“档案组合”思想A.档案组合是指一个自身结构完备的行政机构在活动中形成文件整体B.强调档案组合具有完整性,指出这一有机整体不能分割C.评价:是来源原则与英国档案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的体现,是对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②美国“文件组合”思想:指以文件来源为基础,结合考虑机关行政管理史、文件复杂性和文件数量等因素而组建起来的具有组织和职能相关性的文件整体 2.来源原则部分修正: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①1946年布伦内克《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②原因:A.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档案学者对德国的登记室原则提出了批评,因为登记室的原始整理顺序可能是混乱和不实用的B.20世纪30年代以来,档案专业实践发生变化,人们社会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使档案的数量膨胀,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使档案的形成领域逐步扩大,档案的门类不断增多③基本内容:A.自由来源原则早已离开了原有的登记室原则,不再是具体的分类规范,而上升为一种总则 B.一个档案集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这种“档案体”的实质是有机联系C.来源思想并不是只保持固定的来源,而应把来源和事由配合成一种相当的比例关系,建立一种两者之间的综合体④评价:A.进步意义:在整理上给予了档案人员更大的活动空间,仍然坚持把来源原则视为一种总的原则,强调保持档案内在的有机联系。扩展了来源原则的适用范围,使案整理的灵活性更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B.局限:保持来源与事由之间的比例关系过于模糊,不易理解和实施。只能看成是对来源原则的部分修正和发展,而非一种否定和革新3.来源原则的丰富发展:苏联体系化的全宗理论①根据档案专业实践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发展全宗定义②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件全宗”概念③构建了一个由国家档案全宗统辖的全宗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全宗理论五、对来源原则的评价来源原则从20世纪初起就被国际档案界公认为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它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来源原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应用价值。六、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1.来源原则在西方遭受冲击①表现:北美一些档案学者认为来源原则对机读档案不再适用,开始质疑来源原则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②原因:A.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形成了普遍重视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社会环境B.国际档案界兴起一股重视档案信息利用的研究热潮2. 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①背景:文件自身特点及其管理方式的变化,推动西方档案界重新思考传统档案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档案界逐渐重视日渐成为档案主要形式的电子文件的原件属性问题。②进程A.对来源原则的反思:《来源原则的力量》B.来源原则对电子文件管理至关重要C.来源原则仍是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③“重新发现”的实质:“新来源观”。“新来源观”将来源的表现形式从明确、直观的“文件形成机关”扩展为相对抽象的“文件形成过程”,并通过保留“元数据”来确保这种形成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七章外国档案利用理论与实践一、奴隶社会时期档案利用:封闭利用。档案利用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特点,利用对象往往局限于统治阶级或档案所有者。主要用于:1.处理国内事务2.处理外交事务3.科学、历史和文化研究二、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利用:从封闭向开放1.利用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 欧洲的少数档案馆开始允许历史学家有条件地利用馆藏档案

三、近代时期档案利用:档案开放原则1.开放原则的提出——“档案的人权宣言”2.开放原则的意义和影响:①对利用工作本身来说,它改变了利用的性质和特点②对档案人员、档案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性质变化的影响。四、现代时期档案利用1.现代档案利用的特点①国外档案利用的需求从时间上逐步向近期转移,从范围上进一步拓宽②国外普遍将利用与开放纳入了法制轨道,借助立法来确保利用与开放的实行③国外把政府机关和社会民众均视为服务对象的主体④国外的利用形式丰富多样⑤国外特别注重在提供利用的手段上引入高科技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档案的限制利用①限制利用的含义:由国家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拒绝或限制档案向公众开放②限制利用的依据——封闭期制度:由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档案从形成到开放的期限,分为特殊封闭期与一般封闭期两种③限制利用的文件类型A.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有关的档案B.与个人隐私有关、涉及公民个人及家庭生活秘密的档案C.与企业或行业机密有关的档案D.与国家领导人或公众人物有关的档案3.档案利用的类型①学术利用②实际利用③普遍利用

第八章外国文件管理第一节文件管理概述一、文件管理的含义:文件管理是指对进馆前的文件进行保管、利用和处置的全部活动。二、文件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1.文件管理的必要性①文件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类型的大量增加,推动了文件管理的产生。②有效解决文件制作和保存的条件问题,加强了文件管理产生的迫切性。③合理解决文件处置问题,加强了文件管理产生的必要性。④文件全程管理实现经济和高效的要求,推动了文件管理的产生。2.文件管理的目的①对现行阶段的文件进行“超前控制”,确保现行文件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②对半现行阶段的文件进行“合理处置”,确保半现行文件的安全保管、有效利用和妥善进馆第二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的支柱理论之二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专业背景1.文件数量的急剧增长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基本因素 2.文件管理的出现及其专门化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推动因素3.文件中心的建立是文件生命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1950年,在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期间,英国档案学者、伦敦大学的罗吉尔·艾利斯教授提出了“三阶段论”①档案的形成阶段②档案睡眠阶段③档案转化为永久档案的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档案,可以保存在辅助性、过渡性的档案存储场所(文件中心)。(未能引起重视) 2.英国公共档案馆馆长马勃斯进一步论述(1974) 3.曼努埃尔·巴斯克斯的深度研究(80年代)贡献:为文件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发现了促使文件运动的根本原因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文件运动的整体性) 2.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个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文件运动的阶段性) 3.不同阶段的文件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各要素的对应性)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文件的分阶段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导原则3.为实现从文档一体化管理和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节外国文件管理机构一、文件管理机构概况国外文件管理机构有两种形式: 1.机关的内部机构:德国的登记室,类似于我国的档案室。 2.独立于机关之外:文件中心二、文件中心的形成和发展1.文件中心的最初形式:海军部于1941年设置的造价低廉的临时库房。

2.二战后美国国内的普及与全盘规划。

3.世界范围内的仿效:世界上建立文件中心或类似机构的国家很多,但名称不同。三、文件中心的性质:文件中心是过渡型或者中间性的半现行文件的管理机构,它介于文件形成机关与档案馆之间,是连接机关与档案馆的“中转站”。

四、文件中心的任务1.负责对版现行文件进行廉价的贮存和有效的保管 2.负责为文件形成机关及时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并经机关同意后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3.负责对半现行文件进行最终处置——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或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五、文件中心的业务活动 1.接收①文件中心的接收条件:一是保管期限,文件中心不接收保管期限过短(低于两年)的文件;二是机密程度,机密文件一般不向文件中心移交;三是利用频率,一般情况下,文件的月利用率不超过一次,文件中心才有接收的必要。②通常不接收的文件类型:一是没有保管期限的文件;二是超过保管期限不能被销毁的文件,美方称之为“冻结文件”;三是混合文件系列所谓系列,就是指具有相同处理权限和相同处理期限的一批文件。③文件中心的接收程序:首先,机关移交的文件必须是办理完毕并经过系统整理的,机关自行选择分类方案,文件中心不加干涉。文件中心要求机关使用标准文件盒。其次,机关在移交文件之前必须向文件中心提交《文件移交接收表》,得到批准后才开始启动移交程序。再次,机关应在申请表批准后90天内安排文件运送事宜。2.保管①确保库房及设施的安全②确保文件装具容量合理且标记清晰③确保文件的及时排架和调整④确保特殊载体文件的特殊保管⑤确保外借的文件及时“回归”和“上架”3.利用:外借和阅览是最主要的利用形式4.处置文件中心的处置程序:①文件中心在距离保管期限表规定的销毁日期前90天,向移交机关寄发处置通告。②移交机关联系人接到通告后,需会同本机关的有关人员协商研究。③文件中心同时向国家档案馆寄发同样的通告,由档案馆馆长提出意见和要求,并最后签批。④文件中心在征得机关与档案馆同意后,开展具体的处置步骤。六、文件中心的优越性1.经济使用2.安全保管3.服务快捷4.交接简便5.三个不变:形成机关对文件的所有权不变;文件的原整理顺序不变;文件的保密规定不变6.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

第九章国际档案合作第一节:国际档案合作的起步一、国际档案合作的萌生1.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2.1930年,决定成立档案专家委员会,詹金逊受命负责筹备工作,1931年7月,档案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意大利的卡萨诺瓦当选为主席二、国际档案合作的新纪元: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产生:1950年8月,在巴黎举行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正式成立大会

第二节:国际档案合作的发展与成熟一、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性质和宗旨1.性质:国际档案理事会是一个由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专业组织,也是档案发展方面唯一的国际性咨询机构2.宗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第三节:国际档案合作的主要活动和项目一、国际档案合作的主要活动1.国际档案大会2.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二、工作成就1.促进了各国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促进了档案理论与技术的传播与应用3.促进了档案教育和培训的发展4.促进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献部门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A.简要叙述从古至今外国档案整理与分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答:奴隶社会时期古代东方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档案整理和分类。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的拉枷什、乌尔、埃勃拉等城邦中神庙档案库和王宫档案库遗址发掘出来的泥板档案,大多分类排放、井然有序。更为典型的是亚述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的档案图书馆,将馆藏分类为七大类:历史类,地理类,法律类,商业教育类,税收贡物类,神话传说类,科学类。每一类泥板档案都单独存放。此外古代埃及也对档案进行了粗略的整理和分类,如爱得夫神庙档案库就用22个箱子专门保存宗教档案,用12个箱子专门保存天文档案,并在墙壁上刻写了档案,注明各箱档案的内容。与古代东方国家相比,古代罗马的档案整理和分类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二元主义”分类方法。这是指古罗马人将文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收存登记,原件发给收文者并由其保存,发文者只保存所发文件的誊录簿,这就形成了收文和发文誊录簿各为一类的二元主义分类法。

档案整理和分类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比较明显的,经历了一个从时间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阶段式跃进过程。封建社会初期,除了沿用古代罗马的“二元主义”分类法之外,欧洲一些王国根据档案内容的机密和重要程度,将档案分为“闭式文件”和“开式文件”两大类。到了封建中期,“二元主义”分类法逐渐遭到淘汰。当时出现的一些新型档案馆开始采用了新的分类标准。例如城市档案馆按照城市的各个部门来划分档案的类别,每一类内再按照年代或地区进行整理,这被看成是后来通用的“机构——年代”分类法的雏形。在封建社会后期,欧洲各国采用的档案整理和分类方式多样,既有同时按照业务的部门和时间来分的,也有同时根据地区和事由来分的。当时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德国档案学者拉明根在1957年出版的专著《总结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中提出的事由分类法,要求将档案分为君主、外交和臣民三大类。二是意大利档案学者波尼法西奥在1632年出版的专著《论档案馆》中提出的系统分类法,要求将档案按照地区——事由——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系统分类。三是德国档案学者木尔茨提出的实用归纳分类法,要求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档案分类的一般性类别。四是德国档案学者坤特提出的合理演绎分类法,要求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预先拟定出一个适用各种档案的具体类别。他们一致认为要预先制定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分类方案,使之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行政机关的档案分类,并在全国各档案馆通用。然而实践证明,通用分类法在当时的条件下行不通。

近代档案整理和分类的重大变革是遵循的指导原则发生了变化——从遵循事由原则转变为遵循来源原则,并逐步确立了来源原则的统治地位。卡缪——多努分类法和杜威十进位分类法。封建社会以来,事由原则一直是欧洲各国档案整理和分类遵循的指导原则。其主要特点是要求依据档案的内容或主题进行馆藏的第一层整理和分类。起初,卡缪把馆藏档案分为4大类。多努于1804年接任馆长后考虑到馆藏档案内容不断丰富的现实,又增加了20个主题类别,使整理方案中的类别一共增加到24类,并综合概括为立法文件、行政文件、历史文件、地形测量文件、财产文件和司法文件六大部分。与欧洲国家类似,美国也经历了一个来源原则逐步取代事由原则的过程。在1909年来源原则的思想传入之前,美国在档案整理和分类上主要借用一种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位分类法。在这种分类体系中,杜威把图书所涉及的知识分为十个大类,每一类分为十个部类,每一个部类再分为十个属类,属类以下还可以仔细再细分。每一个级别的十个类都用0到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大类是百位数,部类是十位数,属类是个位数,再细分时就加小数点。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档案学者的列兰德在美国历史的公共档案委员会的1909年年会上主张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应采用来源原则。此后,美国档案界更多地认同了来源原则,以杜威十进位分类法为代表的事由原则逐步被取代。《荷兰手册》的出版论证了来源原则,布鲁塞尔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来源原则。各国档案代表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肯定了来源原则对事由原则的取代,并且公认来源原则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为后来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运用和发展拉开了序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现当代时期档案整理和分类的主要进展表现为来源原则得到普遍传播、灵活运用和修正发展(以)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英美的“组合”思想。归纳起来,来源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二)来源原则的部分修正——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三)来源原则的丰富发展——苏联的全宗理论。第一,根据档案专业实践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发展全宗定义。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件全宗”概念。第三,构建了一个由国家档案全宗统辖的全宗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全宗理论。(四)电子时代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北美国家提出的“新来源观”,新来源观是来源原则面对电子文件的新特点和新挑战而作出的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她使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具有更加广泛的实践意义,因为来源信息对于电子文件的检索、鉴定和整理以及确认电子文件的证据价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证明了来源原则不会因为电子文件的出现就被抛弃,相反,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原则。

B从外国档案事业史出发,简述档案载体的主要变革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从外国档案事业史出发,档案从产生到现在,其载体经历了许多变革。在奴隶社会,档案载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石刻、泥板、纸草、棕榈叶、羊皮纸、蜡板等。而到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档案载体的大变革出现了,可将它们概述为两次大变革。

一、第一次大变革。如果说奴隶社会档案在载体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种材料的并存,那么到了封建社会,档案的载体形式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向。

(1)背景及过程:①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随着造纸术的逐步西传,西方国家从奴隶社会沿袭下来的纸草、羊皮等档案载体逐渐被纸张所取代,致使档案载体材料趋向统一。毫不夸张地说,纸张的发明和传播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由此对整个档案事业系统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②社会的发展,对档案记录要求提高,希望其轻便等。

(2)影响:①对档案自身的影响。对于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档案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多,书写方便。②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纸张的产生与应用导致档案数量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在档案工作中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环节,比较典型的是鉴定、统计和保护。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中一些原有的管理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比较典型的有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编目,③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二、第二次大变革。现当代时期发生了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标志就是新型档案的出现。与第一次变革恰好相反,第二次变革打破了纸质档案一统天下的格局,再次进入档案载体多元化的新时期。

(1)背景及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多种社会记录形式,尤其是照相技术、摄影技术、录音技术、缩微技术、计算机等的出现,是档案出现了许多新形式。这些新型档案主要体现在其载体的新上。它们包括: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磁带档案、缩微胶片档案、计算机磁带档案、磁盘和光盘等多种非纸质档案,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档案领域的产物。

(2)影响:①对档案自身的影响。它意味着档案类型的大大丰富,档案队伍的不断壮大。

②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它意味着各管理环节都增加了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使之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这些问题在新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提供利用上都有不同的程度的体现。③对档案馆、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它意味着档案馆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管新型档案,意味着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得到提高,意味着档案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两次档案变革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档案事业的一大进步,档案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容不得我们将其分离。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十年真题

0210 标记传播《论出版自由》 普利策《火星报》 0310 “三社四边协定”美国之音(VOA) 《真理报》《北极星报》 0410 路透社马拉 《联合早报》《每日纪闻》 0501 官方公报英国的《北极星报》黄色新闻《金字塔报》德国之声电台 0510 威尼斯小报《泰晤士报》 世界电视网(World Network)美联社 0601 美国纽约《太阳报》. 德国《新莱茵报》 法国新闻社英国广播公司 0610 谷登堡普利策 《火星报》《海峡时报》 0701 廉价报纸美国《纽约时报》 英国《北极星报》苏联《塔斯社》 0710 数字电视斯克里普斯 “家庭影院”(HBO)《真理报》 0801 英国《每日邮报》法国《杜歇老爹报》 三社四边协定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 0810 《每日纪闻》(Acta Diurna)安莎社 北岩爵士“美国之音”(VOA) 0910 《通告—报道或新闻报》“白虹贯日”事件 哈瓦斯社美联社电视新闻社(APTN) 1001 甘尼特报团东京广播公司 VOA 德国《总汇报》

0210 简述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廉价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原苏联的新闻体制有哪些主要特点? 简述20世纪后期新闻通讯社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电脑网络传播有哪些主要特点?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评述西方国家报业垄断的不良影响。 0310 简述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所作的斗争取得的进展。 简述世界广播事业发展的一般历程。 简述西方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简述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贡献。 论述:试述密尔顿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并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论述:略述新闻通讯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通讯社的职能和影响。 0410 简述普利策《世界报》业务活动的基本特色。 简述目前日本报业的一般结构和垄断格局。 简述俄国《火星报》创办的目的和历史功绩。 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有什么特点?简述它的主要传送和接收方式。 论述: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美国广播电视高度商业化的利弊。 0501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创办革命报刊的? 为什么说“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报业发展中的重要转变时期”? 手抄小报和新闻书产生的意义何在? 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哪几个重要的共同点? 与国际广播相比,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有什么不同? 论述:杰弗逊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其意义何在? 论述:苏联的广播电视业是如何解体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 0510 简要说明《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和特色。 试述英国广播公司的概况和管理特点。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报业体制大致有哪些类型? 19世纪中期美国有哪几家著名的廉价报纸?简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论述:略论苏联新闻体制的特点及其功过利弊。 论述:试析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报业发展各阶段的情况和特点。 0601 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报刊与资产阶级报刊相比有什么特点? .英国《每日邮报》有哪些办报特色? 发展中国家报业管理的方式是怎样的?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1、产生的条件 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国家的出现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 简牍档案(竹简、木牍) 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 纸质档案 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 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三十本书籍: 一、工具书类: 1.吴宝康:《档案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档案学论著目录》(1911-1983),档案出版社 4.《档案学论著目录》(1984-1994),档案出版社 5.来新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档案学理论类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档案学概论》,赵越,辽宁大学出版社 4.《档案学概述》,丁永奎,档案出版社 5.《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研究》,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科技档案管理学类 1.《科技档案管理学》,吴建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2.《科技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贺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科技档案信息传播学引论》,颜祥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赵鸿飞,辽宁大学出版社 5.《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版),王传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档案事业 1.《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赵践,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用书,1961 2.《中国档案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1979年 五、外国档案事业史 1.《世界档案史简编》,李凤楼等,档案出版社 2.《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94 3.《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韩玉梅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黄霄羽,档案出版社 6.《世界档案-历史?现状?理论》,延艺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7.《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外国档案管理概论》,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9.《外国档案管理参考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0.《世界档案大事记》,牛创平,档案出版社 11.《日本档案工作译文集》,陕西省档案学会,档案出版社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 简答题

2016年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答题 1、简述定期报刊产生的过程及标志性意义 答: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进入17世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加剧,社会信息量以及对信息需求的增长,物质技术条件的逐步改善,原来的手抄小报逐步改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渐定期化。定期化的实现,先是一年,半年,由于刊期过长,只能称为定期出版物;以后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邮件稳定在每周送达一次,便有了新闻性较强的周刊或周报,这便是定期报刊。定期报刊最早的发源地是德国和尼德兰,其中德国1609年出现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这两份周刊依靠新闻信获得世界各地的消息并加以刊载,通常他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此外,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陆续出现了定期报刊。 2、简述发达国家现代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概况及目前影响较大的共产党报刊的简况 答:在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报纸占绝对优势,工人阶级的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组织的报纸,不仅数量少,而且财政不足,尽管如此,它们是发达国家报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并有着无产阶级报纸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办报方针,是所在国报业中的进步力量。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民主权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资产阶级报业形成垄断的同时,无产阶级报刊仍然很难

的力求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阵地,但是目前他们只得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轨道和法制体系种运作,收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环境的制约。 目前在发达国家影响较大的共产党报刊主要有英国共产党的《晨星报》;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道报》和日本共产党的机关报《赤旗报》。 3、简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答:1644年,密尔顿《论出版自由》: 一、严重批判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认为其后果只能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二、认为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这种自由只会伤害真理; 三、认为只有保障出版自由,真理才会在论证中战胜谬误。 4、何谓“掏粪运动”?其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 答:掏粪运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里的主人公,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 历史背景:“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人人杂志》、《柯里尔杂志》等也加入揭丑者行列。1905年以后,《柯里尔杂志》还成为继《麦》之后揭丑运动的主力。该刊在1905年和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现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的新闻传播 1.原始新闻传播 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出于共谋生存的需要,相互之间就有种种简单的信息交流。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下的十分原始的信息传播,是前语言时期的信息传播。 2.口语新闻传播 (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传播的具体方式不断丰富,日趋多样。新闻性最强的口头传播,往往出现在战争或其他重大事变中。

(3)在口头语言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同时,人类成员还保留着种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逐步采取标记、声光、图式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信息的传播。 ①标记传播 这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例如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等。 ②声光传播 这是指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例如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声光传播的距离比较远,排列组合有较多的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更加复杂。 ③图式传播 这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它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通常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3.手写新闻传播 (1)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①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字大部分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便利。 ②早期的书写工具是各种简陋的自然材料。人工造纸的技术则起源于中国。这一技术后来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文字书写,就有了手写的新闻传播,这种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留存的时间更长久。 (3)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我们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 在木片、骨片、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的方法是刻契 《尚书》中的禹书是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商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商朝地位显赫的官员是史官。 甲骨档案在秦汉、隋唐虽发现过,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的出土。 1899年到1928年私人发现的甲骨档案共九次,所得的四骨八万多片。 自1928年开始甲骨才被科学发掘,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团主持进入科学发掘阶段。 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们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累计出土15万片以上。 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此书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 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的由郭沫若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对八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共著录甲骨41956片,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

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 西周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寮。 西周掌管王室的档案的是冢宰。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朝最早。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秦朝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任掌任档案。 秦的柱下御史就是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收藏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籍档案的处所是石渠阁。 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的汉代中央档案典籍是兰台。 东汉王朝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是东观。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 中书省始设于魏晋,成为总揽中央机要的秘书部门,是王朝的中央秘书厅。 谱牒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了谱牒。 三省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辅政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 文书档案工作的四禁制度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申状。

外国档案管理三套试卷

外国档案管理1 一、填空题: 1.外国档案界大多认为档案起源于(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 )。 2.德国早期的档案学者(亚克伯·冯·拉明根)在其著作《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一书是提出,登记室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 3.最早实行档案开放原则的国家是(法国)。 4.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 5.行政官员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 6.(戴维·比尔曼)被誉为是“当代论述电子文件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 7.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定型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大类型。 8.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是(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 二、名词解释: 1.主体模式 是指国家没有设立档案事业领导中心,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组成以档案馆为主体,各类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国家档案事业大多通过档案法规来约束或档案学术机构来协调。这种模式的典型主要有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国际档案理事会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是一个由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间国际专业组织,也是档案发展方面惟一的国际性咨询机构。 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有咨询性的合作关系,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其他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进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3.限制利用 是指由国家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拒绝或限制档案向公众开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限制利用的对象不是统治者或档案所有者,而是社会上的普通公众。 三、简答题 1.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对于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对档案工作,纸张的产生和应用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首先,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其次,档案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也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 最后,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2.简述迈斯奈尔关于档案鉴定的六条原则。 ①决定必须尽可能当机立断。暂时保留的决定很可能意味着永久保存。 ②过激的行为必须避免。既不要过于谨慎的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的抛弃。 ③不要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作为价值标准。 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凡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允许销毁。 ⑤供某种暂时目的所用的案卷,一旦目的达到,一般是要销毁的。 ⑥关于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一般是要保存的。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以档案产生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史料依据说明我国档案产生于夏朝 (一)关于文字,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前4000-5000年);、龙山文化(前2800-2500年); 二里头文化(前2080-1690年)———发掘陶器上刻有24种符号 殷墟(前13世纪-11世纪)——————甲骨文 (二)关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左传》、《礼记》、《论语》 四、夏朝的档案机构和官员——史官 1、职守: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2、地位:比较重要,但比商朝史官的地位低。 二、思考题: 商朝职官可以分为三类:宗教官员即神职官员、事务官、武官。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神权政治。其中巫、史是沟通人神的媒介。商代史官的记载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的有巫、史、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贞人、作册等等,统称为巫和史。它们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地位:最高政务官;知识的垄断者;文书档案的形成和保管者 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 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 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 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 2、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 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 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正因为如此,甲骨档案的发现被看作是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其他名人:王懿荣;甲骨学的开上之作:刘鄂。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自考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授课笔记 2013最新版

古代的新闻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辅助口头传播的标记传播(延续最久的时期)、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手写新闻传播:公告式(官方公报);书信式(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每日纪闻》 新闻信: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出现新闻信。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这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印刷新闻传播:1450年德国美因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教堂课读》印刷术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也使印刷新闻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新闻萌芽:1482年奥格斯堡《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1493年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记》、1508年奥格斯堡《巴西探险记》。 1.规模比较小; 2.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领域,而不是整个社会; 3.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门机构。以上也是前新闻时期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威尼斯 1536年威尼斯出现专门采集消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人。 1563年政府曾发行手抄小报。 1566年出现定名的小报“手抄新闻”。 新闻书:与手抄小报同时出现,新闻性增强,书本形式。 后期定期印刷品出现:1588年奥地利迈克尔·冯·艾津《博览会编年表》、 1594-1635年科伦拉丁文出版物《法比信使》 两种传播媒介的历史地位:近代报刊的雏形、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传播的过渡。 1.新闻传播规模扩大; 2.由特定对象转而面向整个社会; 3.逐渐出现了专门采集和公开发布新闻的机构。 从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问世到17世纪-18世纪日报陆续创办,这是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 定期报刊:17世纪初(1605-1610)发源地德国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1609年出现的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外国档案事业史思考题

填空题:8*2 简答:4*8 论述:2 1.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 A.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具有彻底反封建色彩的工作改革完全改变了档案工作的封建性质,第 一次使档案工作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独立工作,标志着档案史新时期——近代时期的开端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档案馆。 C.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通过国家档案馆和各省档案馆的设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档案馆网络体系,使公共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集中管理;后来设立法国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为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首创者 D.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穑月七日档案法”,开创了一个国家以法治档的历史 E.率先实行档案开放原则。不仅使利用者有古代时期一种统治阶级的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普通公民的权利, 扩大了利用对象的范围,而且彻底改变了档案馆封闭和机密性质,推动档案馆发展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 2.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两种类型 A.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式,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导。从国外范围看,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英国型、美国型、瑞士型三种代表 B.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式,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从国外范围看,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型、法国型、北欧型三种代表 C.两种体制的优缺点及发展新特点 各个国家的档案事业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都有关系。 集中式体制的优点在于便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和有序管理(档案法规实施、档案行政职能的贯彻执行、档案机构的合理布局)。二是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档案机构的职责分明,馆藏建设的优化、业务关系)。三是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序组织对档案工作的好处,利于标准化,而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缺点:扼杀了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封建社会时期档案载体的变革及其影响 变革:纸张的发明和传播 影响: A.对档案自身的影响: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B.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开始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环节,主要有档案鉴定、统计和保 护等方面。另一方面,原有档案管理环节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和编目 C.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a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行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机关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b档案人员的专职化:与图书管理分化的专职档案人员。c档案学理论的萌芽:档案机构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4.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类型 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⑦金属档案⑧桦树皮档案⑨木简档案 5.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为当时已存在的(美国)文件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A.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基本点) 第一、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这一基本点包括两层含义:①这里的文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记录,无论其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如何。②文件的运动过程具有整体性,文件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归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这表明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同时也是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秦朝,在其他诸侯列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下,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完善。至秦文公以后达到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秦的文书档案制度的制定是在全国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得以实施。并且其文书档案工作紧密围绕巩固发展专制的封建皇权,从而大大促进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的进程。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得到进步。这一时期的公务文书的种类和用途增加许多,在文书处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文书工作制度,保证了文书档案的顺利传递,有利维护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两汉时期,当时政权重视加强档案文化典籍的收集、累积和利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又进入动荡战乱时代。在中央,档案工作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治的中枢系统,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的工作系统。同时随着各国文书档案工作系统的建立和加强,各国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日益增加,先后设置有尚书、都令史、令史、书令史……官吏多达五六十种,名目之多创历史之最。但这一时期各国皆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与营养汲取。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大量的档案典籍又造成很大破坏。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的发展,以及笔、墨等书写材料的改进,不仅促进了我国书法和文具制造工艺的提升,而且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空前繁荣的唐代。唐代的档案工作中,确立了文书档案“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三省分权制度,保证了文书运行的认真准确、避免了任何一方的独权,有效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至隋唐,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诞生,选官用吏两相分离,最终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而作为文书档案人员的“令吏”,地位低微而又不易升迁。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律令亦比前代更加系统完备。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销毁利用等方面都做了明文规定。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组史馆,设馆官修史书,他深明“以史

2018年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著名的手抄小报“威尼斯小报”盛行于 A. 15世纪B. 16世纪C. 17世纪D.18世纪 2.外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出现于 A. 15世纪末B. 16世纪初C. 16世纪末D.17世纪初 3.标志着近代报业、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是 A.新闻书的出现B.手抄小报的出现 C.定期报刊的出现D.日报的出现 4.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原本是他在国会的演说词,发表于 A. 1640年B. 1644年C. 1665年D.1688年 5.被马、恩誉为“欧洲最优秀报纸之一”的英国宪章运动的报纸是A.《贫民导报》 B.《人民报》 C.《北极星报》D.《工人辩护士报》 6.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号角的政论小册子《常识》的作者是A.塞缪尔?亚当斯B.艾赛亚?托马斯 C.托马斯?佩因D.本杰明?富兰克林 7.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率先提出为新闻自由立法并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是 A.富兰克林B.威尔克斯C.杰弗逊D.马拉 8.英国报纸中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并长期充当大英帝国喉舌的是

A.《泰晤士报》B.《每日电讯报》 C.《卫报》 D.《经济学家》 9.英国最早出现的报业集团是 A.罗瑟米尔报团B.北岩报团 C.比维布鲁克报团D.贝里兄弟报团 10.美国报纸中,历史上以独家刊登国内外重要文件著称的是A.《华盛顿邮报》B.《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C.《洛杉矶时报》D.《纽约时报》 11.在第二次大战前后有过重大影响的法国共产党机关报是A.《世界报》B.《战斗报》C.《人道报》D.《团结报》12.目前德国最大的报团是拥有全国日报发行量1/4的 A.西德意志汇报集团B.南德意志报集团 C.鲍尔出版公司D.施普林格报团 13.目前英国最大的报业集团是默多克经营的 A.镜报报业公司B.快报报业公司 C.联合报业公司D.新闻国际公司 14.列宁主持的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创刊于 A.1900年、慕尼黑B.1902年、伦敦 C.1903年、日内瓦D.1900年、莱比锡 15.新加坡现存历史最久、最有影响的日报是 A.《联合早报》B.《商业时报》 C.《海峡时报》D.《星洲日报》

2018年10月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真题 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外国新闻事业史试卷 (课程代码006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每日电讯报》创办时间是() A.1854年 B.1855年 C.1856年 D.1857年 2.英国拥有(泰唔士报》和《太阳报》的报团是() A.联合报业公司 B.快报报业公司 C.镜报报业公司 D.新闻国际公司 3.目前法国广播电视的最高管理机构是() A. CNN B. ABC C. CBS D. CSA 4.法国19世纪出现的著名廉价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均创办于() A.1834年 B. 1836年 C.1838年 D.1840年 5.日本最早的杂志《西洋杂志》创办人是() A.岸田吟香 B.村山龙平 C.柳河春三 D.子安峻 6.《华盛顿邮报》创办于() A.1875年 B.1877年 C.1879年 D.1881年 7.日本最大的通讯社是() A.埃菲社 B.时事社 C.安莎社 D.共同社 8.20世纪70年代,英国广播电视格局中的“双头垄断”指的是BBC和() A. ABC B. IBA C. CPB D. HBO 9.1864年1月,被国际中央委员会确定为机关报的是() A《蜂房报》B《人民便士报》C.《北极星报》D.《共和国报》 10.日本最负盛名的综合性杂志是() A《毎日周刊》B.《文艺春秋》C.《读卖周刊》D.《朝日周刊》 11.1900年12月,《火星报》出版于() A.荷兰 B.法国 C.俄国 D.徳国 12. 1868年发行官办政府公报《太政官日志》的国家是() A.英国 B.意大利 C.日本 D.中国 13.组建英国最早报团的人是() A.比维布鲁克 B.皮尓迯 C.哈姆斯沃思 D.卢冂非尔德 14. 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火车被炸,最早作出报道的报纸是() A.《朝日新闰》 B.《读卖新闻》 C.《毎日新闻》 D.《产经新闻》 15.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报纸是1703年出版的() A.《新闻报》 B.《前迸报》 C.《火星报》 D.《俄国财富》 16.西亚国家中开办广播最早的国家是() A.土耳其 B.新加坡 C.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 17.美国商业广播电视最为看重的内容是() A.时评 B.娱乐 C.广告 D.新闻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成分: (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