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的过程,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

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正当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

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三、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四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港口通讯社(即今天的美联社)

三社四边协定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越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定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冰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四、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英国:

《北极星报》

《北极星报》:在英宪运动中诞生。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出版15年。《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的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报纸的卓越代表。

德国:

《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察官的刁难。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

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的思想。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力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

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着。他强调人民报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新莱茵报》:欧洲革命兴起之时,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为了继承《莱茵报》的战斗传统,又表明两者的区别,他们采用《新莱茵报》的名称。1848年6月1日创刊。马克思任主编,撰写文章。1849年5月19日该报终刊。

《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办报思想:

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报纸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纲领和路线。这一特色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马恩以后形式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先导。

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新莱茵报》无时无刻不再反映运动,敢于运动。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广泛的通讯员网络十分重视读者来信。

③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地战斗风格。《新莱茵报》区别对待敌、我、友,在工人运动遭到镇压时挺身而出。

总之,《新莱茵报》的办报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莱茵报》时期人民报刊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1、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

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强调同群众的联系。

第三章“一战”前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由近代报业向现代报业发展。

西方主要国家的先到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①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党政报纸。②报业社会化。

③包夜垄断开始发展。近代报业转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①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②报团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先后形成了报业垄断组织形式:报业集团,传播集团,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跨国集团。

英国

哈姆斯沃斯与北岩报团

哈姆斯沃斯:创办《回答》周刊,专门回答读者的来信提问,获得成功。后买下《新闻晚报》,积累了相当的办报经验。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创办前层出试刊并大力宣传。他还创办了妇女小报《每日镜报》。1908年买下《泰晤士报》。英国最早的报团由他组建,被成为北岩报团。

美国

一战期间美国新闻事业的繁荣

普利策和《世界报》:

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从买下《圣路易电讯报》开始办报生涯。1883年买下了

纽约《世界报》,业务活动分为两方面:一时注重热点问题;另一是采用煽情注意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新闻学者把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①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竹竿,辅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②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③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④篇幅多,报价低;⑤广泛运用新闻图片;⑥重视报纸发型,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这种办报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成为新式新闻事业。

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注重犯罪,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他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

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二、改革开放后报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逐步提出了报业产业化问题,报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产业化经营也将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报纸媒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

做精、做深、做大为主要目的。在内容上,专业报不仅对新近发生的该领域的新事件、新情况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因此在分析和解释上,表现出综合性报纸所没有的透彻性和思辩性,并且推出大量大篇幅的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加强报道力度,在编辑上,简洁大方而又具有大气,让报纸看起来更为赏心悦目。而以上这些,都成为与党报和都市报竞争的优势。一般来说,专业报的运作周期较长,一般为周报,因此在时效性方面还是有些薄弱的。 2.区域性报纸势头高于全国性报纸 经过2003年的报纸整顿后,报纸的总量有减少,但从报纸的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性的报纸比重少,而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的比重在增加,同时各省和地市级报纸分布并非完全均衡,经济水平高的省份和地市单位,报纸种数比欠达地区多。 我国的全国性报纸正在逐渐让位于区域性报纸,区域性报纸在本地区占主导性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区域组合城市报纸,一创办就提出了办一张四川盆地“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带,建立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网络,全方位、强密度、大规模覆盖成渝经济圈。构建“区域组合城市”的营销市场,《华西都市报》由此揭开了中国报纸区域化生存序幕。 目前还有一种加强地方新闻的方式为打造地方版,即在办主报之余,创办地方版。《燕赵都市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全国省级传媒中第一家创办地方版的报纸,2003年7、8月《燕赵都市报》分别在省会和冀东地区创办了《都市时讯》和《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两个地方版随都市报在省会和冀东一起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 商业性:外文-中文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4.《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纪德。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宗教性刊物。1829年停刊。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郭士立,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

《浙江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省内尤其是主要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三类为地市级党报,如《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各地区或县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党报作为我国舆论宣传的工具、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具有报道方针严谨,特点稳定等特点,在新闻内容上把关严格,在新闻编辑上形式较为单一,变化不大,虽然如此,一直以来党报作为机关报都在报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发行量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报业竞争中,党报的力量仍然处于稳健地位。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报、专业报力量的壮大,党报如果不进行创新,其弊端会日益突显。因此党报为扩大发行量,确保自己在报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如一些党报开辟固定的专版来吸引读者,如体育专版、娱乐专版和消费专版,并且在版面编辑上更为活泼生动,这样,既能保证党政新闻占有一定分量,保证党报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报纸更为人性化和大众化,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 (2)都市报异军突起 我国都市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之后就飞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已经历十年时间。正式都市报的出现,才使得我国报业市场发展了新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它彻底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地位,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真正走向市场。所谓都市报,指的是体现城市(都市)生活的报纸,因此晚报、早报都属于都市报的范畴,从狭义角度来而言,都市报指的是坚持正确舆论指导下,以都市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信息为主要传播特征的报纸,在内容上注重服务意识,着眼于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在形式上采用平易近人、通俗生动的编辑和报道风格,以客观真实和社会责任为报道规范;在运作上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并在发行和广告上有所作为;

我国报纸广告经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收入是大部分报社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广告经营对于一个报社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讲,报纸刊登的广告可划分为工商广告和分类广告,多数报社对两类广告的经营采用不同的政策,本文简要分析报纸分类广告的经营特点以及我国分类广告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报纸分类广告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分类广告已经成为报纸广告收入重要来源 报纸的分类广告一般是指版面位置相对固定、规格较小的非工商广告, 多数情况下“扎堆”出现,并按行业划分开,以便于读者查找。分类广告具有篇幅短小、收费低廉、方便快捷等特点,由于国外媒体对分类广告的开发比较早,目前发展的也比较成熟。据有关机构统计,美国报纸的分类广告面积约占报纸广告总面积的50%以上,收入大约占报纸广告总收入的40%,而一般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为报社全部收入的75%左右,可见报纸总收入的30%来自分类广告,对报业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资金来源。而北美报业协会(NAA)2000年度的报告显示,美国55%的成人读者浏览报纸的分类广告。这说明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这个世界上传媒业最发达的国家,报纸的分类广告经营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得到了多数读者的接受。 分类广告在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如此成熟,固然与其媒体产业高度发达的大环境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外的媒体充分挖掘了分类广告的各种功能。分类广告和工商广告不同的是,工商广告一般情况下是读者被动阅读,而分类广告大多是读者主动阅读,因此只要能够抓住读者的读报心理,提供相应的服务“投其所好”,分类广告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国外的分类广告一般是刊登了本地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量商业或个人信息,内容多涉及租让、出售、招商、家政、搬迁、招聘等,读者能够很方便查找其所需要的信息;有些报纸甚至免费为读者刊登分类广告,这样就对读者的生活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对读者的亲和力较大,因而能被广泛接受,而读者的认可也正是报纸分类广告能够存在的重要支柱。同时,读者对分类广告的关注也使得报纸的发行量大大提高,增强了报纸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也使工商广告的收入相应增加。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姚 琦 (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 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 122—

郭亚夫《外国新闻传播史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1)英国专制王权对新闻出版及传播通讯事业的控制始于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 (2)152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首次发布有关新闻出版的 法令,正式建立对出版物的审查制度。1529年公布第一个禁书法案。 (3)1530年,国王特许神父希顿一人出售神学家坦特尔翻译的《圣经》,并建立第一 个在政府控制下颁发许可证的制度,是特许制度的开始。 (4)1534年,国王发布保护国内出版商法案。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5)1621年8月13日,皇家特许出版商在国王特许下,在伦敦发行英国人自办的第 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出版自由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报业领域的压制与反压制 革命后的报业和政党报刊 报业反知识税的斗争 独立报业的成长 独立报业的成长和《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 星期日报和晚报 廉价报纸的兴起 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 其他报纸 小型报纸的兴起和报纸主题的改变 英国 近代报业 史

一份印有“准许出版”字样的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6)1632年,王室加强新闻管制,颁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来自各处的新闻”。1637年7月11日,“星法院”通过的印刷法令进一步加强印刷控制,报业活动进入一个低潮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1.出版自由 (1)约翰·弥尔顿响亮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加以深刻论述。 ①认为用检查制度来压制出版自由,实际上是消灭人类的理性与生存尊严。 ②坚信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妨碍真理性,唯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 (2)约翰·利尔本对英国的出版自由思想做出重大贡献。 ①认为出版自由是人类理性的发展需要,出版自由是大自然和“上帝”所赋予人民大众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②认为人民的协议是一切合法政权的来源。在《英国天赋人权维护书》和《新人民公约》等著作中,系统阐述自己“人民主权”说和“出版自由”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念做出贡献。 2.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1)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印刷出版重采取严厉的管制手段。 (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复辟登基,旧有的出版管制方式悉数恢复。期间《牛津公报》作为官报发刊。 ①1665年11月发刊,每周两期(后改为每周四期)。 ②内容都是一些官方消息,并无特色,全是新闻,没有评论。 ③首次采用近代报纸的形式(单页两面印刷,每面两栏),而且一直出版至今,是世界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 (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 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 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 999 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三)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政治官报》等。 16 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有时也混称“邸报” 。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 。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1915年的《新青年》。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这是在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了重要的发展,当时外国人出版中文报纸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代化报纸的模式和有关办报的基本知识已经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办报的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终于到来了。 一张完全是自办的报纸,应拥有三权--文权,经济权和人事权。依此看,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报纸,很可能是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创办于1873年8月,但是该报格调不高,已经失传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 我国第一批自办的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该报创刊于1874年2月日,宗旨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自强宣传。”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该报的文章曾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除《循环日报》外,中国人在香港所办的报纸还有《维新日报》和《粤报》(创刊于1885年)。 《维新日报》创刊于1880年,创刊不久就爆发了中法战争,该报积极支持抗法斗争,广泛刊载有关战争的胜利消息,受到社会的欢迎。1912年停刊。 中法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便兴起在广州办报,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述报》和《广报》。 《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石印日报(石印技术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述报》出版期间,70%的新闻版面都是有关这场战争的消息,这些新闻报道为后人研究中法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该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刊。 《广报》外形仿效《申报》,该报销售很广,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在新加坡等海外销售。后因该报刊登八国联军战败的消息而被帝国主义强迫查封。 第一批中国人自办的报纸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是上海。 首先出现的是《汇报》,创刊于1874年6月16日。该报积极维护中国的权益,对外国领事侵害华人利益的事进行抨击,该报只出了两个月就被停。次日—9月1日改名《巢报》继续出版。 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另一张报纸是《新报》,创刊于1876年11月23日,该报一般不议论政治,有很多关于经济和商务的报道,并陈述一些西方科技,另一个特点是该报为了争取外国读者,将新闻稿用中文和英文并列在一起。创刊6年之后停刊。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 (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 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 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三)、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1566年尼德兰人民解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后,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叶以后,德、意、日等国也从封建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各国国情不同,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的过程,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 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正当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 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三、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四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港口通讯社(即今天的美联社) 三社四边协定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越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定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冰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四、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英国: 《北极星报》 《北极星报》:在英宪运动中诞生。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出版15年。《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的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报纸的卓越代表。 德国: 《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察官的刁难。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 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的思想。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力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3000字+报纸的未来发展趋势

报纸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传媒竞争市场,出现了以数学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形势的迅速发展,报纸只有通过树立自身的独特权威,不断创新形式和服务内容,才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才能拥有读者人群,使自身得到发展。 关键词:报纸;未来发展趋势;困境;对策 随着网络和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对于报纸来说,缺乏年轻读者人群,导致报纸的发行量大量减少,有的甚至停刊,本身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新兴媒体具有实效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获得巨大发展动力,但报纸终究是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在新兴媒体环境下,报纸的发展现状,研究了报纸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出了发展策略。 一、传统报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报纸的发展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新兴媒体的大力冲击,二是世界整体经济的下降,导致报纸的发展非常困难,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 (一)传统报纸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1.成本过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前,新闻报道的主要载体是传统报纸,经过记者采集新闻以后,编辑制作排版,最后形成纸质报纸,此过程需要较大的经济成本。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种媒体方式遭到了人们的冷落,大量网民不但阅读新闻,而且也可以传播新闻,同时还能收集新闻,有效拓宽了新闻收集渠道,使新闻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有,互联网依据电子数据进行传播,使传播过程大为简化,大量节省了成本。 2.时效性较差。 新闻信息应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而对于传统报纸来说,传播方式过于陈旧,传播速度过于缓慢,这些方面都不能与互联网相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新闻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刚刚发生的事件,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会在网上出现,这一特点是报纸不能比的。 3.读者数量减少。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量人群涌入网民序列,据有关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6亿,传统报纸的读者人群迅速减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网络阅读的,导致报纸遭到了人们的冷落,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报纸形成有力冲击。 (二)传统报纸体制上存在问题 1.员工多。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报业都是国家管理的事业单位,机构人员众多,本身不吸收专业能力强、科学知识丰富的专业报纸人才,没有应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分析报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存在年龄过大、数量众多、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报纸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2.方法单一。 传统报业缺乏经济来源,只依靠国家政府部门的补贴和本身的广告收入,传统报纸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大量发行报纸,有时甚至不顾成本,低价发行,希望能够占领市场,得到大量的广告收入,但取得的结果却是发行量越大,亏损越多,企业的盈利模式即将终结。另外,因为报纸在发展中没有创新,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使大量广告客户应用新媒体,报纸收入越来越少,导致报纸业举步维艰。 3.设置有待完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