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语文化选修课学习感想

韩语文化选修课学习感想

韩语文化选修课学习感想
韩语文化选修课学习感想

韩国语言文化入门

学院:理学院

学号:1309090227

姓名:余海兵

专业班级:节能一班

2014年12月22日

韩国语言文化学习感想

之所以会选这门课程,其实很大成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韩国人有偏见。我喜欢看新闻,于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韩国人说这节日或那节日起源于他们国家。于是我就很疑惑韩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正是这种疑惑使我有了想学习韩国语及其文化的欲望,并想通过韩国语言文化这个窗口来进一步了解这个特别的民族。

学习韩国语之前,我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韩国语文字是一种被称为最科学的文字,还有当我第一次看到韩国语文字时,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除汉字外最优美的文字,当然知道这些之后对于韩语的好奇就更多了。通过这门选修课我了解到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15世纪在朝鲜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倡导下,由一批学者创造的,它包含21个元音,19个辅音。这一创举使朝鲜民族摆脱了无本民族文字的困扰,让全民识字成为了可能。以前我一直以为韩国文字是受了中国文字影响才创造出来的,进一步学习才知道其实不是的,它是韩国学者智慧的结晶。

说到韩国有三件事不得不提,第一是韩剧,第二是整形,第三是泡菜。

相信应该很少有人不记得当年在中国热播的韩剧《大长今》,只可惜当年我太小没能看懂这部电视剧。韩剧经常被冠以肥皂剧的帽子,我也一直这么认为,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部名叫《面包大王》的韩剧,才改变了我对韩剧的看法。虽然很多韩剧的内容没什么营养,

但通过这些倒也可以大体的从侧面了解韩国人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自从上了这门课后,我就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说实话这是第一部我以学习一门语言的态度来看的电视剧,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收获颇丰,从语言(敬语的使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重新认识了韩国。

在韩国好像有这么一种说法:南南北女。说的是南女不靓,南男倒是性情温和,长相帅的也很多,对于整形的接受能力也较强。我想这是他们国家整形业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韩国某个女星长的非常漂亮,中国人之一反应是她整过吧,至于热衷于整形的具体原因嘛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然要想知道这一原因,我还必须继续努力学习他们的语言及文化,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们能窥见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这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学无止境。

说到泡菜,作为一个标准吃货我已经流口水了。以前听到韩国泡菜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是“泡菜呀,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咸菜吗”,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泡菜跟我们平时所说的咸菜还是有区别的。它有很多品种比如白菜泡菜、萝卜泡菜、黄瓜泡菜、生拌泡菜等等,当然这些泡菜还可以用来做汤,这是我们的咸菜无法比拟的。当然韩国的特色食品不仅仅只有泡菜,还有各种汤、饼、烧烤、糕等等,这些无不使我口水直流。

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韩国也不例外,他们的节日主要分为国庆日和公休日。其中公休日里面有中秋节、圣诞节、春节等等,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是要吃月饼的,但他们在这一天是要吃松

饼的;圣诞节跟很多西方国家一样是要送礼物的;提到春节我们想到的食物应该是饺子吧,但在韩国春节他们是一定会吃年糕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饮食习惯也是不同的。

当然通过这一门课程我还学到了一些日常用语,比如你好、谢谢、请坐等等。由于课时限制我无法进行进一步学习韩语,但我不会放弃学习韩语,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从各方面对韩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韩国语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了解了许多韩国文化,这对我后一阶段学习韩国语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通过学习这门课也改变了我对韩国人惯有的偏见,这也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虽然我在一开始提出的疑惑目前没能得到解决,但我相信随着我对韩语学习的深入总一天会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中西文化心得体会

姓名:陈楠班级:临床医学13级1班学号:1304505113 指导老师:周咏梅 《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一个学期的时光飞逝而过,在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从中我受益匪浅,特别就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周老师,她对我影响极其大。周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质华,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书籍,在书房呆上半小时,日积月累,肯定会收获不少。您还说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能够从一些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总结,而不就是只单单停留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以,在这门《中西文化差异》课程结束后,我也要回过头去,望望自己走过的路,都留下怎样的脚印。我的《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学习心得总体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学习心得收获,第二部分就是我的学习感受体会,第三部分则就是我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将来的希望。 首先,老师以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我们的现场讲解能力。因为老师会给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她上课的前半小时讲解有关中西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让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锻炼我们的讲解能力。即使每个小组讲的的内容不同,老师都会有话题讲。可见,老师的学识渊博,渐渐地她成了我学习的偶像与榜样。 接着,我认为《中西文化概论》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瞧到中西方文化中所

各自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中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儒释道。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积极的一面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另一面就是追求集体的与谐,对个人的人性进行了约束。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西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希腊理性,犹太基督教以及文艺复兴。西方的文化强调了物质思维,强调了理性思维,强调了个人的权利与人性的解放。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解,理解中西方文化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有利于善良的人更好的,更短时间的了解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体系就是中西方文化梗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中方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一种深层次的平衡,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求个性,求理性,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中方的建筑文化注重整体美,讲究曲柔,追求写意,追求空间的封闭性,注重与谐之美,追求天然之趣。西方建筑文化注重个性美,讲究刚直,追求写实,追求倾向于开放性,注重对抗之美,追求人工之美。中方讲究美性,味感。西方注重理性,讲究营养。中方礼仪以礼服人,以谦为尚,以与为贵,亲情至上。西方随意地打礼貌的招呼,忌问隐私,礼貌又加,讲求效率,女士优先,重视小费。中方欢乐文化的心理期盼就是分享喜悦,西方就是发泄个人情绪、张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住院感想

住院感想 住院感想 发布: 2011-11-08 14:57 | 作者: 文盲| 来源: 毛泽东旗帜 网| 点击: 76 | 回复: 0 住院感想 住院几次,都没有这次的感受深刻。我是左侧桡骨斜行粉碎性骨折,住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中梁山部,从10月17号住院到11月7号出院,一共住院22天,把自己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主要有几点: 第一, 收费乱。 1.右膝部皮肤挫裂伤,手术缝了三针,收费350元,而邻床的病人脸上缝了三十多针,收费也是350元,后来一个小孩额头上缝了三针,花了110多块钱,我问了医院的手术室的医生,我们病房的护士和我的主治医生,竟然无人知道收费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 2. 住院部的每个楼层有一个公用微波炉(医院叫它“服务”灶)-----最次最便宜的微波炉,方便病人热饭,医院规定每人每

天3元钱的使用费,我住的骨科病房一共48个床位,就算 每天只有35个病人,一天收费105元,一个月的收费3150元,能买多少微波炉? 3.左侧桡骨斜行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加了一个金属接骨板,大概20公分长,宽一公分左右,厚一毫米左右,价格4436.25元。而一个朋友九十年代曾做过一个手术,也加了一个金属接骨板,30公分长,10公分宽,厚度不详,价格13元。它们都是一年半或两年左右,同样要做手术取出这个金属接骨板,不谈这两块接骨板的大小区别,仅仅看价格,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价格就翻了341倍。天知道这个金属接骨板的真实价格到底是多少?它背后隐藏了多少腐败和黑暗?但我 想一定会有因为这个金属接骨板暴富的人。 4.医生11月4号通知我,本月7号出院。6号因家中有事没去医院,等我7号早上来医院,看见我的病床上已经有其他病人了,而且我的所有的住院的东西还放在原处,我的住院费是截止到7号的,6号7号的病床费我都交了,那个病人也要交一遍,同一张病床,在同一时间段,收了两个人的使用费,我不明白医院是怎么收费的?我只能说他们是故意的。第二. 管理乱。 1. 医生少,经常整天看不见我的主治医生,因为他要给其他病

日本文化体验课心得

日本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要了解日本,不光要从日本的语言中去了解,更多 的时候要以亲自感受日本本国文化为切入点,全面的了解日本。我特别特别荣幸能够选上 这门日本文化体验课,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上过的最最有趣和生动的一门课。在此首先 要感谢王老师和来自日本的北村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并多次组织了深度的日本文化体验项目,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或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对于日本文化 的认知和喜爱。 找寻心中的禅意,日式插花体验 日本插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它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 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让人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 尊重的境界。 我觉得插花是一种关于“静”的艺术体验,不仅插花时的环境应当是安静的,同时插 花时人的心态也应是安静而不浮躁的,插花的过程本质是感受人与自然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绿色,感受生活,我们解读美,也随心所欲地创造美。正如老师在 课上所讲,每个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插花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 并无好坏高低的评判,它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的一种的心境,我想这或许也是插花艺术的 美妙之处。 试穿日本和服,感受礼仪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给人的印象是美丽高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 来和服不仅价值不菲而且穿起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一个人是很难穿上的。和服种类 繁多,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也变化万千,有男性和服、女性和服、儿童和服,每 种和服都有对应的正装、便装和介于正装和便装之间的种类。还有有浴衣、振袖、和装裤 裙和巫女们穿的绯色裤裙装等很多类别。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此次课上有幸成为了老师的模特,老师非常仔细地给我穿戴了 美丽的和服,我也带着些许的紧张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套和服。穿上和服后,我感觉自己的 气质都变得优雅起来,举手投足也不自觉地礼仪规范起来。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立礼、座礼,还有不同角度的鞠躬礼仪。我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和服与礼仪密不可分,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着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经过完整的礼仪训练,让优雅气度 与深层内敛本质相融,从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飘飞樱花瓣,诉说樱花情。 课上播放的关于樱花节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 樱花节,樱花自开花至花残只有七天,因而也有称作樱花七日的说法。日本是个热爱樱花 的国度,瞬时灿烂,瞬间凋零的樱花之美,就如同川端康成追求的年轻少女之美,让人感叹,让人惊艳。人们会早早去公园占位,然后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的樱花节,但南航校园樱花广场的八重樱也曾让我留恋驻足。落英 缤纷的季节,置身浪漫樱花海中,尽情感受着“花纷飞,心起舞”的独特情怀,令人思绪 万千。一年一度樱花节,花开花谢,岁岁年年,无声见证着人们的故事与成长,观赏过校 园这四年的樱花,也代表我们终于要毕业了。 东操体验日本棒球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对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书里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对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借鉴意义。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实际的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而工作于政府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其工资福利的直接来源是政府;其行政活动中心是围绕着政府展开的。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政府职能主要是统治职能,要求全国上下都一致服从政府的统治,要求全社会的资源都服从政府的统一支配,政府的意志主导一切,所有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为政府组织的统治服务。以上种种因素容易造成一种错位,由“为公民服务”倒错为“为政府服务,为上级服务”。这种政府本位要求公民去适应和服从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管理,而不是要求自己去适应和方便广大公众。它还导致了一种行政实践评价标准的倒错,凡是适应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在西方国家,契约观念历史久远,并且深入人心。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公民满意的服务。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行政的服务理念已经在国内外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上成为共识。然而,在传统的行政伦理观念和社会体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中国和西方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借鉴西方行政伦理合理之处对构建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以及相应的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十分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文化的交融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下面就以下影响作出说明: 1: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了,相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更显得浪漫,当我们感叹于春节越来越索然无味时,圣诞节也悄悄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还有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的日期,但我们有些人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2:食品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年轻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餐厅里消费,以至于在中国每一个大大小小大的城市里都会闪现这些店的身影,而且生意也异常火爆。 3:电影 面对日益火爆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而言,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惊险的的动作,富有悬念的情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都能满足国人的胃口,而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 1: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势在必行 2: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和模仿 3: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大开放大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在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发扬和弘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Hello, Everybody !toda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gether and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we know that ou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all kinds of culture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change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explanation: 1 festival: We all know that Chines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section ", "the relative Chinese qixi, western valentine's day, when we are more romantic sportsperso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and vapid quietly started compatriots. And we can say the dates of Thanksgiving, April fool's day, but our Halloween, some people forgo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which day is. 2: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tend to prefer KFC, McDonald's, hut in

西方人类学十讲 笔记

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

三类素材: 第一类,全貌性的概括,用一系列图标展示各种文化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整体的联系,并在图表的基础上补充当地人都讲述情况和人类学者的观察。 第二类:把人类学者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一般指田野日记,或是对被

研究者的实际行为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对比,是第一种材料的补充。 第三类: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表述风格,民俗,巫术模式等方面的说明,是对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描述。 三类素材作为科学文化的证据,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1,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2,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3,描述和修辞,阐释人类学 反思人类学,文本学派,对传统人类学的批判 1,叙述结构,全观性,理论基础是文化科学或功能主义,先把文化或社会作横切面切割,然后用功能主义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2,民族志作者在文本中的角色,为了表现科学性,早期民族志作者往往不使用第一人称表述,但让读者不了解人类学者在田野中获得知识的途径 3,被研究者的共性,常把社会——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压制或消除了被研究者的个性,用共性压制个性,实际上减少了民族志的可信度。 4,田野工作经验构成,一开始交代田野经验和条件,以显示研究者的权威性,让读者接受。 但同时,为了显示科学的论述,只用极少篇幅交代田野经验。 5,日常生活情景,用大篇幅描述日常生活情景,显示人类学家和研究对象的“密切关系”,如曼城学派的手法。 6,当地人观念的表述,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当地人的观点,表述观点。

7,具体素材的推知法,倾向从而把具体事例推向具有理论意义的推论,因此对具体事例描述停留在某种“典型性”上,而不进入到具体细节中,这样做不仅让作者从现实中分离,也让研究社区游离到理论的相关性之外,让民族志成为与作者和社区都无关的论述。8,术语的润色,为表现专业性,同时试图避免采用太多术语使自己的描述不显示,试图在术语和描述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显得虚假。 9,被研究者的概念和言论的注解,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或是为了避免暴露自己对当地语言能力的理解有限,对文中研究者用的概念加以注释,以体现自己作品的现实性。 实验民族志,三个方向: 一,多声道的文化表述 《摩洛哥对话》是人类学家在田野作业中访问研究对象的记录,展示人类学家获得资料的手段以及文化描述的主观性。、 邀请研究对象参与民族志写作, 二,结合政治经济学理论,把小型地方性社区的描述放在更大的世界体系中考察,强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殖民主义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入侵,揭示 另外,有研究者透过民族志反应非西方民族的时间和历史观念的存在,《依龙哥特的猎头民俗》,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反映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 ) A.《自由主义》 B.《反对自由主义》 C.《论自由》 D.《论言论自由》 2.阿奎那认为,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是(A ) A.永恒法 B.自然法 C.神法 D.人法 3.《神学大全》的作者是(A ) A.阿奎那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弗利 D.格雷戈里 4.庞德将法律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定为(D ) A.严格法阶段 B.法律社会化阶段 C.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 D.原始法阶段 5.罗马法律思想渊源于(A ) A.古希腊 B.罗马本土 C.意大利 D.法国 6.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的人是(C )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狄德罗 7.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是(B ) A.斯宾诺莎 B.奥斯丁 C.凯尔森 D.富勒 8.提出"各民族全部权利的最终目的是永久和平"的思想家是(C ) A.庞德 B.路德 C.康德 D.达维德 9.《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A ) A.孟德斯鸠 B.卢梭 C.罗伯斯比尔 D.马布利 10.《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作者是(C ) A.黑格尔 B.费希特 C.康德 D.边沁 11最早提出"君主势力、贵族势力和民主势力互相牵制与制衡"的思想家是(C )

A.西塞罗 B.塞涅卡 C.波里比阿 D.乌尔比安 12.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是(B ) A.庞德 B.狄骥 C.弗兰克 D.霍姆斯 13.凯尔森对正义的态度是(B ) A.深信不疑 B.深表怀疑 C.从未涉及 D.不置可否 14.提出"法律乃是人类理性的法则或内在的公正(即正义)"的思想家是(C ) A.马基雅弗利 B.马西利 C.阿奎那 D.布丹 15."公意"理论的倡导者是(A ) A.卢梭 B.伏尔泰 C.狄德罗 D.爱尔维修 16.《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除了汉密尔顿、麦迪逊以外,还有(C ) A.潘恩 B.杰弗逊 C.杰伊 D.华盛顿 17.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D ) A.和平状态 B.美好状态 C.灾难状态 D.战争状态 18.明确提出"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思想家是(C ) A.洛克 B.卢梭 C.孟德斯鸠 D.霍布斯 19.耶林的法学是(A ) A.目的法学 B.历史法学 C.概念法学 D.功利主义法学 20.洛克认为战争状态是自然状态中的一种(C ) A.正常状态 B.确定状态 C.反常状态 D.法定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奥斯丁的法学著作有(AC )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西方人类学史复习题

西方人类学史 名词解释 1亲属称谓: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最早对亲属称谓进行分类研究,他把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描述式和类分式两种,认为类分式是描述式演变而来。通过对亲属称谓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经过从原始乱婚到一夫一妻制的过程,即从血缘家庭、普那露亚家庭、对偶家庭、父系家长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 类分式亲属称谓:特点:重视群体关系而不计及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份相同,除性别外,一般使用同一称谓,因此称谓极简单。 所谓“类分式”,就是指对亲属称呼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同一亲疏称谓笼统称之。例如,我的亲兄弟与我父亲的兄弟之子,均称为“我的兄弟”,我的亲姐妹与我母亲的姐妹之女均称为“我的姐妹”。 2叙述式亲属称谓:特点:直系与旁系的亲属各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 “说明式”就是对于亲属,或用基本亲属称谓来说明,获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使每一个与“自身”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谓各不相同。例如,我的兄弟、父之兄弟、父之兄弟之子等的称谓各不相同。 3集体观念:涂尔干常用的概念之一:一个社会中成员所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灌输到人的意识之中来的。 4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所创立的研究方法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文化系统都共同由三个要素构成: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结构(structur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哈里斯称之为适应于人类社会的“普同模式”(universal pattern)。他强调基础结构为人类社会文化提供了基础,是第一位的。它对结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而,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研究人类社会必须由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入手。他甚至认为人类学研究应该是以基础结构为中心的研究。 文化唯物主义用自然和技术来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存在的系统。其理论强调生殖的或人口的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技艺、经济因素是形成一个社会特质最基本的角色。哈里斯认为社会下层建筑研究应优先于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Barfield1997:137)。下层建筑由生产模式、人口结构以及宗教仪式构成;基础建筑是指家庭经济、政治经济;上层建筑由娱乐、美学的产品及服务构成。哈里斯的动机是论证诸文化要素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唯物合理的存在(Milton 1997) 5普遍进化论: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论”,把怀待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怀特提出对于古典进化论的修正和历史特殊论的反弹 1)与古典进化论相同的地方: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可以讲,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构成二者之所以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不同点:怀特不像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标志。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进化论,后来为将他的理论与其他新进化论相区别,又被称之为普遍进化论。

法学推荐书目

法学·推荐书目(记下来以后慢慢看) 一个大四学生推荐的十四门法学核心课程阅读书目 法理学: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把这本书读一遍,胜过把张文显的《法理学》读十遍。前者将会带你走一段生动的思索旅程,而后者给你的是一大堆clichés,是一些用貌似深奥和专业的术语下空洞的思想。法理不是背下考试中的十个八个名词解释,而且要培养一种对于正义对于法律价值的思考能力。这种思考可以没有结果,但不可以没有思考。就凭邓正来先生在译序中的一句话,就证明了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人类制定了法律,之后又在努力解释人类为什么要制定法律,解释得似乎很有道理我把前半本书读了三遍。后半部之前没有读,最近在学英美法,再次去翻后半部,觉得也是很值得看的。 《社会契约论》 卢梭作为一名哲学家已经声名远洋,而因为卢梭的诞生,教育学的历史也随着被划分为两个时代,称“卢梭前时代”和“卢梭后时代”,谈到政治学,卢梭也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峰,他把从霍布斯洛克以来的社会契约理论发展到颠峰,这本书虽然经过翻译,但是其语言蕴涵的激情和韵味却仍然可以体会得到,很薄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法理学与比较法》鲍禄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因为今年在准备考对外经贸国际法的研究生,这是指定书目中的一本。最后考试题目中才出了四分,虽然考不上他们家的研究生,还是推荐这本书吧写得真的还算不错。很薄,很精华,看得出是作者自己的思考。 《理想国》柏拉图商务印书馆 把这本书读三遍,还是有收获的,至少可以明白“整个西方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这句话的含义。《社会学》第十版戴维?波谱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扫大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陈词滥调,带给我们一个贴近生活的社会学,读法律者不可不读社会学。宪法: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运用》张千帆法律出版社 本书我只是稍稍浏览,因为知道有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大三的事情,早已没有心情却学习宪法这么不实用的学科,所以这本书最好能在大一的时候看,对比周叶中和许崇德《宪法学》一起读,大家就可以发现前者和后者的差距不是周和许再读多十年书可以缩小的,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还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术,与仍在意识形态下高唱旋律的学术差别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别。宪法的存在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和限制政府权力。目前市面上见到的宪法学著作除了这本书之外,基本上见不到第二本值得看的,另外一本书就是30年代宪法学前辈钱端升和王世杰先生写的《比较宪法》,两位都是鼎鼎大名的大家,清华大学许章润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当代中国的宪法学研究,还没有可以超越这本书的,哈哈,钱老是哈佛的高才生,王先生为巴黎大学的博士,世界名校的博士可不像中国的博士一样满街都是哦,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法制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鸿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大家都说好,没细看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华法学丛书的一种(前段时间看了,觉得真的不错。现在不少中国法律思想史方面的主流观点都是这本书首先提出来的——2007-1-23补充) 《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推荐英文版) 很多个版本,中国友谊出版社的版本印刷较好。最好能找到英文原版,文采很好,很好懂。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入门最好的读本。**网上买得到英文原版80块强烈推荐 《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 该书对于论语的解释比较准确,看得出作者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法学院学生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读书,孔子的思想乃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源头而且学习历史目的一是在于求得历史之规律,当然历史是否有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闸北区实验小学陆莲洁 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明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语言文字,既有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文字世界罕见。日本文化产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也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相对很小。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大相径庭。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赋,具有把外国文化转化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日本人虽然嘴上没这么说,但是可以说日本人做得恰到好处,仔细观察一下,所有来自外国的东西,无一不经过加工改良据为己有了。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显特点之一。 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遇到灾难那就神和佛都不会帮你,说不定还会遭到报应,“一仆二主”一般来说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信神又信佛。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钟声响过之后都要去神社参拜,新的一年来临,第一次参拜神社,这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固定习惯。 以上简要归纳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其实,因为日本人不仅大量吸收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还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现象比较复杂,以上四点实难概观。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人类学经典著作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 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 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 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 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 (豆瓣无)《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 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

西方法律思想史感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课感想 10法三李宏灿201030840314 首先很荣幸能够再次选到唐老师的课,我觉得相遇就是缘分吧,虽然很多同学都选了这门课,不过不是有没选的吗,所以能够在同一间课室上课也是一种缘分。 然后是《政府论》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律人都应该去读的书籍,我还记得老师说过,现在学生很奇怪,看书的时候不看这本书是否有价值意义,要看它薄不薄,只有薄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呵呵,不得不说《政府论》这本书的确是很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很精华。或许大家都是能够纳须弥于芥子,把大道理轻易地概括出来。《政府论》这本书论证了政府存在的理由,还有它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最后是书本的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好的,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老师组织的讨论给予我们讨论的平台,使得我们能够和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对书本的理解,能够在相互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知道别人的看法,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进步。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讨论还是非常需要的,我觉得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因为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写书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多组织一下我们读书也是一件好事。让我们能够接触更多好书,和更多的人交流读书心得。再次感谢唐老师一个学期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感谢您推荐了一本好书给我们,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一切。希望有幸能够再次听到唐老师的教导。 其实大一以来就有幸听到唐老师的教诲,从中国法制史到罗马法,外国法制史直到现在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都是唐老师的课程。大三以后就没有唐老师的课程了,还是有一点不舍的感觉。虽然唐老师您对待我们比较严厉,我们私下里也曾抱怨过,不过我们清楚您的课程是有意义的,我们也真正的学到了很多,真的很感谢唐老师的教导,谢谢!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我质量比你好,款式比你新,用料比你少,价钱比你高,就是卖得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