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卓别林导演及其作品评析

卓别林导演及其作品评析

卓别林导演及其作品评析
卓别林导演及其作品评析

笑中带泪的时代缩影

——戏剧一班沈晨怡

1908年,一个19岁的英俊少年登上舞台,他穿着一条鼓鼓囊囊的裤子,一双大鞋子,拿着一根手杖,戴着一顶圆顶礼帽,为了表现的年老些,还粘了一撮假胡子。登上舞台的他用滑稽夸张的肢体动作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这可能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了。他就是著名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他凭着自己对舞台的热爱,一生只做好了一件事:喜剧电影。他可谓是全才:导演、演员、编剧、配乐,是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使得后人得以看到如此伟大的喜剧电影。

卓别林看似邋遢的造型里,也有着一丝丝的礼貌,但看了电影以后还是更多看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真善美的一面。而卓别林也用着自己一贯经典的舞台造型,刻画出小人物在社会的真实处境。在卓别林职业生涯初期,刚刚进入电影行业的他,虽然在制作上还并不精通,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演员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所在。

说到卓别林真正的成熟大概是从1925年电影《淘金记》开始,这是“流浪汉系列”中运用成熟的一部。片中的卓别林饰演流浪汉夏尔洛,用极致的真诚和豁达赢得了淘金的胜利。这也是卓别林电影中小人物形象的典范。夏尔洛乐观的面对饥寒交迫的窘境,把皮鞋当做食物,鞋上的钉子也成了美味。随后无数的问题又纠缠着他:寒冷、饥饿,他的乐观又一次起了作用“系狗跳舞”“面包舞”的桥段,让他相信相信真善美能战胜一切。爱情同样也是卓别林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淘金记》中夏尔洛极易满足的心理让他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就算是女孩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让夏尔洛高兴很久。那些只为追求金钱的淘金者最后并没有取得成功,他们贪婪的欲望照应出丑恶的内心,是卓别林对他们的一次嘲讽,这同样带有美国时代的烙印,一个淘金热的时代。在表演方面卓别林更是无可挑剔,深邃的眼神中带着渴望,对爱情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他捉住人物的内心,同样也是观众的内心,渴望社会的善良真诚,这大概也是卓别林电影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每一个肢体动作的真实,源自卓别林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在他的童年时期,因为父亲的离去,使得他出门谋生,也经历过寒冷和饥饿,才使得表演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在大部分的创作中都有着极为真实的表演,这也是其电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等到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卓别林拍了一部浪漫喜剧《城市之光》,除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外,才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了“笑中带泪”。卓别林不是为了让观众笑而制造笑点,而是在一部有意义的影片中添加了喜剧元素,算得上是剧情和喜剧的双成功。《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尽管当时有声片在技术上已经颇为成熟,但卓别林相信这部默片不会输给有声片的,事实证明《城市之光》确实很卖座,为此卓别林还亲自走进了电影院与观众们一起放声大笑,这可以说是一位导演的责任所在。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极力发挥了自己的作曲才华,虽然别人都劝他喜剧电影都应该配有滑稽的音乐,但他坚持音乐要根据人物的情绪走,不懈的追求让他的电影成为经典。在剧作内容上讽刺的运用在影片中也多次显露出来,揭幕仪式上沉睡的流浪者,是对社会繁荣的极大否定;而性情多变的醉酒富翁,也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时而多情,时而暴躁;拳击台下的丑恶,这些难道不是经济危机下带给人们深深的焦虑吗。但是卓别林给了这城市光明,尽管他只是个小小的流浪汉,但他卑微的爱才是这城市真正需要的,浪漫而又温情。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盲女与男主人公的对视,卓别

林满含期许的眼神,让观众都不禁心生怜悯。

两年后的1936年,经济萧条的状况令卓别林想要再次创作,这次他拿出来《摩登时代》,这部影片正如片头写的那样“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个人追求幸福的冲突”同样是卓别林扮演的经典形象,但这回他成了一个工人,一个游离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人物。片中高大的工厂机器,冰冷的隆隆作响,人心也在这噪音下被摧残,被禁锢了。片中的卓别林发疯似的拧着螺丝,拨动着旋钮,就像是对工厂机器的反抗,只有那时候他笑的是最灿烂的,华丽的舞步让观众觉得工厂小工这一形象更加可爱起来。多次入狱又出狱让他更为珍惜自由,更加珍惜爱情。他们幻想着拥有温暖的小屋,充足的食物和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但他们没有钱,和那些富人比起来,他们好像不配拥有,但谁能说拥有这一切只能靠金钱来实现呢。通过《摩登时代》卓别林又一次想唤起人们的善良与真情,就像影片结尾时,卓别林对女主说应该乐观些,女主被他打动,两人又走上了追求幸福的路上。

看了这么多的作品,更加觉得卓别林的电影不像是喜剧,更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照着世间的百态,而他永远用笑脸迎人,告诉这个世界多么美好,熟不知,戏外的他没有戏中那般乐观,婚姻的失败,心事忡忡,让世人更为同情他,可能这就是马克吐温说的:“幽默的秘密不在于高兴的东西,而是那些悲伤之处。”

缅怀永远把笑声带给观众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他们拍出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民族风格的优秀影片,是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左翼电影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反帝反封建)、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通过电影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发言权,显示进步力量的正义和号召力,是行之有效的。)、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神女)、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同样都有成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和郑君里合编。东方传统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以戏剧冲突达到批判主题的体现);历史认知的价值——史诗悲剧艺术(以电影手法从宏观角度反映重大历史的道路,把个人命运与整个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有机结合);人物性格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第三代导演:指五十年代起参加电影工作的导演,如水华、谢晋、谢铁骊、凌子风、翠微等人。他们继承了老一代古朴深沉的传统,有赋予时代的新理念。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风格,明朗、朴直、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讲究戏剧结构,注意电影特点,善用蒙太奇手法,少用长镜头。他们一批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投身电影事业并有所成就的电影人,如桑弧、石挥、严恭等。更多一批导演则是新中国建立后开始走进电影创作的新电影人。他们怀着对艺术的真诚的崇敬,更有明确歌颂新生活、批判旧时代的思想意识,大胆无畏的对原本陌生的电影艺术进行探索。《早春二月》谢铁骊,成荫《上海姑娘》、《西安事变》谢晋《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红色娘子军》水华《林家铺子》《白毛女》等。 第四代导演:指七十年代末才走上导演岗位的一批中年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胡柄骊、郑洞天、黄蜀芹等。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既熟悉电影规律,又主张用新观念去改造电影,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程式化,追求开放式结构,散文化风格。郑洞天《台湾往事》散文化的叙事故事中,收敛的表演、含蓄的情感表达、精致的镜头语言、诗化的氤氲气息。第四代的独特之处:“厚德载物”可以形容第四代电影人的精神存在,就精神传扬而言,他们的价值更多在传统的承继上;“悲悯情怀”是第四代的内在气质。对人性的关怀和人生命运关注是本源于第四代电影人的悲悯心态;社会道义是第四代电影关注中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他们艺术成就得拖累(文革影响,在创新上缺乏。);坚持坚守韧性的过于变通导致艺术风格的游移不定并遭到怀疑。 第五代导演:指8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的一批青年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等人。他们有全新的电影理念,追求表现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把情节放在次要地位,多用象征、比拟手法直抒己见,有很强的主观性、抒情性、象征性和寓言色彩。寓言化创作;造型语言与民族取向。我们可以再他们的大量的无论是表现生命还是表现死亡的作品中,看到以往的作品中少有的激情,包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的崇拜、对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深刻反省。他们用以表述的电影语言大多极富个性,有的甚至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其中甚至充满了狂野的气质,把影响美学推向了极致。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xx xxxx 《小山回家》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小武》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站台》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任逍遥》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世界》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东》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三峡好人》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无用》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二十四城记》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海上传奇》纪录片,138分钟,彩色,2010年xx 《喇嘛藏戏团》(1991年) 《拉萨雪居民》(1992年) 《天主在xx》(1992年) !《彼岸》(1995年完成) 《静止的河》(1998年完成) !《幸福时光》 (2002)

2004年与段锦川、康建宁组建“年年三畅”工作室,专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有《土地》、《京剧》等。 xxxx 《xx谜》 (1985); 《黄河流长》 (1986); 《窑洞?人》 (1987); 《闯江湖》(1988,与xx合作); !《沙与海》(1989,50分钟,与高国栋合作,获得第二十八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石头上的印记》 (1991); 《雪域》 (1992); 《xx》 (1993); 《天籁》 (1994); 《生活》(1995,合导); !《阴阳》(1995--1997,180分钟)

《公安分局》 (1998); 《当兵》 (2000); !《听xx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2002) xx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 《起程,将远行》(1995年) 《导演》(1996年) !《舟舟的世界》(1997年) !《xx》(1999年) !《xx》 (2004) xx 《青稞》(1986年) 《xx面具供养》(1988年) 《青朴--苦修者的圣地》(1992年合导)《广场》(1994年合导) 《八廓xx16号》(1997年) 《天边》(1997年)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没有学习过戏剧和喜剧专业的人很难理解的风格----互相推诿和涮的艺术和风格,笑声一片。忍不住的笑声。 英国人查尔斯.(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电影大师。1913年,卓别林进入好莱坞。最早发现和启用卓别林的是(美国)电影喜剧之父麦克.(赛纳特)。说到喜剧电影,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如果结合《大独裁者》所拍摄的二战的历史背景,就不难体会到卓别林作为世界公民的高度责任感与针贬时局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具有导演、演员、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多重身份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悲剧主人公夏尔洛,在亿万人民心中已经合成一个代表具体概念、观念和理念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卓别林为电影这种传媒工具尤其是喜剧电影这一剧种赋予了与文学艺术相同的社会功能,且其接受的对象是世界上处于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最终使卓别林的电影历百年而不朽。 电影中的喜剧因素是卓别林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喜剧使他的电影更加通俗,而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卓别林曾经说过:“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卓别林共拍摄了80余部影片,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电影艺术。晚年曾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特别是英、法、美等国家给予他的各种荣誉。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1971年在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切高级缓带。1972年卓别林重返好莱坞并接受了奥斯卡荣誉金像奖。1975年伊丽沙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1977年圣诞夜,当卓别林磕然长逝之后,世界各国的报刊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消息,各个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语言都给予了这位电影喜剧大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卓别林 影评

卓别林的灰色幽默 ——《寻子遇仙记》鉴赏 姓名:贾芳班级:08经济2班学号:200821008 内容摘要:黑白的电影质感,静默的语言环境,标志性的舞台服装,小男孩可爱俏皮的肢体动作,在平淡中诉说“吃人的社会”现状,这是卓别林影片的惯用手法。本文看讲述一个简单的苦人救孤记,却是在围绕着当时社会暴乱,黑暗的绝望,发人深省。 主题词:卓别林寻子遇仙记社会境况 正文: 在这个学期,王纲老师给我们播放过八部影片,而《寻子遇仙记》(《小孩儿》)这部影片是本学期开学时老师放过的一部卓别林的默剧。现在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选择了这样一部片子,使我对电影,对卓别林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当时观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曾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家都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我却兴致缺缺,又没有语言的张力,只是卓别林像个小丑一样的表演,黑白,破旧,我不喜欢。当老师上课前介绍说要放卓别林的一部喜剧《小孩儿》时,我就没了兴致,但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样子,我也就跟着一起看了下去。 本片开场白,是一段类似书本扉页的介绍性文字,大概是说“一个带着笑的画面,或许还带着泪”,即是阐述一个事实,又是说明本片的主旨。动画一样的英文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可是也仅仅是这些富有哲理的文字。接下来,是一位女主演从医院中走出的镜头,缓缓地,慢慢地,很无措,很茫然的前进的镜头。接着看,我还是没看到什么出彩的表演,很老套的剧情,女主因为一些原因,犯了个错误,生下了本不应该留存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当然也不承认或是不知道孩子的存在。这里我想说,因为欧美的许多观念并不像中国,也许在国内,很多人会选择打胎,但是在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会选择生下孩子独立抚养或是让他人领养。女主显然也因为经济的原因放弃了独立抚养的念头,但从女主角一步三回头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她非常的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后续女主又回来找寻自己孩子的一幕中叶得到了验证。 女主希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她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了一部轿车中,然而非差不幸的是这辆车被两个可恶的小偷偷走了,孩子在车中发现后也被两个恶人遗弃了,由此“父子”相遇了。 看到卓别林的出场,我就知道喜剧的成分要显现出来了。果然,卓别林开场的几个动作就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他那肥大的裤子,两撇八字胡,小礼帽,还有西服的小夹克,标志性的流浪汉形象再一次出现的我们的眼前。卓别林看到了放在襁褓中的字条,也放弃了想要丢弃麻烦的念头,这个捉襟见肘、极度困苦的男人选择了把小麻烦带回家,这一次,他用善良和温情,把一个泪水连连的可怜娃,养成了活蹦乱跳的小小子,一晃,五年过去了。 五年后,父子俩相濡以沫,互相照料的细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卓别林倾注在小孩儿身上的爱,尤其是卓别林这个影片中的玻璃匠,与小孩儿默契配合,一个砸玻璃,一个补玻璃的画面,让当时的课堂笑声不断。当然,我也是其中笑的非常欢的一位。后来,国家慈善机构要把小孩儿送到育幼院,卓别林怎么可能同意呢,他抵抗,他斗争,他甚至飞檐走壁,追赶奔跑的卡车,他做着一个父亲能做

国内著名导演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 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 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显,身为赵国人的无名,为报灭国之仇,练剑十年,一意刺秦,其志坚意决可见一斑,而导演却让他这种积蓄良久的决心在残剑的一番劝说中灰飞烟灭,最终放弃刺秦。其转变之快、思虑之深,已不符合一个侠客的身份,更像一名理性的智者。即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具有某种特殊性,而片中对这种特殊性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合理的艺术表现,因此其结局显得突兀而可笑,观众被导演的如此设计迷糊的团团转。 2、《黄金甲》中导演更是采用上万盆真实的菊花来做道具,还有演员身上用重金属打造的黄金服装,色彩斑斓的琉璃柱子,场面铺设的如此豪华,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够玩得起这样的大

每个导演一生只导演了一部作品

有这么一句话:“其实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对处女作的模仿和改良。” 因此...去追溯那些大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就变得特别有趣,暮里为此整理了十位著名导演的处女作,来看看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是否奠基了他们的终身。 1.克里斯托弗·诺兰:《追随》(1998) ed2k://|file|Following.1998.%E8%BF%BD%E9%9A%8F.%E5%8F%8C%E8%AF%AD%E 5%AD%97%E5%B9%95.HR-HDTV.AC3.768X576-%E4%BA%BA%E4%BA%BA%E5%B D%B1%E8%A7%86%E5%88%B6%E4%BD%9C(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15881526.html,).mkv|1150472633|1be5 661916717309c11bee68b3225982|h=nfplxuiqyit3qsyqfauyoqfxk2rjvwoq|/ 1996年,诺兰拍摄了他的处女作《追随》,该片只用了6000美元。在这部不到70分钟的黑白片中,诺兰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使电影有了不可思议的长度。 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人都有其它工作,因此只有每周六才能聚在一起拍摄,就这样整整用了1年的时间才拍摄完成了这部影片。 1998年,该片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诺兰将电影剧本的手稿发给观众传阅,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片子的结构是那种不按时间顺序的倒叙手法。当观众看到剧本后,对影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诺兰认为这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从处女作就可以看出,诺兰对剧本的严谨性。《追随》中追踪者变成被追踪者,和《致命魔术》里魔术师的轮回,跟《盗梦空间》里盗梦者的轮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足见,《追随》其实就奠定了诺兰电影的主题。

喜剧影视鉴赏之《城市之光 卓别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喜剧影视鉴赏 结课作业 影评——《城市之光》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学院: 专业:

影评之《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我最喜爱的的电影之一,是一部诞生于1931年的美国,由戏剧影视大师卓别林自导自演,极具喜剧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的巨作。影片诞生之时正是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卓别林也将此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本片也成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要在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就是在1931年,有声电影已经出现,但是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还是延续了他在默片中的所有套路,比如说大家看到人物对白依然用字幕,没有一句对白,这和卓别林自己的观点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他认为人物的对白会破坏整个影片的艺术表达,这当然和卓别林的艺术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关系,在当时这部影片的出现应该说一方面公众有争议,一方面也有一些怀疑。比如说当时影片上映的时候票价是1美元,最高1美元,最低是50美分,而我们知道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自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美国电影生产已经全部在20年代末转向有声电影,当时有声电影的最高票价不过是最高85美分,最低是35美分,那么卓别林的定价在当时就显得比较突兀。但是卓别林坚信观众来看我的东西,他们不在乎票价的差距,因为自己的影片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时《城市之光》在纽约放映之后连续放映了12周,这么高的票价,扣除所有的成本花销之外,纯利是40多万,这是相当惊人的,1931年4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多

中国导演分析

百花齐放的电影人电影制作的一切灵感离不开现实的生活经历,导演通过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现实的生活,搬到荧屏上,让更多的大众从艺术的角度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在引导大众思想潮流上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每部电影的导演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会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不同生活经历的导演就会有不同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张艺谋都是第五代的电影人领军人物,他们少年时代就被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改革后,他们又进入学校接受专业训练,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创新的电影表现方式进军中国影坛,为日后的中国影坛留下了一部部各具特色的经典之作,促进了中国影坛的发展。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第五代电影人中张艺谋和陈凯歌是陈、张二分天下的局面。然而冯小刚这个“怪才”的出现把这种局面打破,冯小刚其奇特的喜剧贺岁片的出现,使得中国电影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不与这三位导演拘一格的吴宇森,一部部经典的动作片又是使得中国电影出现百花齐放。 一、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势 陈凯歌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在少年时期的经历文革和插队,也使得他的影片向往更加和谐、更加理智的人类生存状态,形成了陈凯歌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凭着《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等几部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使得他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艺术价值极高,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跟他出身在一个艺术家庭有很大的联系,他的出身使得他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在电影界上才华横溢,并且在之后的电影拍摄上,特别是艺术技巧的处理,比起当时其他导演,更加是得心应手。陈凯歌擅长拍摄哲理性的电影,层层递进,展现人的复杂性,引导出高度的人文意识,勾引出人内心一些很微妙、很重要的触动。他的影片有种在拼命向观众传递更和谐、更理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陈凯歌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更加注重细节的处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没有学习过戏剧和喜剧专业的人很难理解的风格----互相推诿和涮的艺术和风格,笑声一片。忍不住的笑声。 英国人查尔斯.(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电影大师。1913年,卓别林进入好莱坞。最早发现和启用卓别林的是(美国)电影喜剧之父麦克.(赛纳特)。说到喜剧电影,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如果结合《大独裁者》所拍摄的二战的历史背景,就不难体会到卓别林作为世界公民的高度责任感与针贬时局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具有导演、演员、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多重身份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悲剧主人公夏尔洛,在亿万人民心中已经合成一个代表具体概念、观念和理念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卓别林为电影这种传媒工具尤其是喜剧电影这一剧种赋予了与文学艺术相同的社会功能,且其接受的对象是世界上处于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最终使卓别林的电影历百年而不朽。 电影中的喜剧因素是卓别林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喜剧使他的电影更加通俗,而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卓别林曾经说过:“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卓别林共拍摄了80余部影片,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电影艺术。晚年曾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特别是英、法、美等国家给予他的各种荣誉。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1971年在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切高级缓带。1972年卓别林重返好莱坞并接受了奥斯卡荣誉金像奖。1975年伊丽沙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1977年圣诞夜,当卓别林磕然长逝之后,世界各国的报刊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消息,各个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语言都给予了这位电影喜剧大师以极高的赞美和评价。卓别林在全世界是拥有最多观众的电影艺术家,同时他对于电影美学观念的发展所进行的探索与实验,也正如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所称赞的那样:卓别林“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卓别林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即用喜剧手法表达悲悯的主题。 他早期的作品基本属于默片闹剧,靠夸张的肢体表演引人发笑。其后的作品逐渐加重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用喜剧来嘲讽揭露代表着权势、暴力、贪婪的所谓“上层社会”。 技术上来说,除了黑白、默片、肢体幽默等特点外,他的电影播放速度较正常的每分钟24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1.陈家林:演员,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 员会会长。导演的电视剧作品有:1993 年《武则天》、2000 年《太平天国》、2001 年《康熙王朝》、2003 年《江山风雨情》、2004 年《大清风云》、2005 年《大敦煌》、2006 年《王昭君》、2007 年《好男当家》、 2008 年《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2011 年《老病号》等。 2.赵宝刚:演员,国家二级导演;1990 年曾执导电视剧《渴望》、1991年执导《编辑部的故事》和2007、2008 年的《奋斗》以及姐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等诸多耳熟能详 的影视剧作品而不同凡响。供职于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 公司董事长。作品有1996 年导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20 集)、1997 年导演《无雪的冬天》(21 集)、1998

年导演《永不瞑目》(27 集),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奖、2000 年导演《像雾像雨又像风》(30 集)、2002 年导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23 集)、2003 年导演《别了,温哥华》(22 集)、2005 年导演《给我一支烟》(20 集)、2007 年导演《奋斗》、2008 年导演《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 年导演《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 年导演《婚姻保卫战》、2011年导演《男人帮》(30 集)、2011 年导演《北京青年》等。 3.康洪雷:演员,1996 年正式调入内蒙古电视台制作中心任导演至今。获得第20 届军事题材电视剧“金星奖”、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十七届飞天奖优秀导演奖、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最具实力导演奖。电视剧作品有:2002 年导演《激情燃烧的岁月》、2003 年导演《青衣》、2003 年导演《有泪尽情流》、2005 年导演《一针见血》、2005 年导演《民工》、2006 年导演《士兵突击》、2006 年导演《末路天堂/幻想之旅》、2008 年导演《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 年导演《奠基者》、2010 年导演《我的非常闺蜜》、2011 年导演《我们的法兰西岁月》、2011 年导演《酒城破晓》、2012 年导演《推拿》等。

城市之光这部喜剧电影的观后感

城市之光这部喜剧电影的观后感 城市之光是喜剧大师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下面给小编带来城市之光这部喜剧电影的观后感,希望能让你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 城市之光这部喜剧电影的观后感很喜欢《城市之光》这部电影,这是卓别林第74部,也是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他对无声电影的发挥非常出色,情节流畅,故事紧凑。这部电影很是震撼人心! 《城市之光》讲述了在一次大型开幕典礼上,主讲们讲完话后,为雕像揭幕时,却意外的发现流浪汉躺在上面睡觉,后流浪汉准备下来时,他裤子被石像的宝剑穿透而下不来,当时他的面部表情惹得我哈哈大笑起来,他一次次出丑,经过几次慌乱的波折,终于逃脱了。 这正是经典之处,开场就极具有讽刺性。本该是很庄重的场面,却被藏在布下的流浪汉搅的难以收场,流浪汉的滑稽与下面官僚贵族着急的手足无措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正显示出了卓别林的大师之处。显示了卓别林关注下层民众的同情心。 剧中的流浪汉身无分文,但他将仅有的钱也用来买失明的卖花姑娘的花,并插在她胸前,还假装走了,却偷偷的坐在姑娘身边,窥探姑娘是否真的失明。但他没料到姑娘在喝水时,不小心将洗杯子的水泼在了他身上。流浪汉就这样爱

上了这个女孩。这一滑稽的剧情设计让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卓别林的大师级的才华! 一天,他搭救了一个想要跳河的富翁,这个富翁对他很是感激,与他把酒言欢之后,把自己的车子和一些金钱给了他,流浪汉用这些东西与卖花女度过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他想为卖花女只好她的眼睛,但被救的富翁被管家迷惑,不认救命恩人。这就是对富贵阶层不遗余力的讽刺! 这时,卖花女面临交房租的困境。于是,流浪汉以各种方式为卖花女筹集钱,无奈之下,他竟去拳击场上搏击了一把。这一段拍的很细,有很多细节都是值得研究的。就像那个彪汉被流浪汉耍的团团转,甚至找不到裁判,后来冲着裁判去了,又在裁判指引下清醒过来,回头将流浪汉打了个正着。卓别林抓着每一个细节来体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后在爱心的驱使下,流浪汉向大富翁借钱为卖花女治眼睛,可是被误当小偷抓了。其实,在警察来的时候,只要那个管家作证他是主人的朋友,他就不必入狱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只能感慨当时人性的善变是多么的可恶。而入狱前,流浪汉将可以治愈卖花女的眼睛的钱送到她手上,然后很体面的被抓获,这种场景让我们包含眼泪。在当时的社会,像管家这种见风使舵的庸俗者不在少数。真是社会的不行啊!这部电影对象这一现象恰到好处的进行了抨击。最后,盲女靠那笔钱治好了眼睛,做起了自己的花店生意。流浪汉出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