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金钱花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劚,zhú,掘、砍

物的特点: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寄托的情感: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一)鉴赏步骤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

(二)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鉴赏点拨:

1、一般答题思路:

所咏之物——形象特点(主要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重点把握:⑴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⑵寄托什么志,寓含什么理。

3、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情感(志趣、道理或哲理)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示例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四、示例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 来源于网络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学科.网 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项五《咏物抒怀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 专项五《咏物抒怀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 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 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 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二、经典赏析 1、 卜算子·咏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 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咏物诗。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鉴赏提示: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咏物诗概念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识点2 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清月芬芳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于是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2、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思考: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 见宿:留下住宿。分(f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3.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4.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 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

诗歌分类鉴赏-- 写景咏物类

诗歌分类鉴赏-- 写景咏物类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学科.网 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言志类 导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例如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咏物诗鉴赏方法供参考学习

咏物诗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蝉(初唐·虞世南)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

(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南海一中2002/4/11 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 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 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 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 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 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 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诗歌鉴赏专题一 咏物诗

诗歌鉴赏专题一 (写作对象把握)咏物诗 教学目的: 1、掌握咏物诗几种表现主旨的方法; 2、掌握咏物诗的主旨。 什么是咏物诗? 回顾: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由陆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以梅喻人,人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物的形象) 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也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形式标志: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3.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4.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什么道理。 考点: 1、借物喻人,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表达对与物相似的人的赞美、批判、讽刺、揭 露等等。 2、托物言志 A题目是物 B物贯穿整首诗歌 C物与人的精神、性格、气质、理想、追求、节操、信念等积极方面有相似的地方。 3、象征,物与人的精神、性格、气质、理想、追求、节操、信念、遭遇、境况有 相似之处,不一定是积极的。如:雪高洁尘土污浊舟漂泊竹气 节松坚韧不拔

写景咏物诗

一.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 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三、【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答: 四、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分)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 五、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六、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画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三、明确咏物诗概念(教师讲解) 1 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最新-语文高考-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精品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