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指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从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方面来考虑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以及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各种问题。

3.感觉(sensation):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4.知觉(perception):是指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感受性(receptivity):指对一个刺激物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其大小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恒量。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6.感知觉的适应(书本上找不到):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7.知觉的恒常性(书本上找不到):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8.记忆(memory):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9.遗忘曲线(书本上找不到):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着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0.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因为保持在头脑中的材料会发生变化导致的。导致遗忘的因素有: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等。

11.思维(thinking):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12.创造性思维(书本上找不到):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对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应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又称创新思维。

13.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14.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里的心理活动既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15.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feeling):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伴随着的心身变化,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反映。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情感则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16.意志(well):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人格即个性(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18.需要(need):为个体生存和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及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其根本特征是动力性。

19.动机(motivation):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及调整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和刺激。

20.挫折(frustration):指动机受到干扰,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抱负水平与个人的容忍力以及外部因素等。

21.能力(ability):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而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

22.气质(temperament):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

23.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4.行为(behavior)(书本上找不到):狭义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指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25.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的一门科学。

26.心理应激:当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其应对能力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非特异性生理

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27.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态度、情绪、部标和反应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进行争斗,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这四种类型。

28.GAS(书本上找不到):即全身适应综合征,指不同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会导致一系列类似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变化,这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即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29.应激源(stressor):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可能进而损害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30.LCU(书本上找不到):即生活变化单位,指反映生活事件可能引起应激的强度。

31.应对(coping):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32.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了调解矛盾关系,缓解焦虑,自我发展的一系列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使本我欲望能在为超我接受的情况下得到满足,又不至于引起严重的焦虑和痛苦。

33.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

34.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多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35.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在标准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的手段对已知的样本进行分析描述和加以确定的一种方法。

36.行为样本:指有代表性的行为活动,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行为活动样本,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某种心理现象。

37.离差智商(DIQ)(书本上找不到):采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偏离他本人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量数。

38.心理干预: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39.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与行为,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0.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各种心理、行为并非完全由个体的意志决定,而是被潜意识的动机所左右,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如果不能被允许进入到意识中,可转化为各种神经症症状及心身症状(如癔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如溃疡病等)。

41.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改善病人行为的数目、质量和整理水平。

42.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一种行为治疗方法,病人通过学习得到的松弛反应与焦虑刺激反复结合,使得对焦虑刺激敏感性下降,焦虑反应逐渐降低消失的疗法,包含放松训练、制订恐惧等级表以及脱敏治疗三个步骤,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焦虑病人。

43.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惩罚原理而建立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用于纠正各种不良行为,包括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性欲倒错以及其他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问题。

44.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生物反馈疗法就是个体运用生物反馈技术,通过内脏操作条件反射,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原理来控制和调节不正常的生理反应和认知行为,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

45.暗示疗法(suggestive therapy):是指治疗师通过一定的手段,使患者受到积极的暗示,利用暗示积极调动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46.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治疗师通过催眠技术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及疏泄等手段控制患者的心身状态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治疗属于广义的暗示治疗范畴。

47.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书上没给明确答案):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心理学方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克服心理困扰,促进其身心健康。

48.医学心理咨询

4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50.A型人格(书本上没找到):表现为较强的攻击性和敌意、时间紧迫感和很强的竞争性,易患原发性高血压。51.B型人格(书本上没找到):表现为从容不迫,与世无争,放松的、耐心的、谦虚的、有安全感的行为。52.C型人格(书本上没找到):表现为内向、小心谨慎,克制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常常过分地要求自己,易患癌症。

53.D型人格(书本上没找到):表现为对生活悲观、担忧、紧张、不愉快、容易愤怒,不能体验积极情绪,担心遭到拒绝和不赞同,常向他人倾诉其负性情绪,易患冠心病。

54.T型人格(书本上没找到):一种爱寻求刺激的、爱冒险的人格特征,分为T+型和T-型,T+型所从事的冒险活动是被社会所认可的,T-型所从事的冒险活动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

55.病人(patient):是指社会人群中一些因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和(或)病感与医疗卫生系统正在发生关系的,且正在寻求医疗帮助不论其求医与否都称为病人。

currence of the

56.病人角色:指那些社会人群是指因有生理或心理异常从常态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符合医学中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以便早日恢复其社会职责义务的角色。57.求医行为:个体感到不适,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包括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性求医行为三种类型。

58.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以医疗活动为中心的特殊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59.异常心理(书本上没找到):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改变,不能按社会公认的方式行动,产生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后果。

60.性心理障碍:泛指在两性行为的心理,性对象与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61.人格障碍: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使病人形成了一套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异常的行为模式,表现出牢固而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使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 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 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主观观察法 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纵向研究 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回顾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①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代名词解释15级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 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 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 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千万》,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王蒙《坚硬的稀粥》。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马原的元小说惯用的就是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使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马原混居在小说内部参与故事、接触人物。与“人物”交朋友。 全景式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又叫宏观报告文学,巨型报告文学,它是~种多视 角、多侧面、全方位展示社会生活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吸收了多学科的思维理论形式、善于综合地、立体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广角镜式报告文学。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 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创作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新写实小 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

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3、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4、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5、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的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自我(ego):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7、本我(Id):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8、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9、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al reflex):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即借助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1、压抑(repress):当一个人的某种观点、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所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主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12、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3、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这称为正强化。 14、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这属于负强化。 15、泛化(generalization):指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条件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的扩散。 16、消退(extinction):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17、感觉(sensation):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18、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即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9、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0、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21、学习(learning):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2、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心身变化,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功能。 23、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24、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5、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人们难于抉择,因而体验着不安,痛苦的心理紧张状态。 26、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7、双避冲突(avoidance- avoidance conflict):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

专业名词解释集锦

2012.11.23 被动大陆边缘- 名词解释 释文: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c type continental margin)。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以及缓坦的大陆陆基组成。通常年轻的稳定大陆边缘陆架较窄;发育成熟的稳定大陆边缘具有广阔的陆架区。陆架下界(陆架坡折)的平均深度约130 米。陆坡的坡度相对陆架显著增加,世界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4°17′,比陆架的坡度大20 倍左右。陆坡地形十分崎岖,常被海底峡谷切割。陆基是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坡度十分平缓,由巨厚的浊流、等深流和滑塌沉积物组成,可形成许多海底复合扇。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有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它开始形成于美洲与非洲分开后的晚三叠世。空间上呈一系列与大陆边缘相平行的长条形盆地,由两部分地层组成:下部地堑型盆地充填了晚三叠世陆相粗碎屑堆积和火山岩,分布于靠内陆一侧;上部为拗陷成因的厚7~12 千米、大致呈水平产状的侏罗纪到新近纪的海相沉积。它们形成向海加厚的楔体叠置在下伏厚度减薄的过渡型地壳之上。被动陆缘的生成源于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通过铲状正断作用在地表形成复杂的地堑系;来自上地幔的熔岩沿裂隙上升,铺满新出现的海底,最终建造起正常厚度的大洋壳。破裂不整合标志着陆壳断开的时间。随着洋盆扩大,它外侧的陆壳逐渐远离以中脊为代表的热流中心;它的冷却沉陷造就了其上巨厚的被动陆缘沉积岩。 造山带 orogen 经受强烈褶皱及其他变形而形成的规模巨大的线(带)状大地构造单元。由一定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存在。 地槽学说中的造山带是指一定构造旋回时期的大型长条形活动带(见地槽),在经历先下沉后上升的构造运动、并在强烈构造变形或岩浆活动过程中最后由强烈隆起的造山运动而形成,是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又称为褶皱带。板块构造学认为,造山带是岩石圈板块的会聚敛合边界(见海沟)上的重要地质标志,也是板块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直接产物。造山带的平面分布和走向是随刚性板块边界的形态和碰撞过程的不同而各异。地质时期中的造山带具有以下特征:①都是强烈构造变形区,其中岩层强烈褶皱断裂,沉积厚度的梯度变化大,多发育大量的浊积岩、混杂堆积、低成熟度的碎屑岩和磨拉石。②沿造山带走向,刚性板块因碰撞有时可出现双变质带;在垂直造山带方向上因板块俯冲消亡,使火山活动的岩石化学组分具一定规律的变化,即由大洋向大陆方向,岩石由拉斑质钙碱系列而变成碱性系列。③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堆积为呈带状分布的无根透镜层状体,并被认为是古洋壳的碎片,是板块碰撞的消减过程中洋壳成楔状断片的残留体,是古海洋关闭消失的证据。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教学文案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 释集锦

精品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4.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5.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40年代,由穆旦、唐祈、唐湜、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迪、杜运燮、杭约赫等所构成的诗派。它在80年代“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重新被发现,并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获得了“九叶派”这一名称。九叶派的主要创作阵地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努力探索“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8.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9.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0.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 11.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 12.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 13.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15.操作条件作用--当某一行为反应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 )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 → O → R 的关系。 18.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19.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20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1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2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4.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5.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26.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29.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30.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31 .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33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34 .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35 .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6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37 .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38 .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39 .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0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41 .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42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 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43 .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 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 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4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了的行为方式。 45 心理评估-- 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 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 观描述。 46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 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47标准化测验--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 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而且具备 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 认的水平,才能称为标准化测验。 48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 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9-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 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0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 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 要测查的内容。 51智商(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 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52.比率智商(ratio IQ)--最初由Terman 提 出,计算方法为:IQ=MA/CA ×100 。公式中 MA 为智龄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 测验上取得的成绩;CA 为实龄,指测验时的实 际年龄;设定MA 与CA 相等时为100 。比 率智商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 15 岁或者16 岁。 53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由Wechsler 提出, 它是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智商,表示被 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 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IQ 均值为100 ,标 准差为15 。计算公式为IQ=100+15 (X- ) /SD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计算受年龄限制 的缺点 54心理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 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 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 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 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 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 55.行为治疗--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原 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 问题、针对目标和面向将来。目的是改善病人适 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56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采用深度肌 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包含了三个步骤: 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 (脱敏)。 57厌恶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某一特殊 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 如电击、 催吐剂、体罚、厌恶想象等) ,最终会抑制和消 除此行为。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酒依赖或药瘾、 性欲倒错以及其他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障碍。 58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根据认知过 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 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的总称。 59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通过治 疗师的倾听、接纳与理解,促进患者的成长,即 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60通情-- 医生要按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他 的行为,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有所反馈。 61操作条件法(正强化法)-- 以操作条件反射 为依据,主要通过正强化(使用奖励)过程塑造 新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矫正原有的不良社会行 为,因而又称奖励法。 62生物反馈--借助于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 体内许多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各 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 换成为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 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 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操 作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 64 支持疗法-- 一般是指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 启发、同情、支持、解释、提供保证、应激无害 化指导以及改变环境等方法,构成了心理治疗的 主要内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 环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 65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 到生理学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过程,即一个人 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66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 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 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7 代沟(generation gap)--是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 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 闷和交流困难;代沟实际上是指代际交流困难, 常见于中学生。 68 第一反抗期(first-rebellion phase)-- 三、四岁 幼儿独立愿望增强,常要自行其事,表现不听话, 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 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69“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情商”主要指人的 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家 大量调查表明,智商高不一定能使人成功,倒是 “情商”高的人更易成功。 70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以自己为中心来推 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 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 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不能理解别人会有不同的 想法。 71空巢(empty nest)--子女长大求学、就业、成家 独立后离开家庭,家里只剩下夫妻二人的现象。 72依恋感(attachment)--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 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当婴儿重复接触一个人或一 件物,就会产生依恋感。很多学者认为,孩子与 父母早期的依恋感与未来他的社会化及情绪发 展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73分离焦虑(disconnection anxiety)--分离焦虑是 指婴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离开 他时所经历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分离焦虑是最原 始的焦虑之一。 74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人类个体对自 我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75母婴联结(mother-infant connection) --婴儿早期 与母亲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关系。 76人格完整(personality integration)--人格完整是 指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 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 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 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77心身疾病--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 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 78A 型行为--指冠心病倾向个性,主要特点是时 间匆忙感和竞争敌对倾向。 79 情感压制--研究显示,癌症病人较少有真正意 义上的否认机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不过在 外表上表现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强 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家人朋友为自己过分担 心。 80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 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81社会常模(social norms)--社会常模是指正 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82焦虑(anxiety)--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 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 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 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 情绪。 83抑郁性障碍(depression)--是一种持久的心境 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 84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从童年 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 格。这种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出固 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变态人格、人格异 常、病态人格等。 85性心理障碍(sexual perversion)--称性变态或性 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 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 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 影响干扰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性活动? 86酒精心理依赖(mental dependence of alcohol) -- 是由于长期饮酒而对酒精产生了心理上的嗜好, 经常渴望饮酒。 87惊恐反应(panic disorder)--可能由于内心冲突 所致,这种反应常突然出现,使个体主观上极其 惊恐与不安,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胸闷、心跳及窒息感等,多伴有失控感、濒死 感和将要发疯感。 88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亦称药物成瘾, 世界卫生组织(1974)将药物依赖定义为是一种强 烈地渴求并反复地应用药物,以获取快感或避免 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的病理状态。 89.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由心理因素 引起的厌食,以自愿的饥饿和明显的体重下降为 特征 90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是与人的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91病人角色--是指那些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 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 人群。 92 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能适应角色 要求而出现的角色矛盾。 93角色行为减退--已经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家 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其提出新的角色要求而使 病人从病人角色中退出。 94 角色行为强化--]进入病角色并接受一定治疗 后,过份认同疾病状态,出现行为固着,对康复 后要承担的其它社会角色感到恐惧不安。 95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危险或 重要事件时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96抑郁-- 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抑郁状态下,个体会有悲观、失望、无助、冷 漠、绝望等不良心境。 97求医行为--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疾病状态 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 98遵医行为--是指病人为了预防、治疗疾病而与 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即病人的依从性。 99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 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 斥的关系。 100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 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101.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102. 交往--是人们以交换意见、表达情感,满足 需要为目的,彼此间相互了解、认识和建立联系 的过程。 103 非言语性交往--包括表情动作、目光接触等 方式以达到信息交往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104咨询--咨询系指商谈、征求意见、寻求别人 帮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 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 105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专家通过与来访 者晤谈与讨论来帮助他们,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 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并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主要 对象是正常人,所着重处理的是人们的正常需要 和问题。 106 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必 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 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予劝告、建议、教育、支持 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包括运用简短的心理治 疗和医药治疗(即综合干预)。 1 .医学心理学 2 .医学模式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 .主观观察法- 5 .纵向研究- 6 .前瞻性研究- 7 .回顾性研究-- 8.行为学习理论 9.强化 10.消退- 11.正强化 12.负强化 13.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15.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18.潜意识- 19.社会化 20 .感觉 22.记忆 23.思维 24.想象 25.知觉的选择性 26.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 29.遗忘 30.识记 31 .保持-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33 .心境 34 .激情 35 .道德感- 36 .动机 37 .双趋冲突 38 .双避冲突 39 .趋避冲突 40 .挫折 41 .个性 42 .个性心理结构 43 .气质 44 .性格 45 心理评估 46 心理测验 47标准化测验 48常模 49-信度 50 效度- 51智商 52.比率智商 53离差智商 54心理治疗 55.行为治疗- 56系统脱敏法 57厌恶疗法 58 认知治疗 59来访者中心疗法 60通情- 61操作条件法 62生物反馈 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 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64 支持疗法 65生命周期( 66 心理卫生 67 代沟 68 第一反抗期 69“情商” 70自我中心 71空巢 72依恋感 73分离焦虑 74自我意识 75母婴联结 76人格完整 77心身疾病 78A 型行为 79 情感压制 80异常心理 81社会常模 82焦虑(anxiety) 83抑郁性障碍 84人格障碍 85性心理障碍 86酒精心理依赖 87惊恐反应 88药物依赖 89.神经性厌食 90社会角色 91病人角色 92 角色冲突 93角色行为减退 94 角色行为强化 95焦虑 96抑郁 97求医行为 98遵医行为- 99 人际关系 100人际吸引 101. 医患关系 102. 交往- 103 非言语性交往 104咨询- 105 心理咨询- 106 医学心理咨询-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8.朦胧诗: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阀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6.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即为~。 7.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1.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4.气质:是一个人来与生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6.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17.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8.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19.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20.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21.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22.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23.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4.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 25.心理应激的现代化概念: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识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成助或挑战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的过程。应激就是一个过程。 26.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27.社会角色:是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