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肤性病学教学方案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方案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方案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方案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1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官;

2.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熟悉:

1. 皮肤组织病理学

了解:

1. 皮肤的功能

[重点]

1. 皮肤病的症状

{难点]

1. 皮肤组织病理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表皮、真皮结构,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皮脂腺、

汗腺、指甲)。

2.重点讲解:

皮肤的症状学。

3.一般讲解:

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二章总论2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皮肤性病的治疗和预防

熟悉:

1. 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了解:

1. 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重点]

1. 皮肤病的治疗。

{难点]

1. 皮肤性病的某些实验室技术。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4.详细讲解: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5.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治疗

6.一般讲解: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第三章病毒性和细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单纯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 脓疱疮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熟悉:

1. 各种“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水痘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 传染性软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4. 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了解:

1. 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重点]

1. 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脓疱疮的临床特点;

[难点]

1. 各种“疣”的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单纯疱疹、水痘、各种“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脓疱疮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2.重点讲解:

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一般讲解:

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第四章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2. 花斑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熟悉:

1.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了解:

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特点。

[重点]

1.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难点]

1. 浅部真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常见致病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

2.重点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3.一般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实验室检查。

第五章疥疮和皮炎湿疹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疥疮的传染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2.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预防及治疗原则;

3.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

熟悉:

1. 疥疮的发病机制;

2. 熟悉皮炎湿疹的发病机理。

了解:

1. 皮炎湿疹的病因。

[重点]

1. 湿疹、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疥疮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难点]

1. 湿疹、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临床表现。

2.重点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诊断要点。

3.一般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六章蕁麻疹、药疹、神经性皮炎[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药疹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3. 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皮损。

熟悉:

1. 荨麻疹的发病因素;

2. 熟悉药疹的发病机理。

3.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

1.荨麻疹的类型。

[重点]

1.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药疹的治疗。

{难点]

1.药疹、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4.详细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6.一般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七章银屑病、皮肌炎、过敏性紫癜[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银屑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 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熟悉:

1. 皮肌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了解:

1. 银屑病的治疗新进展。

2. 皮肌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重点]

1. 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

1. 银屑病的病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分类、诊断、鉴别诊及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

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

银屑病的病因;

第八章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皮肤肿瘤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痤疮的临床类型、治疗原则;

2. 斑秃的治疗原则;

3. 白癜风的临床类型和治疗原则;

4. 黄褐斑的临床表现。

熟悉:

1. 痤疮的发病机理、诊断要点;

2. 斑秃的发病机制;

3. 各种皮肤肿瘤的临床特点。

了解

1. 痤疮的鉴别诊断;

2.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

[重点]

1. 痤疮、白癜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难点]

1. 痤疮、白癜风、斑秃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痤疮、白癜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类型、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1.重点讲解:

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的临床特点。

2.一般讲解:

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类型、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第九章性传播疾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梅毒的病因:传染方式及临床分期;诊断与治疗;

2. 淋病临床表现;

3. 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熟悉:

1. 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2. 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了解:

1. 我国性病的治疗及防治概况。;

2. 淋病的防治;

3. 尖锐湿疣的病因、鉴别诊断、治疗。

[重点]

1. 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和治疗。

{难点]

1.梅毒的诊断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常见性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

危害较大的疾病:梅毒、淋病以及尖锐湿疣。

3.一般讲解:

性传播疾病的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

《皮肤性病学》见习大纲

(一)病毒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病毒性皮肤病的形态分类。

2. 掌握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的临床症状、皮疹形态及诊断。

3. 掌握鸡眼、跖疣、胼胝的鉴别诊断。

4. 熟悉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及抗病毒药物。

5. 熟悉病毒性皮肤病的病原体及发病机制。

【见习内容】

1.单纯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3.疣、传染性软疣的病因、表现、诊治。

【见习地点】医院皮肤科

【见习教具】皮肤病模型、彩色图谱

【方法与步骤】

(一)1.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典型病例作为示教病例,安排学生采集病史,指导学生书写门诊病历。

2. 学生代表汇报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

3. 分析点评学生书写的病历内容。

4. 着重进行分析皮疹形态描述及鉴别。

5. 结合病例进行讨论诊断、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

(二)总结

1. 不同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新生物型(如各种疣)、疱疹型(如单纯疱疹)、红斑发疹型(如麻疹)。

2. 单纯疱疹临床可分为原发性(5种)和复发性。其诊断要点:群集性水疱、好发与皮肤—黏膜交界处和易复发等特点。其治疗原则:抗病毒、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3. 带状疱疹诊断要点: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群集性水疱、沿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等神经分布、皮损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其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并发症、增强免疫力。

4. 临床上常见的疣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四种。鸡眼、跖疣、胼胝的鉴别诊断见P62页表9-1。

【复习与思考】

1. 试述带状疱疹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2. 带状疱疹有哪些治疗方法?

3. 疣的病原体是什么?疣分为哪几种?

(二)真菌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的临床症状及皮疹形态。

2. 熟悉真菌镜检的操作方法。

3. 了解抗真菌外用药物及系统用药。

【见习内容】

1. 浅部真菌病: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和甲真菌病、花斑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 深部真菌病及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见习地点】医院皮肤科

【见习教具】皮肤病模型、彩色图谱、显微镜

【方法与步骤】

(一)1. 选择典型病例作为示教病例,安排学生采集病史,指导学生书写门诊病历。

2. 学生代表汇报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

3. 分析点评学生书写的病历内容。

4. 结合病例进行讨论诊断、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

5. 指导学生进行真菌检查的步骤:取材、标本制作、镜下检查。

(二)总结

1. 体癣、股癣的临床特点具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红色斑片、边缘可见丘疹、丘庖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

2. 手足癣临床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

【复习与思考】

1. 头癣分几种?它们分别由什么菌引起?

2. 试述头癣的治疗方法。

3. 手足癣分几型?各型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4. 手足癣如何治疗?

5. 体癣有哪些典型症状?

(三)皮炎和湿疹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湿疹的临床分期及外用药物治疗原则;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期。

2. 熟悉: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征;特殊类型湿疹的病因及临床特征。

3. 了解: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湿疹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见习内容】

1. 掌握皮炎湿疹的皮疹特征。

2. 熟悉皮炎湿疹的外用药治疗原则。

【见习地点】医院皮肤科

【见习教具】皮肤病模型、彩色图谱

【方法与步骤】

(一)1. 选择典型皮炎和湿疹病例作为示教病例,安排学生采集病史,指导学生书写门诊病历。

2. 学生代表汇报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

3. 分析点评学生书写的病历内容及核实真实性。

4. 着重进行分析皮疹形态描述及鉴别。

5. 结合病例进行讨论诊断、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

(二)总结

1.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

2.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有渗出倾向,易反复发作。湿疹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治疗主要是依据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3. 自体敏感性皮炎:在一些皮肤病变的基础上,患者发生针对自体皮肤的异常细胞免疫反应,引起更为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

4. 汗疱疹是发生在掌跖、指趾屈侧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常伴有手足多汗。病因可能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的湿疹样变态反应

【复习与思考】

1、试述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

2、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如何鉴别?

3、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如何鉴别?

4、简述急性湿疹的临床症状及外用药治疗原则。

(四)性传播疾病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

2. 熟悉各种性传播疾病的治疗方法。

3. 了解:国内外各种性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见习内容】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包括分期)、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见习地点】医院皮肤科

【见习教具】彩色图谱、显微镜、电灼机、激光仪、冷冻设备

【方法与步骤】

(一)1. 选择典型淋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病例作为示教病例,安排学生采集病史,指导学生书写门诊病历。

2. 学生代表汇报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

3. 分析点评学生书写的病历内容及核实真实性。

4. 结合病例进行讨论诊断、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

(二)总结

1. 淋病临床类型可分无并发症淋病(5种)、淋病并发症(3种)、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三种。

2. 淋病的诊断要点:病史(不洁性接触史、配偶感染史)、有3-5天潜伏期、典型的临床表现、淋球菌培养阳性。

3. 淋病的治疗:根据临床不同类型的淋病选择不同剂量的头孢曲松或大观霉素。

4.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临床类型可分男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女性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新生儿感染。

5.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诊断要点:病史(不洁性接触史、配偶感染史)、典型的临床表现

(男性以尿道炎为主、女性以宫颈炎为主)。实验室检查培养是沙眼衣原体、解尿支原体、生殖支原体。

6.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治疗:多西环素200mg/d,连服7-10天;美满霉素200mg/d,连服10天;

7. 尖锐湿疣多见于生殖器和肛周,表现为赘生物,以物理治疗为主。

8. 梅毒二期玫瑰疹注意掌、足心。

【复习与思考】

1. 梅毒的病原体是什么?主要传染方式有哪些?

2. 梅毒分哪几期?

3. 一期梅毒典型症状是什么?

4. 淋病的致病菌是什么?

5. 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什么?试述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

教案中教学手段怎么写

教案中教学手段怎么写 【篇一: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 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二、学 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 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 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 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 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 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 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三、学情 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 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 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 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 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 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 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

(完整版)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1.7

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Rehabilitation of Internal Medical and Surgical Disorders (供四年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是以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为中心,以残疾预防为准绳、以康复评定为依据、以康复治疗为手段,以改善和消除内外科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提高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为目标的一门学问,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应用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有关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结合内外科疾病特点、进行康复评定、综合治疗、残疾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在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内外科疾患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基本程序的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及康复医学相关知识作基础;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将康复医学中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用于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打下基础。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何成奇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 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见习)学时数 概论 1 1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5 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3 3 风湿免疫性疾病康复 3 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4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康复 2 1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康复 3 2 常见恶性肿瘤康复 1.5 2 感染性疾病康复 1.5 1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疾病康复 1 3 皮肤科常见疾病康复 2 3 慢性疼痛康复其他疾病康复2 1 合计30 24 总计 54 概论

皮肤性病学 习题集 复习题 带答案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一填空题 1.人体皮肤由__、__、__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表皮由内向外一次分为__、__、__、__、__。 3.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约在胚胎第三个月时分化为黑素细胞,进入__。 4.成人的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__两大类细胞组成,后者包括__、__、__。 5.真皮由__、__、__等结缔组织组成,此外还有__及__成分。按部位深浅又分__和_ _。 6.皮肤有__、__、__、__、__等附属器。 二判断改错题 1.正常表皮细胞分裂只在基层发生,正常表皮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约为13-19天。 2.表皮在正常情况下最薄的一层是角质层。 3.成人皮肤表面积约1.5-2.0m2。 4. 掌跖部的表皮不具有透明层。 三选择题 【A型题】 1.皮肤内的排泄器官有__。C A.真皮的基质 B.毛囊 C.小汗腺 D.淋巴管 E.胶原纤维 2.表皮分为五层,正常情况下最厚的一层是__。C A.颗粒层 B.角质层 C.棘细胞层 D.透明层 E.基底层 3.在基底细胞上部有一种有吞噬作用并能加工及传递接触过敏性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叫__。A A.郎格罕细胞 B.角朊细胞 C.未定型细胞 D.组织细胞 E.棘细胞 4.皮肤及毛发的润泽主要依赖于__。B A.大汗腺 B.皮脂腺 C.小汗腺 D.淋巴管 E.真皮内血管 5.小汗腺分布范围很广,但有的部位缺如。例如__。E A.掌跖 B.面部 C.躯干 D.头皮 E.唇红 6.大汗腺起源于毛囊上皮细胞,主要分布于__。D A.掌跖部 B.四肢伸侧 C.面颈部 D.腋窝、肛门、外生殖器、乳晕 E.指趾间 7.表皮基底层有一种可反射遮蔽紫外线对人体损伤的细胞叫做__。A A.黑素细胞 B.朗格汉斯细胞 C.纤维母细胞 D.组织细胞 E.Merkel细胞 8.皮肤的颜色与下列那个因素无关__。B A.种族 B.身高 C.性别 D.营养 E.部位 9.除下列何处皮肤外均为无毛皮肤__。B A.唇红 B.包皮 C.阴唇内侧 D.龟头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高等医学院校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中西医结合、预防、口腔医学等专业用) 川北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2016 年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学时:39 适用对象:五年制临床、中西医结合、预防及口腔医学等专业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两部分。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使其具备基本诊疗能力和健康教育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见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2 、熟悉常见重症皮肤病,尤其是与临床其他学科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总论 皮肤性病学导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要求】 1 .了解皮肤性病的定义和范畴、发展简史、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及学习路径 2 .熟悉皮肤和附属器的结构 2 .了解皮肤的脉管、肌肉和神经 3 .熟悉皮肤的功能 4 .掌握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 .皮肤性病学导论 (1 )皮肤性病的定义和范畴

2 )发展简史 3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 4 )学科特点 5 )学习路径 2 .皮肤的结构 (1)表皮 (2)真皮 (3 )皮下组织 (4 )皮肤附属器 (5 )皮肤的脉管、肌肉和神经 3 .皮肤的功能 (1 )屏障功能 (2 )吸收功能 (3 )感觉功能 (4 )分泌和排泄功能 (5 )体温调节功能 (6 )代谢功能 (7 )免疫功能 4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1 )症状:瘙痒、疼痛等 ( 2 )体征:原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 皮肤性病的诊断、皮肤组织病理学、其他常用实验技术 【教学要求】 1 .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 2 .熟悉皮肤病的组织病理 3. 熟悉皮肤性病其他常用实验技术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共7篇)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一、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 习基础。 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深入,能对 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4.开发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符合教学学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构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要求分课时写出课时目标,特别要具体写出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表述要具体、准确) (四)、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学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也要写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法、方式、内容。同时还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 三、教学案文本格式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四、教学案结构图表: 《课题》教学案 单位:年级:设计者:时间:联系电话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反思编写要求 1.教学实录请用戏剧剧本形式编写(教师投影、板书,学生活动,学生状态、课堂气氛等用舞台提示标识)。实录应原汁原味、具体详尽地呈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有针对性的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点评,有条件的请参照网上或其他资料。 2.每个教学实录后均需附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梳理出成功处,并对不足处提出改进的做法。 3.内容、格式 《课题》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 执教时间:×年×月×日 执教班级:××学校×年级×班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4.教学实录文本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舞台说明语言用括号标注,小四号楷体(gb2312),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说明:1.文件:一个课题建一个word文档,依次排列为:教学案(2课时)、教 学实录、教学反思; 5.命名:文件以课题+单位+作者命名。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 ▲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别:(1)浆液痂 (淡黄色) :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 :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 :过敏性紫癜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生物教师培训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为老师们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定义一: 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 定义二: 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三要素: 1.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2.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此处可适当与普通教案进行比较)三、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 1 / 12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的联系。 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后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主要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 2.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重点入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 主要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 建构主认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其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皮肤性病学重点精品资料

皮肤性病学重点

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 【继发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疤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鳞屑: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 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皮肤病学 学时:36(20/1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规律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中医皮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虽然疾病大部分发生在体表,但“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故中医皮肤科学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皮损辩证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知识;了解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要点,达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总论(4学时) 皮肤的结构 了解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生理功能 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 3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了解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4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皮肤病的内外致病因素,以及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皮肤病的症状辩证 熟悉瘙痒的辩证,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中医辩证。 内治法 熟悉常用内治法的适应症,掌握常用方剂。 外治法 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难点:皮损辩证,外用药使用原则。 下篇各论 热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辩证论治,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蛇串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洗衣病名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表现】与热疮的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 难点:蛇串疮与热疮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疣(1学时) 了解疣的定义及不同疣(如疣目、牛程蹇、扁瘊、鼠乳等)的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 难点:各种疣的诊断。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分章节归纳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第四章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 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

皮肤性病教学大纲

《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大纲 【教学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和要求】 总论6学时 目的和要求 重点讲授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使学生能认识到皮肤是机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了解它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了解皮肤病的病因,掌握皮肤病的症状、诊断原则和步骤。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及治疗原则。为学习皮肤病打好基础。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1.25学时) 讲授内容 皮肤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表皮: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各层细胞的演变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功能。 黑色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 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及其功能。 附属器: (一)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二)毛发:毛囊的组织解剖,长毛、短毛和毳毛的解剖及其生长周期。 (三)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四)甲。 血管:浅部和深部血管网的解剖及其功能。 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解剖及其功能。 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及其功能。 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皮肤的生理(0.25学时) 讲授内容 一、皮肤的保护作用: (一)对物理性刺激的防护作用。 (二)对化学物质的防护作用。 (三)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防护作用。 二、调节体温作用:皮肤表面热的对流、传导、辐射。汗液的蒸发。血管运动神经对调节体温的作用。 三、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汗腺分泌及其对生理影响。皮肤排泄及其作用。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吸收的途径。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五、皮肤的感觉作用。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皮肤病的病因(0.25学时) 自学内容 一般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社会制度等。 外因: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等致病因素。 内因:饮食、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全身性疾病、病灶、精神和神经因素及遗传等。 皮肤病的症状(1.5学时) 讲授内容 一、皮肤病的自觉症状:瘙痒、疼痛及感觉障碍等。 二、重点讲授皮肤病的基本损害的形态和特点:斑疹、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结节、风团、囊肿、鳞屑、糜烂、溃疡、痂、皲裂(裂隙)、皮肤抓破、瘢痕、萎缩、苔藓样变等。并简单介绍其主要病理改变。 某些皮肤病科伴有全身症状:发热、消瘦、食欲障碍、贫血、蛋白尿等,或伴有某些系统病及全身病等。 皮肤病的诊断(0.25学时) 讲授内容 皮肤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病史: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工作情况与发病的关系等。 二、体格检查:须注意皮损的形态、颜色、表面形状、基底、边缘、排列和分布、对称与否。皮疹触诊的深度、硬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感觉。 三、其它检查:包括玻片压诊、皮肤划痕试验、斑贴试验。必要时可进一步作其它实验室检查。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论”等6章。其教学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

皮肤性病学总复习(必考)

皮肤性病学总复习 第二章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新生的细胞至角质层脱落约28天(表皮通过时间); 根据细胞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甲 汗腺包括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屏障功能 ?皮肤的吸收功能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皮肤的代谢功能 ?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四章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原发损害与继发损害:原发性损害(primary lesions):指皮肤病自身病理过程所 产生的损害。 ?继发性损害(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性损害自然演变或经搔抓、治疗等而成 ?斑疹(macule)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直径大于1cm即为斑片(patch) 。分为 红斑、色素斑、出血斑 斑块:丘疹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的直径大于1cm的隆起行扁平皮损 ?风团(wheal):皮肤表面、暂时性、局限性损害。真皮浅层炎症。短时消退、 不留痕迹伴剧痒 水疱和大疱:本质: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害 结节:圆形、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 病变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来源 (1)炎症性-结节性红斑 (2)感染性-瘤型麻风/猪囊虫 (3)血管性-变应性血管炎 (4)代谢性-结节性黄色瘤 (5)肿瘤性-皮肤转移癌 囊肿内含液体或半固液囊性损害。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可以高出皮面(囊肿性痤疮)或触知(猪囊虫) 继发性损害: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 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 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 愈合后有瘢痕 鳞屑表皮角质层脱落(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大小、厚薄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油腻性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 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 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最新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口腔医学院牙周粘膜教研室编写

前言 口腔粘膜病是指发生于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疾病。主要分为口腔粘膜固有病、粘膜-皮肤病及全身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三类。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较复杂。其发病往往与全身关系密切,某些为癌前病变,某些则为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粘膜上的表征。因此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对口腔粘膜的固有病及常见病具备诊断及治疗能力,对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具有基本知识,遇到疑难病例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诊断步骤,写出正确详细的病历,并能掌握口腔粘膜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本大纲所讲授各种常见病的常用外文名词。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以讲授大课的方式为主,总学时28学时,系统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 本大纲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粘膜病学》第三版制定,是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在口腔粘膜病学的教学过程起提纲挈领作用。

参考书目 1.《口腔粘膜病学》李秉琦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现代口腔科诊疗手册》第二版,俞光岩,王嘉德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实用口腔科学》郑麟蕃,张震康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华口腔科学》(上中下),王翰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Pindborg JJ.Alatas of 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 Munksgaard, Copenhagen 5th ed.1992. 6.Malcolm A.Lyhch. Burket's oral medici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9thed,J.B.Lippinocott,1994. 7.Samaranayake LP and MacFarlance TW.Oral candidosis. Bristol:Wright,1990.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案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案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案设计与实践教案改革方案。一、课程简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程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案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案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案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案论”等6章。其教案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1 / 13 思要领,阅读教案的目标和模式;理解文章阅读的实质含义和重要功能;掌握文章阅读方法的基本功能、主要局限及其独特视野,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诗词和散文的艺术鉴赏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领,话剧、戏曲剧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小说和戏剧的艺术鉴赏方法,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艺术鉴赏方法,科学论文的阅读理论和方法以及阅读教案的方法等。 写作论分为“文章写作过程”,“记叙类文体写作”,“议论类文体写作”,“说明类文体写作”,“教案应用文写作”,“电脑写作”和“作文教案论”等7章。 2.课程教案要求 了解文章写作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内容,记叙类文体的主要特征及一般写作要求,说明类文体的文体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议论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应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电脑写作的独特语言风格和电脑写作的新方式和新思维;理解文章写作构思的步骤、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文脉贯通、文章起草和文面规范的方法,文章修改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消息、文艺通讯、人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学等专业使用) I前言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较强的临床二级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本大纲教学内容包括皮肤性病学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皮肤结构、皮肤性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各论部分详细介绍常见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皮肤性病的新进展。学习皮肤性病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或)熟悉皮肤性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为从事临床皮肤性病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 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 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 四教材:《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学军8版,2013年。 II 正文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一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的组织结构,学习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性病学重点

皮肤的结构: 表皮 + 真皮 +皮下组织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7浅为基底层、棘层(内含 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 、朗格汉斯 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 CD1a 单抗结核的细胞) 、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 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 -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 浅7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 、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 之间连接靠桥 粒。 皮肤的功能: 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 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 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 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 、顶部汗腺、皮脂腺( B- 顺维 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临床表现: 8个原发皮损、 10 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 :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 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 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 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 :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 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 凹陷,一般小于 触性皮炎、麻疹、 猩红热;非炎性者 又有 丘 疹: 斑块: 风团: 水疱 和大疱 :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 结节: 脓疱: 囊肿: 组成的囊壁。 【继发皮损】 :糜烂、溃疡、鳞 屑、浸渍、裂隙、疤痕、萎缩、痂、 抓痕、苔藓样变。 鳞屑: 浸渍: 糜烂: 溃疡: 裂隙: 抓痕: 痂: 皮损表面的浆液、脓 液、血液及脱落组织干涸行程的附着物。 1cm ,超过1cm 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 瘀点、 瘀斑、 紫癜) 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 1cm 。(又有 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 1cm 。 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1cm 为界。 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 2cm 的结节称 肿块 。 含有脓液的 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 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 有上皮细胞 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 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 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 愈后不留疤痕 。 皮肤或粘膜的深达真皮以下的缺损, 愈合有疤痕 。 皮 肤的线条状裂口。 也成表皮剥脱,为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线状缺损。愈合不留疤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 编写方案(修改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等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同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着重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 为给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方便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力指导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特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暂定名,以下简称《指南》)。 一、《指南》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烟教〔2012〕72 号)是我市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指导意见,是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部近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等文件也是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的编写应以上述《纲要》、《意见》及相关文件为基本参照,为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指导提供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