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B.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C.无为而治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E.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F.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

4 11、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差序格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激起的同心圆扩散圈

B.在乡土中国,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圆心,以差序的方式来建构与他人的关系

C.别人的重要性取决于他们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

D.差序格局是一个具有文化模式的概念,揭示了人类组织的重要原理

4 12、城市社区是指以工商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形式的地区性社会,它具有:

A B D E

A.人口较为稠密

B.社会交往和流动频率高

C.经济活动比较简单

D.传统习俗惯性比较小

E.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

4 13、美国学者沃斯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认为以城市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是异质性,人的行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社区的特点,包括:

A B E

A.人际关系的淡化

B.追求自我的个人化

C.人际关系加强

D.追求自我的大众化

E.原有的亲属关系与社会秩序被打乱

4 14、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点归纳为:

A B C E

A.理性

B.极强的时间观念

C.个人主义

D.集体主义

E.对他人的漠然态度

4 15、城市社会的社会结构比较复杂,这主要表现在:

A B C D E

A.城市内部有着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

B.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

C.职业种类众多

D.经济活动比较复杂

E.消费层次也不同

5 16、新城市贫困人口的来源主要包括:

A B C D E

A.亏损企业职工

B.下岗职工及其家属

C.部分企业离退休职工

D.原有的社会救济人员

E.各种社会无业人员

F.部分近年农转非的农民

5 17、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包括下列哪些维度?

A B C E

A.经济整合

B.文化接受

C.行为调整

D.精神归属

E.身份认同

5 18、阶层和阶级的区别在于:

A B C D E

A.阶级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成员,基层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集团

B.阶级的研究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视野中定位社会集团及其特征

C.阶级是按照阶级学说的思路对社会集团及其构成进行考察,阶层则是按

照社会层次的思路分析考察社会不同群体和社会成员

D.阶级主要集中于对社会集团经济因素的考察,阶层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经

济、政治、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及道德观念等要素进行并列的多元化的

研究

E.阶级范畴揭示了社会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和集团之间斗争的必然

性,阶层主要从社会层次的视角进一步说明集团内部的层次性以及阶层

演化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5 19、人口迁移的界定角度主要包括:

A B E

A.时间属性

B.空间属性

C.经济属性

D.文化属性

E.目的属性

5 20、解释社会流动的理论主要有:

A B

A.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B.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理论

C.布迪尔的社会资本理论

D.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E.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

5 21、功能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

A B C D E

A.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社会需要整合、协

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

B.阶层反应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

C.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全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配的

D.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

E.社会的阶层结构经由社会变迁而变

1 22、关于迪尔凯姆城市社会的学说,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B C D

A.农业社会是一种机械的联合

B.城市社会是有机的结合

C.分工是城市的重要特征

D.城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E.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 2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

A B C D E

A.景观学派

B.社会生态学派

C.区位论学派

D.行为学派

E.结构主义学派

1 24、基层自然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 B C D E

A.居住生活单元

B.居住小区

C.居住区

D.里弄

E.居民大院

1 25、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

A B C D

A.死亡

B.人口

C.气候

D.道德价值

E.民族性

5 26、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A B C D

A.社会经济特征及思维观念

B.流入地的宏观背景

C.社会政策与经济制度

D.流入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和行为

E.收入水平

5 27、风险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A C D

A.风险的人化

B.风险的物化

C.风险的制度化

D.风险的普遍性

E.风险的信息化

8 28、信息化给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A B C D

A.使事故得以扩散的途径增多

B.危机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

C.影响的范围更加扩大

D.给危机的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

E.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

8 29、城市的社区建设起源于:

A B C

A.社会福利救助活动

B.慈善活动

C.民间援助行为

D.政府救助

E.扶贫

1 30、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是由哪些主题建构起来的?

A B C D

A.空间的生产

B.对城市的权利

C.集体消费

D.都市社会运动

E.同心圆

8 31、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B C D

A.阶级

B.阶层

C.生命周期

D.种族

E.民族

8 32、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 B C D E

A.突发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社会性

E.两面性

1 33、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A B C D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询法

D.跟踪法

E.参与法

5 34、开发商的哪些行为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是有影响的?

A B C D

A.囤积土地

B.加大对空间资源的占有

C.人为的STP策略

D.价格合谋策略

E.征收高额税收

3 35、文化融合的过程包括:

A B C D

A.接触

B.撞击

C.筛选

D.整合

E.建设

4 36、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B C D E

A.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B.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

8 37、我国的城市公共危机主要分为:

A B C 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公共政治事件

4 38、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

A B C

A.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B.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

C.城市制度文化建设

D.城市形象

E.城市文化建设机制

4 39、社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

A B C D E

A.党政组织

B.社区组织

C.社会中介组织

D.驻社区单位

E.居民

8 40、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代表着:

A B C D

A.一种危机管理的哲学和理念

B.一种危机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

C.一种危机管理的整合流程

D.一种危机管理的科学方法

E.一种危机管理的组织体制

3 41、下列哪些属于城市文化的特征?

A B C D E

A.集中性

B.开放性和兼容性

C.辐射性和反辐射性

D.法治性

E.多元性

3 42、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 B C

A.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

B.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

C.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D.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E.民风民俗

5 43、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认定现代城市有哪些功能。

A B C D

A.居住

B.工作

C.休憩

D.交通

E.娱乐

8 44、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 B C D

A.紧迫性

B.不确定性

C.社会性

D.两面性

E.高风险性

3 45、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 B C D E

A.接触阶段

B.显现阶段

C.选择阶段

D.采纳阶段

E.融合阶段

3 46、城市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趋势主要有:

A B C D

A.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存

B.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共存

C.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共存

D.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共存

E.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

*-

3 47、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 B C

A.时代性

B.民族性

C.区域性

D.经济性

E.社会性

3 48、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 B C D

A.社会规范的功能

B.社会化的功能

C.社会融合的功能

D.娱乐休闲的功能

E.经济发展的功能

2 49、城市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素?

A B C D E

A.空间特征

B.时间维度

C.制度与规章

D.物态环境、经济发展

E.城市文化设施

2 50、城市的特性包括:

A B C D E

A.法理性

B.匿名性

C.异质性

D.多样性

E.聚集性、信息性

6 51、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 B C

A.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B.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C.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D.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E.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2 52、影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 B C D E

A.人力资本

B.科技发展

*-

C.城市污染

D.城市人口

E.城市文化

3 53、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

A B C

A.价值观念

B.申美情趣

C.思维方式

D.生活方式

E.民俗

2 54、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

A B C D

A.工业化动力机制

B.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

C.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

D.政府政策动力机制

E.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

5 55、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趋势主要有:

A B C D

A.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

B.特殊群体的住宅问题

C.弱势群体的住宅问题

D.住宅郊区化与土地资源问题

E.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

5 56、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 B

A.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B.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

C.开发商规划趋于商业化

D.政府没有长远规划#

E.土地财政以及房地产税的问题

5 57、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 B C D

A.覆盖面太窄

B.资金缺口大

C.整体缴费水平太高

D.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E.参保者的意识不健全

*-

5 58、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A B C D E

A.精神文化要素

B.语言和符号要素

C.规范体系要素

D.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E.物质产品要素

5 59、文化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

A B C D

A.接触

B.撞击

C.筛选

D.整合

E.建设

5 60、文化资本具有哪些特性?

A B C

A.增值性

B.主体的不可分割性

C.不可继承性

D.不可转换性

E.社会延展性

5 61、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 B C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C.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D.权力的时限不同

E.服务的对象不同

5 62、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 C D E

A.治理是一个过程

B.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C.治理是协调

D.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E.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5 63、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

A B C D E

A.隔离型

B.多元型

*-

C.融入型

D.选择型

E.融合型

5 64、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 B C

A.信息化

B.全球化

C.自然社区

D.整体社区

E.局部社区

5 65、社区按照空间特征可以将社区分为:

A B C

A.法定社区

B.专能社区

C.自然社区

D.整体社区

E.局部社区

5 66、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

A B C D E

A.居民

B.党政组织

C.社会组织

D.营利性组织

E.社区志愿者

2 67、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A B C D

A.地域性居住单位

B.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

C.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和一种秩序

D.社区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

E.社区经济基础

3 68、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下列哪些问题?

A B C D

A.生态环境破坏

B.城市结构瓦解

C.阶层分化隔离

D.社会生活被侵蚀

E.城市公共服务滞后

3 69、城市多元文化格局具体表现在:

A B C

A.追求地域性

B.追求创新性

C.追求本土化

D.追求国际化

E.追求开放性

3 70、城市文化传播指的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把()从一个城市向外辐射传播以及城市间或城市区域间的文化散布互动过程。

A B C D

A.思想观念

B.经验

C.技艺

D.其他文化特质

E.其他文化模式

3 71、城市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

A B C D E

A.移民

B.战争、入侵和占领##

C.通商

D.旅游

E.其他人员的流动

3 72、城市本土文化指的是一个城市的()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

A B C D E

A.生活特色

B.风俗习惯

C.情感素质

D.审美方式

E.思想、语言思维

3 73、下列关于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E

A.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B.经济资本是资本最为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种资本的根源

C.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备经济资本的基本特征,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表现

出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

D.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形态、制度形态和客观形态

E.文化资本的增值等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

3 74、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C

A.城市管理是一种综合职能的体现,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

B.城市经营是一种综合职能的体现

C.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

D.城市管理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城市经营更多地强调内部资源和

外部资源的整合

E.城市经营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城市管理更多地强调内部资源和

外部资源的整合

F.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是一回事

3 75、城市品牌作为城市营销理论的衍生品,指的是消费者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和心理感知,由()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来综合体现,以便与其他城市相区别。

A B C D

A.城市名称

B.城市标志景点

C.城市文化

D.城市精神

E.城市居民素质

3 76、关于城市精神文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结构中的深层部分,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B.包括一个城市的理念、观念、心态、信仰、艺术和道德等

C.城市精神文化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体现着城市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D.城市精神文化是城市社会有序发展的保障

E.是城市社会成员开展正常生活的必要前提

3 77、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

A B C D E

A.首先缺乏统一的认识

B.社会成员的参与度低

C.城市管理错位

D.城市精神文化沉沦

E.破坏城市历史记忆

3 78、中国城市建设的的出路在于:

A B C D

A.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路

B.提升城市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C.培养提高城市市民文化素质

D.健全城市文化建设机制

E.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7 79、下列关于制度型社会福利,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也称之为普惠型社会福利

B.是一种制度化的常态性的社会制度

C.保障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全体公民

D.实现了从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

E.可以视为一种选择性的社会福利

7 80、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结构特征有:

A B C D E

A.将社会福利等同社会救济,而且将社会福利看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B.将社会福利看作是市民独享的社会特权

C.二元福利结构突出

D.奖社会福利看作是国家权威与仁慈,缺乏实质公民权

E.将福利工作等同民政工作,政治福利鲜明,缺乏社会的理念

7 8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福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的传统福利框架。

A C E

A.国家负责

B.个人负责

C.板块分割

D.条块分割

E.封闭运行

7 82、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框架主要包括:

A B C D E A.国家通过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方式,在单位内保障就业人员的职工福

B.对未就业的单位以外的人员、三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实行的

民政福利

C.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

D.城镇居民的价格补贴

E.国家举办的某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方面的公共福利。

7 83、我国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

A B C

A.儿童福利院

B.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C.sos儿童村

D.儿童活动中心

E.少年宫

7 84、我国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中存在问题主要有:

A B C D E

A.对儿童发展福利认识不足

B.儿童发展福利政策体系松散

C.儿童福利理论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D.儿童发展福利水平落后

E.儿童福利组织单一,过于行政化

7 85、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B C D E

A.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B.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

C.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D.提升法制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E.推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唯一内容。 F

1 2、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表示,农村向城市过度是不可逆转的潮流。F

1 3、新城市社会学理论是1981年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所提出的。F

1 4、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中所说得过渡区是指蓝领中产阶级或工人居住区。F 1 5、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兴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传统在城市分析中的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学派。F

1 6、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总是相同的。F

1 7、概率抽样主要是依据研究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F

1 8、概括性差是定量研究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F

1 9、实地研究是一种定量研究方式。F

1 10、定序测量时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F

2 11、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联合国界定,5万人口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F

2 12、城市的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国家和文明的概念可以等同。F

2 1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F

2 14、人口规模过小的城市,规模收益都很低,而外部成本也比较低,经济效益比较差。F

2 15、城市化的历史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F

2 16、一般认为,现代的郊区化起源于20世纪中叶,其实质是城市人口流向郊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过程。F

2 17、美国的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基本实现了城市化。F 2 18、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F

2 19、人口规模过大的城市,规模收益都很高,而外部成本也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差。F

2 20、美国的郊区化和西欧的郊区化比较类似。F

2 21、边缘城市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新形式,是位于原中心城市周围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F

2 22、美国城市化的发展有将近500年的历史。F

2 23、从郊区的发展模式来看,美国和西欧基本相同。F

3 24、城市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城市文化的表层文化。F

3 25、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F

3 26、古希腊出现了各种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F

3 27、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相协调。F

3 28、城市营销的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于14世纪时候的意大利。F

4 29、我国基层自然社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街道办处、乡镇等。F

4 30、我国城市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共同体大都是在基层法定社区的基础上形成的。F

4 31、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大多以基层自然社区作为操作单位。F 4 32、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我们可以将社区华为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两大类型。F

4 33、按照社区的内部组织形式可以将社区划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和专能社区三大类型。F

4 34、我国官方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社区的概念,从最初的社区服务发展为社区建设。F

4 35、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全体居民。F

4 36、民政部将社区定位于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能够完整、贴切地体现社区特恒,即地域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F

5 37、灰领群体是指城市中从事服务行业的额年轻女性,他们中一小部分随着自己知识和资本的增加,有可能转化到个体户群体。F

5 38、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开放的程度呈现出负相关。F

5 39、拉美地区城市社会的第一阶层是党政官员。F

5 40、马克思的分层理论采取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标准。F

5 41、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最先进入市场经济中,而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进入市场经济的速度低于前者。F

5 42、经济发展状态的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向下的社会流动大于向上的社会流动。F

5 43、1951年开始,我国颁布了户籍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人口由农村流动到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F

5 44、阶级是一个以社会关系为其本质属性,同时具有政治和思想属性的社会概念。F

5 45、根据流动的原因,我们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F

5 46、当今的社会流动就是精英流动的过程。F

5 47、粉领群体是指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一般从事脑力劳动的那部分人。F 5 4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F

5 49、同心圆模式的第二圈为中产阶级居住带。F

6 50、我国居住流动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阶层低的人群流动性更高。F 6 51、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关注权力、冲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由北美的政治学者最先提出。F

6 52、生态学派的分析较好地反映了政府干预较少的美国城市显示,多应用于美国城市研究。F

6 53、1998年上半年开始,我国城镇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加剧了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异的进程。F

7 54、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是一种常态性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制度结构中常规化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F

8 55、危机的突发性意味着危机是不可预防的。F

8 56、城市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处置。F

8 57、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以社会为主,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F

8 58、2008年汶川地毡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位,同时也催生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学科领域的出现。F

8 59、我国分兵把口的危机管理模式在城市危机管理中越来越提现出有效性的一面。F

8 60、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F

8 61、城市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处置。F

8 62、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类学。F

8 63、城镇的本质特征包括:F

8 64、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F

8 65、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F

8 66、目前我国民政部对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办事处辖区,能够完整、贴切地体现社区特征。F

8 67、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布迪厄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F

8 68、国外讨论关于居住空间研究之前首先涉及的是迁居问题,由于不断的迁居,改变原有的居住结构才逐步形成城市居住空间模式。F

8 69、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国家安全管理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的主体不同。F 8 70、城市营销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的英国。F

8 71、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认为现代城市具有居住、工作、游憩和生产四大功能。F

8 72、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危机的生命运动周期将危机管理分为减缓、预防、反应和干预四个阶段。F

8 73、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将各种应急资源统一在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与通信方案中,其核心作用在于实现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处理的统一指挥。F

8 74、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F

8 75、强势文化一般都是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的代表。F

8 76、从本质上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东方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F

8 77、Ⅰ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F

8 78、一般认为,现代郊区化起源于20世纪末期。F

8 79、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对城市有过界定。F

8 80、在政府管理和政治发展中引入治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F

8 81、城市社区的异质性要低于农村社区。F

8 82、我国官方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社区的概念。F

8 83、最常见的关于社区的分类就是将社区分为法定社区和自然社区。F

8 84、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末期,到20实际20年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F

8 85、郊区化是美国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之一,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住在郊区。F 6 86、多核心模式是法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时发现的。F

7 87、补缺型的社会福利也称之为普惠型社会福利,是指为全体公民提供福利。F

7 88、普惠型社会福利主要以特殊的弱势群体为对象,可以视为一种选择性的社会福利。F

8 89、按照危机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危机分为外生型危机和内生型危机。F

8 90、自然灾害属于冲突性的危机。F

8 91、军事冲突属于一致性危机。F

8 92、危机事件的发生表现为突发性,其发生的原因也是突发性的。F

8 93、现代管理活动可以分为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属于常态管理。F

8 94、目的取向的危机管理强调根据危机的生命运动周期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F

8 95、信息化给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是的城市危机的范围扩大。F

8 96、球迷欢庆胜利的游行属于危机事件。F

8 97、伊拉克战争属于一致性危机。F

1 98、美国社会学家沃思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T

1 99、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T

1 100、城市社会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T

1 101、郊区化最早在美国和英国产生。T

1 102、定比测量除了具有其他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T

1 103、实地研究方式获得的资料信度较低,效度较高。T

1 104、实地研究方式比较灵活,弹性比较大。T

1 105、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理论,将人们的关注点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T

2 106、城市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其进程取决于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所形成的合力。T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复习笔记

2010年——2011年度第一学期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笔记 1、社会学的定义: 答: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 2)理论条件——孔德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3)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4)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方便 4、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孔德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组成部门的结构关系极其相互作用;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社会静力学——个人、家庭、社会;社会动力学——神学和军事阶段、形而上学和 法的阶段、科学和工作阶段。 5、社会学产生的几个时期: 答:1)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初创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脱节)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时期的社会学(逐步形成的时期) 3)现代或当代社会学时期(1、芝加哥学派;2、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3、冲 突和变迁理论;4、符号交往理论——布鲁莫) 6、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1)从19世纪末——1925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时期(以传入和介绍西方社会为主);2)1926年——1938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以研究农村和人口问题为主,力求使社会学中国化); 3)1939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集中在城市——重庆、成都和昆明); 4)1950年——1978年是我国社会学的停止时期(有关社会学领域的问题成为禁区); 5)1979年到现在是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对社会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 识) 7、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答:1)认识作用:○1通过研究社会学从宏观上认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帮助人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社会;○2社会唯实论:通过从微观上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更好的认识社会;○3通过经验研究,为认识社会提供方法,技术帮助,为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客观事件有重大作用; 2)实践作用:○1它能以其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预测为全国和各个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对社会作出的各种规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或者提供必要的科学咨询,使这些计划和规划切实可行;○2它能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际研究,帮助党和国家进行实际决策;○3它能在对社会实行科学的管理中,提供各方面的实际知识和建议,并在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实际解决上发挥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8社会唯名论: 答:1)代表人物——法国的卢俊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思和德国的韦伯;2)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社会学,生态相关 社会调查笔记B版

人类求知的方式:权威、常识、思辨、科学 社会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和人,而非自然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而非思辨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研究的主体是人,“价值中立”很难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和理论基础;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视角;范式。 实证主义:模仿自然科学;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可被测量的;讲究科学性;研究过程应该是可重复的;追求事实和真实。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价值中立。 解释学:注重意义和移情的理解,认为需要通过认识局部的意义来了解整体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整体的背景里面了解局部的意义。源于人文主义: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动时,

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区别,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韦伯:移情的理解。价值相涉。 后现代的方法论:质疑生产知识的系统的方法,讲究相对性的,强调研究者在发现所谓“事实”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权力 二、研究方式。 通常有四种研究方式的类型: 定量调查、实验研究、定性调查、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及技术。 问卷法、统计分析技术、访问法、定性资料分析技术、观察法、计算机应用技术、量表和测量法 第二讲:理论、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的层次 1微观理论 关注微观层次的现实,涉及的概念比较具体,不太抽象 2中层理论连接宏观与微观 3宏观理论 关心比较大型的集体:社会制度、整个文化体系,整个社会的运作等,使用较多抽象的概念。本质主义:客观,真实,不变。 社会建构主义:所谓事实是被社会和文化构建出来的,是可变的。 二、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1.理论是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的事业和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3.经验研究促使概念澄清。 处理理论与研究资料的两种方式 演绎:从理论出发。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验证或者推翻理论(定量、定性)归纳:从资料出发。有一个主题,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提炼概念,发展出某些经验性的概括,建构微观或者中层理论。-扎根理论(定性) 扎根理论的宗旨就是要把分析过程与材料紧密结合,并逐渐发展出某些概念和理论模型去解释这些现象。 具体做法: 1)仔细地阅读材料; 2)确定一些主题; 3)把相关的材料与个案放到不同的主题下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仅要考虑哪些材料归入哪些主题,而且要看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 4)根据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而且不断地用这个模型来检验资料,尤其注意那些不符合这个模型的个案,以便不断地修改理论模型。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城市生态系统 B、城市社会问题 C、城市化 D、城市社会关系 2、( C )开创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A、沃思 B、默顿 C、涂尔干 D、帕克 3、在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是( A ),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被几个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取而代之。 A、人类生态学与社区学派 B、芝加哥学派与马克思学派 C、城市化学派与亚社会学派 D、经济学派与环境学派 4、下列学派中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形态的是( B )。 A、亚社会学派 B、城市化学派 C、生存学派 D、经济学派 5、下列学派中主张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在城市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城市中的各种亚文化因素决定的是( C )。 A、生存学派 B、经济学派 C、亚社会学派 D、技术学派 6、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客观的社会事实的是( B )。 A、人本主义学派 B、实证主义学派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在城市的起源上,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导致城市出现的是(B )。 A、防御说 B、集市说 C、私有制说 D、地利说 8、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 C、自然条件 D、社会条件 9、城市发展的中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以人为中心、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高准则,体现了城市( C )的发展趋势。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与人——读《城市的精神》 曾橙2015.9.19 关于作者: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为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他并非“中国盲”,早在英国读书时,他便与来自中国的女学生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夫人特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贝淡宁。这个音译名字的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哲学,恰恰是丹尼尔·贝尔的兴趣所在。他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在牛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贝淡宁相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教书,并在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讲授伦理学与政治学。艾维纳,生于耶路撒冷,也是在牛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 除了因为探亲、访学、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到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城市的亲身经历之外,他们为了写这本书还专门到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他们不是采用社会科学研究常见的统计或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是采用逛街、随机采访、讲故事的方式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推理,同时结合政治哲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 关于内容: 这本《城市的精神》从写作上与《城市的胜利》较为相近,由贝淡宁和艾维纳合作完成,主要通过两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各城市的生活、工作及他们的观察、与当地人的交流,谈论了他们对于几个城市的看法,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述他们认为的这几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城市精神,更多的指城市的气质、在那座城市里占主导思想的、社会大众最广泛具有认同感的精神上的认知。更多时候,看这本书,就像是看两位作者凭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的类似于游记,或者他们对这九座城市的认识。 作者认为以下六个因素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这六个因素中没有一个必要或足以创造、繁荣一种精神气质,但每一个因素确实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这个城市得没有贫富差距或民族和种族群体间的巨大鸿沟; 第二,某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长期的竞争关系,这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 第三,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居民有强大的动力来维持这种身份; 第四,城市有实质性权威来推行法律、条例等以及保护和繁荣其特别身份和精神的规定; 第五,城市拥有或者曾经拥有伟大的城市规划者,推行旨在利于实现共同的公共思想的城市改造计划; 第六,一个外部机构如广告宣传活动或电影给城市贴上拥有某个特征的标签。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历史的影响,民族的认识,长久的生活习性等,在逐步发展中均体现了不同独特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千城一面的发展节奏中,作者所选的这九个城市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同时,作者以一种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学的认识,脱去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外表,直析那里社会性的精神。在学习不同城市的过程中,也能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通过理解别人而认识自己。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耶路撒冷是一座几乎全民宗教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坚守及将坚持教义、维护教义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蒙特利尔:语言之城 主要讲述语言是蒙特利尔多年来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作者从蒙特利尔的建城历史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