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

城市性状态:

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

人口规模:众多

人口密度:密集

人口特性:异质性

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

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

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

(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

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同时,作为基本的“语言”,柱式也为创新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2)中国(东方)建筑的语言

中国明清以前的古建筑的遗迹寥若晨星,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1)斗拱

以木结构为主,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斗拱实在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托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本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

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

砖石(尤其是砖)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只是从来不曾担任过主角。西方人用石头砌造了宏伟的大教堂,在中国,这些石头只用来建造台基、栏杆和铺设路面,支撑房屋和巨大屋顶的,一直是木材,我们的祖先只对木材情有独钟。

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都是与宗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金字塔、雅典卫城、万神庙、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都经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苦心经营。中国历史上却罕有“神权至上”的时代,历朝历代的宫殿才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点睛之笔。

2)屋顶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屋顶都是直线的,推独中国古典建筑呈现出优美舒缓的曲线,沙尔安在他的《早期中国艺术》中诗意地把它想象为“摇曳的柳枝”。这是关于中国建筑的又一个谜,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为了使沉重的屋顶显得轻盈、舒展。

3.生态美的特征

生态美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生态美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

(1)它是一种生命之美,充满着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2)它是一种和谐之美,体现了生命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性;(3)它是一种创造之美,因为创造,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才呈现出如此美伦美奂的景象;(4)它是一种参与型的审美,人对于生态美的体验是与该生态系统密切相联的,人很难像对待其他审美客体那样,将生态环境分割开来,保持超功利的审美距离。

4.中西饮食消费有哪些差异

中餐:

主食以米面为主。主食与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使用筷子,比较灵活。合餐共食,崇尚整体性。饮食与各种游戏配合在一起,费时很长。

西餐:

面包、蛋糕、奶酪、牛排、各种香肠为主,并辅以洋葱、西红柿、莴笋叶等蔬菜。

饮用的主要是咖啡、葡萄酒与啤酒等。食品结构主要是高热量食品。西方人身体比较强壮,与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刀叉和双手并用。分餐制。

饮食消费趋同化:

第一,食品结构上,主食已全部细粮化,大米、面粉已经取代玉米面、高粱米。食品中的脂肪、蛋白质大大增加。

第二,西餐、西式糕点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获得广泛认同。啤酒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城市生活中。第三,城市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西式快餐也涌进中国。

第四,中国菜走入世界。

饮食消费的差异:

第一,中国深层次结构中有一种好面子和以享受为终极价值的功利主义积习。一旦功成名就,就要追求享受。在进食问题上,解决最坏的是中国,进食方式的繁琐主义,任何一个家庭都穷于应付。

食——以美国为最。富者和中产家庭通常都是家庭便饭,即使官场也极少浪费,国家公务人员在个人交往中餐饭简单。

第二,欧美国家城市居民饮食消费有一种贫民化的趋势。无论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还是下层的贫民阶级在饮食的质量与数量上并无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热量与营养成分上也无差异。美国社会顶层人们的饮食并不怎么样,他们吃的东西就像他们谈话的内容一样单调、乏味和毫无新意。

第三,就食物营养来说,我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也存在差异。

人均肉类消费在1961年只有世界水平的1/6,改革开放后不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比发达国家低。

5.城市休闲与乡村休闲的异同

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一种答案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城市人口密度大,形成具有城市特点的生态系统环境。在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应占一定的位置。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加,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大量人口集居,产生出大量生活和生产废弃物。但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由于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生态系统消费者远多于生产者,地表水体和土壤的自净能力无法接纳大量废弃物,从而造成空气、水、土壤等的严重污染。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城市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地形、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由于城市是工业集

中地区,加之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日益提高,自然环境越来越失去本身的自然特征:如空地和绿地面积减少,土壤渗水和生长植物能

力降低,野生动物也失去最佳生活环境。城市自然环境日益烙上“人工化”痕迹。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处于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太阳能和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作用下,能维持各种生物生存,其形态和营养结构处于协调状态。

城市生态系统则不然,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首先要有大量的消费品供给。人口增多使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尤其在超过百万、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对各种消费品需求更始急剧扩大,城市郊区已不能满足城市增长的消费需求,城市生态系统就需要从更广大的空间中获得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对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居民等产生吸引力。城市吸引力大小与城市的规模、实力等密切相关。

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人类对被自己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节、修复、维持。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是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必须制定规则,限制自己非理性行为,人类对自己行为进行驯化,是人类理性的驱使。

(5)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

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流强度是自然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有人曾对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城市进行过统计,其结果见表6-3。由此可见,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它的输入和输出,对周围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6)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食物链常常只有二级或三级,即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而且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周围其他系统,系统内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途径都发生改变,使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系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很小,而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亚系统的调控能力和水平。

7.城市文化的特点

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城市文化。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一是世俗性。世俗是相对神圣来说的,就是相对于过去的政治生活,中国的城市文化越来越走向世俗性,日常生活推到了前面,政治生活越来越隐退,物质消费越来越突出,务实的东西越来越看重。

按照阿尔蒙德的看法,所谓文化的世俗化“是指态度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其周围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因果关系。”换言之,世俗化意味着人们以一种实效的观点以及理智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文化世俗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是密切相关的,在世俗文化中,个人往往自信他们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并选定有助于自己改变环境的行动方案”。

在现代城市中,文化的世俗化要求决策过程的科学化、理性化,当权者的合法性将取决于他在竞争性的选举中是否获胜,取决于他们在制定法律时是否遵守规定的宪法程序。现代世俗化的城市文化,不仅要求人们用明确的而不是笼统的、理性的而不是心血来潮的方式观察事物,而且要求人们以普遍性的标准作为行为的依据。

二是消费性。在城市文化中消费越来越重要。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共同的生产环节,没有消费,生产是无法取得效益的,没有消费对象生产出来的东西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三是流行性。这种流行性就是时尚,比如说流行音乐、演唱会、时装表演,包括“美在花城”、“明日之星”类选秀,还有超女,这些都是流行性。

四是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就是城市文化发挥了让大众普遍得到享受的功能。

五是多元兼容性。在开放的城市文化系统中,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公益文化与消费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文化。

8.城市交往的特点

(二)城市社会交往的特点

城市社会交往与传统时代或与传统农村相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广泛性。

首先,与传统城镇相比,现代城市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人们的交往半径不断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人们不仅与亲属、朋友等熟人打交道,每天也要与人量的陌生人打交道。而与陌生人打交道成了城市社会交往的主要标志。

城市社会交往的广泛性还与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传统时代或传统城镇还处于步行时代或马车时代,城市居民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车、轿、马车、牛马驴等等。古代传统城市受交通工具限制,交往比较狭窄。

随着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的出现,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展到了遥远的城市或国度,城市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交往对象。

第二,现代城市交往的广泛性,必然使人类关系平均持续时间变短。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所说的“现在,平均每个城市人一周内所能接触的人可能比封建时代的一个村民一年内所接触的人还要多,甚至也可能比这个村民一生所接触的人

还要多。毫无疑问,这个村民同别人关系也包括一些短暂性的临时关系,但他所认识的大多数人却都是终身相识的,一个城里人有一群核心人物同他保持长久的关系,但他同时与成百的人,甚至可能成千的人相互联系着,有些人或许只见过一面便从此销声匿迹。”

第三,城市社会交往手段更加广泛多样。传统时代或传统城市,人们的交往手段是自然语言或体态语言,表情、姿势、手势、点头、摇头等等成为人们交往的手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扩大,礼品作为交往的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

现代城市随着文字、电报、电话、个人计算机进人互联网络、电子信箱和网上聊天的出现,社会交往由直接交往转向间接交往发展。所以随着交往手段的广泛多样,城市社会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整个地球都变小了,成了一个“地球村”。

第四,城市社会交往的浅层次性。

首先,由于城市居民数量多,密度大,生活节奏快,为了满足多方面需要,一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人和事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临时关系、一次性关系。这些关系迅速建立,又迅速结束,与新面孔、陌生人的交往成为现代城市人社会交往的常态。这些关系的结束并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失落。

日益加速的都市化,加速了城市人关系的“短暂化”。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瞬时、偶然的相识急剧增多。这些暂短的一面之交会瞬时结束,留给人们的是淡淡的回忆或淡淡的忘记。

其次,城市社会交往是一种角色的交往,也就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说的,“是非个人的、特殊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尽管现代社会学者认为齐美尔的观点有些绝对,但并没有否认齐美尔对城市社会交往这一特点的揭示。这种角色交往不是关注交往对象是谁,而是关注他做什么,不是人本主义,而是事本主义,人们之所以要交往,是因为有事要办。因此我们把这种交往称为角色的交往。

最后,城市社会交往在频繁、广泛之中表现出的浅表性还表现在城市人人格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与乡村社会由血缘与地缘关系的限制形成的封闭有所不同,它是在表面频繁、热闹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

9.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城市生活方式的概念:

广义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居民的全部活动方式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等。狭义的城市生活方式则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

1、城市生活方式丰富面纷杂。

农村社区以务农为主,同质性较强,职业比较单纯,公共场所比较少,可选择的活动方式就少,生活相对单调。繁华的城市呈现五彩缤纷、眼花缭乱,人们的生活更富于理性化和选择性。

2、生活节奏加快,精确性要求较高。

传统社区,人们的生活根据气候、季节的节律加以安排,生活节奏是缓慢的,对活动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不高。城市的节奏是快的,由时钟的精确安排。

3、社会交往的“有限介入”和事本主义。

传统的农村人生活在很小相对封闭的村落里,每天交往的人有限,主要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亲戚和邻里,交往具有全面介入的特点,人们以一种泛化角色出现。城市,人口众多,角色分化造成了相互依赖性强,在生活中打交道和接触的人很多。这就带来齐美尔所说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城里人对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满腔热情地作出反应,或头脑里乱七八糟地塞满有关这些人的信息,那他必将从心理上彻底分裂,跌进一种难以想象的精神

状态之中。在人际交往中,采取的是事本主义,把人视为组合人,只同他的个别组合打交道,而不同他的全部生活纠缠在一起。沃斯所说的:城市人在想起别人时,不是想他是谁,而是想他是干什么的。

4、行为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容忍差异

农村人由于同质性强,在接人待物的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城市人则不同,异质性强,从事着专业化的活动,利益与追求也高度分化,不断与外来文化碰撞与交流,生活行为取向更加多元化,对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差异又必然持容忍态度。对不同人的生活经历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泰然处之。

5、竞争是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市场运作的旋律往往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领域,市场奉行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和效率,市场不相信眼泪。

6、越轨行为增多。

农村人口结构单纯,社会关系简单,一个人做了违法或不体面的事,舆论就会使之无藏身之地。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大,行为约束也相对降低,再加上欲望刺激较为强烈,致使越轨行为较多。

10.城市隐私

到了现代,隐私概念有了严格的界定,其概念基础来自于现代社会的个人生活空间和利益中与公共生活、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生活空间。

个人隐私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私人信息。即有关个人的一切情报资料和资讯,诸如身高、体重、收人、生活经历、家庭电话号码、病患经历,等等。

(2)私人活动。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之间的两性生活、婚外性关系和情人等。

(3)私人空间。也称为私人领域。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如身体的隐秘部位、个人居所、旅客行李、学生书包、日记、通信等。

二、城市的隔离机制与隐私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是“个人化”、“个性化”,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同传统农村社会那种个人消融在家庭与族群网络中的“共性至上”的生活方式是根本不同的。

在“全面介人”式的农村人际交往关系中个人可以获得亲情和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动,但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是个人自主性的丧失和私生活的荡然无存。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人们在观念上,隐私是不存在的,个人很难摆脱周围的社会关系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城市人口的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强,城里人每天所接触到的人甚至比传统农民一年接触到的人还多,如果都像传统农民那种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全面介人”的亲密关系,那就不会有个人私生活的自由和个人隐私,人们的生活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并不得安宁。

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认为,城市生活的本质是创造了独特的城市个性。这种城市个性是由神经刺激的强化形成的。这种强化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不停顿的流动和变化的结果。正因为城市居民数量多、密度大,人们受到的人事烦扰也必然增多,为了减少人事烦扰,在城市环境中自然会生成一种隔离机制,以减少人们对私人生活的了解机会。城市的这种隔离机制很多,比如城市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往往采取“事本主义”犷的态度,这就是隔离机制的重要表现。

在城市,许多机制把城市人隔离开来,其中一个重要的隔离机制就是“高楼效应”。

现代城市在居住条件上与农村有较大区别,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数居民住的是高层楼房。城市的高层住宅一般都是每户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单元,内有居室、客厅、厨房、卫土间、上下水道、电话、电表、煤气等等,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万事不求人,邻里之间必须互助才能生活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同时,居民楼里住的往往都是各行各业的人,即非亲属、非同一单位的人,所以即使在同一座楼房里住的人相互熟悉程度也很低。

邻里之间互动程度降低的负面效应是,人们互助意识淡薄并导致安全感的减少。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已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楼效应”具有两重性,有弊也有利,它实际上成为保护隐私,防止不必要的人事纷扰的一种隔离机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为减少琐细的生计纷扰和柴米油盐低层次的互动、互助创造了条件,省下来的精力可以增加个人生活的选择性,可以用于满足最高层次的精神交往,个人可按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还自己以一片净土和安宁,从而使私人生活的权力得到尊重。因此乡村式的“全面介人”式的邻里关系的淡化,虽然有“丧失完美性的悲哀”之感,但换取的却是个人生活的自由度、自主性的增强,以及交往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含答案)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被称为(文化震惊) 1.2 2.0 1982年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费孝通) 1.3 2.0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1.4 2.0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孔德) 1.5 2.0 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011.7真题) 1.6 2.0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1.7 2.0 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 1.8 2.0 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正向社会化) 1.9 2.0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1.10 2.0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1.11 2.0 《自杀论》的作者是(涂尔干) 1.12 2.0 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孙本文) 1.13 2.0 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采借) 1.14 2.0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实验法) 1.15 2.0 以下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是(实地研究) 1.16 2.0 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帮助人们合理选择)(2012.4真题) 1.17 2.0 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谭嗣同) 1.18 2.0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2012.7真题) 1.19 2.0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1.20 2.0 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自觉 )。 1.21 2.0 自然界中的空气属于(环境资源) 1.22 2.0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社会学概论1-5重点讲义资料

社会学概论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5-26 19:0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符号互动论 ? B. 冲突主义 ? C. 功能主义 ? D. 交换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4 理论流派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 B. 全世界每年净增加人口达到7000-8000万 ? C. 因为家庭计划与某些宗教理念抵触,家庭计划在世界范围内远不够普及 ? D.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率已经放缓,历史最高点在20世纪6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0.1 人口增长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强调“共享价值观”作用的是( )学派。 以下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准确的是( )。

3. (5分) ? A. 信息 ? B. 宣传 ? C. 娱乐 ? D. 广告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2 传媒功能和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 A. 政治、法律、经济、上帝 ? B. 上帝、法律、经济、政治 ? C. 上帝面前、法律面前、政治、经济 ? D. 上帝、政治、法律、经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社会不平等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某人特别喜欢看纪录片,那么这个人其实是在使用媒体的哪个功能?( ) 人类走向平等进程的顺序是( )。

? A. 个人需求多元化 ? B. 城乡性别比重差异 ? C. 婚姻倾度 ? D. 家庭的需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婚姻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社会因素 ? B. 生活方式 ? C. 地理和气候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1 健康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7. (5分) ? A. 城市贫富区域分隔 ? B. 郊区有更好的学校和环境 ? C. 内城年久失修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自由择偶的困境?( ) 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是( )。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和内城衰败其本质是( )。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单选题: 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 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 3.帕森斯是()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 5.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6.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8.()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9.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 10.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

11.()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B.社会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 12.()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理论D.拟剧理论 13.()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 14.根据()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 15.()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次级群体D.初级群体 16.家庭中的传统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B.生产功能C.赡养功能D.消费功能 17.社会学家()提出了中层理论。 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 18.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19.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A.社会结构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因果关系 20.“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B.滕尼C.恩格斯D.哈贝马斯 21.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2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