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1-3[1]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1-3[1]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1-3[1]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1-3[1]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2009-03-31发布 2009-12-01实施

前言本部分除第3章外为强制性。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GB4053.1钢直梯;

——GB4053.2钢斜梯;

——GB4053.3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本部分为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的第1部分。

本部分是对GB4053.1—1993《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本部分代替GB4053.1—1993《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本部分与GB4053.1—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对材料的要求;

——增加了梯子支撑及其连接件的载荷规定;

——增加了固定式钢直梯倾角范围的规定;

——修改了防锈及防腐蚀的要求;

——增加了防雷电保护接地的要求;

——修改了梯段最大高度及平台间距的规定;

——修改了应设置护笼梯段的高度的要求;

——修改了梯子内侧净宽度尺寸的规定;

——修改了踏棍间距的规定;

——修改了有关踏棍尺寸的规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的踏棍尺寸要求;

——修改了梯梁尺寸的规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梁的尺寸要求;

——修改了护笼构件尺寸的规定;

——修改了水平笼箍间距的规定;

——增加了护笼立杆间距及空隙的要求;

——增加了护笼立杆间距及护笼构件形成空隙的规定;

——修改了护笼底部距下端基准面高度的规定。

本部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吉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建民、郑凡颖、曲生、韩连英、孙伟。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4053.1—1983;

———GB4053.1—199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固定式钢直梯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企业内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钢直梯(另有标准规定的除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40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4053.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固定式钢直梯fixed steel ladder

永久性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与水平面成75°~90°倾角主要构件为钢材制造的直梯(见图1)。

3.2梯梁(梯框)stile(rail)

用来安装踏棍或其它横向承载件的梯子侧边构件。

3.3踏棍rung

供使用者上下梯时脚踩踏的梯子构件。

3.4护笼(安全护笼)cage(cage guard)

安装在梯梁或固定结构上,封闭梯子周围攀登空间防止人员坠落的框架结构。

3.5支撑support

用来将钢直梯固定在建筑物或设备上的构件。

3.6(直梯)扶手handrail

钢直梯顶端供攀登者手握的构件。

3.7内侧净宽度inside clear width

两梯梁内侧平行于踏棍测量的距离,简称梯宽。

3.8梯段高度height of the ladder

梯子上端基准面至下端基准面间的垂直距离,简称梯高。

4一般要求

4.1材料

4.1.1钢直梯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4.1.2支撑宜采用角钢、钢板或钢板焊接成T型钢制作,埋没或焊接时必须牢固可靠。

4.2钢直梯倾角

钢直梯应与其固定的结构表面平行并尽可能垂直水平面设置。当受条件限制不能垂直水平面时,两梯梁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倾角应在75°~90°范围内。

4.3设计载荷

4.3.1梯梁设计载荷按组装固定后其上端承受2kN垂直集中活载荷计算(高度按支撑间距选取,无中间支撑时按两端固定点距离选取)。在任何方向上的挠曲变形应不大于2mm。

4.3.2踏棍设计载荷按在其中点承受1kN垂直集中活载荷计算。允许挠度不大于踏棍长度的1/250。4.3.3每对梯子支撑及其连接件应能承受3kN的垂直载荷及0.5kN的拉出载荷。

4.4制造安装

4.4.1钢直梯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采用其它方式连接时,连接强度应不低于焊接。安装后的梯子不应有歪斜、扭曲、变形及其它缺陷。

4.4.2制造安装工艺应确保梯子及其所有部件的表面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或其它可能对梯子使用者造成伤害或妨碍其通过的外部缺陷。

4.4.3安装在固定结构上的钢直梯,应下部固定,其上部的支撑与固定结构牢固连接,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4.4.4固定在设备上的钢直梯当温差较大时,相邻支撑中应一对支撑完全固定,另一对支撑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4.5防锈及防腐蚀

4.5.1固定式钢直梯的设计应使其积留湿气最小,以减少梯子的锈蚀和腐蚀。

4.5.2根据钢直梯使用场合及环境条件,应对梯子进行合适的防锈及防腐涂装。

4.5.3在自然环境中使用的梯子,应对其至少涂一层底漆和一层(或多层)面漆;或进行热浸镀锌,或采用等效的金属保护方法。

4.5.4在持续潮湿条件下使用的梯子,建议进行热浸镀锌,或采用特殊涂层或采用耐腐蚀材料。

4.6接地

在室外安装的钢直梯和连接部分的雷电保护,连接和接地附件应符合GB50057的要求。

5结构要求

5.1支撑间距

5.1.1无基础的钢直梯,至少焊两对支撑,将梯梁固定在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应根据梯梁截面尺寸、梯子内侧净宽度及其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拉拔载荷特性确定。

5.1.2当梯梁采用60mm×10mm的扁钢,梯子内侧净宽度为400mm时,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应不大于3000mm。

5.2梯子周围空间

5.2.1对未设护笼的梯子,由踏棍中心线到攀登面最近的连续性表面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760mm。对于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应不小于600mm。

5.2.2由踏棍中心线到梯子后侧建筑物、结构或设备的连续性表面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80mm。对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50mm(见图1)。

5.2.3对未设护笼的梯子,梯子中心线到侧面最近的永久性物体的距离均应不小于380mm。

5.2.4对前向进出式梯子,顶端踏棍上表面应与到达平台或屋面平齐,由踏棍中心线到前面最近的结构、建筑物或设备边缘的距离应为180mm~300mm,必要时应提供引导平台使通过距离减少至180mm~300mm。5.2.5侧向进出式梯子中心线至平台或屋面距离应为380mm~500mm。梯梁外侧与平台或屋面之间距离应为180mm~300mm(见图2)。

5.3梯段高度及保护要求

5.3.1单段梯高宜不大于10m,攀登高度大于10m时宜采用多段梯,梯段水平交错布置,并设梯间平台,平台的

垂直间距宜为6m。单段梯及多段梯的梯高均应不大于15m。

5.3.2梯段高度大于3m时宜设置安全护笼。单梯段高度大于7m时,应设置安全护笼。当攀登高度小于7m,但梯子顶部在地面、地板或屋顶之上高度大于7m时,也应设置安全护笼。

5.3.3当护笼用于多段梯时,每个梯段应与相邻的梯段水平交错并有足够的间距(见图2),设有适当空间的安全进、出引导平台,以保护使用者的安全。

5.4内侧净宽度

5.4.1梯梁间踏棍供踩踏表面的内侧净宽度应为400mm~600mm,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该宽度应相同。由于工作面所限,攀登高度在5m以下时,梯子内侧净宽度可小于400mm,但应不小于300mm。

5.5踏棍

5.5.1梯子的整个攀登高度上所有的踏棍垂直间距应相等,相邻踏棍垂直间距应为225mm~300mm,梯子下端的第一级踏棍距基准面距离应不大于450mm(见图1)。

5.5.2圆形踏棍直径应不小于20mm,若采用其它截面形状的踏棍,其水平方向深度应不小于20mm。踏棍截面直径或外接圆直径应不大于35mm,以便于抓握。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踏棍的截面形状及尺寸应一致。

5.5.3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5.5.4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5.5.5踏棍应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

5.5.6在因环境条件有可预见的打滑风险时,应对踏棍采取附加的防滑措施。

5.6梯梁

5.6.1梯梁的表面形状应使其在整个攀登高度上能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平滑手握表面,不应采用不便于手握紧的不规则形状截面(如大角钢、工字钢梁等)的梯梁。在同一攀登高度上梯梁应保持相同形状。

5.6.2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0mm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它实心或空心型钢材。

5.6.3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2mm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它实心或空心型钢材。

5.6.4在整个梯子的同一攀登长度上梯梁截面尺寸应保持一致。容许长细比不宜大于200。

5.6.5梯梁所有接头应设计成保证梯梁整个结构的连续性。除非所用材料型号有要求,不应在中间支撑处出现接头。5.6.6如果要对梯梁因温度变化引起膨胀产生弯曲或应力增大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则应在接头处采取上述措施。5.6.7前向或侧向进出式梯子的梯梁应延长至梯子顶部进、出平面或平台顶面之上高度不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

5.6.8前向进出式梯子的顶部踏棍不应省略。梯梁延长段宜为喇叭型扩大,以使梯梁顶部内侧水平间距不小于600mm,不大于760mm。

5.6.9对侧向进出式梯子,梯梁和踏棍在延长段应为连续的。

5.7护笼

5.7.1护笼宜采用圆形结构,应包括一组水平笼箍和至少5根立杆(见图3)。其它等效结构也可采用。

单位为毫米

图3护笼结构示意图

5.7.2水平笼箍采用不小于50mm×6mm的扁钢,立杆采用不小于40mm×5mm的扁钢。水平笼箍应固定到梯梁上,立杆应在水平笼箍内侧并间距相等,与其牢固连接。

5.7.3护笼应能支撑梯子预定的活载荷和恒载荷。

5.7.4护笼内侧深度由踏棍中心线起应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圆形护笼的直径应为650mm~800mm,其它形式的护笼内侧宽度应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护笼内侧应无任何突出物(见图3)。5.7.5水平笼箍垂直间距应不大于1500mm。立杆间距应不大于300mm,均匀分布。护笼各构件形成的最大空隙应不大于0.4m2。

5.7.6护笼底部距梯段下端基准面应不小于2100mm,不大于3000mm。护笼的底部宜呈喇叭形,此时其底部水平笼箍和上一级笼箍间在圆周上的距离不小于100mm。

5.7.7护笼顶部在平台或梯子顶部进、出平面之上的高度应不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并有进、出平台的措施或进出口。

5.7.8未能固定到梯梁上的平台以上或进、出口以上的护笼部件应固定到护栏上或直接固定到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2部分:钢斜梯

自 2009-12-1 起执行

前言

本部分除第3章外为强制性。

GB 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GB 4053.1 钢直梯;

——GB 4053.2 钢斜梯;

——GB 4053.3 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本部分为GB 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的第2部分。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2部分:钢斜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固定式钢斜梯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企业内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钢斜梯(另有标准规定的除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40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4053.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固定式钢斜梯fixed steel inclined ladder

永久性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与水平面成30°~75°倾角的踏板钢梯(见图1)。

3.2梯梁(梯框) stile(rail)

用来安装踏板或其他横向承载件的梯子侧边构件。

3.3踏板tread(step)

供使用者上下梯时脚踩踏的梯子水平构件,其前后深度不小于80 mm。

3.4踏步高rise

相邻两踏板间的垂直距离。

3.5踏步宽going

相邻两踏板突缘间的水平距离。

3.6内侧净宽度inside clear width

两梯梁内侧平行于踏板测量的距离,简称梯宽。

3.7梯段高度height of the ladder

梯梁上端基准面与下端基准面间的垂直距离,简称梯高。

3.8扶手(系统) handrail(system)

安装在斜梯外侧边缘保护人员安全的阻挡型框架结构。当其作为斜梯扶手系统部件名称时,是由使用者手握作为支撑并与梯段倾角线平行的扶手系统构件。

3.9倾角angle of pitch

两梯梁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踏板;

2——梯梁;

3——中间栏杆;

4——立柱;

5——扶手;

H——梯高;

L——梯跨;

h1——栏杆高;

h2——扶手高;

α——梯子倾角;

r——踏步高;

g——踏步宽。

图1 固定式钢斜梯示意图

4 一般要求

4.1 材料

钢斜梯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

4.2 钢斜梯倾角

4.2.1 固定式钢斜梯与水平面的倾角应在30°~75°范围内,优选倾角为30°~35°。偶尔性进入的最大倾角宜为42°。经常性双向通行的最大倾角宜为38°。

4.2.2 在同一梯段内,踏步高与踏步宽的组合应保持一致。踏步高与踏步宽的组合应符合式(1)的要求:

550≤g+2r≤700 (1)

式中:

g——踏步宽,单位为毫米(mm);

r——踏步高,单位为毫米(mm)。

4.2.3 常用的钢斜梯倾角与对应的踏步高r、踏步宽g组合(g+2r=600)示例见表1,其他倾角可按线性插值法确定。

4.2.4 常用钢斜梯倾角和高跨比(H:L)示例见表2。

表1 踏步高r、踏步宽g尺寸常用组合(g+2r=600)

表2 常用钢斜梯倾角和高跨比

4.3 设计载荷

4.3.1 固定式钢斜梯设计载荷应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但应不小于本部分规定的数值。

4.3.2 固定式钢斜梯应能承受5倍预定活载荷标准值,并不应小于施加在任何点的4.4kN集中载荷。钢斜梯水平投影面上的均布活载荷标准值应不小于3.5kN/m2。

4.3.3 踏板中点集中活载荷应不小于1.5kN,在梯子内侧宽度上均布载荷不小于2.2kN/m。

4.3.4 斜梯扶手应能承受在除了向上的任何方向施加的不小于890 N集中载荷,在相邻立柱间的最大挠曲变形应不大于跨度的1/250。中间栏杆应能承受在中点圆周上施加的不小于700 N水平集中载荷,最大挠曲变形不大于75 mm。端部或末端立柱应能承受在立柱顶部施加的任何方向上890 N的集中载荷。以上载荷不进行叠加。

4.4 制造安装

4.4.1 钢斜梯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 50205的规定。采用其他方式连接时,连接强度应不低于焊接。安装后的梯子不应有歪斜、扭曲、变形及其他缺陷。

4.4.2 制造安装工艺应确保梯子及其所有构件的表面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或其他可能对梯子使用者造成伤害或妨碍其通过的外部缺陷。

4.4.3 钢斜梯与附在设备上的平台梁相连接时,连接处宜采用开长圆孔的螺栓连接。

4.5 防锈及防腐蚀

4.5.1 固定式钢斜梯的设计应使其积留湿气最小,以减少梯子的锈蚀和腐蚀。

4.5.2 根据钢斜梯使用场合及环境条件,应对梯子进行合适的防锈及防腐涂装。

4.5.3 钢斜梯安装后,应对其至少涂一层底漆和一层(或多层)面漆或采用等效的防锈防腐涂装。

4.6 接地

在室外安装的钢斜梯和连接部分的防雷电保护,连接和接地附件应符合GB 50057的要求。

5 结构要求

5.1 梯高

5.1.1 梯高宜不大于5 m,大于5 m时宜设梯间平台(休息平台),分段设梯。

5.1.2 单梯段的梯高应不大于6 m,梯级数宜不大于16。

5.2 内侧净宽度

5.2.1 斜梯内侧净宽度单向通行的净宽度宜为600 mm,经常性单向通行及偶尔双向通行净宽度宜为800 mm,经常性双向通行净宽度宜为1000 mm。

5.2.2 斜梯内侧净宽度应不小于450 mm,宜不大于1100 mm。

5.3 踏板

5.3.1 踏板的前后深度应不小于80 mm,相邻两踏板的前后方向重叠应不小于10 mm,不大于35 mm。

5.3.2 在同一梯段所有踏板间距应相同。踏板间距宜为225 mm~255 mm。

5.3.3 顶部踏板的上表面应与平台平面一致,踏板与平台间应无空隙。

5.3.4 踏板应采用防滑材料或至少有不小于25 mm宽的防滑突缘。应采用厚度不小于4 mm的花纹钢板,或经防滑处理的普通钢板,或采用由25 mm×4 mm扁钢和小角钢组焊成的格板或其他等效的结构。

5.4 梯梁

梯梁应有足够的刚度以使结构横向挠曲变形最小,并由底部踏板的突缘向前突出不小于50 mm(见图1)。

5.5 梯子通行空间

5.5.1 在斜梯使用者上方,由踏板突缘前端到上方障碍物沿梯梁中心线垂直方向测量距离应不小于1200 mm。

5.5.2 在斜梯使用者上方,由踏板突缘前端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2000 mm。

5.6 扶手

5.6.1 梯宽不大于1100 mm两侧封闭的斜梯,应至少一侧有扶手,宜设在下梯方向的右侧。

5.6.2 梯宽不大于1100 mm一侧敞开的斜梯,应至少在敞开一侧装有梯子扶手。

5.6.3 梯宽不大于1100 mm两边敞开的斜梯,应在两侧均安装梯子扶手。

5.6.4 梯宽大于1100 mm但不大于2200 mm的斜梯,无论是否封闭,均应在两侧安装扶手。

5.6.5 梯宽大于2200 mm的斜梯,除在两侧安装扶手外,在梯子宽度的中线处应设置中间栏杆。

5.6.6 梯子扶手中心线应与梯子的倾角线平行。梯子封闭边扶手的高度由踏板突缘上表面到扶手的上表面垂直测量应不小于860 mm,不大于960 mm。

5.6.7 斜梯敞开边的扶手高度应不低于GB 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

5.6.8 扶手应沿着其整个长度方向上连续可抓握。在扶手外表面与周围其它物体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 mm。

5.6.9 扶手宜为外径30 mm~50 mm,壁厚不小于2.5 mm的圆形管材。对于非圆形截面的扶手,其周长应为100 mm~160 mm。非圆形截面外接圆直径应不大于57 mm,所有边缘应为圆弧形,圆角半径不小于3 mm。

5.6.10 支撑扶手的立柱宜采用截面不小于40 mm×40 mm×4 mm角钢或外径为30 mm~50 mm的管材。从第一级踏板开始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000 mm。中间栏杆采用直径不小于16 mm圆钢或30 mm×4 mm扁钢,固定在立柱中部。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自 2009-12-1 起执行

前言

本部分除第3章外为强制性。

GB 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GB 4053.1 钢直梯;

——GB 4053.2 钢斜梯;

——GB 4053.3 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本部分为GB 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的第3部分。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企业内工作场所中使用的防护栏杆及钢平台(另有标准规定的除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40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fixed industrial guardrail

永久性安装在梯子、平台、通道、升降口及其他敞开边缘防止人员坠落的框架结构,简称护栏(见图1)。

3.2扶手(顶部栏杆) handrail(top-rail)

可供手握作为支撑并有阻挡功能的防护栏杆顶部构件。

3.3中间栏杆(横杆) intermediate rail(knee-rail)

安装在顶部栏杆和地板之间的防护栏杆水平构件。

3.4立柱(支柱) post(stanchion)

与平台或其他固定结构连接,支撑防护栏杆的垂直构件。

3.5踢脚板(档板) toe board(toe plate,kick plate)

沿平台、通道或其他敞开边缘垂直设置,用来防止物体坠落(或人员滑出)的防护栏杆构件。

3.6平台platform

在周围区域平面以上有可供人员工作或站立的平面结构。

3.7固定式工业钢平台fixed industrial steel platform

永久性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供人员工作、休息或通行的钢制平台。

3.7.1工作平台work platform

装有要求的防护装置,供人员进行工作活动的平台。

3.7.2梯间平台(中间平台,休息平台) landing(intermediate platform,rest platform)

相邻梯段间供人员休息或改变行进方向的平台。

3.7.3通行平台(通道) walking platform(walkway,runway)

供人员由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行走的平台。

4 一般要求

4.1 防护要求

4.1.1 距下方相邻地板或地面1.2 m及以上的平台、通道或工作面的所有敞开边缘应设置防护栏杆。

4.1.2 在平台、通道或工作面上可能使用工具、机器部件或物品场合,应在所有敞开边缘设置带踢脚板的防护栏杆。

4.1.3 在酸洗或电镀、脱脂等危险设备上方或附近的平台、通道或工作面的敞开边缘,均应设置带踢脚板的防护栏杆。

4.1.4 当平台设有满足踢脚板功能及强度要求的其他结构边沿时,防护栏杆可不设踢脚板。

4.2 材料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

1——扶手(顶部栏杆);

2——中间栏杆;

3——立柱;

4——踢脚板;

H——栏杆高度。

图1 防护栏杆示意图

4.3 防护栏杆设计载荷

4.3.1 防护栏杆安装后顶部栏杆应能承受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下方向不小于890 N集中载荷和不小于700 N/m均布载荷。在相邻立柱间的最大挠曲变形应不大于跨度的1/250。水平和垂直载荷以及集中和均布载荷均不叠加。

4.3.2 中间栏杆应能承受在中点圆周上施加的不小于700 N水平集中载荷,最大挠曲变形不大于75 mm。

4.3.3 端部或末端立柱应能承受在立柱顶部施加的任何方向上890 N的集中载荷。

4.4 钢平台设计载荷

4.4.1 钢平台的设计载荷应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并应不小于本部分规定的值。

4.4.2 整个平台区域内应能承受不小于3kN/m2均匀分布活载荷。

4.4.3 在平台区域内中心距为1000 mm,边长300 mm正方形上应能承受不小于1kN集中载荷。

4.4.4 平台地板在设计载荷下的挠曲变形应不大于10 mm或跨度的1/200,两者取小值。

4.5 制造安装

4.5.1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 50205的规定。

当不便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但应保证设计的结构强度。安装后的防护栏杆及钢平台不应有歪斜、扭曲、变形及其他缺陷。

4.5.2 防护栏杆制造安装工艺应确保所有构件及其连接部分表面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或其他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或妨碍其通过的外部缺陷。

4.5.3 钢平台和通道不应仅靠自重安装固定。当采用仅靠拉力的固定件时,其工作载荷系数应不小于1.5。设计时应考虑腐蚀和疲劳应力对固定件寿命的影响。

4.5.4 安装后的平台钢梁应平直,铺板应平整,不应有歪斜、翘曲、变形及其他缺陷。

4.6 防锈及防腐蚀

4.6.1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的设计应使其积存水和湿气最小,以减少锈蚀和腐蚀。

4.6.2 根据防护栏杆及钢平台使用场合及环境条件,应对其进行合适的防锈及防腐涂装。

4.6.3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安装后,应对其至少涂一层底漆和一层(或多层)面漆或采用等效的防锈防腐涂装。

5 防护栏杆结构要求

5.1 结构形式

5.1.1 防护栏杆应采用包括扶手(顶部栏杆)、中间栏杆和立柱的结构形式或采用其他等效的结构。

5.1.2 防护栏杆各构件的布置应确保中间栏杆(横杆)与上下构件间形成的空隙间距不大于500 mm。构件设置方式应阻止攀爬。

5.2 栏杆高度

5.2.1 当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距基准面高度小于2 m时,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900 mm。

5.2.2 在距基准面高度大于等于2 m并小于20 m的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的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1050 mm。

5.2.3 在距基准面高度不小于20 m的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的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1200 mm。

5.3 扶手

5.3.1 扶手的设计应允许手能连续滑动。扶手末端应以曲折端结束,可转向支撑墙,或转向中间栏杆,或转向立柱,或布置成避免扶手末端突出结构。

5.3.2 扶手宜采用钢管,外径应不小于30 mm,不大于50 mm。采用非圆形截面的扶手,截面外接圆直径应不大于57 mm,圆角半径不小于3 mm。

5.3.3 扶手后应有不小于75 mm的净空间,以便于手握。

5.4 中间栏杆

5.4.1 在扶手和踢脚板之间,应至少设置一道中间栏杆。

5.4.2 中间栏杆宜采用不小于25 mm×4 mm扁钢或直径16 mm的圆钢。中间栏杆与上、下方构件的空隙间距应不大于500 mm。

5.5 立柱

5.5.1 防护栏杆端部应设置立柱或确保与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结构牢固连接,立柱间距应不大于1000 mm。

5.5.2 立柱不应在踢脚板上安装,除非踢脚板为承载的构件。

5.5.3 立柱宜采用不小于50 mm×50 mm×4 mm角钢或外径30 mm~50 mm钢管。

5.6 踢脚板

5.6.1 踢脚板顶部在平台地面之上高度应不小于100 mm,其底部距地面应不大于10 mm。踢脚板宜采用不小于100 mm×2 mm的钢板制造。

5.6.2 在室内的平台、通道或地面,如果没有排水或排除有害液体要求,踢脚板下端可不留空隙。

6 钢平台结构要求

6.1 平台尺寸

6.1.1 工作平台的尺寸应根据预定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确定,但应不小于通行平台和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最小尺寸。

6.1.2 通行平台的无障碍宽度应不小于750 mm,单人偶尔通行的平台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应不小于450 mm。

6.1.3 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宽度应不小于梯子的宽度,且对直梯应不小于700 mm,斜梯应不小于760 mm,两者取较大值。梯间平台(休息平台)在行进方向的长度应不小于梯子的宽度,且对直梯应不小于700 mm,斜梯应不小于850 mm,两者取较大值。

6.2 上方空间

6.2.1 平台地面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2000 mm。

6.2.2 对于仅限单人偶尔使用的平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可适当减少,但应不小于1900 mm。

6.3 支撑结构

平台应安装在牢固可靠的支撑结构上,并与其刚性连接;梯间平台(休息平台)不应悬挂在梯段上。

6.4 平台地板

6.4.1 平台地板宜采用不小于4 mm厚的花纹钢板或经防滑处理的钢板铺装,相邻钢板不应搭接。相邻钢板上表面的高度差应不大于4 mm。

6.4.2 工作平台和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地板应水平设置。通行平台地板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大于10°,倾斜的地板应采取防滑措施。

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应用系统建设标准和规范 1标准体系 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是技术标准的科学确定。标准不仅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指针,也是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估的依据。 应用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软件、支撑软件及多个应用软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系统信息安全、处理流程定义、信息内容格式、数据交换格式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它要求达到充分利用数字虚拟空间,跨越各职能部门间的限制,使各职能部门互联互通与跨部门协同办公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职能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按照此标准化体系,能够对政务数据和信息进行灵活、有效、多元化的管理,实现以政务信息驱动横向/纵向政务流程。 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标准、业务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方面。 1.1总体标准 包括术语标准、标准化指南和总技术要求等。 术语标准主要包括与烟草行业信息化相关的术语标准,以统一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避免引起对它们的歧义性理解。术语标准可分为烟草行业专用术语、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 标准化指南包括标准化工作的工作导则、编制指南以及实施细则等。 总技术要求包括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平台要求以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等。

1.2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分体系包括文档交换格式和应用系统等。 文档交换格式标准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应用系统之间文档交换的兼容性而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烟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烟草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子系统的相关标准。其中,烟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和其它应用系统。 1.3信息资源标准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数据元、信息分类与编码和数据库等。 数据元标准包括烟草行业专用数据元以及数据元的通用规则、贸易数据元和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方面的相关标准。 信息分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按科学的规律集合在一起并进行概念的划分,以区别和判断不同的信息。信息编码是对分类的信息,科学地赋予代码或某种符号体系,作为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交换的共同语言。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包括方法性,区域、场所和地点,计量单位,人力资源,产品运输,组织机构代码和科学技术等标准以及烟草行业专用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数据库标准包括烟草行业基础性数据库规范和通用的数据库规范。 1.4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分体系为各种烟草行业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它是一个与网络无关、与应用无关的基础设施,确保各类资源的可互连、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可整合。该分体系包括数据中心、描述技术和目录/Web服务等。 数据中心标准是指为保证不同网络、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服务的标准。它包括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开发等相关标准。 描述技术标准包括统一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可扩展置标语言(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XML)等相关标准。

钢梯及平台设计规范

钢梯及平台设计规范(仅供内部使用,严禁外泄) 编写: 校对: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0.10.20 版本1.0 目录 1. 总则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固定式钢梯 (3) 3.1. 类型 (3) 3.2. 固定式钢直梯技术标准 (3) 3.3. 刚斜梯技术标准 (7) 4. 防护栏杆 (10) 4.1. 术语和定义 (10) 4.2. 一般要求 (11) 4.3. 栏杆高度 (11) 4.4. 扶手 (11)

4.5. 中间栏杆 (12) 4.6. 立柱 (12) 4.7. 踢脚板 (12) 5. 钢平台及结构要求 (12) 5.1. 平台尺寸 (12) 5.2. 上方距离空间 (13) 5.3. 平台地板 (13)

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机械设备钢梯及平台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日常维护要求。它提出了机械设备钢梯及平台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设备制造和材料符合下列标准和规定的最新版本的要求: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_第1部分:钢直梯》 GB4053.1-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2部分:钢斜梯》 GB4053.2-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4053.3-2009《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GB17888.3-2008 《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GB17888.4-2008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GB/T15706.2-1995 3.固定式钢梯

工业以太网专业术语

工业以太网专业术语 一、拓扑结构 拓扑是网络中电缆的布置。众所周知,EIA-485或CAN 采用总线型拓扑。但在工业以太网中,由于普遍使用集线器或交换机,拓扑结构为星型或分散星型。 二、接线 工业以太网专题">工业以太网使用的电缆有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多模或单模光缆。10Mbps 的速率对双绞线没有过高的要求,而在100Mbps 速率下,推荐使用五类或超五类线。 光纤链接时需要一对,常用的多模光纤波长为62.5/125μm 或50/125μm。与多模光纤的内芯相比,单模光纤的内芯很细,只有10μm 左右。通常,10Mbps 使用多模光纤,100Mbps下,单模、多模光纤都适用。 三、接头和连接 双绞线接头中RJ-45 较常见,共两对线,一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在媒介相关接口(MDI)的定义中,这四个信号分别标识为RD+,RD-,TD+,TD-。 一条通信链路由DTE(数据终端设备,如工作站)和DCE(数据通讯设备,如中继器或交换机)组成。集线器端口标识为MDI-X 端口表明DTE 和DCE 可以使用直通电缆相连。假如是两个DTE或两个DCE相连?可以采用电缆交叉的方法或直接利用集线器提供的上连端口(电缆不要交叉)。 光纤接头有两种,ST 接头用于10Mbps 或100Mbps;SC接头专用于100Mbps。单模纤通常使用SC接头。DTE 与DCE 之间的连接只需依照端口的TX、RX 标识即可。 四、工业以太网与普通商用以太网产品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 兼容,但设计和包装兼顾工业和商业应用的要求。工业现场的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以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考虑的是高温、潮湿、震动。第二看是否能方便地安装在工业现场控制柜内。第三是电源要求。许多控制柜内提供的电源都是低压交流或直流。墙装式电源装置有时不能适应。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随工业环境对EMI(工业抗干扰)和ESD (工业抗震)要求的不同而变化。现场的安全标准与办公室的完全不同。有时需要的是恶劣环境的额定值。工厂里采用的可能是工业控制柜标准而楼宇系统采用的往往是烟雾标准。显然低价的商用以太网集线器和交换机无法达到这些要求。 五、速度和距离 讨论共享型以太网的距离,不能忽略碰撞域(Collision Domain)的概念。 共享型以太网或半双工以太网的媒体访问是由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确定的。在半双工的通讯方式下,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否则数据会发生碰撞。站点发送前,首先要看是否有空闲的信道。发送时,站点还会在一段时间内收听,确保在这一时间内没有其它站点在进行同步传送,最终本站发送成功。反之,发生碰撞,

工业互联网安全案例分析

工业互联网安全案例分析

目录 第一章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现状 (1) 1.1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1) 1.1.1.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特点 (1) 1.1.2.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2) 1.2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 (3) 第二章中国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案例 (74) 2.1 家电智能工厂[17] (74) 2.2 油气行业智能工厂 (81)

第一章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现状 1.1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它满足了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方向发展: ◆面向企业内部的生产率提升,智能工厂路径能够打通设备、产线、生产 和运营系统,获取数据,实现提质增效,决策优化,通过数据驱动,促 进电子信息、家电、医药、航空航天、汽车、石化、钢铁等行业的智能生 产能力。 ◆面向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延伸,智能产品/服务/协同路径,能够打通企业 内外部价值链,实现产品、生产和服务创新,利用数据驱动促进家电、 纺织、服装、家具、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不同行业的业务 创新能力。 ◆面向开放生态的平台运营,工业互联网平台路径,能够汇聚协作企业、 产品、用户等产业链资源,实现向平台运营的转变,利用数据驱动,促进 装备、工程机械、家电等、航空航天等行业生态运营能力。 1.1.1.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特点 2018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形成,战略与政策层面,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从技术体系层面实现了从三大要素(网络、数据、安全)到三大功能体系(网络、平台、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了三大功能体系的行动目标和行动任务。

中国XX业务支撑网4A安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 4A 安全技术规范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 ╳╳╳╳-╳╳-╳╳发布 ╳╳╳╳-╳╳-╳╳实施 QB-W-016-2007

目录 1概述 (7) 1.1范围 (7)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7)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 2综述 (8) 2.1背景和现状分析 (8) 2.24A平台建设目标 (9) 2.34A平台管理范围 (10) 34A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11) 44A管理平台功能要求 (14) 4.1帐号管理 (14) 4.1.1帐号管理的范围 (14) 4.1.2帐号管理的内容 (14) 4.1.3主帐号管理 (14) 4.1.4从帐号管理 (15) 4.1.5密码策略管理 (15) 4.2认证管理 (15) 4.2.1认证管理的范围 (16) 4.2.2认证管理的内容 (16) 4.2.3认证服务的管理 (16) 4.2.4认证枢纽的管理 (16) 4.2.5SSO的管理 (17) 4.2.6认证手段 (17) 4.2.7提供多种手段的组合使用 (17) 4.3授权管理 (17) 4.3.1授权管理的范围 (17) 4.3.2授权管理的内容 (18) 4.3.3资源管理 (18) 4.3.4角色管理 (18) 4.3.5资源授权 (19) 4.4审计管理 (20) 4.4.1审计管理范围 (20) 4.4.2审计信息收集与标准化 (21) 4.4.3审计分析 (21) 4.4.4审计预警 (22) 4.54A管理平台的自管理 (23)

4.5.2权限管理 (23) 4.5.3组件管理 (23) 4.5.4运行管理 (23) 4.5.5备份管理 (23) 4.64A管理平台接口管理 (24) 4.6.1帐号管理接口 (24) 4.6.2认证接口 (24) 4.6.3审计接口 (24) 4.6.4外部管理接口 (25) 54A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25) 5.1总体技术框架 (25) 5.2P ORTAL层技术要求 (27) 5.3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1前台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2核心数据库技术要求 (28) 5.3.3后台服务层技术要求 (30) 5.3.4单点登录技术要求 (32) 5.3.5安全审计技术要求 (33) 5.4接口层技术要求 (35) 5.5非功能性技术要求 (35) 5.5.1业务连续性要求 (35) 5.5.2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38) 5.5.3性能要求 (38) 5.5.4安全性要求 (38) 64A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40) 6.1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40) 6.1.1总体描述 (40) 6.1.2登录类接口(①) (41) 6.1.3认证类接口 (42) 6.1.4帐号/角色接口(④) (43) 6.1.5审计类接口 (48) 6.2系统接口技术规范 (51) 6.2.1总体描述 (51) 6.2.2登录类接口(①) (52) 6.2.3认证类接口 (53) 6.2.4帐号接口(⑤) (55) 6.2.5审计类接口 (59) 6.3外部管理接口技术规范 (61) 7BOSS系统3.0的改造要求 (62)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2015年,经国标委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制订《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国标计划号:2015bzzd-WG5-001。该项目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负责主编。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发改办高技[2013]1965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实施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安全专用产品扶持工作。面向现场设备环境的边界安全专用网关产品为重点扶持的工控信息安全产品之一,其中包含了隔离类设备,表明了工控隔离产品在工控领域信息安全产品中的地位,其标准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本标准项目建设工作也是为了推荐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1.2协作单位

在接到《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任务后,检测中心立即与产品生产厂商、工业控制厂商进行沟通,并得到了多家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反馈。最终确定由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市鸿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力控华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标准编制协作单位。 1.3编制的背景 目前工业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水利、石化、交通运输、制药以及大型制造行业,工控系统已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控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控制指令被攻击者窃取篡改破坏,将对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风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导致生产控制系统不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其接入的范围不仅扩展到了企业网甚至互联网,从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同时,随着工控系统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工控系统扩散,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将工控系统与管理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已经破在眉捷,必须尽快建立安全标准以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需要。 1.4编制的目的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坚持以国内外产品发展的动向为研究基础,对工控隔离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并结合工业控制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能力评估方法概述、计算方法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能力评估方法概述 A.1 评估原则 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评估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可重用、可重复和可再现、最小影响及保密的原则。 客观公正是指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评估活动中应充分收集证据,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可重用是指在适用的情况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使用的系统、组件或服务等采用或参考其已有的评估结果。 可重复和可再现是指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评估人员依照同样的要求,使用同样的方法,对每个评估实施过程的重复执行都应得到同样的评估结果。 最小影响是指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评估时尽量小地影响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现有业务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大程度降低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的风险。 保密原则是指第三方评估机构应对涉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利益的商业信息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客户信息等严格保密。 A.2 评估内容 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本标准中提出的安全要求,主要从边缘层安全、工业IaaS层安全、工业PaaS层安全、工业SaaS层安全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开展安全评估工作中宜综合采用访谈、检查和测试等基本评估方法,以核实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能力是否具备了本标准安全要求细则中提出的安全能力。 访谈是指评估人员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人员进行谈话的过程,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和取得证据。访谈的对象为个人或团体,例如:信息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平台运维人员、人事管理相关人员、系统安全负责人、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账号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物理安全负责人和用户等。 检查是指评估人员通过对管理制度、安全策略和机制、安全配置和设计文档、运行记录等进行观察、查验、分析以帮助评估人员理解、分析和取得证据的过程。检查的对象为规范、机制和活动,例如:评审信息安全策略规划和程序;审查远程维护和诊断连接的策略与规程;查看风险评估的方针策略与风险评估计划;分析系统的设计文档和接口规范;观测系统的备份操作;审查应急响应演练结果;观察事件处理活动;研究设计说明书等技术手册和用户/管理员文档;查看、研究或观察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中信息技术机制的运行;查看、研究或观察信息系统运行相关的物理安全措施等。 测试是指评估人员进行技术测试(包括渗透测试),通过人工或自动化安全测试工具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以帮助评估人员获取证据的过程。测试的对象为机制和活动,例如: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验证、审计机制;测试平台安全功能模块;测试安全配置设置,测试物理访问控制设备;进行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的渗透测试,测试信息系统的备份操作;测试事件处理能力、应急响应演练能力等。 A.3 评估证据

工业以太网-十个你不能不知道的要点

工业以太网-十个你不能不知道的要点 一、拓扑结构 拓扑是网络中电缆的布置。众所周知,EIA-485或CAN采用总线型拓扑。但在工业以太网中,由于普遍使用集线器或交换机,拓扑结构为星型或分散星型。 二、接线 工业以太网使用的电缆有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多模或单模光缆。 10Mbps的速率对双绞线没有过高的要求,而在100Mbps速率下,推荐使用五类或超五类线。 光纤链接时需要一对,常用的多模光纤波长为62.5/125μm 或50/125μm。与多模光纤的内芯相比,单模光纤的内芯很细,只有10μm左右。通常,10Mbps使用多模光纤,100Mbps下,单模、多模光纤都适用。 三、接头和连接 双绞线接头中RJ-45较常见,共两对线,一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在媒介相关接口(MDI)的定义中,这四个信号分别标识为RD+,RD-,TD+,TD-。

一条通信链路由DTE(数据终端设备,如工作站)和DCE(数据通讯设备,如中继器或交换机)组成。集线器端口标识为MDI-X 端口表明DTE和DCE可以使用直通电缆相连。假如是两个DTE或两个DCE相连?可以采用电缆交叉的方法或直接利用集线器提供的上连端口(电缆不要交叉)。 光纤接头有两种,ST接头用于10Mbps或100Mbps;SC接头专用于100Mbps。单模纤通常使用SC接头。DTE与DCE之间的连接只需依照端口的TX、RX标识即可。 四、工业以太网与普通商用以太网产品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兼容,但设计和包装兼顾工业和商业应用的要求。工业现场的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以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考虑的是高温、潮湿、震动。第二看是否能方便地安装在工业现场控制柜内。第三是电源要求。许多控制柜内提供的电源都是低压交流或直流。墙装式电源装置有时不能适应。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随工业环境对EMI(工业抗干扰)和ESD (工业抗震)要求的不同而变化。现场的安全标准与办公室的完全不同。有时需要的是恶劣环境的额定值。工厂里采用的可能是

升降平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升降平台安全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检查 工作前要认真检查升降平台各部件,重点检查螺丝连接是否可靠,液压管路元件有无泄漏,电线接点有无松脱、破损等情况。并将平台上下空载试行数次,检查有无故障和不正常现象。 二、操作步骤 【一】设定 1、将机器放置在一个牢固、水平而且无障碍的工作场地,并将机器置 于作业区的正下方; 2、连接到220V接地的交流电源; 3、插入钥匙并将平台控制器转到ON(开)位置; 4、安装并调整支腿使机器水平,并将车轮升起到略微离开地面; 5、检查互锁显示。确保所有四个互锁显示灯位亮且所有四个支腿稳固 接触地面; 6、使用气泡水平仪确保机器水平。 【二】紧急停机 按下平台控制器或地面控制器上的红色“紧急停机”按钮以终止上升功能。【三】平台升起操作过程 1、按住上升按钮,使平台向上升起至略高于平台托板,使得左右托板 可以展开; 2、展开左右托板; 3、按住下降按钮,使平台下降,使得托板能够紧密地卡住平台;

4、继续按住下降按钮,使护栏台面继续下降,并且下降至平台底部; 5、将平台两侧四个快速夹具展开以支撑台面,并确保夹具处于工作状 态; 6、按住上升按钮,使得平台上升到工作位置。 【四】平台下降操作过程 1、按住下降按钮,使得平台从工作位置下降到平台托板位置; 2、收拢平台两侧四个快速夹具; 3、按住上升按钮,使平台向上升起至初始位置; 4、收拢左右托板; 5、按住下降按钮,使平台下降,下降至起始位置。

升降平台使用注意事项 1、请勿在平台未平稳,外伸支腿未调好、调平,着地不牢靠的情况下 提升平台; 2、请勿在地面不平稳状态下使用本机器; 3、请勿在平台上有人或升起时调整或收起外伸支腿; 4、请勿在平台升起时移动机器,如需移动请先将平台缩合,松开支腿; 5、严禁超载; 6、请勿使用本机提升货物或设备,本机仅限用于载人和工具作业; 7、请勿在强风状况下进行室外作业; 8、请勿在作业时向外用力推拉物体; 9、请勿在平台护栏上坐卧、站立或攀缘; 10、起升平台下严禁站人或堆放杂物; 11、请勿以本机器作为电焊中线接地之用; 12、请勿在一切可以预见危险状况下使用本机。 13、升降平台由工程班保管、操作,未经允许,禁止私自拉平台使用。 14、操作平台,须开登高作业证。

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技术要求与接口规范

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技术要求与接口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技术要求与接口规范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建设原则与目标、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功能要求、系统性能要求、自身安全性、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接口。 本部分适用于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性能、安全性、部署方式、接口等技术要求,指导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规划、设计和建设,也可作为各级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8030 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GB/T 20984-200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Z 20986-200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 28448-2012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安全管理系统 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SOC)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收集和整合各类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操作系统等安全事件,并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智能推理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实现对安全事件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识别,能快速做出报警响应,实现对安全事件进行统一监控分析和预警处理。 3.2 网络管理系统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NMS) 提供拓扑管理、设备配置、故障告警、性能监测和报表管理功能,实现对网络运行的集中统一管理。 3.3 脆弱性 Vulnerability 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在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这些缺陷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之中,一旦被恶意主体所利用,就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构建于信息系统之上正常服务的运行,危害信息系统及信息的安全。脆

工业以太网设计四大原则

工业以太网设计四大原则 工业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 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工业以太网制造现在信息的强大性跟控制的快捷性,能够实现快速的串联跟控制,为现代工业制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E网到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以太网已经被业内认为是未来控制网络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当前现场总线中的主流技术。工业化的新翘楚就由此诞生。 评估工业以太网设计标准或依据,大概来分应该就是以下四点: (一)通信确定性与实时性 工业控制网络不同于普通数据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必须满足控制作用对实时性的要求,即信号传输要足够快和满足信号的确定性。实时控制往往要求对某些变量的数据准确定时刷新。由于以太网采用CSMA/CD方式,网络负荷较大时,网络传输的不确定性不能满足工业控制的实时要求,故传统以太网技术难以满足控制系统要求准确定时通信的实时性要求,一直被视为“非确定性”的网络。 工业以太网采取了以下措施使得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采用快速以太网加大网络带宽 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从10、100Mb/s增大到如今的1、10Gb/s。在数据吞吐量相同的情况下,通信速率的提高意味着网络负荷的减轻和网络传输延时的减小,即网络碰撞机率大大下降,从而提高其实时性。 采用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 用交换技术替代原有的总线型CSMA/CD技术,避免了由于多个站点共享并竞争信道导致发生的碰撞,减少了信道带宽的浪费,同时还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降低网络负载 工业控制网络与商业控制网络不同,每个结点传送的实时数据量很少,一般为几个位或几个字节,而且突发性的大量数据传输也很少发生,因此可以通过限制网段站点数目,降低网络流量,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的实时性。 应用报文优先级技术 在智能交换机或集线器中,通过设计报文的优先级来提高传输的实时性。 (二)安全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现场不可避免地存在易燃、易爆或有毒气体等,对应用于这些工业现场的智能装置以及通信设备,都必须采取一定的防爆技术措施来保证工业现场的安全生产。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以太网系统采用隔爆、防爆的措施比较可行,即通过对以太网现场设备采取增安、气密、浇封等隔爆措施,使现场设备本身的故障产生的点火能量不外泄,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于没有严格的本安要求的非危险场合,则可以不考虑复杂的防爆措施。 工业系统的网络安全是工业以太网应用必须考虑的另一个安全性问题。工业以太网可以将企业传统的三层网络系统,即信息管理层、过程监控层、现场设备层,合成一体,使数据的传输速率更快、实时性更高,并可与Internet无缝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提高工厂的运

平台安全技术及方案V1

平台安全技术及方案 在WEB应用系统中,安全威胁可以来自于客户端、服务器端、网络传输。其中客户端用户名、密码是否复杂、是否中木马;服务器端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程序设计是否安全;网络传输用户名、密码是否明文。 1.认证安全 用户认证是多数系统的必须功能。用户认证包含了客户端、服务器、网络传输的各个环节。在认证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平台安全技术。 在多系统时,存在每个系统都需要认证的情况。 统一认证是解决单个系统、多个系统用户认证的技术方案。 2.统一认证(SSO) 2.1. 实现SSO的技术 2.1.1.基于cookies实现 如果是基于两个域名之间传递sessionid的方法可能在windows中成立,在unix&linux 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可以基于数据库实现;在安全性方面可能会作更多的考虑。 另外,关于跨域问题,虽然cookies本身不跨域,但可以利用它实现跨域的SSO。2.1.2.Broker-based(基于经纪人) 有一个集中的认证和用户帐号管理的服务器。经纪人给被用于进一步请求的电子的身份存取。 中央数据库的使用减少了管理的代价,并为认证提供一个公共和独立的“第三方”。例如Kerberos、Sesame、IBM KryptoKnight(凭证库思想)等。 2.1. 3.Agent-based(基于代理) 有一个自动地为不同的应用程序认证用户身份的代理程序。 这个代理程序需要设计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它可以使用口令表或加密密钥来自动地将认证的负担从用户移开。代理被放在服务器上面,在服务器的认证系统和客户端认证方法之

间充当一个“翻译”。例如SSH等。 2.1.4.Token-based 被广泛使用的口令认证,比如FTP,邮件服务器的登录认证,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方式,实现一个口令在多种应用当中使用。例如SecurID、WebID。 2.1.5.基于网关:Agent and Broker-based 2.1.6.基于安全断言标记语言(SAML) SAML(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安全断言标记语言)的出现大大简化了SSO,并被OASIS批准为SSO的执行标准。开源组织OpenSAML 实现了SAML 规范。 2.2. SUN SSO技术 SUN SSO技术是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Sun 的新身份管理产品包括Sun Java System Identity Manager、Sun Java System Directory Server Enterprise Edition 和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以上三者为Sun Java Identity Management Suite (身份识别管理套件)的组成部分,它们与Sun Java Application Platform Suite、Sun Java Availability Suite、Sun Java Communications Suite、Sun Java Web Infrastructure Suite组成Java ES。具有革新意义的这一系列产品提供端到端身份管理。 在Sun 的新身份管理产品中,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是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Java Access Manager基于J2EE架构,采用标准的API,可扩展性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应用是部署在Servlets容器中的,支持分布式,容易部署且有较低的TCO。通过使用集中验证点、其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以及SSO,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 为所有基于Web 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伸缩的安全模型。它简化了信息交换和交易,同时能保护隐私及重要身份信息的安全。 2.2.1.SUN SSO 实现原理 SSO的核心在于统一用户认证,登录、认证请求通过IDENTITY SERVER服务器完成,然后分发到相应应用。 2.2.2.SUN SSO 的应用 这里说的应用是指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的应用。成功应用例子很多,包括德国电信等公司的应用,国内也有大量高校在使用,也有相当多的其它行业的应用。

工业以太网的安全要求

工业以太网的安全要求 1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及安全要求 虽然脱胎于Intranet、Internet等类型的信息网络,但是工业以太网是面向生产过程,对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既有与信息网络相同的特点和安全要求,也有自己不同于信息网络的显著特点和安全要求: (1)工业以太网是一个网络控制系统,实时性要求高,网络传输要有确定性。 (2)整个企业网络按功能可分为处于管理层的通用以太网和处于监控层的工业以太网以及现场设备层(如现场总线)。管理层通用以太网可以与控制层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数据,上下网段采用相同协议自由通信。 (3)工业以太网中周期与非周期信息同时存在,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周期信息的传输通常具有顺序性要求,而非周期信息有优先级要求,如报警信息是需要立即响应的。 (4)工业以太网要为紧要任务提供最低限度的性能保证服务,同时也要为非紧要任务提供尽力服务,所以工业以太网同时具有实时协议也具有非实时协议。 基于以上特点,有如下安全应用要求:

(1)工业以太网应该保证实时性不会被破坏,在商业应用中,对实时性的要求基本不涉及安全,而过程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是硬性的,常常涉及生产设备和人员安全。 (2)当今世界舞台,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掌握领先技术的企业,作为其技术实际体现的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一些关键生产过程的流程工艺乃至运行参数都有可能成为对手窃取的目标。所以在工业以太网的数据传输中要防止数据被窃取。(3)开放互联是工业以太网的优势,远程的监视、控制、调试、诊断等极大的增强了控制的分布性、灵活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对于这些应用必须保证经过授权的合法性和可审查性。 2 工业以太网的应用安全问题分析 (1)在传统工业工业以太网中上下网段使用不同的协议无法互操作,所以使用一层防火墙防止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但工业以太网将控制层和管理层连接起来,上下网段使用相同的协议,具有互操作性,所以使用两级防火墙,第二级的防火墙用于屏蔽内部网络的非法访问和分配不同权限合法用户的不同授权。另外还可用根据日志记录调整过滤和登录策略。 要采取严格的权限管理措施,可以根据部门分配权限,也可以根据操作分配权限。由于工厂应用专业性很强,进行权限管理能有效避免非授权操作。同时要对关键性工作站的操作系统的访问加以限制,采用内置的设备管理系统必须拥有记录审查功能,数据库自动记录设

移动式升降平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移动式升降平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检查 为了确保使用安全,并使本升降作业平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使用前应先进行外观性能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电源线是否完好。 2.各按钮是否有效。 3.输油管等有否漏油现象。 4.臂架上各交叉点螺母是否紧固。 5.防护栏是否牢固。 6.橡胶轮充气是否充足。 7.电源总开关是否安全可靠。 二、操作步骤 1.将机器放置在一个牢固、水平而且无障碍的工作场地,并将机器置于作业区的正下方; 2.撑开支腿,调整支腿螺栓,使升降作业平台平稳受力于支腿并保持水平后方能使用; 3.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平台操作控制盒按钮或由地面工作人员操作电气控制箱上按钮控制平台升降。如遇紧急情况可用电源总开关切断整机电源。 4.接通电源并打开电源,待指示灯亮后空载试车一次,才可进行工作。 三、注意事项 1.禁止在平台未平稳,外支腿未调节好、调平,着地不牢靠的情况下

提升平台; 2.禁止在地面不平稳状态下使用本机器; 3.禁止在平台上有人或升起时调整或收起支撑腿; 4.禁止在平台升起时移动机器,如需移动请先将作业平台闭合,松开支撑腿; 5.严禁超载; 6.禁止使用本机提升货物或设备,本机仅限用于载人和工具作业; 7.禁止在大风状况下(大于等于5级风力)进行室外作业; 8.禁止在作业时向外用力推拉物体; 9.禁止在平台护栏上坐卧、站立或攀援; 10.起升平台下严禁站人或堆放杂物; 11.禁止以本机器作为电焊中线接地之用; 12.禁止在工作平台上作激烈的人为摇晃; 13.禁止在一切可以预见危险状况下使用本机! 四、安全须知 1、升降作业平台支撑未撑严禁进行高空作业。 2、在没有防护栏的升降作业平台上工作,会使人员下坠,造成人员伤亡。 3、升降作业平台应严格按其规定的承载量工作,超载工作会导致货物和升降作业平台的损伤。 4、升降作业平台工作时有任何异常声响,应立刻停机检查,以免造成升降作业平台的损害或人身伤害,一般故障请参阅(故障及排除)。

工业互联网安全

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 工业互联网概述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用于界定工业互联网的范畴和特征,明确工业互联网总体目标,是研究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出发点;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 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需求可从工业和互联网两个视角分析。从工业视角看,安全的重点是保障智能化生产的连续性、可靠性,关注智能装备、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安全;从互联网视角看,安全主要保障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以及服务化延伸等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安全运行以提供持续的服务能力,防止重要数据的泄露,重点关注工业应用安全、网络安全、工业数据安全以及智能产品的服务安全。因此,从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考虑,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框架,如图所示,主要包括五大重点,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控制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图 1 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1

工业互联网典型安全解决方案案例汇编 V1.0 ?设备安全是指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安全,包括芯片安全、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相关应用软件安全以及功能安全等。 ?网络安全是指工厂内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安全,以及工厂外与用户、协作企业等实现互联的公共网络安全。 ?控制安全是指生产控制系统安全,主要针对PLC、DCS、SCADA 等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包括控制协议安全、控制平台安全、控制软件安全等。 ?应用安全是指支撑工业互联网业务运行的应用软件及平台的安全,包括各类移动应用; ?数据安全是指工厂内部重要的生产管理数据、生产操作数据以及工厂外部数据(如用户数据)等各类数据的安全。 工业互联网典型安全问题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反之,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改变或催生了工业生产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和工业云等新兴业态崭露头角,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既面临传统IT 的安全威胁,也面临以物理攻击为主的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的安全威胁。 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影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不断推动,电力、交通、市政等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日益依赖于网络,并逐步与公共互联网连接,一旦受到网络攻击,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可能造成环境灾难和人员伤亡,危及公众生活和国家安全。 工业领域安全防护急需加强和提升。目前,工业领域安全防护采用分层分域的隔离和边界防护思路。工厂内网与工厂外网之间通常部署隔离和边界防护措施,采用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访问控制等边界防护措施保障工厂内网安全。企业管理层网络主要采用权限管理、访问控制等传统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与生产控制层之间较多的采用工业防火墙、网闸、入侵防护等隔离设备和技术实现保护“数据安全”。生产控制层以物理隔离为主,工业私有协议应用较多,工业防火墙等隔离设备需针对专门协议设计。企业更关注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一般较少

工作场所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681 工作场所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工作场所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工作场所(操作台、炉台、工作台)必须保持平整、物料堆放整齐、工具规整有序,处理有条有理,做到活完地净。 2、工作岗位要有足够的照明,危及人身安全的交通道口和场地要有明显的标志和防护措施。 3、所有人孔及距地面2米以上的常用运转设备处,均应设置固定平台。平台、通道、走梯、走台匀设置栏杆,栏杆高度应大于1.05米,栏杆下部护板高度不底于0.1米,通道、走梯的宽度应在0.8米以上(垂直走梯宽度在0.6米以上)。常用走梯倾角应小于45度,不常用的走梯倾角应小于60度。高度超过8米的楼梯,最多相距5米就需设置一个转弯平台,高度大于2.5米的垂直爬梯,必须设弧形围栏。 4、天桥、通道、走梯宜用花纹钢板。检修平台,炉身平台及其他承重平台,均应采用钢板焊制并有防滑措施。 5、生产现场的吊料口,清扫孔,坑沟必须有盖板护栏。梯子、走廊、平台不准随意拆开挖孔。防护设施不准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需求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需求 一、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建设目标 1.1 提高工业网络抗攻击能力 通过工业网络的安全体系的建设,使工业网络可以有效防护内部、外部、恶意代码、ATP等攻击,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生产网络能够高效、稳定运行,减少因为系统停机带来的生产损失。 1.2 提高工业网络的管理力度 通过工业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可以对工业网络的网络流量、网络连接、工控协议识别和解析、工程师站组态变更、操作指令变更、PLC下装等进行审计和记录,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直观了解网络运行状态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1.3 保护重要信息财产安全 通过工业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可以对工业网络内重要信息的流转进行管理,禁止未授权的存储介质的接入和使用,保护重要信息、文件、图纸不会被随意的拷贝和流转,降低工业网络的泄密风险。 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建设需求 依据工业环网的实际情况,对安全防护体系架构进行如下规范: ●规范边界:内、外联网边界,办公网与生产数据服务器区域网边界; ●规范服务区域:生产管理区域,生产过程区域,生产控制区域; 通过上述规范,具体需求如下防护设备: ●区域边界防护:通过明确服务区域,针对服务区域内的设备(关键控制 器、主机等)进行内部加固,将区域内部的网络问题直接汇聚在本区域 内,通过建立区域白名单策略,规范区域内的网络规则。有效保护安全 区域内网络信息安全,以避免信息泄漏及病毒“串染”,有效保护各安 全区域间网络信息安全。 设备要求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中第三大项“边界安全防护”第二小项要求“通过工业控制网络边界防护设备对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网或互联网之间的边界进行安全防护,禁止没有防护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