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冯至先生作品一览表

冯至先生作品一览表

冯至先生作品一览表
冯至先生作品一览表

冯至先生作品一览表

作品出版时间出版社备注

《昨日之歌》1927 北新诗集

《北游及其他》1929 沉钟社新诗、译诗合集

《十四行集》1942 桂林明日社诗集

《山水》1947 重庆国民出版社散文集

《伍子胥》1946 文生中篇历史小说

《歌德论述》1948 正中论文集

《东欧杂记1950》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1980 人文

《张明山与反围盘》1954 工人报告文学

《冯至诗文选集》1955 人文

《西郊集》1958 作家诗集

《十年诗抄》1959 人文诗集

《诗与遗产》1963 论文集

《冯至诗选》1980 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1--2卷)1985 四川文艺

《论歌德》(1--2卷) 1986 上海文艺论文集

《冯至学术精华录》1988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论文、论著摘编

《杜甫诗选》1956 作家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德国文学简史》1958 人文(上下卷)主编

《哈尔次山旅行记》1928 北新翻译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1938 商务翻译

《远方的歌声》1953 人文翻译

《海涅诗选》1956 人文翻译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958 人文翻译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 人文翻译

《还涅抒情诗选》1984 江苏人民翻译

《审美教育书简》1985 北大翻译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翻译

《布莱特选集》1959 人文翻译

冯文炳简介

冯文炳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冯文炳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冯文炳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生平简介 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

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工作而等待”:论四十年代冯至的思想转折——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

“工作而等待”:论四十年代冯至的思想转折——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纪念(一) 【内容提要】 1940年代的冯至在写作内容、生活方式和思想取向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整个40年代,冯至的思想、创作与里尔克、歌德和杜甫密切相关。经由他们,冯至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生命的孤独感、虚幻感,他的目光从抽象的学理探索转向了现实生活,开始思考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当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还在为陌生的新时代的到来而不安时,冯至却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之间迅速地找到平衡点,几乎无所滞涩地迎接着这个群体时代的到来。 20世纪40年代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十分艰难的十年。在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构成的这十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痛苦的离乱生活和复杂的情感转折,最终迎来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对于冯至来说,这十年也是他一生最为复杂、最为关键的十年。在40年代最初的三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十四行集》、小说《伍子胥》、散文集《山水》,登上了文学创作的高峰,从1943年开始,他的文学创作几乎停止,转而开始专注于充满时代气息的杂文写作。在写作杂文的同时,他走出个人内心的沉思开始介入社会生活,他做演讲、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参与民主活动,可以说,这时的冯至在写作内容、生活方式和思想取向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1946年7月,冯至返回北平。从1946到1949年三年间,冯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取向更加复杂。一方面,冯至

一反惯常的低调作风,与一批自由主义作家保持了比较密切的来往。尽管此时的北平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生活条件与30年代都大相径庭,但是文人交游的本性并没有变化。那时冯至与朱光 潜、沈从文等十几位北大教师同住在中老胡同33号院,闲暇时常常一同逛逛门庭冷落的书肆和依然美丽如画的西山,交流文学观点,谈谈时局现状。任教于南开大学的卞之琳则时常来往于平津之间,在北平时经常借宿于冯至家中。废名长子冯思纯在回忆复员后他们的北平生活时说:“北大教师朋友间经常互相拜访,我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尤其是晚饭后。谈话内容主要是就学术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意见,当然还会涉及对时局的看法。”冯至与杨振声、沈从文、俞平伯、朱光潜、林庚、卞之琳、常风、袁可嘉等都是家中常客②。1948年七八月间,杨振声、冯至、沈从文、朱光潜等还同去颐和园“霁清轩”消夏,他们一起在山中“魏晋”,享受着最后的悠闲生活③。 各种文学聚会之外,冯至与沈从文、朱光潜等自由主义作家一起积极创办各种文学刊物,宣传自由主义的文学主张、提倡独立的文学创作。1946年12月,冯至与杨振声、沈从文、朱光潜等人编辑出版了杂志《现代文录》。该杂志以杨振声提出的“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作为编辑方针,编辑目标则直接指向了“创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艺”④,较高的文学品位使它很快便成为“北方文化复员与文学运动展开的第一面旗帜”⑤。不久,冯至又参与了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和《文艺》的编辑,并留下了详细地有关稿费计算和寄送的纪录。1947年6月以“采取宽大自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刘墉个人作品明细

刘墉,1949年2月生于台北,籍贯北京,现居美国。知名华人作家、画家。 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个人作品 文艺理论 《中国绘画的符号》(《幼狮文艺》1972) 《诗朗诵团体的建立与演出》(联合报1981) 《花卉写生法TheMannerofChineseFlower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3) 《山水写生法TheThousandMountains(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4) 《翎毛花卉写生书TheMannerofChineseBirdandFlower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5) 《唐诗句典(暨分析)》(纽约水云斋1986) 《白云堂画论书法InsideTheWhiteCloudstudio(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林玉山画论书法TheRealSpiritofNature(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8)(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中国绘画的省思》(专栏系列)(中国时报1990) 《艺林瑰宝》(专栏系列)(《财富人生杂志》?1990) 《内在的真实与感动》(联合报1991) 《中国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万字)(广电基金1992) 《属于这个大时代的丽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专刊(1995) 画册及录影 《欧洲艺术巡礼》(中国电视公司播出1977) 《芍药画谱》(水云斋1980) 《ThReaITranquility(英文版录影带)》(纽约圣若望大学1981) 《春之颁(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真正的宁静(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TheMannerofChineseFlowerPainting(英文版录影带)》(纽约海外电视25台播出1987) 《刘墉画集(中英文版)》(纽约台北水云斋1989)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冯至先生的作品有哪些

冯至先生的作品有哪些 冯至经典作品有《绿衣人伍子胥》、《白发生黑丝:冯至散文随笔选集》、《阳光融成的大海》。其中《绿衣人伍子胥》收集了他的代表作品数十篇,其中包括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蛇》、《绿衣人》、《伍子胥》等。冯至经典作品推荐《白发生黑丝:冯至散文随笔选集》:本散文随笔选集收入了冯至先生的文章五十余篇,共分为六部分:摆渡佳评;历史人物画像;入世漫评;感性视野;学术研究代表作和附录。试图通过这里所选的文章把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领域活动、发展的轨迹描绘出来。“鲁迅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誉。”柳鸣九说。据责任编辑之一的高立志介绍,这套书每本的前面有二十多页的照片,后面都刊有作者的一篇论文,还有学术小传、著作与译作书目。丛书的策划者韩继海认为,这套散文集有三个特点,首先由于作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所以他们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更加宽广,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谈论文学现象;其次,由于他们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文学的理解更深刻而不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第三,他们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的评论一针见血,既准确又犀利。冯至经典作品推荐:《阳光融成的大海》是《旧版书系》丛书之一,由冯至编著。《阳光融成的大海》从林场到昆明城来去的路上之所见所悟,竟是与和风丽日下的原野所无关联的印象,而是生命承受狂风乍起所“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是在生命的严冬将蜕化为蝉蛾之残壳丢进泥土化做青山的“默默”;走在路上,为纪念踏出这条路的步履,想到的,是不荒芜这些路;看到久雨后的天晴,母狗衔出小狗感受阳光的“和暖”,则想到这次的经验,“会融入(它)将来的吠声”,“深夜吠出光明”。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 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 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1] 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何谓“从相反的方向看”?因为冯至这时尽力想摆脱他早年诗歌的悲剧意识[4],转向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但透过他的诗歌的表面,我们仍然能够解读出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也就是说,冯至此时对生命的观照充满着悲剧意识。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来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生存与毁灭的矛

正说刘墉01:刘墉的家世之谜(上)

(当我们结束了清朝第一贪官和珅的讲述,另一个乾隆朝出境率极高的大臣刘墉将走上前台,说起刘墉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个外号"刘罗锅",在真实的的历史上,他真的是个"罗锅"吗?还有刘墉与和珅同在乾隆朝为官,民间历来就流传着无数有关于刘墉与和珅斗志斗勇的传说,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刘墉与和珅斗志斗勇的那一幕呢?另外刘墉一家从他的祖上就与皇帝关系极为密切,而这样的关系竟然可以在当时复杂的官场上维持许多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与我们一同穿越种种传说的刘墉,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而我们此次的探寻之旅将首先从揭开他的家世之谜开始,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提起刘墉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大家是怎样认识刘墉这个人的呢?一般而言,我觉得认识刘墉的方式有三种,我们听到过他的名字,一种就是从年岁比较大一点的先生和女士,他们听说刘墉一般而言是从两处听来的,一是听过去人说书人说的《刘公案》,第二就是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当然刘宝瑞已经故去许多年,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相声,相声段子都是刘宝瑞嫡传弟子殷文硕先生他整理过把刘宝瑞先生在解放前的长篇相声段子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官场斗智》,在此前说书的时候它不叫《官场斗智》叫什么呢?叫《满汉斗》或者叫《君臣斗》,它一共是30集的相声段子,每一集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这是通过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中我们能够知道刘墉跟和珅斗过智斗过勇的故事,年轻的一些人一般而言都是从九年前的一部有40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了解到的这个刘墉,还有第三种人,这就是少数人了,有一些人了解刘墉的方式是通过我们所说的书法。比如说,有许多喜好书法的人都知道刘墉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所以的书法很闻名,他的书法现在也有很多在市面上我们也有见到的。偶尔有拍卖会能够卖到,有一些人是通过这种途径,当然也包括有一些学历史的人或者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他就是研究历史的,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关于刘墉的消息。 (我们通过这些相声和电视剧了解许多有关刘墉的故事,而且,我们在以前有关于和珅的讲述中也多次提到了刘墉这个人物,那么,刘墉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电视剧中的那个刘墉是否是真实的呢?) 看过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人,我们都知道,在《宰相刘罗锅》里曾经演过刘墉进京以后首先做了六王爷的女婿,后来又拜皇太后为干妈,也就是说刘墉这个人他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如果从皇上他的妈妈这方面来讲呢,那刘墉这个人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可是要从(乾隆)亲弟弟六王爷这儿来讲,那刘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那历史上是这么复杂吗,会有这种真实性吗,我还真的给大家看了看,《清史稿》这本书,我查了一下,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讲,刘墉不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更不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没有这么一回事,有的观众就发现我纪老师几次讲到《清史稿》,有的观众就问,这个《清史稿》说的就是真的,就那么可信,我觉得我们这个讲《清朝二十四臣》系列,所以经常会引用到一些史料,在引用史料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清史稿》,别说《清史稿》这本书,还真是我们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清史所必看的一本书,这本书记载了大清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直到1912年清末帝溥仪他宣布退位,记录了这前后整整296年的历史,那这本书是什么人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资料作者简介(精品)

《表里的生物》资料 作者简介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 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

2017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A 解析:潘先生形象分析 (1)性格:刻画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 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对其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 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 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2)形象意义: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

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 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2.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B 3.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C 4.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天狗》 B.《凤凰涅槃》 C.《天上的街市》 D.《静夜》 B 5.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荐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A 浙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第1页(共7页)

50部】经典难忘的影视剧作品 【80后】童鞋的珍贵记忆

【50部】经典难忘的影视剧作品【80后】童鞋的珍贵记忆 01、醉打金枝 简介:唐代中叶,经历武后乱政、安史之乱,终于迎来一段太平盛世。及至代宗,朝中形成两大势力,分别是以代宗堂兄晋王为首的一众文臣,与汾阳王郭子仪所领的一众武将。两大阵营常因不同政见而争执不休,晋王与子仪表面关系和洽,背地里暗藏杀机。郭子仪是三朝元老,历玄宗、肃宗及代宗三帝,战功彪炳,在平定安史之乱、力抗回纥入侵中,立下汗马功劳。德高望重的子仪,自然成为佞臣中伤的目标。肃宗听信谗言,数度将其削权、贬官,但子仪每在大唐危急之际,都能领郭家军平定外乱,安定社稷,使肃宗再度重用他,甚至以异姓封王,晋封汾阳郡王。子仪的声望也让代宗又爱又恨,他既爱子仪之才,又疾子仪功高。心胸狭隘的代宗有时对子仪宠信! 02、宰相刘罗锅–这个编剧有问题,宰相明朝早废了

简介: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青年刘墉进京赶考,在京城因缘际巧的碰上了当今皇上,并与皇上下了一盘棋,没想到从此与皇上的宠臣礼部侍郎和珅结下了不解怨恨。因为背负罗锅,刘墉又称“刘罗锅”。在比棋招亲中,战胜各方棋手,被招为六王爷的女婿,相约中了状元就成婚。刘墉果然不负众望高中状元,并被派往江宁任知府,政绩卓著。自从在京城结怨之后,和珅念念不忘要致刘墉于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刘墉百般刁难。自此,刘墉与和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围绕这一主线,不管是当今的皇上,还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演绎了一出出啼笑皆非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03、个不说了,这雷人 04、英雄无悔

简介:《英雄无悔》是一部全景式再现改革开放中人民警察为商海浪潮保驾护航的优秀电视连续剧,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很好地刻画了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冰毒女郎“姚一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女毒枭,但又是个没有落入俗套的反面人物,她被塑造成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同她交锋的前几回合警察屡战屡败,借塑造这个人物,编导也蜻蜓点水地触及了地下社会的某些深层的东西…… 05、新蜀山剑侠-又见马景涛 简介:五胡乱华时代,原在西蜀兵营做探子的狄明奇(元彪)因激怒军中的统帅而逃到奇莱山下,误打误撞进入了魔教之地,幸得南海派剑客丁引(郑少秋)将他救起。明奇见丁引武艺高强,就大力劝说他能站出来拯救苍生,避免黎民涂炭,并决心拜师求其收他为徒;但大侠丁引却婉言谢绝。 06、一脚定江山。之后国足进入世界杯

冯至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他盼着那“驯美的白鸽儿”带他“向着新的故乡飞去”。现实的丑恶,未来的渺茫,理想的幻灭,使冯至和“五四”以后许多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由孤寂走向对美的追求。写作《昨日之歌》时冯至还主要是在校园中生活,与社会接触还有限。到了《北游及其他》,冯至则开始更多接触到现实的黑暗,更多品尝到人生的苦涩。哈尔滨之行使冯至的视野第一次真正扩展到社会,他的思想和感情也更为坚实。1929年8月出版的《北游及其他》共三辑,其中《北游》是最重要的一辑。一首《北游》,是诗人精神蜕变、心灵嬗递的写照和记录。更多地关注现实,使诗人空幻的理想坍塌,他苦闷、彷徨,然而并不消沉,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2020.03 1,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将恰当的字工整地书写在下面填字格中。 烦恼yōu□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舒缓你急 z ào□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chí你紧张的神经。那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那误入藕花深处的小舟,无不使你 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2,【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乙】 子曰:“默而识之,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更也,人皆仰之()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仁以为己任以功补过 B.其恕乎其乐无穷 C.是知也真知灼见 D. 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句: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句: 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中“”一句阐述了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2)乙文中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的句子是“” 5、孔子富有哲理的言论至今让人受益匪浅,请从文中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我选句, 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nauges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七我们来到郊外和暖的阳光内

刘墉作品集经典语句

刘墉作品集经典语句 [标签:栏目] ,刘墉作品集经典语句 1、用“上钩”这个词,可能还太浅薄,要知道,这世界上真正会钓的人不见得先在钩上装饵。他是先钓住你,再喂你吃饵,而且吃毒饵,使你上瘾,终于上钩。——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2、许多年轻时的抱负,人生的理想,都可能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而消失了冲力。——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3、原来那一切都是这么平凡,这么不必大惊小怪。于是,你才可以用平常心去面对这些人世的现象。——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4、每个人都从他的本位、他的认知、他的家庭、他的种族、他的国家的角度看事情。每个国家,无论她自认为多么民主自由,她还是用他的角度在看世界,他的**代表他的人民,争取的是他的人们的利益。——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5、同命的人,不但要相怜,更应该相助。且在这相助的过程中,超越精神的孤独。——刘墉《冲破人生的冰河》 6、不说好话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多想一想。——刘墉《说话的魅力》 7、人们强烈的自尊与自大,甚至固执的自我封闭。或对人充满敌意,常常是因为自卑和恐惧。那恐惧则由于对对方的不了解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没把握。——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8、完美与破碎,没有一定的界限,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刘墉《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 9、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刘墉《说话的魅力》 10、乞丐骗人使诈,也是利用别人的同情人。一个本就比自己可怜的人,还落了难,不帮帮忙,真会有点良心不安。——刘墉《冷眼看人生》 11、树的腐化是慢慢腐的,人的腐化也是如此。而且几乎所有的腐化都有个堂皇的借口,所有的腐化都有个人情的外衣。——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12、女人的贞操就像箱子上的锁,挡得了君子,挡不了小人。——刘墉《你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冯至(1905—1993),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大预科,1923年转本科德文系,曾参加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创作了大量诗文。1927年毕业后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及北京孔德学校任教,曾与冯文炳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赴德留学,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后任教于北大西语系。1964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曾任作协副主席。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著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冯至全集》12卷。 第一卷 昨日之歌 卷上 绿衣人 问 满天星光 一颗明珠 不以容忍了 夜深了 幕雨 楼上 新的故乡 歌女

狂风中 残余的酒 怀 追忆 初夏杂句 别友 窗外 瞽者的暗示宴席上 残年 你—— 秋千架上 春的歌 琴声 在海水浴场沙中 海滨 墓旁 雨夜 孤云 我是一条小河

如果你 怀友人Y.H. 遥遥 …… 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 集外 第二卷诗歌 《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文选集》(诗歌部分)、《冯至诗选》、《冯至 选集》(诗歌部分)、《立斜阳集》(诗歌部分)、《文坛边缘随笔》(诗歌部分)、 部分集外 诗歌 第三卷散文、小说、故事、报告文学《山水》、《东欧杂记》、集外文章、《伍子胥》、历史 故事与儿童故事、《张明山和反围盘》 第四卷随笔、散文、杂论《冯至选集》第二卷(文章部分)、《立斜阳集》(文章部分) 第五卷随笔、散文、杂论《文坛边缘随笔》(文章部分)、集外文章第六卷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 第七卷学术著作《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德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 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

刘墉先生作品的特点

刘墉先生的作品特点赏析 刘墉先生的作品,其文章以生活点滴小事有感而发,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用平凡无奇的文字显示不寻常的哲理,在平淡中寻见人生的魅力。解读其小品散文的魅力有大致两个方面: 1. 蕴藏哲理 在刘墉的作品中大多是些以?励志?为题材的小品美文,这和他苦难成长的童年有密切的联系,早年丧父塑造了刘墉敏感的性格特征。对自然亲近热爱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寻觅一种?凡俗世界的积极?。从散文中的人、物、花、草、鸟、鱼,大都可以寻见万千世态里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然而他都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刘墉作为在生活中的思想家,一直在寻找着人生的哲理,寻找着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散文集《悲欢离合总是缘》中唤醒读者沉寂已久思绪,通过细微、刹那间投影出来的印象,展现事物间蕴含的万千哲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活艺术的思考。?我们以自己的哭啼声开始了旅程,又在亲友的哭声中结束了人生,我们离开了母体而生,又离开了世界而死,我们被一把推上人生的舞台,又被一把扯了下去。似乎生与死这两件人生最大的事,我们一点干涉的权利都没有。幸而在这当中,我们还能有些作为,使自己平凡地生,却能伟大地死;在母亲一人的阵痛中坠地,却能在千万人的哀悼中辞世。?从中可以见得作者对生死的深层理解,对生命的感叹,对生活的的热爱。同时他在《窗萤小语1》中又这样感叹到?‘人就这么一辈子’这七个字,虽然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时变得勇敢,骄矜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可以说在他的朴实文字中蕴藏着经历了风雨淡定,在生命洗礼中千帆过尽由衷的感悟到?平淡真好?,所以平淡就是最美丽的?真实?。其中更是描摹出?人生箴言的?的味道。 2. 感悟人生 作家莫言曾说,语言是一个作家风格最主要的体现,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的精神分泌。刘墉的小品散文中没有生硬的说教,很少有明显个人情感色彩的词汇,更没有激情的描写。多是用家人促膝长谈的口吻,闲话家常的情趣,用讲故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 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十四行集》中依稀有着里尔克的影子。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自我承担和生命的互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力,有着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惊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