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育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育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育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不

同情况,有差别地进行教学。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一致的。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精神,不容许

只注重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也不容许放弃对差生的教育、帮助,要使全班学生包括

差生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当前坚持因材施教既是适应学

生心理、身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

情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结合体现了对所有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关

系。

统一性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差异性是指教学的时间、过程、内容、方法上根

据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统一要求不是要所有学生齐步前进,拉平距离,因材施教既包括对

优生特别培养,也包括对差生的补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相结合,也体现了全面发展和发

挥特长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达到一定规格,但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

门门功课优秀。发挥特长不是片面发展,德、智、体等方面要符合基本要求。该原则反映了

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合格加特长”等都是

对这些成功经验的概括。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也体现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的关

系。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教师对班级进行集体工作条件下对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原则”,

克拉因《教学论》提出“在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个别指导的原则”,弗?鲍良

克的《教学论》则提出“个别化与社会化原则”,巴班斯基的《教育学》则提出“讲课的和非

讲课的以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尽管学者们对问题的表述不

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集

体性的优点,同时又以个别施教作为集体教学的必要补充。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

①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教好全体学生,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

绩;而不是教好一部分学生,放弃一部分学生。

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增设选修课,举办各种课外讲座,成立多种课外学

科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有可能依据自己情况参加有关活动,得到更

好的发展。

③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又要

重视在集体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各类学生的个别指导。“个人的发展同集体发展有一定的相关

“不论学生成绩怎样,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反映迟钝者激励其积极思考,性”,

勇于答问,敢于争辩;对口头表达欠条理者,多给以复述与发言机会;对注意力易分散、不

专心者,多施以暗示,培养其自控能力;对学习感到过于轻松者,增加其作业的分量和难度;

对能力强态度马虎者,给予难度大的作业,严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④在个别指导中应特别注重对差生的帮助,对待差生不宜仅仅盯住考试成绩的分数,也不限

于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疑难,更重要的在着重帮助他提高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发展他们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

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既做到了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情、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又采取 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教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还有些教师能将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正如一些教师写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于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对于较慢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等。 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薄弱领域,并且这些薄弱领域也是学习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就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说,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采用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7]。所以 对学生的薄弱领域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学记》中所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 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研究意义价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2、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发展中的学生存在多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差异、人格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及基础知识差异。人格又称个性,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3、智力多元化理论传统上,学校教育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或数学)和语言(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在《学习的革命》中哈佛大学加纳德教授将人的智力分为七类: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力)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员的运动智力较强,公关的人际智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力较强等。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既以多元智力为基础又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为目标之一。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课题的研究目标: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寻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课题研究的内容:1、在学校、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在学生各种特长培养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研究假设:1、如果学生能力有差异,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2、如果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创新之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要求,重视人文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摘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有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认知因素,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又有自己偏好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从智力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来浅述如何在教育中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学习风格 一、概念的理解 1、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智力的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年龄差异、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和性别差异。个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每一类型的人,智力水平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水平差异中,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布近似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的人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对于性别差异这个方面,一般认为男女智力总体上无差异。但由于社会文化、父母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期望与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男女智力不同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持久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一旦形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复习要点】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练习题】 1、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答案:A 2、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世界观 答案:C 3、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答案:B 4、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 A、CA=4,MA=5 B、CA=5,MA=6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学习,为政,性格,志向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言说,针对他们的不同材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言词和行为,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 作业内容也要分层次,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还可以设置一些附加题。 另外,对学生的管理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去教育他们,对于那些内向的,自尊心强的,尽量多表扬一下,给予他们信心,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比较活跃的,不服从管理的,可以私下找他谈谈心,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学生教育的关键要抓住切入点,运用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不躁,按学生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帮助他们。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所主张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尤为重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包含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教育活动中,后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来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又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他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优势方面;第二,对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别性,全面发展不对于每个人都均衡发展或同步发展,但却是每个人的最优化的充分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最佳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着眼点和出发点。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个性发展问题是其学说的核心的内容,其精义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在我们现实的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培养出多方面能力充分自由发展,把不同劳动职能当作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发掘人自身潜在的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完善以个体的发展促使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除了有共性的基础素质要求外,还有多种类、多层次的不同要求,社会的条件不同岗位,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千差万别的要求,因此,基础教育面对全体受教育者就应当以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使之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受教育群体共同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小学教育论文

因材施教小学教育论文 一、小学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真正地从学生入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2.因材施教可以改善两极分化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就已经逐渐地产生了差距。拿数学学科而言,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而有的学生则刚刚及格。这样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而因材施教则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3.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拿四川省来说,有很多的边远地区,教学条件较差,家长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所以一旦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就很有可能会破罐破摔,甚至会辍学。所以因材施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二、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正视学生的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优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后进生;有调皮的学生,也有遵守纪律的学生;有聪明的学生,也有反应迟钝的学生。所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对其进行统一要求与评价,而是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对他们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条件实施因材施教。 2.进行分类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其学习习惯和主要学习方法也存在很大不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在合理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比如在面对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以“特别”关注,采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在其身边短暂停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针对一些计算基础较差,或者计算能力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学生,教师要从对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总结出发,明确此类学生的特长点,并强化其对运算口诀和手算方式的记忆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很有幸能请来郑州师范学院的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感触。众所周知,个性教育源远流长。在我国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重要的、发展的,具有巨大潜能的、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各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但请不要随意将每个孩子都用同一套方式去评比。也许只是孩子某一次闪光,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 1 我们平时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育人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是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群体与整体的发展,更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给孩子相对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个性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和试图把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力图使学校教育由“片面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力求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具体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途径进行研究和实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应其发展的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潘娜 “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教学的一大顽症。刚开始学生对各学科一般都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的基础开始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很显然,常规的教学活动在简单的?? “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导向下,难以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势利导,但又不是消极地助长这种趋势,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学结果,让?? “优势”生乘势而上,?? “弱势”生摆脱困境、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此提出“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设想。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材施教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因材施教”的设想 “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作者:刘琴 (小学英语四川广安小学英语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4 / 155 发表日期: 2010-11-12 23:57:26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个性各异的个体组成,正是由于千姿百态的个性差异,才使群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在教育、文化、军事、医药等各个不同领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小学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之具备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 英语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了新一轮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各地纷纷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然班级规模大,英语课时少,以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致使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 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共性,而缺少对学生的差异研究。

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的视角 王观 近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这看似是一个大问题,实际是一个小问题。之所以说其小,就是因为小学教育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组成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小学教育来说,我认为这个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二是整个班级集体的全面发展。班级集体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的,没有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班级集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班级集体的全面发展又会带动各组成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 一、建立公平有序积极向上的班风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个集体要正常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风气氛围是关键。作为一个班集体,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这样才会为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不得不说,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各行各业都会带来一些影响。部分家长出于急功近利、

争强好胜以及攀比等心理,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做法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利益,这个时候老师更要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班级事务,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同学。实际上,绝大部分家长也不愿意采取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做法,说到底还是对老师缺乏信任。当老师真正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时候,真正用心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一位家长都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和尊重老师。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风,这是实现班级集体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关注全局保证教育均衡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实现班级整体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教育的均衡,照顾到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作为不同的个体来说,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都有个人喜好,老师也不例外,肯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太喜欢的学生。如果老师表现出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的明显喜好,对一些不太会讨老师喜欢的学生,表现得漠不关心,特别是其他同学和家长都能明显感觉到的时候,那么这个老师在同学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班级的班风也会向不良方向发展。那一些特别受关注的同学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心安理得地享受老师的特别关爱,变得自以为是甚至自私自利。那些没有受到老师关注的同学可能会变得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联系中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体差异的类型 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要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近年来,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蔡家畈小学何云利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在教学中要针对学习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

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有些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教育原则。只要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指导要有针对性”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采取单复互补、分层施教,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培养自信引导参与 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

2016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速记口诀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1: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记忆技巧2:记忆技巧2:内(内发论)服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今夜HI不停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7-03-24T10:07:57.0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作者:徐佳 [导读]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针对“9+3”学生改进《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610072 摘要:项目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藏区“9+3”学生的特点,《客房服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对原有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9+3”免费教育客房服务 一、引言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而项目教学法将《客房服务》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而细分为数个教学项目,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在酒店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改进的必要性 1.“9+3”学生的特殊性。(1)专业知识匮乏,对行业不了解。在党的关怀和国家大力投入下,学校招收的“9+3”学生大多在初中学校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很大程度上和内地学生同步,但受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普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酒店专业知识的基础。(2)基础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大。“9+3”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使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差甚远,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与内地学生无差异甚至更加优异,基础差的学生不会书写汉字甚至不能听懂汉语。(3)自尊心极强,容易消极厌倦。“9+3”学生自尊心极强,在课堂上有疑问不愿及时提出问题,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堂课程的掌握情况,导致不能当堂吸收,极易造成丧失信心、学习兴趣下降、消极厌倦甚至抵触放弃的心理。 2.《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有一定难度。(1)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有所要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客房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客房服务工作为主线,将客房工作流程划分成5大项目。客房的教学活动以项目展开,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的接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相对于零基础的“9+3”藏区学生实施具有相当的难度。(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要求。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调整方法 1.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学以致用、强化技能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客房服务》课程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部分理论性强的项目调整为易上手、易操作的项目目标,将大量操作技能知识融入项目教学中,并将考核重点放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 2.细化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项目细化,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充分考虑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藏区学生在知识及技能要点的理解上存在的困难。笔者单独为“9+3”班级准备相关项目化教学资料,包括编写单独的课时教案、校本教材、项目教学任务书,将总项目细分为子项目,从而让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方法。在妥善解决项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时,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式传授的教学方法改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互动式主动学习过程。因此,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积极安排“9+3”藏区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4.改进教学评价。在《客房服务》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教师进行评定及检验,提高了对完成质量、使用技能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 四、改革启示 1.注意学生特点是开展教学的基础。“9+3”学生来自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对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去尝试,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且藏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此在项目子任务中,合理分配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教学项目,以最终检验的综合结果来评定个人成绩,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与讲解是影响技能操作形成的主要因素,“9+3”藏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示范及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予以重视,而且要关注藏区学生完整的技能形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帆针对“9+3”学生改进《车床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28-30。 [3]郭群探索藏区“9+3”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2,(9),51-5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