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

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

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1.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1]。2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2.1 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研究其透过性及透皮吸收促渗剂对透过性的影响等。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用TLC - 荧光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丹皮酚可透过皮肤,且累积透过量与透皮时间成正比,但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用扩散小池、UV 三阶倒数和HPLC等方法进行了丹参、昆布、海藻及洋金花的离体蛇皮扩散实验,发现上述中药中的丹参酮、碘离子、东莨菪碱均能透过皮肤,但透过率较低。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止痒露”进行离体皮肤扩散试验,表明其有效成分樟脑、薄荷脑和冰片均能透过皮肤。离体试验有利于研究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且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试验大多集中在对单方药的单一有效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对复方药物缺乏系统研究。

2.2 在体透皮实验研究将中草药贴敷剂贴敷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用同位素示踪法等方法测定各种数据和指标变化,研究中草药在体内的透皮吸收及分布等。以3H小檗碱的氚标记物为示踪剂,通过测定小檗碱对在体皮肤的透皮速率和血药浓度,研究如意金黄散黑膏药的透皮吸收,发现大鼠贴膏后,血药浓度开始上升, 8~24 h即达到峰值,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定浓度范围。小鼠贴膏后72 h 取下,测定收集的尿液,结果表明小檗碱经皮吸收速率为(9. 35 ±

3. 6) ng/ ( cm2 ·h) ,吸收百分比为(16. 5 ±0. 3) %[7 ] 。有人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的透皮吸收及其抗感染效应,结果表明,将药物贴敷在豚鼠背部脱毛处24 h后,在心血中能测到该复方药物的3种组分黄连、黄柏、黄芩等;持续用药可以改变豚鼠口腔菌群的比例,且提高血清的抗菌活性。将3H - 丹参素贴膏贴于大小鼠,尾静脉采血测定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发现其在12 h前即达到峰值,且长时间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72 h后仍有较高的水平。在体试验进一步说明了TTS给药稳定、长效等特点,且能获得比离体试验更详细和全面的试验数据,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但在体试验在操作上较为繁琐,而且血药浓度偏低, 大多需要借助3H等标记物进行示踪[5]。

2. 2临床研究中药贴敷疗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一定部位贴敷中药,使其经过透皮吸收来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文献报道用贴敷中药法治疗心绞痛、恶性胸水、乳腺炎等疗效显著,均达到了内病外治的效果。还有报道用不同的复方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86. 5% ,最高达99. 07%[ 6 .7 ] 。以上数

据说明这些中草药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并可通过透皮吸收。

3促渗方法

3.1物理方法

3. 1.1 离子导入法(iontopheresis) :离子导入法是在电流影响下,离子化的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生物膜的传质过程。是利用直流电源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组织和体液循环的一种方法[11]。该法可克服肽和蛋白质的透皮给药。在对胰岛素进行的离子电渗透皮研究中发现,相同时间内用离子导入法比被动扩散透皮率可提高20 倍;对前列腺素在0. 5mA/ cm2 条件下电渗3 小时其透过量比扩散法提高6 倍,且电渗时间越长,药物的透过量越大。在电场的作用下,阳离子在阳极进入皮肤,阴离子在阴极进入皮肤。电极、药物浓度、供给离子强度、pH 和皮肤状态都会影响药物离子导入的进行。此法不仅用于无机、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的吸收,且可使蛋白质药物透过皮肤的角质层。张莉[12]等通过观察布洛芬离子导入溶液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发现布洛芬离子导入给药法的吸收速度快于透皮给药组,可代替传统的口服方式。丁平田[13]等在奥旦西酮体外离子导入的研究中发现在电流密度0. 05~0. 3mA/ cm2 范围内,药物的稳态流量与电流密度成正比,但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稳态流量与pH 的关系图呈“S”型。因为pH 的变化导致了药物解离度的改变。目前,中药离子透入法已被重视。可见透皮给药为中药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3.1.2超声(ultrasound) 法:是利用压电晶体在接交流电发生振动后

而促进药物吸收的一种方法。该法的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吸收。用超声波促进给药时,药物性质不同其促透作用差别较大。发现超声对水溶性药物,尤其对蛋白质、肽类药物促透效果特别明显。用作透皮给药时,超声时间越长药物透过量越多,但长时间超声会使皮肤温度升高,但不影响药物透过量[14]。

3.1.3电致孔法(electroporesis) :是采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瞬时的、可逆的亲水性孔道而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的过程。利用电致孔法可以将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如质体,DNA 等导入细胞实现细胞融合和基因传染等[15 .16]。

3.2化学方法[17~19]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 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其促透机制为: 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 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 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 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促透剂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20]。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如N, N 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 DDAIP)和N, N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 DDAA) , 该两种物质均能促进5 尿嘧啶的吸收。饱和甘油单醚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 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 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 二烯、2 没药萜醇、薄荷醇等。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A zone, 其促透机理为: A zone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 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

导致结构松散, 流度增加, 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A zone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 且促透效率相当高, 是目前最理想的促进剂之一。Azone促透作用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密切相关。对于A zone 的最佳促透浓度, 文献中有所不同。但多数研究认为2% ~ 3%是其最佳促透浓度。A zone对亲水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亲脂性药物维甲酸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即Azone浓度在1% ~ 5% 范围内无明显透皮促进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时有时效果不太理想, 故经常联合使用。一般由一种亲水性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称为二组分体系。PG是二级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助渗剂, 在对纳洛酮透皮机制研究中发现, 使用PG /OA 系统时药物有最大透过量。在对水杨酸的透皮研究中, 也得到相同结论。PG与Azone合用具有理想的促透效果, 在对雌二醇进行的皮肤渗透速率试验中发现PG与Azone 合用可使雌二醇渗透速率提高29. 3倍, 单独用PG时只提高1. 8倍。该二元体系在对灭滴灵溶液的促透作用也有相似作用。OA /Azone系统也是一种较理想的二组分体系, 对于大多数难于透皮吸收的药物, Azone与油酸合用后, 对它们的透皮吸收, 有近似相加的效果, 同时随着Azone 使用比例的增加, 促透作用增强, 对酮基布洛酚进行的透皮吸收显示, A zone OA 合用其渗透效果比2 咯烷酮OA合用的效果提高3. 1 倍, 并可缩短到达稳定的时间。

3.3 其他方法

3. 3.1 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由于具有较强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而主要作为大分子药物的载体。脂质体经皮吸收后通过生物转化释

放出其包裹的药物,从而发挥药物作用。与传统的封闭式给药相比,脂质体透皮给药生物利用度高:γ-干扰素脂质体通过人体皮肤作用的试验表明,以脂质体形式给药的透过率比直接用药透过率提高1. 7 倍。试验表明含有较大比例磷脂的咖啡因脂质体在皮肤中的局部药物浓度比其对应的聚乙二醇(PEG) 载体制剂和水溶液分别高18 和6 倍。由于脂质体只能达到角质层皮肤的较浅部位而不能到达皮肤深部而限制了其在全身治疗中的应用。

3. 3.2 β- 环糊精(β- cyclodextrin ,β- CYD) 包含物:将药物制成β- 环糊精包含物可增加其溶解性能,从而改变药物在皮肤内的分配,尤其适用于难于通过角质层的水溶性药物。β-CYD 经动物试验证明毒性低,用放射性标记的动物试验证明β- CYD 可作为糖类被人体吸收[21 .22 .23]。

3. 3.3. 前体药物(prodrug) :前体药物是指将某些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形成适宜衍生物,该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且透皮吸收后可经生物转化生成原来的活性母体药物。将药物转化为前体药物的形式是改善药物透皮吸收特征的一条有效途径。

4展望

药物的透皮给药虽然有种种优点, 但是药物选择、治疗作用的局限也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使T TS 在治疗中扬长避短, 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应该是广大专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且动物皮肤毕竟与人的皮肤有所不同, 研究出一种皮肤模型的替代品来更真实地反肤皮映皮肤对药物的通过情况, 这将是一项既艰巨又有意义的任务。许多可透皮吸

收的药物尤其是可作为促进剂的药物还有待开发和利用。现代医学也证明, 脐部无皮下脂肪, 屏障功能较弱, 药物易

穿过弥散。脐部两侧有腹壁下动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而且大部分都汇入上下腔静脉, 在脐部给药的方法可以弥补TTS 只作用于局部而非发挥全身疗效的缺憾。在未来的TTS 研究中, 要更加广泛利用人体这个高效的部位, 它的应用范围会更广, 效果会更理想。在各种促透方法中, 利用促进剂仍然是主要的促透手段, 物理方法虽然可以促进大分子药物的吸收, 但过程较为复杂, 条件要求较高。而前体和脂质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所以, 要把多种促透方法联用, 并用新的检测、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来阐述其机制或评价效果。当然, 不能单纯认为只有贴敷一种剂型, 还应按照药物各自的特点及理化性, 制成气雾剂、膜剂及一些靠黏膜吸收的剂型。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生物利用度。只有对药物的原方进行化学、制剂学及药动学等方面进行周密的研究之后, 才能使外用制剂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 钟江华* , 周晓舟, 熊凤翔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 32 ( 4) : 63 ~ 68

[2]Panus PC ,Campbell J ,Shirisshkumar ,et al. Transdemal ion2 tophoretic delivery of Ketoprofen through humancadaver skin and in humans〔J〕. Controlled Release ,1997 ,44(23) :113.

[3].李国锋, 陈业豪等. 角质层与活性皮肤层对硝酸异山梨酯透皮吸收的影响..J... 中国药师, 2002, 5( 4) : 199.

[4]唐宏生, 郭善康. 影响兽药透皮吸收因素的体外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 1998, 3: 151

[5] 张星一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质控和评价方法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第19卷第4期274

[6] 王武军, 黄一帆.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J] . 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4): 30.

[7] 王宁, 韩晓民, 康陈洁.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J] . 药学实践杂志, 2003, 21( 3): 145.

[11]Varghese E ,Khar PK. Enhanced skin permeation of dilofenac by iontophoresis :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6 ,38(1) :21.

[12]张莉, 齐刚. 布洛芬离子导入溶液剂的生物利用度〔J 〕.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8 ,7 (1) :37.

[13]丁平田,魏刚,卞生杰,等. 电流密度和PH 值对奥旦西酮体外离子导入的影响〔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 ,5 (17) 3 :157.

[14] 蔡怡娟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D]海峡药学2006 年第18 卷第4 期

291.

[15] 李凡1, 郝保华* , 李伟泽等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 年9 月第29 卷第9 期

[16] 孙虎, 王平, ,龚彦胜等中药透皮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

药2008 年9月第10卷第9期

[17] 王武军, 黄一帆.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J] . 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4): 30.

[18] 王宁, 韩晓民, 康陈洁.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J] . 药学实践杂志, 2003, 21( 3): 145.

[19] 赵和云.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现状[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 5) : 299.

[20] 于波涛,唐蕾,康黎氮酮用量对莫诺苯宗乳膏离体透皮吸收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0,25(2)∶151 ~153

[21]崔福德. 药剂学〔M〕. 第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30.

[22] 陈政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 中国医药指南2011 .202-203

[23] 赖芸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28卷第6期

[24] 徐维黎苏习刚李克娜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09 年5 月第7 卷第10 期

[25] Tomohiro HIKIMA,* Shinya OHSUMI, Kenta SHIROUZU, and Kakuji TOJO et al. Mechanisms of Synergistic Skin Penetration by Sonophoresis andIontophoresis [J] Biol. Pharm. Bull. May 2009

[26] Takayuki FURUISHI, Takeshi IO, Toshiro FUKAMI et al. Formulation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Pentazoc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J] Biol. Pharm. Bull July 2008 ,1939-1940

[27] Wang Z, Itoh Y, Hosaka Y, et al. Novel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with polyhydroxyalkanoate and starburst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 [J] Biosci Bioeng. 2003;95(5):541-3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使药物吸收入体内发挥全身作用的新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治疗水平上的经皮和黏膜透过量。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经皮给药的渗透促进作用机制、透皮影响因素、最近脂质 体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 引言:经皮给药系统指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粘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经皮给药系统有以下优势: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范围;避免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经皮传递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改善患者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提高安全性,如发现不良反应,可立即移去,减少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性。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脂质体药物经皮传递中具有更好的性能2,如:①可使用的赋形剂广泛,无需使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②较高载药量;③提高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④可使药物突释或缓释,药物突释可提高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由于药物存在于固体基质中,也可缓释,使皮肤表面及皮肤组织中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⑤纳米粒尺寸较小,能够与角质层紧密接触,而且其较高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药物与角质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利于药物经皮吸收;⑥能够在皮肤表面成膜,起到包封作用,减少表皮水分流失,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经皮通透。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于经皮给药具有较大潜力,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皮肤表面形成闭塞效应膜,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流动性,提高经皮给药效率3。 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散法、冻融法、超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4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方法。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且包封率较高。文震5等利用超临界CO2 技术先将膜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当温度低于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较差;当温度高于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7.2%,平均载药量为5.9%,平均粒径448nm。 1.2 微乳法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中 1 2 3 4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 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 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 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 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药物的化学结构 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 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三)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 3、皮肤部位 4、皮肤温度 5、皮肤的储库作用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试试题及答案药剂学

1.以下哪一条不是影响药材浸出的因素 a.温度 b.浸出时间 c.药材的粉碎度 d.浸出溶剂的种类 e.浸出容器的大小 2.根据stockes定律,混悬微粒沉降速度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成正比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的粒度 c.混悬微粒的半径平方 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e.混悬微粒的直径 3.下述哪种方法不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a.加入助溶剂 b.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c.制成盐类 d.应用潜溶剂 e.加入助悬剂 4.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混悬剂的助悬剂作用 a.西黄蓍胶 b.海藻酸钠 c.硬脂酸钠 d.羧甲基纤维素钠 e.硅皂土 5.作为热压灭菌法灭菌可靠性的控制标准是 a.f值 b.fo值 c.d值 d.z值 e.nt值 6.对维生素c注射液错误的表述是 a.可采用亚硫酸氢钠作抗氧剂 b.处方中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值使成偏碱性,避免肌注时疼痛 c.可采用依地酸二钠络合金属离子,增加维生素c稳定性 d.配制时使用的注射用水需用二氧化碳饱和 e.采用100℃流通蒸汽15min灭菌 7.比重不同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 a.等量递加法 b.多次过筛 c.将轻者加在重者之上 d.将重者加在轻者之上 e.搅拌 8.片剂制备中,对制粒的目的错误叙述是 a.改善原辅料的流动性 b.增大颗粒间的空隙使空气易逸出 c.减小片剂与模孔间的摩擦力 d.避免粉末因比重不同分层 e.避免细粉飞扬 9.胶囊剂不检查的项目是 a.装量差异 b.崩解时限 c.硬度 d.水分 e.外观 10.片剂辅料中的崩解剂是 a.乙基纤维素 b.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c.微粉硅胶 d.甲基纤维素 e.甘露醇 11.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1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 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美容药物学

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童 -S 名词解释 Is 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得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得而应用得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与修饰得目得得日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得,对人体作用缓与得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増强皮肤功能得药物。 6、SPF 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得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 品得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得红斑所需要光能量得比值。 7. 防晒剂:能够治疗与预防日光照射引起得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得化学物 质。 二填空 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与辅助性药物 皮肤色素沉看増多应用増白药,皮肤色素沉看减少应用着色药 治疗皮肤衰老得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S 及酹类。 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妆品 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得天対至成分 Is 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 3、 4、 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愆波长波

9、治疗肥胖症得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H肠道消化吸收得 药‘胰乌素増敏剂,増强能量代谢三选择 1 ■以下厲于治疗性药物得就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得得就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碉C奥利她斯D西布曲明 3 ,以下可称为生育酚得维生素就是(C) A,维A B雄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増加双目美感得就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5 ■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得就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径丙酮U胎盘提取物6 ■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得就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7 ■影响皮肤衰老得最强得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溫Q熬夜8 ,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得维生素得就是(B) 9 , A,维A B,维C C维E D 维B6 四问答题 1■简述毛发脱落得原因: 答:A遗传因素 B,内分泌因素 C血液循环与营养因素 D,精神与心理因素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0-07-12 作者简介:钟江华,女(1968-)技师*通讯作者Em ai:l z hong j h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3695546.html, .cn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钟江华* ,周晓舟,熊凤翔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武汉43007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 r m al drug de livery syste m,TDD S)由于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其研究已经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然而在经皮给药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PE )的应用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契机,而天然的中药PE 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透皮给药;经皮吸收;中药;促透剂中图分类号:R 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376(2010)04-0063-06 在原始人类中,处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界的原始物质对某些病痛实行自发的治疗,以缓解痛苦,如冷水浇洗退热,用冰雪止血、止痛、消肿等,用树叶、草茎涂敷伤口以消肿痛,这些原始的方法,可以说是医学的萌始,也可以说是透皮给药的萌芽。对于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较明确地阐述了药物吸收的机理。由于透皮给药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近年来透皮给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0,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及p H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然而在透皮给药的制剂的开发过程中,药物穿透皮肤屏障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寻找新的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成为透皮给药研究要大力开展的新领域。1 经皮吸收1.1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1.1.1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即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表皮途径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它是药物经皮吸收的 主要途径。表皮途径又可分为跨细胞途径和细胞间途径,前者药物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后者 药物通过角质层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到达活性表皮。由于角质层细胞渗透性低,且药物通过跨细胞途径时需经多次亲水/亲脂环境的分配过程,所以跨细胞途径在表皮途径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药物分子主要通过细胞间途径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进入体循环。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左右,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药物开始渗透时,药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被吸收,当药物通过表皮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的大分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附属器途径是重要的。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穿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界面,药物从角质层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通过活性表皮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在整个渗透过程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起主要屏障作用。当皮肤破损时,药物很容易通过活性表皮被吸收。当角质层缺损时,大部分小分子的水溶性非电解质扩散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可增大上千倍。1.1.2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0,32(4):63~68Am ino A ci d s&B iotic R esources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作者:cde 发布时间:2007-8-7 10:51:59 编者按: 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因此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至于第四个问题,因为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非常多,如给药部位、皮肤破损与否及程度、患者的胖瘦、种族差异等。同时仪器本身的状况对结果也会有影响。目前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要验证方法的透过机制与临床实验相同或相似,且通过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这种方法就可以被采用。最终衡量的标准自然是临床数据。 我们分析认为:在通过把握安全有效性来判断药品质量的这个大原则上,反馈信息与中心的认识基本一致。而且反馈信息也谈到透皮吸收研究可变因素众多、情况复杂,这与我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反馈信息仅简单地提出“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而实际上透皮吸收促进剂这类关键辅料对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评价,这也是我们意图与研发者就上述问题沟通的初衷,而反馈信息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信息,仅叙述了一些笼统的文字,如“对于普通局部用药制剂仿制产品,只要特别关注其安全性和质量即可,有效性一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Abstract:Because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re hot spots in domestic researches,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prescrip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and 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he prescription design of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review 促透劑不仅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能在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条件下,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经皮吸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中药处方多为复方,成分复杂,但经皮给药制剂要求药物分子量小,溶解度适宜,且载药量小,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透皮吸收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和选用高效促透剂成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促透剂主要分为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天然促透剂多为辛温解表药、开窍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污染小等优点,其主要包括萜类、内酯、生物碱等,以萜类研究较多,包括单萜、倍半萜及精油等。合成促透剂主要包括氮酮及其类似物、吡咯烷酮及其同系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双氧环烷类、有机酸及其酯、醇类、亚砜类、磷脂和磷酸盐以及酰胺类等。 1 天然促透剂 高氏等[1]以离体昆明种小鼠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发现丁香油和高良姜油均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苏氏等[2]以大鼠离体外翻小肠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川芎对豆腐果苷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可将豆腐果苷60 min内累积渗透量从53.72 ?g提高至335.48 ?g。王氏等[3]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以大鼠背皮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了冰片、薄荷脑对钩藤中钩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5%冰片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2.24倍,5%薄荷脑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1.95倍。夏氏等[4]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吸收屏障,比较了薄荷脑与氮酮对积雪草苷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0%薄荷脑对积雪草苷的体外透皮效果优于0.5%和2.0%时,但其渗透效果次于氮酮。闫氏等[5]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吸收屏障,考察12 h内芥子油、吴

体外透皮吸收

体外透皮吸收 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 透皮治疗系统(又称透皮治疗贮库制剂)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控释膜制剂。 药物是否适合制成透皮制剂 透皮制剂的质量标准 怎样促进透皮制剂的体外吸收 体外透皮吸收常用的研究方法与仪器设备和具体步骤。 随着医用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的不断开拓,控释给药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透皮治疗系统受到医药界的瞩目,发展很快。目前已研究成功或商品化的TTS已有十多种,主要优点是: 1.可避免口服给药,免药物受到胃肠道生理因素的影响,且吸收、代谢的个体差异性较小。 2.可持续给药,因此,对生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也适用。 3.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代谢幅度减少,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相对减轻。 4.可提供一个治疗所需要的、接近零级的释药速率。 5.使用方便,病人易于接收。 6.可随时移去给药系统,终止给药。 因此,TTS是一种新颖、可行、有相当潜力的药物制剂,现已成为第三代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皮肤对药物透过的影响和药物的选择 在透皮吸收过程中,有三个因素是限速的主要因子 1.药物的载体或赋形剂; 2.表皮的角质层; 3:透过真皮层进入全身循环。 药物能否具有稳定的血药浓度取决于上述三个限速因子在总体扩散中所占的比重,而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维持该浓度的时间,以及以“日”为单位的给药终止后血药浓度的跌落速度都取决于上述三个因素。 TTs的类型与制备特点鉴于释药机制与工艺特点的不同,可将现有的TTS 归纳为四类: 膜控释型(Membrane Permeation-Controlled TTS)、骨架控释型(Matrix Doffusion-Controlled TTS)、微小贮库溶解控释型(Microreservioir Dissolusion-Controlled TTS)、粘合剂中分散型(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TS)。TTS制剂基本由下列几部分组成:①外层覆盖膜;②药物贮库,其中药物以固态较多;③控制释药速度的微孔膜;④受压后即能粘附于皮肤的粘附层,对药物通透性影响极小;⑤包装用保护膜,患者用前撕去。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的平均渗透速率为40μg/cm2.h。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量是非用药部位的7.5倍。 2.1 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2.1.1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2.1.2 皮肤穴位处的药物吸收。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2.1.3 粘膜处药物的吸收。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高。 2.1.4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2.1.5 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西药如月桂氮卓酮(Azone)、二甲基亚砜等均有显著的促进大多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 潘青叶张仲源 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痛、氯霉素、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张德平等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 肉桂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渗作用,其起效时间比氮草酮快,用后3小时即有明显差别,氮草酮则有10小时滞后期。 甘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甘草皂苷、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钠、甘草次酸二钾和琥珀酸甘草次酸二钠,均有促进药物粘膜吸收的作用,其中以皂苷为最强,用量1%以下。用甘草次酸二钠配制的胰岛素制剂,小鼠鼻腔粘膜给药,15分钟后血中胰岛素免疫活性就可达最大水平,血糖水平降到1.4mol/L。且甘草类促渗剂的溶血性,均比癸酸钠月桂酸钠小,并且不刺激鼻粘膜,不使药物降解。也有报道用其配制的眼制剂,也有好的促渗作用。 冰片冰片又称龙脑,为中医内、外科常用的药物,有关志愿者前臂内侧皮肤苍白试验表明,冰片能增加曲安奈德的药物利用度。对甲硝唑、氟脲嘧啶药物用离体蛇蜕皮做的吸收试验,证明能增加二药的透皮吸收量。用全兔做透皮试验,经心内取血测定,冰片能明显增加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 ,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

美容药物学[优质文档]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和修饰的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的,对人体作用缓和的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增强皮肤功能的药物。 6、SPF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的红斑所需要光能量的比值。 7、防晒剂:能够治疗和预防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的化学物质。 二、填空 1、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和辅助性药物 3、皮肤色素沉着增多应用增白药,皮肤色素沉着减少应用着色药 4、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波短波,长波 5、治疗皮肤衰老的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质及酶类。 6、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7、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

妆品 8、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天蓝烃,成分 9、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药,胰岛素增敏剂,增强能量代谢 三,选择 1,以下属于治疗性药物的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的的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硐C,奥利他斯D,西布曲明 3,以下可称为生育酚的维生素是(C) 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增加双目美感的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 5,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的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羟丙酮D,胎盘提取物 6,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的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 7,影响皮肤衰老的最强的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温,D熬夜 8,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的维生素的是(B) 9,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四,问答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