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李新圃,郁杰,罗金印,李宏胜,巩忠福--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20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

治疗畜禽疾病的传统给药方式主要是采用注射、口服或将药物投入饮水或饲料中。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透皮制剂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较,主要具有可产生持久、恒定及可控的血药浓度;避免肝脏对药物首过代谢的降解作用;给药方法简单、可减轻副作用、在发生问题时能及时停止给药;可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等优点。鉴于此,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领域倍受关注。近年来,兽医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已有许多兽用透皮制剂相继问世,使用最多的是杀虫剂。透皮实验法是研究透皮吸收药物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笔者就几种常用的透皮吸收实验方法作一简述。

1 体内法

111 化学测定法〔1〕

该方法是根据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直接将药膏涂在机体皮肤上,在不同间隔时间测定血、尿、粪中药物的含量,观察药物的透皮吸收情况。由于有些药物的透皮吸收量很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很复杂,有时可用测定用药部位残存的药物量来反映药物透皮吸收情况。如魏雪纹等〔2〕在吡罗昔康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中,使健康家兔禁食24h,腹部备皮6×10cm2,涂药20ml,分别于2、4、6、8、10、20、24、25h耳静脉采血,经处理后在Κmax=352±1波长处测UV吸收值,经数据处理得制剂的透皮吸收为一级释药过程。归成等〔3〕将不同基质的几种硝酸甘油软膏涂布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的皮肤上,分别于不同时间间隔取下皮肤上的药膏,测定其中残留的硝酸甘油含量,结果表明硝酸甘油与亲水性基质亲和力小、释放快、易被皮肤吸收;而与亲脂性基质亲和力大、释放慢、不易被皮肤吸收。

112 组织检查法

该方法是利用检查组织及其切片以测定某些药物应用于皮肤后所产生的对局部组织的影响作用。周一平等〔4〕在大鼠肉芽肿形成实验中,给鼠后颈部植入滤纸片一块,术后2~6d,在试验组及对照组动物滤纸片上方皮肤涂擦吲哚美辛擦剂和对照药液,7d后处死实验大鼠,剥离出肉芽肿称重,结果表明,含有Azone的吲哚美辛擦剂对肉芽肿重量的抑制率为71%,与对照组比较,P<0.01。

113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来研究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直接测定用药部位放射量的变化,也可测定体内血液、尿液或器官中的放射物质的量。Bronaugh等在小鼠刮去被毛的皮肤上涂布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药物软膏,用氰丙烯酯粘合剂在该皮肤上固定一尼龙环以保护这一部位,并在小鼠前腿后侧和后腿前侧系上橡胶管以防装置移动,将小鼠置于代谢笼中,连续24h收集尿样,同位素示踪测定含量。Wester〔5〕报道了应用类似Bronaugh的方法精确地评估了药物透过皮肤的穿透力。

114 生理反应法

此法是根据生理作用,测定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时间与程度。

2 体外法

211 静态小室

21111 双隔室静态小室〔6〕该法适用于液状透皮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置穿透剂水溶液于实验皮肤的一侧,使其向另一侧具有一定流速的水溶液中扩散,两侧同时配有搅拌器,经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吴谦等〔7〕介绍的简易T形管透皮吸收扩散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简化的双隔室静态小室。作者将实验皮片固定于直径1.0cm玻璃T形管两侧管口,上口为定期取样口,测定时管内加接收液至预定刻度,将T形管置于含有被测药液的容器中,药液高度与T形管内液体同一水平,再将上述T形管装置连同磁力搅拌器置32℃恒温、恒湿培

养箱中。

21112 单隔室静态小室将固定有实验皮片的释放池安装在单隔室的上侧,置药物透皮剂于离体实验皮肤上,在32℃水浴中恒温一定时间,吸取实验皮肤下隔室中被搅拌溶液进行测定,监测药物透过情况。Franz设计的扩散小室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单隔室静态小室的前体。郭庆东等〔8〕使用改良Franz供给池,观察了介质pH、药物浓度、月桂氮唑酮对二氢埃托啡(DHE)透皮作用的影响,发现这三种因素均影响DHE的透皮吸收。高玉升等〔9〕在“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中药洋金花等药物释放的研究”中,参照Franz扩散小室制做了一种简易的透皮吸收实验装

置,实验表明,洋金花中东莨菪碱在受试动物离体皮肤的不同部位的透过率有很大差异。212 流通扩散小室〔10〕这种方法是一种比单隔室法更为先进的方法,主要模拟毛细血管的作用,在皮肤下加一灌注流以带走透过皮肤的物质,从而可获得更好的透皮吸收生理评价。该法虽好,但装置复杂,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213 简单扩散小室〔10〕将实验皮片夹在一根装有实验药物管的一端,并浸在一个大的含有接受液的池中。该装置十分简单,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可因地取材,是一种常用的体外实验法,与上述装置相比,虽然不容易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体内的药物吸收情况。齐瑗晶等〔11〕用自制简单扩散小室装置,对离体小鼠皮进行了布洛芬软膏渗透促进剂的选择及体外透皮释放率的测定,并用体外累积释放率高的样品进行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该样品的布洛芬软膏通过透皮吸收仍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及轻度消炎作用,提示药物的透皮吸收已在体内达到了有效血药浓度。

214 实验皮片选择

体外法进行透皮实验,皮片的选择可以是离体动物皮肤,也可以是纤维素膜、硅胶膜、赛璐玢膜等,关于膜的种类可参考有关文献〔12〕。

3 结语

大量实验表明,体内法能客观反映药物透皮吸收情况及对生理效应的影响,但操作复杂,需饲养实验动物,一些新药也很难用体内法进行实验。体外法操作简单,可以控制环境、考查药物透皮吸收的特定影响因素,不足之处是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生物环境的影响,但体内法与体外法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岩左曜等〔13〕对小鼠所做的实验表明,无论是体内法还是体外法都反映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OE分子数越小,越能促进双氯灭痛钠的透皮吸收作用。而CHEON等〔14〕

用小鼠进行体内体外法实验,表明用CH3CH2OH Panasate800(40

60)作为赋形剂都能有效提高亲水性药物的透皮性,并且药物透皮吸收量随药物亲水性增加而增加。

总之,开发研究药物的透皮制剂离不开透皮实验方法,体内法与体外法虽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药物滞后时间、释放速率方面差别还是很大〔10〕。笔者通过对实验资料的分析认为,筛选透皮吸收药物,应首先进行体外实验法,了解药物透皮吸收能力,并选择合适的透皮促进剂,通过控制用药环境考察药物透皮吸收的特定影响因素,然后选择适当的动物进行体内实验,掌握药物经透皮给药后其用药量、药效及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以确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柳翠敬.软膏中药物的透皮吸收〔J〕.药学通报,1982,17(3):39

〔2〕魏雪纹,那郁英,郑刚等.吡罗昔康涂膜剂的研制及应用〔J〕.药学通报,1988,23(12):733〔3〕归成,王其涛,顾菊康.几种硝酸甘油软膏的人体透皮吸收试验〔J〕.药学通报,1982,17(11):39

〔4〕周一平,李悟君,夏春凤等.吲哚美辛擦剂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毒性试验〔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46

〔5〕 WesterDC.CutaneousToxicity〔M〕.NY:A2cademicPress,1979,111~146〔6〕 BarryBW.DermatologicalFormulation.Percu2

taneouAbsorption〔M〕.NY:AcademicPress,1983,234~238

〔7〕吴谦,朱瑞斐,王郁珍.介绍一种简易T形管透皮吸收扩散模型〔J〕.药学通报,1988,23(11):675

〔8〕郭庆东1介质、药物浓度、月桂氮卓酮对二氢埃托啡透皮(蛇皮)作用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6):350

〔9〕高玉升,杨吉田,韩剑文1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中药洋金花等药物释放的研究〔J〕.中草药,1992,23(9):465

〔10〕杜建平,陈济民1药物透皮吸收研究的实验方法〔J〕.药学通报,1988,23(6):323 〔11〕齐瑗晶,王建国,任士君1布洛芬软膏渗透促进剂的选择及体外透皮释放率的测定〔J〕1中国药学杂志,1992,27(6):346

〔12〕 AgisFK.ControlledReleaseTechnologyMethods,TheoryandApplication〔M〕1V olled1Florida:CRSPress

〔13〕岩佐曜著,林南松摘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双氯灭痛钠透皮吸收的影响〔J〕

1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2,13(4):256

〔14〕郝勇摘1几种不同亲脂性药物的透皮吸收性〔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5,16(2):323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 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 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 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 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药物的化学结构 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 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三)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 3、皮肤部位 4、皮肤温度 5、皮肤的储库作用

化妆品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途径与技术

通过调查市场上具有透皮吸收效果的化妆品,可以发现许多保湿补水类产品都宣称其有很好 的吸收效果。这是因为保湿类产品是功效化妆品中研究得最久最成熟的,因此通过添加保湿成分而同时达到保湿和吸收的性能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最轻而易举的。同时,还能给保湿类化妆品加上新功效概念,所谓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例如欧莱雅的保湿系列产品就因其吸收保湿效果显著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还有许多植物化妆品,因其植物成分的分子量较小,能迅速渗入皮肤,再加上其植物本身的绿色”效应,也占有市场的很大份额。这其中的代表有佰草集、佳美乐、the face shop等以天然植物为主打的化妆品品牌。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通过采用各种包封或载体技术来达到透皮吸收效果的化妆品。例如 , 法国欧莱雅公司的欧莱雅、植村秀等品牌,美国宝洁公司的 SK-II品牌,美国强生公司的露得 清品牌都有这方面的产品上市。而在中国,这方面的产品还比较有限,只有上海家化的个别产 品宣称采用了包封技术。 表1中列举了一些市场上具有优异透皮吸收效果的产品。 关于透皮吸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仅对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药物渗透特性、药动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等几个方面;而对于化妆品的透皮吸收,则是近十几年才开始重视并发展起来的。但透皮吸收对于化妆品的重要性及其技术发展的迅猛性都是行业中不可忽视的。 一、透皮吸收的重要性 护肤品中大量营养成分的添加,无论什么精华,什么营养,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是一种负 担。皮肤表面化妆品营养成分过剩,正是造成”皮肤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细胞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就发现,约有90%的抗皱霜营养成分过剩,非但不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衰老。 同时,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生物细胞营养物,而这些也正是营养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如果化妆品的营养成分不能被皮肤完全吸收,那么它就会成为寄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床,而大量的细菌还会导致皮肤感染。 这些都说明我们应更重视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开发新 原料,生产新产品。只有建立在透皮吸收的基础上,美白、抗衰老等功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才 有意义。 二、化妆品中透皮吸收的定义 化妆品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指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并到达不同作用皮肤层 发挥各种作用的过程。化妆品与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妆品功能性成分是以经皮 渗透后积聚在作用皮肤层为最终目的。大多数化妆品功能性成分需要进入皮肤,是按产品的有效性作用于皮肤表面或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不需要透过皮肤进 入体循环。例如,防晒产品中的 UV吸收剂应滞留在皮肤表面,起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作用;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常作用于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产生;而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 分则常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美容药物学

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童 -S 名词解释 Is 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得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得而应用得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与修饰得目得得日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得,对人体作用缓与得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増强皮肤功能得药物。 6、SPF 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得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 品得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得红斑所需要光能量得比值。 7. 防晒剂:能够治疗与预防日光照射引起得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得化学物 质。 二填空 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与辅助性药物 皮肤色素沉看増多应用増白药,皮肤色素沉看减少应用着色药 治疗皮肤衰老得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S 及酹类。 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妆品 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得天対至成分 Is 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 3、 4、 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愆波长波

9、治疗肥胖症得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H肠道消化吸收得 药‘胰乌素増敏剂,増强能量代谢三选择 1 ■以下厲于治疗性药物得就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得得就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碉C奥利她斯D西布曲明 3 ,以下可称为生育酚得维生素就是(C) A,维A B雄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増加双目美感得就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5 ■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得就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径丙酮U胎盘提取物6 ■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得就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7 ■影响皮肤衰老得最强得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溫Q熬夜8 ,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得维生素得就是(B) 9 , A,维A B,维C C维E D 维B6 四问答题 1■简述毛发脱落得原因: 答:A遗传因素 B,内分泌因素 C血液循环与营养因素 D,精神与心理因素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 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 潘青叶张仲源 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痛、氯霉素、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张德平等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 肉桂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渗作用,其起效时间比氮草酮快,用后3小时即有明显差别,氮草酮则有10小时滞后期。 甘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甘草皂苷、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钠、甘草次酸二钾和琥珀酸甘草次酸二钠,均有促进药物粘膜吸收的作用,其中以皂苷为最强,用量1%以下。用甘草次酸二钠配制的胰岛素制剂,小鼠鼻腔粘膜给药,15分钟后血中胰岛素免疫活性就可达最大水平,血糖水平降到1.4mol/L。且甘草类促渗剂的溶血性,均比癸酸钠月桂酸钠小,并且不刺激鼻粘膜,不使药物降解。也有报道用其配制的眼制剂,也有好的促渗作用。 冰片冰片又称龙脑,为中医内、外科常用的药物,有关志愿者前臂内侧皮肤苍白试验表明,冰片能增加曲安奈德的药物利用度。对甲硝唑、氟脲嘧啶药物用离体蛇蜕皮做的吸收试验,证明能增加二药的透皮吸收量。用全兔做透皮试验,经心内取血测定,冰片能明显增加

美容药物学[优质文档]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和修饰的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的,对人体作用缓和的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增强皮肤功能的药物。 6、SPF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的红斑所需要光能量的比值。 7、防晒剂:能够治疗和预防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的化学物质。 二、填空 1、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和辅助性药物 3、皮肤色素沉着增多应用增白药,皮肤色素沉着减少应用着色药 4、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波短波,长波 5、治疗皮肤衰老的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质及酶类。 6、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7、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

妆品 8、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天蓝烃,成分 9、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药,胰岛素增敏剂,增强能量代谢 三,选择 1,以下属于治疗性药物的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的的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硐C,奥利他斯D,西布曲明 3,以下可称为生育酚的维生素是(C) 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增加双目美感的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 5,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的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羟丙酮D,胎盘提取物 6,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的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 7,影响皮肤衰老的最强的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温,D熬夜 8,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的维生素的是(B) 9,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四,问答题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 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 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 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 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药物的化学结构 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 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三)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 3、皮肤部位 4、皮肤温度 5、皮肤的储库作用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一、透皮吸收机理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

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 二、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1.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研究其透过性及透皮吸收促渗剂对透过性的影响等。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用TLC - 荧光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丹皮酚可透过皮肤,且累积透过量与透皮时间成正比,但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用扩散小池、UV 三阶倒数和HPLC等方法进行了丹参、昆布、海藻及洋金花的离体蛇皮扩散实验,发现上述中药中的丹参酮、碘离子、东莨菪碱均能透过皮肤,但透过率较低。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止痒露”进行离体皮肤扩散试验,表明其有效成分樟脑、薄荷脑和冰片均能透过皮肤。离体试验有利于研究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且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试验大多集中在对单方药的单一有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Menon等〔2〕和Roberts等〔3〕在脂质蛋白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种机制:在一定的载体和较高的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如苯酚;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AmitKumarJain等〔4〕研究了不同的松烯对乙醇-水系统中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hydrochloride,IMH)的促渗作用,发现松烯中薄荷醇、桉树脑、松油醇、薄荷酮是极性和水溶性药物的有效渗透促进剂,如IMH。通过FT-IR研究,认为促渗机理是:角质层中N-酯酰鞘氨醇间氢键被松烯破坏,提高了IMH的渗透性,同时松烯分子间氢键也促进了IMH的渗透。MichaelH.Qvist等〔5〕研究了渗透促进剂(丙二醇、香芹酮、1-甲基-2-吡咯烷酮、月桂酸甲酯、月桂酸、Azone、油酸乙酯、油酸等)在透皮给药系统中释放的情况,发现所有渗透促进剂的释放符合Higuchi公式,释放速率主要依赖于渗透促进剂的种类,并且释放速率与渗透促进剂摩尔体积的立方根以及基质和接受液间分配系数的对数成反比;基质的种类对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丙烯酸酯类没有影响,相对于丙烯酸酯类,聚异丁烯释放速率较慢,硅酮释放速率较快。 2 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法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阳离子和阴离子药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处透过皮肤,中性药物在电渗透作用下透过皮肤。药物通过皮肤有细胞内途径、细胞间脂质途径、附属器官途径。GuyRH等〔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摇摆式探针电极证明离子导入的主要途径是附属转运途径,JadoulA等〔7〕通过电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证明细胞间脂质途径也是离子导入的重要途径。近来研究表明,在电场影响下,电渗透是分子转运的动力之一,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电渗透对阳离子转运具有积极作用,对阴离子转运具有相反作用。电渗透是中性分子转运的主要机制,同时也对大分子量的离子转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GuyRH等〔8〕研究了电脉冲和电渗透在离子转运中的作用。对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来说,电脉冲起主要作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电渗透作用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阴离子物质从阴极转运完全是电渗透的作用。 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pH值和促渗剂等。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促渗剂与离子导入合用,能促进离子导入的作用。如Hao等〔9〕考察了几种渗透促进剂对胰岛素单体经皮离子导入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具有协同作用,丙二醇能加强这种作用,氮酮、丙二醇和泊洛沙姆并用促渗效果最明显,5%氮

美容药物学试题上(50道)

1、维A酸类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属于什么作用( ) A、兴奋作用 B、抑制作用 C、局部作用 D、吸收作用 E、治疗作用 2、茶多酚提高SOD的活性属于什么作用( ) A、兴奋作用 B、抑制作用 C、局部作用 D、吸收作用 E、治疗作用 3、皮肤科学史上三大里程碑药物不包括( ) A、抗组胺药苯海拉明 B、美容中药 C、皮质类固醇药物 D、维A酸类药物 E、以上都不是 4、美容药物是指( ) A、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物质 B、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C、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中药 D、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化学药 E、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生物制剂 5、天然保湿因子的英文缩写是( ) A、 NBF B、 NSF C、 NMF

D、 TMF E、 RMF 6、下列物质中,不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 A、氮酮 B、薄荷醇 C、凡士林 D、甘油 E、表面活性剂 7、称为“万能溶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 A、氮酮 B、二甲基亚砜 C、癸基甲基亚砜 D、甘油 E、表面活性剂 8、不能促进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的是( ) A、使用氮酮促渗 B、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制成脂质体 C、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D、超声波药物导入 E、透皮促进剂 9、属于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类的代表药是( ) A、维A酸 B、阿维A酯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乙炔维A酸乙酯 10、属于第三代多芳香维A酸类的代表药是( ) A、维A酸 B、异维A酸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阿维A酯 11、不属于维A酸类的药物是( ) A、维A酸 B、α-羟酸 C、异维A酸 D、阿达帕林 E、阿维A 12、不属于维A酸类的药理作用的是( ) A、抗炎作用 B、抗过敏作用 C、抑制皮脂腺的分泌 D、抗痤疮 E、治疗银屑病 13、第二代单芳香维A酸类阿维A有抗角化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 A、骨质疏松 B、唇炎 C、银屑病 D、痤疮 E、粉刺 14、治疗痤疮的首选药是( ) A、维A酸 B、异维A酸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乙炔维A酸乙酯 15、治疗轻中度粉刺性痤疮的首选药是( ) A、维A酸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李新圃,郁杰,罗金印,李宏胜,巩忠福--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20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 治疗畜禽疾病的传统给药方式主要是采用注射、口服或将药物投入饮水或饲料中。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透皮制剂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较,主要具有可产生持久、恒定及可控的血药浓度;避免肝脏对药物首过代谢的降解作用;给药方法简单、可减轻副作用、在发生问题时能及时停止给药;可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等优点。鉴于此,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领域倍受关注。近年来,兽医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已有许多兽用透皮制剂相继问世,使用最多的是杀虫剂。透皮实验法是研究透皮吸收药物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笔者就几种常用的透皮吸收实验方法作一简述。 1 体内法 111 化学测定法〔1〕 该方法是根据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直接将药膏涂在机体皮肤上,在不同间隔时间测定血、尿、粪中药物的含量,观察药物的透皮吸收情况。由于有些药物的透皮吸收量很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很复杂,有时可用测定用药部位残存的药物量来反映药物透皮吸收情况。如魏雪纹等〔2〕在吡罗昔康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中,使健康家兔禁食24h,腹部备皮6×10cm2,涂药20ml,分别于2、4、6、8、10、20、24、25h耳静脉采血,经处理后在Κmax=352±1波长处测UV吸收值,经数据处理得制剂的透皮吸收为一级释药过程。归成等〔3〕将不同基质的几种硝酸甘油软膏涂布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的皮肤上,分别于不同时间间隔取下皮肤上的药膏,测定其中残留的硝酸甘油含量,结果表明硝酸甘油与亲水性基质亲和力小、释放快、易被皮肤吸收;而与亲脂性基质亲和力大、释放慢、不易被皮肤吸收。 112 组织检查法 该方法是利用检查组织及其切片以测定某些药物应用于皮肤后所产生的对局部组织的影响作用。周一平等〔4〕在大鼠肉芽肿形成实验中,给鼠后颈部植入滤纸片一块,术后2~6d,在试验组及对照组动物滤纸片上方皮肤涂擦吲哚美辛擦剂和对照药液,7d后处死实验大鼠,剥离出肉芽肿称重,结果表明,含有Azone的吲哚美辛擦剂对肉芽肿重量的抑制率为71%,与对照组比较,P<0.01。 113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来研究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直接测定用药部位放射量的变化,也可测定体内血液、尿液或器官中的放射物质的量。Bronaugh等在小鼠刮去被毛的皮肤上涂布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药物软膏,用氰丙烯酯粘合剂在该皮肤上固定一尼龙环以保护这一部位,并在小鼠前腿后侧和后腿前侧系上橡胶管以防装置移动,将小鼠置于代谢笼中,连续24h收集尿样,同位素示踪测定含量。Wester〔5〕报道了应用类似Bronaugh的方法精确地评估了药物透过皮肤的穿透力。 114 生理反应法 此法是根据生理作用,测定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时间与程度。 2 体外法 211 静态小室 21111 双隔室静态小室〔6〕该法适用于液状透皮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置穿透剂水溶液于实验皮肤的一侧,使其向另一侧具有一定流速的水溶液中扩散,两侧同时配有搅拌器,经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吴谦等〔7〕介绍的简易T形管透皮吸收扩散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简化的双隔室静态小室。作者将实验皮片固定于直径1.0cm玻璃T形管两侧管口,上口为定期取样口,测定时管内加接收液至预定刻度,将T形管置于含有被测药液的容器中,药液高度与T形管内液体同一水平,再将上述T形管装置连同磁力搅拌器置32℃恒温、恒湿培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作者:发布时间:2006-12-11 09:11:37 浏览次数:692 中曰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2005-9-22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 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