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

1、非营利组织不能通过经营去获得收入。错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包括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经营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其实现社会使命的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非营利组织从事合法的经营来支持其非营利性的活动,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利润或收入不可分配给其创立人、会员、干部、董事或员工,二是其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从事经济活动,而是实现其非营利宗旨。

2、中国的大学属于非营利组织。错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未登记的民间组织。中国目前的大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立大学,一类是私立大学。前者属于事业型单位,由国家直接拨款,属于非赢利性,所收取的学费用在了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后者私立大学可以看做是赢利性的,一般是由大集团投资创建没有固定国家财政支持,靠企业自己和学生的学费以及社会赞助生存,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

3、志愿者不应该要求任何回报。课件P19 错

一般来说,志愿组织或客户方应当向志愿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并报销开展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例如,欧洲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规定:“志愿者可以得到资助、食物、住宿,以及他们基本花销的报销,包括旅行、保险和培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其专题报告《志愿精神在中国》一书中规定:“招募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以下费用和保险:基本生活费、招募地和服务地之间往返两次的交通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住院附加保险。”在志愿者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即长期致力于志愿工作的人员,提供给他们的补偿要包括定期生活津贴、住房、医疗保险及伤残保险等。

4、美国NGO的登记注册是归属民政部门管理的。错课件P10

5、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资助。错

由于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非营利组织应该理直气壮地从政府方面筹到一定的资金。反过来,从政府方面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承担的公共职能越来越多,在解决各种问题中,政府也切实需要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所以政府并不排斥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相反要引导和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非营利机构的钱都是基金会和私人捐赠,其实不然,如美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统计数字表明,各类私人捐赠只占非营利机构收入的15%,政府拨款和政府合同是服务性非营利机构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占总收入的31%。

6、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错

非盈利组织营销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它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力图实现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最大化。非营利组织通常追求多重目标,除了要谋求组织自身的利益之外(包括尽可能地增加收入、使组织发展壮大),更多的是服务于目标群体(受益者)的利益,其最终目标与任务是造福于整个社会。根本目的在于试目标个体或其所在社会收益

7、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监督与评估只能由政府来实施。错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于政府是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与评估的部门,因此,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与评估方面,政府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是通过强势的国税局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年检。

然而,由于政府不可能有精力对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行为都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因此,必须也只有借助公众的力量才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建立非营利组织行为的

信息公开与财务透明制度,通过互联网或通过电话、邮件的形式建立公众的投诉渠道,并指定专人负责处理公众的投诉,调动广大公众的力量对非营利组织行为进行评估。

另外,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即通过民间的独立评估机构对非营利组织的行为进行评估。另一个有效的机制是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以促进非营利组织遵守行为准则。

1、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构成是怎样的?

非营利组织有各种不同的资源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五种市场:个人市场、企业市场、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政府市场和联合劝募组织。个人市场又叫大众市场,是非营利组织筹款最主要的市场。在美国,个人捐款占到所有慈善捐款的80%左右。在我国,众所周知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抗洪救灾”等社会募捐活动,都从个人方面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与个人捐赠不同的是,企业捐款更重视回报。一般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有五种主要目的:一为减免税;二为企业形象;三为社会责任(长远回报);四为销售的增加;五为企业内部关系的改善。企业捐款除现金、债券外,还有产品、劳务、设施、技术等形式。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局,非营利组织通过企业,获得需要的资金和援助,加强了公众对问题的关注;企业可以通过参与非营利活动实现更多的销售,打造一个更好的公众形象,同时提高雇员的士气等。大多数的基金会/国际资助组织都有捐款的义务,尤其是国际基金会,它们的任务就是为值得捐赠的项目提供资金。国际资助机构包括联合国、INGO、发达国家的政府和NGO等,都是重要的筹款市场。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资助的方式有奖励、减免税待遇、项目委托、政府购买服务(oontractout)、公设民营等形式。联合劝募组织,美国以及一些其他的国家都有专门的筹款组织,这些联合劝募组织在市场上统一筹款,并根据一定规则合理分配给各种非营利组织,故非营利组织可向其寻求资源。我国国内目前尚无明确的联合劝募组织,但有一些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事实上,中华慈善总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各种筹款市场筹集款项,然后分配给其他非营利组织。

2、理事会的功能(职能)

1、决定组织的宗旨和使命:给予非营利组织明确的定位:为何存在?要完成什么事业?不断反思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是否被恰当地履行和完成,以及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组织自身的不断演变,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是否应该发生调整和变化。

2、选择和评估执行主席:选择执行主席,支持其工作的完成,定期进行评估,并在适当的时候依据需要更换执行主席,决定管理层的薪酬。

3、决定战略规划:理事会应该负责制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或者对管理层提出的战略规划进行研讨和审核,最终确定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理事会应该对目标的可行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所应当采取的措施保持相对的敏感性。

4、审核和监督:非营利组织能够获取公众信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确保其财务的严格管理。为此,理事会一方面要履行内部审核功能,对于重大筹款方案、财务状况等事项进行职权范围内的审核,同时负责聘请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外部监督;另一方面要对管理层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监督。

5、筹集资金:理事会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职能就是为更好地实现组织宗旨而持续性地筹集必要的资金。从制定筹资战略、指导开展筹资计划、反馈筹资结果一直到对战略进行调整,理事会必须面对需要筹集越来越多资金的艰巨挑战。

6、协调公众关系:理事会必须不断与其他社会团体进行沟通,倾听社区成员对组织的评价

与意见,甚至与公众建立起一种网络化的治理形态,促进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双赢。

7、自我评估:在对管理层进行审核和监督之时,理事会还要对自身的工作绩效进行自我评估,包括理事会整体运作效率以及理事个人的评估考核。并在理事会成员选拔、更替、任免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3、志愿失灵的原因

1、慈善不足:即非营利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

2、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实际掌握经济的资源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所作的决定既不征求受惠人的意见,也不必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政府隐性补贴的组织不必将内部决策过程民主化,也不必接受社会监督;

3、慈善组织的业余性: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因此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使得慈善组织很难吸引专业人士加盟,这无疑影响了其活动效率。

4、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

(1)非志愿性。许多国家的非赢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直接来源于政府,各种非赢利组织日益专业,许多工作人员不再是志愿者而是职业受薪者,成为类似的职业官僚,志愿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2)非独立性。由于志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捐赠时,非赢利组织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受资助者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

(3)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不能有效地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成为准政府组织。

(4)腐败问题。由于一些大型非赢利组织决策的非公开性和非民主性,使得非赢利性组织也受到腐败和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困扰。

5、非营利组织使命(陈述)的特殊性质:

同一般营利组织的使命一样,非营利组织的使命也具有如下特性:

(1)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对组织态度和展望的描述,而不是对具体细节的阐述;

(2)非营利组织的使命需要阐明组织的经营目的、用户、产品或服务、市场及采用的技术;(3)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必须考虑到社会政策,凸显社会责任。

(一)使命多元化

非营利组织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产物,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这种局面导致了其使命的模糊不清。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更多地带有一些公益的性质。而且,非营利组织通常同时有很多目标,这些目标大多数非常模糊且目标之间常存在冲突。因此,非营利组织在制定使命的时候,应该用概念性的描述代替具体的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组织意图,为组织内互相对立的、而又必须同时实施的目标达成一致提供了途径。(二)使命的筹资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在来源和运转上都颇具独特性。在来源上,资金主要由政府、单位和个人无偿提供,且不期望回收和得到投资报酬,具有无偿性。在周转上,资金流动是单向周转,每一周转期都是以资金投入开始,以资金回收结束,即使有盈利也是先上组织,然后再由组织重新投入资金进行新一轮的资金周转。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转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更侧重于非经济效益。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运转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导,经由能反映社会需要的使命陈述与宣传来获得外部的支持与捐助。

(三)使命的凝聚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多元的,其根源是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解决这个问题较好的方法是创立适应自己特色的组织文化,借以产生凝聚力量,从而控制组织。使命是组织文化的一个载体,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组织的信息。通过使命,宣传组织的形象,保证组织内部对其组织目的取得共识,使全体职员志同道合,建立一个和谐一致的良好环境,并可以帮助组织的全体职员将组织的意图转化为个人的具体目标、行动指南。

要解决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自治能力薄弱问题,应该怎么做?

(一)通过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行政改革,创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独立发展的外部行政环境。深化中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快行政改革的步伐,构建有利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独立发展的行政环境,是提升中国非营利组织自我治理能力的外部体制性因素。改革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积极扶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发展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二是积极建设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外部问责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转变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将新兴的团体、非营利组织视为异己或自身的附属物,而应该逐步赋予其应有的自治权利,两者应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对话机制。中国政府机关在保证非营利组织自主决策、自我治理的基础上,同时构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外部问责监督机制,以保证非营利组织免受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与控制,保证其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立制度性保障。

建设有利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是解决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政社不分、自我治理能力薄弱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的规定存在很大的漏洞,不仅关于社会团体的基本立法虽属于程序性的行政法规,但却没有上升到国家立法的层次,从而导致了立法的权威性与约束力的不足,而且在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中行政管理的规定占据了相关法律的绝大多数,与非营利组织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较,这是很不正常的。华盛顿非盈利法国际研究中心曾经从立法的角度提到了一些关于非营利组织自治的国际经验,主要内容是各国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允许非营利组织自由的成立与以合法的方式在社会中自由地活动,提高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细化的条款已避免非营利组织创建者与官员及从业人员的腐败行为,以及构建非营利组织的责任与透明机制等。(三)有赖于非营利组织自我治理能力与独立意识的提高。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治理能力不强,除了外部环境的原因外,还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由于国家在其与社会的互动中长期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宝库奥一些非官方办的社团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政府的依附思维而自主治理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使命与战略不清或缺乏社会认同;组织的筹款渠道狭窄,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部分组织的专业性缺乏;长期的“襁褓”生活与缺少竞争压力使其缺少提升管理水平的动力等,这无疑严重钳制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中国非营利组织良好成长机制的形成需要行政机构、非营利机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长期共同努力,就非营利组织自身来说,各个非营利组织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性、职能、权限与优势和劣势,逐步转变对行政组织的依附思维,尽可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公益性目标。

4、非营利组织使命陈述的作用是什么?(凝聚力,对资源利用进行解释,吸引组织外部资源)

使命的重要性

(一)是组织创设和存在的目的。

(二)是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开承诺。

(三)有明确的使命,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1.1 明确地加以陈述,是了解使命的要诀

一个组织的使命乃是其命脉所在

有了明确界定的使命,才会有明确界定的目标

使命陈述必须能够激发人们的参与

1.2创造愿景

愿景,是你对未来几年组织发展蓝图的勾勒。“组织愿景”的描绘,就是运用想象力描述整个组织希望达成的目标。

“我们要创一番什么样的事业?”

组织使命所陈述的内容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组织使命是对预期目标的提炼和确定,还可能是对如何达到预期目标的精辟的概括。

课本:

1、保证整个组织经营目的的一致性

2、为配置组织资源提供基础和标准

3、建立统一的组织风气或环境

4、通过集中陈述,使员工认识组织的目的和发展方向,防止他们在不明白组织目的和方向的情况下参与组织活动。

5、有助于将目标转变为工作组织结构,包括向组织内各责任单位分配任务。

6、使组织的经营目的的具体化,并将这些目的转变为具体目标,以便使成本、时间和绩效参数得到评估和控制。

7、令人振奋的使命陈述向非盈利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展现了组织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帮助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凝聚力、吸引资金,为组织的良好运作打下了基础。

5、简述非营利组织中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1、非盈利组织可缩减市场竞争的风险

市场机制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和效率的同时,其优胜劣汰的竞争,也会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将自发地向效率倾斜,但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市场经济在成果分配上以经济效率为基准,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也使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对低下,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时,作为市场竞争的结果,企业的破产、兼并势必给企业成员带来各种风险。这些不安定因素,会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安定造成负面影响。对此,慈善事业、志愿者团体、社区互助机构等非盈利组织的积极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且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非盈利组织的活动,使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经济与社会、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总量与结构达到和谐与均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2、非盈利组织可抑制市场的盲目性

为了克服市场竞争的缺陷,让资源配置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服务,就需要有一种代表社会利益并能够高效运营的主体,对市场的盲目性进行制约,这种主体就是非盈利组织。近年来发达国家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涌现出大批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社会评价、规范、监督乃至引导的组织。

3、非盈利组织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对此,非盈利组织所特有的社会使命使其对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另外,非盈利里组织本身的活动能够直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调整产业结构,消化

吸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认为,非盈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市场经济向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市场经济也为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着物质基础。因此,市场与非盈利组织之间是互补的。

6、简述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特点。

1、所有者缺位

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一般都存在明确的所有者,即使是委托代理链条较长的国有企业,在本质上可将所有权归为全体人民。而许多非盈利组织,当其发起人或者捐赠人完成捐款行为后,即与非盈利组织的资产脱离了所有权关系,导致非盈利组织无法找到明确的人格化所有者,而只能将其资产归结为法律上的法人所有。

2、出资与受益角色的分离

尽管对于公司企业而言,也存在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像分离,但是在理论逻辑上,其原始“出资人”也是最终的“受益人”,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所有权”和“收益权”是统一的。对于非盈利组织特别是其中的公益性非会员制组织,“出资人”(捐助人)与“受益人”的角色是分离的,而且捐助人一旦完成了捐助行为即丧失其控制权。概而言之,非盈利组织存在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与收益权“四权分离”。

3、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在很大程度上,非盈利组织与盈利组织的利害相关者群体是一致的,也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理事会、管理层、组织员工、受益者、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和社区等相同或者类似的主体。但非盈利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更具有社会意义,并且非盈利组织具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更为泛化的公众服务对象。

4、治理环境千差万别

从法律角度看,非盈利组织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繁多,依据非盈利组织的性质和行业类别而有所不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非别针对某一特定的非盈利组织进行规制;从服务对象来看,不同的非盈利组织也存在彼此迥异的服务群体,从学生到患者、从贫困人口到曲艺爱好者。由是观之,非盈利组织的治理环境千差万别。

7、我国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制度可以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制度,试对这一制度的作用进行评述。

“归口登记”是指非营利组织统一由民政部和地方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其他任何部门无权登记社会团体、颁发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基金会法人证书。

“双重负责”是指每一个非营利组织都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级人民政府的登记机关负责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机关。

“分级管理”是指全国性的NGO由民政部登记和国务院有关机关管理;地方性NGO由相应的地方民政部门登记,并由相应的地方政府业务主管机关管理。

讨论: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利弊?

最具中国特色:体制的惯性加上现状的无奈

“分级”与”归口”——条块分割的延续

“双重负责”——国家统合社会。

合理性:中国经济文化不均衡性,差异很大;行政管理水平较低;NGO发展总体上呈无序

状态,NGO自律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薄弱,归口管理拾遗补缺,临时性措施。单靠民政部门难以完成,只能归口管理。

弊端:(1)“分级管理”实际即“分级限制”,不能越登记区域雷池一步。限制了竞争,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公共物品供给市场的形成,诸侯割据,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2)归口管理存在“管得太紧、统得过死”现象,管理机关越位现象较多。甚至成为主管机关规避体制改革、抵制职能转换、保持既得利益的工具。(3)成立把关很严,但是监督松懈。政府的潜在的价值观:通过身份确定人的行动,即只要“根红”,就基本可以保证“苗正”,或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根基上堵住漏洞,好像把好入门关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概述

第一章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了解市场、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认清非营利组织的自身优势,加深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难点: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教学内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学什么?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非营利组织的涵义(从定义、存在的必要性、目标和特征、角色与功能、分类) 一.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所谓“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的一般特点,理解非营利组织关键在“非营利”上。在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很多,如社区组织、老年协会、公益社团组织(朝阳协会)、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等。在学理上要理解非营利组织,必须从界定的基点出发理解。也就是说,组织有非营利和营利之区分。 在此之前,我们来区别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从字面意思理解, 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的界定是有所区别的,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标准是是否营利,而非政府组 织的界定标准是否属于政府部门。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非营利性、慈善公益性、非政府 等。实际上,从现有的研究和资料来看,这两类组织具有同样的涵义。不过其界定的基点不 一样、下来我们具体从运营目的、资金筹措方式、盈余非配三个方面来比较非营利组织、企 业组织、政府部门三者的区别,加深我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中间的,融合了政府与企业组织的特质,结合两者优 点,不仅具有企业的活力,也能承担起促进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使命。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 色在于“使命”,或者说宗旨。其所有的决策都是与公益使命为最高标准的。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非营利组织管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韩恒编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营利组织概论,二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在非营利组织概论部分,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西方非营利组织的概况、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背景及现状、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策略等内容。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部分,本课程将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案例,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募捐管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2.基本要求 在知识学习上,要求学生理解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现状、掌握中国政府监管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身边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调研能力等。 在品德养成上,要求学生了解慈善、了解公益;关注慈善、关注公益,并力所能及地参与慈善、参与公益。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 专题1非营利组织界定 2学时 1.掌握非营利组织本质属性(5个特征) 2.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专题2 非营利组织兴起 的背景3学时 1.理解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宏观历史背景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背景分析 专题3 非营利组织的相 关理论1.理解掌握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 2.运用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解释社会中有关非营利组织各种现象 专题4 西方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2.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模式 专题5 中国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 2.掌握社团、民非、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专题6 政府管理非营利 组织的策略1.理解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控制策略和发展策略 2.理解政府管理策略遵从的内在逻辑 专题7非营利组织的使 命、愿景与战略 规划 1.理解使命愿景对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2.掌握战略规划的制定 专题8 非营利组织项目 管理1.理解项目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2.掌握如何实施项目设计 专题9 非营利组织的募 捐管理1.了解募捐的重要性 2.掌握募捐的模式

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概述 1.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内容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 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 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 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 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中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 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中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讲课教案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 ,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1(100分)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名词解释答案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 专家集体判断。它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 给每一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反复,专家 的意见日趋一致,最后作出最终结论。 2.反面激励因素反面激励因素是与激励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抑制或削减人 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在实现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 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这些现 象就成为抵消人们积极性的去因素。反面激励因素使组织成员产生 不满意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或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3.非营利组织所谓非营利组织,就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主 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营利 组织有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4.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指这 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 少。 5.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 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简单地说,就 是对员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价的过程。6.决策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7.开发“开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人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 用;一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 8.领导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最一般而言,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 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可见,领导主要涉及的是 人的因素。领导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区别的主要之处,表现在与人 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 9.领导行为的关怀维度关怀维度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他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尊重下属的意见,强调下属需要。 10.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结构维度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构建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11.领导者参与模型1973年,维克多?弗罗姆和菲利普?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 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下属参与决策联系起来。该模型是规范化的, 它提供了在不同的情境类型应遵循的一系列的规则,以便确定下属 参与决策的类型和程度,这就形成了复杂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包括 五种领导风格和七种权变因素。后来,他们又将权变因素增加为12 个。 14.期望理论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一特定的行 为来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期望理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原因的4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一、信息披露的含义 1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2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3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 4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他人的金钱》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D.Brandeis)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 审计长所说:“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体育总局因在2000年—2006年间擅自挪用2787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而被审计署查处。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被判死缓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被判无期。 根据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2009年“小金库”治理的通报,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成为小金库重灾区。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0年无法言说的痛。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一.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是制度需求下的制度供给 非营利组织审计是政府的需求,捐赠者的需求,受益者的需求,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需求。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亟待加强 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要接受税务机关的审查,受州检察长的监督,招标政府部门,也会对其监督,最重要的还会受到事务所的审计,帮助公众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和工作绩效。以前我国基金会的财务报表实施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目前山西、四川、广西等省市正在积极探索将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等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 二、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 1.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信息披露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054033.html,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作者:刘翠菊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导,政府对非营利组 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利于其自主地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遭到限制,组织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下趋同。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特性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还从三种制度趋同性机制的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制度趋同性 一、概念界定 非营利组织强调组织与企业的区别,指这类组织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非营利部门。部分学者也把“非营利组织”用作“非盈利组织”,或“非赢利组织” (曹晶,2006),三者在内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以采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统一概念,使用时不与其他概念作具体区分。在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上,美国学者塞拉蒙教授的概括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他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的组织身份;独 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附属于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不用于组织成员的利润分配;自治性——组织有其独立的、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志愿性——组织的管理、运转以及很多开展都由组织成员志愿参与;公益性——组织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何卫卫,2007)。我国学者王名则进一步将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概括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排除特性。在此基础上,他将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王名,刘培峰,2004)。 二、发展的制度环境 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最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现有制度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税收优惠与监管、配套政策等各方面的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王向南,2014)。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就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并在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两项法规奠定了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规范的基础,其中双重管理、非竞争性原则等制度一直保留至今,严重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梁娟,2010)。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是在严格的双重管理制度下运行的,其自身受政府制度约束性比较大,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管理体制(吕晓丹,2008)。全部同时达到登记申请要求的非营利组织的条件是很难的。另外,非营利组织在申请成立时还需找挂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非营利组织的介绍

非营利组织的介绍 非营利组织一词起源于美国国家税收法,因其涉及范围广泛,包含种类繁多,各国从不同的角度或翻译形成不同额称谓,如非赢利组织、非营业组织、自愿团体、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人民组织、基层支持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务性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 从组织目标来看,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从组织提供的产品来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从组织运作体制来看,非营利组织是以互利为核心的自知体制;从组织特征来看,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 非营利组织是私人性质的组织,具有比政府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创新性。因为政府不能无限制的扩张其机构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合作伙伴,非营利组织便应运而:生。其产生原因:西方一般有三种理论;一是市场失灵论,由于生产者(盈利组织)追求利润的本质,市场竞争并不能提供市场机能充分运作的公平法则,人们不信赖生产者和市场竞争,只有非营利组织是不宜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故比较值得信赖。二是政府失灵论。认为公众有差异,是不产生异质需求, 政府服务无法满足每一个人,而非盈利组织由于其自发性、自治性,能满足公众的不同要求,政府将其责任授予非营利组织,则会在相同支出下将有更多额人受惠,总成本可降低。萨尔蒙认为前两种理论无法解释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而提出第三政府理论,即公众渴望公共服务,但又惧怕政府恣意扩大权利,需要第三者——非营利组织来强化政府提供福利服务额角色和功能。三种理论之间有共同的联系,即人们希望一种组织来调节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弥补政府经济活动的缺点,这就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营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社会养老机构等非 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非营利组织在其产生和发展之初,尽管也引入了营利组织中的一些管理和控制方法,但却一直没有推行营销的理念,其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市场营销只适用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并不需要市场营销。 而随着非营利组织地位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涌现出来, 使得这一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一些商业企业也进入了社会服务领域,更加剧了非营利领域的竞争。如今,非营利组织面临着顾客背弃、会员减少、机构成本上升、捐赠与资助减少等诸多的生存压力。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成为了每一个非营利组织必须认真思考和力求解决的问题。 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理由都是基于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任何组织就没有生存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不了解市场需求,任何组织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任何组织也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接纳营销理念,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因为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和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 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源头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桌子家具” 联合国的官员 非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人慈善逐渐发展起来 ?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生了代表各种群体的行会组织 (一)源头之基督教传统 1、宗教的分类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幻想反映。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比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色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日本宗教(神道教)等 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新型宗教,一般由个人创立。除三大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二)源头之人道主义传统 人道主义的理解 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人道》 ·人道主义的崇高性与超现实性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世界人道主义日 二、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业务的全球化 一些原来只在创始国开展工作的机构逐渐开始在其他国家建立项目。“如果一个人关心动物,为什么只关心生活在英国的动物?”(环境,艾滋非典,法律环境,经济危机)在一个日益融合、“全球化”的世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寻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追求既定的使命。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2009年5月(总第101期) 大众商务Popular Business No .5,2009 (Cumulatively,NO.101)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苏静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苏静(198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能力 【摘 要】非营利组织近年在中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新的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慈善资源的作用目益明显,公众的参与日渐增加。非 营利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职能方面有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文中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现状,并从其所面临的困境和五大危机着手,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77-02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又被称为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它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公众服务是其宗旨。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组织性指非营利组织有宗旨、章程和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民间性指非营利组织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政府的资助,也并不表示不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盈利,而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利润的分配,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必须用于实现组织的基本使命。然而,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才刚起步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身上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与上述非营利组织基本性质相悖的一些问题。 1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非营利组织作为与政府机构和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中国社会上出现并正以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趋势:一、数量快速增加。截止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有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有1848个,县以下的各类民间自治组织保守估计至少在300万个以上。二、种类日趋多样、活动领域多元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种类相对单一,主要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团体。而如今,非营利组织的种类包含了行业管理组织、慈善性机构、学术团体、社区组织、公民的自主组织、兴趣组织、非营利性咨询服务组织以及新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 其发展困境如下: (1)中国非营利组织缺乏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一方面,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采取了严格审批政策。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第2项的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民间组织,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民间组织的成立申请不予批准。” (2)非营利组织面临较大的人力资源困境。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对成员来说相对缺乏外在的物质性激励资源。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更多地取决于内在的工作价值,更多地依靠组织使命来凝聚。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可能不如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来的有效。 (3)中国非营利组织较容易受外界影响与制约。对于那些所谓“自上而下”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其主要通过政府提供财政拨款及活动资源,这些组织实际上成为了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准政府组机构”。这与非营利组织的“非权力依附性”有相当的差距;对于那些所谓“自下而上”上成立的草根民间组织来说,其更多地接受社会或个人捐赠而发展运行,这难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2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五大危机 2.1目标危机 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成立的,但有些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在公益目的的掩盖下为个人谋取私利。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华绿荫儿童村的负责人,赋有“中国妈妈”称号的胡曼莉,用社会各界捐赠给儿童村的善款为自己购置价值50多万元的豪宅,并花数十万元送女儿出国留学。据四川在线报道,成都某福利院原院长邓晓莉, 自1995年担任福利院院长以来,累计贪污公款7615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这些腐败行为严重偏离了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目标,也严重贬损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信誉,给非营利组织动员志愿资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2.2志愿危机 志愿危机包括志愿者和捐款两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志愿人员数量很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志愿者多是业余的,缺少必要的培训,所以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和政策支持,志愿者的一些诸如安全、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志愿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非营利组织活动需要的开支与其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人员和捐款两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也即志愿危机。 2.3制度危机 1998年我国颁布了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另外,民政部门还出台了社会团体管理规章50余个。但总的来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还不完善,立法工作滞后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立法层次不高,至今没有一部全面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条例的内容侧重于登记程序,在税收、财务管理以及志愿者的管理方面尚未有突破,。 2.4人才危机 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缺乏人才,大多数官方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领导都是由从现职领导职位退下来的或由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原政府官员担任,我国有近一半的非营利组织尚缺乏正式的决策机构,缺乏民主决策的机制和制度上的保障。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干部来源的行政化趋向,以及决策机制的不民主,这三方面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实现自治。 2.5信任危机 在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各种渠道筹款,结果企业提供的资金只占5163%,公众捐助的资金只占2118%,而一些被救助者通过媒体直接向社会求助却能得到社会的大力帮助,这说明不是我国社会不愿意为非营利组织捐款,而是因为许多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度。社会公信度不高,给非营利组织的筹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很难动志愿者为组织效力。这是造成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危机的主要原因。 3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综观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下面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五大危机入手,探索解决这一困境的几条途径。 3.1改善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中法律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必备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对非营利组织立法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尚无非营利组织的专门立法,亟待通过立法解决非营利组织界定、进入门槛、行政管理体制和税法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3.2增加收入来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非营利组织因为财务方面困境而阻碍了自身发展。世界上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主要为自创收入,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要积极扩大自创收入,解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资助的困境。主要可以通过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投资收益;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收入等活动来支持其非营利活动。合理控制行政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比例,确保资金获得最有效的使用。 3.3吸引高素质人才 适当分配盈利给管理者,作为一种激励,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专业人 7 72

非营利组织市场的案例分析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案例分析一: 国际世界宣明会是致力于救助和发展工作的国际性基督教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世界宣明会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金筹募和推广活动,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援助计划。世界宣明会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公众认知度。世界宣明会-中国的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已经在中国大陆实施了一系列援助、发展项目,获得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区的承认和赞赏。 (一)项目描述 世界宣明会和耐克已经合作开展的项目包括提供礼品以及对世界宣明会在世界其他地区项目提供支持。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在1999年,由世界宣明会设计的“工人发展计划”在耐克东莞工厂实施。在9个月的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教育、行动、领导力发展计划”(The Development through Education, Action and Leadership Project,简称DEAL)。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由耐克公司及工厂支持,世界宣明会提供NPO方面的服务。DEAL的目标是提高工人,尤其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工人的生活质量。目标服务对象人数必须在三年内达到工人总数的30%(8000多人)。该项目结束后将由该工厂继续实施。 (二)项目实施结果 该工厂三分之一的员工参与了世界宣明会组织的文体教育活动、定期假日课程和领导力培训课程。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使农民工在工作之余享受到了更多的文体活动和学习的机会。 第二、使工人获得了更多技巧和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改善其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工人的潜力得到开发,不少人成为社区中的领导和积极分子。 耐克公司的收获是除了完成项目的目标以外,DEAL还使耐克公司在多方面的收获颇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行为;提高了员工的士气;加强了员工的发展;使社区变得更健康、更和谐;强化了企业公民的形象。从世界宣明会的角度来看它也完成了开展城市社区项目的目标。 (三)风险认识和防范 在耐克和世界宣明会的成功合作中也不乏风险的存在。风险在此类合作联盟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世界宣明会在这个项目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防范潜在的风险。 首先,联盟伙伴的选定。世界宣明会和耐克在开始阶段花了足够的时间来开展充分的讨论,确保达成共识,即公司与工人、社区的良好状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健康的社区是潜在客户的源泉。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当中,企业所在社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在中国,耐克的大部分产品是由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制造出来的。因此,在联盟前双方就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以此达成共识,避免了在接下来的联盟中产生的分歧。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公益活动改善人员及其社区的状况是创造良好业绩的根本途径。 其次,目标的形成。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上的调整配合,并使合作方在合作过程中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

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 ,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