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Tunnel's landslide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sure

2009 届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9月15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评语及成绩

第1章工程概况 (7)

第2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8)

2.1 工程地质因素 (8)

2.2 水文地质因素 (8)

2.3 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8)

2.4 施工工艺 (8)

2.5 管理 (9)

第3章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方措施 (9)

3.1 坍塌前征兆 (9)

3.2 隧道坍塌方预防措施 (10)

3.2.1 地质预报措施 (10)

3.2.2 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10)

3.2.3 防坍塌施工措施 (12)

3.2.4 其它管理控制措施 (14)

第4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 (15)

4.1 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15)

4.1.1 应急救援机构 (15)

4.1.2 职能职责 (16)

4.2 应急设备与设施 (18)

4.3 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19)

4.3.1 应急能力评价 (19)

4.3.2 应急资源 (19)

4.4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20)

4.4.1 报警电话: (20)

4.4.2 通讯联络方式: (20)

第5章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21)

5.1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21)

5.2 行动方案 (21)

第6章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22)

致谢 (24)

摘要

根据实例,阐述在隧道施工时隧道坍塌的原因和处理措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对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谈谈体会。包括工程地质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等。前期准备工作、防塌方工作、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以及针对隧道在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阐述了相应的现象及危害,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对今后的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工程塌方原因施工方法处理措施

第1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述

苍岭特长隧道总长7530m。拟采用CRD 法和CD 法结合施工。隧道为5m 线间距的双线隧道,开挖断面大;主体结构设计寿命100 年,一级防水标准,施工标准高;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

本隧道所处地段地质情况复杂,隧道不良地质主要是浅埋、偏压、

围岩开挖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易产生变形甚至坍塌,局部可能存在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瓦斯等,地质灾害风险大。其中隧道坍塌方为本工程主要控制项目,为规避施工风险、预防隧道施工过程中坍塌方事故发生,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特制定该方案。

第2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2.1 工程地质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一般对隧道设计的地质勘探,仅有的几个勘探钻孔很难准确的掌握隧道岩体的岩性、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的类型虽易判断清楚,但断层节理发育情况却千差万别。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坍塌方事故。

2.2 水文地质因素

水是隧道施工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在隧道施工中,对水的作用切不可忽视,地下水是一个体系,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条件影响。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坍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型钢变形也易形成坍塌。

2.3 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地质预报工作应在隧道开工后不间断进行。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控制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造成边墙、拱顶塌方。

2.4 施工工艺

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坍塌事件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效果不好或注浆量不足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坍塌事

故。

2.5 管理

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施工监控等至关重要。多数隧道施工往往因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检查不到位、现场施工控制

力度不强等等因素,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第3章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方措施

3.1 坍塌前征兆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

出一些征兆。因此,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预

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坍塌方。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

坍方,有以下一些征兆。

⑴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⑵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

⑶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块体出露,尤其是小断(夹)层或其它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缝构造可能不稳定块体的出露处,往往是局部围岩坍方的部位。

⑷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

⑸岩石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坍方。

⑹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要发生坍方。

⑺支护受力(敲击发声清脆有力,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等)变形甚至发出声

响时,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坍塌的可能。

⑻喷射砼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⑼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2 隧道坍塌方预防措施

3.2.1 地质预报措施

根据本工程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实际考察分析结果,巴家山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拟采用以地质分析法为主,以超前水平钻

孔或超长炮孔验证相结合,对重要的地质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段可

采用TSP203 地质探测仪或地质雷达进行探测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队

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工作应严格按项目队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方案实施,

做好隧道施工地质工作,尤其是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为正确地选择断

面大小、衬砌类型、施工方法、支护设计提供依据,指导施工。

3.2.2 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现场监控量测,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喷锚支护和二次砼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把量

测的数据经整理和分析得到信息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进一步优

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以达到安全、经济、快速施工的目的,围岩量测

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

(1)现场监控量测的作用

A、了解围岩,支护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围

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B、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依据,确定二次砼衬砌施作时

间;

C、依据量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

度;

D、积累量测数据资料,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 三、塌方处理实例 (3) (一)隧道概述 (3) (二)塌方过程 (4) (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 (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 (五)塌方处理措施 (6) (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 (七)施工注意事项 (10) (八)处理效果 (10) 四、经验教训总结 (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陈仁东吴金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2) 摘要通过对塌方发生时各工作面状态及前期施工过程的追溯,指出应急抢险措施不当是导致塌方的直接原因,而一段时间以来各作业面纵向距离过长与质量缺陷是导致坍塌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加强衬 砌、周边围岩注浆、扩大拱脚及组合工法为技术要点的综合处理方案,并建议采用组合型钢形成多 点斜撑的临时支撑布设方式。 关键词塌方原因处理临时支撑 1概况 某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连续停车带的分离式公路一级隧道,其中A线全长1,348m、B线全长1,395m。 隧道内轮廓采用三心圆拱顶曲墙断面,复合式衬砌结构,单孔结构内净宽12.273m,结构内净高8.85m,内轮廓面积87.6m2,毛洞最大开挖跨径14.2m。 该隧道为以钻爆法开挖为主的越岭岩质隧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整体为构造低山剥蚀地貌。隧道场地附近无河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底板高程以上未见地下水。区域内地层较复杂,其主要组成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硬绿泥石石英千枚岩、变质泥岩,局部地段可见煤线出露。场地基岩裂隙较发育~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自稳能力较低,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Ⅳ~Ⅴ级。 该隧道施工中多次发生塌方、初支喷射混凝土开裂与崩落、初支整体沉降或较大变形后侵入二衬施做空间等异常情况,其中以发生在2009年10月26日的塌方事故破坏最为严重、影响范围最大。 2塌方情况与应急处置 塌方首先发生在B线隧道,该段处于Ⅴ级围岩深埋段,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当日15时,B线隧道内初支两侧边墙及拱顶多处出现掉块现象;至16时,BK13+050~+118段约68m范围发生坍塌。随后,A线隧道与之相邻一侧的边墙、拱顶出现贯通裂缝,继而出现掉块现象;当晚21时50分,A线隧道AK13+059~+089段30m范围发生坍塌。 坍塌段B线隧道埋深40~51m、A线隧道埋深31~40m,两隧道毛洞间净距约35m,B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73m,A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30m,B线超前A线25m。本次塌方形成地表约6,804m2的沉陷区,并分别在B线、A线隧道塌方段洞顶地表分别形成约589m2与60m2的陷坑。沉陷区内共测得宽度3~17cm的裂缝25条,总长389.7m。 图1-塌方段平面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collapsed tunnel 出现征兆及塌方后,立即启动了应急抢险预案。在地表沉陷区周边设置警戒线,派专人职守;由于坍塌体影响范围内埋有国防通讯光缆及高压线杆,当即与军方及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布置了观测点;对地表裂缝采用水泥浆封填;紧急浇筑了临近塌方体的BK13+040~+050段的二衬拱墙结构;对临近塌方体的二衬段采用临时竖撑、斜撑加固;在坍塌影响范围内洞内及地表增设监测点,加密监测频率,并随后对坍塌段地下空洞与基岩破碎情况和相关地质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摘要:公路隧道塌方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费用,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造成塌方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塌方的预防和治理塌方的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事业也在发展中进步,然而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修建一些公路桥梁等基础的交通设施。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 近些年来,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塌方,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隧道塌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塌方的主要类型有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一般情况下,洞口段的岩体风化严重、破碎,或为堆积层,所以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加上埋置深度浅,就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变形或下沉,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塌方。在洞内,当隧道开挖时,其周围的岩石会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形或下沉,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就会很容易形成掉块现象甚至塌方。在施工时一旦发生塌方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给施工人员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2、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加了工程预算,并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鉴于以上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对塌方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来减少隧道塌方带来的危害。 二、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 1、前期隧道设计不良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 ——以大山塘隧道为例 陈亚林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湛江 524018) 摘要根据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 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奥法塌方软弱围岩平衡拱隧道 由于新奥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当前已被我国作为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方法。虽然锚喷支护的应用为隧道大面积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隧道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了,然而已施工锚喷支护的隧道发生塌方的事故仍经常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考虑不周、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所造成。 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1.1 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 现阶段隧道的开挖都以新奥法理论为指导,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存在未能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的现象。 所谓新奥法1,其基本要点是: (1)开挖作业宜采用对围岩扰动较少的控制爆破技术和较少的开挖步骤,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稳定; (2)隧道的开挖应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护作用; (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4)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5)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使围岩和支护结 本文2005年11月收到,12月改回。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 治措施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摘要:隧道作为高等级公路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下工程,承担着较大的交通运输任务。本文主要根据以往的隧道塌方处理实例,对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同时,对于隧道塌方的预防,进行了相应的建议,对于一些应注意的隧道塌方方面问题处理,提出了参考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作为隧道建设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交通阻塞,道路阻断,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导致较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在隧道建设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科学措施,对于隧道塌方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在隧道塌方后,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和善后工作,将塌方问题更快解决,从而使隧道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避免出现由于延误处理救援时机而导致的更大事故发生。本文主要以四方山隧道塌方事故的处理方案为依据,对于隧道的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一种事故。一旦塌方发生,不仅延误工期、大幅度增加工程费用,而且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工程质量遗留隐患,给后期维修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

困难。但由于塌方原因众多,形式多样,因此处理时必须全面分析,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一.塌方研究现状及产生原因 1.隧道的地形地质因素。隧道工程属地下工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巨大。公路隧道工程受多变的地质条件影响,如遇到地下水、岩溶、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岩爆、瓦斯、偏压浅埋、膨胀土等条件,使施工难度大,安全性差;而且公路隧道开挖跨度大,单洞三车道隧道开挖跨度可达16 m,形状扁平,且防水要求高,加之受勘查水平及其他很多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些无疑加大了公路隧道的施工难度和塌方事故产生。 2.隧道的受力状况。隧道塌方从受力因素来说,包括洞口塌方的受力状况和隧道内洞身塌方的受力状况。洞口仰坡变形破坏主要是在变形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松动,并在边坡的坡顶附近产生一系列的拉张裂缝。由于边坡岩体一般较为破碎,在隧道开挖产生变形破坏后,并不出现清晰的底滑面,而是表现为破坏区岩体的强烈松动变形。隧道内洞身塌方的受力,从结构观点出发,如把喷层与部分围岩组合在一起,视作组合梁或承载拱,或把锚杆看作是固定在围岩中的悬吊杆等。往往由于支护时机不当或支护强度不够,满足不了围岩稳定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导致围岩失稳。

隧道塌方应急救援预案

中铁十局地铁205项目部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项目部对隧道施工重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处理,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济铁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以及《人民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围 在地铁205项目部施工区域围,隧道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和灾难时启动本预案: 2. 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1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隧道施工过程中,重点是浅埋段、以及复杂地质、不良地质隧道工程施工现场。 2.2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冒顶、有害气体中毒、突发大量涌水涌泥、透水等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施工人员受到打击、被坍塌土体掩埋以及因中毒、爆炸、淹溺等造成人身伤害。 (2)施工人员被困在洞,如不及时解救,会因缺氧、缺水和缺食等危及生命安全。 (3)工程实体遭受破坏,施工机械设备、物料、通风设备、电

线路等遭到损坏。 3 组织机构与职责 3.1 组织机构 3.1.1项目部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连勇 副组长:总工程师;肖刚,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匡德友、勇,安全生产总监;成。 成员: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安质部、物资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 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部,安全质量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3.1.2应急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3.1.2.1通信联络组:组长单位为项目部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安全质量部、综合部。 3.1.2.2后勤保障组:物资部和综合部。 3.1.2.3专家组:组长单位指挥部安全管理组。 3.1.2.4 抢险组: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成员单位为参与抢险的各施工单位。 3.1.2.5宣传组:组长单位为综合科。 3.1.2.6治安保卫组:组长单位为安质部,成员单位为分包单位专兼职保卫人员。 3.1.2.7救护组:组长单位为项安质部、综合科。 3.2职责 3.2.1应急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党和关于安全生产的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建立完善项目部应急组织体系,制定项目部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办法控

隧道坍塌事故常见原因

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奥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当前已被我国作为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方法.虽然锚喷支护的应用为隧道大面积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隧道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了,然而已施工锚喷支护的隧道发生塌方的事故仍经常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考虑不周,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所造成: 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1.1 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 现阶段隧道的开挖都以新奥法理论为指导,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存在未能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的现象. 所谓新奥法1,其基本要点是: (1)开挖作业宜采用对围岩扰动较少的控制爆破技术和较少的开挖步骤,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稳定; (2)隧道的开挖应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护作用; (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4)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5)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使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 (6)尽量使隧道断面周边轮廓圆顺,避免棱角突变处应力集中; (7)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观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修正不合理的设计和进行日常施工管理[1]. 分析隧道塌方也即分析已支护围岩受破坏的原因,就必须理解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理,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为: (1)隧道围岩形成塑性滑移楔体,造成支护结构的剪力破坏; (2)支护结构与围岩粘结紧密,两者共同工作,形成无弯矩结构; (3)由锚杆,钢支撑,喷砼等所提供的支护抗力,应与塑性滑移楔体的滑移力相平衡[2]. 从(2)可知,锚喷支护结构要成为无弯矩结构,其前提是支护结构与围岩二者共同工作,二者须粘结紧密,而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超挖严重而进行回填,这样支护结构就不能有效地与围岩粘结紧密或因为围岩表面光滑喷砼也无法有效与围岩粘结紧密,由于上述原因,锚喷支护结构违背设计原则,存在塌方隐患;从(3)可知围岩在施工锚喷支护后不断收敛而最终趋于稳定的前提是支护抗力大于或等于滑移力.如果设计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或由于施工方法不当造成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皆可导致塌方。 .2 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当开挖距离小于D(D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且在这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论文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隧道塌方情况的介绍和塌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采取低标号混凝土封填坍腔一定高度形成护拱、固结坍体后三台阶开挖施工成功通过坍方段治理技术。 关键词:隧道;塌方;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tunnel collapse of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collapse are analyzed, and the take regular seal and the cavity fill concrete form a certain height the arch, consolidation tanti after three steps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success through the soil slip period of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tunnel; landslide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塌方段工程概况 某单线窄隧道进口施工至dk124+700处,隧道围岩开始变差;施工至dk124+737附近时,在本段开挖过程中发现:左侧围岩破碎,时常掉块,掌子面有滑层且拱顶有煤层出现,煤层厚度o.5~3.om。本段隧道开挖由全断面改为台阶法施工,开挖循环进尺1.8m~2.2m。进口开挖掌子面里程dk124+737,围岩情况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出口开挖掌子面里程dk124+754,围岩情况为白云岩夹灰岩及岩溶角砾岩。7月24日,骤降暴雨,掌子面裂隙水水量明

隧道突发塌方的处理过程

隧道突发塌方的处理过程 1.工程基本概况 1.1隧道概况 **隧道位于安徽省境内,起讫里程为DK**,隧道设单面上坡,坡度1.2%,隧道坡长746m。 1.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2.1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长江冲积平原丘陵地段,该地段所在地区地貌主要为剥蚀丘陵、岗地、河流一级阶地及冲积平原。丘陵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大多在15o~30o之间,地面标高20~200m,植被发育,树木茂盛;丘间谷地一般呈狭长状,但地形较平坦,谷地区一般宽50~200m,两侧谷坡陡缓不一,其地面标高一般为8~20m;岗地零星分布,地形略有起伏,自然坡度15o左右,其地面标高12~60m;坳谷地形平坦,地面标高8~20m左右。 1.2.2地层岩性 (1)1 Q2fgl :粉质粘土,硬塑,褐黄色,棕红色。 (2)2 Q2fgl :含砾粉质粘土,硬塑,褐黄色,棕红色,碎石主要成分为砂岩。

(2)1 Q2fgl :粉质粘土,硬塑,灰白,灰绿。 (2)3 Q2fgl :粗圆砾土,灰白~灰褐色,中密~密实,局部含卵漂石。 (3)1T[3]h:粉砂岩,全风化(W[4])紫红色~灰黄色。 (3)2T[3]h:粉砂岩,强全风化(W[3])紫红色,节理裂隙发育。 (3)3T[3]h:粉砂岩,弱全风化(W[2])紫红色,节理裂隙发育。 (4)1J[3]c:石英二长斑岩,全风化(W[4]),灰白色,节理裂隙发育。 (4)2J[3]c:石英二长斑岩,弱风化(W[3]),浅灰色,节理裂隙发育。 (4)3J[3]c:石英二长斑岩,弱风化(W[2]),灰白色,深灰色,节理裂隙发育。 1.2.3水文地质 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3.5~10m。地下水主要赋于(1)2、(2)3层中,隧道洞身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受地下水的影响,粉质粘土和全风化层易变形,向洞室临空面挤出,粗圆砾土(夹有漂石)组成的岩石很不稳定,易渗漏,容易造成围岩内细粒的大量流失,极易发生坍塌,引起洞壁失稳、冒顶和地表沉陷。

隧道塌方变更方案 -

关于隧道进口段大管棚塌孔变更方案 210国道 项目部: 依据由贵部邀请相关专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等参加的“就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处理方案研讨会”会议纪要决定,遵照公路管理局“指示精神,结合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规范,经计算论证:确定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加固处理具体方案如下: 一、洞口仰坡裂缝部分 (1)对地表及仰坡裂缝处采用掺水泥土封堵密实,做好防排水措施,避免雨季来临雨水下渗,造成仰坡失稳; (2)明洞由25m增长至35m,洞门形式改为端墙式,明洞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回填,对仰坡形成反压,防止仰坡滑塌; (3)原设计明洞两侧边坡底部(明洞回填)浆砌片石改为C15 素混凝土; (4)洞顶截水沟由浆砌片石改为C20素混凝土,沟底、沟壁混凝土厚10cm,沟底、沟壁混凝土内设φ6单层钢筋网,网格尺寸15 ×15cm,具体尺寸见“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5)施工期间加强地表裂缝的观察及地表沉降、位移观测,如有异常,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并反馈数据。 二、进口变形段部分 (1)停止掌子面的掘进,对掌子面附近的支护结构进行加强,减缓隧道变形速率。隧道二衬施工以先明后暗的施工顺序,待明洞施工完成反压使仰坡山体相对稳定后,再行洞内二衬施工。 (2)洞口(K48+437.8)至掌子面(K48+523)上台阶底部未增设临时仰拱处全部增设I20a工字钢临时仰拱,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 (3)K48+491.5~K48+523段在隧道全环设置φ50注浆小导管,导管纵向间距同初支拱架,环向间距1.0m,导管长4.0m,采用1:0.8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为0.8~1.2Mpa。 (4)K48+491.5~K48+523段对应钢拱架隔榀安装门形钢架支撑,钢架采用与拱架相同的I20a工字钢,与拱架连接处凿除拱架混凝土保护层,与拱架焊接牢固,门架支撑见“I20a临时门架支撑图”。 (5)采用全站仪扫描断面,获得精确断面量测数据,根据数据确定需换拱段落、范围。 (6)根据断面量测数据对需换拱段落既有支护结构及围岩进行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摘要:在隧道开挖时,隧道塌方一直是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的工程事故。及时有效的做好预防工作不仅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还能保证工期节省工程投入。本文介绍了塌方的类型及发生机理,从地理条件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塌方的措施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塌方;支护;措施;质量 Abstract: 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tunnel, the tunnel collapse has been engineering accidents often occur in tunnel construction.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work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can also guarantee period reduced engineering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 of landslides and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tunnel collapse, both from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made a deal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eer.Keywords: tunnel; landslides; support; measures; quality 前言 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所谓隧道塌方是指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隧道塌方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在整个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开挖、施工支护甚至在隧道衬砌之后都有可能发生塌方。一旦发生隧道塌方事故,带来的后果不可谓不严重。不仅对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人身安全威胁,还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大了工程预算、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除了了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施工和设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 (一)洞口塌方 由于洞口段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及整体稳定性均较差。同时处于浅埋地段,若在进洞前未对边仰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或技术措施不到位时,进洞时或进洞后将可能引起洞口顶端的围岩发生应力重分布,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限平衡就被打破,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坍塌。 (二)洞内塌方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1、预防坍塌的措施 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首先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在施工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排水。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之水截于隧道之外。 (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弱爆破。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4)、强支护。针对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5)、快衬砌。衬砌工作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6)、勤检查、勤量测。对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 2、坍塌处理方法 (1)、防止坍方扩大 隧道塌方后应先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穴扩大,继续发展,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a、在坍方范围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锚固。 b、加强原有支护。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c、在坍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d、加快衬砌。对坍方两端应尽快作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坍方不扩大。 (2)、处理坍方 当塌方规模较小时,应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

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亦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塌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厚2m,其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特殊处理。 塌方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流或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对于塌方冒顶,还应在陷穴口设防雨棚遮盖穴顶。陷穴口回填标高应高出地面并封口。

隧道施工塌方处理预案

隧道施工塌方处理预案 一、本预案实用范围:隧道内塌方 二、预案起动时间: 隧道内发现塌方前征兆时或发生塌方事故的第一时间 三、预案关闭时间: 塌方地段处理妥善,支护稳定无任何塌方征兆后关闭 四、塌方前的征兆 1、量测信息所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和数值超过允许值。 2、喷射砼面产生纵横向的裂纹和龟裂。 3、在坑顶或坑壁发现不断掉下岩块或在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漏出 砂、石屑。 4、岩层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5、支撑构件变形或折断。 6、坑道内滴、渗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五、塌方抢险及处理组织机构 1、塌方抢险及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宏伟 副组长:郭建钢成员:杜建新、陈慧毅、郝家温、江国彬、段峰涛、邓建国、孙 刘宏通、杨

岩爆抢险工作流程 抢险物资储备、调用抢险机械设备调配、送护

注:要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在预案起动后,要求各部门各负责人员保持信息畅通,各现场指挥人员随时与项目部相应分管负责人及时汇报工作动态,保证信息准确,处理及时妥当。 六、隧道塌方的处理 1、防止塌方的扩大 (1)锚喷作业班分两作业组,第一组在塌方范围的项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纹处,首先进行清除浮石、危石,然后立即对围岩进行锚 固;第二组对塌方段前后原有支护进行加固,防止塌方扩大。 (2)锚喷班第一组负责塌方地段加强支护作业(架设花拱架或格栅钢架并喷砼)。 (3)必要时,以队长刘宏通为首成立“衬砌突击队”,进行塌方两端的局部衬砌,控制塌方扩大。 2、塌方处理 坍方体积较小时,且坍方范围内已进行喷锚或已架设好较牢固的 构件支撑时,由_______ 带队由两端或一端先上后下地逐步清除坍 碴,随挖随喷射砼,随架设临时构件支撑支顶。 坍方体较大,无法进入坍方范围进行支护时,由______________ 负责带队先对坍体进行注浆加固,然后以“穿”的办法,在坍体内进行开 挖、支护和衬砌。 3、坍体支护 (1)在坍体不太高,坍穴呈锥形,坍壁不太松散的情况下, 使用人字架支撑。 (2)当坍体较高,但坍体两侧壁形状较整齐,且侧压力不大时,按垂直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案

中国中铁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 三、塌方处理实例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四、...................................... 经验教训总结 1 2 3 隧道概述3 塌方过程4 塌方段原设计情况5 塌方可能原因分析5 塌方处理措施6 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9 施工注意事项10 处理效果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 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控不到位。不能在塌方隐患出现前掌握围岩变形规律,不能及时预报围岩变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的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Tunnel's landslide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sure 2009 届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9月15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评语及成绩

第1章工程概况 (7) 第2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8) 2.1 工程地质因素 (8) 2.2 水文地质因素 (8) 2.3 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8) 2.4 施工工艺 (8) 2.5 管理 (9) 第3章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方措施 (9) 3.1 坍塌前征兆 (9) 3.2 隧道坍塌方预防措施 (10) 3.2.1 地质预报措施 (10) 3.2.2 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10) 3.2.3 防坍塌施工措施 (12) 3.2.4 其它管理控制措施 (14) 第4章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 (15) 4.1 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15) 4.1.1 应急救援机构 (15) 4.1.2 职能职责 (16) 4.2 应急设备与设施 (18) 4.3 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19) 4.3.1 应急能力评价 (19) 4.3.2 应急资源 (19) 4.4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20) 4.4.1 报警电话: (20) 4.4.2 通讯联络方式: (20) 第5章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21) 5.1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21) 5.2 行动方案 (21) 第6章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22) 致谢 (24)

摘要 根据实例,阐述在隧道施工时隧道坍塌的原因和处理措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对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谈谈体会。包括工程地质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等。前期准备工作、防塌方工作、隧道施工坍塌方应急预案,以及针对隧道在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阐述了相应的现象及危害,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对今后的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工程塌方原因施工方法处理措施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展开论述,分析了隧道坍塌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有效地处理隧道塌方。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处理;分析 1工程概况 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起讫里程为DK352+189~DK356+188,隧道全长3999m,隧道围岩级别以Ⅳ、Ⅴ级为主。隧道断面面积为142m2,上拱半径7.24m。进口左侧埋深厚度均大于右侧埋深厚度,处于地形偏压和构造偏压状态,且均在浅埋或超浅埋地段。 隧道围岩大部分位于震旦系及上板溪群地层中,以砂岩、页岩、板岩、变质砂岩为主,厚薄不等,软硬不均;洞身岩体节理、劈理及裂隙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地下水发育,砂岩储水性较好,裂隙发育,含水带范围广阔,尤其向斜核部富水性强,隧道开挖有较大的涌水量。 2隧道坍塌情况及原因分析 1)坍塌情况。①地表情况。坍塌冒顶位置为里程DK352+238.0—DK325+245.3段线路偏右侧,地表出现一个近似圆形塌陷坑。塌陷坑周围地表呈现多处纵横向裂隙,裂缝宽度达1~3cm,冒顶处埋深为13.5m。隧道掌子面已全被坍塌土体填满,将已开挖的洞身堵塞近10m。②洞内情况。近掌子面的3榀钢支撑范围内的初期支护受到影响,洞内两侧边墙处产生纵向裂隙,裂隙宽度10mm,DK352+221.0左侧、DK352+223.5与DK352+229.0右侧,由于山体严重偏压产生环向裂缝共3条,裂隙宽度约5~15mm,裂隙环向长度达4m。 2)坍塌原因。①降雨或多次连续降雨,渗入隧道内的裂隙水和地表水流量增大是导致此次坍塌的诱因。②在隧道内部不排水条件下,长期暴雨对隧道及其支护系统影响很大。受外界震动和洞内渗水量增大的影响,松散岩层与相邻岩层摩擦力减小,受重力作用发生下滑,是导致掘进掌子面前方未开挖段及已成形的初期支护段拱顶土体坍塌的直接原因。③洞顶上方岩体呈陡倾构造、裂隙发育,坍塌受产状陡倾的构造裂隙控制。呈陡倾状附着润滑层构造裂隙的存在,是导致坍方的重要原因。④根据地理环境,出现坍塌处在进口端DK352+243处,因为隧道进口紧靠山体外侧,隧道右侧始终处于偏压状态,偏压也是引发此次坍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坍塌处理措施 为了防止塌方的进一步扩大,保证施工进度,根据隧道塌方后隧洞现场实际

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武钢程潮铁矿地表 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 邯郸第一分公司鄂州项目部 张桥梁 2010年8月16日

武钢程潮铁矿地表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 中冶集团华冶资源邯郸第一分公司张桥梁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钢程潮铁矿东区措施井地表运输隧道采用插杆、钢支架施工技术处理坍塌的介绍,并对地表隧道塌方处理的施工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同类围岩隧道塌方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隧道、塌方、插杆、钢支架、施工方法 前言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各种公路、铁路隧道不段增多,在隧道施工或使用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围岩破碎、不良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施工过程中操作欠规范等原因出现塌方现象。隧道的塌方,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生产,更直接影响到人员的安全和隧道的投资费用。塌方一旦出现,如何处理塌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的插杆、钢支架快速处理隧道塌方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根据我项目部的施工经验,结合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程潮铁矿东区II运输隧道处理塌方的实际工作,总结出来的处理隧道塌方施工的一种方法。并据此延伸探讨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塌方处理技术,望对其他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工程、地质概况 1.1工程概况 武钢程潮铁矿东区地面运输改造工程II号铁路隧道,位于7+42~7+81.5区间冒顶塌方,冒顶长度39.5m左右,塌方断面为双轨

车场,塌方段为运矿使用隧道,设计净宽8m,设计墙高3.5m,设计净拱高2.7m,设计净断面为42.43m2,掘进毛断面为45.46m2,设计图纸给出该部位支护为临时支护和永久锚网喷支护,支护厚度为50mm和80mm。 1.2地质概况 该隧道围岩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斑岩和第四系残积层,该隧道塌方段处于岩体破碎带上,且东南方向200~300m处为采空塌陷区,隧道埋深为25m,位于该山坡的阳面等高线+107m~+110m左右,隧道底板标高为+85m;地表塌陷坑直径为15m,塌陷坑实测位于7+42~7+81.5塌方段中部。 2、施工方案的制定 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编网、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对于此类型塌方事故,一般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1)注浆锚固法。该方法是以“非套管成孔技术”和“中高压注浆”为基础的注浆锚固法塌方处理方案。此方案中“非套管成孔技术”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它可以保证钻孔的稳定,“中高压注浆”式压力注浆,扩大有效注浆半径,连接超前长锚杆使之与压力注浆加固体成为有机整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超前锚杆的支护效果。但是此方案要在塌方区上方打入超长锚杆(30m以上),施工难度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生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1 造成塌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塌方一般是地质不良、设计定位不当、 施工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分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 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掌握资料不够时本应避绕的不恰当的位置会 错 误的定位通过,绘施工留下了隐患。或因没有准备,在施工时造成塌方。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不恰当的急于进洞、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爆破方法选择的不恰当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情况的施工方法,(如本应小断面开挖,结果采用了大断面开挖法,或应先拱后墙法,而采用了先墙后拱法等)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甚至由于塌方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对于塌方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认真做好勘察工作,必要的钻探及所需要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详尽做好。隧道位置选择应尽量避免不良地质区段,洞口位置选择要慎重,施工设计,支护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实际情况。 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文件,并需作必要的补测和验证。预防可能发生塌方的区段,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不良地质段采用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衬砌、各工序紧跟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尽快修好衬砌,避免塌方发生。 塌方似乎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有一定征兆的,在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观察分析。例如顶部围岩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或不断掉小石头、或围岩裂缝逐渐张大等,说明塌方即将发生;支撑压坏或变形加大,说明围岩压力再加大,有塌方的可能性;围岩中突然出水或水

暗挖区间隧道大变形处理方案.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暗挖区间隧道 进口斜井大变形处理方案 1.编制原则 1、昆明市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施工图,有关技术要求、文件组成及内容,铁二院《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祥勘察)》。 2、国家、云南省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 《关于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洞身大变形建议处理方案的报告》;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5、《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7、《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8、《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 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0、xxxx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2工程简介 2.1原设计概况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位于沟谷地带,地形呈左高右低现状,地形起伏较大。该斜井设计平长140m,开挖范围上部岩层为粉质粘土,下部为强-全风化页岩夹砂岩,围岩分级为V级。设计水文情况: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隧道净空断面尺寸为4.7(宽)×5.75(高)m,开挖断面尺寸为5.82(宽)m×7.62(高)m。 2.2变更设计情况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据有关会议精神,XK0+140~+115段初期支护钢架由Ⅰ14变更为Ⅰ18,间距50cm,系统锚杆Φ22砂浆锚杆变更为Φ42注浆锚管,锁脚砂浆锚杆变更为锁脚注浆锚管。 2.3变形情况 2011年10月26日斜井施工至掌子面里程XK0+113时,通过观察发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