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助溶,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的第二种物质而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的现象,称为助溶。制成盐类,一些难溶弱酸、弱减,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潜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潜溶、助溶与增溶作用有什么不同?

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溶出速度及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1.固体的表面积

2. 温度

3.溶出介质的体积

4.扩散系数 5 .扩散层

的厚度

根据Noyes-Whitney 方程,简述药剂学中有哪些手段可以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DS(Cs-C) /Vδ是描述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程

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是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主要因素。’

药剂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

⑴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通过粉碎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减少药物粒径,提高分散度,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

⑵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通过改变药物晶型、应用药物包合技术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⑶提高溶出速度常数:通过升高温度、加强搅拌等措施可以改善固体制剂体外溶出速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能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如肥皂水溶液。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多为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双亲性。

由非极性烃链(长度8个碳原子以上)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羧酸、磺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氨基、醚键等)组成。

表面活性剂分类(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

离子表面活性

1.阴离子型: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

如肥皂类性质: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易被酸及多价盐破坏,电解质使之盐析。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硫酸化物、性质:可与水混溶,为无刺激的去污剂和润湿剂;乳化性很强,稳定、耐酸、钙,易与一此大子阳离子药发生沉淀。应用:代替配皂洗涤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用于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磺酸化物性质:水溶性, 耐酸、钙、镁盐性比硫酸化物差, 不易水解。应用:用作胃肠脂肪的乳化剂和单脂肪酸甘油酸的增溶剂;较好的洗涤剂。

2.阳离子型: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主要结构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也称季铵化物,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特点: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应用:杀菌、防腐、皮肤、粘膜手术器械的消毒。

3.两性离子型: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Ph不同,表现出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最大优点:适用于任何PH溶液,在等电点时也无沉淀②性质: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性良好、去污力亦强;酸性水溶液中呈阳离子性质,杀菌力很强,毒性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水溶液中不是解离状态故称之。

1.结构组成:①亲水基团 (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②亲油基团(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醇、烷基或芳基);

③酯键、醚健。

2.性质:毒性,溶血作用较小,化学上不解离,不易受电解质,pH值的影响;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应用广泛(外用、内服、注射)。

3.常用品种

①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有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酯。

性质:不溶于水,在水、热、酸、碱及酶等作用下易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应用:HLB3~4,表面活性弱,主要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②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性质:溶于丙二醇、乙醇,但不溶于水和油;在酸、碱及酶等作用下易水解成蔗糖和脂肪酸。

应用:HLB5~13,表面活性弱,主要用作O/W型乳化剂、分散剂。

③脂肪酸山梨坦:司盘类[Spans]

应用:HLB1.8~3.8,因其亲油性较强,一般用作水/油乳剂的乳化剂。用于搽剂,软膏,亦可作为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④聚山梨酯(polysorbate):吐温[Tweens]

应用:亲水性大大增加,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用作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

⑤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类[Myrj]

应用:具有较强水溶性,乳化能力强,作增溶剂和油/水型乳化剂。常用的有polyoxyl 40 stearate(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⑥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类(Brij)西土马哥平加

⑦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性质:为淡黄色液体或固体;分子量1000~14000;HBL0.5~30;随聚氧丙烯比例增加,则亲油性增强;随聚氧乙烯比例增加,则亲水性增强;具有乳化、润湿、分散、起泡和消泡等多种优良性能,但增溶能力较弱。特点: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性,对粘膜刺激性很大,毒性中较小,Poloxamer118 (pluronic68)可作为o/w 型乳化剂,是目前用于静脉乳剂少数合成的乳化剂之一,用本品制备的乳剂能耐受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而不改变其物理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1.毒性 2.刺激性3.使蛋白质变性4.增进或降低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1.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CMC的测定(1)表面张力法(2)电导法(3)染料法(4)光散射法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应用

1.增溶剂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机理:被增溶的药物以不同形式与胶束(胶团)相结合

影响增溶的因素:a增溶剂的性质;

b增溶质(药物)的性质

c溶液的性质(电解质,pH等);

d增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e加入顺序

2.起泡剂和消泡剂

3.去污剂

4.消毒剂或杀菌剂

krafft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例:低分子溶液剂(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绝大多数微粒分散体系为多分散体系。

测定纳米级粒子大小的方法

?1、电子显微镜法:

?2、激光散射法

动力学稳定性

1.布朗运动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2.重力产生的沉降使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下降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 2r2(ρ1-ρ2)g/9η

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

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

②粒子间静电干拢;

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拢;

④不受器壁影响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①减小粒径②增加介质粘度③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丁铎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如果有一束光线在暗室内通过微粒分散体系,当微粒大小适当时,光的散射现象十分明显,在其侧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的现象。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

絮凝理论

1、电荷中和;

2、桥连作用;

3、聚合物—溶剂作用;

4、颗粒表面电荷的不规则分布;

5、渗透压吸引

絮凝(flocculation):微粒分散体系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分散体系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特点: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既可是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

洒石酸盐、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

应用:较为复杂。

就考虑其种类、用量、微粒的电荷、助悬剂的种类等因素。

DLVO理论DLVO理论是关于微粒稳定性的理论。

(一)微粒间的Vander Waals吸引能(ΦA)同物质微粒间的Vander Waals作用永远是相互吸引,介质的存在能减弱吸引作用,而且介质与微粒的性质越接近,微粒间的相互吸引就越弱。

(二)双电层的排斥作用能(ΦR)粒接近到它们的双电层发生重叠,并改变了双电层电势与电荷分布时,才产生排斥作用

(三)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ΦT)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ΦT=ΦA+ ΦR

(四)临界聚沉浓度

总势能曲线上的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好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

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从空间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进而阻碍了它们的聚结,这类稳定作用为空间稳定作用

空缺稳定理论聚合物没有吸附于微粒表面时,粒子表面上聚合物的浓度低于体相溶液的浓度,形成负吸附,使粒子表面上形成一种空缺表面层。可能使胶体稳定使胶体分散体系稳定的理论称为空缺稳定理论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的密度差。其沉降速度可用Stokes定律描

述:

22

1212 2()()

918

D

g g

γρρρρ

υ

ηη

--

==

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沉降速度的方法:减少微粒半径;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微粒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

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第五章粉体学基础

粉体的物态特征:

①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

②具有与气体相类似的压缩性;

③具有固体的抗变形能力。

粒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径(geometric diameter)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子几何形状所确定的粒子径

2、球相当径1)等体积相当径2 )等表面积径3)等比表面积径4)有效径

3、筛分径(sieving diameter)又称细孔通过相当径,当粒子通过粗筛网且被截流在细筛网时,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

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粒子比表面积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所具有的粒子表面积。S w=6/ρd vs;S v=6/d vs

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1、吸附法(BET法) S w=ANV m 公式:P/V(P0-P)=1/V m C+(C-1)P/V m P0)

2、透过法Kozeny-carman公式S v=ρ S w=14[A?Ptε3/LηQ(1-ε)2]1/2

3、折射法S v=4.5[4ln(I0/I)0.77/LC v]

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

一、粉体的流动性(flowability)

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

1. 休止角(angle of repose)

静止状态的粉体堆集体自由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休止角,用θ表示,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 流出速度(flow velocity)

流出速度越大,粉体流动性越好。

3.压缩度(compressibility)

4.内摩擦系数

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1)粒度:体止角与粉体粒径的大小有关,粒径增大休止角变小。

一般粒径>200μm,休止角小,流动性好;

在临界粒子径以上时,随粒子径增加,粉体流动性也增加

(2)粒子形状和表面粗糙性:粒子形状越不规则,表面越粗糙,休止角就越大,流动性也越小。

(3)吸湿性:

(4)加入润滑剂:润滑剂可以改变粉体的休止角,减少粒子间的凝聚力,改善粒子的表面状态,主要

是减小表面的粗糙性,改善粒子的流动性。密度大的有利于流动

(5)密度

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1) 适当增加粒子径

(2)控制含湿量

(3)添加少量细粉

(4)添加助流剂

润湿性润湿性是指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现象。粉体的润湿性对片剂、颗粒剂等到固体制剂的崩解性、溶解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吸湿性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牛顿流动

理想的液体服从牛顿粘度法则(1687年,牛顿定律,Newtonian equation),即切变速度D与切应力S成正比:S=F/A=ηD

牛顿液体:服从牛顿定律的液体。

牛顿流动:牛顿液体的流动形式。

牛顿液体的特点:

①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为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用Andrade公式表示。

η=Aexp(E/RT)

A为常数,E为流动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流动活化能:液体开始流动所施加的能量。

非牛顿流动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 fluid):不符合牛顿定律的液体,如乳剂、混悬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等

按非牛顿液体流动曲线为类型可将非牛顿液分为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胀性流动、触变流动

塑性流动:不过原点;有屈伏值S0;当切应力S< S0时,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当切应力S> S0时,切变速度D和切应力呈直线关系。

假塑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增大,形成向下弯的上升曲线,粘度下降,液体变稀

胀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很小时,液体流动速度较大,当切应速度逐渐增加时,液体流动速度逐渐减小,液体对流动的阻力增加,表观粘度增加,流动曲线向上弯曲

触变流动等温的溶胶和凝胶的可逆转换的原因:对流体施加切应力后,破坏了液体内部的网状结构,当切应力减小时,液体又重新恢复原有结构,恢复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上行线和下行线就不重合。

第七章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浓度准确、质量稳定;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的药物微粒应分散均匀;口服液体药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其注意事项为:(1)溶解法:工艺流程:附加剂、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补足溶剂量→搅拌→质量检查→包装;(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挥发性药物浓度稀释过程中应注意挥发损失。

按给药途径分类

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滴剂等。

外用液体制剂:

皮肤用: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用: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灌肠剂、灌洗剂等

液体药物剂的特点

A. 优点

1、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2、引湿性药物或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制成溶液较为适宜,(如水合氯醛混合物)。

3、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和粘膜。

4、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5、某些药物制成液体更能合理地发挥作用。

B. 缺点

稳定性差、易发霉、包装要求较为严格、不易携带和运输、非水溶剂均有药理作用、成本高、易产生

配伍变化等。

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均相液体药剂和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均相液体药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包括溶胶剂、混悬液剂、乳浊液剂。

常用分散溶剂

A. 极性溶剂

1、水(water)

2、甘油(Glycerin)

①粘稠、味甜、毒性小。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而不与氯仿、乙醚及脂肪油混溶。

③酚、硼酸、鞣酸在甘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④外用:多用、化学活性较小,>30%有防腐性、>90%对皮肤有脱水作用和刺激性。

⑤内服:含量在12%g/ml以上时,有甜味,能防鞣质析出。

3、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

①有良好的防冻作用,有较强的吸湿性。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相混溶,能溶解大量的药物,有“万能溶媒”之称。

③较好的皮肤渗透促进剂,并有轻度刺激。

B. 半极性溶剂

1、乙醇(alcohol)

①能与水、甘油、丙二醇混溶,能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中的在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

甙类、挥发油、树脂、鞣质、有机酸和色素等。

②>20%有防腐性。

③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易挥发、易燃烧。

2、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①粘度较小,介于水和甘油之间。

②能与水、乙醇混溶,而不与脂肪相混溶,能溶解于乙醚或氯仿中。

③刺激性,毒性均较小,能溶解多种药物,可作内服及肌肉注射剂溶剂。

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①分子量<1000为液体,>1000为半固体或固体。

②液体制剂常用PEG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③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混溶,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的有机药物,对一些

易水解药物在一定的稳定作用。

④在洗剂中,能增加皮肤的柔韧性,具有一定保湿性。

C. 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Fatty oils)

①品种:花生油、豆油、麻油、棉子油。

②能溶解激素、生物碱,挥发油,及许多芳香族化合物。

③外用,如洗剂、搽剂、滴鼻剂等。

2、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

①有轻质和重质之分。

②前者多用于外用液体药剂,亦可用于口服制剂;后者多用于膏剂、糊剂。

3、肉豆蔻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

①化学性质稳定,耐氧化,不易酸败。

②不溶于水、甘油、丙二醇,但溶于乙醇、丙酮、矿物油等,能溶解甾体和挥发油。

③无刺激性、过敏性,可透过皮肤吸收,并能促进经皮吸收。

液体制剂的防腐

防腐的意义:

以水为分散媒的液体药剂,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发霉变质,尤其是含中药糖类,蛋白质的液体剂。

防腐具有预防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危害人体健康。

防腐剂的分类

①酸类及其盐类:苯酚、甲酚、氯甲酚、麝香草酸、羟苯烷基酯类、苯甲酸及其盐类、硼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脱氢醋酸、甲醛、戊二醛等。

②中性化合物类:三氯叔丁醇、苯甲醇、苯乙醇、氯仿、氯己定、双醋酸盐、氯己定碘、聚维酮、

挥发油等。

③汞化合物类:硫柳汞、醋酸苯汞、硝酸苯汞、硝甲酚汞等。

④季铵化合物类:氯化苯甲烃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药剂学中常用的防腐剂

①苯甲酸与苯甲酸钠(benzoic acid and sodium benzoate)

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防腐剂,作用主要靠未离解的分子。

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尼泊金类)

特点:系一类优良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

③山梨酸(sorbic acid)

作用:主要靠未离解的分子。

PH值对其影响:在PH小于4的溶液中,抑菌活性较强。

④苯扎溴铵(benzalkonium bromid,新洁尔灭)

溶于水和乙醇;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耐热压;作防腐剂用量0.02%~0.2%。

⑤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e acetate) 又称醋酸洗必泰(hibitane)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是广谱杀菌剂,用量0.02%~0.05%。

⑥邻苯基苯酚(o-phenylphenol)

微溶于水,具有杀菌和杀真菌作用,用量0.05%~0.2%

⑦桉叶油(eucalyptus oil)

用量0.01%~0.05%。

⑧桂皮油

用量0.01%。

⑨薄荷油

用量0.05%

液体制剂的附加剂 1 增溶剂 2 助溶剂3潜溶剂 4 防腐剂 5 矫味剂 6 着色剂7 其他

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低分子溶液剂

(一)溶液剂:一般指化学药稳操胜券的内服或外用均相澄明溶液剂

特点:通常为不挥发性化学药物,其溶剂多为水,但也有例外,如氨溶液,乙醇溶液或油溶液1、溶解法2、稀释法3、化学反应法

复方碘溶液取碘化钾加蒸馏水100ml溶解后,加碘搅拌使溶,再加水至全量成1000ml即可得。

(二) 芳香水剂 A. 定义

1、芳香水剂系芳香挥发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2、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媒制成的含较多的挥发油时称浓水剂。

3、芳香性植物药材用水蒸汽蒸馏法制成的含芳香性成分的澄明馏出液,在中药中常称为药露或露

剂。

特点

浓度低,用量大;

易霉败,故不宜大量配制和久贮;

可作矫味和分散剂使用。

C.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蒸馏法。

处方:薄荷油2ml 蒸馏水9.3 ml 共制1000ml

(三) 甘油剂(Glycerite) 概念:甘油剂系药物的甘油溶液,专供外用。

特点:

甘油具有粘稠、防腐性、吸湿性、对皮肤、粘膜有范围作用,能使药物滞留于患处而起延长药物局部疗效的作用,故多用于口腔粘膜等

甘油的引湿性较强,故应密闭保存。

制法

1、化学反应法:

2、溶解法:

硼酸甘油(Glycerinum Acidi Boriei)

处方:硼酸Acidi Borici31g

甘油Glycerini适量

共制成100g

(四) 醑剂概念:系指挥发性有机药物的乙醇溶液

特点:

药物浓度比芳香水剂大;

醑剂含乙醇量一般为60-90%;

当与水或水溶性制剂混合时,常发生混浊;

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贮存。挥发油易氧化、酯化和聚合等,长期贮存会变色,甚至出现

树脂状物沉淀。

樟脑醑(Spiritus Camphorae)

处方:樟脑醑Camphorae100g

乙醇Aleohlis适量共制1000ml

制法:取樟脑加乙醇约800ml溶解后,再加入乙醇至1000ml,滤过即得。

五) 糖浆剂(syrups

1. 定义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特点

?含糖量高,渗透压大,本身有防腐作用,但贮存时易析出结晶。

?低浓度糖浆剂,易增殖微生物,应加防腐剂。

制备

热溶法:冷溶法:混合法:混合法

举例

磷酸可待因糖浆(codein phosphate syrup)

处方:磷酸可待因5g

蒸馏水15ml

单糖浆加至1000ml

制法:取磷酸可待因溶解于水中,再加单糖浆至1000ml,即得。

高分子溶液剂系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的液体分散体系。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多采用溶解法。高分子的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在溶液中带有电荷:

①带正电:琼脂、

②带负电:淀粉、阿拉伯胶、

③PH>等电点→负电;PH<等电点→正电;PH=等电点→不荷电。

④具有电泳现象。

2、与溶胶不同,有较高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

3、高分子溶液为粘稠性流动液体,

4、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是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方面决定的。

亲水基+水→水化膜(稳定性高分子溶液的主要原因)。

5、陈化现象和絮凝现象

6、胶凝

溶胶剂定义:溶胶剂(sols,疏水胶体)系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亦称疏水性胶体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质点大小

10-5~10-7m(1~100nm)。

特点:

①扩散作用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动力稳定性低及乳光高度强。

②具有界面能,易聚集,析出沉淀,不能恢复原态

溶胶剂的结构和性质

(一) 溶胶双电层结构

(二) 溶胶的性质

1、胶体溶液的分散相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通过半透膜。

2、动力学性质:胶粒有布朗运动(Brown movement),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3、光学性质:胶粒能散射光,使胶体溶液有明显的“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4、电学性质:胶粒带电荷,电泳现象(eletrophoresis)。

5、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表现为聚结和动力不稳定性。加保护胶体(protective colloid)可增加稳定性

混悬剂(suspension)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微粒一般在0.5~10μm,小者可为0.1μm,大者可达50μm以上;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油。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化学性质稳定;微粒大小符合规定要求;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 (2)高分子助悬剂:(二)润湿剂(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润湿剂: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润湿性,以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和溶剂类(乙醇、甘油等)。

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还能被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聚集和晶型转化;或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可分为:低分子助悬剂、高分子助悬剂、硅酸盐类触变胶。另外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也可以影响混悬剂的稳定。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微粒的沉淀

(2)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

(3) 絮凝与反絮凝

(4)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乳剂

乳剂(emulsions)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连续相中所构成的一种不均匀液体分散体系。

乳剂特点: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提高生物利用度;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服用方便,如鱼肝油;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也可加入矫味剂;外用乳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混悬剂可以作为长效制剂,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组成

1、水相:水或水溶液,用W表示。

2、油相: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液体,用O表示,如松节油,鱼肝油,植物油。

3、乳化剂

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①阴离子型乳化剂②非离子型乳化剂

2、天然乳化剂①阿拉伯胶用于乳化植物油形成油/水型乳剂②西黄蓍胶:乳化剂能力较差,很少单独使用,

常阿拉伯胶配伍使用③白芨胶可作为阿拉伯胶的代用品。④卵黄有较强极性基团为内服或外用制剂的良好乳化剂,但应防腐⑤羊毛脂:羊毛脂可形成水/油型乳剂,多用于较膏外用剂⑥其它:明胶、琼胶、蜂蜡、桃胶、海藻酸钠

3、固体微粒乳化剂不溶性固体粉末可作为水、油两相的乳化剂,由于这类固体粉末能被油水两相润湿到

一定程度,因而聚集在两相间形成膜,防止分散液滴彼此接触合并,且不受电解质的影响

O/W型乳剂:Mg(OH)2、AL(OH)3、SiO2、皂土等,接触角θ<90?,易被水润湿。

W/O 型乳剂:Ca(OH)2、Zn(OH)2、硬脂酸镁等,接触角θ>90?,易被油润湿。

4、辅助乳化剂要指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乳化剂 (1)增加水相粘度的辅助乳化剂(2)增加

油相粘度的辅助乳化剂

乳剂的鉴别

乳剂的稳定性

(一)分层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使流体系分散相会逐渐集中在顶部或底部降低分层速度的方

①减小乳滴的直径;

②增加连续相的粘度;

③降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

④增加相容积分数。

(二)絮凝:乳剂中分散相液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原理:产生絮凝的主要是粒子表面的

电位降低的结果,乳滴和乳化膜仍保持完整,尚未出现合并现象,但预示乳剂稳定性下降。

三) 转相(变型)

1、概念:O/W型变成W/O型乳剂或相反的变化称为变型。

2、原理:转相(phase inversion)主要是由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四)合并与破坏乳剂的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原因

①温度过高而引起乳剂的水解、凝集、粘度下降,促进分层;过冷可引起乳化剂失水作用,使乳剂破

坏。

②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

③添加油水两相均能溶解的溶媒。

④添加电解质。

⑤离心力的作用。

⑥微生物的增殖,油的酸等均可引起乳剂的破裂。

(五)酸败指受光、热、空气、微生物等影响

(六) 陈化油、水两相在放置过程是产生的相互扩散互溶使液滴长大的现象

影响乳化的因素:

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乳化剂用量越多,乳剂越稳定,一般为0.5%-10%;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分散相的浓度为50%时,乳剂最稳定,乳滴越小、大小越均匀,乳剂越稳定;黏度与温度;乳剂的黏度越大越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使乳剂的稳定性降低。

乳剂的制备方法有:

(1)干胶法。乳化剂先与油混合,再加入水乳化:湿胶法,乳化剂先与水融合,再加入油乳化。(2)新生皂法。油相中所含的有机酸和水相中含的碱混合后可产生新生皂乳化剂,不断搅拌,即形成乳剂。(3)两相交替加入法。向乳化剂中交替加入油或水,边加边搅拌可形成乳剂。(4)机械法。将乳化剂、油相、水相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成乳剂,可大小量或大量制备。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①降低界面张力,减少乳化的能量,减少表面自由能;

②决定乳液的类型;取决于乳化剂与水相及油相的相互作用强弱;

③形成稳定界面膜,阻止陈化和聚结;

④产生静电和位阻排斥效应;

⑤增加界面粘度,阻止自身位移;

⑥复合界面膜的形成。

第八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是指直接注射于体内或直接用于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

灭菌制剂: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的种类

注射用制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

眼用制剂:滴眼剂、眼用膜剂、软膏剂、凝胶剂等

植入型制剂:植入片等;

创面用制剂: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液、软膏剂、气雾剂等。

手术用制剂:止血海绵剂和骨蜡等

湿热灭菌法

定义: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优点:由于蒸气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灭菌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湿热

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类别:包括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根据药品性质进行选

用合适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掌握)定义:指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适用范围: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和金属容器、瓷器、橡皮塞、滤膜过滤器等。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蒸气性质:其他介质pH值介质的营养成分

灭菌参数D 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 )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

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 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 time),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以min为单位。

F0 值

在一定温度(T)、Z值为100o 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o C、Z值为100o 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仅限于热压灭菌。

冷冻干燥的特点

优点:①受热影响小

②药液经过除菌过滤,杂质微粒少

③剂量准确

④含水量低,稳定性好

⑤产品质地疏松,溶解性好

缺点:①设备造价高

②工艺过程长

③能源消耗大

④工艺控制要求高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 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固体粉末型注射剂。给药途径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穴位注射等

注射剂的分类乳剂型溶液型粉末型混悬型

优点

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3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 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缺点

1. 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

2. 制造过程复杂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无菌

无热原

无可见异物

安全性

渗透压、等张性

pH注射剂的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

接近,血液pH7.4,注射剂一般控

制在4~9的范围内。

(七) 稳定性

(八) 降压物质

注射剂的主要附加剂

注射剂附加剂的主要作用

提高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

(1)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2)增加主药的溶解度;

(3)抑制微生物生长;

(4)减轻疼痛或对组织的刺激性等。

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定义

(1)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2)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等张调节在等张溶液中既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

注射剂处方组成

一)注射用原料

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小试检验合格后使用。

(二)注射用溶剂 1. 注射用水 2. 注射用油 3. 其他注射用非水溶剂

(三)注射剂主要附加剂

缓冲剂、抑菌剂、增溶剂、等渗调节剂、抗氧剂、鳌合剂、填充剂、保护剂、助悬剂、稳定剂等(四)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五)热原

注射剂的制备

热原(pyrogens):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产生来源:大多数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霉菌、病毒

热原的主要污染途径

注射用水:是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

原辅料;

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

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

输液器具。

热原的去除方法(1)高温法;250℃,30min以上。

(2)酸碱法;(3)吸附法:针剂用活性碳,(4)离子交换;和8% #122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5)凝胶过滤法;(6)反渗透法;(7)超滤法;(8)其他方法如二次以上湿热灭菌,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时间,以及微波等

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它是注射剂一个分支。

输液的种类1.电解质输液2.营养输液3.胶体输液4.药物输液

输液剂的质量要求注射量较大(>100ml),对无菌、无热原及澄明度应特别注意

pH接近人体血液的不能引起酸碱中毒

渗透压可为等渗或偏高渗

不能引起血象的任何异常变化

不能有产生过敏反应

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

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

输液剂的种类及用途是:①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

等,如氯化钠注射液等;②营养输液,用于补充供给体内热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水分等如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等;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注射液,明胶注射液、聚维酮注射液等。

滴眼剂

定义: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无菌水性或油性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的眼用液体制剂

作用:消炎杀菌、散瞳缩瞳、减低眼压、治疗白内障、诊断及局部麻醉。

洗眼剂定义:由药物制成的无菌澄明水溶液作用:供冲洗眼部异物或分泌物,中和外来化学物质等。

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耐受pH值 5.0~9.0,理想pH值:6~8

选择缓冲液作为眼用溶剂

缓冲溶液的作用

避免药物对眼睛过强的刺激

有助于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

抵抗包装玻璃的碱性

缓冲液的种类

磷酸盐缓冲液

硼酸盐缓冲液

滴跟剂的附加剂主要有:①调整pH值附加剂,常用磷酸盐、硼酸盐的缓冲液;②调整渗透压附加剂,常用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③抑菌剂常用硝酸苯汞、硫柳汞、尼泊金类;④调整黏度的附加剂,常用甲基纤维素、聚维酮等;⑤根据需要,还可加入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等。

9 固体

常用的固体剂型:

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

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

物理化学稳定性好,服用携带方便

制备过秳前处理的单元操作相同

在体内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

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快速崩解

增大溶出速度常数——搅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发晶形、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提高温度等

散剂

药物不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分类

按粒度分类

?一般散剂(细粉):6号筛(100目,150μm)

?特殊散剂(最细粉):7号筛(120目,125μm)

?眼用散剂(极细粉):9号筛(200目,75μm)

按用途分类

溶液散、煮散、内服散、外用散、眼用散等

特点

优点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

?贮存、运输、携带方便;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控制,便于服用。

粉碎

主要目的: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

意义:

?提高物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有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

?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

粉碎方法:干法粉碎,湿法粉碎

筛分

目的:

获得较为均匀的粒子群。这对药品质量以及制剂生产的顺利迚行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颗粒剂、散剂等制剂都有药典规定的粒度要求;在混合、制粒、压片等单元操作中对混合度、粒子的流动性、充填性、片重差异、片剂的硬度、裂片等具有显著影响

混合

目的:

?保证含量的均匀一致。是保证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满足混合样品中各成分含量的均匀分布。

?固体的混合不同于互溶液体的混合,是以固体粒子作为分散单元,因此在实际混合过程中完全混合几乎办不到,应尽量减小各成分的粒度,常以微细粉体作为混合的主要对象。

混合的影响因素

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

?粒度分布、粒子形态和表面状态、密度、含水量、流动性、黏附性等

?一般来说,粒径的影响最大,密度的影响在流态化操作中比粒径更显著,混合比越大,混合度越小。

设备类型的影响

?混合机的形状及尺寸,内部插入物

操作条件的影响

?物料的填充量、装料方式、混合比、混合机的转动速度及混合时间等。

混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混合比例

(2)粒度不密度

(3)粘附性不带电性

(4)含液体或吸湿成分

(5)形成低共熔物

分剂量

?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剂量分装的过程

颗粒剂

定义:将药物不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粒度范围:不能通过1号筛(2000μm)的粗粒和通过4号筛(250μm)的细粒的总和不能超过8.0%。分类: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

特点: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均较少;

?服用方便,根据需要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

?包衣后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

?各颗粒的大小或粒密度差异较大时易产生离袭现象,导致剂量不准。

片剂

片剂:药物不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的特点:

优点

剂量准确,含量均匀,片数为剂量单位

化学稳定性较好

携带、运输、服用方便

生产自动化秳度较高,产量大,成本低

可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

缺点

?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辅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

?含挥发性成分药片久贮含量会下降

片剂的分类

口服片

在胃肠道吸收収挥作用

普通片、包衣片、咀嚼片、速崩片、分散片、缓控释片等

口腔用片

口含片、舌下片、黏贴片等

外用片

溶液片、阴道片等

其他用途的片剂

泡腾片、植入片

口服片:普通片,包衣片,多层片,缓释片,控释片,分散片,咀嚼片

口腔用片:口含片,舌下片,黏贴片

外用片:溶液片,阴道片

其他用途片剂:泡腾片,植入片,注射用片

片剂的常用辅料

稀释剂(填充剂),吸收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稀释剂(填充剂):

淀粉(starch),糖粉(sucrose),糊精(dextrin),乳糖(lactose),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starch),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无机盐,甘露醇(mannitol)、山梨醇(sorbitol)

吸收剂:

作用:用以吸收物料中液体成分的辅料,如挥収油、中药浸出物、膏剂等

常用的吸收剂:

硫酸钙、磷酸氢钙、轻质氧化镁、碳酸钙、淀粉、干燥氢氧化铝等

润湿剂

本身没有粘性,但能诱収待制粒物料的粘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蒸馏水乙醇

黏合剂

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物料给予粘性,从而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

崩解剂

促使片刼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干淀粉

润滑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

片剂的包衣

目的

?避光、防潮,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患者的顺应性;

?隔离配伍禁忌成分;

?不同颜色包衣,增强对药物的识别,提高用药安全;?提高流动性;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药物制剂工程设备复习资料(总结)

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 一、名词解释 1.洁净室:是根据需要对空气中的尘粒、微生物、温度、湿度、压力、和噪声 进行控制的密闭空间,并以其空气洁净度级别符合有关规定为主要 特征。 2.低共熔点:指水溶液冷却过程中,冰和溶质同时析出结晶混合物时的温度。 3.干燥:指利用热能除去含湿的固体物质或膏状物中所含的水分或其他溶剂, 获得干燥物品的工艺操作。 4.反渗透法:指将水通过半透膜去除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水。 5.筛分:指将某粒度分布的粉体通过单层或多层筛孔按粒度分成两种或多种不 同粒度的过程。 6.空气净化:指对空气洁净度、静压等为主要目的的进行控制的空气调节技术, 是为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使空气洁净的行为。 7.技术夹层:主要对水平构件分隔构成的供安装管线等设施使用的建筑夹道。 8.超滤法:指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结构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水处理技术。 9.渗漉法:指将适度粉碎的药材于渗漉器中,由上部连续加入的溶剂渗过药材 层后从底部流出渗漉液而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10.浸渍法:指处理的药材于提取器中加适量溶剂,用一定温度和时间进行浸 提,使有效成分浸出并使固、液分离的方法。 11.水蒸气蒸馏法:指将药材的粗粉或碎片浸泡润湿后,直火加热蒸馏或通入 水蒸气蒸馏,也可在多能式中药提取罐中对药材边煎煮边 蒸馏,药材中的挥发成分随水蒸气蒸馏而带出,冷凝后分 层,收集挥发产品。 12.冷冻干燥:指将需要干燥的药物溶液预先冻结成固体,然后在低温低压条 件下从冻结状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升华除去水分的一种干燥方 法。 13.粉碎:指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碎成适用程度的操作过程. 14.超临界流体:指某种气(或液)体或气(或液)体混合物在操作压力和温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得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就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得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得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得需要。 药物剂型得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得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得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得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得概念 药物制剂得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得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得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得速度与程度。 药用溶剂得种类(一)水溶剂就是最常用得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得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得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得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得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得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得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得内聚能,也就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得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就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与时得浓度,就是反映药物溶解性得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得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得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得测定方法1、药物得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得特性溶解度就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与溶液得浓度,就是药物得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得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与溶液到饱与溶液得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得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得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得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得多晶型与粒子得大小 4.温度得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得影响 7.填加物得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得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得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得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得过程。 助溶,难溶于水得药物由于加入得第二种物质而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得现象,称为助溶。制成盐类,一些难溶弱酸、弱减,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潜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得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得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精编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 (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 (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2.简述水提醇沉法的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是: (1)浓缩:最好采用减压低温;(2分) (2)加醇的方式: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且应慢加快搅; (3)冷藏与处理:加乙醇时药液温度不能太高,含醇药液应慢慢降至室温(2分),静置 藏后,先虹吸上清液,下层稠液再慢慢抽滤。(1分) 3.简述热原的含义及其基本性质 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2分) 基本性质:水溶性(1分);耐热性(1分);滤过性(1分);不挥发性(1分);其他性质,如被强 酸、强碱、强氧化剂氧化等(1分)。 4.简述在片剂制备过程中,压片前常需要先制成颗粒的目的 (1)增加物料的流动性(2)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以减少药片的松裂(3)避免粉末分层(4)避免细粉飞扬 5.简述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增溶。(1分) 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疏水部分会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被增溶的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2分) 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1)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2)用于中药提取的辅助剂。 6.简述注射剂的特点 优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4)可使药物发挥定位定向的局部作用。 缺点:(1)质量要求高,制备过程需要特定的条件与设备,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2)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 (3)一旦注入机体,其对机体的作用难以逆转,若使用不当易发生危险。 7.请对下列徐长卿软膏进行处方分析,分别指出处方中每味药物在此制剂中的作用。 【处方】丹皮酚1g,硬脂酸15g,三乙醇胺2g,甘油4g,羊毛脂2g,液状石蜡25mL,蒸馏水50mL 【功能与主治】抗菌消炎。用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丹皮酚:主药;(1分) (丹皮酚)、硬脂酸、羊毛脂、液状石蜡:油相(O相);(2分) 三乙醇胺、甘油、蒸馏水:水相(W相),其中,甘油又起到保湿的作用。(2分) 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反应生产的硬脂酸胺皂:为乳化剂。(2分) 8.简述滴丸的含义及滴丸发挥速效作用的原因 滴丸的含义:中药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的丸剂。(2分) 滴丸发挥速效作用的原因: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呈分子状态、胶体状态或微粉状结晶,为高度分散状态(2分)。而基质为水溶性的(1分),则可增加或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和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粉体学 一、名解 1、粉体学:研究粉体所表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粉体特点:流动性与液体相似,压缩性与气体相似,抗压性(抗形变)与固体相似。 3、粒径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0.5-um)电子显微镜(0.01-)筛分法(45-)沉降法(0.5-100)库尔特计数法(1-600) 4、比表面积(粒子粗细)的测定:比气体透过法(1-100)氮气吸附法(0.03-1) 5、流动性(flowability)评价:休止角(越小越好)、流出速度(加入助流玻璃球越少越好)、压缩度(反映凝聚性和松软状态,变大时流动性下降) 6、增加流动性措施:增大粒子大小;减小表面粗糙度;含湿量适当(适当干燥);加入助流剂 7、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用吸湿平衡曲线表示。 8、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固有特征参数:水溶性药物相对湿度较低时几乎不吸湿,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吸湿量急剧增加,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CRH。(CRH下降,吸湿性上升) 测定CRH意义:CRH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愈大愈不吸湿;为生产贮存环境提供参考;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9、润湿性(wetting)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润湿剂(wetting agent)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附加剂。 10、黏附性(adhesion)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的粒子与器壁间的黏附。 11、凝聚性(cohesion)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间的黏附。 12、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 13、成形性(compactibility)物料紧密结合成一定形状的能力。 14、休止角: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最大角。 15、密度&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或堆密度&振实密度&孔隙率 密度: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真密度ρt=W/Vt;颗粒密度ρg=W/Vg;松密度或堆密度ρb=W/V,振实密度(即最紧松密度)ρbt;ρt≥ρg≥ρb;空隙率(孔隙率):粉体中空隙所占有的比率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筛分法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θ<300流动性好 流出速度:越大,流动性越好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磨擦力开始增加,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稳定性 名解 1、药物的稳定性研究意义:是处方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而必需的内容,从而合理地进行处方设计,并筛选出最佳处方,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处方和工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考药剂学复习重点

自考药剂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和药物制剂的设计理论、处方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2、剂型:适合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3、制剂:将原料药物制剂成适合临床需要且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药剂。 4、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印并由政府颁发发行,所以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5、处方: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填空、选择、简答 1、制剂的基本质量要求:有效、安全、稳定、使用方便。 2、药典中记载的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3、药典是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4、药物剂型的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乳浊型、溶胶型、混悬液型(前4种可归纳为液体分散型)、气体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5、处方分类: ①法定处方: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处方。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②医师处方: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对特定患者的特定疾病而开写给药局的有关药品、给药量、给药方式、 给要天数以及制备等的书面凭证。具有法律约束力。 ③协定处方:一般是根据某一地区或某一医院日常医疗用药需要,由医院药剂料与药师协商共同制订的处。 ④生产处方:大量生产制剂时所列制剂的质量规格、成分名称、数量及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等规程性文件 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 名词解释

1、表面活性剂:是指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 2、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胶束增溶:水不溶或微溶性的物质,在胶束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加。 填空、选择、简答 1、表面活性剂分为:1)非离子型 2)离子型: 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⑴肥皂类: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有机胺皂。 一价金属皂:水包油;二、三价金属皂::油包水 ⑵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⑶磺酸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亲水>亲油 ③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2、卵磷脂是天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来源于大豆(豆磷脂)和蛋黄(卵磷脂) 3、脂肪酸山梨坦:商品名为斯盘,HLB值为1.8——3.8 4、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 5、聚氧乙烯:商品名①卖泽;②苄泽;③泊洛沙姆;④普流罗尼克 6、临界胶束浓度——CMC;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值越大亲水性越强,越小亲油性越强; P22计算和2-4的图重点 7、HLB值公式 8、大部分具有聚氧乙烯基,除了PluroniC外,都具有起昙和昙点的。 吐温是有昙点和起昙的现象。 第三章溶解理论 名词解释 1、溶解度:只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一定压力下),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能溶解溶质的量。 2、增溶: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3、助溶: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缔合物等,而增加药物溶解度

药理学重点整理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效能(效应力、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5、效价:达到一定效应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所需剂量越小,强度越高。 6、治疗指数(TI ):半数中毒剂量(TD 50)/半数有效剂量(ED 50)的比值。越大越安全。 7、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8、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9、受体: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合物并与其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或药理效应。 10、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越大药物作用的强度高。 11、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又称为效能的决定因素,在活性越高,其药物的效能越高。 12、拮抗剂:对受体亲和力高,无在活性(α=0)的药物。 13、部分激动剂:对受体亲和力高,在活性弱(α=0-1)的药物。 14、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15、变态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6、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17、极量:治疗量的极限,一般比常用量大,比中毒量小。 18、两重性:药物既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治疗作用又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19、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脂溶性药物分子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越高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20、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21、被动转运: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绝对有用的药剂学总结

总结 一、一些辅料的用途 1.乳糖 片剂:填充剂,尤其是粉末直接压片的填充剂; 注射剂:冻干保护剂 2.微晶纤维素 片剂:粉末直接压片的填充剂;“干粘合剂”;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有崩解剂的作用3.甲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弱) 4.羧甲基纤维素钠 片剂:黏合剂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5.乙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不溶于水) 缓(控)释制剂:骨架材料或膜控材料 固体分散体:难溶性载体材料 6.羟丙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微孔膜包衣片的致孔剂 7.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微孔膜包衣片的致孔剂 8.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肠溶材料 9.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肠溶材料 10.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肠溶材料 11.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 AP) 肠溶材料 12.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StyMA) 肠溶材料 13.丙烯酸树脂(肠溶型I、II、III号)、Eudragit L,Eudragit S(有时出现Eudragit L 100或Eudragit S 100) 肠溶材料 14.Eudragit RL,Eudragit RS: 难溶性载体材料 15.Eudragit E(与丙烯酸树脂IV号相当)

胃溶型高分子材料 16.醋酸纤维素 2007年执业药师药剂学辅导第6 页,共114 页 水不溶型材料,可用于包衣或制备渗透泵片剂 17.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维酮PVP)类 P27:片剂:黏合剂 P58:片剂:胃溶型薄膜衣材料 P81:微丸:硝苯地平微丸(固体分散物) P193:混悬剂:助悬剂 P221:固体分散物:水溶型载体材料 P227:缓(控)释制剂:亲水胶体骨架材料 P235: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中的致孔剂 18.聚乙烯醇 膜剂:成膜材料、助悬剂 19.羧甲基淀粉钠 片剂:崩解剂 20.交联聚维酮 片剂:崩解剂 21.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片剂:崩解剂 22.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片剂:崩解剂 23.聚乳酸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制备微球、纳米粒等24.甘油(山梨醇丙二醇的作用与甘油比较接近) 液体制剂:溶剂、注射剂溶剂、助悬剂、保湿剂 胶囊和包衣材料中做增塑剂 软膏、经皮给药系统:渗透促进剂 增加疏水性药物的可湿性、静脉脂肪乳中渗透压调节剂甘油明胶(用于软膏、栓剂、固体分散体) 25.甘油明胶 P80:滴丸剂:水溶性基质 P85:栓剂:水溶性基质 P96:软膏剂:水溶性基质 26.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乳剂、软膏:乳化剂 固体制剂的润湿剂/片剂的润滑剂 增溶剂 27.聚乙二醇(PEG)类 P28:片剂:水溶性润滑剂(PEG 4000, 6000) P58:片剂:薄膜包衣处方中的增塑剂 P77:胶囊剂:软胶囊中非油性液体介质(PEG 400) P79:滴丸剂:水溶性基质(PEG 4000, 6000,9300) P85:栓剂:栓剂基质

药剂学整理笔记复习重点资料.doc

药剂学学习方向: 剂型分类;质量要求;辅料、基质的分类、特点、性状、要求;制备方法;质量评价 主线::概念、特点、材料、制法、质量要求、影响因素 重点:①液体药剂、片剂、注射剂;②剂型或制剂的概念或特点 ③材料(附加剂,辅料,基质)名称:片剂中辅料的名称、缩写词(PVP,PEG,CAP)、性能;用途; 1.关于制药机械:机理,适用范围,成品特点是重点,压片机。 2.关于质量标准:成熟剂型质量标准重点;记忆分层次记忆:项目+标准;记忆特殊检查项目。 3.关于计算公式:(两类公式:因素分析型公式,计算型公式,记忆型公式) 计算题:HLB值(表面活性剂),冰点降低数据法(输液:渗透压的调节与计算),置换价(栓剂),有效期(药物制剂稳定性:有效期:t0.9=0.1054/k), 半衰期(t1/2=0.693/k),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动力学),清除率(第十八章药动学)等。 4.关于新剂型与新技术:机理、材料是重点;质量检查了解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原料药名+剂型= 制剂 制剂:剂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品种。 剂型:药物的临床给药形式,适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与一定的给药途径相适应。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

PS即:处方设计要成熟、制备工艺要规范、质量标准要可行且制剂要稳定,以达到确切疗效。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2、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缓释、控释)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脂质体对肝脏脾脏的靶向作用) 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生物利用度差异) 四、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至今10版,2015年版分四部,第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将附录更名为通则,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定方法、标准物质、试剂、指导原则。 五、凡例中常用词 凉:<20℃;冷:2-10℃;暗:避光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相似相溶) 2、溶剂的极性(溶剂化、氢键缔合) 3、温度(T↑,D扩散系数↑) 4、药物的晶形(溶解度:稳定型<亚稳定型) 5、粒子大小(粒径↓S↑)→粒径越小越好。增加了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S。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如难溶性弱酸或碱制成盐可增加药物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 1.烃基:药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可改变溶解度、离解度、分配系数,还可增加位阻,从而增加稳定性。 2.卤素:卤索是很强的吸电子基,可影响分子间的电荷分布和脂溶性及药物作用时间。 3.羟基和巯基:引入羟基可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增加水溶性,改变生物活性。 4.醚和硫醚:醚类化合物由于醚中的氧原子有孤对电子,能吸引质子,具有亲水性,碳原子具有亲脂性,使醚类化合物在脂-水交界处定向排布,易于通过生物膜。

药剂学复习资料

药剂学复习资料 名解 1、剂型:把药物制备成适合于医疗预防应用,并具有与一定给药途径相对应的形式。 2、制剂:以剂型体现的药物的具体品种,能直接用于患者。 3、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 4、软膏剂: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5、胶束:当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到达饱和后,浓度再增加时,其分子的亲油基团向内并相互吸引

, 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6、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芽抱的一类药物制剂 8、无菌制剂: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 殖体和芽抱的一类药物制剂。 9、表面活性剂: 能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明显降低的物质称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的疏水基团。 10、乳化剂:有较强的乳化能力,易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以制备稳定的乳剂。 11、助溶:在药剂学处方设计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有时通过在溶剂中加入第三种物质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 盐、缔合物等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该增加药物溶解度的作用称为助溶。 12、潜溶: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一定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13、增溶作用:增溶作用指在水溶液中非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可使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溶解度大大增加的现象。 14、最大增溶浓度: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即为最大增溶浓度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_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 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 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 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

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 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药剂学》龙晓英版_知识总结

药剂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剂型与制剂:把各种药物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与一定给药途经想适应的给药形式。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成为制剂。 制剂学与调剂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成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两者以往总称药剂学。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DDS)是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总称。包括:1.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2.靶向给药系统3.黏膜给药系统4.经皮给药系统。 药物剂型的分类 1. 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3. 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4. 按制法分类:浸出剂型、无菌剂型。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稳定性:不仅指制剂有效成分的化学降解,同时包括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的任何改变。一般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和毒理学稳定性。 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的目的:提高制剂质量,保证药品药效与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 处方因素:1.pH的影响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外界因素: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氧)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温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变剂型或改进生产工艺 2.制成难溶性盐或稳定的衍生物。 稳定性试验 A新药申请药物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影响因素实验2.加速实验3.长期实验4.稳定性实验的基本要求5.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 B恒温法:1.经典恒温法2.活化能估算法3.温度系数法(Q10法) C线性变温法 D热分析方法 E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的特殊要和方法 第三章液体制剂 液体药剂:指将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溶剂)制成的服或外用液体制剂。 分类: 1、均匀相液体制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2、非均匀相液体制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 特点(与固体制剂(散剂、片剂等)相比) 优点:①分散度大,吸收快,迅速;②给药途径广泛,可服,也可皮肤、粘膜和腔道给药;③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④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5提高生物利用度。 缺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化学稳定性差;②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

药剂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小 夏 学姐整理 严禁二改商用药剂学重点 名词: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学:制剂学是根据制剂理论和制剂技术,设计和制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学科,属于工业药剂学的范畴 调剂学:调剂学是研究方剂(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规定用法用量的药剂)的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属于医院药剂学的范畴。 处方: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偏方:大多指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统的药方,其来源不为人知,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工作或操作管理的法定工作技术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乃至用药安全的可靠措施。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从方案设计、实施、质量保证、记录、报告到归档的指南和准则。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保证临床实验数据的质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而制定的进行临床试验的准则。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法律依据。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 DDS :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时间内递送到必要部位的技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增容: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液度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加形成溶液的表面活性剂物质。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液度增加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明显降低的物质成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剂。是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两亲化合物 乳剂:是指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乳化剂:是一类能使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化合物。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助悬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D 值:在一定温度下,能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药剂学重点知识总结(精华篇)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制剂: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制剂。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方剂:按医生处方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调剂学:研究方剂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 1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 、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 、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 、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 论 第 一 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2 、溶剂的极性3 、温度 4、药物的晶形5 、粒子大小6 、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2 、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4 、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1)、同系物 C 链长,增溶大(2)、分子量大,增溶小(3)、加入顺序(4)用量、配比第二节流变学简介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n是一个常数, 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2 、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4 、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