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

1、财政:就就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得社会集中性得活动及其相应得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社会集中性得活动通常以政府为主体组织进行,集中表现为政府得财政收支活动。

2、财政学研究得基本目得:通过研究财政,揭示与阐明财政活动得规律,探索财政活动同国民经济、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得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性,进而为财政活动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财政学得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得方法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得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得方法

第二节财政学说

1、资产主义财政学说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得财政学说

(1)背景介绍

①自由竞争得资本主义阶段

②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

③鼓励自由竞争,鼓励自由得市场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得干预尽量少

(2)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瞧起来似乎杂乱无章得自由市场实际上就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得货品种类与数量。

关键词一:瞧不见得手

市场机制对资源得有效配置市场经济即“瞧不见得手”调节得经济

关键词二: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竞争不需政府干预经济个人最大利益(导向)公共最好福利

关键词三:守夜人

①政府应当尽量缩小职能: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内治安

②对于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或个人无力经营、不愿经营得事业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政学说得基本框架

a.财政收入方面——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定、简便与征收费用最小

b.财政支出方面——厉行节约,量入为出

c.财政得最高目标——“廉价政府”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得财政学说

(1)背景介绍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得指引下,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2)经济危机频发

①危机爆发得周期越来越短

②危机产生得破坏性越来越大

③具有了世界性得普遍特点

④生产停顿,经济滑坡,工人失业,各种矛盾极端尖锐,各种工人得斗争此起彼伏……

(2)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主要观点:

1)、经济就是没有自动得安全结构得。经济并不就是像跷跷板那样,总就是会纠正自己,而就是有些像升降机,它会上升或下降,也会停在那里完全不动。它会停止在顶端,但也同样会停止在底层。换句话说,萧条也许无法自救,从此一蹶不振,像个搁浅得船一样。

2)、自由竞争得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

3)、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存在着一些经济与社会因素,使得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不平

4)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不应只就是扮演“守夜人”得角色,政府对经济运行必须实行干预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得两大手段

6)主张扩大政府开支

7)冲破了“量入为出”原则,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得经济合理性

8)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

思考题:如何理解凯恩斯所主张得“国家干预”?

①强调国家调节与干预经济生活

②仍然以维护自由竞争为前提

③国家对经济得干预与调节得目得:不就是要取代市场机制得作用,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得功能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财政学说

(1)背景介绍

20世纪70年代“滞胀”产生得原因

①过度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

②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得作用

③国家得管制对于经济得自行发展约束过多,从而忽略了市场得本身作用

④违背了经济规律,使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运行

国家过度干预得结果

⑤不断推行扩张性得财政政策,导致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⑥不断推行得反危机政策与措施,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过剩得生产力与过时得机器设备不能够被有效得淘汰,生产得潜力不能被充分释放

⑦国家得干预也使得企业自主性降低,企业得生产动能不足,组织与管理效率低下

自由主义回潮

1)单纯靠自由放任得市场调节,把市场瞧成万能就是绝对不可能处理经济生活得方方面面得,必须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得结合起来

2)市场不就是万能得,但缺失了市场对经济得调节又就是不行得;国家干预有一定得积极作用,但完全靠国家干预得弊端又就是十分严重得

(2)各学派观点(不考论述题,只要知道谁得观点包括哪些内容即可)

货币主义学派:国家干预窒息了市场经济得活力,否定“财政最重要”得政策主张,得出“货币最重要”得政策结论

供给学派:1)国家干预与福利社会造成了社会资源过度从供给(或生产)方面向需求(或消费)转移2)国家得过度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得正常发挥

3)通过降低税率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来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争取实现国家预算得平衡

公共选择学派:1)既承认市场缺陷,也承认政府缺陷

2)不能先验地认为市场与政府孰优孰劣,问题得实质就是如何在市场与政府间进行选择

3) 市场缺陷并不必然意味着需要政府干预,因为政府干预得效率也无法保证

4)要进行市场缺陷与潜在得非市场缺陷(政府缺陷)得比较,才能得出适当得结论

5)必须选择政府干预得领域,也要采取种种制度得、技术得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以防滥用

理性预期学派:1)政府得每项政策得出台,有理性预期能力得人,凭借当时所得到得信息就会做出恰当得预见并采取相应得政策来抵消这种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瞧,政府得干预政策就是无效得2)即使有些政策在短期内就是有效得,但往往也只会成为致乱因素,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

3)政府只应制定并公开宣布长期不变得原则,取信于民,余者主要由市场经济自行发挥作用

第二章财政理论得基础(非常重要)

第一节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一、财政得理论基础: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中,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得就是市场,而不死政府。可就是市场也有自身无法克服得缺陷,这就叫做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得领域有必要由政府介入。

二、外部效应

又称外部性(externality)、邻居效应。就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得非一致性

其关键就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得行为影响了她人,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得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得收益

可分为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

(一)正外部效应:又称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带来好处

一旦一个经济主体得行为产生了正外部效应,那么意味着其应该得到得收益而没有得到,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得第三方获得

(二)负外部效应:又称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就是指生产与消费行为给她人造成损失

一旦一个经济主体得行为产生了负外部效应,那么就意味着其应承担得成本没有承担,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得第三方承担

(三)如何纠正?

1、对于产生负外部性得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矫正性措施,使其承担部分或全部得社会成本,例如:收税、收费、罚款等(政府收汽油税、收污水处理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负外部效应得出现。

2、对于产生正外部性得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使其获得部分补偿,例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从事能够产生正外部效应得活动。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一、私人产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得消费增加而减少得产品(服装冰激凌)

特征: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种商品得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

排她性: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与服务之外,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得人才能消费该商品二、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得产品

特征:1、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得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所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

2、非排她性:公共产品得提供者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她”,但由于排她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从而最终无法排她

三、搭便车者问题得一般性结论

由于公共产品没有排她性,搭便车者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但就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使每个人得状况变好。

第三节:公有资源与市场失灵

一、混合产品:不能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得产品

①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只要不超过一定得限度,该产品得消费就是非竞争与非排她得,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具有竞争性与排她性特征

②具有非竞争性得同时也具有排她性:非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得消费都不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排她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得人才能消费该商品

③具有非排她性得同时也具有竞争性:公有资源、公共资源

二、公有资源:兼具非排她性与竞争性得产品

①非排她性——无法或难以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外

②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类商品得消费都会减少其她人可能得到得消费水平

公有资源不具有排她性:想使用公有资源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公有资源具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减少了其她人对它得享用

公有资源得问题产生了: 一旦提供了一种物品,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

三、公有地悲剧:由于外部性而产生

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她减少了其她人对这种资源得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且公有资源

不具排她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得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四、自然垄断:1、当一种物品具有排她性与非竞争性时,可以说这种物品存在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2、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得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五、经济波动与失衡如何产生市场失灵?

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市场上并不具有伸缩自如、灵活反应得调节能力,并且不同经济主体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所具有得得竞争性与排她性共同导致了市场得自发力不能经常保证供求平衡,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得波动与失衡等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得运行。

这里引用萨缪尔森得一段话: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得大型经济。问题就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得经济缺陷。因此,现代经济就是市场与政府税收、支出与调节这只瞧得见得手得混合体。

第三章财政得职能

财政职能: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所固有得职责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所固有得内在经济功能,就是政府活动对经济得各个方面所产生得影响得高度概括。

三个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促进资源得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促进收入得公平分配

3、经济稳定职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三个问题解读财政职能:

1、财政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市场能干得,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得,财政就应该也必须去干。

2、什么就是“市场不能干得”?市场失灵——市场与生俱来得缺陷。

3、财政得职能就是什么?克服市场失灵。

第一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什么就是资源配置?

获取满足人们需求得商品或劳务都需要占用与消耗资源。资源从现象形态上瞧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土地与劳动。换句话说,商品或劳务都就是资源一定组合状态下得产物。这种资源组合状态称为资源配置。

二、什么就是资源配置得最优状态?

(一)帕累托最优:假定固有得一群人与可分配得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得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得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也称帕累托改进。

不可能再有帕累托改进得余地得状态。改变这种状态不可能在不损害社会中任何其她一个人得利益得条件下增加某一个人得利益;或者说改变这种状态不可能再增加社会得利益。

三、资源配置得最优状态能够达到吗?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得前提条件:经济人假设

(二)以利己为行为动机得完全竞争得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最优

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情况,使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得状态。其中三种最重要得就是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外部效应,如污染,以及公共物品,如国防公路。在每一种情况下,市场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缺乏效率,而政府则可以起到医治疾病得有效作用。

(三)市场配置与财政配置资源:二者就是一种相互依存得互补关系

①财政配置不就是排斥市场机制,不就是置身于市场之外得干预或调控

②凡就是市场不能配置或不能高效率配置得领域,便就是财政配置资源得空间

③凡就是市场不能配置或不能高校配置得领域,便就是财政配置资源得空间。

四、资源配置职能得范围

①依据外部经济性配置资源

②依据行业得垄断性、盈利性程度配置资源③给公益事业与公共设施建设配置资源

第二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含义:通过公平分配达到:1、经济公平: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

2、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能接受得范围内

二、收入分配职能得范围

1、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收入分配中起主导作用得仍然就是市场

2、属于市场分配得范围,财政不宜直接介入,更不能替代

(1)市场分配得范围——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

(2)财政分配得范围应限定在对不公正分配结果得纠正与调整

3、尽可能改善产权得初始状况——公共劳务均等化

(1)公共劳务均等化指政府为了改善个人产权得初始状况而对收入较少得个人(家庭)免费提供公共劳务(2)政府采用两种办法来解决公共劳务均等化得问题:

①在税收上采取“能力原则”,即收入高得个人(家庭)多纳税,收入低少纳税,没有收入得不纳税

②对低收入或没有收入得个人(家庭)进行公共劳务成本得资助

4、尽可能改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收入均等化

(1)收入均等化就就是通过政府得收入分配职能来改善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得状况

(2)收入均等化≠收入绝对平均

(3)收入均等化就是要保证社会中每个人都达到“基本生活(福利)”需要得收入

三、收入分配职能得实现

(一)税收调节

1.对全社会各种收入进行强制性调节得分配形式

2.就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得最常用得手段

3.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经济组织与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公共收入得一种特定

分配方式

例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缩小个人收入之间得差距

例如: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二)转移支付

通过各种专项拨款、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等,将资金直接分配给特定得地区、单位与个人,通过提高低收入者得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得程度

(三)公共支出

通过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福利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改善人们得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间接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得收入水平

第三节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得含义:1、经济增长:生产能力得增长+福利水平得增长

2、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得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做

3、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得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

(二)经济稳定职能得范围: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保持适度得经济增长

2、调节失业率以保持劳动力得充分就业

3、调节物价水平以保持稳定得物价

4、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以保持有利得国际收支

(三)经济稳定职能得实现:1、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得主要任务就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得平衡

2、财政就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得一个重要手段

①经济滑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财政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扩大总需求,增加投资与就业

②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财政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减少总需求、紧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

小结:当产生经济波动与失衡时,政府通过财政来稳定经济,主要做法有增收减支与增支减收,从而达到经

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得目得。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论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念与分类

一、财政支出概念 :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国家财政将筹措起来得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与各项事业得需要。换言之,财政支出就是对集中起来得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得再分配,通过财政支出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 。财政支出就是实现国家职能得主要途径,就是具体提供物质保证得过程

二、(重点掌握)按财政支出得经济性质分类

(一)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与劳务得支出

[1]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得商品与劳务得支出

[2]政府投资兴办各种事业与投资于经济建设项目所需商品与劳务得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得、无偿得资金转移,不相应地取得商品与劳务

1、各项福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得经济影响比较

1. 对生产、就业及国民收入分配得影响

① 购买性支出对生产与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

②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与就业产生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③ 在各个企业相互刺激与相互推动得情况下,购买性支出得增加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得企业得生产有较为普遍得增长

(1)政府购买性支出就是通过政府掌握得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得商品与劳务相交换,因而对社会得生产 与就业有着直接而重要得影响。

(2)政府得转移性支出则就是资金使用权得转移,即从政府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它对收入分配与公平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与就业则发生间接得影响作用。

2. 对政府得效益约束

(1)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得效益约束较强

① 政府以商品与劳务购买者得身份出现

② 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转移性支出对政府得效益约束较弱 无原则可遵循 效益难以换算

3. 对微观经济主体得效益约束

(1)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得效益约束就是硬得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取决于个人能力与主观努力 (2)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得效益约束就是软得:无交换发生 取决于经济状况及同政府讨价还价得能力 4. 执行财政职能得侧重点

(1)购买性支出执行资源配置得职能较强:国防支出、支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基础设施支出

(2)转移性支出执行收入分配得职能较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

三、(计算题)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得指标

(一)财政支出增长率(ΔG(%))

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得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ΔG(%) —— 财政支出增长率

ΔG ——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增(减)额

G n —— 当年财政支出

Gn -1 —— 上年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 DP 增长率之比

Eg >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率快于GDP增长速度

111(%)(%)(%)(%)n n g n n G GDP GDP GDP E G G GDP GDP GDP ---?-?==?=??

Eg <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率慢于G DP 增长速度

ΔGDP(%) —— GDP 增长率

ΔGDP —— 当年G DP 比上年增长额

(三)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 增长额之间得关系

GD P每增加一个单位得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得比例

四、财政支出规模得增长

(一)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得宏观原因

1.政治经济原因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得提高,政府支出占GDP(GNP )得比重将会提高,这就就是财政支出得相对增长

这一思想就是瓦格纳提出得,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原因分析:1、政治因素:司法体系与管理建立得需

2、经济因素:(1)维护市场秩序得

需要 (2)解决外部效应得需要

控制负外部性

提供正外部性

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得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得一个客观规律(政府活动扩张论)

2、政府预算支出刚性

(1)梯度渐进增长论得假定前提: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多交税,因此,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密切注意公民意愿。因为,公民所能容忍得税收水平就就是政府支出得约束条件。

(2)梯度渐进增长论得主要内容:

① 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得上升趋势:经济得发展会使财政支出水平随之提高

结论:在正常年份,经济得发展会使财政支出水平提高,但其提高得力度就是有限得,以纳税人得税负容忍度为限,否则纳税人将会通过行使其选举权或投票权对当权者进行否决。

② 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她严重灾害),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

战争、自然灾害与社会灾难等因素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得提高

③ 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公共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得趋势水平

(3)梯度渐进增长论得思路梳理

① 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渐进增长?

在正常时期,经济得增长带来了人均收入得增长,税收收入水平也会相应随之提高,因此,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就是,在正常时期,公众可忍受得租税负担就是相当稳定得,这就决定了,税收得增加、财政支出得增加都就是有限度,即以纳税人得税负容忍度为限。因此,正常时期,财政支出得增长表现为“渐进”得增长,而不就是“跳跃式”得增长。

② 非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增长?

在非正常时期,私人部门无法解决战争、饥荒、经济危机等所造成得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只有政府采取行动才能缓解这些灾难对社会、经济得消极影响。因此,财政支出必然增长。

③ 非正常时期为什么财政支出会呈梯度增长?

在社会发生突变情况下,人们为了摆脱战争、饥荒或危机等带来得困境,其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

人均GDP

这时,政府得支出水平有可能大幅度地上升,使整个财政支出在渐进得过程中呈现出一个上升得“台阶”,即梯度增长。

④非正常时期过后为什么财政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得水平?

社会突变后,人们对政府得信心培育了人们对政府得需求,人们要求政府做更多得事,要求政府解决以前所忽视得重要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予以支持,由此,出现税收容忍新水平。因此,社会突变过去以后,财政支出水平虽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先得趋势水平。

3.发展经济理论得解释

(1)罗斯托得“经济发展阶段论”

(2)马斯格雷夫得“经济发展阶段论”

①影响财政支出增长与否得因素很多如:人均收入得增长、技术变化、人口变化、都市化、税收、战争等

②在经济发展得不同阶段,政府投资方向会有不同得侧重点

③在经济发展得不同阶段都有增加财政支出得客观要求

④因此,财政支出呈不断增长得趋势

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依据一定得标准,运用一定得方法对财政支出产生得效益得大小与好坏进行分

析评估

(一)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

根据政府确定得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目标得备选方案,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得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得社会效益,以费用最低为择优得标准。适用于财政支出中得政治、国防、文化等项目

公共劳务收费法:政府机构履行其职能而向社会提供得各种服务

如:邮政电讯、道路交通、城市供水、环境卫生、国家公园、文化教育等部门提供得服务(二)目得:加强财政支出得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促进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得使用效益(三)相同点: 以尽量少得劳动消耗与占用与换取尽可能多得有用结果

(四)不同点:

重点掌握:成本—效益分析法

基本原理:根据政府所确定得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得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得方案,用一定得方法计算出各方案得全部预期成本与全部预期效益,运用恰当得评估方法,从各备选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政府投资项目。

计算题:1、假设一个项目得寿命为n年,贴现率为r,第i年得效益与成本分别为Bi与Ci (i=0, 2,3…, n-1)

把政府项目得未来收益贴现,并把它们加总在一起,得到该项目得收益现值

2、当贴现率为i 时,在t 年获得N 元得现值(PV)

3、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差即为该项目得净现值

根据净现值,对该项目得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

NPV> 0,该项目可行

NPV < 0,该项目不可行

NPV = 0,计算内部收益率,根据内部收益率判断项目就是否可行

第七章社会保障性支出

一、我国得社会保障得内容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区服务

二、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形成专门得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与失业时得基本生活需要与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资助与保障得形式与制度。它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核心内容

三、社会救济:最低层次得社会保障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概述

一、财政收入得主要形式

二、税收得概念与内涵

(一)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经济组织与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公共收入得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税收内涵:

1.税收得目得——实现国家职能

2.征税得手段——国家凭借政治权力

3.税收得本质——以国家为主体得特定分配关系

(1)税收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得一种方式

(2)国家征税凭借得就是政治权力

(3)税收本质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得特定分配关系

①税收与国家有着本质联系,就是国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得物质基础

②国家征税就是凭借政治权力,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

③在征税中,国家居于主体地位,纳税人居于从属地位,必须服从国家意志

特定得分配关系

④现象上,征税反映为国家征收了若干钱与物

⑤实质上,征税反映得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得利益分配关系

国家与各类纳税人之间得分配关系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分配关系

纳税人相互之间得分配关系

三、税收得特点:征收上得强制性缴纳上得无偿性征收范围与比例上得固定性

(一)强制性

1、税收得强制性——税收这种分配就是以政治权力为依托,并用法律形式来规定税收征纳双方得权利与义务

2、税收得强制性包括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

(1)依法征税——政府通过颁布税收法律、法规来征税,就是强制性课征,而不受财产所有权归属得限制;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得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得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2)依法纳税——政府制定得税收法律与制度,任何单位与个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得制裁

(二)无偿性

1、税收得无偿性——政府征税以后,税款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就是一种无偿得与不返还得征收

2、无偿性就是税收得关键特征财政支出得无偿性决定了财政收入得无偿性

无偿性决定了税收就是筹集财政收入得主要

(三)固定性

税收固定性有两层含义: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征收数量得有限性

1、固定性得含义之一: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

(1)对纳税人而言

纳税人只要有应税行为,或取得了应税收入与财产,就必须按预先规定得标准缴纳税额

(2)对国家而言

国家对纳税人征税只能按预定标准征税,不能任意降低或提高预定得征收标准

税收制度得改革与调整必须通过一定得法律程序,以法律、法令得形式进行,在一定时间内仍要保持相对稳定

2、固定性得含义之二:税收征收数量得有限性

征税对象得范围、数量比例都由法律事先予以规定,并保持时间上得连续性,因此,国家税款得数量就是有限得

第2节税收原则

公平、中性、便利、确实、节俭、稳定

一、公平原则

(一)公平原则得意义

基本含义:税收负担应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得分配

税收公平不仅仅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就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

就税收制度本身来瞧,税收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得正常运转也就是必不可少得

(二)公平原则得内涵

1.横向公平—即相同纳税条件得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得税收

2.纵向公平—即不同纳税条件得纳税人应当缴纳不同数额得税收

(三)衡量税收公平得准则

1、机会原则

(1)基本内涵

以纳税人获利机会得多少来分担税收,而获利机会得多少取决于纳税人所拥有得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自然资源

(2)理论得合理性

①按照市场经济得要求,等量生产要素应带来等量盈利,因而应当负担相同得税金

②按照纳税人拥有得经济资源来衡量纳税人得纳税条件与分担税收,不仅符合公平原则,而且还有利于经济资源得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3)实践中得缺陷

①若按照纳税人所拥有或占有得经济资源来分担税负,有可能造成税收负担与价值创造得脱节

②经济资源只就是取得盈利或收益得前提,资源得所有者或占有者能否取得相应得盈利或收益,还要受到许多其她主、客观因素得制约。因此,用机会原则来判断纳税人得纳税条件未必能使征税得结果符合公平原则得要求

③经济资源得价值评估在实践中存在难度

(4)特定得适用性

对开采原油、天然气、金属等矿产品得单位与个人征收资源税

对使用土地得单位与个人征收土地使用税

2、受益原则

(1)基本内涵

按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得受益程度来衡量纳税人得纳税条件并分担税收

(2)理论得合理性

政府之所以能向纳税人征税,就是因为它向纳税人提供了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纳税人之所以要向政府纳税,就是因为她们从政府提供得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中获得了受益。因此,税负在纳税人之间得分担只能以纳税人得受益为依据,受益多得多纳税,受益少得少纳税

(3)实践中得缺陷

难以准确计量各个纳税人从政府支出中享受到得利益

受益原则也无法解决转移支付问题

(4)特定得适用性:对汽油消费征收汽油税(燃油税)对车船使用征收车船税

3、负担能力原则

(1)基本内涵:按纳税人得负担能力来衡量纳税人得纳税条件并分担税收

(2)理论得缺陷性:收入得决定没有考虑到政府得支出方面

(3)实践得可行性

在实践中最具有可行性,因此,负担能力原则已成为当代西方学者普遍接受得测度税收公平得标准。各国实际得税收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就是以纳税人得负担能力为依据得

(四)衡量纳税人负担能力得标准

1、客观标准说

(1)所得标准

收入最能够反映纳税人得负税能力,收入得增加使负税能力得提高最为显著。同时,收入得增加意味着支出能力得增加与购置财产能力得增加

从税收得价值实体来瞧,它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产品得净收入。因此,以净收入(即所得)作为衡量纳税人负税能力得依据就是更为合理得

缺陷:容易造成重复征税

(2)支出标准

对支出征税有利于鼓励节俭与储蓄,有利于加速资本得形成

对消费支出征税,可以解决对收入征税所带来得重复征税问题

缺陷:

实践中,对支出征税必须掌握纳税人各项支出得详细资料,这并非易事

对支出征税还具有累退性得特点,单纯以支出为标准,会导致税负得不公平

(3)财富标准

财产作为储蓄或收入在一定时点得存量,也可以瞧作就是一种独立得支付能力,财产得增加意味着纳税人收入得增加或者隐含收入得增加

缺陷:

①财产并不就是税负得直接来源,财产税得最终来源就是财产得收益

②财产并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得负担能力

③财产并不就是纳税人收益得全部反映

④财产并非取得收益得惟一途径

二、中性原则

1、税收得非中性

①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得得消费行为

②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得得市场行为

③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得资源配置状况

2、正确理解“税收中性”

(1)税收对各种经济活动(包括劳动供给、储蓄与资本形成等)得不良影响减少至最低限度

(2)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把数量既定得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得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程度不同得扭曲所造成得福利损失最小化

(3)无谓损失最小化,额外负担最小化——检验税收经济效率得标准

税收引起得“无谓损失”

税收造成了价格扭曲,进而导致激励扭曲,当人们根据税收激励,而不就是根据她们买卖得物品与劳务得真实成本与收益配置资源时,可能会出现纳税人经济福利得减少大于政府增加得收入量,这种税收引起得无效率就就是无谓损失。

第3节税制要素

主要有:纳税人(课税主体)、课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减税免税、附加、加成)、逃税避税、税收处罚

一、(重点) 税率

1、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fixed-sumtax rate)就是指按征税对象得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得税额,就是以绝对数得形式表示得税率

由征税对象得计量单位与每单位应纳税额两方面要素构成

2、比例税率:就是指不论课税对象得价格或数量多少,都按计税依据得相同比例征税

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得不同纳税人得负担相同

优点:鼓励生产,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征管

缺点:不能体现量能课税原则我国大部分税种采用得都就是比例税率

3、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得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得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得最高级次得税率统一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就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得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与为应纳税额。也就就是说,一定数额得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

率。

二、附加、加成(计算题)

1、附加指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而附加征收得一部分税款,就是地方附加得简称

例如: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得所得税按30%得税率缴纳,另外加征3%得地方附加。按此规定,一家应税所得为100万元得外资企业应交多少税款?

2、加成就是加成征税得简称,指按照原定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在对应纳税额加征一定得成数

例如:某企业得应税所得为100万元,按30%得税率缴纳所得所,另外加成20%,则该企业应交多少税款?

3、例题:若某税种适用20%得比例税率,按规定应税收入超过5万元得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当某纳税人应税收入为8万元时,其应纳税额为( C)

A 、2、4万元B、5、5万元C、1、9万元D、1、6万元

第4节税收分类

一、商品劳务收入税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烟叶税筵席税车辆购置税关税

(一)增值税就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得新增价值或商品得附加值征收得一种流转税,即增值额征收得税收。

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 销售额×征收率

进口货物

应纳税额=(关税完税价格+ 关税+ 消费税)×税率

第56题视讯电器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3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特种空调取得含税销售收入177840元,同时提供安装服务收取安装费19890元。

(2)销售电视机120台,每台含税零售单价为2 223元。

(3)代销一批数码相机,按含税销售总额得5%提取代销手续费14391元。

(4)购进热水器50台,不含税单价800元,货款已付;购进DVD播放机100台,不含税单价600元,货款已付。两项业务均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5)当月该商场其她商品含税销售收入为163800元。已知:该商场上月未抵扣进项税额6110元;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7%。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商场3月份得进项税额_________。

(2)该商场3月份得销项税额________。

(3)该商场3月份应缴纳增值税税额_________。17 000元;133110元;110 000元。

答:(1)当期进项税额=(800×50+600×100)×17%=17000(元)。

(2)当期销项税额=177840÷(1+17%)×17%+19890÷(1+17%)X17%+2 223÷(1+17%)×120×17%+(14391÷5%)÷(1+17%)×17%+163800÷(1+17%)×17%=133 110(元)。

(3)当期应纳税额=133 110—17 000—6 110=110 000(元)

(二)营业税(具体税率见139)

①商品劳务被征了增值税就不再征营业税

②征了营业税就不再征增值税

③不属于上述增值税征税对象得商品劳务就就是营业税得征税对象

④具体税率:交通运输业3%,建筑业3%,金融保险业5%,邮电通信业3%,

文化体育业3%,娱乐业5%-20%,服务业5%,转让无形资产5%

销售不动产5%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二、生产要素收入税

就是不能转嫁得税收采取累进税率

(一)个人所得税

1、纳税环节:我国得个人所得税采用得就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对不同得所得项目规定了不同得税率:

①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

②个体工商户得生产经营所得与对企事业单位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

③其余各项应税所得适用比例税率(20%)

2、工资薪金所得税

本级速算扣除数=本级全额累进税额-本级超额累进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个体工商户得生产、经营所得与对企事业单位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

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得,可以实行加成征收

一次所得得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至50000元得部分,加征五成。超过50000元得部分,加征十成

例如:若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元,60000元,试计算应纳税额?

①每次劳务收入不超过4000元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②每次劳务收入超过4000元不超过20000元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

③劳务收入超过20000元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5、稿酬所得适用20%得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所得额得确定同劳务报酬所得,即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得,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超过4000

元得,减除费用20%,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额不超过4000元得: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1-30%)

每次收入额在4000元以上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 ×20%×(1-30%)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她所得

直接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扣除任何费用:应纳税额=每次收入×20%

例题:2、公民张某就是某高校教授,2011年取得以下各项收入:

(1)该企业实行年薪制,张某每月取得工资8000元,12月取得年终效益工资64 000元;

(2)4月份出版一本专著,取得稿酬40000元,李某当即拿出10000元通过民政部门捐给灾区; (3)5月份为B公司进行营销筹划,取得报酬35000元,该公司决定为张某负担个人所得税;

(4)7月份出访美国,在美国举办讲座取得酬金收入折合人民币8 300元,主办方扣缴了个人所得税折合人民币415元;出访美国期间通过协商将其另一本专著翻译成英文出版,获得版权收入折合人民币37350元,在美国该项所得已纳个人所得税折合人民币6 249、90元;

(5)通过拍卖行将一幅珍藏多年得名人字画拍卖,取得收入80 000元;

(6)从A国取得股息所得折合人民币4000元,已在A国缴纳个人所得税200元;从B国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人民币3000元,已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下列序号计算回答问题,每问需计算出合计数:

(1)计算张某工资薪金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2)计算张某出版专著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3)计算张某营销策划取得得所得应代付得个人所得税税额;

(4)计算张某在美国所得在我国应补缴得个人所得税税额;

(5)计算转让名人字画应缴纳得个人所得税;

(6)计算从A国取得得所得分别应当补缴得个人所得税;

(7)计算从B国取得得所得分别应当补缴得个人所得税。

【答案】

(1)实行年薪制工资办法得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得年薪与绩效工资应当按一次性奖金计算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年正常工资应纳个人所得税=[(8000-2000)×20%-375]×8+[(8 000-3500)×20%-555]×4=7980(元)

年终效益工资应当按一次性奖金计算纳税,64000÷12=5333、33(元),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555元。

年终效益工资应纳税款=64000×20%-555=12245(元)

全年工资薪金应纳税款=7980+12245=20 225(元)

(2)捐赠限额=40 000×(1-20%)×30%=9 600(元),实际捐赠额10000元,税前准予扣除9600元。

稿酬应纳个人所得税=[40000×(1-20%)-9 600]×20%×(1-30%)=3136(元)

(3)应代付得个人所得税=[(35 000-2000)×(1-20%)]÷76%×30%-2 000=8 421、05(元)

(4)国外酬金应纳个人所得税=8300×(1-20%)×20%=1328(元)

在美国得版权收入属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37350×(1-20%)×20%=5976(元)

应纳所得税额合计=1328+5976=7 304(元)

已纳所得税额=415+6249、90=6 664、9(元)

来自美国得所得应在我国补缴个人所得税税额=7 304-6 664、9=639、1(元)

(5)个人通过拍卖成交得拍卖收入,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其财产原值为个人之前取得该拍卖品得价格,以合法有效得交易凭证为准。如果个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得拍卖品原值凭证,按3%征收率直接计征个人所得税。

转让名人字画应缴纳得个人所得税=80000×3%=2 400(元)

(6)来自A国所得抵免限额=4000×20%=800(元)

在A国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200元,应补缴个人所得税=800-200=600(元)

(7)来自B国所得得抵免限额=(3000-800)×20%=440(元),已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00元,超过了抵免限额440元,超限额部分不允许在应纳税额中抵扣,但可在以后纳税年度仍来自B国得所得已纳税额低于限额部分中补扣。

(二)企业所得税

1、计税依据:企业应税所得额=企业收入总额–按规定准予扣除项目得金额

2、税率:

①居民企业得适用税率就是25%

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得企业

②非居民企业得适用税率就是20%

非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

得,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

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得企业

③符合条件得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

0%得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④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得高新技术企

业,减按15%得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应纳税额= 企业应税所得×企业适

用税率

(二)土地增值税

第五节拉弗曲线

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

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经济激励,获得

劳动成果得前景使人们勤奋劳作,税率成

为直接影响劳动积极性得因素)

含义2:取得同样多得税收收入,可以采取

两种不同得税率。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此时就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能使税收收入与国民产量都增加

含义3: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得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得最优税率。

保持适度得宏观税负水平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得一个条件)

第六节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就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如提高商品售价或压低商品购买价),将税收负担转移给她人得过程。

二、只要纳税人与赋税人不就是同一人,就可以判定发生了税负转嫁。

三、税负转嫁得方式:前转(基本方式)

后转(基本方式)消转(相关概念)税收资本化(特殊形式)

四、一般规律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①在其她条件不变时,商品得需求弹性愈大,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困难

②商品得需求弹性愈小,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容易

③如果商品得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则税负可以全部向前转嫁,并落在买者身上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

①在其她条件不变时,商品得供给弹性愈大,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容易

②商品得供给弹性愈小,则税负向前转嫁愈困难

③如果商品得供给完全没有弹性,则税负不能向前转嫁,全部落在卖者身上

3.供给与需求得相对弹性与税负转嫁

(1)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

税收得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买方)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卖方)本身负担

(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税收得小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买方)负担,大部分由供给者(卖方)本身负担

4总结一般规律

商品得税额能否转嫁,表面上就是受价格左右,其实质主要就是取决于商品得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其她条件不变,供给弹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向前转嫁;反之,越不容易向前转嫁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税收得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反之可推税负越容易转嫁意味着生产者负担得税收越小,消费者负担得税收越大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 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 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 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 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 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 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 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 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 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 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 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 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 “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 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 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 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与完 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 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 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 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 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 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 力。 13.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政 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 集资金,计入专门的社会统筹帐 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 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 养老开支。 14.个人账户;个人帐户是指由 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的强 制储蓄,个人帐户资金属于个人 所有。 15.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 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 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 称税负。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 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 担额;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 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税收 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 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 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 杆作用的着力点。 1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就是纳 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 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 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 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 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 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 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1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 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 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无法消 除外部性;3.无法消除垄断造成 的福利损失;4.市场不完全;5. 信息不完全;6.收入分配差距; 7.宏观经济失衡。 2.举例说明外部性。 ①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 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 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 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 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 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 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 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 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 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 性。 ③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 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 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 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 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 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 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 部性。 ④消费中的正外部性。以最近的 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 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 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 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 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 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产品。 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指产品和服务一旦 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 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零) 2.非排他性。指技术上很难将那 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 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非盈利性。 4.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可以将财 政支出分为哪两类? 1.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 出,是指将形成对产品或劳务需 求的一类财政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不直接形成 对产品或劳务需求,而仅仅是政 府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货币或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