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胚重点整理版

组胚重点整理版

组胚重点整理版
组胚重点整理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一:上皮分类:单层上皮、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疏松结缔组织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名词解释: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直径约0.1微米,内可见许多纵行的微丝,其上端直抵微绒毛的顶端,下端与细胞质的顶部的終末网相连。

2.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突起,长5--10微米,直径0.3--0.5微米,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中央有2条单独的微管。

3.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膜褶。内褶周围细胞质有许多与之平行排列的线粒体,提供物质转运时所需的能量。

4.成纤维细胞: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5.巨噬细胞:细胞膜内侧有较多的微丝和微管。

6.肥大细胞:细胞质内含有白三烯,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物质。疏松结缔组织中各细胞内容,三种纤维成分可能会考名词解释

7.分子筛: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连接蛋白、透明质酸、核心蛋白

8.白细胞:无色有核

9.嗜天青颗粒、嗜酸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

10.嗜酸性粒细胞能做变性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分解组胺,灭活白三烯,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11.造血诱导微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增殖与分化的内环境,主要由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组成。

软骨分类: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

弹性软骨:弹性纤维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

每群2--8个,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称同源细胞群

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板: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是重点(65页)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闰盘(68页)

神经元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名词解释:

1.尼氏体:在核周质内呈嗜碱性的小体或颗粒状,通常在大神经元细胞质内更丰富,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神经元按突起数量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名词解释:

1.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传

递信息的功能地位

神经胶质细胞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运动终板(83页)

小脑皮质三层:1.分子层2.浦肯野细胞层3.颗粒层

浦肯野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组成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纤维

颗粒细胞:轴突上行进入分子层呈T形分支,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称平行纤维

2.血--脑屏障:主要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的

脚板共同构成。内皮细胞及其间的紧密连接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血管壁结构(除毛细血管外):内膜、中膜、外膜

中膜: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中动脉主要由平滑肌组成

毛细血管分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

毛细血管管壁结构:主要由1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位于房间隔两侧的左右房室束分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的部分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

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有三种:起搏细胞、移行细胞、浦肯野纤维

浦肯野纤维是特殊的心肌

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组成。其中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比较重要

一免疫细胞

1抗原呈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前哨细胞

二淋巴组织

1弥散淋巴组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为单层立方或矮柱状

2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次级淋巴小结的中央部分染色较浅,可产生淋巴细胞

三淋巴器官

分类为中枢和周围,中枢分为胸腺和骨髓

1胸腺

由皮质和髓质。实质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组成

髓质中,髓质上皮细胞和胸腺小体上皮细胞构成胸腺小体

血液-胸腺屏障: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血管周隙,上皮性网状细胞基膜,连续上皮性网状细胞层

2淋巴结

皮质

浅层主要为B细胞分布区,深皮质主要由T细胞聚集

髓质

髓质的淋巴细胞排列成索状为髓索,在髓索之间或髓索与小梁之间的淋巴窦为髓窦

3脾

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

边缘区是首先接触抗原的部位

皮肤

一表皮

由内到外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1黑素细胞:有黑素体其内有黑素颗粒

2朗格汉斯细胞:有伯贝尔颗粒

二真皮

乳头层触觉小体,网织层有环层小体

3毛

毛分为毛干、毛根,毛球。

4汗腺

顶泌汗腺,导管开口与毛囊上段

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

滤泡上皮细胞为单层立方上皮

滤泡旁细胞功能分泌降钙素

2甲状旁腺

有主细胞和噬酸性细胞

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间质中有毛细血管

3肾上腺

实质是皮质和实质组成

1皮质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

4垂体

分为腺垂体,神经垂体俩部分

1腺垂体

远侧部:嫌色细胞

2神经垂体

神经部有赫林体,嗜酸性颗粒

5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和APUD组成

消化管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由内到外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2食管

食管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层上皮,黏膜下层有食管腺3胃

上皮为单层柱状

消化腺

由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组成,大消化腺分为唾液腺,胰腺和肝。

一唾液腺

腮腺为纯浆液性腺泡,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泡以浆液性腺泡为主,舌下腺为混合性腺泡以·黏液性腺泡为主

二胰腺

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1外分泌部

腺泡由浆液性细胞组成,腔内有泡心细胞:是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

2内分泌部

即胰岛,较少分泌激素

三肝

分间质和实质,间质为肝被膜和小叶间结缔组织。

1肝小叶

有中央静脉,肝板和肝血窦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为肝板间隙,窦周隙含有贮脂细胞

门管区:在相邻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常伴行小叶间动脉和静脉及小叶间胆胆汁排出途径:胆小管肝间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

16 呼吸系统

分导气部和呼吸部,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

一鼻腔

鼻黏膜分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

二气管和主支气管

气管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

三肺

分实质和皮质

肺泡管: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肺泡: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肺泡上皮由1型肺泡细胞和2型肺泡细胞组成。

1型肺泡细胞有嗜锇性板层小体,同心圆排列。

气一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交换的部位。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17眼和耳

一眼

由眼球和眼附属器官组成,眼分为眼球壁和眼内容物。

眼球壁

由外至内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纤维膜:角膜,无血管和淋巴管,分为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层巩膜

血管膜:虹膜:由虹膜基质和虹膜上皮组成。基质有大量色素细胞。虹膜上皮中前层色素上皮细胞特化为肌上皮细胞

睫状体:由睫状肌,基质和上皮组成

脉络膜

视网膜:高度特化的神经组织,分为盲部和视部。

感光细胞:即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眼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无色透明

房水排出:房水后房前房小梁网巩膜静脉窦从静脉导出

二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组成。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组成

内耳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由骨半规管,前庭好耳蜗组成。

血管纹由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支持。支持细胞分为柱细胞和外柱细胞

18泌尿系统

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一肾

肾表面有纤维结缔组织,为肾纤维膜。周边为肾实质,中央空虚为肾窦。

每一个肾锥体的底部与皮质相连成肾叶,每条髓放线及周围的皮质迷路成肾小叶。

肾实质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其间为肾间质。血浆在肾小体滤过,在肾小管重吸收。一肾单位

1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滤过血浆,有血管极和尿极。根据其在皮质位置,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血管球:有孔毛细血管,无隔膜。系膜由系膜细胞和基质组成

肾小囊:分脏层和壁层之间腔为肾小囊腔,腔内为原尿。

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脏层细胞凸向肾小囊腔,细胞质有突起,为足细胞。足细胞合成基膜所有蛋白质成分,参与基膜更新

2肾小管:血浆重吸收。分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单层立方上皮或锥形细胞组成。细胞质嗜酸性。

二集合管

上皮细胞有主细胞和闰细胞。集合管重吸收水离子及钠离子,排钾,氢,氨离子

球旁复合体:也称血管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排尿器官: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男性生殖系统

1.血睾屏障:血液与生精小管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毛细血管内皮与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的基膜,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

2.试述精子的发生过程:

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成为精子的发生。主要分成三个时期: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成熟分裂期,精子形成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3.生精小管内:复层生精上皮(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基膜、肌样细胞和胶原纤维

4.精子形成的过程:

精子形成的主要变化:精子细胞的细胞核浓缩变长形成精子头,精子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产生囊泡,形成精子的顶体;精子细胞的中心粒演变成精子的轴丝,精子细胞的线粒体成鞘状排列,形成精子的线粒体鞘,精子细胞内多余的胞质脱落形成残余体。

5.睾丸间质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之间,细胞嗜酸性,能分泌雄激素

6.支持细胞:细胞呈不规则长锥形生精上皮与支持细胞见紧密连接构成血睾屏障

作用:对生精细胞的支持和营养、对脱落的参与细胞质进行吞噬和消化、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微丝微管收缩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次级卵泡闭锁后其转归如何:

女性生殖系统

1.间质腺:次级卵泡退化时,卵泡细胞停止分裂,和卵细胞一同萎缩溶解,卵泡腔内含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萎缩的透明带,以后也都退化消失。但膜细胞变得肥大,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

2.初级卵泡的结构变化:1卵泡体积增大、2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3卵泡细胞增殖由一层变为多层,形态变为立方或柱状、4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之间出现透明带、5卵泡细胞周围的基质细胞增生形成卵泡膜

3.次级卵泡的结构变化:1卵泡体积进一步增大、2卵母细胞体积增大、3卵泡细胞层数增至6-12层、4卵泡腔扩大形成卵丘、5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细胞密集排列称颗粒层、6细胞膜发育成熟分化成内外两层。

4.黄体的形成和退化: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卵泡膜和血管一起向卵泡腔内塌陷,在LH的作用下发育成一个体积大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称黄体。分为膜黄体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颗粒分泌孕激素松弛素,膜与颗粒协同分泌雌激素

黄体发育两周后退化称月经黄体,妊娠后发育六个月或以上成妊娠黄体

黄体退化时细胞变小空泡增多,继而发生自溶,被结缔组织取代,称白体。

5.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①增生期:又称卵泡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②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卵子若未受精,内膜则进入月经期。

③月经期: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而

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功能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月经。

胚胎学

1. 受精: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位于输卵管壶腹部。

两次成熟分裂:排卵、受精

2.卵裂与胚泡形成

卵裂

卵裂是指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卵裂后的细胞称为卵裂球。

第3天的卵裂球为12~16个细胞称为桑椹胚。

第4天的卵裂球形成中空的囊泡状结构,称胚泡。

胚泡:由三部分构成:

外表为扁平一层细胞,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以后参与胎盘的形成

中央有滋养层细胞围成的空腔称胚泡腔

胚泡腔一侧有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或胚胎层

*胚泡: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书上P212页的图为填图题重点,请认真掌握

3.胚盘:胚盘是由内细胞群分化来的盘状结构,是整个胚体的原基;第2周时仅由两个胚层即上胚层和下胚层构成,称为二胚层.

4.口咽膜:口咽膜是脊索头端的一个没有中胚层,即仅由内、外两个胚层构成的小区,它于第4周破裂,使原始口腔与原始咽相通。

5.泄殖腔膜:泄殖腔膜是原条尾端的一个没有中胚层,即仅由内、外两个胚层构成的小区,它于第8周破裂,使肛凹与原始直肠相通。

6.神经管(外胚层的分化):在脊索诱导下,外胚层中线增厚呈板状,称为神经板。后来,神经板中央凹陷,形成神经沟;其两侧缘隆起,称为神经褶。两侧神经褶最终在中线愈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7.神经嵴:在神经管闭合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一些细胞迁移到神经管背侧,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索,后来又分裂为两条,分别位于神经管的背外侧,称为神经嵴。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

8. 体节:体节属于轴旁中胚层,是位于脊索两侧、左右对称的块状结构,从颈部至尾部依次形成,共42~44对,将分化为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9. 轴旁中胚层: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称为轴旁中胚层,该部位将形成42~44对左右对称的块状结构,称为体节,将分化为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10.间介中胚层:间介中胚层是指位于轴旁中胚层和侧中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组织,将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11.侧中胚层:侧中胚层是指中胚层最外侧的部分,其中间的腔称为胚内体腔,该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是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相贴的是脏壁中胚层。

12.体壁中胚层:胚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是体壁中胚层,将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

13. 脏壁中胚层:胚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内胚层相贴的是脏壁中胚层,将分化为内脏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的原基

14.内胚层:卷入胚体内形成原始消化管

胎膜与胎盘

(一)胎膜

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5大件)等。

1.绒毛膜

分为丛密绒毛膜和平滑绒毛膜。

2.羊膜

分泌吸收羊水,羊水作用:1缓冲,2保温,3防止胎儿粘连,4扩张冲洗产道 3.卵黄囊

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分化出造血干细胞。

卵黄囊壁的内胚层细胞分化出原始生殖细胞。

4.尿囊

胚外中胚层出现尿囊动脉、尿囊静脉,后形成脐动脉、脐静脉。

5.脐带

(二)胎盘

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功能:1.物质交换2.内分泌功能

*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胎盘屏障。早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3.胎盘的功能

(1)物质交换

(2)分泌激素主要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

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上皮细胞分泌,第2周始分泌,促进母体黄体的生长发育,维持妊娠。

②人胎盘催乳素:第2月开始分泌,促进母体乳腺的生长发育。

③孕激素和雌激素:第4月开始分泌,维持妊娠的作用。

颜面的发生

1,九个突:额鼻突,外侧鼻突(对),内侧鼻突(对),上颌突(对),下颌突(对)唇裂:表现为人中外侧垂直裂隙,是因为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融合所致。若合并人中发育不良,则可出现上唇正中裂。下唇裂罕见,是由于双侧下颌突未在中线融合所致。

2、腭裂:可分为前腭裂、正中腭裂和全腭裂等类型。前腭裂是由于外侧腭突未与正中腭突融合所致,表现为在切齿孔至切齿间的斜行裂隙,常伴有上唇裂和上颌裂。正中腭裂是由于左、右外侧腭突未在中线融合所致,表现为在切齿孔至悬雍垂间的矢状裂隙。若前腭裂和正中腭裂同时存在则称全腭裂。

3、面斜裂:面斜裂是位于内眦与口角间的裂隙,是由于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外侧

鼻突融合所致。

消化系统的发生

4、先天性脐疝:先天性脐疝表现为肠管从脐部膨出,是因为肠袢未从脐腔退回腹腔,或曾退回腹腔但由于脐腔未闭锁,肠管再次突入其中所致。

5、脐粪瘘:脐粪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畸形,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腹内压增高时,粪便可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

6、先天性巨结肠:多见于乙状结肠。由于神经嵴细胞未牵至某处肠壁中,致使副交感神经细胞缺如,肠壁无收缩力,肠腔内容物不能很好的排出使肠管扩大。

7、肠襻转位异常:在肠发生过程中,肠襻从脐腔退回腹腔时,应发生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若未发生旋转或转位不全或反向旋转,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消化管异位,并常伴有肝,脾,胰甚至心,肺的异位

8、环状胰:由于腹胰移位及背,腹两胰融合过程中发生异常,形成环绕十二指肠的环状胰,环状胰可压迫十二指肠和胆总管,甚至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呼吸系统的发生

9、气管-食管瘘:若气管食管隔发育不全,致使气管与食管间有瘘管相连,称气管食管瘘。

10、透明膜病:若肺泡ii型细胞分化不良,不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致使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呼气时,肺泡可萎缩不张。若萎缩的肺泡上皮表面覆盖着一层从血管渗出的血浆蛋白膜,则可形成透明薄膜,称透明膜病

11、后肾发生过程:中肾管末端在通入泄殖腔之前发出一个盲管称输尿管芽,输尿管芽长入骶部的间介中胚层内,将其诱导成为生后肾原基。输尿管芽反复分支,其主干部分形成输尿管,各级分支形成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

12、后肾单位的发生:集合小管的末端T型分支,诱导邻近的生后肾原基形成细胞团,附于弓形集合小管的盲端。细胞团逐渐变成小泡,小泡再形成S型肾小管,并逐渐增长,分化成肾小管各段。肾小管的一段与集合小管的盲端相连,以后管腔相通,另一端膨大凹陷形成肾小囊,毛细血管伸入肾小囊内形成血管球,肾小囊与血管球组成肾小体。

13、多囊肾: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未接通

14、异位肾:肾在上升过程中受阻,出生后未达到正常位置

15、马蹄肾:是左右肾的下端异常融合形成马蹄型

16、肾缺如:其成因是中肾管未长出输尿管芽,或输尿管芽未能诱导生后肾原基分化为后肾。

17、脐尿瘘:尿生殖窦顶端有脐尿管相连。当尿生殖窦上段演化为膀胱后,脐尿管便成为从膀胱顶部至脐内的一条细管。脐尿管后来闭锁为脐中韧带。若脐尿管未闭锁,出生后腹压增加时,尿液可从脐部溢出,称为脐尿管瘘。

生殖系统的形成

18、男性生殖管道分化

睾丸索支持细胞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中肾旁管退化→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中肾小管→附睾输出小管→中肾管→附睾管、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18、女性生殖管道的分化缺乏雄激素→中肾管退化中肾旁管:头端→输卵管漏

斗部,开口于体腔上段与中段→输卵管下段左右合并、隔膜消失→子宫与阴道穹隆部窦结节→阴道板→阴道

20、隐睾:睾丸不完全下降,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处,称隐睾。隐睾有腹腔内和腹腔外,单侧和双侧之分。双侧腹腔内隐睾,因温度高而影响精子的发生,可导致男性不育。

21、先天性腹股沟疝:如果腹膜腔与鞘膜腔之间的通道没有闭合或闭合不全,当腹压增大时,肠管可突入鞘膜腔,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

22、两性畸形:外生殖器介于两性之间①真两性畸形:兼有睾丸和卵巢;核型为 46, XX / 46, XY 嵌合型②男性假两性畸形:有睾丸;核型为 46,XY;因雄激素分泌不足,外生殖器向女性不完全分化③女性假两性畸形:有卵巢;核型为 46,XX;因肾上腺分泌雄激素过多,外生殖器向男性不完全分化

23、房室管分隔

房室管背、腹心内膜垫背腹心内膜垫芽生、融合,左、右房室孔形成;房室瓣出现

24、心房的分隔: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一个薄的半月形矢状隔,称第1房间隔。此隔沿心房背侧及腹侧壁渐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在其游离缘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的通道,称第Ⅰ房间孔。此孔逐渐变小,最后由心内膜垫组织向上凸起,并与原发隔游离缘融合而封闭。在原发孔闭合之前,原发隔上部的中央变薄而穿孔,若干个小孔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第Ⅱ房间孔。

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再长出一个弓形或半月形的隔,称第Ⅱ房间隔。此隔较厚,渐向心内膜垫生长,下缘呈弧形,当其前、后缘与心内膜垫接触时,下方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

25、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1.脐动脉和脐静脉闭锁,成为脐外侧韧带和肝圆韧带;

2.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闭锁,分别形成了动脉韧带和静脉韧带;

3.流入右心房的血量减少,同时肺开始呼吸,大量血液由肺静脉回流进入左心房,左心房压力增高,于是卵圆孔瓣紧贴于继发隔,使卵圆孔关闭。

26、房间隔缺损:第一房间隔发生过程中,其上的第二房间孔过大或位置异常,以及第二房间隔发育异常,形成卵圆孔过大所致。

27、室间隔缺损:最常见为室间隔膜部,由于心内膜垫的组织不能与主动脉肺动脉隔及室间隔肌部愈合所致

27、法洛四联体:同时伴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重点),主要原因是主动脉肺动脉隔偏移,导致肺动脉狭窄,同时使主动脉向右偏移而骑跨于两个心室。由于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排血阻力增大,致使右心室逐渐肥大。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 ★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带。★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加强连接;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可传递冲动和信息交流,使心肌同步收缩。 ★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主要分布于胞体和树突。可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棕黑色交织成网的丝状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主要分布于胞体和突起。具有支持和物质运输功能。 ★郞飞结(Ranvier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上相邻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称郞飞结。此处轴突裸露,可提高冲动传递速度。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初级淋巴小结较小,无生发中心。次级淋巴小结较大,有生发中心。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

组胚总复习题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家畜组织胚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石蜡切片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组织学中常用染色反应的名称及用途。 4. 家畜组织胚胎学有那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 1、细胞膜的光镜、电镜及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基本特性及其意义? 3、基质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如何? 4、什么叫内含物?什么叫细胞周期?什么叫Go期? 5、细胞有哪些生命活动现象。 6、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7、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性染色质的区别. 8、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细胞分化与基因表 达的关系. 9、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10、本章其他相关概念 第三章上皮组织 1、解释概念 内皮——间皮刷状缘——纹状缘

纤毛——微绒毛管状腺——泡状腺 浆液腺——粘液腺细胞衣——连接复合体 桥粒——半桥粒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透出分泌—局浆分泌顶浆分泌——全浆分泌 2、上皮组织的特点? 3、上皮组织的分类? 4、单层上皮、复层上皮的分布、光镜结构及功能。 5、被覆上皮游离面、侧面、基底面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6、简述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特点。 第四章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 2.结缔组织的分类。 3.网状组织的组成及功能。 4.各种血细胞的功能。 5.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及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6.致密结缔组织的特点. 第五章肌肉组织 1.平滑肌、心肌、骨骼肌在光镜下的特征。 2.肌肉、肌纤维、肌原纤维、肌丝、肌节、A带、I带、闰盘、终池的区别。 平滑肌的分布特点。

3.骨骼肌的横小管、肌浆网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功能如何?4.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六章神经组织 1.按形态结构分,神经元有哪些类型? 2.什么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3.有髓神经纤维的组成? 4.感受器及效应器的类型? 5.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区别? 6.各种胶质细胞的功能. 7.突触的电镜结构及神经冲动是如何传递的? 8.神经原纤维、神经纤维与神经三者的区别? 9.神经内膜、神经束膜与神经外膜的区别? 第七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3.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经过哪些阶段? 4.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分布及功能? 5.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有那些重要特性? 6 .家畜体内淋巴器官包括哪些?如何分类? 7初级淋巴器官与次级淋巴器官的区别? 8.血胸屏障的结构及存在的意义? 9. T、B淋巴细胞的发生与转归。

组胚重点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排列紧密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基膜 3.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及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上皮组织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4.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等功能 二、被覆上皮的分类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三、 四、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纹状缘-小肠柱状上皮刷状缘-肾小管 4、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表面 五、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及其意义 1、紧密连接: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有黏着作用,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牢固的连接。 4、缝隙连接: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电冲动。 六、基底面特殊结构及其意义 1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 a 基膜有支持、连接和固着细胞作用b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c基膜还是半透膜 d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分布于上皮细胞基底膜 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3、半桥粒:上皮细胞基底面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胚名词解释

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为微绒毛光镜形态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和2叶核增多,原因是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新生大量细胞入血 哈氏系统:内外环骨板间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环绕中央管形成 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无轴突终末与骨骼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骨骼肌收缩 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上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 肠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 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外逸引起自身免疫 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形成桑椹胚后,胚胎空腔化形成一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一端,该结构称胚泡,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组成 次级神经胚:先形成实心细胞索然后中空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一般发生于脊椎动物后端(如蛙、鸡腰椎和尾椎的形成) 肝憩室:人胚第四周前场末端侧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向外长出的一囊状突起,为肝、胆囊和胆管的原基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分布于小肠表面和肾小管 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 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此处较狭窄,位于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实现跳跃式传导 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最终会角质化并移行至表皮最外层 软骨内成骨: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将软骨逐步替换成骨,人体多数骨(四肢、躯干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变形过程形成蝌蚪状精子的过程 皮层反应:当精子与卵质膜接触时,该处的皮层颗粒与卵质膜融合,颗粒破裂,内含物被释放到卵周隙。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水解酶水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浆液性细胞:一种外分泌细胞,光镜下三角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卵圆形,分泌酶原颗粒,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 固有结缔组织:除软骨、骨和血液外的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纵小管在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与其两端的终池构成三联体,利于肌肉快速反应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胞质内尚有残余核糖体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1%,数量变化可评估造血功能,可用煌焦油蓝染色识别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神经嵴: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中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尿生殖嵴:第四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 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 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 慢速运输(单向): 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 正向: 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 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 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 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 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 1 / 21

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最大,星形功能: 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 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 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 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 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 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了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间充质:间充质是胚胎时期一种散在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间充质细胞分化较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中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蛋白质多糖聚合体。蛋白质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孔微细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大于微孔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屏障。 组织液: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物质交换后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电解质、气体、单糖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网状纤维: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由III 型胶原蛋白构成。网状纤维上也具有64nm周期性横纹。因纤维表面覆盖有蛋白和糖蛋白而具有嗜银性,可被银染法染成黑色。网状纤维多分布于基膜的内板,造血器官和内分泌等处。 郎飞结: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节段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为郎飞结,此处轴膜裸露。 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嗜碱性小块或颗粒,体积较大的神经元的尼氏体较发达,在HE染色切片中呈蓝色斑块。电镜下,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因此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尼氏体分布在胞体和树突内,轴突内无尼氏体。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和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轴突外有无髓鞘包裹,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到达骨骼肌肌膜处失去髓鞘,分支呈爪状。电镜下,运动终板处肌质丰富,线粒体和细胞核较多,肌膜内凹成浅槽。 赫令体: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含有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是轴突呈串珠赫令体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APUD细胞:除内分泌腺外,机体其它器官还存在大量的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而且这些细胞具有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特性。 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成团积聚在甲状腺滤泡细胞之间,少量镶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之间,胞体较大,在HE染色标本下,胞质稍淡。用镀银法可见基底部胞质内有嗜银颗粒,颗粒内含有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钙盐沉着和抑制骨质内钙的溶解使血钙降低。 嗅细胞:呈梭形,位于支持细胞之间,为双极神经元,是体内唯一存在于上皮之中的感觉神经元。 终末细支气管: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书。当管径为0.5mm时称为终末细支气管。粘膜层纵行皱襞消失,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外包一层平滑肌 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所组成的一个锥形结构,尖朝肺门,底向肺表面,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层、Ι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1.粘膜,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 a上皮主要有: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 b 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细胞成分多,纤维细密,有丰富血管、淋巴管、 淋巴组织和腺体 c 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一般为1-2层 2.粘膜下层,为较细密的结缔组织 有较大的小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多极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 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有皱襞,粘膜与部分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皱褶称皱襞 3.肌层,通常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大部分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 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纤维膜或浆膜 纤维膜,为薄层结缔组织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一)胃黏膜 表面有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每个小凹底部有胃腺开口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粘液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表面粘液细胞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 顶部胞质含大量粘原颗粒,HE染色不着色,故胞质透明或空泡状 分泌的粘液盖于上皮表面,对其有保护作用 2.固有层 为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分散平滑肌细胞等 含有大量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吸收细胞:小肠黏膜上皮和小肠腺上皮中的一种细胞,数量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糖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吸收细胞内有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肪吸收和转运。吸收细胞参与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以及分泌肠致活酶。 试述肝小叶的结构 1.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央又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其管壁不完整。2.肝板:单行肝细胞排列成板状,在中央静脉周围呈放射状,且分支吻合成网。肝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核大而圆。3.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经肝板上的孔洞互相连通。 4.狄氏间隙(窦周隙):有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 5.胆小管: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 肝细胞的微细接结构:电镜下,肝细胞有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三种邻接面 1、血窦面肝细胞有许多微绒毛深入到血窦外面的窦周隙内 2、肝细胞的光镜结构:肝细胞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前两种连接防止胆汁溢入窦周隙,缝隙连接有离子交换、信息沟通、协调肝细胞生理功能的作用。胆小管面质膜凹陷形成胆小管并有微绒毛伸入管腔内。肝细胞各细胞器发达,包括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微体。

组织胚胎学复习完整版

绪论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超微结构:又称为亚显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能观测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如 各种细胞器。 3.电子密度:亦称电子射线密度。系指电子射线散射的物质密度。用透射型电镜观察材料 时,则电子射线散射能力强的物质越密的地方观察越暗,这些部分一般称之为高电子密度。 4.嗜碱性:组织和细胞中若含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素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 现深浅不等的蓝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称为嗜碱性。 5.嗜酸性:组织和细胞中若含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现 深浅不等的红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称为嗜酸性。 6.嗜中性:对两性燃料均不亲和的为嗜中性。 7.异染性:有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料完全不同的颜色,这种颜色上的 异常就称为异染性。 8.HE染色:即前述的碱性染料苏木素和酸性染料伊红染色的方法。 9.PAS染色:即过碘酸雪夫式反应,是一种组织或细胞化学染色法,常用于显示糖类成分 的存在。 10.嗜银性:银染中,有些组织结构不能直接使硝酸银还原,必须加入还原剂方能显色,称 嗜银性。 11.亲银性:银染中,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 12.什么叫组织?基本组织包括哪几大类? 答:组织是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的,由一些形态相似和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组织分类:由于细胞的特性不同,机体内的组织也相应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13.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测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光镜和电镜的分辨率分别是多少? 答:光镜:分辨率为0.2μm,放大倍数约为1000倍; 电镜:分辨率为0.2nm,比光镜高1000倍,可放大几万倍到几十万倍,因此电镜能观察到细胞的更微细结构。 在光镜与电镜下进行观察,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为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如下:μm(微米)=10-3mm(毫米);nm(纳米)=10-3μm(微米) 14.石蜡包埋制作切处的主要步骤有哪些?透明、脱水、包埋等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主要步骤有:取材与固定、脱水与透明、浸蜡与包埋、切片与贴片、染色与封固。 脱水的主要目的:为使组织与包埋剂相融合,所获得材料需经梯度乙醇或丙酮等脱水剂脱水; 透明的主要目的:有些溶剂如乙醇由于与石蜡不相溶,故在浸蜡之前,还必须用一种中介溶媒处理,以置换出其中的乙醇,这一步骤称为透明。 包埋的主要目的:为便于将材料切成薄片,则需将其包埋在石蜡或火棉胶等内。

组胚重点(简答题)

结构特点:(1)成纤维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扁平星状多突起形; (2)细胞核大,成椭圆形,染色淡,核仁明显; (3)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 基复合体。 功能:具有旺盛的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能力。 3.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结构特点:(1)形态:较长的伪足而呈不规则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 (3)细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或异物颗粒; (4)电镜下: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 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1)趋化性的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 (3)参与免疫应答; (4)分泌功能。 肥大细胞:结构特点:(1)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 (3)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具有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 (4)电镜下:表面有单位膜包裹.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到过敏反应的部位 ,参与抗过敏反应。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 浆细胞:结构特点:(1)呈圆形或卵圆形; (2)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致密呈块状,呈辐射状排列; (3)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核周有一片染色较淡的细胞质区域-核周晕; (4)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叫抗体。 4.软骨组织的分类及依据 (1)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同源细胞群:由一个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含有2-8 个细胞。 (2)基质:含较多硫酸软骨素,HE染色呈(蓝紫色)强嗜酸性 (3)纤维

5.网织红细胞结构。 细胞内残留着核糖体,易被煌焦油蓝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状,胡称网织红细胞。有一定的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经1-3天后细胞内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在增加。6.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1)双凹圆盘状; (2)中央染色较浅,周缘染色较深; (3)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4)红细胞呈现红色 功能:具有结合和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7.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 骨骼肌:光镜结构:1.纤维呈长圆柱形,有横纹,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细胞核呈 扁椭圆形,染色较浅,位于肌质的周边即肌膜下方; 2.明带称为I带;暗带又称为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窄带,称 为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则有一条深色 的细线,称为Z线。 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2.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3.肌质网:肌质网又称为肌浆网。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呈环行的 扁囊,称为终池。 心肌纤维: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心肌纤维的连接处, 称为闰盘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心 肌纤维的细胞核呈卵圆形,位居中央,有的细胞含有双核。心肌纤 维的肌质较丰富,有糖原,脂滴和脂褐素 电镜结构: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较短粗,位于Z线水平;多见横 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闰盘位于Z线水平,在心肌 纤维的横向连接部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的部位,有 缝隙连接;心房肌纤维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或称 为心纳素,具有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8.中等动、静脉的结构特点。 中动脉: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外的薄层结缔 组织。内皮下层深面有内弹性膜,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10~2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中静脉: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没有。中膜比其相应的中动脉薄,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较中膜厚,无外弹性膜,纵行的平滑肌。 9.血管管壁的一般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 2.动脉:内膜、中膜、外膜。 3.静脉:内膜、中膜、外膜。 10.甲状腺的功能。 1.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提高神经兴奋性; 3.促进生长发育。 11.肾上腺的结构与功能。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资料并不完整,想要得高分的同学自己看书,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整理~ 1.endothelium(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Mesothelium(间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goblet cell(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由于颗粒中含黏蛋白,故称黏原颗粒。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的作用。 4.serous cell(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mucous cell(黏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核为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6.serous demilune(浆半月):大部分混合型腺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7.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内部有许多纵形的微丝。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使得微绒毛可以伸缩。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 8.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9.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用冷冻蚀刻法观察,在紧密连接处的膜内,蛋白颗粒排列成2~4条线性结构,它们又相互交错形成网格,带状环绕细胞,相邻细胞连接面上,网格相互吻合,蛋白颗粒对接,封闭了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10.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连接小体贯穿细胞膜的双层脂质,并突出与细胞表面,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11.desmosome(桥粒):呈斑状连接,又称黏着斑,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版,胞质中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其固定和支持作用。桥粒像铆钉般把细胞牢固相连,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12.basement membrane(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基板又可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基板的主要成分是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网板的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基膜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此外,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13.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14.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是构成表皮基底层至角质层的主要细胞。在基底层的为基底细胞,属于干细胞,不断增殖;在角质层的角质细胞为终末细胞,使表皮屏障的体现者,他们不断脱落;在棘层的棘细胞、颗粒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为过渡性细胞,他们不断合成角质蛋白、外皮蛋白、板层颗粒和透明角质颗粒,并不断向表面推移,并不断演化为角质细胞。 15.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散在分布与表皮棘层,细胞具有树枝状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凉,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然后细胞游走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因此,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16.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为真皮浅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呈乳头状突起形成的,其内涵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有

组胚重点

★1名词解释 1.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苏木精(碱性染料)—紫蓝色 c核,粗面内质网 伊红(酸性染料)—粉红色c质基质,溶酶体,滑面内质网等 2.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3.嗜酸性: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 4.嗜碱性: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着蓝紫色。 5.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 镜下清晰可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最清晰)。 功能: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并具有朝一定方向节律 性摆动的能力。 9.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且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 而来。 10.软骨囊:陷窝周围有一层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 11.骨板: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成层,借蛋白多糖粘合,其内有大量钙 盐沉积所形成的坚硬的薄板状结构.可排列成骨松质和骨密质. 12.骨单位: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由10~20层骨板围绕中央管 成同心圆排列形成的圆筒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重力作用的主要结构..

13.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1/2I 带+A带+1/2I带。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4.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桥粒、中间连接(横位)和缝隙连 接(纵位),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有横纹. 15.三联体: 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就是三联体。横小管是肌膜在 肌纤维横断面的同一水平上从多个点由表面基质内凹陷形成, 其末端膨大形成囊状的部分称为终池. 16.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 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强嗜碱性,能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和更新细胞器内所需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酶类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17.神经原纤维:神经细胞质内直径约为2~3um的丝状纤维结构, 银染后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除构成细胞骨架以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18.神经纤维: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细胞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 的长树突构成。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连 接,分为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电流,双向传导,速度快),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作媒介,单向) 20.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

组胚复习

转]组胚复习重点(考试不想死的都进来看看) 1、组织学绪论 ①石蜡切片法的步骤: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②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苏木静为碱性试剂,可使嗜酸性物质变为蓝紫色;伊红为酸性试剂,可使嗜碱性物质变为淡红色。 ③亲银性:用硝酸银染色时,组织可直接使银离子还原而呈黑色; 嗜银性:用硝酸银染色时,组织不可直接使银离子还原呈黑色,而需加入还原剂才能显色。 ④超薄切片:50-80nm.掌握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的概念(课本P4)。 ⑤PAS反应:糖+过碘酸氧化剂→多醛+指示剂(多糖和糖蛋白均呈PAS反应阳性)。 2、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无血管,感觉神经末梢丰富;分布:被覆于体表或内衬于有腔器官的腔面;功能: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 3、上皮组织的分类:按功能来分,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另外,体内还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感觉上皮、肌上皮和生殖上皮等。 4、被覆上皮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对于复层上皮是表层细胞)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课本P13 Table2-1)另补充:胃壁外表面(单层扁平上皮) 5、掌握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①游离面:Compare microvillus with cilium.(P17) ②侧面:Explain all cell junctions between epithelial cell and the concept of junctional complex.(P18-20) ③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P20-22) 6、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与上皮组织特点比较记忆):细胞数量较少,细胞外基质多;无极性;分布广泛;功能: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 7、结缔组织的来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分类: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其中固有结缔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又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等。 8、疏松结缔组织中需要掌握的细胞(光、电镜结构及其功能,功能机制最好也能掌握):Fibroblast Macrophage Plasma cell Mast cell 机制如:Take the degranulation of mast cell as an example,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cture and function. 基质:蛋白多糖的中心是透明质酸。掌握名词:分子筛(Molecular sieve,P37) 9、疏松结缔组织中需要掌握的纤维(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10、软骨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软骨组织的类型:(P44-45) 注意几个问题:①软骨组织内无血管,其营养是由软骨膜内的毛细血管通过渗透来提供的; ②软骨囊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结构,而是软骨陷窝周围呈强嗜碱性的基质; ③掌握名词: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 11、骨组织的构成(4种细胞、细胞外基质):(P47-48) A、骨基质:有机质(胶原纤维+无定形基质)和无机质(主要成分:羟磷灰石结晶)。 B、骨组织的4种细胞(掌握细胞在骨组织中的位置、形态结构(光、电镜)和主要功能): 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注意:骨细胞与软骨细胞不同,不能分泌基质) 12、长骨: ①骨密质:a.环骨板:掌握内、外环骨板的主要区别(P49);b.骨单位(Osteon):掌握位置、结

组胚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第一章 3.内皮:覆盖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 6.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成半月形结构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9.基膜:基膜是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10.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长杆装线粒体。第二章 11.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核无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12.趋化性:是指机体内某些细胞受到趋化因子的吸引而定向移动的的特性。 13.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14.分子筛:是以透明质酸大分子为主干,结合蛋白质、多糖、形成有孔的结构称分子筛,具有局部屏障作用。第三章 15.血浆:相当于细胞质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等。 16.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17.网织红细胞: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第四章 18.同源细胞群: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越大越成熟,多为2到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19.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中,其所占据的空间称为软骨陷窝。 20.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 21.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炎沉淀。 22.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成层排列的骨板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 23.骨小管:是从骨陷窝向四周发出的许多细小管道,为骨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 24.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4到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第五章 25.肌节:相邻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有1/2I带+A带+1/2I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功能基本单位。 2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27.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官之间。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组胚 期末 复习 资料

组织学绪论 27.组织组成与分类 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29,单层扁平上皮的特征: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分布位置:呼吸管道等p10 31,(腺上皮和腺p12)浆液腺和粘液腺细胞形态特点: 浆液腺腺细胞核圆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 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胞质中(尤其基底部)粗面内质网丰富, 核上区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其分泌物为稀薄的蛋白质物质,常含消化酶。 黏液腺腺细胞核扁圆,居细胞基底部,除了少量核周围胞质嗜碱性,大部分 胞质不着色,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中胞质呈泡沫状或空泡状。在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 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极丰富的黏原颗粒,分泌物为黏稠 的糖蛋白性黏液,有滑润和保护作用。 32.上皮细胞连接结构的类型: 1.紧密连接——屏障作用 2.黏合带(中间连接)——除了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很牢固的连接,存在于易受到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胞质中存在中间丝(在 上皮细胞,中间丝由角蛋白构成,又称蛋白丝)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含有连接小体。 33,上皮组织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 2.其内大多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 细胞间隙 3.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13,胃黏膜上皮:单层柱状,主要为表面黏液细胞组成。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