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刀的工艺之美

藏刀的工艺之美

藏刀的工艺之美
藏刀的工艺之美

藏刀的工艺之美

偶尔会看到一些专业玩刀人士在各种不同的刀剑社区发表关于藏刀的品评,大多是不屑一顾之辞,而“不屑”的原因就是藏刀所选刃材与各国军刀无法抗衡,甚至嘲讽地点评藏刀乃“中看不中用”的刀具。作为藏刀发烧友,我仅发表几点个人浅见,亦作为驳斥“不屑”人士对藏刀的偏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藏刀不是军刀,藏刀的主要功能是藏族(游牧生活)传习下来的日用刀具,属于民用型刀具,而军刀的定义是作战用。尽管藏族同样也使用藏刀作为防身器具,但并不表明防身匕首具有军刀的严格特征。因此,把民用型刀具与军用刀具做比较,本身就是在不同的应用范畴作对比,显然很不恰当。

再则,藏刀从远古传习的实用价值逐渐演变成工艺审美的收藏价值,体现的是藏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不屑”人士对藏文化稍有体会,都能发现藏刀刀型融入贯穿着藏文化的精髓,譬如藏族服饰的寓意表达、藏传佛教的象征符合等等,远远超越了军刀冷血僵硬的风格,藏刀完全是藏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载体,就像中国宝剑蕴含的汉文化那般深不可测。

藏刀的灵魂就是其独特神秘的工艺之美!

如若非得生搬硬套批判藏刀刃材与军刀难以抗衡,那么,反过来设问:军刀的工艺之美能否抵藏刀纤毫?

不过可能仍然有抱残守孤者固执地认为藏刀偏离了实用价值,不值一谈。其实纵观当今名刀,除了收藏审美价值,赏识者难道还用于搏斗吗?从收藏审美角度而言,刀剑具有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禀性,追求完美定然是好,但强求藏刀的软性指标与军刀的刚性指标比对,就像是拿喇嘛与军人比较,留下贻笑而已。

本篇只做浅显例举。事实上,藏刀的西藏文化属性符号,相传已有一千多年,无须任何辩驳来澄澈视听。姑且点到为止。

拉萨藏刀『编号:ZD012』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19.5CM、宽3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刀柄浮雕梅花鹿,刀鞘浮雕龙凤戏珠。

拉萨藏刀『编号:ZD012』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12』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12』刀刃展示

同款拉萨藏刀正面展示

同款拉萨藏刀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11』【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19.5CM、宽3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刀柄浮雕鹰啄蛇,刀鞘浮雕鸳鸯。

拉萨藏刀『编号:ZD011』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11』刀身背面展示

同款拉萨藏刀正面展示

同款拉萨藏刀背面展示

女式康巴藏刀『编号:ZD010』【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19.5CM、宽2CM;

产地:康区白玉

工艺:镂空錾刻。刀柄为牛骨材料。镶嵌仿制红绿松石。

女式康巴藏刀『编号:ZD010』刀身正面展示

女式康巴藏刀『编号:ZD010』刀身侧面展示

女式康巴藏刀『编号:ZD010』刀刃展示

女式康巴藏刀『编号:ZD010』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9』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23.5CM、宽3.4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浮雕錾刻卷尾纹。刀柄为牛骨材料。

拉萨藏刀『编号:ZD009』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9』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9』刀刃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8』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23.5CM、宽3.4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刀鞘浮雕龙凤朝珠、刀柄浮雕梅花鹿;背面錾刻卷尾纹。刀柄虎口握处采用牛骨材料。

拉萨藏刀『编号:ZD008』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8』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8』刀刃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7』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17.5CM、宽2.4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浮雕錾刻卷花纹。宝剑型僧帽藏刀。

拉萨藏刀『编号:ZD007』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7』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7』刀刃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7』僧帽形状的刀柄展示

康巴藏刀『编号:ZD006』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19CM、宽2.7CM;

产地:康区德格

工艺:浮雕錾刻卷花纹。手工朴拙,牧民作为腰刀比较常见,主要用作切割风干牛肉。刀柄为牦牛骨,刀身镶嵌有鲨鱼皮。

康巴藏刀『编号:ZD006』刀身正面展示

康巴藏刀『编号:ZD006』刀身背面展示

康巴藏刀『编号:ZD006』刀刃展示

康巴藏刀『编号:ZD006』刀身侧拍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5』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24.5CM、宽3.2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正面浮雕——手柄为法轮,刀鞘为双羊相对的布达拉宫。刀鞘背面錾刻祥瑞卷花纹图案。木芯。

手柄下端虎口握处,以红铜塑型焊接。刀柄与刃材采取螺杆紧固。

刀身工艺精美复杂,表现形象生动逼真。

拉萨藏刀『编号:ZD005』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5』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5』刀刃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4』

【产品描述】

尺寸:全长24.5CM、宽3.2CM;

产地:西藏拉萨

工艺:正面浮雕——手柄为法轮,刀鞘为牦牛相对一个藏文“藏”字。刀鞘背面錾刻祥瑞卷花纹图案。木芯。

手柄下端虎口握处,以红铜塑型焊接。刀柄与刃材采取螺杆紧固。

刀身工艺精美复杂,表现形象生动逼真。

拉萨藏刀『编号:ZD004』刀身正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4』刀身背面展示

拉萨藏刀『编号:ZD004』刀刃展示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民间艺术根植于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民间艺术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和无比珍贵的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前摆在整个人类面前重大而又迫在眉睫的课题之一。 中国民间工艺对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文艺百花园中,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葩”,已深深扎入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它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品种之众多,艺术之独特,内涵之丰富,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近年来,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我国赢得殊荣。这为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的整体文化形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就是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2、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备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喜爱,影响极为广泛。目前正处于辉煌时期的寿山石雕,从雍正时期乘船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批量化、企业化生产,随着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身价也节节攀升,至如今其巨大的价值潜力已不可估量,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这对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为消化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影响下,目前的传统工艺有了回春的迹象,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由于它们“小作坊”、“手工型”、“密集型”的特点,一些过去从厂里出去的老艺人开始回到这个行业,或自己生产,或开店经销,他们的回头带动了一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1、立法滞后,民间艺术资源管理乏力。 由于至今对民间艺术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保护法,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无章可循。一些地方的领导决策失误,一些大师级的珍品被陆续卖掉;一些集成资料丢失、霉烂,或被当作废纸卖了;某些部门随意将工艺美术品集团化,流水作业化,传统特色减弱,个人风格淡化,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工艺质量与数量严重滑坡。一些团体和个人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有的人甚至见利忘义,进行不正当开发,对民间艺术资源起了破坏作用。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破坏了真正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声誉;一些“滥竽充数”式的表演也使得许多很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财富自然贬值;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打着民俗文化的旗号,不仅不能弘扬反而腐蚀、破坏了民族文化传统。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更为急需的是要制定法律,完善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2、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协调和形成合力保护民间艺术。 文化、二轻、旅游、园林、宗教、公安、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一些科技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部门对民俗文化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投入产出以及不同类型民间文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和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当然更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有保护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2、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 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存在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由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部分民间传统艺术的萎缩甚至消亡。传统手工艺与现

第8课天工开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1 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问题情境: 1.原始社会与今夫我们使用的碗,口径与 足径、高的比例是多少?为什么会这么设 计? 观察图像 在教师提示 引导下思考 并回答问题 2,我国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生话的民族观察,思考,交流

3.《长信宫灯》在造型上有哪些特点?具备 那些功能? 4原始彩啕的装饰绞样为什么多位于器物 部? 《汝需青瓷水仙盆》和《钧窑玫瑰紫釉花 盆》的装饰有什么特点? 归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追求功能与美现的 统一,生活方式不同,功能诉求不同,往往 会催生出不同造型的工艺美术品 分组讨论交流 3 二,材料与技术的协调 问题情境; 1.《洞荫仕女l图玉雕》正面、背面对比, 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体现了工匠 怎样的巧思?这件和田玉料做了几件工艺 品?你能看出玄机吗? 观察图像,思考小组 讨论并派小组代表回 答问题 2.《翠玉白菜》独其匠心,你能分析一下赏析《翠玉白菜》

3.良济文化的玉琮和曾侯乙墓的青铜尊盘,它们分别呈现了怎样的风格?体现了哪些制造工艺? 归纳:《铜荫任女图玉雕》和《翠玉白菜》的因材施艺,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与智慧。良渚文化的玉琮和曾侯乙辖的青铜尊盘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制造精湛和风格多样。 三、历史与文化的增色 问题情境: 1,为何青花瓷在元代呈现出大发展的态势, 这与当时社会审美、历史背景有什么关系? 2. 分析《后母戍鼎》《首窑青釉瓷贯耳瓶》《粉彩九桃天球版》《玛瑙牛首杯》各有什么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特质 采用视频资源,解读教材中出现的明式家 具—《紫檀南官帽椅,通过分析其造型、装 饰、材料、技术等内容,总结传统工艺的特点,让学生网顾课堂所学知识点。 归纳:工艺美术是 思想文化的载体。 历朝历代的文化影 响着当时工艺的发 展,纵观历史的长 河,工艺美术具备 独特的时代风格, 体现兼收并蓄的中 华文化特质。 分组讨论交流 观察图像, 将教材内容与所学历史、文化知识相融合. 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小组 讨论,了解这三件工 艺品的特色。迎察明 式家其. 讨论交流各自心得。 通过同题引导学生 思考讨论并发表观点. 提升学生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能力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论工艺美学的发展与造物文化的传承

论工艺美学的发展与造物文化的传承 周明扬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研究工艺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工艺美术的规律,了解工艺美术的特性,充分发挥它的艺术特长,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 关键词:工艺美术;工艺美学;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工艺美学是建立在工艺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探讨工艺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产生了朦胧的工艺美学思想。在工艺美术的学科领域里,应当开展对于美学的研究,可称之为“工艺美学”。工艺美学研究工艺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研究工艺美的法则和规律,研究工艺美术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材料美、结构美,研究社会发展的新工艺美等。 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工艺美术及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 一、工艺美学思想的发展 工艺美术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艺美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认识现实、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艺术作用和社会职能。工艺美术不同于绘画,由于它受实用性的制约,以及制作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写具体事件为艺术手段,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即通过人们的爱好、情趣、风尚等去把握现实,反映生活。这一点,它和音乐有某些共同之处。音乐也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音乐是以听觉的感受为基础的时间艺术,而工艺美术则是可视的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则是极为接近,就两者的性质来说,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工艺美术总是注重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颂、充实,或是使不美的变为美,而很少去表现批判。总之,是为了创造工艺美。 从理论上讲,艺术的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也是互相联系的。但不同种类的艺术,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三个方面又往往各有侧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艺术是更为重要得多。工艺美术主要是通过审美作用而达到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审美作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们的审美观,关系到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关系到对社会的实践行为。崇高进步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下面是自己在翻阅了诸多资料之后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 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和谐性来了解,正如老师所讲,追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既是建筑美必须遵循的空间结构的原则,也是建筑美得以显现自身的员重要的途径。孤独的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孤独的美也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 理,也让我理解老师在第一次讲美学的根本是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 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正如中国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这是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

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深刻的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的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的组织成为一系列风景画,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典型的苏州园林,可称中国园林的代表作,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出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独具匠心的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是苏州园林建筑美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另外从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我来自北方,对于北方四合院再熟悉不过,四合院也体现和谐的特点,在建筑上对称圈闭,与外部隔开,平实,方正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伦理中正直刚正之气。使居住之地区别于街坊闹市,但它的和谐性我觉得更多体现在人文上,想想古代,四合院可是一个家族整体居住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居住在一起,彼此日常生活都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李砚祖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由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在当代,这种失传的速度加快,可能性加大。由此形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的矛盾,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作为拥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历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在世界工艺园地保护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必须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所遇到大三大矛盾:是作为经济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技术更新与传统技艺保护之间如何处理?创新与传承怎样协调?中独领风骚。今天,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也是我们今天创造美的新生活的需要;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生产,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即使是今天,它仍是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互补,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有再认识的可能;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造物即产品生产,经济性是其根本的属性。在手工业时代,它是主要的经济产业形式之一;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仍然是重要的生产形式和部类,作为独特的经济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工艺美术作为产业,它与其他工业的产业形式又有根本的不同,它同时又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更准确地说具有文化事业的性质。 在今天,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或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看,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和一种经济性的产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如是,成千上万的企业,生产产品、完成产值,将产品推向市场,其过程与生产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其特殊性仅在于其手工技艺和产品的艺术性。如果着眼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性质,试图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定性,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在产业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因为产业要有产出,要有产品,产品必定要有价值和价格,其经济性必然包含其中了。但是文化产业并不一味强调利润而更看重社会价值,而经济性的产业不能不强调利润,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单纯的文化产业对待,在今天的发展经济的大潮中,不太实际,也有很大难度。而将工艺美术定义为文化艺术事业,则与作为产业对待又有很大差别。文化艺术事业不像产业那样追逐利润,国家甚至要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因此,如果将庞大的工艺美术行业改为工业美术事业,则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工艺美术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特质的,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诸多成分。作为物质文化,其物质材料是工艺美术的基础,因材才得以施艺,材料是物质的基础,也是非物质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从材料与工艺技术的联系,也能明显地看出其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所谓物质文化,材料是其根本,而“非物质”的工艺技术,本质上是处置物质的技术,进一步看,材料不仅决定了一定的加工材料的工艺技术,而且决定或规定了一定的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材料确定着形式,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 工艺美术既是传统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以物质文化而论,其从材料到产品都有显见的物质内容和形态,包括剪纸工艺美术在内;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工艺技术、方式与方法、过程,乃至设计创意、作品的功能都是非物质的。 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近二三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由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当代设计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当代设计发展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资源和经验,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工艺美术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不少工艺美术资源都已流失,并且由于中国自主设计思想不够强烈,常常会忘了本国文化而一味追求“国际化”,可实际上这种没有基于本国文化基础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进入国际。于是要想搞好的设计,当代设计师必不能只想直接借鉴与他人,同时还需加入本国的文化,本国的思想,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术资源当代设计中国元素 一.中国主要传统美术资源介绍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多彩,是我国艺术百花园的一枝艳丽的花朵。从工艺美术的用途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工艺美术的制作分,有手工制品,机器产品和电脑产品;从工艺美术的性质分,有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通常则是以材料来分类,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木工艺,玻璃工艺,塑料工艺等。就工艺美术的创造过程来说,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阶段。i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并直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从原始社会起,我们远古的祖先便开始使用石器作为主要劳动工具,经过人们的使用经验最初只是经过简略打制的粗糙石器经过磨光,转孔,用以穿绳和装柄提高了使用功能,又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铲等各种定型的工具,并且在制作工具的过程他们会注意石材的纹理和色泽,运用曲线和直线得对比,以及制作时的对称和均衡法则等,其实这已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初步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要求。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工艺美术就是生活和美学的结合,它是通过没得工艺美术形象(包括造型,色彩,装饰)对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起着潜移默化的艺术作用。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品种已较多,有壁,璜,管,珠,坠等。而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特征的制陶工艺更是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最早的灿烂篇章。就彩陶工艺来说,它作为为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不仅拥有实用功能上的优势,它那具有特色的彩绘图案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在它的图案形式法则中,那时候得人们便已会用对比法,分割法,双关法来提高它的艺术效果,,这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这些对我们现在的设计生活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最具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是青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制范,熔铸,装饰等过程,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上,有许多优点,并且它的装饰工艺也令人折服,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还各有其不同艺术特点,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即兽面纹,其

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 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造物即产品生产,经济性是其根本的属性。以下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手工业时代,它是主要的经济产业形式之一;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仍然是重要的生产形式和部类,作为独特的经济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工艺美术作为产业,它与其他工业的产业形式又有根本的不同,它同时又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更准确地说具有文化事业的性质。?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角色定位 在今天,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或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看,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和一种经济性的产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如是,成千上万的企业,生产产品、完成产值,将产品推向市场,其过程与生产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其特殊性仅在于其手工技艺和产品的艺术性。如果着眼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性质,试图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定性,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在产业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因为产业要有产出,要有产品,产品必定要有价值和价格,其经济性必然包含其中了。但是文化产业并不一味强调利润而更看重社会价值,而经济性的产业不能不强调利润,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单纯的文化产业对待,在今天的发展经济的大潮中,不太实际,也有很大难度。而将工艺美术定义为文化艺术事业,则与作为产业对待又有很大差别。文化艺术事业不像产业那样追逐利润,国家甚至要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因此,如果将庞大的工艺美术行业改为工业美术事业,则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 1.产业价值:作为行业的传统工艺美术,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各地的工艺美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具特色,而且大多数已经成为地方传统工业的支柱或城市的象征(所谓城市名片),在现代高科技社会,工艺美术行业虽不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作为特色产业之一,仍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就业价值:传统工艺美术在解决就业上亦有其他工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工艺美术主要靠人工和技艺,对生产场所和生产条件要求不高,有的还适合于家庭生产或加工,成为家庭副业。初步估计,全国从事或与工艺美术生产、销售有关的从业者在1000万以上。 3.市场价值:工艺美术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工艺美术的对外贸易,以特色取胜,一般不会遭遇贸易摩擦之类的问题。 三、技艺失传和后继无人的问题 对全国大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而言,一方面是技艺失传,一方面是现有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状态。过去子承父业,现在因为现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拓宽,相当多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工艺技艺和职业生活,原因一方面是

2课 青铜工艺

第二课青铜工艺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青铜器: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采用铜锡或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的发展:夏——战国,战国以后冶铁的发展,制陶技术的提高,漆器的使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的使用。 商代青铜器: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宗教的性质。 周代青铜器: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人事的意义 春秋战国青铜器:生活日用器,实用品种增多。 模:泥模法、蜡模法(失蜡法)、外范、内范、陶范法、将军盔 制造工艺:浑铸、分铸、焊接、镶嵌、失蜡法 装饰工艺:模印、刻划、镶嵌、金银错 第一部分夏 “二里头文化”,也称洛达庙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最早发掘与郑州洛达庙,范围最广是在偃师二里头。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爵13.3厘米,平底束腰,流尾较长,把上有镂孔。 第二部分商 一、造型 多采用安定而庄重的直线,装饰图案对称而规整,是威严、神秘、慑服的反应。 商早期:模仿陶器,壁薄,多平底,锥柱状足,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简单,多为单层商晚期:壁厚,装饰花纹精细复杂,多层花纹,形成主纹和地纹,地纹多用回纹。 1、烹饪器: 1)鼎(煮肉),多为圆体三足,也有方体四足, “杜岭方鼎”早期腹部较深,两耳立于口缘,足成锥形。 “司母戊大鼎”晚期腹径下移,足成圆柱形。鼎足空心,倒立浇铸。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土,875公斤,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采用分铸法铸造。 传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定鼎郏鄏(周成王洛邑王城)、画像石泗水捞鼎、问鼎(《左 传》) 2)甗(演),(上甑(赠)和下鬲(力),蒸锅)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中国记忆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以玉雕、牙雕、雕漆、景泰蓝、花丝镶嵌、京绣等技艺最具特色。北京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条件,传统工艺巧匠云集,名师荟萃,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典雅名贵而享誉海内外。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上承明清时期的工艺传统,从明朝的少监府到二十四衙门,清朝的清官内务府造办处的四十二作,到清末时期的工艺局,民国时期的民间作坊,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但制作的工艺品仍以延续传统技艺与传统题材为主,少有创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转机。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这17年时间对于历史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7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传统工艺恢复阶段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发展阶段,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设计制作了许多有别于传统题材而独具新中国文化特色的工艺品。这些艺术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稀缺性可见一斑。 传统工艺的新中国记忆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传统工艺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如何在工艺上继承传统,在样式题材上突破传统成为传统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1949年8月,开国大典还在紧张的筹备当中,市政府就邀请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林徽因、高庄、吴作人、马衡等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请各位专家献计献策。专家们一致认为,新中国工艺美术要有新的面貌,要制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与新中国特色的作品,求新求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17年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17年,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手工业工厂、集体所有制企业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这是一种有别于明清时期和20世纪上半叶全新的发展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品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它的审美趣味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百花”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出现,正是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而制作的,成为这一时期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创作主题。1957年,北京景泰蓝行业制作了一对高1.73米、最大直径0.9米,瓶身绘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图案,名为“龙耳尊”的大瓶。还有玉器行业也制作了玉雕百花篮,象征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大繁荣。 这一时期,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设计出新的表现题材,即使在“文革”时期这种趋势也很明显。玉雕行业,既有继承传统样式的佛像、仙人、仕女等题材,如仕女、观音,也有神话、故事题材的月宫嫦娥、西施梳妆等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出现了大量以领袖、名人、农民、儿童为题材的玉器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主席视察黄河为题材的白玉《河清有日》,毛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白玉作品《工地上的太阳》等。1958年,玉雕大师王仲元创作的翡翠三秋瓶瓶身饰以黄瓜、扁豆、蔬菜等图案,以此歌颂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牙雕行业,以传统的仕女、老人、佛人、武人、花卉、小活、兽等几类为主,有一些反映新中国面貌的大型牙雕作品面世。这些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牙雕作品的出现,改变了北京牙雕工艺品以古装美人、果蔬一类等传统题材占主流的面貌。如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的牙雕作品《红领巾》《少先队员》等。还有一些作品,如《翻身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新农民》等,都是反映了新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佳作。长期以来,景泰蓝工艺品固守传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多寿、凤穿牡丹、鹤寿延年、五福捧寿等吉祥纹饰为主要装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生活题材和革命题材的作品。如红领巾少年喂鸡养兔的场面、解放军战士搀扶农民老人的军民一家亲的题材,都十分具有新中国时代特色。1966年,由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设计的景泰蓝金秀瓶,造型简约流畅,选取了南瓜、白菜、豆角花为图案进行装饰,生活味道浓厚,突破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思路。另一件《万里长征第一关》,更是歌颂红军的革命精神。雕漆行业也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庆祝丰收的场面、红领巾形象;有表现新中国面貌的作品,如寓意和平的和平鸽形象、新中国国庆庆典场面等等。更有以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特别是北京地区的新建景观为题材来装饰雕漆作品,如剔红十三陵水库插屏。 新中国特色的经典名作 新中国成立的30年时间里,一些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经典名作,成为了“国宝级”的珍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