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15、广场的设计是否注意到了两性的不同需求,男性对于“前院”体验(公共、互相接触)的偏好,以及许多女性对于轻松和安全的“后院”体验的青睐?

16、广场的设计是否通过鼓励高强度使用来减少恶意破坏行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存在(或者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不突出)?或者采用更为坚固的设计形式?

微气候

17、广场的位置是否可以在全年内得到充足的阳光?

18、在夏季非常炎热的地方,是否利用植被、遮阳棚、花架等提供了阴凉?

19、作为一种城市政策,对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控制是否能够保持并增加到达公共空间的光照量?

20、广场在午间时的温度在一年中是否至少有三个月超过55华氏度?如果没有,应该考虑增加户内公共开放空间。

21、对于那些午间平均温度超过55华氏度的月份,是否研究了光影分布来预测座位区应该不知在什么地方?

22、附近建筑的反光是否在广场中能造成了令人不适的视觉和温度?

23、附近建筑反射的光是否能用于照亮广场的背阴区?

24、是否应经评价了广场空间中风的规律?刮风会不会导致广场的无人问津,尤其是在那些几乎没有酷暑的城市中?

边界

25、诸如铺装变化或绿化之类的边界是否能将广场与人行道划分开来,同时又不会再视觉或功能上阻碍行人对广场的接近?

26、广场是否至少有两面朝向公共道路,除非它被有意作为一个绿洲空间?

27、广场设计中,是否利用绿化等要素延伸到道路红线范围内把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场上去?

28、广场和人行道之间的高度变化是否保持小于0.9m?

29、广场和邻近建筑之间在视觉和功能上的过度是否应经考虑过了?无论是广场使用者还是建筑使用者,个人空间是否因座椅、餐桌、办公桌过于接近窗或门而受到干扰?

30、广场底层建筑进行用途安排时,是否利用了零售商店和咖啡馆而非办公室或空白墙体来使广场变得生动起来?

31、户外咖啡馆的座椅是否具有吸引人的色彩以吸引行人进入?

32、广场边界是否设计有许多凹凸空间以便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歇坐和观看集会?

亚空间

33、如果广场面积很大,它是否被分成若干亚空间来给使用者提供不同感受的环境?

34、是否利用了高差变化、多样化的种植和座椅布置来创造亚空间?

35、亚空间是否彼此隔离,同时又不会让使用者在空间中产生孤独感?

36、亚空间是否足够大,这样使用者即使进入有他人存在的空间也不会觉得自己侵犯了他们?

37、亚空间的尺度是否恰当,从而使人们在独坐或周围仅有几个人时不会举得恐怖或疏远?

交通

38、广场的设计是扰乱还是改进了城区的现状交通模式?

39、为了鼓励步行,是否利用由安全步道、商业中心及步行街等组成的人行系统把各个广场连接起来?

40、是否已经留心预测了在交通高峰期从人行道到建筑入口之间人们可能会走的直线路径?

41、广场的布局是否能使人们方便地到达周围的咖啡馆、银行或零售商店?是否能使人们方便地到达座位区或观看区;以及是否为人们提供了抄近路或心情愉快的穿过广场的机会?

42、如果需要或希望引导人流,是否利用了墙体、花池、围栏、地面高程或材质的明显变化等形成空间障碍来达到目的,而不是利用那些已经被证明无效的铺装色彩或花纹的变化?

43、广场的设计是否适应了步行者在空间中心行走而闲坐者位于空间边缘的规律?

44、广场是否适应了残疾人、年老者、推儿童车的父母以及推着货车的小贩的需求?坡道是否尽量与梯道平行,或者至少与楼梯每一层面都相通?

座位

45、设计是否认识到了座位在鼓励广场使用方面是最重要的因素?

46、座位是否满足了大多数广场上常见的各种类型的休息者的需要?

47、座位是否布置在那些午间有灿烂阳光的地方?在很热的地方是否有庇荫?

48、广场座位的布置是否考虑到了闲坐者通常会被吸引到那些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穿行的地点?

49、为了增加广场的整体座位容量,辅助座位(草丘、眺台、座墙、允许坐在上面的护墙)是否融入了广场设计中,以免人数较少时,使用者置身座椅的海洋之中而感到恐惧?

50、主要座位的数量是否至少同辅助座位相同?

51、那些可以作为辅助座位的要素(草坪除外)是否在16英尺(约40.6cm)(最好)至30英尺(约76.2cm)的高度范围之内(特别鼓励较低的高度)?

52、是否优先考虑选择木制长椅,而且是否包括那些约0.9m*1.8m、无靠背便于自由利用的长椅类型?

53、是否有一些座位的排列呈线性(长椅、台阶或边沿)、环形或者朝向外部,以允许人们可以同陌生人挨得很近进行交流,同时不必进行视线接触?

54、有没有布置宽大的无背长椅、成直角摆放的座位以及活动桌椅等以便于成群人的使用?

55、座位的位置是否允许人们在阳光和背阴之间进行选择?

56、是否通过花池或者其他要素的布置为一些坐处创造了私密感?

57、是否利用多样化的座位朝向为人们创造观看水景、远景、表演者、树丛以及行人的机会?

58、座位是否用看起来很暖和的材料,比如木头?是否避免使用那些感觉生冷(混凝土、金属、石头)或是那些如果坐在上面可能损坏衣服的材料?

59、在决定座位的合适数量时,是否遵循了公共空间项目公司对广场面积每30平方英尺就应该有1

英尺(0.3m)长的座位的建议,或是遵循了旧金山中心城区规划要求每1英尺的广场边长应有1英尺的座位的导则?

种植

60、是否利用了多样化的种植来提高并丰富使用者对于颜色、光线、地形坡度、气味、声音和质地变化的感受?

61、在需要看到其他亚空间的地方,是否选择了羽状叶的半开敞的树种?

62、如果广场必须下沉,所种植的树木是否能很快长过人行道地面的高度?

63、在多风的广场中,为了减轻浓密枝叶和大风混合造成的潜在破坏,是否选择了树冠开敞的树木?

64、是否选择了品种多样的一年生花卉、多年花卉、灌木和乔木?

65、在视线、树阴、维护方面是否考虑了植物长成时的最终高度和体量?

66、是否利用了树木来遮盖邻近的建筑墙体,如果需要,是否能让阳光照到建筑窗前?

67、是否有足够的座位以防止人们坐进绿化区,从而破坏植被?花池的座墙是否够宽,以防止人坐进花池中?

68、草坪是否改变了广场的整个特征,是否鼓励野餐、睡觉、阅读、晒太阳、懒洋洋地躺着以及其他素以活动?

69、草坪区是否通过起坡或抬高来改善休息和视线的条件?它是否避免形成一个空旷的大草地,而是创造出小尺度的亲切空间?

地形变化

70、为了创造亚空间,广场设计中是否包括了一些规模不大但是很明显的地形变化?

71、地形变化是否被座位一种分隔座位区和道路交通的方法?

72、如果有地形变化,不同高程之间的视觉连续是否都能得以保存?

73、在有地形变化的地方,是否已经提供了坡道以便手推婴儿车的人、残疾人等的通行?

74、是否有带有护墙或护栏的制高点以便人们依着观望人流?

75、是否避免了在广场和人行道之间出现坡度的剧烈改变(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因为这样的广场实用率很低?

76、如果广场必须下沉很多,广场里是否设置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景物来吸引人们进入?

77、如果广场必须抬高许多,是否利用了绿化种植来表示广场的存在并吸引人们登至上面?

公共艺术

78、如果广场设计中包含公用艺术,它是否能创造一种快乐和愉悦感、刺激游人的活动和创造性,同事促进观看者之间的交流?

79、人们是否能与设计的任何一个公共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触摸、攀爬、移动或在里面玩耍?

80、该作品是否代表着大多数公众的心声而不是少数精英?

喷泉

81、广场设计是否包括了喷泉或其他水景要素,以形成视觉和声音上的吸引?

82、喷泉的声响能否遮住外面街道的喧哗?

83、喷泉是否同广场空间形成比例?

84、风会不会扬撒水珠从而使歇坐区域无法被人们利用?如果会,是否有一全职的园丁或广场维护人员来负责调控喷泉?

85、喷泉是否设计得伸手可及,从而让广场的访问者能够接触它们?

86、是否计算了喷泉的运行费用用以确保喷泉能够运转良好?

雕塑

87、如果广场中有雕塑,它们是否与广场本身成比例?

88、是否有部分雕塑师可体验的,即人们是否可坐在他周围、攀爬甚至改变其造型?

89、雕塑的位置是否会妨碍广场上的行人交通和视线?

90、雕塑是否避开了中心位置,以免让人觉得广场只是雕塑的背景?

铺装

91、主要的交通路线是否符合广场使用者“所希望的路线”?

92、如果涉及的目的在于引导性人,那些限制步行的地方是否用上了卵石或是大的砾石?

93、是否利用了铺装变化来表明由人行道向广场的过渡,同时又不妨碍人们的进入?

食物

94、广场内部和附近是否有食品服务,如食品小贩、食品售货亭或咖啡馆?

95、是否有舒适的空间以供人们坐下来吃自带的午餐或从小贩处买来的食品?

96、广场售卖饮食的地方是否提供了饮水器、卫生间和电话亭等设施,就想在餐厅里一样?

97、广场是否到处都有足够的垃圾箱以避免食品包装和容器的废弃物堆积在广场上?

有组织的活动节目

98、广场的广利政策是否鼓励在广场中举行特殊的节事活动,例如临时性展览、音乐会或戏剧表演等?

99、广场设计中是否包括一些功能性舞台,在非表演是可用于闲坐、吃午餐等?

100、舞台的位置是否能避免对交通流的干扰?是否能避免观众正对太阳?

101、是否为观众提供了可移动的椅子,以及附近是否有不用这类椅子时的储存处?

102、广场上是否有招贴活动日程和告示的场所,广场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看到?

103、是否有对活动进行宣传的各种形式——装饰、彩旗?

104、节事活动当天是否提供临时性的优惠餐饮?

摊贩

105、广场的设计是否适应那行摊贩?他们能为广场增添活力、保障一定程度上的安全,同时增加周围零售商业区的人气?

106、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午餐时间颇受欢迎的广场、无人问津但急需吸引使用者的广场,以及行人如织的街边广场或公交集散广场,是否考虑过增设摊贩?

107、广场是否包括能作为农贸集市的区域?

108、广场为集市或摊贩提供的空间是否有一个色彩丰富的玻璃纤维篷顶,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提供遮蔽和阴凉,还能同城区建筑的尺度形成对比?

109、摊贩或集市空间所处的位置是否易于到达,是否醒目,同时还不回妨碍广场的正常人流交通?

信息和标识

110、建筑的名字是否清楚的展现出来,晚上的照明是否足够?

111、建筑的主入口是否醒目?

112、进入建筑之后,问询或接待处是否能一眼看到,或者至少有明显的标识指引?

113、是否有标识引导访问者去电梯间、卫生间、电话亭、餐厅或咖啡厅?

114、离开建筑后,是否有指示公交站、出租车场及附近街道方向的醒目标识?

115、是否有一张简明清晰的周围街区图?

维护和便利设施

116、是否有足够的人员来养护绿化,这样草坪才能保持常绿齐整、枯枝败花得以及时清除……、如果难以保证正常养护,就应该采用美观而且维护量低的绿化方式。

117、是否有足够的垃圾箱,是否制定了垃圾清理时间表,以防垃圾溢满?

118、是否采用了提前浇水的方式来使草坪和花池里的花草在午间时分已经干了?

二、邻里公园

A 一般使用者的需求

1、在离活动区一定距离的地方,有没有布置一定数量的长椅并为休息者提供宜人的绿色景观?

2、种植和细部设计有没有利用色彩、质地、形状和味道的变化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美学环境?

3、种植树木的地点是否允许它们自由生长,而且无需修建?

4、是否沿着经过自然区的道路保留了一条大约91.4cm宽的修建草带,以免使用者认为公园疏于管理?

5、弯曲的道路是否经过或穿越了不同的自然环境?

6、多数长椅是否布置在一道墙、树篱或者树丛前面,从而形成背景,增加了安全感?

7、有没有一些单独的桌子和长椅,可以让一个人独自在自然环境中吃饭、读书或学习?

8、靠近公园周边有没有一些空间,可以让那些行动困难、没有时间或者担心安全的人使用?

9、安静休息区的位置是否考虑过微气候因素?有没有考虑过将其布置在落叶树下,以便在冬季能获

得阳光、在夏季能享受树阴?

10、公园设计中,分区是否具有识别性,使人们能够容易地描述预定的聚会地点?

11、座椅是否允许多样化的放置方式,既支持人们交往又不会被陌生人打扰?

12、是否提供了一些课移动的椅子,或者出租的帆布躺椅?

13、在大型烧烤区和比较隐蔽的地方都布置有野餐桌吗?

14、有没有为那些只想穿越公园的人提供能产生愉悦体验的宽阔道路?

15、公园分区是否能让固定的使用者群体占据某一特定地点作为自己的空间——比如某个休息区或者一组桌子?

16、公园的主体部分是否足够开敞,比便于人们寻找可能在场的群体或朋友?

17、在各种设施——比如网球场、儿童活动场、娱乐会所附近有没有布置长椅,以促进人际交流?

18、公园道路组织是否能让行人经过和摆脱那些可能进行社会交往的地方,而不是强迫他们加入?

19、一些长椅是否能让坐在上面的人对经过公园或邻近人行道的行人进行观察?

B 特殊使用群体的需求

20、公园里有没有设置服务于不能或不想进入公园深处的老年人的休息区?

21、入口规划是否恰好和公共汽车站和人行横道布置在一起?

22、附近的饮水器、公测和避雨区是供老年人使用的吗?

23、如果周围的邻里有许多独居的老人,公园设计是否强调了亲切的局徽空间?相反,如果邻里中的老年居民有许多团体活动设施和交往计划,公园设计的强调重点是否落在了那些允许人们进入并欣赏自然环境的要素上?

24、长椅尺度的选择是否有助于交流?在此基础上,有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灵活性降低和挺立的丧失?

25、如果邻里中有相当多的老年人,有没有布置一条或多条坡度变化不大或没有坡度的步行道?

26、如果必须要用踏步,它们是不是防滑,有没有突出的踏步,配有扶手吗?

27、沿着步道每隔不远的间距是否布置有座椅以防老年人随时休息?

28、长椅后面有没有布置墙或植物以增强安全感?

29、专供老年人使用的长椅是否有后背和扶手?

30、步行道的表面材质是否平整、不打滑、不目眩?

31、有没有为老年人组织的活动和游戏?

32、在阳光下和阴凉处都有游戏桌以方便老年人选择吗?

33、如果游戏场是用来玩掷铁蹄游戏、推圆盘游戏、草地保龄球或其他居民可能喜欢的游戏,有没有为观众提供座椅?附近有没有存衣柜和衣帽架?

34、如果邻里有许多没有私人庭院的老年居民,有没有考虑在公园中设计一些有围栏的社区花园(有储存柜、足够的水源和抬高的花坛)?

残疾人

35、步行道的世纪是否沿着用地的等高线,而且坡度不超过1:20(或横断面坡度不大于1:50)?

36、有没有利用铺装的变化等信息来显示高程变化、道路交叉口以及用途的改变?

37、在坡道和梯道处使用了满足ADA导则的扶手吗?

38、当使用台阶时,每隔1.2m有没有提供一个平台?

39、汽车停靠站有没有布置在公园的入口和活动区附近?

40、停车场有没有避免路牙石?如果路牙石是必须的有没有涂上颜色以增加可视性?

41、落叶树和果树附近的位置有没有避免掉落物可能给步行道带来的问题?

42、有没有足够的养护措施以确保被修剪的植物能远离步行道?如果没有,种植设计应该考虑如何保持步行道的通畅?

43、公园标识是否在浅色背景上使用深色字体?

44、主要的公园标识晚上有没有照明来提高可视性?

45、盲文标识是否于易被触摸的地方?

46、标识的视觉焦点是否位于1.2m高的地方?

47、桌子所在的位置是否可以从铺装道路上直接到达,而且桌子所在的地面易于残疾人走进?

48、饮水器、垃圾箱和公厕符合ADA关于可达性的导则吗?

学龄前儿童

49、儿童游乐场是否远离街道?

50、儿童游戏场是否与带换尿布设施的卫生间接近?

51、同乡儿童游戏场以及场内的步行道平坦吗?

52、儿童游戏场是否被约0.9m高的围栏或浓密植物围合以防止沟和其他动物进入?

53、有没有为看管儿童的大人提供照看儿童游戏场的长椅?

54、一些长椅的摆放形式是否鼓励成年人进行交流?

55、活动设施是否足够结实,能够承受成年人的偶尔使用?

56、活动设施下面的地面是否铺设了防止跌落损伤的沙子或其他CPSC许可的弹性表面材料?

57、有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单独的玩沙区?

58、儿童游戏场有没有配备供引用、玩沙或玩水游戏所需的水源?

学龄儿童

59、公园的某些地方有没有被自然地保留下来,或者精心设计成自然的空间?

60、该空间的规划是否允许儿童在泥土中挖洞以及匍匐穿过灌木丛?

61、公园地形是否既有其否又有平地?

62、有没有为儿童提供戏水活动?最好是自然化的溪流?

63、是否种植了分枝点很低的生命力强的树种?这种树和周围空间能够儿童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

64、为了便于儿童的使用,自然元素如原木和大卵石是否结合到了公园的设计中去?

65、是选择了可移动的游戏器械以及需要手动操作、有挑战性的游戏器械,还是选择了死板静态的游戏器械?

66、所有的游戏设施都满吗足CPSC安全标准码?

67、有没有在公园里提供儿童游戏所需的道具零件,既可以通过管理器材的游戏负责人提供,也可以定期在公园角落里补充木板、砖等零部件。

68、有没有可能在公园安排一个长期负责儿童游戏的员工?

十几岁的青少年

69、如果周围邻里中青少年较多,有没有为他们设计一个聚会空间,通常位于基友步行又有车行交通的公园入口处,斌并保证他们占据这块空间而不会与其他使用者产生冲突?

70、在行人和占据该场地的青少年之间有无良好的视觉联系?

71、青少年聚集空间的边界是否有清楚的定义?

72、有没有在青少年聚集区里布置可供至少5-7人使用的座椅?

73、有没有考虑让青少年聚集区的位置靠近停车场,从而让开车来的青少年参与到活动群体中去?

74、有没有可能在公园里建立一些小的私密空间,2-3人或小团体坐在里面不会被管理人员看见?

75、如果附近的中学或小学想在午餐的时间使用公园,有没有为他们提供野餐桌和足够的垃圾箱?这类空间的设计是否和青少年聚集区的设计考虑一致,建成后对青少年是否很有吸引力?

典型活动

传统活动

76、观众席是否与比赛场相邻?考虑过为偶尔的旁观者设计一个缓坡草坪吗?

77、比赛场是否位于公园的扁圆,以防止喧闹声和人流拥挤干扰安静区?

78、篮球场座位十多岁的少年和成年人常去的地方,是否与儿童游戏场有一定的距离?

79、所有的比赛场附近是否都有饮水器?

80、球场是否远离高树以减少修建、清扫树叶等维护工作?

81、球场是否远离公园建筑,以避免球打破窗户或灯具?

82、球场附近有没有设置有衣架和存放衣物处?

83、有没有考虑过增加球场的夜间照明,以延长球场的利用时间以保证公园在晚间更安全?

84、有没有一个面积不一定很大、但朝东南方敞开、并避开主导风向的阳光浴空间?

85、人们能不能在隐蔽的阳光浴区和开放的阳光浴区之间进行选择?

86、是否至少有一块大小相当、相对平坦的区域?

87、有没有考虑过修筑一条压实的泥土慢跑路?还是建设一条标准跑道?

88、在冬季下雪的地方,草坡有没有被设计成可以让人在夏天野餐、晒太阳,在冬天滑雪橇或雪板?有没有用来减速并停下的足够缓冲距离,而且缓冲空间中没有障碍物或其他冲突性活动?

89、在冬季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地方,是否考虑过浇出一块大小合适的平坦地面用作户外溜冰场的可能性?

90、野餐区是否距离停车场较近,既能方便食物和设施的搬运又能与停车场上干扰性较强的活动保持足够的隔离和屏障?

91、对那些徒步来公园的人来说,有没有方便的入口让他们心情愉快的进入野餐区?

92、野餐区是否宜人舒适,是否利用绿化、花架、露台来界定并部分封闭了的空间?

93、野餐桌是够安放在硬质地面上以防腐蚀?是否允许所有的公园使用者使用?

94、野餐桌是否布置在烧烤架上风向以避免浓烟?

95、野餐桌附近是否有垃圾箱、水源和烧烤架?

96、是否为不经常打扫的地方提供了容量很大的垃圾箱?

97、垃圾箱是否被安全地系牢或固定住以免被儿童、够或野生动物碰撞?

98、靠近儿童游戏长是否有野餐桌,可以让孩子处在正在野餐的父母的视线内,另外还可以作为家长们的临时工作台?

99、在公共汽车站和野餐桌、活动场、儿童游戏场附近是否有避雨棚,可以让人在天气不好时使用公园?根据天气情况,有没有为众多使用者提供暂时躲避雷雨的场所?

非传统的公园活动

100、有没有考虑在公园里设置遛狗的分区?

101、公园里有没有骑自行车、溜冰、溜旱冰的地方?

102、自行车架是否布置在活动频繁的地方或活动设施附近,而且易于看到?

103、步行道和滚轴溜冰道是否隔离开,或者至少保证步行道的宽度,允许同时容纳两种用途并明显

地标明各边的主要用途?

104、是否考虑过为骑自行车、溜冰者、溜旱冰者设置结合地形和弧度设计的特殊路线?

反社会活动

105、公园是否通过吸引守法的使用者,通过繁忙的使用来防止反社会的活动?

106、有没有在公园中安排正式的园丁或者保洁员来加强公园的监督和安全感?

107、有没有通过让公园在两条街道之间充当近道,从而让更多的人步行穿过公园来形成对公园的监督?

108、如果预计到公园在闭园后会被非法使用,在这段时间内能否保证有美观的围墙和大门?

109、公园设施的规划和布置是否避免了存在潜在冲突的用途?这些冲突常常是恶意破坏公务的原因。

110、公园是否有足够的入口以避免破坏围墙、践踏植物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

111、公园里是否有多样化的空间可以让不同的人群占据,从而避免冲突和滥用,而不是只有一个平

坦的开放空间?

112、用来阻止外部机动交通直接进入公园的园门或者活动障碍是否会使偷窃和破坏公务的行为更困难?

113、永久性的设施如长椅、烧烤炉和垃圾箱,它们所处的位置是否会给爬上公园建筑屋顶的行为提

供方便?

114、厕所的男女入口是否位于建筑的同一边,从而促进监督?公厕是否位于从公园入口不能直接抵

达的地方?

115、有没有尝试过通过遮挡公园主入口和建筑窗户、天窗的直接视线来降低对这些目标物的潜在威胁?那些特别易受破坏的窗户有没有安装有机玻璃或用金属网罩住?

116、那些在一定时间关闭的公共空间是否被为围合起来?

117、是否避免了遮挡视线的实体高墙?

118、墙壁和围栏的材料是否易于清洗或易于涂盖?

119、是否考虑过使用暗色的露骨混凝土(能够防止乱涂乱画)来建造那些易受破坏的墙壁?

120、有没有避免使用大面积的浅色光滑材料?

121、有没有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围墙,以免妨碍使用者或灌溉?

122、有没有通过吧长椅沿道路布置来限制跨越种植区的行为?

123、野餐桌的浅色木料上有没有经过瓦拉森等材料的处理以防止被人刻划?

124、有没有提供高强度的垃圾箱?

125、如果提供的是标准垃圾箱,它们是否被放置在其他容器如木箱中,从而融入公园的环境?

126、在改造设计中,有没有在垃圾问题严重的地方布置更多的垃圾箱?

127、公园标识牌是否避免食用容易招致乱涂乱画的白色背景?

128、有没有使用很难被移走的沉重木制招牌柱?

129、标志牌是否沿着牌柱平齐布置?如果不止布置了一个标志牌,这些指示牌是否被固定在了一起

以防被拆掉?

130、有没有切实安排保安人员来保护小树?

131、有没有在道路交叉口和附近两侧使用混凝土砌块或者鹅卵石等镶边材料来保护草地?

132、是否使用多面的而不是球状的照明设备来减少被当做靶子的可能性?

133、公园是否接受公民自创的壁画或其他自由的艺术作品来限制不堪入目的乱涂乱画?

134、是否规划了迅速有效的维护措施并作出预算来阻止滥用、忽略和无用或无用等的恶性循环吗?

135、是否考虑过对青年人提供经济奖励来帮助阻止破坏——这通常比修复和更换等划算?

136、如果破坏公物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尝试过找出破坏者并对付这些特殊群体的方法了吗?

137、是否考虑过在公园中设立特殊的节目——跳舞、文化庆典来促进公园的使用(及自然监督)和

社区荣誉感?

138、有没有建立报告制度来辨别破坏是由拙劣设计造成的还是由使用者恶意主观造成的,以便于日

后改进?

139、有没有在公园里安排警力巡逻——最好采取步行或骑马的形式,警察应熟悉周围社区——以增加安全感和使用率?

140、娱乐设施的经营时间是否与使用者的需求尽可能保持一致,以避免因不满导致的恶意破坏行为?

公园里的安全问题

141、是否避免了公园中的墙、围栏、灌丛以及地形变化把公园与周围街道隔开?

142、视线和交通系统是否通常高效?

143、新的活动是否被安排在公园边缘的活动区里?

144、夜间活动是否被安排在非常安全的区域里?是否安排了有组织的活动?活动空间和想通道路沿

线的灯光照明是否充分?景观设施是否遮挡住了灯光?

145、道路上的视线是否通畅无阻,尤其是在转弯和变坡的地方?

146、公园里是否提供了可选择的多条路线和多个出入口,特别是被围栏围住的公园来说?

147、是否避免了用围栏和植物造成容易让人迷路的空间?

148、整个公园是否都有清楚的标识系统,表明道路、设施、出入口、公园总部建筑、电话亭、厕所,并提供有关如何获得帮助和到哪里去报告维护问题的信息?

149、是否在隔离区域,包括道路沿线提供了求救电话?

150、儿童游戏去是否设置在其他活动节点附近?

151、在设计和重新设计过程中,当地居民和工商业主是否参与到发现安全问题及提出相应措施的过程?

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设计评价表

选址

1、在场地周围四个街区为半径的范围内,有没有潜在的儿童或老年人使用群体?

2、四个街区范围内的潜在使用者是不是可以不用穿越主要道路,而步行到达公园?

3、如果场地位于某一安静街区的中部,那么是都可以将公园延伸到街道边,使得公园同时可以作为

一个交通中转站?

4、如果位于街区内部的场地只有一个入口,那么该场地的长宽比是不是小于4:1?

5、如果公园场地位于街角,那么它是否可能借助街角的人行交通而活跃起来?

6、如果公园场地跨街区,有没有根据行人的需要建一条穿越街区的近道,以增强空间的活力,同时创造一种安全感?

7、如果有许多场地可以选择,那么其中一个是否有长成大树和变化的地形,是否既有阳光充足的地方又有遮阴的地方?

设计程序、

8、社区有没有参与到这个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

9、有没有考虑过当地居民来参加公园的建设和维护?公园的设计是否可以让非熟练工人们建造和维护?

10、在设计过程中是否优先考虑了周围邻里居民对游憩空间的需要?

11、有没有拨出一部分资金供公园投入使用一两年后使用状况研究?

12、能不能预留部分资金,留着当公园使用情况稳定后,对公园进行调整或添加?

13、公园里有内有留出一小部分未开发地用于日后新的需求?

14、在进行植物、交通和设施规划设计时,有没有考虑过公园使用后的维护保养能力?

入口和边界

15、公园入口有没有给那些路过但不想进入公园的路过这准备休息的座椅?

16、公园临人行道的边界是不是及鼓励行人进入公园,同时又保持公园内的封闭感和安全感?

17、如果这个公园非常小,或坐落在街区中,设计师有没有通过特殊的植物、铺地或座椅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其入口处?

18、在入口对面能不能建一个停车场,以方便载着幼儿的小型客车和游戏流动车停靠?

19、公园招牌和社区公告牌有没有挂在入口合适的位置?

20、小型公园靠近私人住宅的边界有没有适当的屏蔽,以保护他人的私密性?

21、如果公园旁边的用地不是住宅,而是无窗的墙壁(比如一个工厂或仓库)的时候,能不能通过在上面绘制壁画来活跃气氛,并增加公园的心理感受空间?或者在墙上粉刷数字和靶子,以供球类比赛使用?

功能区和交通

22、由于小型公园很小,公园每一个部分的利用是不是经过了精心考虑?

23、公园是否经过了精心设计,以便让刚进门的游客可以一览公园中的活动和设施,并找到通往那里的路?

24、如果公园很小,或靠近居民区,有没有在规划中去除篮球这类会产生噪声的活动?

25、如果在公园中设计一片草坪,那么社区(或资助部门)能否承担起它的维护费用?

26、步行道上有没有使用柏油或类似的深色硬质地面?

27、步行道中有没有展宽地段,以便让孩子们在上面玩跳房子等游戏?

28、儿童可能是公园中最主要的使用人群,他们对于多样化环境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有没有可以让他们探索和躲藏的地方?有没有他们可以接近大自然的地方?

游戏区

29、孩子们几乎永远是公园中最主要的使用者,公园中的设施能否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游戏需求?比如荡秋千、滑梯、攀爬、练习平衡、跳跃、捉迷藏等?

30、有没有一个游戏设施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挑战性?

31、设备的设计是否考虑到让儿童发挥想象力?

32、如果一处设备区域用来服务于几个年龄组。该区域是否置于公园后部?

33、如果该公园规模和服务区域可设两处游戏区域,其中为大一些的孩子所设的区域是否靠近公园的后部?

34、部分或完全为学龄前儿童而设的游戏区是否配备尺寸合适的秋千、滑梯和攀爬快料?

35、沙滩中所设的岩石、快料和平台对否可以让儿童从上往下跳?

36、沙堆处是否排水良好,有无边界,如长条椅等,可防止沙子被风吹出或践踏出来?

37、在沙子区域是否有水龙头或是否是否有喷泉,可以将水取到沙子处?

38、如所处区域夏季干热,沙子区域附近是否有棵树或游戏塔,令沙子部门区域保持潮湿和韧性?

39、残疾儿童是否可以进入公园与游戏区域?

40、如果坡度室友陡然变化,山体上是否嵌入一部滑梯?

41、公园的游戏是否略带水的特色,如涉水池、喷泉、水龙头?

42、游戏的领导人在现场是否要创造节目,设计公园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活动?

种植材料

43、栽种的树能在需要的时候与地点产生阴凉吗?

44、种植的设计是否考虑到给过往驾车人以对公园的享受?

45、树木是否(最终)可以攀爬?

46、地表覆盖物是否全部都是必要的(即有些地方是要避免人的进入)?

47、具体的种植材料是否速生、有弹性、容易维护和无毒性?

48、种植园地及草坪是否用凸起的边缘界定,以防止土壤被冲刷出去,并防止自行车从中通过?

场地家具

49、长条椅是否满足使用者对舒适方面的需求?例如,长条椅是否有老年人所需的扶手和靠背?长条椅是否按儿童的较小尺度制造的?

50、是否提供了多用途的桌子?

51、是否考虑设置带棋盘的桌子,是否有证明说明当地居民会利用?

52、是否提供烧烤和野餐桌?

53、是否有小孩和坐轮椅人可及的饮水喷头?

54、在关键地点是否设有果皮箱(出口处、游戏区和长条椅附近)?

55、公园入口处附近是否有存放自行车的架子?

56、是否有便宜的、适当隐蔽的、油漆喷色的化学厕所?

57、是否考虑夜间照明?

58、邻里是否要求给予电力输出口?

59、是否不用设置“请勿践踏”标牌,不适用大量设置防止破坏的设备?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重庆市山城步道设计导则

. 重庆市山城步道设计导则 ~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年3月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出行条件,实现绿色、共享、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山城步道设计,提高步道建设水平,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与定义、功能与分类、山城步道设计、附录。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导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修改意见及时函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路69号,邮编:400000,电话:),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参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晓阳宋林俐王曼祝烨谢晓忠冉继承孙薇徐伟刘轩孙超蒋晓源杨君林涛饶友平寇立明 本导则审查专家:杨斌吴国雄况平李淑庆余军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1) 3 功能与分类 (1) 山城步道功能 (1) 山城步道组成 (2) 山城步道分类 (2) 4 山城步道设计 (2) 一般规定 (2) 选线设计 (3) 步行通道设计 (3) 步行节点设计 (4) 接驳空间设计 (4) 过街设施设计 (4) 配套设施设计 (5) 街道界面设计 (8) 5 附录 ................................................................ - 9 - 引用及参考标准目录 ............................................. - 9 - 指标说明....................................................... - 9 -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设计导则

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条系统设计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的形态方案是引导性的,开发活动在贯彻控制意图的前提下,具有多种形态方案的可能。涉及每个地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参照分地块设计导则。 第二条空间使用体系(含土地使用体系) 合理规划地块,确保本区域各地块进行建设实施时,整体的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依然可以被维持与执行。控制本区域各地块上的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并在各项指标上加以落实,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构建亲水宜人的滨湖城市空间。 1、地块划分原则上以道路中心线或河道湖泊蓝线为边界,区域内各地块的划分界线和编号如地块编号图所示。 2、区内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不宜随意更改。地块的功能在各地块的导则中阐明。每一地块体现的是城市整体设计原则,地块内形态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协调的反映,应严格遵守。 3、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各地块的详细实施计划应整体设计、送审。基于操作的现实性和市场因素,可允许进行分期建设,分期分区办法应专门研究实施。 4、各地块控制图中确立的技术指标,反映城市空间容量的整体平衡,应予遵守,建设时如因具体情况变化,需经专门审议许可,但其变化不得超过10%。 5、各地块开发应体现公共空间优先原则,在具体使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矛盾时,以确保公共空间的实现为先。应鼓励地块开发使用者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提供公共空间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应鼓励几个相关联系的地块组合进行整体实施建设,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机性和城市形态的完整性。 第三条交通空间设计导则 综合考虑机动车道路及公共停车、步行交通、轨道交通、防洪抢险交通等,在原有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组织动态、静态及堤坝抢险交通,通过对道路系统、道路断面及标高、公交站点、社会停车场设置、地块车行出入口等的控制,确保滨湖广场区域以及核心商务区的交通可达性,确保区域内机动车交通顺畅通达、车辆停泊方便有序、步行系统安全便利,建立服务于滨湖新城核心区的、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体系。 1、交通性道路:参照车行尺度、速度进行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指认,绿化种植应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 2、生活性道路: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行人穿越道,增加行人活动的范围。在市民活动量密集并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增加行人滞留机会。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大纲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09环境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考查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先修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园林植物 学、环境小品设计与饰品模块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论与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人性化的空间需要与人的心理和建筑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又决定建筑的性质,城市的形态等要素。一个城市或者小区的人居理念总是处于环境之中,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外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设计技能,具有一般的城市广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风景区规划的能力,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达到任务。 知识要求是:掌握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室外开放空间的基础要素。 能力要求是:掌握环境调查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考虑环境氛围,能够理性的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素质培养要求是:提高学生审美。 前期能力要求: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够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手绘的表现,能运用一定的园林要素和宏观把握设计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因此对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课程的学习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版块,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小区外环境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践,与《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居住区域规划设计》、《装饰雕塑》、《园林植物学》这几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相互穿插应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要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发展尤其迅猛。在区域经济中旅游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影响日趋加大,地位不容小覤。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热点课题之一。从整体上看,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沉着稳健、速度较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推进沿海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加大沿海高铁的建设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高铁工程的推进实施,打造高效率的交通枢纽,促进新型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加快开发后备资源的进程,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陆地与海洋景观的过渡地带,滨海区域凸显了空间的异质特点,成为极具特色、有机整一的系统。作为海岸带最关键的一部分,滨海区域是后备地土地资源当中最为关键的一块。中国现行的六大后备土地资源,这是一块最适宜开发的土地。因为,其开发的前景令人看好,投资又极具可行性。所以,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开发中海岸线的开发显得极其重要,而滨海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本篇通过对X城进行分析,对城市的滨水景观保护与建设进行祥加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x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has shown a steady growth trend. It has gradually shown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s shown a fas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trend. It has gradually reflected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lated fiel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along the coas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habitable zon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As the transition zone of marine landscape and land landscape, the coastal area is a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ith promin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al zone, the coastal 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the most feasibl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ix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astlin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coast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X city as an exampl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provid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expectation after. Key words: X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CCTV媒体公园设计思索 摘要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以CCTV媒体公园为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此类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媒体公园公共空间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CTV Media Park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eparating space among urban structures, but also the ligament and buffer zone of urban spaces. Taking CCTV Medi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text explored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ity, literariness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public spaces. Keywords: CCTV, Media Park, Public Space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国外很早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以体现,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尚在探索阶段。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媒体公园设计公开向国际招标,通过层层筛选,从几十家参选的中外设计机构中选取了6家入围单位。作为代表“中国之窗”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以及首都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处大型城市开放空间,它的设计必将在我国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里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此次招标竞赛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了本次规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入围方案,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又是我国最大的电视台,15套电视节目以平均每天230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播出,其国内收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0%,观众数量超过10亿;中央电视台更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马库斯著;俞孔坚等译-北京: xx建筑出版社, 2001.10.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定义人性化场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位置应在人们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明确的传达该场所可以被利用,含有让人使用的信息。 3、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吸引力。 4、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动需求。 5、使未来使用者(包括弱势人群)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6、在合适的地点,向人们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 7、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场所的群体的需求。 8、有助于开放空间管理者奉行的各项活动计划顺利进行。 xx设计评价表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时还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900英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设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适合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之中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共空间。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度是从25—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闲逛者还是穿行者?如果两种功能都有,它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需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需求 不断增加,但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矛 盾日益突显,并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骑楼是集商住和公 共开放空间为一体的岭南特色建筑,是将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共享共存的城 市空间形式,可通过规划控制的方式,加强规划指标控制、空间管理、政策保障等,加大骑楼空间形态的推广利用,以期缓解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之间 矛盾。 关键词:骑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 2017年5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复旦大学专题讲座指出,2015年我国土地供应量从每年的800万亩下降到770万亩,2016年供应量为700万亩,2017年计划供应量为600万亩[1]。我国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城市营利 空间呈紧张状态,城市空间寸土寸金,但是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市民 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则越发强烈。提出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举措,逐 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利用“共享”方式为城市提供 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当代城市建设用地恒定的情况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 市营利空间形成了此消彼涨的空间关系。以“共享”方式开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无 疑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创新方式。 1骑楼空间形态建设困境 骑楼空间形态在上世纪初在曾很好地平衡了城市市政道路和城市发展用地紧 张的需求,是南方地区公共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力量。但随着人们出行方 式的改变,以汽车出行替代步行出行,骑楼空间形态变成了城市空间的“鸡肋”——低矮地楼房、狭窄的道路,街道空间不能满足过往车流的需求,商业静态人流 形成了道路堵点,于是骑楼空间形态不再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从而失去 了城市生存空间。 2骑楼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 由于骑楼空间形态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遮阳挡雨,同时又可以兼具商 业特质等,在骑楼空间形态形成之后,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推广建设骑楼公共开放 空间,1878年香港制定的骑楼规则,1918年广州的都市改造计划到1923年上海 的公馆马路柱廊章程[8],都是对骑楼公共空间进行探索利用。 骑楼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拥有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的特性外,同时还兼具了骑楼建筑形态的特性,道路空间与骑楼商业空间相 互“交融”,相互共享空间,通过“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价值。 3骑楼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研究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而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却又日益增长 的形势下,深圳市、杭州市、温州市等多个城市近几年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进行系统研究,还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根据城市本身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适用的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做法:深圳市提出了免费开放非独立占 地的公共空间,杭州市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用、增加等级较少的小公共开放空间等 做法。 梧州“骑楼城”[3]、北海老城项目的骑楼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中可以得出,要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